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发展七个启示共33页
深圳创新启示录:服务型政府“无为”,使草根经济充满创造力
2010-04-13 05:03:01 来源: 东方早报(上海)
最近几年,深圳涌现出一批极具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企业家,如华为、中兴、比亚迪、招商银行、腾讯、朗科、金蝶等,及它们各自的掌舵人任正非、侯为贵、王传福、马蔚华、马化腾、邓国顺、徐少春等。从知名网文《深圳,你被谁抛弃》2002年11月发表到现在,只不过短短8年时间,深圳就从一个几乎“被抛弃”的城市,迅速转型为国内创新型城市的代表。各省市纷纷登门拜访,学习借鉴其创新精神,期盼有一天也能像深圳那样拥有大批极具个性的知名创新型企业。
亟需改变创新精神不足
第二,必须切实增强创新对经济的驱动作用。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解决技术瓶、丰富的科研人才,每年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是,创新对经济的实质性支持力度仍然不足。典型表现在,有创新能力但缺乏创新精神,有创新成果但缺乏创新企业,有创新人才但缺乏创业人才。增强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关键是要做好“三个强化”:
或许,深圳的一些成功转型经验,可以作为新浦东转型探索的借鉴和启示。
加快审批向服务转型
第一,必须把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放在首要位置。如果以阶段动力观点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可以发现,上世纪70年代末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民的活力、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的国资国企改革极大激发了各类所有制主体的活力、解放了城市的生产力。当前,市场经济基本形成,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制约经济活力的因素越来越体现为政府管理体制的僵化和滞后,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必须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浦东有条件、有基础、也必须在这方面率先开展探索,旗帜鲜明地提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口号,在政府职能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观念上要加快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管理背后的思维是政府能够包揽一切,本质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服务背后的思维是有限政府论,是市场经济时代的观念。建立服务型政府,各级干部必须全面、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放低身段、放下架子,全心全意做好对各类市场主体和居民百姓的服务。要牢固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切忌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借口行使权力扩张,切忌代替市场主体进行决策,切忌以大包大揽的方式试图解决所有经济社会问题。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圳核心技术创新的经验和启示1.我国面临的问题总体上讲,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高,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尽管我国各个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个别产业在国际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多数产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末端,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还比较低,产品附加值也很低。
首先,我国产业技术中的核心专利技术少。
我国近半数发明专利申请来自国外,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移动通讯、无线电传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高技术领域,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
其次,我国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我国作为工业品的出口大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
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一些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领域所需的重要装备依赖进口。
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数控机床、先进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依赖进口①.我国每年8万多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70%是用于购置设备,而其中又有60%依赖于进口。
目前,我国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超过5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
(二)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我国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只引进而不消化吸收,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2004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经费比例仅为1∶0.15,而日韩两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比例均保持在1∶5~8左右。
深圳改革开放党的建经验与启示
深圳改革开放党建的创新成绩及经验启示深圳,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历经31年改革开放的栉风沐雨,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景秀丽、投资环境优良、经济比较发达、初具现代化规模的海滨城市,向世人展示着新世纪的活力和希望,展示着五百余万深圳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精神风貌。
深圳经济特区31年的发展成就,体现着深圳市委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执政思路,体现着执政为民、人民共享经济特区成果的执政理念,体现着提高领导水平、创新党建工作机制的探索精神,体现着深圳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成果,体现着党组织带领各方面力量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改革开放31年来,特区党组织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靠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党内制度体系,使党内生活的各方面基本做到有章可循,特区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在穿越历史中,深圳的基层党组织一直走在前列。
经济特区31年的伟大历程表明,特区的事业不停顿,首先是党的建设不停顿。
31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党的建设始终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创新创新再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特区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
总结深圳的经验,其在自主创新工作方面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成绩,主要是由于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懈的努力:一是政府的自主创新与产业转型战略清晰而坚定。
深圳政府在全国较早意识到,不自主创新,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发展将后劲不足,难以为继。
