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

合集下载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新中国教育总方针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新中国教育总方针

何建设适合自己国情的新教育。

旧中国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在农村,封建的私塾占相当的比重:在私立学校中,接受外国津贴的学校不少。

城市和内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在长期的根据地文化教育建设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尤其在部队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革命干部学校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农民政治文化教育及干部在职教育等方面经验丰富。

因此,新中国一成立,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了新教育的性质、任务、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改造的步骤、重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

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这个规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使教育在全国范围内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

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尽快建立新的教育体制,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部分大行政区、省、市、自治区的教育部、厅、局长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200多人。

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副总理黄炎培、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徐特立、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等参加了大会。

教育部部长马叙伦致开幕词。

他说,新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反映新中国的政治、经济,作为巩固与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一种斗争工具的新教育。

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我们的教育也应该以工农为主体,大量地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我们国家建设的坚强骨干。

会议初步了解了全国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明确了今后教育工作的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知识化的实现路径——以工农速成中学为中心的考察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知识化的实现路径——以工农速成中学为中心的考察
以满 足 经济 建 设 的 需求 。周 恩来 曾 乏 。从 全 国的教 育 规模 看 ,99 , 国高等 学 校 兴 知 识 分 子 , 14 年 全 “ 仅 有 25所 , 0 中等 技 术 学 校 5 1 , 等 师 范 学 校 经 指 出 ,我 们 在建 设 中需 要 老 区 干部 和 工农 知识 6所 中
(2 D 0 4 , 1 B J2 ) 主持 人 : 飞龙 。 李
7 8
0余 处 。全 国各 地 的训 具 有 同情社 会 主义 的思 想 , 但是 他 们 当 中却可 能 只 员 30 人 。 中南 计 划举 办 4 ” 90 月 有很少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 。中国的知识 练 班 纷 纷 建 立起 来 。从 15 年 4 北 京 市 工农 速 到 月 工农 速成 中学 在 “ 北 、 东 华 分子接受 的主要是西方的文化传统 , 可以肯定他们 成 中学 成立 , 同年 7 , 西 华 6 学 千人 ” ”。在 之 中只有极少 数人对 马克思 主义 和毛泽 东思想有 很 北 、 北 、 东 已开办 1所 , 生共 约 4 成 清华 大 学 附 设 多 的 了解 , 以这 种 政策 只是 权 宜之 计 ” 。美 国汉 华 北 区 , 立北 京 市 工农 速成 中学 、 所
G 2 . 文献标识码 792 A 文章编号 1 0 — 2 9 2 1 )2 0 7 — 5 0 8 3 1 (0 2 2 — 0 8 0 中图分类号
部很 少 有接 受 系统 教育 的机会 , 之革命 战争对 文 加


工农知识化 的时代背景
化 知识 的要 求 也不 高 , 因此 出现 广 大工农 特 别是 领
建 国初 期则 需要 5 万人 左右 中级 和初级 技术 干部 , 0 1 万 人左 右 高级技 术 干部 和管 理干部 国家 建设 5 】 。 ( ) 养社 会主 义建设 接班 人 的需要 三 培 新 中国成 立初 期 , 面对 9 0 国 民党政 权 时期 0万 的教 育 和科研 人 员 , 国共产 党实 行 “ 中 包下 来 ” 的措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建国初期(1949-1978年)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重重的困难和挑战。

当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外国侵略,教育资源匮乏,文盲率高达80%以上。

新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最早提出了“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和“普及教育为主,办好小学为核心”的方针。

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建立了广大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小学,使得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

在此期间,新中国建立了一整套的教育制度和管理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教育经费的保障和分配等。

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包括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村和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等。

高等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建立的几所大学到全国各地建设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发展应用型、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强调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此外,中国还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

现代教育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政府提出了“创新驱动、智能引领、开放融通、协同共享”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了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应用,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同时,中国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高考制度的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等。

