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6. 名词解释8. 填空题9.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民国成立初期,孙中山就职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布成立教育部是在( )年。
A.1902B.1911C.1912D.1913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2.蔡元培就任教育部长时对官制进行改组,其中不包括( )。
A.普通教育B.专门教育C.社会教育D.成人教育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3.蔡元培将他有关教育方针改革的言论发表在( )。
A.《教育杂志》B.《民立报》C.《东力杂志》D.《教育改革》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4.民国教育方针包含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以( )为核心。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5.袁世凯下令全国恢复祭孔典礼是在( )年。
A.1911B.1912C.1913D.1914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6.壬子癸丑学制的主系列划分为( )。
A.三段四级B.三段三级C.三段五级D.四段三级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7.蔡元培提出的五育思想中军国民教育对应的是( )。
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8.不属于蔡元培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的措施是( )。
A.教授治理,民主管理B.抱定宗旨,改变校风C.改学分制为年级制D.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简答题9.简述壬子癸丑学制与癸卯学制相比有哪些进步?正确答案: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时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与癸卯学制相比。
有很大进步。
①它将受教育时间缩短了三至四年,使教育易于普及;②取消了奖励毕业生科举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遗留:③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地位,初等小学男女同学,中等以上学校专门设立女校;④在课程改革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内容;⑤改进了教学方法。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

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民国时期的中国教育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初期教育改革期(1912-1919年)、北洋政府时期(1920-1927年)和国共内战时期(1928-1949年)。
初期教育改革期在辛亥革命后的新政府的努力下,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条例》和《国民教育法》,规定了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方向。
此外,新政府还成立了“国民体育总会”,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
此时,学校教育以小学、中学和大学为主,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大大提高。
新政府还成立了师范学校、职业学校等,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教育改革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北洋政府时期1920年,北洋政府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再一次经历了改革。
北洋政府实施了“教育三三计划”,旨在推广普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此外,国立教育实验所、国立教育研究所等机构的成立,为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学科设置上,新政府注重发展理工科和社会科学,为培养科学人才打下了基础。
这个时期,“教育制度也进重工业,设立各种职业学校,以后发展了多元化教育,如管理、商业、艺术等。
”国共内战时期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国共内战爆发。
战争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也对教育造成了影响。
1930年代,由于战争紊乱,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同时,因为国民党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度和手段存在诸多争议,致使教育界存在着阵营分化、意识形态倾向、教材政治化等问题。
在此时期,职业教育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农村中学、职业学校等得以建立。
同时,由于战争时期对国民教育的荒废,很多教育精英进入了新崛起的民间学校和教学组织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学生运动也影响了教育改革的进程。
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走向建立了思想基础,激发了人们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推动了中国教育的下一步发展。
中国教育史填空题

填空题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5、氏族公社末期,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6、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序”,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9、孔子认为,要复礼,关键是要克己,即要用礼的规范来约束自己。
10、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1、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12、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
13、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思路的教育家是孔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6第十三章 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教育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1912年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 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 这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 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教育摆脱教会的影响主要是因为
①教育是进步的,学术文化的发展总是一代胜 过一代,教育内容在不断更新,而教会是保守 的,一遇到《圣经》的训条,便绝对不许批评。 ②教育是共同的,而教会之间有宗派之争。各 国宪法教规定 “信仰自由”,若由教会掌握教育 权,就不能绝对自由。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封建教育的回潮
1、恢复尊孔、读经 2、复活封建主义的教育宗旨
–
“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 戒躁进”
3、实行双轨制的国民教育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教育
(一)工人教育
– – –
1920年,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邓中夏 1921年,沪西小沙渡劳动补习学校,刘少奇 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补习学校,刘少奇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三.改革北京大学,实践大学教育思想
(一)报定宗旨、改变校风 (二)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原则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改革学科和教学体制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四、教育独立思想
教育经费独立 教育行政独立 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 –
教育科学系 陈秀珍
在主体系之外的各类学校主要有师范类和实业教 育类。
第二节 民国初期的教育

第二节民国初期的教育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登上历史舞台。
临时政府确立了新的教育宗旨,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的法令与法规,一度让中国教育的诸多领域出现了新气象。
可是,中国的教育从来都无法远离政治。
