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论文

合集下载

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

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

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宪法学教学论文(5篇)宪法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学习、讨论大量的案例来理解和把握法律的基本原则与法律推理,而不是死记硬背详细的法律条文。

案例教学法产生于19世纪70年月,是由哈佛高校法学院院长兰德尔首创。

到20世纪初期,案例教学法在美国各主要法学院推行。

现在在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中非常流行,为英、美国家法学院所普遍采纳。

近年来,我国法学教育已普遍接受这一概念并在实际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采纳。

但是,外国宪法课程教学中是否有必要且有可能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则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和看法。

笔者认为,宪法是规定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的根本法,宪法实际上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现实生活中违宪案件也时有发生。

因此,在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方法,有利于外国宪法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同学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育同学独立思维习惯以及分析和表达力量,这对于增加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培育同学的宪法信仰具有其他教学法所不行替代的优势。

正如劳伦斯·来恩在《欢迎学习案例法》一文中谈道:"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为同学的仔细学习和分析供应的依据。

以对实际事例的描述为基本内容的故事,是一种将现实世界引入课堂以便使同学在其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际问题进行-实践的方式。

"[1]所以,对于外国宪法课程,应当适时地采纳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

详细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先把要讲的内容和案例及参考书目供应给同学,并点明重要原理,要求同学课前预习。

上课时,老师不作课堂讲授,而是让同学直接研讨案例,围绕案例提出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同学围绕这些问题依据所学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由老师赐予讲解,得出结论,指明处理类似案件所运用的外国宪法原理和宪法规范,事实证明,这是外国宪法课程的教学中同学较为欢迎的教学方式。

关于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通用6篇)

关于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通用6篇)

关于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通用6篇)学宪法讲宪法的征文1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

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求教我最信任的人--------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

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

妈妈说,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

人从一生下来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疗保障、老年抚养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的保护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针。

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

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法律使我的保护们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

哦,原来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

正是它,使人类远离丛林法则,创造今天灿烂而辉煌的文明。

就像河流离开河床就会泛滥,大雁离开雁阵就会坠落,电脑离开防毒网络就会瘫痪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不会通畅,如果没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

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将来成为一个文明、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多少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

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更美好。

有关宪法论文范文怎么写

有关宪法论文范文怎么写

有关宪法论文范文怎么写宪法是保护我们的法律,我们要遵守宪法法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宪法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宪法论文范文篇一:《简论我国违宪审查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构建》论文摘要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但是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宪法法院是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最佳选择。

应当设立宪法法院,并明确其职责范围和审查程序、审查效力等制度。

论文关键词违宪审查宪法法院制度构建违宪审查,是指享有违宪审查权的国家机关通过法定程序,以特定方式审查和裁决某项立法或某种行为是否合宪的制度。

这一制度对于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秩序,限制公权力、保障人权具有重要价值。

一、我国违宪审查现状评述总体评价,已经初步建立起违宪审查制度,但是形同虚设。

根据宪法和立法法,我国全国人大及其会是违宪审查主体。

立法法第八十九条至九十二条规定了法规备案程序、违宪审查启动程序和审议程序。

可见我国已经建立了违宪审查制度。

然而我国现行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

第二,实效性差。

从宪法确立违宪审查制度至今,全国人大及其会从没有履行过该职责。

是否我国根本不存在违宪行为,当然不是。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一是主观上全国人大及其会对于违宪审查持审慎态度,由于无先例可循,一旦启动该程序,则对我国宪政建设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很难估量,因而要慎之又慎;二是客观上我国全国人大及其会实行会议制度,而且承担大量立法任务和国家大事的决策工作,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违宪审查工作。

第二,审查程序设计粗陋,缺乏可操作性。

《立法法》在第九十条和九十一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提起程序和审议程序。

然而该程序设计简单,实践中无法操作。

如审查过程没有立案程序,公民的“建议”提交给全国人大会,也就没有下文了,无从查询它们是否已经受理了这个案件。

而且整个审查过程也是不公开的,没有双方辩论,没有听证,审查的结论也是不公开的,缺乏透明度。

第三,审查内容不完整。

宪法实践教学小论文(2篇)

宪法实践教学小论文(2篇)

