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6. 名词解释8. 填空题9.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就职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布成立教育部是在( )年。
A.1902B.1911C.1912D.1913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2.蔡元培就任教育部长时对官制进行改组,其中不包括( )。
A.普通教育B.专门教育C.社会教育D.成人教育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3.蔡元培将他有关教育方针改革的言论发表在( )。
A.《教育杂志》B.《民立报》C.《东力杂志》D.《教育改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4.民国教育方针包含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以( )为核心。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5.袁世凯下令全国恢复祭孔典礼是在( )年。
A.1911B.1912C.1913D.1914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6.壬子癸丑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 )。
A.三段四级B.三段三级C.三段五级D.四段三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7.蔡元培提出的五育思想中军国民教育对应的是(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8.不属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的措施是( )。
A.教授治理,民主管理B.抱定宗旨,改变校风C.改学分制为年级制D.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简答题9.简述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正确答案: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时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
①它将受教育时间缩短了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遗留: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浅析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要: 初期, 适应 民国 为 社会的 进步、经济的
民国建立后, 经济取得 了一定发展 , 对教育提出了新要 求。 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的矛盾 ,发展职业教育成 了教育的主 题。蔡元培、黄炎培和张謇等人初步提 出职业教育的思 想 ,并 深刻认识 到女子职业教育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蔡元培认 为,“ 女 子不学 ,则无以自立 , 而一切依男子以生存” 。就如何兴办女子 职业教育 ,蔡元培认为女子职业教育可设置工业 、农业、商业 和家政四类,但 “ 女子职业教育之较切要者 ,莫如手工及 家事 两端” ;张謇认为课 程教材应适应世界发展趋势 ,同时又应兼顾 本 国国情 ;黄炎培认为应把学校所学与 回家所做 结合起来 。女 子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为民国时期 的女子职业教育事业 的兴 起和发展提供了理论 基础。 11 年 ,教育部颁布 的具有资产阶级 性质 的新学制—— 壬 93 子・ 癸丑学制 ,主张男女受平等 的教育 。特别是其中的 《 实业 学校令》 明确规定 :“ 女子职业学校得就地方情形与其性质所 宜, 参照各项实业学校规程办理” 标志着女子职业教育从 法律 , 上取得了合法地位。11 年通过 《 97 职业教育进行计划案》中的 第四条明确规定 “ 促进女子职业学校 ” 并倡导各省依据 《 , 实业 学校令》规定 ,从速 筹办女子职业学校 。这为发展女子职业教 育奠定了基础 。 晚清设置的女子实业 学堂 ,虽大多徒有虚名,但其各项制 度较 为健全。①办学 宗旨明确。上海女子中西 医学校 明确其宗 旨为:“ 贯通 中西各科医学,而专重女科 ,使女子之病 ,皆由女 医诊治 ,通悃而达病情 。 ”②实行分科教学。③管理 制度严格 。 ④招生、考试 、毕业制度均有所规定 。扬州女工传习所规定其 招生条件 :身家清 白、心性灵敏、体格强健 ,年在 8至 1 岁女 6 工;年逾 1 岁 ,专 习针黹、机械者亦可 。上海女子 中西 医学校 6 规定 :考试 时 “ 聘请 中东西著名 医生莅院 ,按照科学考试 ,合 格者给予文凭 , 准其行医” 。晚清女子实业教育 为民国初期女子 职 业 教 育 的 兴 起 与 发 展提 供 了 经验 基 础 。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提倡女子教育。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 学者们通常将 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 , 这些内 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 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 值得探讨。 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 一般认为是 实, 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 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 的解放, 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 是妇女进 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 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 女子教育 取得了许多新 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 , 的成就, 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 出了突出贡献, 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 生了积极影响。 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 题, 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 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 一、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 几经曲折, 其 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 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 — —经正女学的 制, 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 诞生才有所突破。 据《礼记 》 记载, 西周时期女子 , 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 ” 也是 教育由家庭承担, “毕业的学校 ” 。 自西周以降, 家庭始终是女子受 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种抱残守缺、 凝滞不变的形式, 束缚女子教育达2 000 年之久。
· 60· 二、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 女子学校教育。
新疆地方志
2011 年第 1 期
1925 年增加到7 956 名, 1928 年达 年增加到3 249名, 24 870名, 前后短短 12 年, 增加 33 倍有余④ 。除教 1922 年全国入高等学校的女生已达 665 会学校外, 1925 年增加到 972 人, 1928 年达到1 835人⑤ 。 人, 3. 留学教育。 20 世纪初, 女子留学教育也出现了。 开始是 女子以个人自费形式出现。民国成立后, 美日为了 达到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 利用庚款等形式发展 同时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 急需向 中国留学教育, 外国学习, 这样中国女子留美留日人数便有所增 加。由学校派遣女子留学也规范化了, 如 1914 年 清华学校开始利用美国庚子退款每隔 1 年选派 10 名女学生留美。随着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及留法 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 女子留学欧洲的人数也不断 成为一支与国内女子高等教育并行发展的教 增加, 育队伍。 ( 二) 女子社会教育。 从 19 世纪末期报刊等印刷媒介的兴起与繁 荣, 到 20 世纪初期广播等新媒介的出现及其不可 大众传媒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 遏制的发展势头, 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不仅成为人们离不开的精神 食粮, 而且其信息传递功能和宣传教育功能也已经 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改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 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自戊戌维新中国第一份《女学报 》 问世, 经辛 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妇女报刊的创办在中国历史上 1898 ~ 1922 年所出版的妇女报 第一次掀起高潮, 刊就有近 80 种 ⑥ 。 这主要是指以妇女理论、 妇女 生活、 妇女解放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专门性妇女报 刊, 若将 1898 ~ 1949 年整个民主革命阶段创办的 妇女报刊, 以及其他各类报纸和期刊开辟的有关妇 女的副刊、 专栏、 专页、 专号, 各女子学校创办的校 刊、 校报都计算在内, 数量就更为可观。 综观各妇 女报刊的出版宗旨, 尽管其侧重和篇幅各不相同, 但整体而言, 大都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传 播新思想、 抨击旧观念、 传授科学知识、 探讨妇女问 题。 ( 三) 女子家庭教育。 此期的家庭教育依然是以传统教育为主 , 其目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
对未来女子教育发展的展望和建议
推动性别平等教育
未来女子教育的发展应该继续推动性别平等教育,确保女 性在教育领域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关注女性心理健康
未来女子教育的发展应该关注女性心理健康,建立心理健 康教育和辅导机制,帮助女性解决心理问题,增强心理素 质。
培养女性领导力和创新精神
秋瑾与女子革命教育
秋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女性革命家和教育家,她积极倡导女子革命教育,主张女子 应该接受和男子一样的教育,培养女子的独立精神和革命意识。
