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策略

艾滋病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策略
艾滋病发病机制和免疫治疗策略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计划

篇一: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篇二:2013年第一中学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莎车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预防艾滋病 工作计划 在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重要措施。中学生是预防艾滋病的重点人群和中坚力量,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应将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课程,完成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教育。为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发挥各种优势,大力增强我校广大师生的预防艾滋病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大预防艾滋病工作力度。根据县防艾办要求和相关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校预防艾滋病工作计划。一、总目标: 通过专题教育形式,使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 二、分目标: 初中:了解艾滋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方法和措施,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高中:进一步了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正确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学会保护自己,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 初中: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内容标准(6课时)教学内容: 1.艾滋病基本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病毒。 (2)什么是艾滋病。 3)hiv/aids的传播途径、不传播途径。 (4)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措施。 ①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②增强抵御不良行为和侵犯的能力,提高生活技能。 ③不去无行医执照或无消毒措施的街头诊所、美容所等场所打针、输液、穿耳、纹身等。 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牙签、剃须刀及有可能刺破皮肤、黏膜的日常生活用品。 2.艾滋病对人类社会(重点在个人及家庭)的危害。 3.判断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行为。 4.拒绝不安全行为的技巧。 5.如何寻求帮助的途径和方法。 6.与预防艾滋病教育相关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识。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有关艾滋病流行情况、对人类社会危害的相关资料。 2.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传播途径。 3.集体讨论哪些途径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 4.小组活动,危险度分级(日常行为)辨别hiv感染的高危行为及预防措施。 5.角色扮演:拒绝不安全行为(包括吸烟、吸毒、酗酒、到不健康场所活动等)。 高中: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内容标准(4课时) 教学内容: 1.艾滋病的流行趋势,以及艾滋病对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危害。 2.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区别。 3.艾滋病的窗口期、潜伏期。 4.吸毒与艾滋病。 5.无偿献血知识。

解读《艾滋病防治条例》

解读《艾滋病防治条例》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家属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规定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在总则中规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同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接诊医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条例还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我国将对吸毒人群开展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了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吸毒人群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条例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条例附则中特地对吸毒成瘾的药物维持治疗予以专门说明,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毒品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毒品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经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等措施。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卫生部、公安部等于2005年联合启动了128个美沙酮门诊和91个清洁针具交换试点。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医疗单位不得拒绝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治疗 《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医疗机构的就医权利。指出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如果因为感染了艾滋病而在医疗机构被推诿或拒绝治疗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医疗机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条例同时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将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直至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据卫生

浅谈艾滋病的防治措施

浅谈艾滋病的防治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陷综合征(acquiredimmure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目的浅谈艾滋病的防治措施。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结合进行诊断与治疗。结论艾滋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极高,可试用抗病毒治疗、重建或增强免疫功能等方法。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陷综合征(acquiredimmure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通过性接触及输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体,特异性地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本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极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病原学】

