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中西哲学本体论(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中西哲学本体论(大纲)

◎一、概念:形而上学、本体论、实在论

二、西方非马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建构本体论的方法特点

三、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五个典型,20世纪以来本体论哲学的势衰

四、中国哲学本体论的两个典型:老子哲学、易哲学

五、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

一、概念切入:形而上学、本体论、实在论

◎(一)形而上学

起源:形而上学metaphysic s,原意:“following (the) 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形而上学是对实在、存在、特别是终极实在的理性探讨。第一,它所涉及的内容不同于所有其他广义的经验科学;第二,它在切入的方法上不同于渗透了非理性因素(情感、欲望、直觉、幻想)的宗教领域、神话、神秘学以及艺术等精神领域。由于中国《易传》或《周易·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据此译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概念有三种不同用法。第一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哲学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哲学,或大哲学,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二种用法是狭义用法,指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第三种用法是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机械主义、还原论的思维方式。

(二)本体论(Ontology)

◎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1547-1628)是第一次使用“本体论”这个词的哲学家,他把本体论作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问。这里的“存在”(即是名词又是动词)既指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经验领域的存在,又指包括了人类以及一切曾有、已有、现有和将有的时空形式中的经验存在在内的无限的存在,即“终极实在”。

◎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最初本源(存在的第一因)――涉及从无到有的问题,谁先谁后的问题、存在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涉及神或自然、一或多、物质或精神和状态(怎样存在)――涉及变与常、动与静、潜在与实现、联系与孤立、必然与偶然、进化与创造、自由与自然、目的论与机械论等问题。存在本质或本原以及存在状态与存在的本源有着深刻的一致性。

◎终极实在和我们经验的存在的关系。不是彼岸与此岸的关系,而是无限与其中的有限、源与流、渗透与体现的关系。本体论揭示的存在的本质和状态,同时也是对我们可以把握的经验性存在中最一般的共性和规律性的反映或概括。哲学本体论是在对终极实在的关照中,

来思考我的经验存在的。它提供了我们思考和总结经验存在中的经验,以及不断地在精神上实现境界的超越一个终极根据和理性的参照。

◎(三)实在论(Realism)

哲学的本体论是认识论地或理性地建构起来的,

实在论是建构本体论必须要有的认识论态度:认可存

在一个独立于个人心灵、心愿、主观感觉的世界,认

为我们对存在的真实陈述应与存在的世界的真实情

况一致。对实在论这个范畴的使用上,有广义与狭义

之分。广义的实在论与广义的非实在论有一定的交

集。(如图所示)

(四)形而上学、本体论、实在论的概念的关系(如图所示)

◎二,西方非

马哲学和中国传统

哲学建构本体论的

方法特点

各种本体论

(涉及世界本源和

本质的)哲学,都是

通过实在论的视角

建立起来的。西方哲

学在黑格尔之前,其

主流是静态地、孤立

地、实体地去看世界的,是分的思路,很少能看到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和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整体。它是非此即彼的,还原论的两分:于二分的基础上,视不变高于变化,普遍高于特殊,理性高于感性或非理性,本质高于现象。

◎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还原论是西方思维的主导模式,是西方哲学的主导方法,也是西方经验科学的主导方法模式。

◎“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用法。狭义地或逻辑地用法,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是还原的手段;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上面说西方哲学是分析的思路是在狭义上使用“分析”一词。

◎从巴门尼德开始(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西方哲学展现出一种自觉的从理性认识的角度追问事物存在的本质、共相的基本思路。他提出:感性的个别的东西不真实,理性的一般的抽象才是真实的。变化的是短暂的,不变的才是永恒的。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国人的理性思维是实在论、关系论、和合论的,是综合的、整体的、肯定变化为真实的思维模式。

三、西方哲学本体论的五个典型,20世纪以来本体论哲学的势衰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是事物的共相、根据、模型和目的。个别事物只是分有了理念,它才成为某事物。“理念”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却是个别事物存在的根据,是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个别事物总是处于变化之中,它们是相对的、偶然的、短暂的存在,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个别事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则可知不可感。

(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形质论)。亚氏的思想更重视经验。实体(substance与此相对应的是偶性accident)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事物本原的东西,它指“这个”而不指“这类”。“实体”是“是其所是”的东西,各种属性,如大小、颜色、形状等等,相对于实体可以进进出出。

◎在论述实体存在的原因时,亚氏提

出了著名的“形质论”。实体存在要有四

种原因,形式因(桌子的本质)、质料因

(如构成桌子的材料)、动力因(比如工

匠制造桌子)、目的因(比如桌子的实际

用途),它才能够存在。目的因和动力因

也都可归为形式因。参见图示。

任何具体的存在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统一,而

最低的纯质料和纯潜能近似于虚无。最高的实体

可以没有质料,比如最高的神(柏拉图是至善的

理念)可以是纯形式和纯现实。参见图示。

◎(三)13世纪圣托玛斯·阿奎纳证明上帝

为终极本体的五路证明。第—,从事物的运动和

变化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推动者”。第二,从作用因(动力因)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第一原因”。第三,从可能性和必然性出发,推出世界必然存在着“自身就是必然性的存在”。第四,从事物存在的等级出发,推出世界上必然有一个最完善、最美好的存在,它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和具有完美性的原因。第五,从世界的秩序出发,推出必然存在有一种最高的理智来指导一切自然事物归向其目的。这里“第一推动者”、“最初的作用因”、“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