秋瑾创办了《中国女报》,这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旨在宣传妇女解放和女子教 育的重要性,鼓励女子走出家庭,参与社会事务。
秋瑾还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组织女子留学生会,推动女子留学运动,为女子争取 更多的教育机会。
加强民国时期女子教育与其他社会领 域的互动关系研究,探讨女子教育对 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
借鉴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经验教训, 为当今女性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历史 借鉴和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代表人物和事件
何香凝
作为画家、政治活动家的何香凝,也是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她曾留学日本, 并加入同盟会,积极投身革命。同时,她也关注女子教育问题,提倡女子应有平等受教育 的权利。
燕京大学女生事件
1919年燕京大学发生女生入学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事件促使燕京大学最终决定 招收女生,推动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01
02
03
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女子教育使得女性具备了 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 她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 响力。
推动社会进步
女性通过接受教育,具备 了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 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浅谈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在民国时期,不同地域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以下是对于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发展的简要论述。
华北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早。
在清末时期,北洋政府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在北京等地设立了一些女子学校,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职业教育机会。
1907年,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女子职业学校——清华女子职业学校,为女性提供了诸如裁缝、刺绣、洗染等实用课程的教育。
还涌现出一批以培养女性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学校,如烟台女子职业学校、东兴女子职业学校等。
西南地区的女子职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四川、云南等地,女子职业教育受制于传统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民国时期,四川妇女会创办了四川女子职业学堂,开设了厨艺、洗染、刺绣等职业课程,才有了一定的发展。
民国时期不同地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定的差异性。
华北地区发展较早,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次之,西南地区起步较晚。
这些差异主要受制于当地社会环境、政府引导和社会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在各地的女子职业教育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妇女的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1912—1931年黑龙江高等教育发展概述
第38卷第5期Vol.38 No.5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5月May 20191912 1931年黑龙江高等教育发展概述徐振岐(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㊀要]1912年至1920年ꎬ黑龙江地区的高等院校为数寥寥ꎮ这是黑龙江发展较为落后的表现ꎬ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ꎮ俄国十月革命后ꎬ俄国移民在黑龙江地区创建了一些高等院校ꎮ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ꎬ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由俄方管理逐渐变成中俄共管ꎬ在客观上推动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ꎮ[关键词]俄国ꎻ黑龙江ꎻ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K258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19)05-0068-03辛亥革命以来ꎬ黑龙江地区的高等院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办方式:一种是黑龙江当地政府创办的高等院校ꎬ另一种是沙俄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ꎮ这两种办学方式不同的高等院校在黑龙江近代发展过程中逐渐得到融合发展ꎮ一㊁黑龙江高等教育的起步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中国教育的整体变化密不可分ꎮ随着内忧外患的加剧ꎬ清政府于1901年要求各省于省城设立大学堂ꎬ于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ꎬ并于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ꎬ全国范围内开始涌现出一批高等院校ꎮ在清末新政时期ꎬ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开始起步ꎮ相对于关内的大多数省份而言ꎬ黑龙江地区地理位置偏僻ꎬ人口较少ꎬ经济欠发达ꎬ在辛亥革命前创建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ꎬ仅有省城齐齐哈尔设立的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和黑龙江优质师范学堂ꎬ而且入学人数㊁教师数量㊁学校规模均较为薄弱ꎮ辛亥革命后ꎬ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得到缓慢发展ꎮ1912年7月ꎬ经过黑龙江省教育总会提议ꎬ以黑龙江法政学堂为基础ꎬ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在省城齐齐哈尔设立ꎬ设法律㊁政治㊁经济三科ꎬ原法政学堂学生作为该校甲班二年级学生入学ꎬ新招收的学生为乙班一年级学生ꎮ1914年ꎬ学校拥有学生101人㊁毕业学生34人㊁教职员7人ꎬ收入为18929元ꎬ支出为18929元ꎬ资产为1479元[1]733ꎮ至1916年ꎬ 法政学校现有法政本科一级设于省立中学校内ꎬ学生30名ꎬ校长职务由中学校长兼任ꎬ该校原有别科㊁本科各一级ꎬ于民国四年别科毕业不另招生ꎬ遂将本科一级移设中学校内ꎬ将原占校舍拨作军医院之用ꎮ [1]587黑龙江法政专门学校时办时停ꎬ 1929年(民国18年)被迫停办ꎬ在校生分别转送至北平㊁沈阳等地的相关学校ꎮ [2]470黑龙江优级师范学堂在民国成立之初即停办ꎬ 优级师范学堂设一年预科㊁二年专科ꎬ修业年限共三年ꎬ1908年在校生100人ꎬ教师7人ꎬ职员4人ꎬ年经费12980元ꎬ年支出12967元ꎬ校资产42283元 1912年数学选科有毕业生32人ꎬ1913年历史选科有毕业生52人ꎮ [2]471[收稿日期]2018-12-26[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 近代东北地区日俄殖民奴化教育的史料整理与研究 (18ZSD424)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年度项目 民国时期黑龙江高等教育域外影响研究 (17ZSE433)ꎮ[作者简介]徐振岐ꎬ男ꎬ副研究员ꎬ博士ꎬ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研究ꎮ86㊀㊀在齐齐哈尔地区设立的另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学校 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原名黑龙江军官养成所)ꎬ始建于1913年ꎬ1918年停办ꎬ1920年复办ꎮ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至1928年共毕业了六期学员802人ꎮ 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后ꎬ为谋建东北军事最高学府ꎬ统一军事教育ꎬ下令东北各军事教育机关一律并入东北讲武堂ꎮ 1928年10月ꎬ黑龙江军官养成所第六期学员毕业后ꎬ就改组为东北讲武堂黑龙江分校ꎬ由东北保安军驻黑龙江副司令万福麟代理监督ꎮ 分校训练陆军初级军官ꎬ期限为一年半ꎬ训练内容与方法均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为模式ꎬ教材也是翻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程和典范令ꎮ第一期学员199人ꎬ编为两个步兵队和一个骑兵队ꎬ1930年毕业ꎮ [2]471分校共有教职员30人ꎬ但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ꎬ分校迫于形势停办ꎮ在这一段时期ꎬ沙俄移民并没有大规模地创办各类高等院校ꎬ只是于1911年创建了私立俄侨第一齿科学校ꎬ系医学方面的专门学校ꎬ 学制2年ꎬ培养齿科医生ꎬ校址在南岗邮政街27号ꎬ有3个班ꎬ学生77人ꎬ教师5人ꎮ [2]200除此之外ꎬ由于移民子女尚未到高等教育年限ꎬ俄国缺乏创办高等院校的动力ꎮ显然ꎬ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尚没有形成规模ꎮ从整体上看ꎬ1912年至1920年黑龙江地区的高等院校为数寥寥ꎬ从学生人数㊁教师数量㊁学校规模等方面考察仍处于草创阶段ꎬ没有形成相当规模ꎮ这既是黑龙江地区近代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表现ꎬ又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ꎮ二、黑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1920年至1931年ꎬ黑龙江地区的高等教育迎来了较快的发展ꎮ这既与黑龙江地区社会持续发展有关ꎬ也与俄国移民创办的一系列高等院校密切相关ꎮ俄国十月革命后ꎬ一批俄国教授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地区避难ꎬ并开始筹建哈尔滨高等经济法律学校ꎮ该校于1920年3月1日正式开学ꎬ起初学生不足百人ꎬ首任校长为俄罗斯人乌斯特里亚洛夫ꎬ只招收俄国学生ꎬ经费由中东铁路局拨付ꎮ1922年7月1日ꎬ学校改名为哈尔滨法政大学ꎮ1926年秋ꎬ该校由东省特别区教育厅接管ꎬ改名为东省特别区法政大学ꎮ 原校俄国学生为俄部ꎬ另设中国学生预备班为华部ꎬ招收学生40余人ꎬ为预科一班ꎮ华部第一学年课程为俄文ꎬ第二学年始授预科课程ꎮ [2]4731929年春ꎬ俄部与华部并为一校ꎬ共同授课ꎮ在同一时期ꎬ中东铁路管理局为培养工程技术人员ꎬ 