第1篇摘要:宪法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首先分析了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后探讨了宪法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一、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宪法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宪法的认同感和尊重,使他们深刻理解宪法的精神实质和原则,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2.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宪法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为将来步入社会、参与国家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宪法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肩负着维护国家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宪法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宪法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1.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在宪法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教材,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2. 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宪法实践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传统模式,缺乏创新性和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宪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脱节部分高校的宪法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三、宪法实践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实施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重视宪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开展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 创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

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宪法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宪法教学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提高宪法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引言宪法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宪法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然而,在宪法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

本文将从宪法教学现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宪法教学实践进行探析,以期为提高宪法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宪法教学现状1. 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部分高校的宪法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宪法教学在整个法学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有的学校将宪法教学视为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有的学校则将其作为选修课程。

这种定位的不明确导致宪法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 教学内容单一宪法教学内容单一,主要围绕宪法文本展开,缺乏对宪法精神的阐述、宪法实施等方面的探讨。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宪法时,容易陷入对宪法文本的机械记忆,而忽视了宪法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 教学方法落后部分高校的宪法教学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启发。

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宪法意识。

三、宪法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宪法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宪法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作用。

2. 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宪法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和法治精神,为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或参与社会事务打下基础。

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宪法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宪法,了解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谈论宪法的生长(1)论文

谈论宪法的生长(1)论文

谈论宪法的生长(1)论文【论文关键词】宪法宪法生长宪法哲学宪政论文论文摘要:通过对宪法诞生的讨论,对宪法哲学建构的解读,以及对宪法成长中功能和目的演变的描述,探析了宪法生长的环境和过程,并对中国宪法未来的宪政之路的完善提出了看法。

一、宪法的诞生:国家经验的总结近代以来,人类逐渐开始以民族国家作为群体组织生活的基本单位,从而取代了早先以朝代国家为基本生活单位的生存格式。

在其后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人类“每经历一段苦难深重的生活,都要通过宪法来确定为消除苦难所需要的新的政治及社会的基本形态,从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这种情形如今似乎正在不断地超越国家秩序的界限,地区性的联盟和世界范围的联合国也都在努力寻求制定一部属于自己的宪章或宪法。

在此意义上,宪法无非是人们对以往历史阶段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国家层面上的经验所进行的批判性总结,以期新的政权少犯些错误,统治得更长久。

因此,可以说宪法正是随国家的诞生和更迭而理所当然地诞生和更迭的。

对于由陌生人组成的人类公共社会来说,宪法无疑是重要的,甚至是必需的。

原因首先在于宪法是一个国家内最高的和最有权力的政治阶层所做的决策活动的结果,它构成了一个国家公法的核心;其次在于宪法蕴含了任何人都应当信仰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最后在于宪法提供了国家组织、运行的概括性范式。

毕竟对一个国家来说,依凭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而自觉孕育出的宪法才是能在这个国家真正发挥作用,并且能让这个国家以此为荣的有着无尽生命力的宪法。

宪法中的任何舶来品,即便本身所包含的理念和制度设计看上去很美,但由于历史土壤和现实基础不同(甚至存在着天壤之别),往往会因移植前的营养不良和移植后的水土不服,而在宪政的过程中变得暗淡无光或是面目全非。

基于此,公法学者所关注的宪法应当是视野上更为宽广的宪法,而不应只关注现代意义上(18世纪以后)的宪法。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篇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它同一般法律相比,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从地位看,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统一到哪里?统一到宪法。

从法律体系内部来说,宪法是母亲,一般法律是子女,正如人们通常说的,宪法是“母法”,一般法律是“子法”,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二,从内容看,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也就是说,宪法解决的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带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

一般法律只是解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问题。

第三,从效力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这里,“各政党”当然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

宪法上述规定同《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是一致的。

坚持以宪法确认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更多实惠,更好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坚定不移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项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学宪法议论文作文700字篇2大家都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要懂法,才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学习法律可以让我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让自己健康成长。

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位叔叔骑着自行车,嘴里嚼着口香糖,边欣赏公园风景,边哼着小曲儿。

宪法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宪法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宪法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宪法内容的根本性决定了其法律效力的最高性,成为其他部门法的立法基础和依据。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宪法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宪法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一【摘要】我国当前政府间关系因条块纷争、城乡矛盾而呈现失序状态,中央部委、地方政府及其部门之间政策冲突屡屡发生。

从法治环境、协商民主、信息共享、多方参与、平等信任角度解析,可见建构伙伴型府际关系的必要。

伙伴型政府间关系尊重地方政府的选择,避免采取自上而下的强令措施,注重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政府间合作,意图建立政府间超越等级、定位清晰、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政策网络,为我国的政府间关系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路径指向。

