皮肤科常见外用药组分的作用

合集下载

皮肤科外用药

皮肤科外用药

六、耳鼻喉用药—地芬尼多
▪(四)注意事项 ▪1、青光眼、胃肠道或泌尿道梗阻性疾病 以及心动过速患者慎用。 ▪2.肾功能不全者,过敏体质者及妊娠期妇 女慎用。 ▪3、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4.如服用过量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 即就医。 ▪5.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七、耳鼻喉科常见药物合理使用
(二)禁忌症 对本品所含成分过敏者、对奎诺酮类过敏者
(三)不良反应 偶有中耳痛及瘙痒感
六、耳鼻喉用药—氧氟沙星
▪(四)注意事 项
六、耳鼻喉用药—地芬尼多
▪ (一)适应症
▪ 1、用于防治多种原因或疾病引起的眩晕( 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耳眩晕症、前 庭神经炎、劲性眩晕等)、恶心、呕吐, 如乘车、船、机时的晕动病等
皮肤科外用药
2020年5月26日星期二
一、 皮肤科外用药物在皮肤 病应用中的作用
皮肤外用药是皮肤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它 可直接作用于皮肤的病变部位。用药既简 单方便又安全准确有效,通过不同剂型含 有药物发挥杀菌、安抚、镇静、止痒、收 敛、腐蚀等作用,从而使皮损消退,达到 治疗目的。
二、常用的皮肤科外用药
▪ 2、用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治疗
六、耳鼻喉用药—地芬尼多
▪ (二)禁忌症 ▪ 对本品过敏者,6个月以内婴儿禁用,肾功
能不全患者禁用 ▪ (三)不良反应 ▪ 1、口干、心悸、头昏、头痛、嗜睡、不安
和轻度胃肠不适,停药后即可消失。 ▪ 2.偶有幻听、幻视、定向力障碍、精神错乱
、忧郁等。 3.偶见皮疹、一过性低血压反 应
二、常用的皮肤科外用药
(三)抗病毒剂
3%-5%无环鸟苷 0.1%酞丁安5 5%-1
(四)角质促成(溶解)剂
10%尿素 10%鱼石脂 2%-5%煤焦油或糠餾油 2%-5%黑豆餾油 3%水杨酸 3%-5%硫磺 0.1%-0.5%蒽林

外用药物剂型及作用

外用药物剂型及作用

龙源期刊网 外用药物剂型及作用作者:陈文贵来源:《家庭医学》2005年第09期治疗皮肤病的外用药物,必须采用适当的剂型;方能收到应有的疗效,今就主要的剂型及其作用予以浅谈。

溶液将药物按一定比例溶于水、酒精或甘油等溶媒,如高锰酸钾水溶度为1/1万~1/4万,1:5000的呋喃西林溶液,1/1000雷佛奴尔溶液,2%的汞溴红溶液,2%甲紫溶液及碘酊、水杨酸酒精等。

溶液具有散热、清洁、消炎等作用,药物溶于酒精(乙醇)所配制成的酊剂尚有止痒、剥脱等作用。

溶液适用于急性皮炎而伴有大量渗出液或腋性分泌物等情况。

酊剂常用于局限性无破损的慢性皮肤病。

在此应当提及的是,有些溶液临床已予淘汰,如汞溴红,俗称红汞、红药水,杀菌力不大且污染环境,或引起对汞和溴的过敏;甲紫溶液(紫药水)杀菌力不大,但对念球菌有特效,涂抹后影响美观。

洗剂(水粉剂或混悬液)不溶性药物粉末与水混合成的制剂,如炉甘石洗剂、氧化锌洗剂等。

外涂洗剂后,借水分的蒸发而有散热、凉爽、止痒及其消炎等作用,余下的药物粉末继续起到治疗作用。

常用于没有渗液、蘼烂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病变。

乳剂水和油通过乳化而成。

其特点为洁白、细腻,不污染衣服,易于洗涤。

可根据病情及治疗需要加入某些药物,如苯海拉明、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呋喃西林等药物。

乳剂具有保护、润滑皮肤的作用,又因水分蒸发而有冷却、止痒及消炎作用。

一般用于亚急性、慢性的皮肤损害。

粉剂药物加入氧化锌、滑石粉、炉甘石等矿物性粉末,或淀粉等植物性粉末内配制而成,如复方硼酸粉、六一散等。

粉剂具有保护、吸收、减少摩擦及促进蒸发而引起干燥和散热作用,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炎,特别适用于多汗、易摩擦或皱褶部位。

软膏用凡士林、羊毛脂或猪油等作基质,加入某些药物配成的制剂,如依克度软膏(鱼石脂软膏)、四环素软膏、硫软膏、土霉素软膏等。

软膏具有保护创面、润肤、隔绝空气、软化痂皮、刺激肉芽生长等作用。

更重要的是能协助药物渗入皮肤,持续发挥药物效应。

皮肤外用药物种类及其作用

皮肤外用药物种类及其作用

皮肤外用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药物经皮吸收是外用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一、皮肤外用药物特点及影响因素外用药物治疗时皮损局部药物浓度高、系统吸收少,因而具有疗效高和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包括皮肤角质层厚度、药物分子大小、药物浓度、用药时间长短以及外用药物基质类型等。

二、皮肤外用药物的种类(一)清洁剂1.主要作用清除渗出物、鳞屑、痂和残留药物。

2.代表药物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1:1000呋喃西林溶液、植物油和液体石蜡等。

(二)保护剂1.主要作用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缓解缓解刺激2.代表药物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淀粉等。

(三)止痒剂1.主要作用减轻局部痒感。

2.代表药物5%苯唑卡因、1%麝香草酚、1%苯酚、各种焦油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四)角质促成剂1.主要作用促进表皮角质层正常化,收缩血管、减轻渗出和浸润。

