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中国外语教育1
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以“日语基础丛书”为例
Ii勇酱《Il小文化——模仿‘j创新的轨迹》,庸等教育…版}I:,2001年3 J】讹1版.筇1 38页。 z夏-IJ悖嚣《·…f:"J,i『fjfl勺I 14i语》,浙江义‘Ill版朴,1983年12 JJ笥;I版.讹589—594页。 -徐一’r《f|1…的||iltIlJl"9t’jI Ii舟教育》,《|l语学爿。j¨歹C》,1997年吼4 1lJ】。 t(I!Jj)郑罚.J JJ九《l I小。悔》中指…:“东方U寄,南方I J象,两斤l I伙,北方I lif-.,此皆商语之事也”。 (I纠)目¥俊礼《l I小彭峪》中生l纠确的认为:“寄即译也,I口tiJgtI详,4、l+JI J:勺”。
最早记录同语词汇的中国古典文献是《三国志》和《后汉书》(后者取材自 前者)。它记录了n本女王国名为“邪马台”,为“yamato”的音译。还记下了同 本女王名日“卑弥呼”,即日语“himiko”的音译。此外,还记录下了不少的官 名。例如:《三国志》载“对马国”大官日“卑狗”,为“hiko”的哥译。尘。宋代 出现过一些对H语单词、发音的记录和介绍。明代中叶,受剑东南沿海的倭患刺 激,“记述倭情的书应运而生,有些书籍录入同语的语吉’文’#,最多的达3400 多条。”童fH当时并没有出现二号门研究同语的著作。不过_i可台认的足当时大量“寄 语”1的编纂形成了H语词汇传入中国的一个高潮。f-t._9]jH木,}1{午一役中清政 府的落败/j‘使r|l围人的同本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f7f学东瀛,学爿H语成为时
试论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
试论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外语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助于对外语教育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
本文以清末民初时期为背景,探讨了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育的特点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状态下,外语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统计,至民国初年,全国范围内正式的外语教师有 1.7万余人,其教学水平趋于稳定。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学以传统文法为主,注重语法、注音和词汇,强调语言知识的积累。
在外语学习领域,法语、英语和日语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语言。
此外,外语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借助文化交流加强学习效果。
清末民初外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主导的单向传授在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师往往是国际教育机构的派驻教师或本国经过专业学习后的教师。
他们在教学中完全占主导地位,采用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授课和作业布置等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则被要求认真听讲和完成作业。
重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在传统的文法教育基础上,清末民初时期的外语教育强调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语法知识的学习成为语言运用的基础,但注重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的训练依然是其特点。
外语本位意识与国语优先在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外语本位”,即强调学习外国语言的重要性,而非推广国语。
理论上,这一定位符合半殖民地时期对国际文化的需求。
但是,近年来国人对母语学习的重视也在逐步提高。
外语教育模式的历史影响清末民初时期外语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模式对后来的外语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强调语法、词汇是外语学习中必要的环节,但是针对文法教育在语言运用方面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帮助问题,后来的外语教育也在逐渐转向在语境中语言习得的模式。
其次,强调文化教育与文化交流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跨越式推广和发展。
最后,外语本位意识与国语优先之间的抉择,在以后的外语教育中也常常出现。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探究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探究
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探究:纵观中国的英语教学历史,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因处于中国近现代转型时期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作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工具,英语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本文将从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机构三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的特点,然后浅谈该时期对现代英语教学带来的启示,望有助于我国今后的英语教学改革。
2民国时期的英语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
20世纪20年代以前,出现在课堂中的主要是语法翻译法。
水天同在他的《我与外语学习》中是这样描述语法翻译法的,“教法则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法,当然有的老师也说些英语,不过大多数时间内还是翻译,而且是英译汉,讲解则等于讲自己的译文。
”这一教学方法的缺陷在于极易造成“哑巴英语”的现象,教师教学按部就班,学生上课被动灌输,教学缺乏灵活性。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为了克服语法翻译法存在的种种弊端,教师学者们开始了对直接教学法的探索。
这种教学法不允许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母语,教师须用英语进行教学,学生用英语学习,而且规定教学所用的教材必须是英文原版教材。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历史考察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历史考察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历史考察,指的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中国对英语教育的发展及历史演进的研究。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历史考察主要着眼于中国政府对外语教育的实施、学校英语教学的发展、学生使用英语的情况以及中国英语教学理论的演进等方面,旨在了解当时英语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英语教育在民国时期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校开始有更多的英语课程,学生也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英语,甚至出版了比较完善的英语教材。
除此之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英语学者,如何张聪明、郭沫若等,他们提出了不少关于英语教学理论的观点,对推动英语教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对英语教学理论也有了一定的研究。
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英语教育仍然遭受到许多限制,普及程度也还不高。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
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