民初不断变幻的政治形势,使得教育政策与教育方针许多时候沦为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利的工具。
政治的干扰、资金的匮乏,给民国初年的教育带来了重重阻碍。
可祸兮福所倚,政治的纷争,无形中让各方政治势力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心无力,这又为教育的独立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五四运动前后,随着各种新教育思潮的传播,形形色色的新教育实践活动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界的新气象1、民国元年的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12年1月9日将清朝的学部更名为教育部,统管全国教育工作,蔡元培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任命为第一任教育总长。
当时的教育部,下设三司一厅,即专门司、普通司、社会司和总务厅。
各司设司长,总务厅设厅长,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地方上,教育行政并未统一,各省或为都督府的教育科,或为省公署的教育司总理全省教育事务,各县则仍沿用“劝学所”制,并于每县设视学一人至三人,视察全县教育。
1917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教育厅暂行条例》,各省才开始建立独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
为了尽快改革旧式教育制度,革新教育内容,促使各级学校走向正规化,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对清末的教育进行修正。
其内容包括:从前各项学堂,均改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各府州县小学校,应于3月初4日(阴历壬子年正月16日)一律开学;小学废止读经;各种教科书需符合共和国国民宗旨,清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高等小学以上之体操课,应注重兵式;除高等师范一种外,允许私人举办各级各类学校;废止学校出身奖励制度;提倡社会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中学、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及时数。
中国教育史(下)

中国教育史必备知识点第七章宋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朝的教育知识点一:北宋的三次兴学?答:一是“庆历兴学”。
(1)州县立学,应科举这必须达到一定的在学天数,方可参加科举。
(2)改革科举考试,罢贴经与墨义,重策论和经学。
(3)改革太学,推行“苏湖教法”制度。
二是“熙宁、元丰兴学”。
(1)改革太学,创建“三舍法”(2)整顿地方官学。
(3)改革教育内容,新编《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4)设置专门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
(5)改革科举考试。
三是“崇宁兴学”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官学。
(2)行三舍法,规定县学生通过考选升入州学,州学生每三年考选一次升入太学。
(3)改革扩充太学,新建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
(4)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专门学校。
知识点二:三舍法的名词解释?答: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部分,即三个不同程度的等级。
外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成绩优良者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学生卓异者主判直讲荐之中书,得免乡试和省试。
并按规定直接补官。
知识点三:苏湖教法?答:其主要内容为分斋教学,在学校内分为经义斋和治事斋。
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
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辅修。
两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具有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的高级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以培养各个职能机构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眀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知识点四:北宋六大著名书院?答:湖南的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江苏的茅山书院。
知识点五:北宋书院教育的特点?答:1、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有当时著名的学者主持,往往成为某一学派的教学和研究基地。
2、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来院讲学,交流学术。
3、书院学生可以自由听讲,不受院别限制,书院都会热情接待其他书院到访的师生。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中国教育史》郑大远程题库和答案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一、民国教育方针与政策1.教育部的成立及对教育的维持与改革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1月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
教育部成立后,于1月19日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是民国初年改革封建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保障政体变更之际普通教育的顺利过渡和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2年3月初,临时政府教育部又通令各省:在高等以上学校规定尚未颁布时,各地高等以上学校“应暂照旧章办理”,惟《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及其他有碍民国共和精神,及非各学校应授之科目,宜一律废止。
前清御批等书,也一律禁止。
北京政府成立后,蔡元培继续留任教育总长,教育部依参议院议决之官制进行改组,设立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司。
2.民初教育方针的确立1912年7月10日至8月10日,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召开,这次会议讨论通过了民国教育方针,于9月2日由教育部公布施行,其内容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它基本反映的是蔡元培的思想。
民国教育方针包含有德、智、体、美四育因素,体现了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的思想。
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将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共和国国民的健全人格作为首要任务。
以军国民教育和实利教育引导体育和智育,寄希望于教育能在捍卫国家主权、抑制武人政治、振兴民族经济方面发挥基础作用。
3.封建教育的回潮袁世凯为了利用封建文化来配合他的独裁统治,和社会上的封建复古势力相呼应,很快掀起一股恢复封建文化教育的浪潮,采取的措施有:(1)恢复尊孔祀孔,利用孔子的封建文化教育偶像效应。
(2)改定民国元年临时教育会议确定的教育方针,确定“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七项教育宗旨,最终完全推翻民国元年的教育方针。
(3)重新确定儒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
1915年,袁世凯政府以《特定教育纲要》和《颁定教育要旨》作为总的方针政策,修改或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令,为封建儒学文化的重回课堂开道,社会上一时出现尊孔读经的高潮。
但随着帝制的破产和袁世凯的病死,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封建教育回潮势头受到遏制。
二、壬子癸丑学制1.学制的形成过程“癸卯学制”颁布后,虽经多次补充修订但仍不断有批评意见。
民国成立,政体变更,彻底改订清末学制已势在必然。
在综合各个方案以及专家的意见后,1912年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学制系统框架,史称“壬子学制”。
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校令》、《实业学校令》等一系列法令规程,这些法令规程使壬子学制更加充实和具体,二者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
2.学制体系“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壬子癸丑学制”与清末“癸卯学制”相比,有明显进步,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缩短了学制期限,较之“癸卯学制”,共缩短3~4年,有利于增加劳动人民受教育的机会;(2)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3)女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初等小学已可以男女同学,普通中学、甲级实业学校、师范学校、高等师范学校都设立了女校;(4)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劳动生活技能的训练;(5)反对体罚,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对教育与国情、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与儿童身心发展等问题尚未能顾及,一方面因时间较仓促,另一方面也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经济建设尚未全面展开,解决这些问题的社会条件还未成熟。