2.代表药物2%~5%煤焦油或糠馏油、5%~10%黑豆馏油、3%水杨酸、3%~5%硫黄、0.1%~0.5%蒽林、卡泊三醇软膏等。

(五)角质剥脱剂1.主要作用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松解脱落。

2.代表药物5%~10%水杨酸、10%间茶苯二酚(雷锁辛)、10%硫黄、20%~40%尿素、5%~10%乳酸、0.01%~0.1%维A酸等。

(六)收敛剂1.主要作用凝固蛋白质、减少渗出、抑制分泌、促进炎症消退。

2.代表药物0.2%~0.5%硝酸银、2%明矾液、5%甲醛。

(七)抗细菌剂1.主要作用杀灭或抑制细菌。

2.代表药物3%硼酸溶液、0.1%依沙吖啶、5%~10%过氧化苯甲酰、0.5%~3%红霉素、1%克林霉素、0.1%小檗碱、1%四环素、2%莫匹罗星、2%夫西地酸等。

(八)腐蚀剂1.主要作用破坏和去除增生的肉芽组织或赘生物。

2.代表药物30%~50%三氯醋酸、纯苯酚、硝酸银棒、5%~20%乳酸等。

(九)抗真菌剂1.主要作用杀灭和抑制真菌。

2.代表药物2%~3%克霉唑乳膏、1%益康唑、2%咪康唑、2%酮康唑、1%联苯苄唑、1%特比萘芬、10%十一烯酸、5%~10%水杨酸、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5%~10%硫黄等。

皮肤科外用药

皮肤科外用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三、常用的皮肤科外用药---尿素软膏
(一)适应症
皮肤角化症手足皲裂干皮症鱼鳞病等 (二)不良反应 偶有轻度局部刺激,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三)注意事项. 不得用于皮肤溃烂处,避免接触眼睛和其他黏膜 . 连续使用一般不超过7日,涂擦部位如有灼烧感 瘙痒红肿等应停止用药 (四)药物相互作用 与酸、碱、生物碱、碘化物、铁和铅盐有配伍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常用的皮肤科外用药—氢化可的松软 膏
(一)适应症
本品为不含氟的中效皮质激素。对非感染引 起的皮肤病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临床上用 于非感染性皮肤病的治疗,如各种湿疹、 牛皮癣、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及尿布 疹等。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常用的皮肤科外用药—氢化可的 松软膏
(一)适应症 1、缓解急性鼻炎、鼻窦炎等引起的鼻塞症 状,鼻出血的辅助治疗,慢性鼻炎、过敏 性鼻炎的辅助治疗。 2、处理鼻出血时的应用 3、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用于滴耳。 ▪ (二)禁忌症 ▪ 鼻腔干燥、萎缩性鼻炎禁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六、耳鼻喉用药—麻黄碱
(三)不良反应 ▪ 偶见一过性轻微烧灼感,干燥感,头痛,
就医。 ▪ 5.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七、耳鼻喉科常见药物合理使用
▪(一)耳 部常见疾病 用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七、耳鼻喉科常见药物合理使用
▪ (二)鼻部常见疾病用药 ▪ 1、慢性鼻炎 ▪ 常选用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等 ▪ 2、变态反应性疾病 ▪ 可选用苯海拉明麻黄碱滴鼻液,左卡巴斯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关键词】皮肤科外用药用法外用药是治疗皮肤病的主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外用剂中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损伤处,而且避免了病变部位与致病物质及外部恶化因子接触。

但由于外用药剂型多,浓度不同,作用各异,所以正确掌握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对于实施治疗方案及达到治疗目的关系密切。

现从护理角度对皮肤科外用药的使用方法综述如下。

1外用药的种类1.1粉剂:粉末状的外用药。

1.2软膏剂:是外用药的主体,有油性软膏、乳剂性软膏、水溶性软膏和混悬性基质(凝胶)等。

1.3溶液:将药物溶解于溶剂中的外用药,包括非挥发性的水溶液和将药物粉末混合于水、乙醇中的洗剂。

1.4硬膏:在布片上涂抹粘着剂,是含有主药和基质的外用药。

1.5喷雾剂:喷雾状的外用药。

1.6胶带状剂:通过粘着剂将主药涂抹在聚乙烯胶带上的外用药,在皮肤病治疗中用作含皮质激素的外用制剂。

1.7其他:有糊剂(泥膏)、擦剂等。

2外用药的使用方法2.1单纯涂擦法:是皮肤科最常用的外用方法,直接将适量软膏揉进皮质内,每日涂擦2~3次。

小面积皮损可用指尖将药物揉入,范围较大时则用手掌仔细涂抹,以使药物充分吸收。

如要保护局部可用纱布绷带包扎。

2.2斑贴法:皮损表面湿润、糜烂、溃疡等难以直接涂抹软膏时使用。

外用氧化锌软膏等药物时预先在纱布或软麻布等布片上涂抹厚度约0.5 cm的软膏,根据病情、面积大小剪成相应的形状贴在病变部位,可每日1次或每日交换数次。

2.3重层法:为发挥皮质激素作用而应用的外用方法。

单涂皮质激素软膏后,再在软麻布片上涂抹氧化锌软膏并将其覆盖的外用方法。

常用于苔藓化皮损。

2.4封包法:为发挥皮质激素软膏作用的外用方法,大多外涂软膏后用薄膜封包,周围用胶带固定。

亦用作抗肿瘤外用药。

2.5湿敷法:用4层~8层纱布制成湿敷垫,将其浸透药液后,用无菌镊子取出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稍后敷贴于患处,特殊部位可用绷带固定,以免滑落。

