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模式
摘要: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导和有益补充,它对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引领和促进作用。
本文从留学国别、留学方式、留学资格和学科选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女子留学概况,对我们今天女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女子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80-03
早在甲午战争前,传教士就资助了几位女子赴美学习医学。
据史料记载,她们是浙江的金雅妹、福建的柯金英、江西的康爱德和湖北的石美玉。
这四位女子学成后在医学事业上的建树,为女子出国留洋作了舆论上的宣传和样板。
从甲午战争到民国肇建,女子留学教育不断地发展着,只是这一阶段出国的女子大部分知识程度较低,在国外多习速成课程,教育内容一般为普通、中等教育,留学的国家多为日本,并且留学的成效不大。
“五四”以后,女子留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子留学生的程度逐渐提高,多数出国前已具有中学文化程度,出国后直接进入外国大学学习,少数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涌现了一批杰出人才。
本文对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模式进行概要阐述。
一、留学国别
1.女子留美。
民国建立后,女子留学美国的人数日益增多。
据1914年统计,中国留美学生共计1300人,其中女生94人;1917年留美
女生增至200人。
1925留美学生总数为1637人,其中女生就占640人。
自1902年至1953年间,在美大学注册的中国女子留学生总计为3692人。
民国时期女子留学美国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美国庚子赔款留学政策。
早在1906年,美国就表示“对中国教育前途极为关注。
其耶路(耶鲁)、干尼路(加利佛利亚)大学、威尔士女子大学均愿赠给学额,惟须程度合宜,方可免收学费”。
由公理会牧师明恩溥向总统罗斯福提出具体的措施——退还部分庚子
赔款,资助中国学生留学美国。
(2)美国基督教在华的办学实践及社会上的良好声誉。
美国基督教从1842年起就开始在华创办女子学校,女子大学在20世纪初创办,如协和女子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等,这些大学在当时很有影响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女子留日。
女子留日始于1905,但影响不大。
1907年,“中国留日学生教育协议会”的召开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女子留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协议会后,女子留学生开始进入高等专门以上的学校就读,留日教育逐步走上正轨。
据二见刚史、佐藤尚子的《中国人日本留学史关系统计》,从1912~1921年十年间留日女学生达631人。
虽然留日女子情况缺乏连续、完整的记载,但留日的女子人数是民国时期最多的。
自1902年至1953年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女子留日的人数估计在6000人以上。
3.女子留法。
“五四”运动后,在勤工俭学的促动下,留法女生增多。
最早赴法俭学的女子是广东的郑毓秀和章明保,1912年她们经北京留法预备学校短期培训到法。
1916年女子陆悦琴赴法。
1919
年,湖南、四川出现了成批女子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
总计赴法勤工俭学女生共有40人,她们大多为女子师范和中学毕业。
1925年后,勤工俭学运动结束,40多名女子有的被迫回国,有的转到了苏联学习,最后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如蔡畅、郭隆真等;有的继续求学,如劳君展、魏璧先后考入里昂大学、巴黎大学攻读数理,劳君展后跟随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物理,是居里夫人培养的唯一的中国籍女生。
留法自费生的典型,有重大影响的是女子勤工俭学。
舆论界热情称颂它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的一件别开生面的佳事”、“女子勤工俭学实为前所未有,亦中国女界之创举”。
二、留学教育的模式
1.留学资格。
留学始于晚清政府,但晚清政府对选派标准没有统一的要求,具体标准由地方督抚包办、各省自定。
1905年湖南省首派20名女留学生时,以至最小的为14岁,最大的竟53岁。
直到1910年6月清政府才对女留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学历提出要求。
清华学校对庚款选派留美女生的资格要求是“以本校三育具优之毕业生及本校临时考取之专科生与女生为合格”。
民国十年(1921年)对庚款留学生的资格加以修订,要求“以体质健全,品行端淑,天足且未订婚,年在二十三岁以内,国学至少有中学毕业程度,英文及科学能力直入美国大学校肄业者为合格”。
民国成立后,历届政府继续对女留学生的资格进行明确而严格的规定。
1916年北洋政府正式颁布《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规定官费生的出国资格为:第一,曾任本国大学教授或助教授二年以上者;第二,曾任本国专门
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教授继续至二年以上者;第三,曾经留学外国大学、高等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者;第四,国内大学本科毕业生;第五,本国专门学校、高等师范学校本科毕业生。
对于自费生的资格要求较低,规定为:(1)中学以上学校毕业;(2)中学以上各校教员。
1924年将第二项资格改为“办理教育事务二年以上者”。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曾于1929年颁布了《发给留学证书规程》,提高留学资格。
紧接着1933年又公布了《国外留学规程》,该规程规定留学生分公费、自费两种。
公费留学必须通过考试选拔。
报考资格为:“一、国内外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并曾任与所属学科有关之技术职务二年以上者。
二、国内外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后,曾继续研究所习学科二年以上,而有有价值之专门著作或其他成绩者。
三、国内外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大学或独立学院毕业而成绩优良者。
”公费生具备其中之一方可。
自费生则应具有:“一、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专科以上学校毕业者。
二、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高级职业学校毕业者,并曾在国内任技术职业二年以上者。
”自费生具备其中之一为报名条件。
抗日战争爆发后,教育部于1938年颁布了《限制留学暂行办法》,其中对公私费留学生资格作了特别的规定,要求留学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1)公立或已立案私立大学毕业生,曾继续研究或服务二年以上,经服务机关证明确定,著有成绩者。