总体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在建国初期的基础上,经历了开放和现代教育发展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教育发展不仅进一步普及了教育,提高了国民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txt老子忽悠孩子叫教育,孩子忽悠老子叫欺骗,互相忽悠叫代沟。

▲男人这花花世界,我要用什么颜色来吸引你。

教育50年大事记(1949年至1959年)一九四九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毛泽东宣布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本政府的施政方针。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有计划、有步聚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新中国教育建设起步。

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举行成立典礼。

12月23日-31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

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

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

必须坚决正确地招待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

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会议代表。

这次会议对新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管会接收新解放区的各级公立学校,组织开学复课,对学校进行整顿改造,取消国民党反动训导制度和反动课程。

开设革命的政治课程和其他新课程。

一九五零年4月3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开学。

这是全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

此后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5月1日,《人民教育》杂志创刊。

毛泽东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6月1日-9日,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讨论改造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方向。

毛泽东、周恩来等出席会议。

会议提出,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国家高级建设人才。

6月6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上所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讲话中指出,有步聚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教育立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 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教育法律法规
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 治教”的轨道。
67.4万人 1432万人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动乱对教育事业的冲 击和破坏
所谓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期教育破坏带 来的影响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 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 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 一位父亲带小孩去学校报名。当他 一听老师介绍学费要多少多少的时 候,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这么 贵!我都可以买到一头猪了!” • 老师纠正他说:“不!那样你就有 两头猪了。”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教育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实施 学
化的劳动者 “两种教育制度”、多种形式办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

教育改革与发展60年——实践与反思南昌县蒋巷中学何国荣金秋十月,硕果累累。

伟大的祖国迎来了60华诞,回顾伟大祖国在这60年来的方方面面,有太多让我们自豪的东西。

这6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经历了不少反复和曲折,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一步一个脚印,为新时代的进步发挥了非常的贡献建国60年以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1978年,大约30年。

其基本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即加强基础,掌握“双基”。

第二个阶段从1979-1982年,大约是4年。

其基本特点是12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第三个阶段从1983-1989年,大约为7年。

其基本特点是15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

第四个阶段为1990年至今。

其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23个字: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

建国以来八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及评论

建国以来各次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及评论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一)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课程改革,初步建立起新中国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制度和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教学方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忙于对较的教育机构进行接收改造,忙于新学校的建设,直到1952年,教学方法的改革尚未大规模进行。

(二)代表教学方法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是要求“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而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中最突出的就是干部教育和工农群众教育。

而且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还需要有知识有文化大量干部与工农群众参与,可此时的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其中文盲的数量不在少数,为了能尽快满足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使他们能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围绕如何提高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的成人教育为主1北京“工农速成中学”教学方法为了加强干部和工农群众的教育,国家大力创办工农速成学校,培养工农出生的知识分子和建设人才。

工农速成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干部与产业工人的文化知识水平,要求学生在3年时间内要修完普通中学6年的基本课程,因此对于这一要求,就要探索如何精简课程与教材,改革教学方法等。

在这一探索中形成了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方法。

其教学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五方面:第一,选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进行速成教育,那必须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选取了具有本科学历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到该校上课,并且还有教育部分配的各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这就使该校迅速形成了一只有学识、有经验、勤奋好学、用于探索的教师队伍。

建国初期福建省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建国初期福建省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

教 育 评 论1998年第3期建国初期福建省教育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林天庆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的教育事业迅速恢复起来,开始有力地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够成为恢复发展最快的事业之一,主要在于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一、实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教育工作者衷心拥护的正确的教育政策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对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指示,从本省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了各项具体政策,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把教育事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首先,解决教育的领导权问题。

1949年8月17日,福建省省会福州市解放。

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

次日,即派出陈辛仁、廖华、张雄飞等一批干部接管了旧教育厅,由省委宣传部部长陈辛仁兼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廖华为副厅长。

