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小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在粗犷、浓烈、严峻的气氛里,通过对知青 生活、命运、成长、斗争的具体描绘,刻画了曹 铁强、刘迈克、裴晓云等令人肃然起敬的知青形 象,热情讴歌了他们垦荒戍边、建设边疆的生活 战斗风貌以及崇高的献身精神,整个作品气势雄 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浓郁, 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作品。1984年获 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生活 的一个缩影,曾感动了无数读者。
80年代小说
(1976~ )
思想解放运动
1、1978《光明日报》: 《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2、同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1979年10月: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作家的分化与重组
1、“归来作家” 艾青、汪曾祺、王蒙、张贤亮、 高晓声、邓友梅 2、“知青作家” 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 凹、王安忆、铁凝 3、文革后走上文坛的中年作家 张洁、古华、戴厚英、刘心武 4、年轻一代的作家 莫言、余华、苏童、叶兆言、方 方、刘恒
芙蓉镇街面不大。十几家铺子、几十户住 家紧紧夹着一条青石板街。铺子和铺子是那样 的挤密,以至一家煮狗肉,满街闻香气;以至 谁家娃儿跌跤碰脱牙、打了碗,街坊邻里心中 都有数;以至妹娃家的私房话,年轻夫妇的打 情骂俏,都常常被隔壁邻居听了去,传为一镇 的秘闻趣事、笑料谈资。偶尔某户人家弟兄内 讧,夫妻斗殴,整条街道便会骚动起来,人们 往来奔走,相告相劝,如同一河受惊的鸭群, 半天不得平息。
《班主任》
发表于1977年《人民文学》 第11期 人物:张俊石、谢惠敏、宋宝 琦 特点: 1、以孩子为主题(问题小说) 2、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17 年的再现) 3、粗糙与政治化的语言(文 革余续) 4、光明的尾巴(政治前提的 保证)
反思小说
时间: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题:批判极左路线,反对 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历史悲 剧,剖析悲剧人物命运遭际, 刻画悲剧人物性格,反思在 特殊年代社会以及个人应该 承担的历史责任。 代表作: 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王蒙“集束手榴弹” 张贤亮《绿化树》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古华《芙蓉镇》
首先是粮站主任谷燕山,40多岁的南下干部,是个 鳏夫。为了成全胡玉音的小生意,每圩从粮站打米厂 卖给她碎米谷头子60斤。 再一个是党支部黎满庚,30来岁,转业军人,曾是 玉音情投意合的少年情郎,因玉音出身不好只能做她 的干哥。他吃米豆腐,无形中印证了摊子的合法性。 还有一个是镇上有名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专吃白 食。每逢开展什么运动,必定跑红一阵,胡玉音自然 招惹不起。 还有一个怪人秦书田,原是本县歌舞团的编导,后划 为右派被开除回乡生产。他总是等客人少的时刻来吃 米豆腐,嘴里还哼着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曲子。
1、以知识分子为反思主体
启示录式的反思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 人》 《绿化树》—— 肉体受难而灵魂得救的悟道主题 ,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叶文玲《心香》 谌容《人到中年》
灵与肉
绿化树
王蒙(1934- )
河北人,1934年生于 北京。1948年加入共 产党。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 万岁》“季节”系列 《活动变人形》《青 狐》等。创作风格多 变,是当代文坛最有 活力和影响力的作家 之一。
“原来芙蓉镇一带山区, 解放前妇女们中间盛行一种 风俗歌舞———《喜歌堂》。不论贫富, 凡是黄花 闺女出嫁的前夕, 村镇上的姐妹、姑嫂们, 必来陪 伴这女子坐歌堂, 轮番歌舞, 唱上两天三晚。歌词 内容十分丰富, 有《辞姐歌》《拜嫂歌》《劝娘歌 》《骂媒歌》《怨郎歌》《轿夫歌》等百十首。⋯⋯ 《喜歌堂》的曲调, 更有百首之多, 既有山歌的朴 素、风趣, 又有瑶歌的清丽、柔婉。欢乐处, 山花 流水;悲戚处, 如诉如怨;亢奋处, 回肠荡气。洋 溢着一种深厚浓郁的泥土气息。”
“寓政治风云于风 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 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古华
胡玉音
李国香 (政治女将)
秦书田 谷燕山 (丈夫) (粮站主任)
黎桂桂 (前夫) 黎满庚 (干兄)
王秋赦 (运动根子)
杨民高 (政治靠山)
五爪辣