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
”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
”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
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
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
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
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
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
”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历史考察
了特别重视,1913 年,其颁布了《大学规程》, 视和青睐的学习科目,其教学时数往往占到 梁实秋、钱钟书等就是当时从事大学英语教
对该类别的学习科目作出了明确规定,指出 总学时的 15%—20%左右,成为仅次于国文 学和科研工作的代表人物。
专业英语教育应当包括“英国文学”“、英国文 的主要课程,每周少则 4 节,多则 5 到 6 节。
招生的主要对象是中学毕业生,学制通常为 大师林语堂就曾作为英语科目的审查人员参 地促进了学校英语教育的迅速普及和英语
预科一年,本科三年或者四年,语种则以英、 与了该项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尽管由于 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2]26。
法、俄、德、日等五种为主,但实际办学过程中 1937 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中国的教育
语 深受英美学制的影响,在编撰
教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材时,这些
李 王
学者教授都非常重视培养学
育 侠
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而对于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所编撰
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首次设定 时期内,英语学分在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分量 的英语教材则特别偏重于对学生阅读和写
和提出了学校教育的课程基本标准。1912 年 中均居首位,通常与国文并列甚至超过国文。 作能力的培养,其通常采用文选形式,精心
三、英语课程师资配备
很少出现五种外语齐全的学校,而大多数都 事业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但是英语
民国时期,无论是中学教育抑或大学教
是包含了至少两三门外语教育的学校。此外, 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 育,英语教育的师资队伍都较强,教学和科研
对于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民国教育部也给予 分,比如在许多中学当中,英语是最受学生重 水平也相当高,诸如辜鸿铭、朱光潜、林语堂、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
近现代中国的外语教育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清朝时期的外语教育主要是英语和法语的学习,这些外语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在外交、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需要。
清朝时期的外语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以及一些大型学府,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
民国时期,外语教育继续受到重视,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如在中小学开设外语课程、发展外语出版物和外语媒体等。
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如“拉丁法”、“汉语法”和“汉英混合法”等。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外语教学范围不断扩大,外语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如“汉语教学法”、“语言教学法”、“语言教学技术”等。
此外,新中国还推出了一些新的外语课程,如英语、日语、俄语、德语等。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外语教育发展迅速,外语教育范围不断扩大,外语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外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外语是中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回顾中国外语发展的历史,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外语教育的需求。
在秦汉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外语教育逐渐兴起。
当时的官方语言是汉语,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需要使用其他语言。
因此,官方开始设立外语教育机构,教授汉语和其他外语,以促进对外交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外语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在近代,外语成为外交和商业领域的重要工具。
清朝时期,西方列强开始入侵中国,为了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外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外语课程被引入到学校教育中。
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外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时期,各种外语课程被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同时各种外语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语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中国的外语教育将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普及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外语教育也将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
各种在线课程和学习平台也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让学习更加便捷和高效。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是一部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历史。
在未来,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断增多,外语教育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让我们期待未来的外语教育将更加完善和普及,为中国的国际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成立。
在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青年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青团积极推动青年开展经济改革,为中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国共青团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青年创业大赛、青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旨在培养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145807 教育理论论文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一、中国俄语教育的历史回顾(一)清朝的俄罗斯语教育(康熙年间―清朝末年)。