随着各地陆续解放,福州市、厦门市和晋江专员公署成立文教局,南平、建阳、福安、闽候、尤溪、永安和龙岩等7个专署成立文教科。

全省66个县,人口在10万以上的县成立文教局,10万以下的县成立文教科。

县辖区625个,每区设文教助理员1人。

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机构建立后,尽快地将教育工作统一抓起来。

与此同时,各地军管会或当地人民政府先后派出军代表及有关人员对所有公立学校进行接管,对私立学校进行监管。

在接管和监督管理的过程中,取缔了反动党、团、特组织的活动,废除了训导处,撤换了一些反动校长。

通过民主选举,成立校务委员会、生活指导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共同管理学校,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员工办好人民学校的积极性。

1950年4月,省委召开第一次宣教工作会议,讨论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改造等问题,强调应执行“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方针,安定秩序,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全省各地学校开始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成立学生联合会等,将广大青年学生紧紧地团结在政府的周围。

二、实行“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使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历史苏版3材料与解析: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历史苏版3材料与解析: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历史苏版3材料与解析: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的奠基1、建国后对旧有学校的接管和改造〔材料一〕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方法为理论与实际一致。

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法。

──《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材料二〕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二创办人民大学,培养建设人才,这是完全新式的高等教育的起点。

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四新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

此外,必须维持原有学校,逐步改善。

五新区学校安顿后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

六积累经验,逐步改革旧教育制度。

七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一般采用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

──钱俊瑞《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要点》〔材料三〕接办私立中、小学的主要方针:第一,先接办外资举办的学校,后接办中国人自办的学校。

第二,先接办办理成绩坏的,后接办办理成绩好的。

第三,先接办经费情况困难的,后接办经费还能维持的。

第四,大体上先接办中学,后接办小学。

第五,对少数民族的团体或私人举办之私立中、小学,可暂缓接办;其经费有困难者应予补助。

但在自愿原那么下,政府可予以接办,接办之后须尊重少数民族学校的特点。

全国现有私立中等学校1400余所,教职员工34000余人,学生53万3千余人,私立小学8千9百余所,教职员工5万5千余人,学生160余万人。

拟自今年至明年全部完成私立中等学校接办工作;至1954年全部完成接办私立小学工作。

──《教育部党组关于大中小学教育和扫盲运动等问题的报告》〔1952年8月20日〕【解读】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建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始末

建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始末

的教 育事业 发展 指 明了方 向 。同年 l 2月 2 3日在 北 京 召开 了第 一次 全 国教 育 工 作会 议 , 议 讨 论 了 中 会 央教 育部 15 上半 年 的工 作计 划 , 在创 办 中 国 90年 并 人 民大学 和工农速 成 中学 , 改进 北京 师范 大学 , 审 编 中、 学教材 , 小 争取 团结改造 知识 分子 等 问题 上达 成 了一 致的意 见 。在 这次会议 上还讨 论 普遍 举 办工 农 速成 中学 问题 。并 “ 要求 全 国的部 队 、 关 、 机 团体 和 学校 都尽可 能地 为 青年 工 农 , 先 是 为 多年 参 加 革 首 命斗 争的青 年和成 年工农 干部 , 办这样 的速成 中学 。 这批 工农干 部乃 是 我们 祖 国最 宝贵 的财 产 , 们 必 我 须负 责将 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分 子 , 培养他 们负担建 设
维普资讯
8 6
河南职业技 术师范学院学报 ( 职业教 育版 )
20 0 8年第 1 期
【 职教史 研究】
建 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始末
申家 龙
( 河南科技 学 院 , 南 新 乡 4 3 0 ) 河 5 0 3
摘 要 : 国初期 , 建 百业待兴 , 级组 织和各个行业都 急需大量 的有文化和技 术 的干部 与劳动者 , 各 工农速 成教
办 的这所 工 农 速 成 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要 目的 是 为 了使 工 农 干 部 、 业工人 在短期 内受 到 中等 教 育 , 产 以便进 入人 民 大学 及其 它高 等学 校 继续 深 造 , 养 成 为新 型高 级 培 知识 分子 , 为新 中 国建 设 的坚 强 骨 干 。北 京 实 验 作 工农 速成 中学第 一 届 学 员仅 在 北 京 市范 围招 生 , 由 学校 向 中央 和北 京 市 党政 部 门分 配 报 名 和 录 取 名