3.课程标准在颁布教育法令法规的同时,教育部还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表,更具体地对有关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时数都作出规定。
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标准的特点如下:(1)废止了癸卯学制中的“读经讲经”课,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
(2)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程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应该说,课程设置明确体现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的民国教育方针。
4.学制的调整在民国初年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壬子癸丑学制在局部上有所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制结构上进行了局部调整。
首先表现在初等教育方面,初等教育由单轨制改为双轨制;其次是调整大学预、本科的年限和设置办法。
(2)经学教育内容的增添与复废。
从1915年《颁定教育要旨》公布到1916年初,教育部修正或重新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标准,普遍增添了读经课程,但在袁世凯死后又都予以废除。
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
1917年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从自由、民主的原则出发,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他的教育思想及实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初,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根据专制时代和共和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文章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
(1)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一方面是当时形势,需要举国强兵之制,必须有这种教育,另一方面体育又是养成完全人格所必需。
蔡元培主张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实利主义教育主要给人以各种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实业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一定的职业训练。
进行实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增强国家的财力,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
蔡元培认为军事体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虽是“强兵富国”之道,但是,仅有两者还不够,还必须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实际上就是在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
(4)世界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属于实体世界,是“超轶乎政治的”。
他认为世界观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超轶乎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并认为世界观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他倡导世界观教育是引导人们去追求真理,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5)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他认为美育是引导人从现象世界过渡到实体世界的桥梁。
他指出进行美育教育的课程很多。
音乐、美术、游戏、手工属于美育,其他课程如文学、数学、物理、化学也都有美育的因素。
蔡元培强调普通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他倡导五育并举,认为五育一样重要,都不可放松。
他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几育平均发展的教育方针符合当时历史的要求,是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宗旨的否定。
而且这几方面的教育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2.改革北京大学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
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蔡元培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因此,他改革北大的第一步是明确大学的宗旨,并为师生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其主要措施如下:①改变学生的观念。
蔡元培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要求学生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
②整顿教师队伍,延聘积学热心的教员。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不拘一格地聘用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③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了各科研究所,并十分注意丰富图书馆藏。
④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
在将北大导向注重学术研究的同时,蔡元培还努力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蔡元培办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他认为“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都可以在大学里自由地研究和讲授,并认为这是各国大学的共同准则,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对学术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体现在教师的聘任上,蔡元培以“学诣为主”,罗致各类学术人才,使北大教师队伍一时出现流派纷呈的局面。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1912年由蔡元培主持制定的《大学令》中,即已确立了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大学校务管理原则,但直到蔡元培任校长后才真正实行。
他组织了由教授组成的全校最高的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评议会以及各门教授会。
1919年,评议会通过了学校组织内部章程,决定设立行政会议、教务会议以及教务处、总务处来对学校进行管理。
管理体制的改革,体现了蔡元培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目的是把推动学校发展的责任交给教授,让真正懂得学术的人来管理学校。
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京师大学堂遗留下来的封建衙门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学校的蓬勃发展。
(4)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关于学科和教学体制,他采取了如下措施: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学分制)。
总而言之,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灵魂的北大的改革不仅使自身面貌发生了改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其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大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作为一种思潮,萌发于“五四”之前,发展兴盛于20世纪20年代。
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经费独立。
政府指定固定的款项,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作他用,建立独立的教育会计制度等。
(2)教育行政独立。
设立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不附设于政府部门,由懂教育的专业人士主持。
教育总长不得因政局的变动而频繁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