中国最早的俄罗斯语教育(以下称俄语教育)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开设理藩院(1708),时称俄罗斯文馆,距今有303年历史。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京师同文馆(1862)之后,俄罗斯文馆并入该馆,后并入京师大学堂,称译学馆(1901)。
与京师同文馆同期开办的还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方言馆(1864)和湖北自强学堂(1893),这些学校基本沿用京师同文馆的做法,都开设俄文教学。
光绪二年(1876)公布的京师同文馆学制如下[1]:首年:认字,写字,浅讲词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讲求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由以上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同文馆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重视翻译的教学,并且文理并重。
同文馆的考试有四种[2]。
月考:每月初一日举行。
季考:每年二五八十一月之初一日举行。
岁考:每年十月定期面试。
每届三年总考试一次,由总理衙门经营。
我国教育的传统,重视考试在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作用在此略见一斑。
其次,将考试的结果与出仕做官联系起来,早期通过考试的可依次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很好地发挥了考试的激励作用。
不管是俄罗斯文馆,还是后来的同文馆、译学馆,它们对汉语(古文修养写作练习)的重视都是一如既往的,这既是翻译工作的需要,更是实践中得出的规律。
如译学馆章程第二节就强调中文教学的重要性,称:“向来学方言者,于中国文辞多不措意,不知中国文理不通,则于外国书精深之理,不能确解悉达。
且中文太浅则入仕以后,成就必不远大。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社会影响与现实观照
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社会影响与现实观照作者:吕自芬袁雪英史大刚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4期摘要: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起源于晚清民初的英语教育对于后世教育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当时,很多学校都普遍重视外国文化教育,英语教育自然而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分析民国时期英语教育的起源,然后分析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多个层面给出其现实观照,以期为今天的英语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
关键词:英语教育社会影响现实观照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作为文化从传统迈向现代的剧变期,对我国近代史外语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我国英语教育(尤其是高校英语教育)就是以民国为起点的。
这一时期不但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开端,还因英语教育体系的设置、英语教学与教材设计和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基础[1]。
应该说,民国时期的英语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英语以必修课的形式开始了正规的课堂教学。
当时,英语不但是一种特殊的外语形式,更被视作通向现代知识的必要途径。
比如,在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高等小学能够按照地方实际情况开设英语课程,中学阶段外语就成为了必修课。
也正是由于英语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当时很多掌握英语的人能够在待遇较为优厚的行业或者部门获得一份薪水较高的工作,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民国政府到民间,英语都被视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被列入教育体系之中。
一、民国时期英语教育探源英语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近代初期传到中国之后,受到了很多人士的推崇。
因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已经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获取的特殊学科[2]。
而为了加强和国外的交流,英语教育在民国时期受到政府的重视,扮演着重要的引导性角色,无论对当时的教育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 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民国时期,不论是中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英语教育之师资队伍都十分强大,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水平也处于高位。
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材
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材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英语教育得以推广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民国时期,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外语成为了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各种英语教材应运而生。
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与现代教材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三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以英语基础知识为主,注重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的学习。
教材中通常包括大量的例句和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表达能力。
与现代教材不同的是,民国时期的教材对阅读和听力练习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更注重语言基础的打牢。
此外,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还注重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内容。
例如,教材中会引入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对话,以帮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运用所学知识。
这反映了当时的教育理念,即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注重师生面对面的教学。
教师通常通过讲解、板书和示范等形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则通过默写、背诵和模仿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传授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此外,民国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还注重听说训练。
教师会组织一些听力和口语练习,帮助学生提高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这种听说训练与现代教学中的交际法教学方法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前者更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三、教学形式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多样,以师生互动为主。
除了正式课堂教学外,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