成立了 创建中俄工业学校协会 ꎬ并推举14人为理事会成员ꎬ首任校长是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工程师谢尔科夫ꎮ由于他在学术界中的威望加之干练的组织才能ꎬ中俄工业学校很快就汇集了一批土木建筑㊁电气机械以及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ꎮ [3]2951920年10月17日ꎬ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正式成立ꎮ由于学校声望日益提高及黑龙江地区工业迅速发展ꎬ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于1922年4月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ꎮ 1924年6月12日ꎬ管理协会制定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章程»ꎬ规定了管理协会实行集体领导ꎬ并建立了教学会议㊁学务评议会和经济委员会ꎮ这些组织的建立ꎬ对发挥教学人员的积极性ꎬ加强学校行政管理和财务管理ꎬ起了重要作用ꎮ [4]2相比较而言ꎬ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入学人数ꎬ 除了少数人是因经济原因外ꎬ主要是因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治学严谨ꎬ要求严格ꎬ注重质量ꎬ不符合规格的学生不发给毕业证书ꎬ而只发给结业证书ꎬ不授予工程师称号ꎮ [4]41928年2月4日ꎬ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校改由东省特别区管理ꎬ并且将中东铁路的法学院㊁商学院并入ꎬ校名改为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ꎮ 同年10月20日ꎬ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和中东铁路董事会达成特别协议ꎬ东省特别区工业大学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ꎬ由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与苏联共管ꎮ [2]472 此后ꎬ该校由中苏两国共同管理ꎬ工作人员各占一半ꎬ但教员中俄国人占多数ꎮ校长由苏联人担任ꎬ中东铁路承担一半经费ꎮ按对等原则共同派人组成理事会ꎬ双方各派五名代表ꎮ张学良将军任东省特别行政区工业大学理事会主席ꎬ理事会副主席是中东铁路董事会副主席奇尔金ꎮ [3]2961930年ꎬ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扩大ꎬ系下设科ꎬ机电工程系设电工㊁机械和工艺制造科ꎬ建筑工程系设道路交通㊁城市建设㊁重型建筑工程科ꎬ并增设了商业运输系ꎮ1931年春ꎬ学校开始招收研究生ꎬ提升教学层次ꎮ 机电工程系的任栋梁㊁建筑工程系的王竹亭等3人ꎬ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届中国学生研究生ꎮ研究生学满二年以后ꎬ有权自费出国深造ꎮ [4]696在此期间ꎬ哈尔滨护路军军医养成所㊁哈尔滨市俄侨第二齿科医学校㊁东省特别区俄文师范专科学校等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也相继成立ꎬ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俄国移民背景的高等院校ꎮ这些学校的开办解决了旅居黑龙江地区的外侨人才培养难题ꎬ也对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ꎮ此外ꎬ黑龙江地区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ꎮ1926年ꎬ 哈尔滨中国银行行长马延喜㊁吉林滨江省道尹蔡运升为造就医学人才ꎬ以供社会国家需要起见ꎬ邀集各界人士ꎬ捐助款项ꎬ创设滨江医学专门学校ꎬ组建董事会ꎮ推举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焕相为董事长ꎬ蔡运升伍连德为副董事长ꎬ马延喜为司库董事ꎮ [5]伍连德为校长ꎬ校址为道外保障街ꎮ1928年1月1日ꎬ校名改为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ꎮ为解决学校经费筹措困难问题ꎬ 将本校改归特区教育厅管辖ꎬ并供给经费ꎬ旋核准预算ꎮ每年拨发哈大洋四万四千八百元ꎬ自是本校遂成为半官半私之性质矣ꎮ 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成为东省特区管辖的区立学校ꎬ1930年 第一班学生肄业期满ꎬ毕业者十七名ꎮ [5]同年8月ꎬ招收本科一年级新生一班ꎬ人数为30人ꎮ1931年7月ꎬ第二班学生毕业者为23名ꎬ8月继续招收新生40人ꎮ1927年至1929年ꎬ黑龙江还设立了东北商船学校㊁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㊁东省特别区师范专科学校等一系列高等院校ꎮ由当地政府创办的高等院校和由沙俄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共同推进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进步ꎮ三㊁结语1912年至1931年间ꎬ黑龙江地区高等院校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创办方式:一种是黑龙江当地政府创办的高等院校ꎬ另一种是沙俄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ꎮ随着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ꎬ俄国移民创办的高等院校由俄方管理逐渐变成中俄共管ꎮ教育管理权的变化使得原先两种不同办学方式的院校相互间加深了影响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ꎮ[参考文献][1]谢岚ꎬ李作桓.黑龙江教育史资料选编[Z].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ꎬ1988.[2]哈尔滨市志编撰委员会.哈尔滨市志[Z].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ꎬ1998.[3]石方.哈尔滨俄侨史[M].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ꎬ2003.[4]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史编写室.哈尔滨工业大学简史(1920 1985)[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ꎬ1985:2. [5]东省特别区学校教育[Z].黑龙江档案馆藏ꎬ全宗号19目录号01卷号6.07。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历史单元质检卷六民国前期(1912—1927年)(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卷六民国前期(1912—1927年)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吉林长春质检)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
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
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 )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2.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开办银行,为工商业提供贷款服务;裁撤厘金、苛税;劝用国货、抵制洋货等。
这些政策虽未完全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 )A.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和发展B.推动中国大批轻工业产品输入欧洲市场C.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D.促使西方列强的工业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3.下图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
材料说明(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4.(2018山西孝义摸底)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说:“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在此他强调( )A.人性的解放和自由B.民族的独立与解放C.社会的公平与正义D.国民的社会责任感5.(2018天津河西一模)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但《新青年》的很多文章集中在文学革命上。
它们提倡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代替言约义丰的文言文,这是一场语言革命,其实质是思维的重建,是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
因此,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或“文学革命”。
这说明( )A.白话文只是文学形式上的变化B.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载体C.新文学注入新内容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6.(2018天津部分区二模)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状况探析
收稿 日期 :0 1— 1 2 2 1 0 —1 作者简介 : 贝贝, , 赵 女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硕士研究生 。
・
6 ・ 0
占大学 生 总数 的 2 1 l ; 据 中华 教 育 改 进 社 的 .% 2 另
to i n, a d p i t u u sinsi hi e o n on s o tq e to n t s p r d. i
Ke r s: a l e r fRe u l fCh n y wo d e ry y a so p b i o i a;t e d v lpme to me S e u ain;q sin c h e eo n fwo n’ d c to ue to
时期
类别 全 国女生
男生 总Βιβλιοθήκη 11 9 8~11 初 小 l0 8 99 9 82
表 1 民国 初 年 接 受 初 等 教 育 的 男 女 生 数
调 查 , 国受 高 等教 育 的女 性 ( 会学 校 除外 ) 全 教 已达
6 9人 , 布如 下 : 6 分 国立 大 学 : 京 大 学 1 北 1人 , 京 师 范 大 学 1 北 5 人, 北京 法政 大学 7人 , 京农 业 大 学 4人 , 京 女 北 北
民 国初 期 女 子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探 析
赵 贝 贝
( 国人 民 大学 , 京 中 北 107 ) 0 8 2
[ 摘要 ] 民国建立后 , 子教 育进一 步发展 , 女 但是女 学在发展 的同时也存在 众 多问题 。对 民国初年 ( 9 2~ 11
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分层练)(原卷版)