5-3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5-3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总之,1958年的教学改革,尽管受到“教育大革命” 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符合当时的教学实际需要,在今 天仍具有借鉴价值。
2、60年代初的教育整顿
从1960年下半年起,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工作中的问题,并 开始纠正“左”的错误。1961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 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调整工作会议,认为普通教育要着重全面 提高教育质量,相对减少数量。决定到1963年,高等学校学生 减少22%,中专学生减少48%,高级中学学生减少16%,全日 制初中学生减少18%。高等学校经过调整、精简,已由原来的 1289所调整裁并为407所,在校学生由96万人压缩为75万人; 中等专业学校由1960年的6225所裁并为1355所,在校学生由 2216000人压缩为452000人;中小学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精 简了一批教职工,部分农村小学由公办转为民办等(毛礼锐等 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6卷,160~161页,济南,山东教育 出版社,1989)。通过这次调整,教育事业重新走上了有计划 稳步发展的轨道。
新学制的特点:
保障了劳动人民普遍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教育 为工农服务的方针;它确立了各类技术院校在学制 中的地位,保证了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 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它还将业余文化补习和速成 学校纳入学校系统给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了众多的 学习机会,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 水平打下了基础。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充分 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 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 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 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明确提出 了“改革开放”的施政纲领。在这样一个大好形势下,广大教 育工作者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全面贯彻“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通过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 内容和教育方法等,使教育工作又重新走上健康而高速发展的 轨道,我国的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建国之初教育现状分析

建国之初教育现状分析

建国之初教育现状分析建国以前,经过多年战乱,使得我国在教育、经济等方面一直停滞不前,处于世界落后的地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如今,我国在各方面已取得了不同的进展,现就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作出调查。

主体: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就新中国的教育是在一个经济落后、文化教育很不发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

全国人口中的80%以上的人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

据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的统计,1947年全国高等专科以上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5.5万人;1946年中等学校仅有207所,在校学生只有187.85万人;小学仅有28.9万所,在校学生只有2368.35万人。

在中等以上的学校中,劳动人民的子女极少。

建国之初,新中国对旧有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1952年以后,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在各级学校中开展教学改革,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积极开展成人教育,规定了一切学校都向工农开放,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

1953年新中国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事业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961年前后,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1—1963年间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经过调整,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和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各条战线专门人才短缺、青黄不接的状况。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教育工作开始了拨乱反正和调整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战线的形势,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而教育工作的地位、作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和加强,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教育工作尽管有许多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严重破坏;但就全局来讲,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1949—1989年,中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共毕业1705.66万人。

民生视阈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事业

民生视阈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事业

校及其他教育 机关 的指示》 , 规定 1 9 5 1 年将接受美 国津贴 的 学校全部处理完毕 。按学校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处理办法 :
( 1 ) 改为公立 ; ( 2 ) 改 组董事会与学校行 政 , 行 政权 属 中国校
( 3 ) 改为完全 由中国人 自办的私立学校 , 解 除美籍人员 的 文化水平 。此外 , 《 共同纲领 》 第4 2 至4 9 条还对这一方针做 长 ; 了具体 阐述 , 包 括理论与实 际教育方法 ; 有计划有 步骤 地改 董事及学校行政职务 ,美籍教师思想言行反动者予 以辞退 , 造 旧的教 育制度 、 教育 内容 和教 学方法 ; 有计划有 步骤 地实 行普及义务教育 , 加强 中等教育 , 注重技术教育 , 加强劳动者 化教育 的建设事业 。 1 9 4 9年 l 2月第一次 全 国教 育工作 会议根 据 《 共 同纲
关键词 : 建国初期 ; 民生 ; 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G 5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3 ) 0 3 — 0 0 9 1 — 0 3
民生 问题直接关乎 民心 向背 、 决定政权兴衰 。让 广大人 民群众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是 民生问题的重要 内容之一 。 但建 国初期发展严 重滞后 的教育 现状完全不 能满足人 民群 众特别是工农大众对教育 的渴求及 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
图书馆 2 9所 , 文化 团体 2 6个 , 中学 校 3 2 4所 , 小学校 2 3 6 4 文化教育工作 , 应 以提高人 民文化水平 , 培养 国家建设人才 , 三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根据 1 9 5 1 年第一 次全 国师范
作者 简介 : 王进 ( 1 9 6 5 一) , 女, 三峡 大学马克 思主 义学院教授 。)  ̄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初期的发展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初期的发展

