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生平经历概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生平经历概括
【篇一:鲁迅的生平经历概括】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
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
实的文化基础。

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
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
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

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

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
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
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
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

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
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
的矿务铁路学堂。

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
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

他先入东京弘
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

因深受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
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他参与筹办
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
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

鲁迅认为,中国的
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
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
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
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

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
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
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
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

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1918年,他发表了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
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
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
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
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
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

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
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
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

同年4月,
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
愤而辞职。

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
名社。

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1927年
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
文艺运动。

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

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
《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
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

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
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
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
斗争。

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

这些杂文,如匕首,
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他与共产党人交
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他关心青年,
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
《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

《鲁迅全集》是他留
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中国小说史略》(上
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华盖集
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伪自由书》(杂
文集)1933,青光书局《鲁迅杂感选集》瞿秋白编选,1933,青光
书局《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拾零集》1934,合
众书店《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
华书局《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夜记》(杂文集,
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
集)1937,三闲书屋《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籍)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遗》(综合集)1938,鲁迅全集出版社《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1941,鲁迅全集出版社《鲁迅全集补遗》唐韬编,1946,
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许广平编,1946,鲁迅全集出版社《鲁
迅日记》(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铅印本,1959,人文《鲁
迅选集》1952,开明《鲁迅小说集》1952,人文《鲁迅全集补遗
续编》唐韬编,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书简补遗》吴元坎辑,1952、上海出版公司《鲁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鲁
迅选集。

(1一2卷)1956-1958,中青《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文学史)1958,三联《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文《鲁迅书简》(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报社《鲁迅诗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鲁迅书信集》(上下卷,收《两地书》以外书信1381封)1976,人文《鲁迅佚文集》1976,解放军报社
《鲁迅书简》(致曹靖华)1976,上海人民《鲁迅手稿全集》(书信8册,日记6册)1978一1980,文物《鲁迅致许广平书简》1980,河
北人民《鲁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鲁迅全集卷一(坟热风
呐喊)鲁迅全集卷二(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鲁迅全集卷
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鲁迅全集卷四(三闲集二心集南
腔北调集)鲁迅全集卷五(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鲁迅全集
卷六(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鲁迅全集卷七(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鲁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遗补编)鲁迅年谱一八八一年一岁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城内
东昌坊口。

姓周名树人,字豫才,小名樟寿,一八八六年六岁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

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羊尾巴”。

誉其小而灵活也。

一八八八年八岁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
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 是岁一日,本
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

先生在旁默视,从伯慰农先生
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 一八
九二年十二岁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

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聚族而居,幼
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

《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

外家后迁皇
甫庄、小皋步等处。

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一八九三年十三岁三月祖父介孚公丁忧,自北京归。

秋,介孚公因事下狱,父伯宜公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质铺
及药店者累年。

一八九六年十六岁九月初六日父伯宜公卒,年三十七。

父卒后,家
境益艰。

一八九八年十八岁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

一八九九年十九岁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
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

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二十一岁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

一九零二年二十二岁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

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f
【篇二:鲁迅的生平经历概括】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的
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
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
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
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生平】
早年经历
1881年9月25日(中国农历八月初三),鲁迅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
府会稽县府城内东昌坊口(今属绍兴市越城区)的一个书香门第,名为
周樟寿。

祖父周福清是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

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

父亲周伯宜
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
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
周福清得以活命。

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宜也重病在床,1896年病故。

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
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恪结下友谊。

1901年毕业。

童年的生活场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
为后来鲁迅的两部集《呐喊》、《彷徨》和集《朝花夕拾》的重要
素材来源。

鲁迅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爱读新思想的书,尤其是翻
译的。

回国任职
1909年,28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到中国,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
杭州高级中学)生理学化学教员、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绍兴师范
学校(今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

1911年写出第一篇小说《怀旧》(文言文写作)。

1912年,31岁的鲁迅受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
袁世凯做大总统后,随政府搬到北京,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1
科科长、教育部佥事。

这时,他经历一段思想苦闷时期,对社会改
革颇感失望,沉迷于收集研究拓本之中,校编谢承《后汉书》、
《嵇康集》。

后受钱玄同影响,重新投身新文化运动,并兼任北京
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

1918年,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他还生动地塑造了阿q形象,发表
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24年,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
等人创办同人周刊《语丝》。

192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来访紫禁城,北京
方面安排鲁迅与泰戈尔会见且合照。

当时中国文坛对于泰戈尔访华
的评价趋于两极化,鲁迅将其访华评价为做了一瓶香水。

在厦门和广州
1926年8月,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抗议三一八惨案,被
北洋政府通缉(注:鲁迅并没有被通缉,这里《而已集大衍发微》有错),于是南下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

数月后,1927年1月16日,
46岁的鲁迅离开厦门,18日抵达广州,19日晨在孙伏园、许广平
的陪伴下移入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当时是中山大学
校长朱家骅请鲁迅到校。

2月18、19日,赴香港在上环基督教青年
会礼堂举行两场题为无声的中国及老调子已经唱完的演讲。

革命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

二月往香
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

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

同日移居白云楼。

四月至黄埔政治
学校讲演。

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
效后辞职。

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
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七月
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二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

1927年10月,鲁迅辞去中山大学职务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
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

住在上海公共租界
北区的越界筑路区域(所谓半租界,是指今天虹口区北部鲁迅公园一带),那里有特殊的政治环境保护他写作免遭迫害,以及他不少的日
本朋友。

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1928年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

1929年五月十三日,北上省亲。

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
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

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

1930年起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
保障同盟。

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

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
立会。

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

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

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

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

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

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

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

七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

八月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
刻部讲演。

1932年十一月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
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

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

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

六月二十
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

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听了,不以为然,出门不带门钥匙,
以示决绝。

1927年到1936年间,鲁迅创作了很多回忆性的散文与大量思想性的,翻译、介绍外国的进步。

病逝
1934年8月23日,由于有熟人被抓了,鲁迅离开公寓避难。

12月
14日晚上,脊肉作痛,流汗。

1936年1月,肩及肋都疼得厉害。

3
月2日下午,骤然气喘。

5月15日,病情又严重,医生说是胃病。

从这之后一直发烧,31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
情非常危险。

6月,从委顿中逐渐好转,稍微能坐起来看书,写几十
个字。

8月,痰中见血。

10月,体重88磅,比起8月1日增约2磅。

8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

,17日,出访鹿地
亘及内山完造。

18日,天还没亮,又发病了,气喘不止。

鲁迅写了
一封信,委托内山完造请医生过来,这是鲁迅的绝笔。

鲁迅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
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后遭到破坏,1956年,
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在1936年10月,因积劳成疾逝世于上海,上万名上海民众自
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
鲜红的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后遭到破坏,1956年,
鲁迅遗体移葬至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在上海期间,和宋庆龄、陈赓有交往。

鲁迅所主持的文学团体和、郁达夫主持的文学团体有矛盾。

鲁迅扶植奖掖文学青年,包括
柔石、白莽、萧军、萧红等,也和化名狄克的张春桥进行过论战。

自1931年起,鲁迅大力倡导木刻版画,由此开始了中国创作版画的
历史。

1936年10月19日清晨五点二十五分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
年55岁。

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墓迁移重建于上海虹口公园。

关于鲁迅之死,亦有一些争议。

鲁迅之子周海婴曾撰文,怀疑是其
信任有加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故意误诊,致其得不到正常治疗而
早死,后经证实,鲁迅的真实死因应该为由肺结核和肺气肿诱发的
严重气胸。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