【关键词】伙伴型府际关系;政策网络;跨域治理;区域合作;公共选择政府间良性竞争可激发地方政府的创新性和能动性,“对中国体制转型和制度创新有着重要作用”。

[1]但政府间恶性竞争则会引发冲突,表现在区域大战、部门冲突和条块纷争等方面;另有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乡矛盾、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

我国总体资源有限,政府本应以节流开源和精诚合作为要务,但跨地域的水电站重复建设、同区域的钢铁工业恶性竞争等资源浪费现状令人堪忧,故需寻求政府间关系协调的路径。

同处东亚的日本在地方自治方面颇有创见,有效解决了区域不均衡发展困境及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我国台湾地区也致力于打破层级窠臼和建构伙伴型府际关系,推动了地域经济及各方面综合发展。

从大陆当前研究来看,仅有张经远《论伙伴型城市府际关系的构建》和朱光磊、张传彬《系统性完善与培育府际伙伴关系——关于对口支援制度的初步研究》及张志红等学者著文对伙伴型府际关系做出了初步描述,推进了府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但伙伴型府际关系的涵盖范围远不止这些,从类别上来讲,伙伴关系的建构并不仅限于城市,我国广袤的乡村亦应与城市同处平等的伙伴地位;对口支援也仅是点对点的帮扶关系,处于不平等地位和缺乏可持续发展空间,不具备推广意义。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从过去的法制教育,到现在的法治教育,宪法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宪法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宪法本科论文篇一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法治建设越来越重视,依法治国成为了基本国策。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发展,我国曾多次进行宪法修订,对公民财产权方面内容进行了更新,将公民财产权视为宪法中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针对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基本人权;财产权;宪法保障自改革开放后,我国市场经济格局初步形成,私有经济在经济体系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保护公民财产权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我国想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保障公民财产权,研究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从我国宪法的发展来看,新中国成立时前三部宪法都否认私有财产制度,所以不存在保护公民财产权说法。

一九八二年宪法修订后,开始承认私有财产,第四部宪法开始把公民财产权作为基本人权,公民财产权开始受到法律保护,毫无疑问公民财产权是宪政的基石,理应受到宪法保障。

一、公民财产权的产生与特征对于公民财产权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格尔蒂法典》中,其中第十二条第二则第四十九行中规定不得非法干涉私人生活、继承、赠与、抵押等行为。

这就是最早财产权利制度的雏形。

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城邦兴起,人们需要民主制度,为了促进城邦经济发展,财产私有制度开始形成。

人格独立概念对人们意识的影响越来越明显[1]。

公民财产权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促进社会经济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公民财产权中的财产通常可以以金钱形式计算价值,具有可让性。

具体主要包括:继承权、债权、物权、所有权等,是以物质财富为对象,关联经济利益的民事权利[2]。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毫无疑问财产权是最为重要的民事权利,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财产权保障更加显得重要。

宪法教学实践论文题目(3篇)

宪法教学实践论文题目(3篇)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公民的法治意识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高中阶段宪法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宪法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宪法教学实践的创新路径,旨在提高宪法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与法治精神。

关键词:宪法教学;实践;创新;高中阶段;法治意识一、引言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民的法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宪法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实践与反思的角度,探讨宪法教学创新的方法与策略。

二、宪法教学现状与问题1. 教学理念陈旧在传统的宪法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际需求。

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导致宪法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高中阶段的宪法教学多采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和参与。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教学效果不理想由于教学理念和方法的问题,宪法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学生在宪法知识掌握、法治意识培养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宪法教学实践创新路径1. 转变教学理念(1)树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关注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宪法知识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中,提高教学效果。

2. 丰富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宪法知识,提高法治意识。

(2)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宪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法治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创新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宪法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

(2)结果性评价:结合宪法知识掌握、法治意识培养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讲宪法学宪法征文范文(3篇)

讲宪法学宪法征文范文(3篇)

第1篇摘要: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本文从宪法的历史渊源、宪法的基本原则、宪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宪法在现代社会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强调宪法在国家治理和公民权利保障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言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承载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自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以来,宪法在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已经历经四次修订,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本文将从宪法的历史渊源、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宪法的历史渊源1. 古代宪法的萌芽宪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已经出现了类似宪法的法律文献。

