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清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清华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自45班林子坤41 课程总结)

任重道远的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总结

不知不觉中,前八周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已经结束了。几位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六次精彩讲座和几位同学为我们带来的PPT展示也让我们印象深刻。这几次讲座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然而这个共同的家园现在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臭氧层损耗、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共同地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影响着地球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危。从此方面来看,治理这些问题任务繁重,而且并不能在一两个十年内彻底解决,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造成的后果现在需要改变,真可谓是“任重道远”。

20世纪50年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曾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显现和潜在的种种环境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这是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随后,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WECD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逐渐促成了“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从此,“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了环境保护的一大要求。然而,资源约束、技术进步、制度安排等因素也在持续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有效性,因而从这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任重道远。

然而,尽管前路漫漫,任务繁重,我们也还是可以一步一步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治理现存的环境问题,从而达到改善生存环境、延长地球使用质量的目的。例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呼应的是“循环经济”与“循环型社会”的概念。循环经济在德国、日本、欧盟和联合国的实践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而在我国,不少主要行业与区域也已经通过自己的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卓有成效。而不少环境工作者研究出的实施途径也为今后的环境建设铺设了一条条可行的道路。环境法治、环境管理、生态系统的恢复、清洁生产、环境污染防治等概念的提出正

是一个个极好的例证。不少国际环境公约的提出与履行也为此添砖加瓦。

环境保护自成为社会问题以来,已经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因此,尽管前路漫漫,任重道远。环境问题的逐渐解决一定是今后的必然。我们应该满怀信心,也应该正视环境问题,争取早日将其解决!

这门课程让

我受益匪浅,建议今后增加课堂讨论的互动时间,增进同学们对环境问题的更深理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