专题06 民国前期(1912—1928年)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社会转型内容概览A·高考真题争满分【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命题点02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命题点0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传播】B·核心素养拿高分【命题点01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2023·湖北高考·8)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
”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2.(2023·高考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
”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
这反映出(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3.(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4.(2022·天津高考·6)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
浅析民国前期的女子教育
浅析民国前期的女子教育民国成立以来,新事物层出不穷,教育方面出现了不同凡响的变化,女子教育成为新的课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女子教育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一是开放大学女禁,二是实现了中学男女同校。
女子教育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促进了妇女的解放,使中国女子能走出家庭,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婚姻上的自由。
教育使妇女完成了从依附到独立的历史性转变。
标签:女子教育;男女同校;开放大学女禁;新文化运动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已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他们从各个方面对近代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部分学者在分析近代女子教育产生的原因时认为,民间创办女校与政府新政的推行这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出现以及女子教育制度的制定。
同时,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及女性自主意识的增强,也在女子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试就民国前期(1912—1928年)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成就等问题作以分析,以观女子教育的基本概况。
一、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艰难起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组成了以孙中山为临时总统的南京临时政府。
民国政府非常重视女子教育问题。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广东女子师范第二校讲演时说:“凡为中华民国之人民,均有平等自由之权。
中国人数四万万,此四万万之人,皆应受教育。
”“因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正少,处于今日,自应认提倡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教育既兴,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权。
女界平权,然后养成真共和民国。
”[1]388在孙中山的高度重视下,教育家蔡元培被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并设立教育部。
1912年3月,临时政府颁布《国民教育部官职令》,规定教育部分为普通、专门、实业、社会、礼教、蒙藏,六个教育司,并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对清末教育作了重要的改革。
然而随着北洋军阀的上台,封建传统势力占据了上风,女子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民国初期教会中学的发展(1912—1927)
作者: 王显超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重庆北培400715
出版物刊名: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79-81页
主题词: 民国初期;宗教;教会中学
摘要:教会中学是教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发展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与中国本土中学相比,教会中学在办学目的、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宗教色彩浓厚、学生英语水平高、重视女子教育等.进入民国时期后,教会中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本文主要从教会中学的发展概况、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使人们对教会中学形成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学前教育1912-1919)
一)1912――1913年,民国教育部制定 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壬子·癸丑学制”。
• 1912、9月,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壬子学制)。规定: 初小4年,高小3年,中学4年,师范本科4年,预科1年, 专门学校本科3-4年,预科1年,高等师范本科3年,预科 1年,大学本科3-4年,预科3年。
• 1913、8月,陆续公布《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 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规则及课程表》 《中学校龄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 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1909年)《高级蒙台梭利方法》 (1917年)、《童年的秘密》(1933年)等。 《蒙台梭利方法》是总结她的“儿童之家”的教 育经验所著,尤为著名。蒙台梭利教育法由三要 素构成,是:有准备的环境、谦卑的教师和儿童 需求的工作材料。
二、建立蒙养园制度
1911年辛亥革命后,191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建 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并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 长。教育部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对清末教育的 改革。
• 191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日本人今西嘉藏著、但焘译的 《蒙台梭利教育法》,该书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 育法原理。
• 1914、1915年前后顾树森等人宣传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 想造成了一定声势。
蒙台梭利 • 玛利亚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人。
是继福禄倍尔之后的一位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活动: 1907年创办“儿童之家”。 理论: 主要著作《教育人类学》(1809年)、《蒙
• 直接从西方系统地介绍福禄倍尔的幼儿教育思想 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福禄倍尔 • 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Friedrich Froedel,1782-1852)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女子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对教育的需求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以及女子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剖析。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不断的战争和外侵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动荡,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现代化的推进。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方向便是教育的改革。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最为明显的便是女子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都极为有限,女性往往在家中忙碌于家务事务之中,而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脱离。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女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时刻关注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同时,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女性主义者开始积极参与女子教育的运动,呼吁加强女子教育,增加女子从事知识性工作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教育改革的大门,即将诞生的民国政府很快就开始了教育改革。
民国初期,各地相继创办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标志着女子教育的逐步兴起。
同时,各种女子教育的组织也迅速崛起。
1912年,清华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恶劣的战争环境造成了校舍的老化和设施的破损,但这个时期的学校师资不错,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1919年,女权主义者宋庆龄创立了妇女教育研究会,更加突出了女性教育的意义。
在其他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各种女子学校和教育组织,为女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女子教育的现状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方面,女子教育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女子大学和普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普及率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