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勒斯法典》、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等,这些法律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宪法的精神。

2. 近代宪法的诞生近代宪法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1787年,美国宪法诞生,标志着近代宪法的诞生。

此后,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纷纷制定宪法,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3. 社会主义宪法的形成社会主义宪法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1918年,苏俄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此后,中国、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颁布了宪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1. 保障人权原则宪法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首先要保障人权。

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等,为公民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2. 分权制衡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划分,实现了分权制衡。

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有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国家政治稳定。

3. 民主集中制原则宪法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如民主集中制。

这一原则既体现了民主,又保证了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

宪法实践教学论文(3篇)

宪法实践教学论文(3篇)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宪法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宪法意识、提高宪法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宪法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为加强宪法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宪法实践教学;宪法意识;宪法素养;对策一、引言宪法实践教学是高校法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宪法意识和宪法素养的法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宪法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宪法教育的深入开展。

本文旨在探讨宪法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我国宪法实践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二、宪法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宪法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宪法学习、讨论、实践等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宪法的理解,增强宪法意识。

宪法意识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学生的宪法素养宪法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宪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和基本知识,提高宪法素养。

宪法素养是法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学生未来从事法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3.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宪法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宪法实践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近年来,我国宪法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涵盖了宪法基本理论、宪法制度、宪法实践等多个方面。

2. 教学形式多样宪法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模拟法庭、宪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

3. 教学效果良好宪法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宪法素养得到了提高。

四、宪法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1.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部分高校宪法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如缺乏实践基地、师资力量薄弱等。

2. 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宪法实践教学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宪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宪法素养。

高中对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

高中对宪法教学实践论文(3篇)

第1篇摘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公民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高中宪法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宪法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高中宪法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引言宪法教育是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维护国家法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我国高中宪法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

因此,对高中宪法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对于提高宪法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中宪法教学的现状1. 教学观念陈旧目前,部分高中宪法教学观念陈旧,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将宪法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教学方法单一在宪法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宪法教学效果。

3. 师资力量不足宪法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宪法教学经验,对宪法知识掌握不全面。

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宪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高中宪法教学存在的问题1. 学生对宪法认识不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原因,部分学生对宪法认识不足,对宪法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2.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宪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将宪法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目前,高中宪法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宪法素养。

四、提高高中宪法教学效果的对策1. 更新教学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丰富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宪法教学的实效性。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宪法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宪法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宪法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创新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实际,将宪法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宪法意识。

有关宪法论文

有关宪法论文

有关宪法论文推荐文章有关宪法与行政法论文热度:会计电算化论文好写吗热度:会计电算化结课论文热度:电大计算机专科毕业论文范例热度:电大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代发热度:权利中最重要的是人权。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宪法是关于人权的根本法,以人权为切入点来研究宪法,更能抓住宪法的本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宪法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宪法论文范文一:宪法监督制度完善解析摘要:新时期,要不断地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不断地加强依法治国,依宪治国,那就必须时刻以宪法为准则,不能违背宪法,为此本文分析了宪法监督的概念及我国宪法监督存在的制度问题,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宪法监督;违宪审查;宪法委员会;宪法监督的建构一、宪法监督的概念狭义的宪法监督是指特定机关按照法律授权,遵循法定步骤来监督、检查有关宪法的执行,对那些违背了宪法的行为并做出裁决。

广义的宪法监督既包括对特定机关的监督还包括对广大公民和社会团体对宪法实施的监督[3]。

本文论述的我国的宪法监督是指广义的宪法监督,既监督主体不仅仅限于特定机关还包括公众。

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现存的问题(一)宪法监督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机关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全国人大及其会有权对宪法的实施进行监督,但是根据已有的操作状况看。

全国人大会的每次会议每年仅仅为一次,会期仅有一周而已,在此短短的时间内进行违宪审查确实很难呢进行。

而全国人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会期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但须履行宪法所赋予其的二十多项职权,也是无暇顾及违宪审查。

(二)宪法监督缺乏具体的程序规定我国宪法虽然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会有权监察、督促其的实施,立法法也对关于违背了宪法而对其进行的核查做了粗略的规定,但却都没有相应的法律适用或者对宪法诉讼问题的规定。

(三)宪法监督缺乏有效的违宪责任追究机制我国宪法对于违宪的法律后果的规定就是由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会予以改变或者撤销,除此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法律后果了,违宪主体也就无需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了。