每隔15 min~20 min更换1次,每次0.5 h~1 h,每日湿敷次数视病情而定。

皮肤科常规外用药文档

皮肤科常规外用药文档
于含油和水的比例不同形成水包油型—乳 用于亚急性、慢性皮肤炎症或瘙痒症等
用于不同程度病情的过敏性疾病,如湿疹、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 如氧化锌粉或炉甘石洗剂。
剂和油包水型—霜剂。再加入具有一定治 2%碘酊含有碘、碘化钾、酒精溶液,有强杀菌、消毒作用,用于皮肤表面消毒、杀菌。
3、封包治疗适用于皮损较厚的四肢、背部,不可全身大面积运用,点滴状皮损处禁用。
乳霜剂常用的药物:
含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乳霜剂: 短效:可的松霜、氢化可的松霜; 中效:肤轻松霜、去炎松霜、氯氟舒松霜; 长效:地塞米松霜、倍他米松霜等。
用于不同程度病情的过敏性疾病,如 湿疹、接触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神 经性皮炎等
乳霜剂常用的药物:
含有抗生素类的乳霜剂:如硫磺霜、克霉 唑霜、阿昔洛韦霜;
2%碘酊含有碘、碘化钾、酒精溶液,有强 杀菌、消毒作用,用于皮肤表面消毒、杀菌。
外用药物的作用及用途
急性、慢性、感染性或变态反应性疾病
• 乳霜剂:将油和水在乳化剂的作用下,由 2湿敷面积不能超过身体总面积的1/3,面积太大,要注意保温,以防感冒。
2湿敷面积不能超过身体总面积的1/3,面积太大,要注意保温,以防感冒。 再加入具有一定治疗作用的药物,就是目前市场上主要流行的皮肤外用药剂型。
外用药物的作用及用途
溶液:是一种或多种药物的水溶液。
多用于各类皮炎的急性期、 红斑、水疱、肿胀及有渗出 的皮损
外用药物的作用及用途
粉剂:是一种或多种植物 性和动物性的干燥粉末 状药物均匀混合制成, 可吸收水分,保持皮肤 干燥,减轻皮肤与皮肤、 皮肤与外界的摩擦.
多用于急性过敏性皮炎的早期及 皮肤潮湿、多汗部位。
疗作用的药物,就是目前市场上主要流行 喷涂后药物均匀分布于皮肤表面

各种软膏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各种软膏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各种软膏的作用及功能主治1. 痤疮软膏•主要成分:含有抗痤疮成分如苯酚、水杨酸、硫酸锌等。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痤疮、粉刺等皮肤病症,具有抗菌、消炎、收敛作用,缩小毛孔,改善皮肤质地。

2. 消炎软膏•主要成分:含有抗炎成分如氢化可的松、炉甘石等。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炎症性皮肤病症,如湿疹、皮炎、接触性皮炎等,具有镇静皮肤、减轻疼痛、抗过敏的功效。

3. 修复软膏•主要成分:含有修复因子如蛋白质、氨基酸等。

•功能主治:用于皮肤受损、创伤等情况,具有促进伤口愈合、修复受损皮肤、保护皮肤功能的作用。

4. 抗菌软膏•主要成分:含有抗菌成分如红霉素、鱼腥草酸等。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皮肤感染所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具有抑菌、消炎、止痛的作用。

5. 晒后修护软膏•主要成分:含有保湿成分如芦荟、甘油等。

•功能主治:用于晒后皮肤修护和舒缓,对于晒伤、皮肤干燥、脱皮等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6. 损伤修复软膏•主要成分:含有修复激素、类胶原蛋白等。

•功能主治:用于创伤、烧伤、烫伤等损伤情况,具有促进皮肤修复、减轻疼痛、防止感染的作用。

7. 祛疤软膏•主要成分:含有祛疤成分如硅胶、海藻糖醇等。

•功能主治:用于治疗各种疤痕,如疤痕增生、痘疤、手术疤痕等,具有淡化疤痕、促进皮肤再生的效果。

8. 润肤软膏•主要成分:含有保湿成分如可可油、维生素E等。

•功能主治:用于干燥、脱皮、粗糙等皮肤问题,具有保湿、滋润、柔软皮肤的作用。

9. 舒缓软膏•主要成分:含有舒缓成分如芦荟、迷迭香等。

•功能主治:用于缓解皮肤敏感、瘙痒、刺激等问题,具有镇静皮肤、减轻不适的功效。

10. 疏风软膏•主要成分:含有祛风成分如薄荷脑、樟脑等。

•功能主治:用于缓解风湿、扭伤、肌肉酸痛等情况,具有舒筋活络、减轻疼痛、祛风散寒的作用。

以上是常见的各种软膏在皮肤病症和皮肤问题上的作用及功能主治,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相应的软膏进行治疗和护理。

在使用软膏时,需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和滥用,如有不适或者症状加重,请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皮肤科外用药物

皮肤科外用药物

9
角质形成剂和角质剥脱剂 角质形成:使异常角化如角化过度、角 化不全、角化不良变为正常。通过调节 影响角化的某些酶的活性,或某些细胞 因子的表达,使细胞增殖、分化、凋亡 趋于正常。 如银屑病。 角质剥脱:使过度增厚的角质层剥脱掉。 如慢性湿疹、单纯性苔藓、掌跖角化。 药物:为同一类,低浓度为角质形成, 高浓度为角质剥脱。
1:5000高锰酸钾溶液。 (8)金属盐类:2.5-5%白降汞、0.1%升汞酊、 1%硝酸银溶液、0.5%硫酸锌、硫酸铜、 醋酸铅,1%醋酸铝、氯化铝等。 (9)表面活性剂:0.1%新洁尔灭、洗必太、 杜灭芬等 2.抗菌剂:0.1-1%新霉素、500单位/克杆菌 肽、1%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2%百 多帮,5-10%聚维酮碘,5%过氧化苯
沉降硫软膏(硫柳膏:硫磺5克、水杨酸5 克、羊毛脂10克、凡士林加至100克)。 1%阿莫罗芬(amorolfine)霜为新制剂。 4 抗病毒药: 3-5%阿昔洛韦霜/软膏、1-3%酞丁安软膏 1-20%足叶草脂软膏、0.5%足叶草毒素 洗剂/软膏、1%喷昔罗韦霜剂、5%咪奎 莫特霜剂。5-10%5-FU软膏、50-80% 三氯醋酸洗剂。3%膦甲酸钠霜对单纯疱 疹病毒有良效.
双醋氟美松 0.05% 卤美他松 0.05% 丙酸倍他米松 0.05% 强效: 肤轻松 0.05% 氯氟舒松 0.1% 倍他米松17戊酸脂0.1% 艾洛松 0.1%
“ “ (适确得) “ “ “ “ “
中效: 曲安奈德 0.1% 去炎舒松A 0.1% 氟美松 0.05- 0.1% 弱效: 丁酸氢化可的松 0.1% 氢化可的松 0.5-1%
皮肤科外用药物
1.防腐消毒剂: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 用称为防腐。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叫作消 毒作用。使皮损分泌物减少、浮肿消退 称为收敛作用,多具有蛋白凝固和沉淀 作用。 故有杀菌和减少毛细血管渗出作用。 (1)酚类:0..01-0.03%甲酚,来苏儿。