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摘要]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是民国时期公立女子高等教育的代表,是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主流。
这一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可从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制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其具有女性特性、师范特性、自立意识三大特色。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子专门人才师范教育[中图分类号] G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24-03民国成立伊始,女子师范教育便被纳入了法律与制度的轨道。
1912年 7月10日,“临时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第一次中央教育会议。
会上,关于女子高等教育问题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规程案》经初读成立,交付审查。
同年9月28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十三条,“女子高等教育”议题正式列入政府规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女子中学校、女子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
同年颁布《壬子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女子可获得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的教育,女子在法律上和制度上正式获得了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一、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途径(一)公立大学1918年,全国中学校长会议和第五届全国教育联合会召开,就实现女子高等教育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两条途径:一是设立女子高等师范及女子大学;二是大学开“女禁”。
1919年4月23日北洋政府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女高师),女高师是第一所专门女子高等师范教育的公立机构。
之后,国立女子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相继设立。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到将高等师范教育的职能归并于普通大学呼声的影响,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后来经过几次变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北平大学的男师大合并。
其他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也相继并入普通大学,成为大学中的一个学院或系科。
公立大学男女同校始于1920年北京大学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联袂首开“女禁”。
1920春天,北京大学始招9名旁听生。
论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特点
论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特点马佳乐(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00)㊀㊀摘要:当历史的车轮步入民国时期ꎬ举国上下对教育已然有了新的认识ꎬ小学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ꎮ东北的小学教育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ꎮ从小学校设置的数量和小学毕业人数上来看ꎬ总体上还是具有进步意义的ꎬ也为民国时期东北文化建设作了很大的贡献ꎬ推动了东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ꎮ显现出来对于教师的检定十分重视和对于小学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性与社会性的特点ꎮ关键词:民国时期小学教育东北中图分类号:G5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7-0253-02㊀㊀在时代发展㊁社会变迁过程中ꎬ教育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ꎮ教育乃立国之本ꎬ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ꎮ东北地区作为具有古老文明的一部分ꎬ有着悠久的历史ꎬ教育的蓬勃发展对于东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ꎮ一、近代东北小学教育发展概况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看ꎬ小学教育成为重要基石ꎬ是提升人口素质㊁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ꎮ民国政府对小学教育给予足够重视ꎬ于1912年初出台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ꎬ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第一场改革拉开了序幕ꎬ«办法»强调: 从前各项学堂ꎬ均改称学校 ꎻ 监督㊁堂长一律改称校长 ꎻ 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等①ꎮ 办法 和 标准 的颁布ꎬ使东三省地方政府看清了局面ꎬ要想发展近代教育ꎬ就要采取一些重要措施ꎮ对私塾的改良取缔就是第一步ꎮ(一)东三省对于私塾改良取缔的过程私塾是我们国家传统而古老的教育形式ꎬ是 私学 的一种ꎮ民初时期最主要的教育任务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教育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ꎬ一些拥有先进理念的人致力于私塾改良ꎬ一时之间ꎬ全国各地纷纷成立了私塾改造研究会ꎮ在推行新式教育过程中ꎬ私塾的许多问题逐渐浮出水面ꎬ民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ꎬ于1910年出台了«改良私塾章程»ꎬ将部分私塾改为自办小学堂ꎬ由师范传习所毕业生担任教学任务ꎮ东三省开始私塾改良工作ꎬ属奉天省私塾改良的最快ꎬ成效最明显ꎮ八年后ꎬ奉天省教育会率先表示ꎬ要想推动教育的发展ꎬ必须在短时间内以强制性措施废除私塾ꎬ此举得到了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ꎮ②到1922年以后ꎬ几乎在城镇普及了小学ꎮ但是ꎬ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情况就和奉天省不相同ꎮ吉林私塾始于1860年ꎬ当时在将军景淳等人的不懈努力下ꎬ吉林封禁得以解除ꎬ大量汉人涌入吉林ꎬ其中不乏贫苦学子ꎬ他们建立了私塾ꎮ到了1905年ꎬ朝廷迫于民众舆论不得不废除科举制度ꎬ一时之间ꎬ私塾无人问津ꎬ但塾师的教学行为仍在沿袭几千年以来的传统做法ꎮ随后ꎬ吉林总督徐世昌提出 为了提高教育覆盖面ꎬ改良私塾是最关键一环 的主张ꎮ1914年年底ꎬ民国政府对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认识ꎬ针对私塾教育颁发了新的规定性文件ꎬ明确表示不得再开设私塾ꎬ现有私塾要在政府指导下进行改良ꎮ1917年ꎬ吉林省就私塾改良问题下发了章程ꎬ为了促进教学普及与发展ꎬ任何人不允许私自设馆ꎬ只有经过政府考核者才具备设馆资格ꎬ但这些文件并没有取得显著成效ꎮ在此之后吉林省改良取缔私塾工作进程缓慢ꎮ1930年ꎬ该省就私塾取缔问题再次下发«暂行办法»ꎬ明令取缔私塾ꎬ截止至此ꎬ吉林省的私塾改良工作才有所成效ꎬ私塾数量正在减少ꎬ据吉林省18个县的不完全统计ꎬ到1930年ꎬ吉林省只有私塾814所ꎬ学生15589人ꎮ③黑龙江省的私塾改良工作在东三省中是发展最缓慢的ꎬ由于黑龙江私塾建立的时间较其他两省早ꎬ所以私塾观念根深蒂固ꎮ1910年8月ꎬ黑龙江省意识到私塾的弊端ꎬ就私塾改良工作发布公告ꎬ下力气进行私塾的调查与认定工作ꎮ有学者曾做过统计ꎬ1910年全省范围内共有527所私塾ꎬ学生数量近九千人④ꎬ这才仅仅是15个府县ꎬ可想而知黑龙江的私塾改良工作进程是困难和复杂的ꎮ尽管黑龙江教育厅已经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ꎬ但二十多年间此项工作并未取得进展ꎬ直到1931年才颁布了私塾改良简章⑤ꎬ对此项工作提出了要求ꎮ由于发生的 九一八 事变ꎬ此改良章程并未付诸实际ꎮ改良取缔私塾是东北三省发展小学教育的一大进步ꎬ为发展新式教育㊁培养人才奠定基础ꎬ为东北三省小学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ꎮ(二)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发展概况1912年ꎬ教育部正式下发«小学校令»ꎬ明确表示: 小学分初等小学与高等小学 ꎮ所有小学堂有了新的名称 学校ꎬ校长一职由之前的监督或堂长担任ꎬ这在东三省小学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ꎮ首先ꎬ从成立小学校的数量上来说明ꎮ东三省为加强国力㊁培养人才ꎬ改良教育制度ꎬ一方面摒弃旧学ꎬ一方面广设学校ꎮ奉天省小学教育大体包括初级㊁高级㊁完全小学三个层次ꎮ奉天省在1912年正式将私塾改组为私立小学ꎬ增设国民学校ꎮ1919年7月ꎬ奉天省长公署下发的«视察省城公私立各小学校报告书»中ꎬ再次强调了国民教育的重要意义ꎬ将其与国家发展建立起联系ꎬ认为小学教育是重要基石ꎬ这意味着小学教育发展将进入全新时期ꎮ1930年ꎬ各级小学总数为10115个ꎬ在短短的18年间ꎬ学校数量增加了5倍ꎬ其中初级小学9147所ꎬ高级小学和完全小学数量也接近500所ꎬ还拥有18所其他小学ꎬ在校生数量为606469人ꎮ⑥吉林省的小学校的数量大不如奉天省ꎬ352论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特点㊀㊀作者简介:马佳乐ꎬ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ꎮ1912年ꎬ吉林省小学校共有473所ꎬ学生18688人ꎮ⑦到了1929年ꎬ吉林省小学数量多达1575所ꎬ在校学生数量为114846人ꎮ⑧早在1911年ꎬ黑龙江省共有小学堂(含私塾)学生28528名ꎮ20年后ꎬ东三省小学校数共计1194所ꎬ学生数量多达97551人ꎮ⑨其次ꎬ从东三省小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来说明ꎮ学制的变化会导致课程的变化ꎮ1912年ꎬ«壬子癸丑学制»在东三省的推行ꎬ使该地区小学教育焕发出新的生机ꎬ自此以后ꎬ初等小学㊁高等小学修业时间被正式定为4年㊁3年ꎮ废除读经讲经课ꎬ注重手工课ꎮ初等小学开设的科目也进行了一定调整ꎬ除了传统的国文㊁修身㊁算术以外ꎬ还增设了体操㊁唱歌等科目ꎬ专门为女学生设置了缝纫课ꎻ高等小学开设的科目除了国文㊁修身㊁算术以外ꎬ还让学生学习国内地理与历史以及体操㊁图画等学科ꎬ在此基础上ꎬ男女学生分别增加了农业㊁缝纫ꎬ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农业改成商业ꎬ可以学习英语或其他国家语言ꎮ1920年ꎬ吉林省第三次教育行政会议决定:手工㊁图画㊁唱歌三科列为国民学校的必修课程ꎮ⑩新的学制下的学科学时设置还是比较合理的ꎬ基本符合儿童发展的情况ꎬ也体现了当时的改革精神ꎮ这些变动更接