此外,教师还会组织考试和布置作业,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材形式上,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以纸质教材为主,并且数量相对较少。
教材通常为精装书籍,版式简洁,排版整齐。
教材中的文字内容以中文为主,但也包含了大量的英语例句和练习题。
总结起来,民国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以基础知识为主,并注重实际运用。
教学方法相对传统,教学形式多样。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随
我国英语教育简史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清朝,至今已有近140年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世界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英语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学和大学制定了英语教学大纲,有了较稳定的英语教材,师资培训和英语教学研究都有所加强。
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英语教育还相当落后。
本文从早期、清末、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个时期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初步探讨,并对我国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浅析,希望能对广大的英语教育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1.中国的早期英语教育19世纪60年代京师同文馆开办之前,中国没有正规的英语学校,英语教学只限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而教会学校也只集中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5个沿海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禁止洋人在中国传教,不许非经商洋人在广州久留。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早在19世纪初就有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秘密传教,开办教会学校,但中国的教会学校在鸦片战争前没有得到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软弱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规定,允许他们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并在中国国内解除“教禁”。
自此,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竭力扩展在中国的传教活动。
随着传教活动的发展,大批教会学校也先后建立起来。
教会学校的教员多由英美人士担任,课程设置与当时社会上的私塾、义学相似,只是增加了读《圣经》及简单的算学,英语教学的课时及深浅程度各校不一。
由于教会学校的教学规模极小,教学效果甚微,一般不被视为中国正规英语教育的开端。
京师同文馆是满清政府于1862年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
该校的创办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与帝国主义列强发生政治、经济、文化匕的联系,外交事务骤然增加。
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一与洋人会商,都要请洋人作翻译其中难免会有偏袒欺蒙之弊。
民国时期高校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
民国时期高校外语教育对当今外语教育的启示作者:马雪静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摘要: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一直是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外语就是一种工具,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它的工具性更为突出。
然而,外语教育的人文精神应该被强化。
分析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和培养目标,结果表明外语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与培养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人才密不可分。
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为我们当今外语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民国;高校外语教育;人文性;工具性;启示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2001303一、相关背景概述近一段时期以来,在网络和微信朋友圈内掀起一股民国热。
民国时期的作家学者、民国时期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和学术追求为众人敬仰称赞。
回顾近年来民众对从小学到高校进行的教育改革的种种诟病,这种怀旧热不仅仅反映了民众对教育改革的殷殷期盼,更多的是对教育回归传统和本位的一种渴求。
传统并不代表着破旧,或许在今天人们千方百计寻找出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时候,更有希望的做法是审视传统、继承传统中可以一直传承的精气神。
目前在外语教育领域的改革呼声不断,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举措。
比如2016年出台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
《国标》对英语专业的培养人才、能力要求和评价要求都做出了明确的说明。
国家教育部也探讨了将英语高考纳入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在今年三月份召开的两会上,有的代表提议高考取消英语,中小学把英语作为选修课。
这些不同的声音反映出人们对外语教育中的种种困惑,诸如外语的属性是什么,外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平衡点在哪里,外语教育是技能教育还是价值教育,外语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其他国家现代外语教育经验固然值得借鉴,但要更适合我国文化国情,民国时期的外语教育经验则更值得学习。
民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学贯中西的硕学鸿儒,如卞之琳、钱钟书、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吴宓等。
民国时期教育法规中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文件
民国时期教育法规中关于外语课程设置的文件
张国强
因研究我国中小学外语课程设置的历史,前一个时期查阅了有关书籍。
其中,中央教科所(现为中央教科院)教育史研究室所编的《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很有参考价值。
一是中央教科所的权威性;二是选编的内容来自民国政府文件,具有可信性。
外语教育及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注重基础教学和教师的培育等问题,民国政府的教育法规则中早有论述。
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情况,教育部颁布文件、下达指令,发展、促进外语教育,在执行中又不断调整政策,解决实施过程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历史的经验及教训是值得重视的。
我摘编了相关资料,按年序、类别排列,供广大教师、研究人员参考。
中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发展沿袭及其研究
古今论衡ANCIENT AND MODERN -177-中国近代英语教学的发展沿袭及其研究*周萌(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存在相应依据,只有了解到与教法相关的语言学基础,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教育近代化历程也由此开启,在京师同文馆设立之后,逐渐将学习西方文化的观念变为现实。