皮肤科外用药物.ppt

皮肤科外用药物.ppt
谢谢!
4)上述分类中,作用的强度不是绝对的, 同一种药物可因其浓度及用药频率不同 而不同。
5)同一部位连续用药不宜超过2个月。
12. 免疫抑制剂 0.5%甲氨喋呤霜/软膏,克莫司霜 0.5%西洛莫司霜 2.5-5%氟脲嘧啶霜/软膏,银屑病。
皮肤科外用药物
1.防腐消毒剂: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作 用称为防腐。杀灭微生物的作用叫作消 毒作用。使皮损分泌物减少、浮肿消退 称为收敛作用,多具有蛋白凝固和沉淀 作用。 故有杀菌和减少毛细血管渗出作用。 (1)酚类:0..01-0.03%甲酚,来苏儿。
(2)醇类 :75%乙醇,1-2%苯氧乙醇,0.3%氯丁 醇.
5-10 1-3%(短程接触)
10 .维A酸类
作用: 细胞内有两种维A酸核受体,即 RAR,RXR,维A酸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进而 进入细胞核内,对DNA上的某些基因的转 录进行调节.影响角质细胞的增生、分化 及皮肤炎症反应。受体选择性维A酸的副 作用一般较小,但与非受体选择性者的 疗效未必有差异。
三氯醋酸洗剂。3%膦甲酸钠霜对单纯疱 疹病毒有良效.
5. 抗寄生虫药 1% r-666霜剂:疥疮、虱病。儿童不超过 8h,成人不超过24h. 10%苯甲酸苄酯洗剂(苯甲酸苄酯10.0,
软皂10.0,90%乙醇 加至100ml): 疥疮.共3 天.清洁、有效、方便、价廉。
5-10%萘 霜剂:疥疮、虱病、毛囊虫。 1-5%甲硝唑霜,用于螨虫皮炎。
12. 糖皮质激素
作用: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 分类:
超强:丙酸氯倍他索 0.05% 霜剂 丙酸卤倍他索0.05% “
双醋氟美松 0.05%
卤美他松 0.05%
丙酸倍他米松 0.05%
强效:
肤轻松

皮肤科常见外用药组分的作用-1

皮肤科常见外用药组分的作用-1
◆注意:有对其过敏的报道。
二十四、凡士林
◆精制的半固体烃的混合物,性质稳定; ◆润滑作用; ◆防止皮肤干燥; ◆软化痂皮与鳞屑,使其容易除去; ◆作为软骨的基质。
二十五、优力肤
◆有止痒及杀疥、虱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局麻作用而止痒;
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使之先痉挛, 最后麻痹而死亡。
二十六、硫化硒
皮肤科外用药制剂中 各常见成分的作用
一、水杨酸
◆ 1-2%为角质促成剂(血管收缩,炎症渗出减少 润减轻, 从而使角质层恢复正常);
◆ 3%时止痒; ◆ 5%为角质剥脱剂,通过溶解角层细胞间结合物
而使角层松解和脱屑。 ♣ 总结:低浓度角质促成,高浓度角质剥脱。
二、苯甲酸
◆又名“安息香酸”,难溶 于水,而溶于酒精; ◆为抗真菌剂(6-12%)
三十、氯化高汞
◆又名“升汞”(HgCl2); ◆为刺激剂(头水1号和2号) ◆有很强的杀菌作用(Hg)
◆主要含硅酸镁; ◆保护作用 ; ◆吸收作用; ◆干燥作用。
二十、炉甘石
◆主要含碳酸锌; ◆止痒作用; ◆收敛作用; ◆保护作用。
二十一、氧化锌
◆消炎、干燥、保护、弱收敛等作用。 ◆常配成:
粉剂(氧化锌粉)、洗剂(炉洗)、 油剂 (氧化锌)、 糊剂(123糊)、 软膏(湿疹膏)。
二十二、维甲酸
◆ 收敛、防腐、消炎、止痒等作用。 ◆注意:眼周忌用。
九、水合氯醛
局麻药,能麻醉皮肤末梢神 经,故有镇痛、止痒作用感受器, 使新的兴奋灶起优势作用,从而减痒的 感觉)。
◆注意:近粘膜和有皮肤破损处不宜采用。
十一、苯 酚
◆又名“石炭酸”,0.5-1.5%麻醉皮肤神经
◆有角质溶解作用; 其机理为它可抑制张力微丝的合成,减少 角化细胞间的接触,从而使角质细胞易溶 性增加。

皮肤科外用药物分类及应用原则完整版

皮肤科外用药物分类及应用原则完整版

皮肤科外用药物分类及应用原则完整版皮肤科领域,除了系统性治疗外, 外用药物是皮肤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因此,外用药物的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至关重要。

外用药物分类及作用1、清洁剂生理盐水、3% 硼酸溶液、蓖麻油、液体石蜡等作用:清除皮损处的浆液、脓液、鳞屑、痂皮和残留药物2、保护剂氧化锌、滑石粉、炉甘石、淀粉、硅油、植物油等作用:具有保护皮肤减少摩擦和防止外来刺激等作用3、止痒剂0.5%~1% 薄荷脑、0.5%~1%麝香草脑、2%~5% 樟脑、5% 苯唑卡因、0.5%~2% 达克罗宁等作用:可使皮肤有清凉感觉或局部麻醉作用而止痒4、杀虫剂5%~10% 硫磺、1% 六氯苯、25% 苯甲酸卡酯、2% 甲硝唑等作用:常用于治疗疥疮、阴虱等5、抗菌剂1:5000高锰酸钾溶液、1%硫酸新霉素、0.5%~1%红霉素、0.5%~1% 多黏菌素、1% 氯洁素、2% 莫匹罗星、2% 夫西地酸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毛囊炎、疖肿、外伤继发感染等6、抗病毒药物3%~5% 阿昔洛韦、1% 喷昔洛韦、0.5% 足叶草素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病毒疣等7、抗真菌药物5%~10%水杨酸、6%~12%苯甲酸、10%~30%冰醋酸、5%~10%硫磺、2%~5%克霉唑、2%咪康唑、1% 益康唑、2% 酮康唑、1% 联苯芐唑、1%特比萘芬等。