近以儿童为本位ꎬ照顾到儿童的生活和心理ꎬ有助于儿童成长ꎬ也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实用性ꎮ二、民国时期东北小学教育主要特点与思考回顾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之路ꎬ民国时期发挥出重要的过渡与转折作用ꎬ无论是学校数量㊁规模ꎬ还是入读学生数量ꎬ都逐渐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ꎮ东三省是全国小学教育发展的浓缩ꎬ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ꎮ(一)东三省对于小学教师的任用和检定十分重视1915年ꎬ奉天巡按使公署公布«奉天省小学教员检定规程»中规定要对除师范毕业学校及从前初级师范学堂本科毕业生之外的教职员进行检定ꎬ检定分两种ꎬ一种是试验检定ꎬ主要考查师范学校有关知识ꎬ另一种是无试验检定ꎬ主要考察非师范学校毕业教员的学历和资历等ꎮ为了提升小学教员整体素质ꎬ奉天省就设置了专门机构来检定教员水平ꎬ吉林省也积极效仿ꎮ可见东三省对于教师的检定是十分重视的ꎮ民国之初ꎬ新式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ꎬ东三省大兴师范教育ꎬ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ꎬ为教学质量的飞速提升奠定了基础ꎮ短短的几年之内ꎬ大批优秀师范毕业生涌向社会ꎬ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ꎮ(二)小学教育注重实践性与社会性相结合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ꎬ男子学农业ꎬ女子学缝纫ꎬ虽然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生活技能ꎬ但是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产生了一定的冲突ꎮ这势必会引起学生的不满ꎬ许多实用技能性学科在他们眼里索然无味ꎬ相当一部分孩子选择了退学ꎮ阅读林传甲的«黑龙江教育状况»ꎬ可以了解到当时退学的学生数量过半ꎬ甚至有些学校办学规模较大ꎬ却不过只服务于区区数十个学生ꎬ因此议决裁去ꎮ 所以ꎬ在小学增加具有实践性的课程是不可行的ꎬ可以将其作为辅助教育ꎬ还是以基础知识教育为主ꎮ对小学教育进行研究ꎬ其归宿在于促进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ꎬ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ꎮ第一ꎬ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可以运行ꎮ实施儿童本位教育ꎬ先要放下师道尊严ꎬ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㊁心理特征㊁发展规律为出发点ꎬ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ꎮ第二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ꎬ都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充足ꎮ教育经费是保证高质量教育的前提ꎬ民国时期东三省对于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就不多ꎬ特别是吉林和黑龙江两省ꎬ所以导致其教育发展较慢ꎮ第三ꎬ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ꎬ既要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经验ꎬ又要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ꎬ不能机械照搬㊁一味抄袭ꎬ要制定弹性标准ꎮ即使是同一省份ꎬ也要根据不同市地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ꎬ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模式ꎮ民国时期的东北小学教育ꎬ为东北地区经济繁荣提供了动力源ꎮ在这一过程中ꎬ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问题ꎬ但我们不能因为其局限性而抹杀了其进步性ꎬ也不能无限度地扩大其历史功绩ꎬ应该将其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考查ꎬ辩证地看待ꎮ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ꎬ小学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ꎬ是幼儿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的桥梁与枢纽ꎬ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ꎬ小学教育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ꎬ需要无数人为之付出不懈努力ꎬ要逐渐探索符合所处时代特点的建设道路ꎮ注释:①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ꎬ2006:208.②郭建平.奉系教育[M].沈阳:辽海出版社ꎬ2000:115.③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 教育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ꎬ1992:24.④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 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ꎬ1996:99.⑤谢岚ꎬ李作恒.黑龙江省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 [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ꎬ1988:822.⑥辽宁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辽宁教育史志资料(第2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ꎬ1990:363.⑦吉林省档案馆.全宗J101ꎬ卷0892.转引自刘信君.刘信君文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ꎬ2011:236.⑧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 教育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ꎬ1992:45.⑨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 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ꎬ1996:105.⑩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 教育志[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ꎬ1992:62.姜树卿ꎬ单雪丽.黑龙江教育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ꎬ2002:269.责任编辑:刘㊀健452现代交际 2018年7期。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动因探析
括} 京师、 直隶、 奉天、 黑龙江、 山东、 山西、 陕西、 、 河南 江宁、 江苏 等2 个省区。 从中可 以看出, 1 西方女权屉想的传人掀起了2 0
足于科学试验、 商品经济以及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人文精神、 以
自由主义为 动力 的批 判精神 、 以经济 为最 高利益 的功利 主义导
向。
西方在 民主 、 科学思想 的指导下 , 女可以同校学习 , 以接 男 可
受相同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这种指导思想在五四前后深刻地影 响着中国教育界, 为中国男女同学树立了榜样。11 年, 95 资产阶 1 世纪末期 , 9 清政府迫于外界的压力对女子教育给予了必 级开始宣扬“ 男女平等”“ 、 婚姻 自由”“ 、妇女解放” 等思想 教育界 要的重视, 但这种改革仍然以传统的封建教化为中心, 而现代化 开始接受西方的男女同学观念 , 并且风靡一时。 的教育体系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可有可无。因此, 这一改革体 陈独秀在《 青年》 创刊号中发表发刊词说 :以科学与人权并 “ 现了时代发展 给民国政府带来 的历史 推动。 重. ” 打破“ 忠孝节义” 奴隶道德”发展“ 的“ , 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 8 清朝的覆灭把落后的教育这一历史难题留给了刚刚兴建的 【 并相继在各种报刊专栏发表了关于女子教育问题的深刻见 国民政府。一方面, 旧官僚、 军阀、 地主乡绅 、 新军阀势力要求恢 解, 认为教育耍面向全体国民, 全体国民才是施教的对象 , 当然这 复 旧有 的教育制 度 , 尊孔读 经 , 提倡 复古 的道德形 态 ; 而另 一方 些施教的对象包括女子在内。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期说 :现代 “ 面, 则是新教育培养的社会成员及中国的工业化趋势, 要求不断 民主主义的精神” 在教育上“ 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 , 这 完善 民主共 和政体 , 在精神方面要求 民主 、 等与科学 。所谓 民 平 种人人均等的机会不仅仅包括男女平等 , 而且包括男女社交上的
民国早期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
作者简介 : 张
玲( 9 5一) 女 , 17 , 吉林乾安人 , 松源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吉林大学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 。
・
1 7・ 0
3 晚清 女子 实业教 育 的经 验 . 早 在洋 务运 动时期 , 为适应 新兴 洋 务 事业 的人 才需 求 , 务 派 创 办 了一 批 培养 技 工人 才 的新式 学 洋 堂 。这 些学 堂 以施 行技 能教育 、 练运用 机器 为 目标 , 而培 养技 术人 才 。这 “ 以看作 中国 近代 职业 训 进 可 教育 的原初 形态 ” 在一 定程 度上也 使 时人 关 注教育 与经济 的联 系 , , 并认 为 “ 兴实业 之学 ” “ 大 , 俾有 益 于 国计民生”_ 。10 3 93年,癸卯学制》 学务纲要》 j 《 的《 中明确指出:实业学堂所以振兴工商各项实业 为 “
富国裕民之本计 , 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 , 以学成后各得 治生之计为主, 最有益于本邦 。对此 , ” 史学家认 为, 这种 旨在使 受教育 者 “ 得治 生之计 ” 各 的实 业教 育 ,其 用 意 与职 业 教育 无殊 , 过 不 以职业 教 育 为 “ 不 言耳 ”_ 。可 见 当时的实业 教 育其实质 就是 职业教 育 。 4 J 晚清 设置 的女 子实业 学堂 , 民初 女子 职业教 育发 展提 供 了一 定 经验 。晚 清女 子 职业 学 堂各 项 制 为 度 较为健 全 。1 办学 宗 旨明确 。上 海 女 子 中西 医学 校 明确其 宗 旨为 : 贯 通 中西各 科 医学 , 专 重 女 . “ 而 科, 使女 子之病 , 皆由女 医诊治 , 悃 而 达病 情 ”5。2 实 行分 科 教 学 。上海 速 成 女工 师 范 传 习所 手 工 通 [ . 3
[民国,初期,女子,其他论文文档]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