于是,他们决定走自主创新之路:主动退出服装、玩具等加工型产业,鼓励“三来一补”企业外迁,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
在随后的几年中,深圳先后制定实施了50多项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
可以说,深圳的决策者们已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深圳的“生死之路、命运之途”。
面对由于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外迁导致GDP增速下降这一现实,深圳的决策者们明确提出,虽然“创新”不如“三来一补”对GDP增长立竿见影,经济增速的排名在全国不得不靠后,“脸面”可能不那么好看,但深圳要耐得住寂寞,要“舍得名誉”、“舍得时间”、“舍得投入”。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 周年的发展经验与启示作者:孙久文张翱来源:《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1年第1期孙久文张翱摘要: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变革的一个时代缩影,造就了充满活力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经济特区。
新时代赋予了深圳由经济特区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转变的历史使命,总结深圳经济特区40年以来的发展经验,有利于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新时代的深圳正在以敢闯敢试、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关键词: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改革开放;创新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706(2021)01-0080-05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对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以建立经济特区的方式开启社会转型的中国道路的充分肯定,也是为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供了战略指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总结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主要有四点重要的经验与启示。
一、解放思想、敢为人先(一)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19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20.7%,实现了由一个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一直是改革的“试验田”、开放的“窗口”,承担着为改革开放先行探索的使命,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大贡献。
深圳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发挥着独特的历史作用:区别于其他亚洲国家,我国是在计划主导的国家工业化基础上,引入市场经济并向世界开放的。
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通过引进三资企业来引进“管理经验”,为内地经济提供示范。
随着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特区逐渐被认为是社会制度变迁和中国道路的逻辑起点;①深圳在自身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带动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
深圳经济特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
深圳经济特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及启示摘要:深圳经济特区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功转型为自主创新型城市。
当前,深圳特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专利申请和获授权数量、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企业作为专利获得者在全部专利授权主体中的比重等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都居国内前列。
深圳特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经验是政府重视、制度建设先行、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注重原创性研发及创新文化。
深圳经济特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经验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深圳特区;自主创新;发展方式中图分类号:F4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11-0024-04经过30年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已从刚起步时的出口加工型转变成为自主创新型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一个范例。
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成绩;并在对经济特区今后的发展所提的五点要求中,也把“坚持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作为第一点要求的重要内容。
深圳经济特区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打造,对各经济特区乃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借鉴意义。
一、深圳经济特区已转型为我国重要的自主创新型城市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创建,定位于利用外资办出口加工区。
根据1980年3月中央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福建两省工作会议的纪要,经济特区主要是吸收侨资、外资进行建设,中央各部门、各地区,除经批准可在特区经营少数中外合资企业以外,一般不准在特区办企业。
要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先上投资少、周转快、收效大的项目。
在发展加工出口工业的同时,有条件的,要逐步发展住宅、旅游等事业。
当时这样的定位,是符合特区建设的历史起点。
基本的动机是:其一,在政策上明确吸引外资为主,以便解决特区发展“只给政策不给钱”的问题。
其二,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以外资带动实体经济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启示
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启示作者:陈宁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6年第07期前不久,围绕创新驱动发展问题,我们组成专题调研组,赴广州、中山、珠海和深圳调研,考察了10家创新型企业,与部分省直部门干部、企业经营者、金融从业者座谈,感觉到广东尤其是深圳创新氛围浓、成果多、潜力大,创新型企业活力足、来势好、前景广。
广东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简政放权、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和人才聚集等方面,值得湖南认真学习、借鉴。
优化服务营造创新环境。
环境是创新的基础。
调研中,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企业家,谈到广东创新发展成功之道时,首先讲到的就是环境好,政府不干预、强服务。
简政放权,提高效率。
以深圳为例,近五年,在原本就少的基础上,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205项,清理幅度达47%。
优化部门审批流程,市政府投资项目、重大社会投资项目审批实现跨部门协同办理。
市区两级网上办事大厅全部开通,行政审批事项99%实现网上申报,审核效率提高100%以上。
深圳彭年酒店董事长彭志兵说:“在深圳注册一个公司,只需在家里点点鼠标。
”松绑减负,放开搞活。
好的环境,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