本文从中国近代英语教学的起步、发展、维持三个阶段介绍其发展历程,并分别从翻译、听说、情景、交际等方面阐述四种影响较深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国近代;英语教学;主要特征;教学发展;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652(2019)03-0177-003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的近代教育拉开了序幕,大量的外国商人以及传教士等走进中国,使我国对西方的文化、政治、教育和思想等有了深入理解。
在京师同文馆设立之时,外语教育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在英语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语言学基础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其渗透在整个英语教学历程当中。
只有将语言理论应用在实践过程当中,才可促使英语教学不断发展。
当前,在英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有翻译、听说、情景、交际四种方法,如何将其应用到英语教学的实践当中是当前重点研究内容。
一、中国近代英语教学发展历程(一)英语教学起始阶段我国近代英语在1807-1860年之间处于起步阶段,京师同文馆创立以前,在内地沿海部分城市已经开展了英语教学相关活动。
由外国传教士担任英语教师的角色,那时英语教育招生的范围小、办学规模不大,因此未能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1818年,由马礼逊创办“英华书院”,重点通过英文课程来宣传基督教。
书院的成立逐渐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从而转变观念,接触到地理、历史以及英语等学科。
教会学校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形式,虽然数量有限,只在部分城市设立,但是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我国人们对英语的语言和文化以及其他科技知识逐步有所了解。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
中国英语教学发展之历程作者:孙晓梅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1862年,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京师同文馆开办,此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解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而英语则是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专业。
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与论述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且促进和繁荣我们现今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发展变化;外语教学一、绪论中国学习英语始于沿海城市,这些英语教学多由英美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零星的进行,范围很窄,规模极小,并没有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
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罗伯特·马礼逊。
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一所英华学院,这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洋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
京师同文馆是是在清廷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的斗争中创办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正因如此,后人对它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英语学习的先锋。
此后,新式洋务学校纷纷开办,新学之风吹进了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上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
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就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育的发展(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教学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垂死挣扎,支离破碎的满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始解体,新的教育制度随之萌发,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制。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改革。
规定外语学习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释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
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并对英语课程的课时有了规定。
中国外语教育百年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中国外语教育已经走过了百年的辉煌历程。
回首这百年,我们不禁感慨万千,为外语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自豪,也为其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而感叹。
在这篇感言中,我将从历史回顾、现状分析、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对中国外语教育百年历程进行简要梳理。
一、历史回顾1.萌芽阶段(1840-1911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时,我国外语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主要以教会学校为主。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英语,旨在培养会说外语的人才,为洋务运动和近代化建设服务。
2.发展阶段(1912-1949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外语教育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民国时期,外语教育体系逐渐完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这一时期,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教育逐渐普及,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
3.成熟阶段(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外语教育进入成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外语人才辈出。
二、现状分析1.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外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97万所,在校学生2.89亿人,其中外语教育学生占比逐年上升。
2.外语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语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如今,我国外语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外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我国外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外语教育网络。
4.外语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外语教育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同时,外国学生也纷纷来华学习中文和外语。