宪法毕业论文

宪法毕业论文

宪法毕业论文宪法是一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根本大法的总称,它既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又是国家权力机构的准则和约束。

宪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研究宪法是研究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宪法的定义、作用、内容等方面,系统地分析宪法的重要性。

首先,宪法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和保障。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原则和运行机制,为国家各种权力机关的组织结构、职权范围和权力行使等提供了明确的制度安排。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为国家政治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其次,宪法是国家权力机构的准则和约束。

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职能范围,规定了权力机关的权力行使原则和程序,以及对权力滥用和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措施。

宪法的制约作用,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防止权力滥用和专断行为,促进国家政权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建设。

再次,宪法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政策,明确了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指导和规划。

宪法的内容不仅涉及国家的政治制度,还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使得国家政策和法律有了明确的依据,有利于社会各方面的稳定和协调发展。

最后,宪法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约束力,是国家法律制度的根本基础。

宪法规定了国家法律的制定程序和效力,规定了法律的种类和层级,为国家法律的制定、实施和解释提供了法理基础和法律依据。

宪法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国家法律制度更加完善和健全,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和维护。

综上所述,宪法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权力机构的准则和约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是国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宪法为主题的征文【三篇】

以宪法为主题的征文【三篇】

以宪法为主题的征文【三篇】【篇1】以宪法为主题的征文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宪法,在高中我们就学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保障,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其次,我们还要了解宪法的历程,了解她的辛酸与不易。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一八四0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

从1954年的第一部宪法,到现行的宪法,无数人的贡献,无数人的期盼,带给中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上翻天覆地的变革。

如今,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大家庭里,我们每个人如何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呢?那就是——“法”。

它使我们每个人明确是非的界限,而这也是我们每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我们生长在法制社会,我不知道没有法制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

从小处说,我们放眼看去,我们能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有若干法律法规的保护。

从大处说因为有了法律,我们的社会才能得以和平。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尊重法律。

的确,宪法意义重大,但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在于实施。

但不容否认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保证宪法实施方面,我们的不足也很明显。

宪法“高高在上”,成为纯粹的政治宣言;一些地方政府屡屡出台立法性红头文件,“违宪”现象频发;人民群众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学宪法讲宪法的活动更像是一项人心工程。

通过一种常在性的典礼和仪式让宪法精神深入人心,让尊重宪法成为社会信仰,这对于我们不断提高宪法的影响力和实施水平,意义重大。

宪法很薄,也很沉。

宪法精神的内在价值是以人为本,而一个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以人为本。

【参考借鉴】宪法小论文.doc

【参考借鉴】宪法小论文.doc

优质参考文档我对宪法的认识和理解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也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

对于宪法,我比较认同的一点是,宪法必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它是“建立、管理或约束政府的规则”。

它是通过条文形式确定一定范围的权利,并依此权利规定保障公民应有的利益。

而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宪法的法律效力高于普通法律。

普通法律的内容与原则不得与宪法的内容及原则相抵触;第二,宪法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的效力;第三,宪法是任何组织和个人活动的根本准则。

而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我还了解到,作为宪法,首先要具有成文法典的形式,其次是要具有特定的修改程序。

而从实质意义上来说,宪法必须包括:规定政府权力及运行程序与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机制,规定政府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或者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等。

宪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对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

根本制度即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

此外,我们还需要知道,宪法的基本原则有:一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家依靠法律来维持社会秩序,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管理起来十分不宜,所以这时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就十分重要了。

但是,中国若想要推进法治化,还需要民众的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

我觉得,虽然大家一直把法律放在嘴边,但真正懂得法律的人很少,我们要不断的普及法律知识,这样一来,人们会逐渐的了解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可以保障自己的一些权益不受侵害,会觉得这些权利不是社会的管理者所给的,而是法律所赋予给每一个公民的,这对大家理解宪法会有很大帮助。

而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基本精神,只有当这个国家的人民真正学会保障自身的权利,这个国家的宪法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优质参考文档。

学宪法征文作文(精品7篇)

学宪法征文作文(精品7篇)

学宪法征文作文(精品7篇)学宪法征文作文篇1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宪法方面的知识,使我又得到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下面就我个人的体会谈一下我的学习心得。

一、宪法的重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各项立法的依据,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

宪法我国现行《宪法》自1982年公布施行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先后进行了四次修改,充分体现了宪法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