广东企业,只要守法经营,根本无人去管。
常德桃源人曾广平说,从1997年到深圳创业至今,先后办过三个工厂,效益好时年利润近千万,从没有一个职能部门到企业来检查、收费。
不仅如此,广东还想尽办法,为企业减负让利,放水养鱼。
2015年全省取消、减免12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放开21项行政审批前置服务收费项目,放开68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
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财税优惠政策,近三年累计减免税收超过300亿元。
深圳2015年前三季度累计减免地税税收206.7亿元,优惠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一。
搭建平台,提供载体。
广东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政府在规划、土地、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平台载体和技术支持。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启示
胡政光
【期刊名称】《科技与企业》
【年(卷),期】1998(000)008
【摘要】长期以来,国家对"科教兴国"非常重视,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使全国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深圳在"科教兴国"的战略的指引下,近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特点是高科技产业充满强大活力。
本次政协常委会主要研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若干重要问题。
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如探索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路子,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营造了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认为深圳这些很有特色的经验是值得各地借鉴
【总页数】2页(P8-9)
【作者】胡政光
【作者单位】全国政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6.44
【相关文献】
1.我国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为例[J], 张恒春;张钢
2.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整体素质--深圳、广州、顺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
益启示 [J], 朱小敏
3.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升经济质量——深圳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考察记 [J], 张卫国
4.论经济中心城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以深圳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例 [J], 鞠京丽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一种有效的市场与政府作用模式——对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的分析 [J], 覃成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十四五”时期深圳市创新发展与对策
“十四五”时期深圳市创新发展与对策作者:林二伟张雄化来源:《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年第06期【关键词】“十四五”;创新;深圳;经验【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6-0012-06深圳创新成绩斐然。
2020年深圳市新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60%,战略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接近40%,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万家,每万人专利拥有量和“双创”综合指数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1-2]。
基于此,“十四五”时期,摸清深圳创新底数,深入总结深圳创新经验,利于对国家倡导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佐证依据,利于对深圳高水平创新建言献策。
1 基本情况1.1 创新地位演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肩负创新的国家使命,经历从创新先试到创新示范再到创新核心的地位递进转变。
第一阶段,创新的先试地位: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到党的十八大之前。
自2008年成为国家创新试点城市起,深圳定位为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为后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驱动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先试经验。
第二阶段,创新的示范地位:党的十八大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化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示范窗口的作用,2019年国家正式提出将深圳建设为先行示范区。
这一时期,深圳的创新先试本质上全面演变为创新示范。
第三阶段,创新的核心地位:2021—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随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国家将创新定位在驱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的核心位置,预示走在全国创新前列的深圳,俨然成为全国核心的创新城市和创新的核心。
1.2 创新指标动态及趋势深圳各项创新指标整体上呈上涨态势,显示良好创新势头。
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深圳具有较为稳定的创新后备力量。
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专业技术人员从2013年的121.63万人上涨至2019年的183.5万人,年均涨幅为7.27%。
深圳快速发展的思考与启示2
(四)以市场为取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深圳在推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从政策等方面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发展非常迅速。目前,深圳民营经济总量已占据全市“半壁江山”。2002年,深圳私营企业就发展到66943户,注册资本1079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45亿元,占全省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的26%。上缴工商税收56亿元,占全省民营企业税收的19.81%,占全市工商税收的11.45%。并吸纳就业人员100余万人,占全市总就业人数的30%以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为加快发展服务。深圳在优化发展环境上,一方面积极营造吸引人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环境。在深圳,有真本事就不愁没处用,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收入是一般人员的几倍、十几倍。对本科以上毕业生,无论到国企,还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都给予落户,免收城市增容费;对顶尖级的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实行“候鸟”计划与“飞人”计划,定期邀请来深工作,发给工资津贴,配备交通工具等;对外留学人员、高科技人员回深工作,设立回深人员创业基金。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形成一支数量相对充足、结构相对合理、门类比较齐全的人才队伍。到2003年底,深圳拥有大专或中级职称以上人才56.5万,占全市人口数的10.1%,每10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54人。另一方面,努力营造方便、快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早在10年前,深圳就普遍对投资办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度,不论外资、内资办企业都不用到处“拜衙门”,一切都由投资管理办公室代办,保证3天内有答复,手续在7天内办完,而且实行跟踪服务,随时帮助解决问题。深圳的优良、宽松发展环境,为深圳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