(2)公立或已立案之私立专科学校毕业生,曾继续研究或服务四年以上,经服务机关证明确定,著有成绩者。
”总之,1916年以后,
公费生以大学校及专门学校教授和毕业生为主,但自费生仍以中学毕业为主。
2.留学方式。
(1)通过清华学校派遣。
1908年,美国国会决定退还庚子赔款的近半数给中国,其中部分退款用于吸收留学生,规定自1909年起开始实行,并设立了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来全面负责有关事宜。
庚款留学有少许女生名额,自1914年8月15日起,到1923年,共资送了43名女子留美。
其中,1914年10名,1916年10名,1918年8名,1921年10名,1923年5名。
(2)教育部和各省市选派。
30年代以后的女子留学主要通过这一途径。
1916年派遣留日官费女生43名,其中福建9名,山东、江西、湖南、云南各4名,浙江、广东各3名,直隶、陕西、四川、江苏、吉林各2名,湖北、安徽各1名。
(3)自费留学。
自费留学一直都是女子留学的主要途径。
自费留学的女生多为富家女子,有经济保证的或者是一些爱国的家境并不富裕的女子,为了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主要以勤工俭学的方式,走艰难的自费留学道路。
正是在民间自费留学的促动下,政府才开始重视女子留学问题。
30年代以后,不管是自费还是公派的,主要由教育部门通过统一的公开考试招收并派遣。
(4)教会学校选送。
由教会输送的女留学生多往美国,这是因为大部分的教会学校由美国基督教所办理,并与美国的一些学校建立校际联系。
1918年留美学生任鸿隽在《留美学生季报》第2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会教育与留学生》的文章。
文中称:“留美学生中,由教会学校出身者,无虑占其半数。
现在学生之来历,以无统计,无由
得知,据民国六年(1917年)清华学校刊印之游美同学录,归国学生386人中,由教会学校出身者174人,则占全数45%矣。
”虽然没有标明性别,但女生也有此趋势。
常道直先生对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女生作过一个调查,当时该校的中国女生共有14人,而“几十分之九皆教会学校毕业。
”可见,在留美的女生中,由教会学校选送的女子占大多数。
3.学科选择。
学习师范是清末女留学生最重要的学科,不管是公派的还是自费的女留学生。
湖南省首开留学风气,派遣20名女生赴日本实践女校学习速成师范,时间为一年。
规定的这些学科大部分是人文学科、理科等。
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教育部规定留学女生“所需学术,应以师范、医学、美术、音乐为要”。
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9年通过了《资送革命青年出洋留学办法》,规定公费生应注重理、农、工、医等科。
从一些统计资料看:以1924年留美学生录所载女生所习的科目和民国廿年准给留学证书者女留学
生数为例。
(资料来源: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版,第149页。
)
据表1统计的108名留美女生的专业看,留美女生多数学习医药、教育,其次是文学、音乐,习家政者甚少。
选习家政者少的一个原因是美国的女权主义思潮正在高涨,很多美国大学甚至女子学院都不开设此专业。
专业不明的36名女生可能在中学或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尚未进入专门。
(数据来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教育概况”,第1114页制成的。
)
由上表2可见民国廿年(1931年)女子留学以文、医、教育、法为主,工、农、商三科很少。
但从整个民国时期来看,教育、医学、文艺和家政仍是女子选修的主要的学科。
“五四”运动后才扩展为社会科学,三四十年代才涉足理、工科目。
三、简单评析
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是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一个亮点。
通过留学教育,走出了一批学有所成的女子专门人才,她们当中特别是留美的女大学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良,深受好评。
有相当一部分人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
这些女留学生们学有所成回国后,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建立起中国女性的事业阵地,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物。
1980年后进入学部委员行列的女委员共有14人,其中有13为曾经留学国外。
女子留学生们大多从事教育事业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通过担任高校教师或行政管理人员来直接参与培养女性专门人才,如留美硕士谢冰心1926
年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吴贻芳于1928年获得生物、哲学双博士学位后回国就被委任为母校金陵女子大学的校长,她上任后,筹集资金、扩建校舍、聘请教师、扩大招生,以及向政府注册立案,使金陵女子大学很快在同类大学中脱颖而出并声誉日隆。
因此,女子留学教育是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对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引领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杰.浅淡中国近现代的女子留学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3):65.
[2][5]中国留学史萃[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2:85,61,63,61.
[3][7]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j].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
[4]陈学洵,田正平.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留学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689.
[6]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j].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9:79,82,83,134,245.
[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382,284-385.
[9]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865.
[10]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154,149.
[11]俞庆棠.三十五年中国之女子教育[a]//最近三十五年之中
国教育[c].商务印书馆,1929:203.
[12]张建奇.高等教育中女性地位研究[d].厦大高教所博士论文,19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