我国现行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

二、宪法施行现状。

回顾我国宪法历程,一方面依照宪法我国制定了涉及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法律239部,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为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和保障人权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宪法实施过程中遭遇了一些重大挫折和困难。

如:党委领导中的宪法意识问题,政府负责中的宪法意识问题和公民参与中的宪法意识问题。

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党章》也明确规定要求党在社会管理事业中应当带头树立宪法意识,依照宪法执政引领依法治国,但在现实社会中,以领导讲话、以红头文件、以现场办公等来代替法律规定,违背宪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时,宪法是依据;但在出台地方政策时,依据的是中央政策;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时,依据的是法律法规。

这时宪法被束之高阁,有的还说没有违背法律,肯定不会违背宪法。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从来没有说违背宪法的。

总之我国的宪法目前在实用性和保障贯彻施行、宪法的神圣不可侵犯性等还任重道远。

三是积极推进法治建设。

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在坚持和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从首都实际出发,围绕保证宪法和国家法律实施,推进首都科学发展,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开展地方立法,扎实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提高地方立法质量。

电大《宪法学》小论文四篇

电大《宪法学》小论文四篇

论宪法的主要作用宪法的作用亦称宪法的功能、宪法的职能,是指宪法对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以及社会现实生活的能动影响,是国家意志实现的具体表现。

宪法作为法律的一种,当然具有与其他法律相同的作用,但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又决定了宪法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宪法的主要作用可以概括为确认和巩固作用、限制和规范作用、指引和协调作用、评价和宣传作用四大方面。

一、确认和巩固作用宪法作为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问题的国家根本法,肯定要将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确认下来,通过将统治阶级在各方面的意志集中表现为国家意志,从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

二、取制和规范作用尽管宪法由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制定,因而是先有国家权力,然后才能有宪法。

但既然从政治角度而言,宪法本身就是权利制约权力的结果;同时,虽然宪法的内容涉及众多方面,但基本可分为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和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两大部分,因此,宪法对国家权力并非处于消极被动地位。

宪法的限制和规范作用,就是宪法对国家权力发挥作用的基本表现。

三、指引和协调作用指引作用是所有法律规范都共同具有的作用,它是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起到的导向、引路作用。

法律规范通过明确而原则地昭示人们可以为某种行为、不能为某种行为、必须为某种行为、怎样为某种行为,从而使人们在行为活动中有明确的遵循。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当然具有指引作用。

四、评价和宣传作用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行为怎样,总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

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判断其行为的价值和效果。

法律作为一种标准和尺度,自然具有判断、衡量人们行为的作用,它通过判断机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是否有效或合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从而达到指引人们行为的效果。

尽管所有社会规范,诸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和社会团体的规章等都具有评价作用,但法的评价与其他社会评价不同,它具有客观性、统一性、普遍性、强制性的特点。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推荐文章法学硕士毕业论文热度:法律事务专科毕业论文分享热度:法律论文范文8000字热度:市场营销大专毕业论文发表热度:大学生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安全论文热度:长期以来,中国法学界关于宪法学研究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我们对宪法学究竟是研究什么问题的这一基本问题的明确,而且还导致了学理性宪法学体系的无法建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宪法学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宪法学士毕业论文篇一【摘要】宪政的实证评价标准至少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宪法是否规定了合理的权利体系与权力结构,实现了对权利和权力的平衡配置;宪法的规定及其实施是否保证了法律创制的合法有效性,法律体系是否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生活模式;国家权力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司法是否具有独立性,人权是否获得切实的司法保护。

【关键词】宪政;评价;标准宪政的构成要素和宪政的价值理念是宪政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麦基文指出,迄今为止所有爱好自由的人为之奋斗不息的宪政,“有两个相关的根本要素,它们是对专断权力的法律限制和政府对被治者全面的政治责任。

”[1]在他看来,治理权和审理权的适当平衡,亦即政府权力和司法权力的平衡是宪政的实质。

与此相关联,宪政应该是由规范体系、价值目标体系和实施机制构成的一个系统过程和结果状态。

其中,人权保障是宪政的价值目标,宪政国家和法治社会是宪政的结果状态。

由此出发,宪政的评价标准至少涉及到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宪法是否实现了对权利和权力的平衡配置;以此形成的法律体系是否为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法律生活模式;国家权力能否得到有效的控制;人权是否获得切实的法律保障;民主是否在宪法权威的树立过程中得到实现。