“深圳现象”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启示编者按: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特区城市,创新资源本来并不丰富,但经过30年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深圳现象”。
深圳经验的核心就是“企业主体、市场主导”的创新模式。
众所周知,深圳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成果和经验值得周边兄弟城市借鉴,下面是总结了各界有识之士对“深圳现象”的启示,希望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幸福的中山有所借鉴。
启示之一:坚持企业主体、市场主导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平:深圳企业通过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逐步掌控行业话语权,使企业由追随者转变为引领者,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有竞争力产品的输出,再到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品牌的崛起;从产品意义上的竞争到技术意义上的竞争,再到标准层面上的竞争。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乐正:深圳充分发育的市场经济催生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模式。
深圳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往往具备较为国际化的视野,能够敏锐把握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推动创新发展;与此同时,深圳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经受洗礼,更加善于在技术和市场的缝隙中寻获机遇,通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竞争,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东:应当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创新型企业树立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改善创新管理,培育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依靠技术创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协调司司长黄庆:深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得益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极大促进了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形成知识产权,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形成市场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启示
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启示作者:李霞来源:《人民画报》2018年第06期四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思想解放发端。
人们摆脱刻板的教条主义,回归实事求是;摆脱计划经济的局限,按市场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口号的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成为挣脱僵化思想束缚、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先声。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始于深圳蛇口。
四十年来,深圳经济跨越式增长。
1979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GDP)仅1.97亿元,人均GDP606元。
2017年,深圳GDP2.24万亿元,人均GDP18.31万元。
2017年,深圳GDP略高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5位的省级行政区划,人均GDP在内地大中城市排第1,是全国平均水平(8836美元)的3倍多。
今天的深圳,成为中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拥有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了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投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视察深圳期间指出:“深圳是我们国家最早实施改革开放的城市,也是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蛇口先行先试;曾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提出广东“第一个吃螃蟹”;蛇口工业区的领头人袁庚,“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这些改革开放的先驱皆已作古,但他们的胆识与智慧,担当与胸怀,成为中国改革者特有的气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等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报告,提出了创办对外加工贸易区的建议,要求“第一个吃螃蟹”;邓小平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特区,鼓励改革者“杀出一条血路来”;袁庚在蛇口工业区实行改革开放,不惜“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这种种豪情与悲壮,足见当时改革者面临的艰难险阻。
要转变“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愚昧观念,要打破“姓资姓社”的思想迷思,必须具备极大的勇气和胆识。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沈正言《人民日报》(2012年01月17日07 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近3年来,作为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深圳市坚定不移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为统领,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初步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中心格局。
深圳市的探索,给人们带来了有益启示。
瞄准科技创新前沿,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当今时代,科技创新转化周期日益缩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界限日益模糊,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突破。
深圳市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在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稳步向创新链高端攀升的同时,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在前沿和新兴产业领域推行“成果转化”创新模式,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创新方式;必须提高源头基础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实现从跟随发展到局部领先、部分超越的转变,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