试析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嬗变特点及对当代女性教育的启示”[论文摘要]学者们已从各个方面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文章通过分析归纳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得出了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对当今女性教育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嬗变特点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一)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子教育在曲折中求发展1.政治经济的限制。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是在清政府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造的。
因此,清朝末期的教育必然影响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
清末女子教育是在进步人士舆论压力下展开的,而且从清政府着手进行女子教育工作开始,就对女子教育在课程设置、修业年限、教育权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限制,给女子教育的发展设置了重重障碍。
经济上,教育经费不足成为困扰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可从清末杭州贞文女学堂校长因经费短缺难以维持而自杀的事件反映出来。
由于资金缺乏,规模小、设施简陋,师资不合格和师资短缺成为限制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观念的束缚。
中国封建女性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一方面,一些民众由于受观念的限制,又因为苛捐杂税的沉重而捣毁学堂,以致时人感慨清末毁学竟成“风气”,这加重了兴学的困难。
另一方面,女性自主意识不强。
由于多数女性具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不愿或不敢争取自己应有的权利,导致女性不乐于进入女学堂学习。
因此,女性主体意识不强在较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
此外,女性求学目的不纯及缺乏信心也是女子教育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
有些受过教育的所谓“新女性”,整日在消费上讲究,有些更以出嫁为职业,则女子求学便是女子“求夫”的准备或手段了。
她们之所以受教育乃是为了婚姻而受的。
(二)受外界影响,女子教育的政治倾向性十分明显1.民国前期女子教育的产生是外界影响的产物。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是清政府迫于外界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所以在女子教育的课程设置、修业年限、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诸多限制。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
民国初期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简述(1912—1931)前言民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尚处于萌芽状态,尤其是女子教育更是缺乏发展。
然而,在黑龙江省的局部地区,女子教育却已经开始缓缓发展起来。
本文将就此展开简述。
一、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现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黑龙江省辖区内的女子教育非常有限,主要以汉族城市和部分满洲族部落的女子教育为主,其中以长春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和伊春市为代表。
这些地区所开设的女子学校,主要以私立学校居多。
不难发现,女子教育在“海峡两岸地区”,即讲汉语的城市和满洲族聚居的地区,相比于在满洲及内蒙古的女子教育来说较为发达。
在满洲及内蒙古地区,女子教育非常缺乏资源,只能依靠传统民间教育来维持。
二、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现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家的支持。
在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以下人物和事迹的支持:1.杨世杰杨世杰是长春市的著名教育家、民主人士。
他于1919年,在长春市开创了女子教育的先河,建立了长春女子文高等学校,为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贺德因贺德因是以发展内蒙古和满洲地区教育为己任的教育家。
1921年,他在伊春市建立了贺德因师范学校,为教育内蒙古和满洲地区的女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三川一园三川一园是黑龙江省当时著名的女子学校。
在其创办者方树柏等人的努力下,该校迅速成为了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的一所女子教育明珠,其教育水平以及教学质量备受好评。
4.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女子教育的发展要受到时代背景的制约。
在黑龙江省,20世纪20年代后期及30年代初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步上升,教育投入逐渐增多,这为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影响黑龙江省女子教育的发展对当地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中主要包括:1.推进了社会进步通过女子教育的发展,在当地推进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进步。
女子们能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观,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更有规划,这为将来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述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模式
试述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模式
许环环
【期刊名称】《教育教学论坛》
【年(卷),期】2013(000)015
【摘要】民国时期女子留学教育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先导和有益补充,它对国内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引领和促进作用.本文从留学国别、留学方式、留学资格和学科选择等方面阐述了这一时期女子留学概况,对我们今天女子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许环环
【作者单位】泉州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福建泉州 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民国时期女子高等师范教育模式述评
2.民国时期女子英语教育研究——以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英文系为例
3.我国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重要成果——评《民国时期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的教学》
4.民国时期女子留学的途径及留学专业领域
5.浅析民国时期的留学女子与现代医疗事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民国是近代中国快速转变的历史时期。
清末新政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女子教育,黑龙江地区作为满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和边陲重地,在各县区也大规模开展了女子教育,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保持着稳定发展。
论文分析了黑龙江女子教育背景,具体分析了女子教育的不同层次;认为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禁锢思想的束缚;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对民国初期全国女子教育的进步做出相应的贡献。
关键词:民国初期;九一八;黑龙江地区;女子教育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1-0134-02中国封建社会严格恪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思想,女子没有受教育权。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受西方先进思想影响,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的落后,以及女子在社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女子教育问题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
处于边疆的黑龙江也不例外,虽然地理位置极偏,开发较晚,教育落后;但民国初期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受此影响,黑龙江教育有了较好发展环境,女子教育随之发展起来。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女子教育。
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迫打开,主权逐渐丧失,先进学者意识到须用教育改革来改变现状。
1901年清政府开办学堂,废除科举;次年公布了《钦定小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只可在家接受教育;1905年设学部,次年承认女学地位并列入学部;1907年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将女子教育纳入学制系统,承认其合法地位。
这些措施的实施,促使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的热潮。
到1907年,全国有428所女学堂,15 498名女生[1]。
黑龙江处于边疆,开发较晚,与其他地区教育相比较为落后,女子教育更是滞后。
自1904年始,黑龙江女子教育开始缓慢发展。
当时的黑龙江副都统程德全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将其放在其他事务之上,1905年奏请创办幼女学校,黑龙江程雪帅日前具摺奏请,以江省教育尚难普及,非急设女学不足以固根基,现筹定的款设立女学校,一区招考幼女入堂肄业,庶为矫正母教入手之基,籍收他日改良社会之效,已奉旨允准。
[2]开创了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先河。
1906年1907年间,程德全前后在齐齐哈尔、呼兰府、巴彦州等地设幼女学校。