浅谈我国高等教育在建国初期的发展作者:李永辉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30期【摘要】我国高等教育从近代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有近200年了。

教育仍一个民族的希望,古今往来,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整个民族才能在人类这个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生存下去,同时展现本民族的智慧。

【关键词】高等教育建国初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要从一九八四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算起,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了。

而建国后五十年的新中国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期。

这段时间,新中国高等教育从起步、发展到有一定的规模。

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我国高等教育在二十一世纪的腾飞做了一个坚实的台阶,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各类人才,为经济的发展添加无穷的动力。

一、向苏联学习办高等教育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期间,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推行的从"借助"到"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

以改造我国旧教育、建设新中国教育为目的。

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重要历史阶段。

开始向苏联学习就是明确学习苏联的方针、进行典型试验、在宏观决策方面参照苏联经验等。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针;此后还提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

成立中国人民大学和改造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典型示范学校。

在此期间,翻译了苏联教育文献,请苏联专家介绍苏联教育制度、教育建设经验;开始聘请苏联专家为教育部顾问对教育工作进行咨询;借助苏联教育经验召开各类教育会议,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等。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建立新的高等教育体系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国3个年头的1952年,新中国的国民经济基本上有了一定好转,政府的政权得到巩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当时发展的需求,其主要是去学习前苏联的高等经验,建立新中国的高教体系,教学改革,新中国成立,首先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试点,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从北京、天津开始到华东、西南、中南、东北、西北展开,到1953年底,基本上完成。

速成教育与教育速成

速成教育与教育速成

速成教育与教育速成作者:周慧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第30期摘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方针的推行,工农大众翻身做主的革命目标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工农速成中学从无到有,并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铺开。

工农速成中学作为新的办学机构,主要招收18~35岁、相当于高小毕业文化水平的工农干部,用3年时间完成6年的中学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为其能升入高等学校深造、培养新中国各种高级建设人才服务,以高校附设为主。

作为一种以升学为目的的知识补偿性质的成人教育,它的出现是工农干部对于文化要求与国家建设需要相结合的时代产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建立工农当家作主理想社会、用制度安排来积极调整高校中工农成分学生比重的一种独特尝试。

这种速成教育的尝试,用政策倾斜在保障工农干部获取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矛盾和问题,证明了教育速成是一条走不通的道路。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新教育方针;工农速成中学;工农干部;教育速成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0-0069-06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农大众及其子女基本上被关在学校门外”[1]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在教育领域采取了重要措施,制定“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试图改变长久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社会中上层服务、摒弃工农大众的局面。

“中央人民政府准备把发展工农教育,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文教工作的首要任务。

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要解决今天工人与农民对文化上的要求,并且要为将来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作必要的准备。

”[2]随着“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基础教育开始深入城乡基层,在适龄儿童就学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年长失学或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工农干部亦被作为重点对象,以实现文化翻身为目标的工农补偿教育被纳入教育改革体制重要内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招生政策,并开创性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工农速成中学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尝试。

建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始末

建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始末

【职教史研究】建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始末申家龙(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摘 要: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各级组织和各个行业都急需大量的有文化和技术的干部与劳动者,工农速成教育由此而诞生。