三、未来展望1.深化外语教育改革未来,我国外语教育应继续深化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
中国英语本科专业发展历程
中国英语本科专业发展历程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创办的新式学校都是外国语学校,都是以培养外语人才为主的学校,主修英语等主要的西方与东方语言,其中最早的一所是1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最初学制三年,主修外文和汉文,后来改为八年制,1865年年改为高等学堂,课程大量增加。
该馆毕业生张德彝在1895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英文文法书《英文话规》。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9月,教育部公布了学制系统,从这时开始,中国的大学和专门学校中开始设置了外国语专业,英语专业是其中主要的语言专业。
1911年春,以留美预备学校为名建立的“清华学堂”问世(现清华大学),该校以美国学校为标准,英语为通行语。
除国学等课程外,所有课程均用英语讲授。
1922年10月,由当时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上海大学成立,设有英国文学系。
1941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延安大学,1944年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设有英文系,有60余名学员,他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成为外交、对外文化交流、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岗位上各个部门的领导和骨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共有205所高等学校,其中41所学校设有外国文学或英国文学系科。
当时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教师人数最多,为33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教师人数为28人;同时,还有10所学校设有外语(英语)师范系科,包括北京师范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倡导要向苏联学习,成立了不少俄文专修学校,高校也随即设立俄语专业,英语专业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被严重压缩。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撤销合并了大部分高校的英语专业,仅剩9所高校拥有英语专业(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逐项事业的发展,国家开始意识到1952年对西方主流语言的调整存在问题,不利于国家对外交流,于是从1956年开始逐渐在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恢复或增设英语专业,至1956年底,拥有英语专业的高校恢复到了23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外国语学院:邹红英J13408摘要:本文主要介绍民国时期,中国的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特别是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学的特征.关键词:教会学校主要历程福建教会学校特征英语作为西方文化主要载体, 在近代初期传入中国。
由于其在中西交流中独特的重要地位,到 20 世纪初, 已经发展成为近代学校教育中极其重要且相当特殊的学科。
教会中学作为基督教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极为重视英语教学, 而且大部分西学课程也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英语与宗教成为其两大基本特征。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点, 并对教会中学和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基本历程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经历了普及与多样化、规范化发展和停滞与混乱时期三个阶段。
(一)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 1912- 1922)从1912 年民国成立到 1922 年壬戌学制颁行, 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普及与多样化阶段。
早在 1820 年, 马六甲的英华书院 ( 后迁至香港)就已经开设了最早的英语课程, 有写作、英译汉和语法等项目, 其程度大致相当于中学。
鸦片战争后, 传教士在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教会学校,但属于中学程度的不多, 开设外语课的更少, 较为著名的是上海英华书院, 该校率先在保持宗教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收费教授英语的制度。
自此以后, 沿海通商口岸的基督教中学陆续开设了英语课, 但从全国范围来说, 这种情况还是很零星的。
1877 年的传教士大会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仍然反对在教会学校普及英语教育。
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国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 教会中学普及英语教学已成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 传教士内部关于是否普及英语教学的论争也渐趋白炽化, 支持者越来越多。
终于在1890 年新教传教士第二次大会上, 作出了推广英语课程、以英语为教会学校的教学语言的决定, 此后传教士们为了适应中国社会对英语及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 调整了教育方针, 使得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
甲午战后, 维新运动、学习西方蔚然成风, 英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现出来, 再加上进入 20 世纪后, 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相继实行学制改革, 大量新式中小学纷纷设立,教会学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为了在教学质量上超过公立中学以吸引生源, 同时为教会大学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教会中学更加重视英语教学,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走向普及, 英语教学水平提高。
尽管新教各差会之间兴办教育事业有时也相互合作、协调, 但并无一个权威性的机构来统一管理教会学校, 因而各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
据广州岭南大学的缪秋笙统计, 当时全国的教会中学有六种, 英华式的中学仍实行中学、西学分班教学, 英文程度很高, 如福州鹤龄英华中学、苏州桃坞中学、上海中西女中等; 两级中学中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 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则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教会大学的附中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多的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新式英语教学的影响; 有的教会较为保守, 不太重视英语教学, 导致教学水平不够高, 如江阴励实中学的英语水准就落后。
此外各校的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也五花八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会中学的发展。
(二)规范化发展时期 ( 1922- 1937)从1922 年壬戌学制施行到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是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规范化发展阶段。
