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消费类锂电池行业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正文目录

1 上游集体涨价,消费类锂电池提价不可避免 (4)

1.1 供给受限叠加长期需求预期,上游材料涨声一片 (4)

1.2 消费类锂电池和动力电池价格趋势的不同 (7)

1.3 消费类锂电池PACK成本分析 (8)

1.4 涨价敏感性分析 (10)

2 强者恒强,多因素催生消费类电池集中度提升 (11)

2.1电芯及PACK厂竞争格局分析 (11)

2.2 手机安全性是第一要务,大厂更值得信任 (13)

2.2.1 顶级厂商的旗舰机型尚且问题频发 (13)

2.3 电池容量提升的趋势是双电芯,利好中高端机型PACK厂 (15)

3 相关建议 (19)

4 风险提示 (19)

图表目录

图表1:过去一年电解钴价格走势 (4)

图表2:过去一年钴酸锂价格走势 (5)

图表3:过去一年铜价走势 (5)

图表4:硅晶圆价格情况预判 (6)

图表5:过去半年碳酸锂价格走势 (6)

图表6:2011-2018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亿元) (8)

图表7:2011-2018年中国锂电池需求量(GWH) (8)

图表8:消费类锂电池模组结构拆分 (9)

图表9:消费类锂电池电芯成本拆分 (10)

图表10:消费类锂电池成品模组成本拆分 (10)

图表11:钴酸锂涨价敏感度分析 (11)

图表12:德赛、欣旺达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12)

图表13:三星Note7爆炸门 (13)

图表14:三星Note7与主流手机电池仓设计对比 (14)

图表15:苹果iPhone6关机门 (15)

图表16:民航总局《锂电池邮件航空运输管理办法》 (15)

图表17:金立M2017双电芯 (16)

图表18:品牌各代旗舰机的电池容量和体积提升 (16)

图表19:iPhone7内部结构 (17)

图表20:Mate9内部结构 (17)

图表21:多种形式的双电芯设计 (18)

1 上游集体涨价,消费类锂电池提价不可避免

1.1 供给受限叠加长期需求预期,上游材料涨声一片

新能源车大浪潮的来临,使动力电池成为锂电池技术的新载体。相比消费类锂电池,动力电池容量大、数量多,对上游原材料形成了指数式爆发需求。由于同属锂电池这个大技术路径,动力电池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挤压消费类锂电池的上游材料供给。本身储量、开采难度/产能就有限的原材料,叠加长期的下游需求预期,促成了上游的涨价潮。年初至今,钴的价格已经翻了一倍,金属钴目前接近40万/吨。除此之外,经济大周期的到来,也带动了铜、铜箔、PCB、铝箔、半导体硅晶圆等材料价格的上涨。铜价在过去一年也有超过30%的涨幅,而12寸硅晶圆价格较16Q4也有10%左右上涨。

图表1:过去一年电解钴价格走势

图表2:过去一年钴酸锂价格走势

图表3:过去一年铜价走势

图表4:硅晶圆价格情况预判

与动力电池技术路径(磷酸铁锂、三元)不同,消费类锂电池正极材料大部分为钴酸锂(LCO),其核心材料主要来自钴矿和锂矿,尤其是钴。1吨钴酸锂中,锂的含量约0.065吨,钴的含量则约0.587吨,是锂含量的9倍。除了钴价格大涨外,碳酸锂价格也从16年初的4万元/吨上涨到了7.3万元/吨,今年1月份涨到了12万元/吨,累计涨幅已经超过了300%。2017年以来,碳酸锂价格也处于快速上涨通道,几乎每一周提价一次,每次提价在千元左右,累计涨幅已达23%。

图表5:过去半年碳酸锂价格走势

为了缓解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压力,去年底市场曾出现过一波调价,近期,部分锂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厂商决定再次上调价格,或在原来基础上再涨10%。3月17日,国内某大型数码电芯厂家正式发函,将于3月26日起开始上调各容量电芯价格0.2-0.6元/颗不等。实际上,受三元和钴酸锂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国内小型电芯厂早在一个月前就难担重负开始涨价了,但具备议价权

的大厂一直未跟进,大厂原本希望在这波上游涨价潮利用规模和价格优势去竞争,

逐步挤压消灭小厂,但目前也已扛不住成本的大幅提升,开始提价。我们了解到目前主流电芯大厂对大部分客户都已发出涨价通知。

1.2 消费类锂电池和动力电池价格趋势的不同

新能源车整体还是一个初生的行业,若想在未来得以普及,售价是和传统燃油车PK的重要一环。占据整车成本一半左右的动力电池则当仁不让的扛起了降价的重任。目前除去补贴,新能源车成本仍相对高昂,而国家也明确补贴将逐年退坡,并在2020年以后退出。因此,如何在2020年前把电池成本逐步降低(国家要求能量密度翻倍的同时价格降一半),是整个新能源车产业目前最棘手的问题。

消费类锂电池则不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市场规模、设备折旧、厂商洗牌这些环节都具备优势。首先,由于手机内部空间受限,软包电池设计相较动力电池更接近物理极限,因此其对基材的规格要求比动力电池高很多。例如,在负极上,苹果手机采用的高端负极(人造石墨)可以高达10万元/吨,而普通的天然石墨每吨只需要3万元左右;在隔膜上,消费类电池要求轻薄,高端电芯无一例外的使用湿法+陶瓷涂覆隔膜(厚度5/7+3um),价格超过10元/平,而普通的动力电池可使用干法隔膜(厚度16um),不需涂覆,价格在3元/平以内。

不论是电芯厂还是PACK厂,份额都已经越来越集中,小厂商在规模、成本/议价能力、安全性、技术方面都已经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而大厂商随着份额和集中度的提升,对下游的溢价能力越来越强,叠加手机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电芯、BMS的安全保护设计、制造将越来越体现价值。此外,手机功能越来越多,电池容量需求进一步提升,双电芯又带来价值量提升。因此,区别于动力电池,消费类锂电池单机的价格趋势是逐年向上的。

2015年,国内3C消费电子产品领域锂电池需求25.37Gwh,同比增长17.64%,占比达到54.52%,但是增速已经在逐渐放缓,未来3年的增速将保持在 5%左右的水平。而动力电池则正在逐渐从导入期过渡到高速成长期,将逐步超过3C电池产量,成为锂电池最大的消费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