另有环丙酮胺、十一烯酸、制霉素、两性霉素B、碘化钾等作用:具有杀灭或抑制真菌的作用8、角质促成剂1%~2%水杨酸、3%~5%硫磺、1%~5%煤焦油、2%~5%黑豆馏油、2%~5%糠馏油、1%~10%鱼石脂、0.1% ~ 0.5%地蒽酚、0.25%~1%间苯二酚等作用:可促进局部小血管收缩,减轻炎症渗出和浸润,有利于表皮恢复正常角化9、角质剥脱剂5%~10%水杨酸、10%~30%冰醋酸、20%~40%尿素、2%~5%尿囊素、0.1%0.25% 维A 酸等作用:又称角质松解剂,可使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松解脱落,常用于角化过度性皮肤病10、收敛剂0.2%~0.3%醋酸铅、3%~5%醋酸铝、0.1%~0.3% 硝酸银、2%明矾、渗液5%~20%鞣酸等作用:对蛋白质有凝固沉淀作用,能使水肿减轻,渗液减少,促使炎症消退11、腐蚀剂30%~50%三氯醋酸、5%~20%乳酸、5%~10%氢氧化钠、纯石炭酸、硝酸银棒等作用:用于破坏和去除增生的肉芽组织和赘生物12、细胞毒性药物2%~5% 5-氟尿嘧啶、0.25%~0.5%盐酸氮芥、10% 羟基脲、0.5%~1%秋水仙碱、0.1%甲氨蝶呤等作用:通过抑制或干扰DNA 合成来起到治疗作用13、遮光剂5%对氨基苯甲酸、10%~20%二氧化肽、10%~20%水杨酸苯酯、2.5%吲哚美辛、6%~10% 羟甲氧苯酮或二羟苯酮、3%喹啉等作用:局部应用有吸收紫外线或阻止光线穿透作用,用于防晒和防止光敏性疾病的发展14、脱色剂3%氢醌、10%~20%壬二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等作用:通过抑制多巴和酪氨酸酶来影响黑色素的形成15、皮质类固醇抗炎剂艾洛松(糠酸莫米松)软膏、尤卓尔(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去炎松软膏、地塞米松软膏、适确得软膏、卤米松软膏、复方地塞米松软膏/派瑞松软膏等作用:外用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和细胞浸润,具有抗炎止痒等良好作用16、其他外用制剂米诺地尔作用:其5%溶液有末梢血管扩张作用,可增加皮肤学流量,促进毛发生长,对脱发有一定治疗作用色甘酸二钠作用:有稳定肥大细胞膜的作用,2%霜剂可用于坏疽性脓皮病及异位性皮炎维生素E作用:2%乳剂可用于慢性溃疡、放射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卡泊三醇作用:维生素D3类似物,可用于银屑病他卡西醇作用:可用于银屑病己烯雌酚作用:0.25%~0.5%乳剂或溶液可用于寻常痤疮、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和更年期女阴瘙痒外用药物剂型及适应证1、溶液最常用的有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1∶5000高锰酸钾溶液、3%~5%醋酸铝等作用:主要用于有分泌物、渗出液、浅表结痂型皮损,水疱大疱型皮肤病及糜烂溃疡型皮损2、粉剂最常用的有以氧化锌、滑石粉、淀粉为基质的制剂作用:可促进皮肤保护作用,减少潮湿和浸渍,防止摩擦特别是用在身体皱褶部位。

皮肤科常见外用药组分作用

皮肤科常见外用药组分作用
昔洛韦等
03
适用人群:病毒感 染患者,如带状疱
疹、单纯疱疹等
04
注意事项:遵医嘱 使用,避免滥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作用原理
抗炎作用
抗炎药物: 如非甾体抗 炎药、糖皮
质激素等
作用机制: 抑制炎炎症性疾病, 如皮炎、湿 疹、痤疮等
注意事项: 使用抗炎药 物需在医生 指导下进行, 避免滥用和
皮肤科常见外用药组分作用
演讲人
目录
01 外 用 药 组 分 02 作 用 原 理 03 使 用 注 意 事 项 04 常 见 外 用 药 组 分
外用药组分
抗炎药
1
作用原理:抑制炎症反应,减 轻炎症症状
2
常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糖 皮质激素等
3 适用人群:皮肤炎症患者,如 湿疹、皮炎等
4 使用注意事项:遵医嘱使用,避 免长期使用,注意皮肤过敏反应
03
02
04
药物剂量应 根据药物说 明书或医生 建议使用
药物剂量应根 据患者的病情 变化和治疗效 果进行调整
药物使用频率
药物使用频率应根据病情和药物说明书确定 药物使用频率不宜过频,以免产生耐药性 药物使用频率不宜过低,以免影响疗效 药物使用频率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常见外用药组分
皮质类固醇
作用:抗炎、抗过敏、抗增生 代表药物: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泼尼松龙
副作用: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 使用注意事项:避免长期使用,避免大面积使用, 避免用于面部、颈部、腋下等皮肤薄嫩部位。
抗生素
作用原理:抑 制细菌生长,
杀灭细菌
常见种类:青 霉素、头孢菌 素、红霉素、
四环素等
使用注意事项: 避免滥用,注

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

皮肤科外用药物的剂型、特点及用药注意事项“外用药物的剂型及其特点和选用散剂(粉剂,powder):有干燥、保护、散热等作用,适用于无渗出的急性、亚急性皮炎。

常用的有滑石粉、氧化锌粉等。

溶液(solution):是药物的水溶液,有清洁、散热、消炎及促进上皮新生的作用。

主要作湿敷用。

适于有渗出的急性皮炎、湿疹或有小片糜烂、溃疡的皮肤损害。

常用的有2%~4%硼酸溶液,0.05%黄连素溶液,0.02%高锰酸钾溶液等。

酊剂和醑剂(tincture and spirit):为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

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酊剂,如2.5%碘酊。

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为醑剂。

酊剂或醑剂涂于皮肤后,乙醇挥发,溶于其中的药物均匀地分布在皮肤表面,发挥其药理性能。

破损皮肤及腔口周围忌用。

洗剂(lotion):又称振荡剂(shake lotion)。

为不溶于水的粉剂约30%~50% 与水混合而成,用前应充分振荡混匀。

有散热、干燥、消炎、止痒的作用。

适用于急性皮炎无渗出者。

常用的有炉甘石洗剂等。

软膏(ointment):为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油脂性基质常用凡士林及羊毛脂。