工农速成教育招收优秀工、农骨干,用短期速成的方法,补习文化知识,一些优秀学员升入高等学校,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工农速成教育完成了大量退伍转业军人以及接管城市的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对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建国初期;工农速成教育;城市接管;干部培训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8)01-0086-03 建国初期,百业待兴,各级组织和各个行业都急需大量的有文化和技术的干部与劳动者,教育也面临着改造、重建和发展。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在第五章教育文化政策中的第四十一条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在第四十七条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央教育部1950年上半年的工作计划,并在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和工农速成中学,改进北京师范大学,编审中、小学教材,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的意见。

在这次会议上还讨论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问题。

并“要求全国的部队、机关、团体和学校都尽可能地为青年工农,首先是为多年参加革命斗争的青年和成年工农干部,办这样的速成中学。

这批工农干部乃是我们祖国最宝贵的财产,我们必须负责将他们培养成为知识分子,培养他们负担建设任务。

为着同样的理由,我们应该大量办理工人业余补习教育”。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知识化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知识化的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知识化的实现路径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的依靠力量,即工人和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部分是文盲,这无疑成为国家建设的阻力。

为此,工农速成中学作为中等教育的一种尝试性措施孕育而生。

工农速成中学建设的思想整合了苏联经验、边区模式和民国教育三种教育模式,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关键词工农速成中学;新中国;工农知识化;路径一、工农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一)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人才大量缺乏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但是,经济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大量缺乏。

从全国的教育规模看,1949年,全国高等学校仅有205所,中等技术学校561所,中等师范学校160所,普通中学4045所;高等学校在校生11.5万人,中等技术学校在校生7.7万人,中等师范学校在校生15.2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103.9万人[1],共计137.3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而在建国初期则需要50万人左右中级和初级技术干部,15万人左右高级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2]。

国家建设初期人才供求的矛盾十分突出。

(二)广大工农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水平极低由于长期的革命战争,广大工农特别是领导干部很少有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加之革命战争对文化知识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出现广大工农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文化水平极低的现象。

建国以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走上了国家经济建设岗位,这种矛盾就凸显出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认为,需要提高工农的科学文化水平,使其成为新兴知识分子,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求[3]。

周恩来曾经指出,“我们在建设中需要老区干部和工农知识分子,但他们文化水平很低,如果不让他们学习,他们就不能前进”。

因此,要“提高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4]。

速成教育成为工农知识化的一种很好实现形式。

(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900万国民党政权时期的教育和科研人员,中国共产党实行“包下来”的措施。