此外,一些热衷教育事业的先进知识分子大力支持女子教育。
其中林氏家族对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林传甲1906年调至黑龙江,虽是官员,但热衷于教育事业。
1907年林氏夫妇创办了黑龙江最早的女子学堂黑龙江第一幼女学堂;妻子祝宗梁志在普及女子小学教育[3],1911年在此兴办了女子师范学堂;1912年创办女子职业学校;其母刘氏1911年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
他们的行为受到政府高度赞扬,为其颁发奖章、匾额。
至此黑龙江女子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二、清末至九一八事变期间的黑龙江女子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着手于女学的创办;在1913年《壬子癸丑学制》中提到,初小男女同校,女子高小以上设女子中学,这样全国范围内开始兴办女学。
自1916年张作霖夺取东北地方大权后,黑龙江便在奉系军阀统治之下。
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黑龙江女子教育有了较快发展。
(一)女子初等教育女子初等教育是女子教育的起步。
黑龙江地区文化落后,好学者极少,中高等教育难以普及,故先普及初等教育。
黑龙江幼女教育的兴起是其女子教育发展的基石。
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因黑龙江幼儿教育发展缓慢,直至1911年,林传甲之母刘氏创办私立奎垣蒙养园,招收幼儿29人,成为当时黑龙江仅有的幼儿学校。
1912年后,黑龙江幼儿教育有了新发展。
1916年创建了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蒙养园;1919年在齐齐哈尔北门外成立蒙养园,有幼女36人。
黑龙江省幼儿教育虽起步晚,但1929年后有较大发展,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已初具规模。
在小学教育方面,黑龙江完全按清政府指示执行。
1906年黑龙江第一幼女学校建立,专招12岁以下的女子,成立之初仅有18人;它的成立推进全省女子教育的继续发展。
随后各县女校相继成立,至1911年全省共有29所女子小学堂。
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随后黑龙江地区按其规定将小学划分成初等小学(4年)和高等小学(3年)。
初等小学共学习7门课;高等小学在初等小学的基础上增设5门课;此外,女生每周增设缝纫课。
到1931年,黑龙江初级小学有4 053名女生,高级小学有338名女生[4];同时还出现了私立女子小学。
(二)女子中等教育清末民初至九一八事变,黑龙江中学教育的发展逐渐加快。
1913年在省城齐齐哈尔成立第一所女子中学,1926年与女子师范学校合并。
1913年8月,黑龙江省女子中学附属小学校成立。
女子中学非常重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技能,1914年附设职业科,1919年改为简易职业科,教授女子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根据资料显示,1916年1917年,整个黑龙江地区的中学仅有女生42人。
此时的黑龙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缓慢。
(三)女子高等教育黑龙江高等教育兴办晚、发展缓慢,民初没有独立的女子高校。
一些有志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女生,大多要去南京、北京或其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方就读,因来往不便且需要大量资金,大多数女子失去了进一步求学的机会,阻碍了黑龙江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全国兴起了创办女学热潮,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家主张大学开女禁。
1919年北大首开女禁,女生可以旁听,1920年开始招女生,男女可以同校。
1922年南京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规定男女同等教育的权力,为女子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
1928年张学良任东北大学校长,下令招收女生,开起东北教育界新风气,为鼓励女子接受高等教育,其妻于凤至亲自到东大学习。
至此,黑龙江各高校开始接收女学生。
193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有42个女生,哈尔滨医学专科学校有15个女生;东省特别区美术专门学校有16个女生,俄文师范专科学校有59个女生[5]。
这一时期黑龙江女子高等教育有了初步发展,各大高校开始招收女生,为女子教育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女子职业教育民国成立前,很少有女子职业教育。
1912年民国成立并颁布了《实业学校令》,鼓励创办职业学校。
民国初年,黑龙江地区就开始鼓励女子谋职业,民国元年,祝宗梁偕留学日本女子职业学校的马玉瑛创办女子职业学校,校具用费皆自备,分美术和缝纫科。
[6]1917年鲍贵卿在整顿农业学校训令中表示:本省地面辽廓,土质膏腴,振兴实业,首属农事,农事之进步,正有待于农学,欲求农学之发展,更非普及农业教育不为功。
[7]鉴于此,黑龙江政府开始创办实业学校。
到1917年黑龙江女子职业学校有学生70人,但因基础薄弱,缺乏师资及经费等,至1931年女子职业教育几乎空白。
(五)女子师范教育古之学者必有师办理学堂,首重师范,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地方。
伴随女子教育的兴起,女教师严重不足。
为解决这一问题,1911年祝宗梁创办黑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缓和了女教师不足这一现象。
由于黑龙江教育发展急需大量师资,因此在师范教育中非常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黑龙江女子师范教育兴起后,一直稳步发展,到1923年,女子师范生占全国师范生总数的36.71%,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930年女生人数已超过男生。
三、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影响民国初期至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女子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这期间所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但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也阻碍了女子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黑龙江女子教育的积极影响1.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突破了封建禁锢思想的束缚民初黑龙江女子冲破了封建禁锢思想的束缚,开始享受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权。
受过教育的女子成为独立的新女性,开始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1923年统计,黑龙江小学女生数在全国高小中居第一位,初小中居第三位。
[8]女子从小开始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并增长见识,推进了妇女解放运动发展。
2.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开创,提高了女子的整体素质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兴起发展,使女子能进入学校获取专业知识。
女子可根据年龄的不同选择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
为提高女子自身素质,女校开设时不仅注重专业知识,而且重视生活实践能力,使女子可以独立生活。
同时,女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9],女子整体素质的改善,对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
重视女子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黑龙江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的不足作为清政府的发源地,黑龙江地区重武轻文,学风低下,教育落后;而且是满族发源地,交通闭塞,与外界沟通十分不便,因此在这里发展教育尤其是女子教育,是非常困难的。
1.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期间,缺乏教师人才在女子教育发展期间,积极创办各类学校,但由于缺乏教师,困难重重。
黑龙江教育发展初期,师范教育并未兴起,很多地方学校因缺少教师而停办。
另外,黑龙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所聘老师至少要懂两种民族语言,这在当时是很难的,阻碍了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
2.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期间,缺少资金设备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初期,部分学校是由地方官绅或先进知识分子捐助开办的,但只能解一时之需,要长期开办就必须有固定的资金来源,更不用说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的不足了,许多学校因各种原因被迫停办。
黑龙江地区相对闭塞,需到外地购买图书等教学设备,江省前无书肆,自设学务处两次派员赴京、沪购教科书,购经、史、子、集并东西各国图书译印精本。
[10]可见,缺少资金设备对黑龙江女子教育发展有很大的阻碍。
黑龙江女子教育的兴起发展,顺应了当时全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大前提,发展期间虽有许多障碍,但因当时政府和有识之士的支持,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对整个民国的女子教育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1]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333.[2]江省奏设女学校[n].盛京时报,1907-02-27,136号(5).[3]林传甲.黑龙江教育日记[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4]王鸿宾.东北教育通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411-413.[5]东北年鉴[z].东北文化出版社,1931:803.[6]谢岚.黑龙江教育史资料选编:上编[g].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1988:351.[7]黑龙江省地方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教育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326.[8]果承刚.齐齐哈尔教育志[z].齐齐哈尔市教育委员会,1993:616.[9]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5819.[10]李毓澍.黑龙江志稿:三[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