软膏有保护、润滑、软化痂皮的作用。

软膏的渗透作用较乳膏强,适用于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等的治疗。

有渗出的急性期皮损则不宜用软膏。

乳膏(emulsion,cream):指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中形成的均匀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由于基质不同,可分为水包油(oil-in-water,O/W )型和油包水(water-in-oil,W/O)型。

乳膏的渗透性较好,又易于清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剂型。

适于亚急性或慢性皮炎、湿疹等。

糊膏(paste):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地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因含粉末量较大,有一定的吸收水分和收敛作用。

适用于有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

毛发部位不宜用糊膏。

皮肤外用药物常用剂型和药物

皮肤外用药物常用剂型和药物

皮肤外用药物常用剂型和药物皮肤外用药物剂型包括溶液、酊剂和醑(xǔ)剂、粉剂、洗剂、油剂、乳剂、软膏、糊剂、硬膏、涂膜剂、凝胶、气雾剂等。

一、溶液溶液是指药物的水溶液。

主要作用:具有清洁、收敛作用,主要用于湿敷,湿敷有减轻充血水肿和清除分泌物及痂等作用,溶液中如果含有抗菌消炎成分的可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类治疗。

常用药品:3%硼酸溶液、0.05%~0.1%小檗碱溶液、1:8000高锰酸钾溶液、0.2%~0.5%醋酸铝溶液、0.1%硫酸铜溶液等。

二、酊剂和醑剂酊剂和醑剂是指药物的乙醇溶液或浸液,酊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醑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乙醇溶液。

主要作用:酊剂和醑剂外用于皮肤后,乙醇迅速挥发,将其中所溶解的药物均匀地分布于皮肤表面,发挥其作用。

常用药品:2.5%碘酊、复方樟脑醑等。

三、粉剂粉剂是指一种粉状药物。

主要作用:有干燥、保护和散热作用。

主要用于无糜烂和渗出的急性皮炎皮损、特别适用于间擦部位。

常用药品:滑石粉、氧化锌粉、炉甘石粉等。

四、洗剂洗剂也称振荡剂,为30%~50%粉剂与水的混合物,两者互不相溶。

主要作用:有止痒、散热、干燥及保护作用。

常用药品:炉甘石洗剂、复方硫黄洗剂等。

五、油剂油剂是用植物油溶解药物或与药物混合。

主要作用:有清洁、保护和润滑作用。

主要用于急性皮炎和湿疹。

常用药品:10%樟脑油、25%~40%氧化锌油等。

六、乳剂乳剂是油和水经乳化而成的剂型。

主要作用:水溶性和脂溶性药物均可配成乳剂,具有保护、润泽作用,渗透性较好的,主要用于亚急性、慢性皮炎。

油包水型,有轻度油腻感,主要用于干燥皮肤或在寒冷季节使用。

不包油型,容易洗去,适用于油性皮肤。

七、软膏软膏是用凡士林、单软膏(植物油加蜂蜡)或动物脂肪等作为基质的剂型。

主要作用:具有保护创面、防止干裂的作用,软膏渗透性较乳剂好,加入不同药物可发挥不同治疗作用,主要用于慢性湿疹、慢性单纯性苔藓等疾病,由于软膏可阻止水分蒸发,不利于散热,因此不宜用于急性皮炎、湿疹的渗出期等。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处方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处方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处方皮肤科常用外用药处方(一)溶液⒈ 3%硼酸溶液硼酸 3.0%蒸馏水加至 100.0%用途:用于消毒、湿敷、洗涤伤口等,常用于急性皮炎有糜烂渗出者。

⒉ 0.0%2%呋喃西林溶液呋喃西林 0.02%氯化钠 0.9%蒸馏水加至 100.0%用途:用于消毒、湿敷或冲洗,常用于皮肤糜烂、渗液伴有细菌性感染者。

⒊复方硫酸铝溶液,即Burow溶液⑴醋酸 15.0%硫酸铝 8.7%硼酸 0.6%加水至 100.0%原方现改为⑵硫酸铝 16.0%醋酸 16.0%沉降碳酸钙 7.0%加水至 100.0%用途:加水1:20稀释后,局部浸泡或湿敷,常用于汗疱疹、手足多汗症、皮炎、湿疹等急性渗出性皮肤病。

(二)醑剂及酊剂⒈复方樟脑醑樟脑 2.0%薄荷脑 2.0%液化酚 1.0%70%乙醇加至 100.0%用途:用小棉刷或棉签蘸药涂皮损表面,勿用于外阴及粘膜等处。

本品主要用于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瘙痒性皮肤病。

⒉复方水杨酸醑水杨酸 6.0%苯甲酸 12.0%2.5%碘酊 8.0%樟脑 1.0%95%乙醇加至 100.0%用途:用法同上,主要用于手癣、足癣等。

⒊水氯酊水杨酸 2.0%氯霉素 2.0%95%乙醇加至 100.0%用途:用棉签蘸药外涂皮损,主要用于毛囊炎、头皮糠疹、皮脂溢出及皮肤瘙痒。

⒋生发擦剂斑蟊酊 10.0%苯酚 2.0%水杨酸 5.0%蓖麻油 10.0%75%乙醇加至 100.0%用途:取水杨酸,加部分乙醇溶解,依次加斑蟊酊、苯酚、蓖麻油,最后加乙醇至全量,搅匀即得,外用涂擦,用时摇匀。

本品主要用于斑秃、脂溢性脱发等。

⒌复方甘油擦剂(也称手洗剂)甘油 15.0%95%乙醇 15.0%加水至 100.0%用途:外用涂擦,主要用于皮肤干燥、老年瘙痒症。

为加强止痒,可加入10%复方樟脑醑,称手樟洗剂。

(三)粉剂⒈扑粉(单纯粉剂)⑴氧化锌 50.0%滑石粉 50.0%⑵硼酸粉 10.0%氧化锌 20.0%滑石粉 70.0%为粉剂的单方,可根据不同症状加入适当药物,如加入黄连粉3.0%,即为黄连扑粉。