试析工农速成中学停办原因

试析工农速成中学停办原因

试析工农速成中学停办原因
楼辉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6)009
【摘要】建国初期,我国大力提倡兴办工农速成中学,是提高干部文化素质、培养工农建设人才的重要途径,为工农干部进入学校接受系统学习提供了一个机会.但从1950年创办仅经过短短五年的时间工农速成中学即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既是由自身所具有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也是受到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的结果.
【总页数】3页(P83-85)
【作者】楼辉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G638
【相关文献】
1.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知识化的实现路径——以工农速成中学为中心的考察 [J], 李飞龙
2.走进速成中学的工农兵 [J], 黄新原
3.速成教育与教育速成
——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工农速成中学为例 [J], 周慧梅
4.高校招生向工农开门的试验——基于工农速成中学升学的考察 [J], 李涛
5.工农速成中学小史 [J], 张礼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工农速成中学从1951年创办到1955 年停办,一共培养了9万6千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为新中国建 立初期的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但是工农速成中学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严重影响了工农 速成中学的发展。 到了1955年7月,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发出 《关于工农速成中学 停 止 招 生 的 通 知 》 指 [11](p211) 出 :“几 年 来 ,全 国工农速成中学,在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于有关 方面的协作及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已有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实践证明,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 之生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同时, 要求大批优秀工人骨干和干部长期脱产学习, 目前也是办不 到的。 ”决定从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 以后对广大工农干部 和工农群众的学习,应坚决贯彻业余学习为主的方针,不再采 用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办法。
○ 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第14期
周刊
建国初期教育模式与工农速成中学
卢常军
(连云港赣榆县青口一中,江苏 连云港 222100)
摘 要: 建国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工农对知识的渴 求、领导人对工农教育的设想,以及培养新型的知识分子的需 要,工农教育被提上日程,工农速成中学作为工农教育的一种 尝 试 ,从1950年 创 办 到 1955年 停 办 , 六 年 之 中 为 国 家 培 养 了 一 大批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但是由于速成中学存在其固有的弊端, 所以到1955年工农速 成中学就停办了。 从工农速成中学看,当时的工农教育是建国 初期的工农教育具有明显的前苏联教育、共产党边区教育、民 国时期教育三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和冲突的特点。
二、工农速成中学举办所取得的成绩及不足 1950年12月14日 , 中 央 人 民 政 府 政 务 院 发 出 《 关 于 举 办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和 工 农 干 部 文 化 补 习 学 校 的 指 示 》,[1](p793-794) 具 体 地规定了工农速成中学的学制、 教师的选拔、 学生的入学条 件 、教 师 和 学 生 的 待 遇 等 ,1951年 中 央 教 育 部 召 开 了 全 国 第 一 次工农速成会议,会议指出了工农速成中学的方针、任务和性 质的问题,学制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教材和师资的问题,政 治思想教育的问题,教学上组织领导和教学方法的问题,设置、 招生、编制的问题等。速成中学在当时风风火火地办了起来,第 一 所 速 成 中 学 成 立 于1950年 ,[7](p218) 速 成 中 学 第 一 年 招 生4千 人,第二 年 招 生8千 人 , 到 [3](p32) 1953年 ,就 是 速 成 中 学 招 生 的 第 三年,全国各地就先后成 立 了56所 速 成 中 学 ,招 生2万 多 人 ,[8] 到 了 1955年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招 生 人 数 已 达 到 3万 3千 人 , 在 校 学 生已达到8万4千人, 创 [9](p1884) 办了80多所工农教育学校。 工 [10] 农 速成中学大部附设于高等院校,是开学的预备学校。 1951—1955年 全 国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招 生 人 数 和 在 校 人 数 表(单位:千人)
以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在单一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机器大生产对社会成员提出的要求是熟练地掌握各种机械制 造、加工方面的技能,从而使应试教育即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成为评价和选拔学生的标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成为 当代文化的主流。 为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固守在考查 语言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发展的测验成绩。 学习的暂时落后 并不代表他其他方面都居于人后。 我们教育的宗旨就是促使 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 这一点已在第三届东方国际校长峰会 上有所体现:“没有‘后进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 ”“每个孩子 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有其 不同的智能强项, 而对每个智能强项充分培养和发展都能导 向成功。 ”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应以 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 买办的、 法西斯主义思想, 发展为热门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 务。” 这 [5](p79) 条规定明显地具有大众教育的思想,而不是精英教 育。 毛泽东思想上就乐于发动广大群众进行全民的教育运动, 这也是他的“动”和“斗”的哲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反映。 [6](p118)