为此,深圳市加快了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的布局。
国家超级计算中心深圳中心部署的超级计算机计算速度位列中国第二、世界第四,华大基因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中心,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的宽频隐身技术被认为是过去10年中的10大科技突破之一……这些领域的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成果正在加速实现产业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互联网等优势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基础研发、应用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产业化良性互动,形成了引领式、超越式与裂变式的自主创新态势。
把握企业创新规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深圳市已进入要素高成本发展阶段,原有的政策和体制机制优势逐渐弱化。
面对这一新形势,深圳市把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摆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
深圳新发展理念申论
深圳新发展理念申论深圳,那可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啊。
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的南部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这城市就像一个大舞台,新发展理念就如同那舞台上的聚光灯,照亮了深圳不断前行的每一步路。
创新啊,那是深圳的拿手好戏。
你看那大街小巷里的科技公司,一家挨着一家,就像春笋似的冒出来。
这些公司里的年轻人啊,满脑子都是新奇的想法,就像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小宇宙。
他们不断地探索,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幻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
这创新的力量,就好比是一股清泉,不断地给深圳这座城市注入新鲜的活力。
要是没有创新,深圳能像现在这样充满生机吗?肯定不能啊。
绿色发展在深圳也有着独特的体现。
深圳的公园啊,那可多了去了。
走在公园里,就像走进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有的景象。
深圳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忘记给大自然留一片空间。
就好比我们盖房子,不能把所有的地方都占了,得给院子里留个角落种花种草一样。
绿色的环境,不仅让深圳的老百姓住得舒心,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这里生活和工作。
这绿色啊,就是深圳的一张温柔的名片,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它的温暖和魅力。
协调发展在深圳就像一场和谐的交响乐。
城市的各个部分,就像乐队里的不同乐器,相互配合着。
你看那高楼大厦林立的商业区,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再看看那宁静的住宅区,老人在楼下悠闲地晒太阳,孩子们在小区里嬉笑玩耍。
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交通便利,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它们连接起来。
还有工业和服务业,也在协调地发展着。
这就像炒菜,各种调料放得恰到好处,炒出来的菜才美味。
要是哪一个部分发展得太过或者不足,这盘“菜”就不好吃了,深圳这个大“家庭”也就不那么和谐了。
开放也是深圳的一大特色。
深圳就像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张开双臂欢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就像五彩斑斓的颜料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色彩。
外资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理念。
01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启示
万美元(2007年就跃上人均地方财政总收入800.4亿元
亿美元
经过29年建设和发展,深圳由一个昔日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创造了罕见的
工业化、城市化和现
代化速度。
年
改革、开放、发展的深圳
2、现代物流业:深圳拥有中国内地第二大、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枢纽港和中国大陆第四大机场,以海港、空港运输为龙头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迅猛,正逐步成为中国南方的物流枢纽城市。
深圳的航空和海运航线
短短的30年时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
发展为现代化大都市,创造了让世人震
撼的历史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史和现
代史上的罕见奇迹。
这是中央决策的英
明、全国各地人民的支持和深圳创业者
的努力奋斗的结果。
深圳印证了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前景!谢谢!。
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及启示
深圳营造创新生态的经验及启示李哲【期刊名称】《科技中国》【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3页(P52-54)【作者】李哲【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创新生态是近年创新政策领域逐渐兴起的概念,是一个地区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
近年来,深圳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诸多成功因素中,核心经验就在于多年积累形成的完整、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一、对创新生态的基本认识创新生态与创新体系接近又有区别,共同点是:都强调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关联互动、强调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流动,进而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效率。
但是,在理论基础和政策应用中,二者也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
首先,理论基础不同。
创新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强调创新的动力和机制;创新生态则是借助生态学理论,更加强调主体与所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强调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次,观察视角不同。
创新体系理论多采取“旁观者视角”观察创新的主体和活动,创新生态则更倾向“参与者视角”。
比如,在创新体系中,一家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不同主体是相互关联的平等主体,而用创新生态理论来解构的话,这家企业就是核心,其他的主体和制度都可以看作这个企业生存所面临的环境。
第三,解决的问题不同。
如果政府干预科技活动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关注创新体系是解决“系统失灵”问题,那么创新生态则是要解决“政府失灵”的问题。
也就是说,政府在履行公共职能过程中,一些公共领域可能出现政府关注不足或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的情况,有可能通过市场、产业、社会等方面的调节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公共环境。
总体上看,创新生态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以政府战略规划为引导,以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为演化动力。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市场的、政府的资源最终都要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