因而,法治化程度和宪法权威的高低就成为一个国家宪政水准的客观标志。

一、立宪主义“宪法的存在被广泛视为民主制和法治的一个必须的先决条件”[2]。

在美国的法律传统中,对比较崇高意义上的法律的诉求常常立基于立宪主义的政治理念,到19世纪初,“在美国的民主制中,法治作为美国和欧洲的指导性原则的地位已牢固确立,法治的标志是人们对于立宪主义具有信念,认为它是被统治者的同意的证明,并相信政府本身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得专横地行使权力,且个人被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即使合法组成的政府的行动也不得剥夺此类权利”[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代表和人民沟通的重要性(一)人大代表的代表性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人民选举代表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自己的问题,人大代表要体现民意。

要具有代表性,必须经过专用程序和方式表达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代表功能对于人民代表机关的重要性有以下三个表现,第一,它本身就是人民代表机关的一项基本功能,第二,它是人民代表机关的特有功能,他是人民代表机关履行其他功能的前提条件。

人大代表和选民的双向沟通是选举的必然要求,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才能是选举的进行更加公平,公正,民主。

在西方,议会代表全国人名的利益是通过议员代表各自选区及选民的利益而间接实现的,发达国家的选民不会推选只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而不代表选民利益的人当议员,美国国会两院议员通利都把代表选民当做首要工作,即使在那些用宪法规定议员代表全国人民的国家,选民也要求议员代表他们。

法国宪法规定议员代表全国人民,然而议员们在重要关头却同样坚定的维护选区利益。

西方国家的议员与选民能够较好的双向沟通,议员在选举时会向选民讲说今后任职的承诺,议员上任后工作的怎么样?选民在与政府的交往中遇到哪些问题需要议员出面解决?或者他们对国事有什么看法需要议员知道?这些既是议员与选民沟通的三大内容,又是议员必须保持这种沟通的原因所在。

议员上任后是否在兑现其对选民的任职承诺?如果根本没有兑现(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闻所未闻),或没有完全兑现,是由于什么原因,议员要随时主动向选民汇报工作。

(二),人大代表和选民沟通情况现状全国人民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

国家的一切权利都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

人大代表的选举分为直接,间接两种选举方式,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组成,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出的代表组成。

宪法第二十五条修改为:“本行政区域内各选区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应当大体相等。

”我国的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按生产单位,工作单位,事业单位划分,每一选区选举1—3名代表,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以及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出产生,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间接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共近3000名,地方各级人大代表近320万名。

可以肯定我国的人大代表确实是代表人民的,从1954年宪法到1982年宪法,每一部宪法都坚决肯定了我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国家保证人大代表的发言权,尽其所能的表达民意,人大代表在人大会议上得各种表决和发言不受法律追究,在选选区人大会议上得各种发言也不受法律追究。

在某种程度上人大代表和选民是有联系的,听取选民意见,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达民意,和人民沟通,接受人民监督。

代表法规定,各级人大代表要“与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实践中很少看到人大代表和选民的沟通,1992年的调查表明1∕10的英国选民在过去的5年里接触过他们的议员,这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比例差不多,而美国选民在过去的4年里接触他们的议员的达1∕5,那么我国的基层选民在在迄今任何一个5年间接触过全国人大代表的能否达到基层选民的0.01﹪或0.001﹪?但是从以下几方面决定了全国人大代表必然会和选民缺少沟通联系1,中国人口众多,最新的人口普查已达了13.6亿,我国有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320万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每一个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众多,不可能一一听取选民的意见,解决选民的问题,传达其对国事的见解。

新的选举法将城市和农村所代表的选民人数规定为相同,仍然不能增加人大代表的数量,一个人大代表代表的是近45333人,每个人又不尽相同,一个人在人大代表任期内可能有很多个问题要解决,这样算下来,如果人大代表们不吃不喝,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身心的为人民服务,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选民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和选民进行很好的沟通了。

2,我国的两级选举制度,无法使每一个人大代表与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直接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是通过间接选举产生的,不直接和人民联系,选举他们的是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的代表,也是人大代表。

全国人大代表在选举之前不会像西方议员一样向选民说明当选后的规划和任职承诺,所以他们不会为了履行承诺去执行自己的工作,也减少了动力,西方议员如果想连任议员,他们会向选民报告自己在上一届任期内的执行情况,即公司法中所谓的清算,只有选民认同了他们的工作,他们才有继续连任的可能,这和我国人大代表大不相同,我国人大代表也有可能被罢免,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而罢免的原因觉不是人大代表没有履行任职承诺。