3.速 成 中 学 的 创 办 也 是 处 于 国 家 领 导 人 ,尤 其 毛 泽 东 的 教育思想的反映。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毛泽东同志一向关注工 农的文化教育,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说:“从 80%的 人 口 中 扫 除 文 盲 , 是 新 中 国 的 一 项 重 要 工 作 。 ”[4](p1083) 1949年9月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上 通 过 的 《 共 同 纲 领 》41条 明确规定:“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
196
3.评 价 方 法 应 该 多 元 化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多样更具人文关怀色彩的评价手段, 如通过档案袋评价、轶事报告、学生发展核查表等多种评价方 法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评价 学生的发展,我们的评价就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发展。 这种多元化评价提倡灵活多样的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 法,用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 法相结合,不仅采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 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新型的评价方式, 而且把形成性评 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 学习过程, 以此达到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 导的目的。 多元智力理论作为一种智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个 理论构想和框架,需要进一步证明和补充,在其基础上建立的 学生评价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 但是,多元智力观点本身却有 其理论价值,相信在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多元智 力理论的合理方面能够为我们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顺应时代 精神的学生评价模式提供更多、更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工农速成教育 时代背景 成绩与 不足 教育状况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国家建设困难重重,尤其是缺乏大 量有知识、有文化的建设人才。 为了培养工农干部和生产工人 成为各种高级人才,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坚强骨干,速成中学作 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种临时性学校孕育而生。 速成中学不同 于一般干部学校或党校,也不是普通中学,而具有速成特点, 主要是针对参加革命多年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体现了《共 同 纲 领 》第47条 中 关 于 “ 加 强 劳 动 者 的 业 余 教 育 和 在 职 干 部 的 教育”的方针。 现 [1](p26) 在 学 术 界 ,尤 其 是 历 史 学 界 对 当 代 中 国 的教育还没有展开, 本文拟以建国初期的速成中学的创办及 其存在的问题,以求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教育的现状,体现整个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一、工农速成中学创办的时代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国家在科学和技术方面都处于极其严
峻的形势,教育上基本实行“包下来”的政策,虽然大量国民党 统治时期的教育人员被录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仍缺 乏大量的国家建设人才, 创办速成中学也正是在这种历史条 件下产生的。
1.速成中学的开办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随着全国的基本 解放,经济建设被提上日程,建设国家需要大批有知识的工农干 部和产业工人。 一直到1951年,国家预测“在五六年内全国经济 建 设 中 级 和 初 级 的 技 术 干 部 50万 人 左 右 ,需 要 高 级 技 术 干 部 和 管理干部15万左右”。 大 [2](p146) 批的建设人才的需要不是短时间 内能培养出来的,所以使用速成的办法成为唯一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霍 力 岩.加 德 纳 的 多 元 智 力 理 论 及 其 主 要 依 据 探 析 [J]. 比 较 教 育 研 究 ,2000,(3):38-43. [2]学 致 隆 ,霍 华 德·加 德 纳.多 元 智 能 [M].北 京 :新 华 出 版 社 ,1999. [3] 霍 力 岩 .多 元 智 力 理 论 与 多 元 智 力 课 程 研 究 [M]. 北 京 :教 育 科 学 出 版 社 ,2003.
周刊 2009年第14期 ○ 教育教学研究
抽调到普通学校, 把质量较差的教师分配到工农速成中学中 去。 在招生问题上,虽然有许多需要进入工农速成中学学习的 工农干部,但是地方政府上认为地方建设更需要他们,而不放 他们去学习,只是敷衍地随便派工农干部去速成中学,造成工 农速成中学的办学目的没有达到。 对工农速成中学的建设计 划、财务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其它重要法规、指示、命 令 等 存 在 领 导 关 系 上 的 模 糊 ,直 到1953年12月5日 ,高 等 教 育 部 和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定》,才决定由 高 等 教 育 部 对 全 国 速 成 中 学 实 行 统 一 领 导 ; 1954 [13](p1823) 年5月 15日 ,高 等 教 育 部 和 教 育 部 又 发 出 《 关 于 改 变 工 农 速 成 中 学 领 导关系的决定》,决定将工农速成中学改归教育部领导。
工农学校的停办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虽然在创建和领 导 的 过 程 中 ,多 次 下 发 文 件 纠 正 这 一 问 题 ,如 :1953年 末 ,高 等教育部和教育部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领导关系的决 定 》, 但 [12](p191-192) 是 未 能 彻 底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
1.在 工 农 学 校 创 办 的 五 年 中 ,学 校 的 教 师 、招 生 、领 导 等 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虽然中共的精神是工农速成学 校和普通学校并举,但是各省、市、县地方政府等许多领导人 认为只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对工 农速成中学采取的是一种轻视的态度, 分配教师时很少考虑 到这些学校的需要, 甚至有的把工农速成中学中较好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