由于不断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 加上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教会学校的管理, 教会学校的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与之相适应的是, 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 逐步与公立中学接轨, 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被纳入国民政府的教育体系之中, 成为其重要的补充。
1922 年北京政府颁行壬戌学制, 对教会中学影响很大, 各校纷纷依制由四年一贯制改为三三制两级中学, 同时实行学分制, 英语课学分虽略高于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规定, 但也相差不大。
由于不断受到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冲击, 1927 年以后, 各教会中学纷纷向国民政府立案, 英语课教学时数、课程纲要等与公立中学进一步趋同,此外教会中学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会考, 教会中学的中国化取得了重大突破。
(三)停滞与混乱时期 ( 1937- 1949)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9年全国解放是教会中学英语教学的停滞与混乱时期。
由于日军入侵, 广大新教差会创办的教会中学不愿接受日伪统治, 纷纷停办或迁校。
到 1938年, 各省停办的教会中学已达37所, 前往它处临时校址的有96所, 其中大部分迁至上海租界与同一差会兴办的其它中学组成联中.迁校的中学仍坚持英语教学, 如北平私立崇德中学, 1939年由于日寇强令改英语为日语, 停止宗教宣传而被迫停办, 司徒雷登与崇德校长凌贤扬密谈协商, 在燕大的掩护下, 将崇德的旧班底搬到海淀蔚秀园, 成立燕大高中部。
但是在迁徙过程中大量教师流失, 学生也多数流散各地,而且学校资金困难,教材也缺乏, 给包括英语在内的各科教学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此外在沦陷区一些基督教中学迁校后, 部分师生在原校舍开办补习班, 或改为圣经学校以实施暂时教育。
如浸礼会牧师盛培之在苏州开办成智中学, 仍秘密教授部分学生英语。
1941年12月, 日军占领租界, 英美籍教师被捕, 各教会中学被迫再次迁校, 蒙受了更大的损失。
少数仍在敌后坚持办学的教会中学, 被迫取消英语课, 改为日语课。
抗战胜利后, 各校纷纷由大后方迁回原地, 恢复正常教学, 但由于国民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教会中学的控制, 其腐败作风严重侵蚀了教会中学, 英语教学再也没有达到 30 年代的水准。
二、民国时期教会学校外语教育的特点与影响中国外语教育经过了清末的探索时期,至民国终于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外语教育,主要表现为英语教学,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特色凸显: 系统全面的外语课程设置。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学制和课程进一步规范,但仍突出英语教学,特别是中学和中等以上的学校,除了保持英语课程的时数多外,其他许多自然科学科目也继续用英语开课,英语课程安排更加合理,注意分级和难度的递进。
为了吸引生源和升学的需要,教学中小学多把英语列为主要课程。
不少教会小学,从高年级起除了英语课外,自然科学科目也由外教用英语教授。
如漳州华英小学的高小班,英文、国文各占5课时。
邵武汉美中学的高小、初中、高中每学期规定英文一科均为必修课,课时均为6课时,是所有科目课时最多的。
教会大学更是重视外语学习。
福建协和大学外国文学系除了主修英文外,还要修德文,其他各系不管文科还是理科,都须修西文学分。
教会职业学校和一些专门学校也将外语列为重要课程。
民国时期福建教会学校英文教学安排严谨系统,从初级的听说简单文法到较高级的文论和修辞,非常注意分级和难度的递进,且重视对语言基本功的操练和掌握。
在中学阶段,已对听说读写译细分为专门科目进行训练,为学生英语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另外,从福州英华英文课程看出,福建教会学校从中学开始,就把英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结合起来,使之学以致用。
2、福建教会学校外语教育在日益推广普及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的色彩。
特别是教会中学,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英华式”学校是福建教会外语教育的一个典型。
“英华式”虽名字上看似中英文课程并重,其实主要侧重英文教学,即使是数理化等学科也用英语授课,聘外籍教师教授。
民国初期厦门英华书院、寻源书院、福州格致书院等“英华式”学校仍沿用四或八年学制,实行中、西学分班教学,英文要求较高。
(2) 两级中学,这个时期在福建教会学校不占主导地位。
随着政府的提倡,这类中学在教会中学中的比率逐渐加大。
两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教学较为规范,但其商科、师范科以及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更侧重于英语的实用性。
福州三一书院是这类学校的典型。
(3) 教会大学的附中。
这类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更多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和外国新式英语教学的影响。
如南省华英女书院(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前身) ,该校正科所有科目均用英语教学,其中学部参照大学课程,英文细分为几科,并规定“中学与师范第一二三学年,每日二小时练读英文,其余各种学科概用华文教授,惟第四学年,每日则教授英文三小时。
”虽然英语教学是当时教会学校的重要特色,但有的教会仍较保守,不太重视英语教学,或者由于财力物力等缘故,导致英语教学水平不高,甚至低于公立学校。
此外,这时期教会学校急剧增多,师资、教材、教学方法五花八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语教育的发展。
3、兼收并蓄: 外语教学方法的实践教会学校的外语教学不仅带来了自然和社会科学等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带来了新式的外语教学方法。
“五·四”前后,一些新的外语教学法被引入中国,最主要的是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侧重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不使用汉语。
其实早在清末,福建教会学校就开始使用直接教学法,民国时期随着直接教学法在全国的流行,这种方法在福建教会学校得到进一步推崇,以福州英华最具代表性。
英华重视课堂管理与提倡课外学习相结合,坚持小班授课以保证和提高质量。
课堂采用三段教学,提倡学术思想自由。
英华教师在运用直接教学法教授英文时,并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周密计划和步骤,目的明确,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四会”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直接教学法首先表现在课堂上。
英华教师在学生还没学26个字母前,先教他们学习音标。
之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词典按音标读,同时了解词义。
上课时,先由学生自读,后再由教师更正。
课文内容理解也先由学生酝酿,后由教师补充或纠正。
对于英文法这种较难的课程,英华教师抛弃了背诵定义和文法规则的陈旧方法,通过大量生动活泼的英语典型句型的练习,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掌握英语的基本规律。
至于英语读本则由美籍教师执教,由浅及深教授。
在这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习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二)直接教学法的推广还体现在重视平时英语说话习惯和学习氛围的养成。
学校提倡平时多用英文对话,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
福州英华学校老师每年至少一次邀请学生到家里做游戏,规定用英语交谈。
协和大学“校中完全是美国风气,中国意味极为薄弱。
……校内常常说英文,对美国人说英文,中国人自己之间也常常说英文,开起校务委员会来,用的完全是英语。
”厦门英华书院每天早晚以及周日都有宗教集会,也是用英语讲道。
课外文娱活动中也广泛使用英语。
英语话剧演出、英语演说会、英文朗诵比赛等都是各教会学校每学期必举行的项目。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章程》明确规定: 要求学生每月举行一集英语演说会,“以英语演说、辩论古事,以至于游戏议事,亦并用英语,以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