3,人大代表的素质不一,文化知识水平高低不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人不都是法律人,政治家,而且这样的人数量甚少,人大代表大多是在选区内有较高威望的人,他们或时企业家或时正要或是教授,尤其近年来,一些知名的娱乐人士也被入选为人大代表,引起了较大争议,让他们去代表人民的利益,帮人民说话,其代表性有多强,我们不得而知,更不用说知百姓疾苦,和人民沟通。

另外人大代表对选民反映的大量具体问题,缺少快速有效处理途的径,一些疑难问题的处理又效果欠佳。

代表获取的信息不充分,选民对人大制度和代表职责的认识有待提高,代表履职缺少激励机制等也是造成人大代表和人民沟通少得原因。

(三),对当前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人大代表和人民缺少沟通,不能全面表达民意,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面,彻底,充分的开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我们的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320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能和各自的选民经常沟通,保持密切联系,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就能真正起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作用,我们的政权就不会演变为官僚化机构。

我国的人大代表和人民联系的次数和社会效果还是逐渐加强的。

各省市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深圳市南山区人大常委会为进一步拓宽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为代表履行职责提供平台,在月亮湾片区创建了人大代表工作站,由热心人士担任义务联络员,辖区人大代表定期“值班”,直接听取人民群众呼声,协助化解基层矛盾,推动建设和谐社区,云南省临沧市努力实现人民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化,上海闵行区2008年以来,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大多数代表能够按照区人大的要求完成“规定”动作,各代表组每月都有代表开展联系选民活动,每月都有代表提交书面意见。

相关数据如下:综上,可得而知,我们的代表在加强和选民的联系方面还是不断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当然道路还是会有曲折。

(四),加强人大代表和人民联系的几点建议对于如何更好的,更多的加强人大代表和基层群众的联系,沟通。

笔者有以下几点意见:1,会议召开前后走访原选区。

每年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大代表都要普遍走访原选区,征求和听取选民的意见和建议,准备在会议上提出议案和书面意见。

会议结束后,到原选区向选民宣传会议精神,起到了下情上达、上情下达的作用。

闭会期间,区人大代表积极参加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工作评议等活动,在深入了解区国家机关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人民群众的诉求,提出意见建议,促进政府部门改进工作。

2,积极参加接待选民活动。

闭会期间,各街道、镇代表小组普遍建立了代表接待选民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代表在规定时间内接待选民的来访,听取选民的意见和要求,街道、镇普遍设立人大代表接待室,专门用于代表接待选民,方便人民群众与代表的沟通。

各街道以混合选区为单位,每月定时定点接待选民,。

代表还认真参加社区信访接待,对社情民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通过参加社区各项活动,融入社区建设,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代表应邀参加社区代表大会,更多地了解街道、镇的工作情况,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

许多区人大代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社区居民服务。

各人大代表组织为社区居民开设法律、文化、健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深受欢迎。

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的区人大代表,向社区居民赠送图书,帮助社区建立活动室,密切了与居民群众的联系。

人大代表和普遍参与社区的帮困救助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和学生,为促进社区和谐发挥了作用。

4,提高人大代表自身的素质,一是代表要处理好做好本职工作和履行代表职责的关系,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联接点、共同点,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联系选民。

二是代表要提高处置民意的能力,能够从大量的社情民意中提炼出相对重要、合理的民意诉求,并且针对不同的问题,分类处理,提高联系选民的实效。

三是代表要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把联系选民的活动变成汇集民智的过程,并督促政府部门改进工作,提高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从而更深层次地体现出代表联系选民工作的重大意义5,对于全国人大代表的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全国人大代表数目,使更多更优秀的人能够加入到为人民说话的队伍,而且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理应增加人大代表的数目。

提高全国人大代表整体素质,能够成为广大人民政治代言人的人大代表应当是品行,道德,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都首屈一指的大人物,而不只是名气的影响。

扩展人大代表和人民联系的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联系的途径越来越多,为了加强人大代表和人民的普遍联系,我们也可以采用如电话热线,网上qq,微博,博客等最新,又广为百姓接受的联系方式,是百姓能够畅所欲言。

人大代表应当多和人民联系,想民所想,做民想做,答民所问,人民也应当积极做出反应,从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和谐社会建立树立好民主的大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