皮肤药分类

皮肤药分类

皮肤药分类
皮肤药可以根据其作用机制和应用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皮肤药分类如下:
1. 局部外用药:这类药物以药膏、霜剂、洗剂、喷雾剂等形式涂抹、喷雾、清洗等方式直接应用于皮肤表面。

常见的局部外用药包括抗菌药物、抗炎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止痒药物等。

2. 光敏药物:这类药物通过与紫外线或其他特定光谱作用产生效应,常用于治疗光敏性皮肤病和光老化等。

包括能吸收紫外线的透明质酸等。

3. 内服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达到皮肤来治疗皮肤疾病。

常见的内服药物包括抗生素、激素、抗过敏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

4. 免疫治疗药物:这类药物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用于治疗免疫性皮肤病等。

如免疫调节剂和单克隆抗体等。

5. 口服补充剂:这类药物主要是提供皮肤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口服途径滋养改善皮肤。

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脂肪酸等。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皮肤药物如外用抗病毒药物、外用抗肿瘤药物、外用麻醉药物等,用于特定的皮肤病症状或需求。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皮肤科常用的外用药

皮肤科常用的外用药

皮肤科常用外用药处方一、粉剂1、扑粉:(1) 成份:氧化锌50.0、滑石粉50.0(2) 功用:可作粉剂、洗剂、糊膏、油剂的基质。

有保持皮肤干燥,减少磨擦等作用。

2、止痒扑粉:(1) 成份:樟脑 1.0、薄荷脑0.5、扑粉加至100.0(2)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加数滴酒精研细,加适量扑粉充研匀,再加全量扑粉研和过筛即得。

(3) 适应症:无渗液的轻度急性、亚急性皮炎。

3、脚气粉(足粉):(1) 成份:薄荷脑 1.0、水杨酸 3.0、扑粉加至100.0(2) 适应症:趾间糜烂型足癣。

4、痱子粉:(1) 成份:水杨酸2.0、枯矾5.0、硼砂5.0、薄荷脑1.0、扑粉加至100.0(2) 适应症:痱子、间擦疹。

5、柳砂粉:(1) 成份:水杨酸75.0、乳酸10.0、冰片1.0、朱砂 2.5、滑石粉加至100.0(2) 用法:详见角块溶解剥离法。

(3) 适应症:鸡眼、胼胝用跖疣等角质增生疾患。

二、水溶液6、1~3%硼酸水溶液:(1) 成份:硼酸粉 1.0~3.0、蒸镏水加至100.0(2) 适应症:急性湿疹、皮炎及其它有糜烂渗出的皮肤病。

(3) 用法:用于湿敷或清洗创面。

7、冰醋酸溶液:(1) 成份:冰醋酸10.0~30.0、水加至100.0(2) 用法:浸泡。

(3) 适应症:无糜烂、皲裂的足癣,30%用于甲癣。

8、20~40%硫代硫酸钠溶液:(1) 成份:硫代硫酸钠20~40.0、水加至100.0(2)适应症:花斑癣。

9、复方雷锁辛溶液(无色卡氏液):(1) 成份:液酚4.5、硼酸1.0、雷锁辛10.0、丙酮5.0、95%酒精8.5、水加至100.0(2) 适应症:糜烂型手足癣、体股癣、花斑癣等。

三、刷剂10、锌氧刷剂(洗剂):(1) 成份:扑粉30.0、甘油5.010.0、70%酒精10.0、水加至100.0(2) 功用:可作为基础刷剂,配制其它各种刷剂之用。

(3) 适应症:无渗液的急性,亚急性皮炎,荨麻疹。

12种外用软膏,联合用药方案可治30余种皮肤病

12种外用软膏,联合用药方案可治30余种皮肤病

12种外用软膏,联合用药方案可治30余种皮肤病一、阿昔洛韦乳膏作用:用于单纯疱疹或带状疱疹感染。

不良反应:可见轻度疼痛、瘙痒及皮疹。

联合用药:阿昔洛韦片/泛昔洛韦+阿昔洛韦乳膏(若有疼痛加解热镇痛药)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二、丹皮酚软膏作用:抗过敏,消炎止痒。

用于各种湿疹、皮炎、虫咬性皮炎、皮肤瘙痒。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联合用药:● 过敏性皮炎:西替利嗪+丹皮酚软膏●虫咬性皮炎:消炎粉/消炎止痒水+丹皮酚软膏三、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作用:用于各种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湿疹。

不良反应:不可长期使用,易导致皮肤萎缩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

联合用药:● 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复方地塞米松乳膏注意事项:●皮肤破溃、化脓、渗出者禁用●病毒感染禁用,不宜长期使用四、甲硝唑凝胶作用:用于各种炎症性皮炎、酒糟鼻。

联合用药:● 抗菌消炎药+甲硝唑凝胶+龙胆紫不良反应:偶见皮肤干燥、烧灼感等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 过敏者禁用。

五、氧氟沙星凝胶作用:用于各种炎症性皮炎。

联合用药:● 氧氟沙星凝胶+盐酸左氧氟沙星片/阿奇霉素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 过敏者禁用。

● 真菌感染时不用。

六、老鹳草软膏作用:可用于湿疹,皮炎小面积的水、火烫伤联合用药:● 湿疹、皮炎:西替利嗪/氯雷他定+老鹳草软膏● 烧烫伤:老鹳草软膏+百多邦+口服消炎药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七、复方硝酸咪康唑乳膏作用:用于各种真菌感染。

皮肤外用类联合用药:● 手癣:复方硝酸咪康唑乳膏(封包疗法)+氟康唑+珊瑚癣静● 体、股癣:复方硝酸咪康唑乳膏+口服氟康唑(疗程1~4周)● 指甲癣:复方硝酸咪康唑乳膏+口服氟康唑+亮甲(疗程6个月)● 足癣:足光粉+复方硝酸咪康唑乳膏+斯皮仁诺(疗程1个月)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