芙蓉镇坐落在湘、粤、桂三省交界 的峡谷平坝里,古来为商旅歇宿、豪杰 聚义、兵家必争的关隘要地。有一溪一 河两条水路绕着镇子流过,流出镇口里 把路远就汇合了,因而三面环水,是个 狭长半岛似的地形。从镇里出发,往南 过渡口,可下广东;往西去,过石拱桥 ,是一条通向广西的大路。
伤痕小说
时间: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主题:控诉文革对人造成的 肉体与精神的双重伤害,对 文革大加声讨与挞伐。 特点:感情激烈、语言粗糙、 艺术幼稚、说教味浓、功利 性强 代表作: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创作特色:
一、长于对地域风景、民情风俗的 描绘,将地域风景与民情风俗相结 合,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首先看到的是作者对坐落在湘、粤、 桂三省交界的峡谷平坝———芙蓉镇 的细致描绘。按照河———街——— 商铺吃食———人物的展开程式, 一 幅动人的“山镇风俗画”把读者引入 一个优美的境界, 领略到了山镇的独 特韵味和山里人纯朴善良的美德。
3、以知识青年为反思主体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 城》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一面是痛苦、灾难,一面又珍惜理想、青春。 —— 延续文革的浪漫、献身激情
今夜有暴风雪
1979年,东北松嫩平原,零下24度。 四十余万知识青年大返城。 东北最边陲,驼峰山。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师二团工程连战士 裴晓云——第一次在边境哨位上站岗。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寻找青年与 群众、民族历史之间的精神联系。】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和的心境 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南方的岸 》【回城后才发现自己的位置应在农村,表 现出强烈的回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不晓得是哪朝哪代,镇守这里的山官 大人施行仁政,或者说是附庸风雅图 个县志州史留名,命人傍着绿豆色的 一溪一河,栽下了几长溜花枝招展、 绿荫拂岸的木芙蓉,成为一镇的风水 ;又派民夫把后山脚下的大片沼泽开 掘成方方湖塘,遍种水芙蓉,养鱼, 采莲,产藕,作为山官衙门的“官产 ”。
每当湖塘水芙蓉竞开,或是河岸上木芙蓉斗 艳的季节,这五岭山脉腹地的平坝,便颇是 个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了。 采摘下来,还可给远行的脚夫包中伙饭菜, 做荷叶麦子粑子,盖小商贩的生意担子,遮 赶圩女人的竹篮筐,被放牛娃儿当草帽挡日 头„„一物百用,各各不同。小河、小溪、 小镇,因此得名“芙蓉河”、“玉叶溪”、 “芙蓉镇”。
源自文库
刘心武(1942~ )
四川成都人。1950 年随父 迁居北京,1961年毕业于北 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 任中学教员15年。参与创刊 《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 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 文学》主编等职。 1977年发表成名作《班主 任》,著有中篇小说《秦可 卿之死》,长篇小说《钟鼓 楼》《风过耳》《四牌楼》 等。
主人公胡玉音
1963年,芙蓉镇上称得上生意兴隆的可以 说是本镇胡玉音开设的米豆腐摊子。胡玉 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女子,人称“ 芙蓉姐子”,人长得秀美动人,加之待客 热情,性情柔顺,食具又干净,米豆腐量 足,作料香辣,她的摊子面前总是客来客 往不断线。她的米豆腐摊子有几个老主顾 是每圩必到的。
采用民歌的形式再现地域风俗人情。 民歌是人民群众借以咏唱他们的生活 风习和思想感情的, 是风俗画面中最 有光彩的部分。
“那边徕崽站一排,你敢砍柴就过来。镰刀 把把打死你,镰刀嘴嘴挖眼埋。” “那边妹子生的乖,你敢扯笋就过来。红绸 帕子把你盖,花花轿子把你抬。” 《骂媒歌》:媒婆,媒婆。牙齿两边磨,又 说男家田庄广,又说女子赛嫦娥,臭说香, 死说活,爹娘、公婆晕脑壳……
二、善于将乡土风俗描写与时代政 治风云相结合,在浓重的民情风俗 文化中透露出严峻的社会政治内容 ,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如:
在文本中, 《喜歌堂》是和作品的故事情节 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 并同人物的命运密切 相关。
县剧团编导秦书田带领演员到芙蓉镇采风, 把胡玉音的招亲仪式办成了一个《喜歌堂》 歌舞现场表演会, 并据此创编了大型反封建 歌舞剧《女歌堂》。
《海的梦》(1980)
主人公:缪可言 写作方法:意识流 核心思想:反思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理想信念 参与社会 社会不能实践 信念 受到伤害或陷入精神迷雾 谅解社会并反思自身 (放弃自我,融入集体和历史)
2、以革命干部为反思主体
王蒙《蝴蝶》 ——反思革命干部的历史性变化。 ——意识流手法,时空交错,较大的生活容量。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张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