八、联苯苄唑乳膏作用:用于各种真菌感染。

联合用药:● 手癣:联苯苄唑乳膏(封包疗法)+氟康唑+珊瑚癣静● 体、股癣:联苯苄唑乳膏+口服氟康唑(疗程1~4周)● 指甲癣:联苯苄唑乳膏+口服氟康唑+亮甲(疗程6个月)● 足癣:足光粉+联苯苄唑乳膏+斯皮仁诺(疗程1个月)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含硅酸镁; ◆保护作用 ; ◆吸收作用; ◆干燥作用。
二十、炉甘石
◆主要含碳酸锌; ◆止痒作用; ◆收敛作用; ◆保护作用。
二十一、氧化锌
◆消炎、干燥、保护、弱收敛等作用。 ◆常配成:
粉剂(氧化锌粉)、洗剂(炉洗)、 油剂 (氧化锌)、 糊剂(123糊)、 软膏(湿疹膏)。
二十二、维甲酸
十五、高锰酸钾
◆强氧化剂,通过释放新生氧而氧化细胞
原生质,起氧化杀菌作用。
◆有除臭、防腐、消毒、杀菌、收敛等作用。
十六、甘油
◆润滑剂; ◆保湿作用; ◆软化角质作用。
十七、植物油
◆清洁剂; ◆保护剂; ◆润滑剂; ◆赋形剂。
十八、淀粉
◆常选用面粉或米粉等; ◆有保护、吸收、干燥等作用。

十九、滑石粉
◆ 收敛、防腐、消炎、止痒等作用。 ◆注意:眼周忌用。
九、水合氯醛
局麻药,能麻醉皮肤末梢神 经,故有镇痛、止痒作用。
十、薄荷脑
◆产生凉爽感而止痒。(刺激冷的感受器, 使新的兴奋灶起优势作用,从而减痒的 感觉)。
◆注意:近粘膜和有皮肤破损处不宜采用。
十一、苯 酚
◆又名“石炭酸”,0.5-1.5%麻醉皮肤神经
成的作用。
◆注意:它可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并可使衣物染成耦合色。
二十九、DMSO
◆ “万能溶媒”。它有很强的吸水性。有储存药物
的特性,它可在角层内形成一储存库, 使之不 被水、肥皂和酒精洗掉。其对皮肤通透性作用的 机理可能是通过细胞间的空隙和毛囊;
◆注意:它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短暂的炎
症反应。
三十、氯化高汞
◆又名“升汞”(HgCl2); ◆为刺激剂(头水1号和2号) ◆有很强的杀菌作用(Hg)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防腐作用。
三、硫酸锌
◆收敛剂; ◆有抑制皮脂分泌的作用,
故用药后感觉干燥(如 复方硫磺洗剂)
四、三氯化铝
◆15%能抑制大汗腺分泌, 故有敛汗的作用;
◆ 30%除有收敛作用外,还有 抑菌作用及一定的杀菌作用。
五、甲醛
◆又名“福尔马林”(40%),分子式为H-CHO;
◆能凝固蛋白质,有消毒杀菌,抗病毒及抑制汗液分
◆有角质溶解作用; 其机理为它可抑制张力微丝的合成,减少 角化细胞间的接触,从而使角质细胞易溶 性增加。
◆副作用:局部易产生红斑和脱屑。 其机理为它可使溶酶体不稳定,可以导致 蛋白水解酶的释放,从而激发炎症反应。
二十三、羊毛脂
◆有较大吸水性(200%),其组成近似皮脂, 临床上常与凡士林合用作为软膏的基质, 借以增加软膏的吸水性和穿透性。
◆此外还有止痒及角质形成作用(5%以下)。 ◆其杀细菌、真菌作用机理为它与皮肤接触后转变
为H2S和五硫璜酸所致。
十四、 白降汞
◆收敛剂、杀菌剂、消毒剂、防腐剂。 ◆作用机理:阻断细菌酶系统的巯基(—SH),
阻碍菌体的代谢过程,从而使菌体死亡。
◆注意:①易发生接触过敏,故应小面积→大面积;
②大面积应用经皮吸收,有一定毒性。
末 梢,起止痒作用;
◆酚能使蛋白质凝固, 故还有消毒杀菌作用
(低浓度使蛋白质变性,高浓度使蛋白质沉淀)。
◆20%以上的石炭酸,则有腐蚀作用。
十二、樟脑
◆ 2%为止痒剂(兴奋冷感受器使痒感减轻); ◆ 5%有局部刺激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
故可用于治疗冻疮。
十三、硫磺
◆有杀细菌、真菌、寄生虫、止痒、抑制皮脂溢出 及角质促成(5%以下)的作用。
皮肤科外用药制剂中 各常见成分的作用
一、水杨酸
◆ 1-2%为角质促成剂(血管收缩,炎症渗出减少 润减轻, 从而使角质层恢复正常);
◆ 3%时止痒; ◆ 5%为角质剥脱剂,通过溶解角层细胞间结合物
而使角层松解和脱屑。 ♣ 总结:低浓度角质促成,高浓度角质剥脱。
二、苯甲酸
◆又名“安息香酸”,难溶 于水,而溶于酒精; ◆为抗真菌剂(6-12%)
◆注意:有对其过敏的报道。
二十四、凡士林
◆精制的半固体烃的混合物,性质稳定; ◆润滑作用; ◆防止皮肤干燥; ◆软化痂皮与鳞屑,使其容易除去; ◆作为软骨的基质。
二十五、优力肤
◆有止痒及杀疥、虱作用。 ◆其作用机理为通过局麻作用而止痒;
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使之先痉挛, 最后麻痹而死亡。
二十六、硫化硒
◆可降低皮脂中脂肪酸的含量; ◆杀真菌作用; ◆杀寄生虫作用; ◆抑制细菌的作用。
二十七、酞丁安
◆它为-醛酮缩氨硫脲衍生物,对病 毒性水疱性皮肤病有效;
◆对沙眼衣原体有强抑制作用。
二十八、蒽林
◆作用机理为它是一强还原剂,可夺去组织氧,使表皮细
胞不能利用,从而使表皮细胞增殖减慢;
◆此外,它可使酶失去活性、抑制有丝分 裂和减少DNA合
泌(收敛)等作用。
◆其抗病毒作用的机理:与氨基酸结合使蛋白质变性,
从而影响病毒的繁殖。
六、硼酸水
◆有清洁、收敛、弱抑菌、消炎 (收缩血管)等作用。
◆注意大面积长期使用可引起吸 收中毒。
七、硼酸膏
◆ 有清洁、收敛、弱抑菌、防腐等作用。 ◆ 3%:角化促成作用;
5-10%:角质剥脱作用。
八、醋酸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