本病的病原体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一种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HIV属于慢病毒(1entivirus)属,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0~140nm,为单股RNA病毒,外有类脂包膜,核为中央位,圆柱状,含Mg2+依赖性逆转录酶。病毒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P24和P15、外膜蛋白GPl20和运转蛋白GP41、逆转录酶蛋白P55等。 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如0.5%次氯酸钠、5%甲醛、70%乙醇、2%戊二醛等均可灭活,但对紫外线不敏感。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艾滋病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如精液、子宫阴道分泌物、唾液、泪水、乳汁和尿液)中,均具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1.性接触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地区以同性和双性恋为主,占73%~80%,异性恋仅占2%左右。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则以异性恋传播为主,占20%~70%。由于异性恋传播比同性恋传播涉及面要广泛得多,故对社会人群威胁更大。 2.通过血液传播药瘾者感染发病的占艾滋病总数17%左右,系通过共用污染少量血液的针头及针筒而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等亦为重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亦是本病重要传播途径。感染本病孕妇在妊娠期间(经胎盘)、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哺乳传染给婴儿。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有关AIDS的若干问题 专辑 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30万。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已正式投入运转。但是,如果现有控制艾滋病的能力得不到明显加强,到2000年,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将有可能超过百万。本专辑选自日本《病理 临床》杂志1998年7月号“AIDS !诸问题”特集,9篇文章涵盖了基础、预防和临床全面内容,资料新颖、具体而且实用,全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姚桢教授主译,并审校。 HIV病毒学与AIDS发病机制 山本典生 等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um an imm unodefi-ciency virus ty pe1,HIV-1)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 ndrom e,AIDS)的病原体。1995年以来,对该病毒的宿主体内动态研究领域取得了深入的了解,继而在HIV/AIDS研究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为:验证了蛋白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抑制剂,以1∶2比例的联合疗法可使血中HIV RNA浓度降至检测界限值以下。从而,有望将艾滋病由“不治之症”转变为“可治之症”。 另一重大成就是发现了辅受体即第二受体(coreceptor,second receptor)。从而解决了迄今未曾澄清的3个问题:即对HIV侵入细胞的机制、病毒之细胞定向性差别,以及对CD8+T 细胞生成HIV增殖抑制因子,都有了长足的进一步认识。 一、HIV病毒学 1.病毒结构 (1)基因结构 HIV原病毒(prov irus) DNA的基因结构如图1a所示,具有逆转录病毒基本结构之gag、p ol、env基因。gag基因编码结构蛋白,p ol基因编码切断结构蛋白之蛋白酶(PR)、逆转录酶(RT)与整合酶(IN)等颗粒内酶,而env基因则编码包装病毒颗粒之包膜蛋白。HIV除此3种基因外,还有辅助基因,即病毒所必需的调节基因tat、rev,以及体外病毒增殖上并不需要的v if、v p u、vp r和nef基因。 (2)病毒颗粒结构 HIV-1病毒颗粒外侧有非共价键结合的gp120与g p41,为构成包膜之蛋白(图1b)。细胞源脂质双重膜内侧有于N 末端附着豆蔻酸甘油酯之p17(MA)衬里蛋白。再内为由p24构成之病毒颗粒核心部分,最内乃为病毒基因(单股链RNA,2拷贝)和逆转录反应引物细胞源tRNA(1y s)、p ol基因产物(RT、PR、IN)。病毒基因RNA中伴有p7 (NC)。有报道除上述主要结构蛋白外,病毒颗粒内还有v pr、nef基因和宿主细胞源之亲环蛋白(cyclophilin)A等。 2.病毒的生命周期 病毒的生命周期分为吸附、侵入、脱壳、逆转录、原病毒DNA整合、原病毒DNA转录和病毒颗粒形成等步骤,以下依次简述之。 (1)病毒之吸附与侵入 病毒的生命周期,由其g p120同靶细胞表面CD4结合而开始。结合与CD4分子末端结构域1有关,在g p120则为非连续域参与结合。结合便使g p120之寡聚化功能和立体结构发生改变,使V3环显露,于是引起V3环与辅受体即CCR-5或CXCR-4之复数的细胞外部分相结合,形成g p120和CD4及辅受体之复合体,导致HIV-1病毒颗粒与细胞膜之接近。嗣后,以gp160之立 ? 241 ? 日本医学介绍1999年第20卷第6期

第三章 艾滋病

第三章病毒感染性疾病 第十五节艾滋病 一、学习要点 ㈠掌握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 艾滋病(AIDS)的传染源是艾滋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通过性接触、注射途径、母婴及器官移植等医疗行为进行传播;男同性恋者性乱交者、静脉药瘾者、血友病和多次输血者为高发人群。 ㈡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征 艾滋病毒(HIV)感染人体后经2~10年潜伏期发展为艾滋病,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期、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临床谱十分广泛,主要表现有①体质性疾病;②神经系统表现;③机会性感染;④继发肿瘤;⑤免疫缺陷并发的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 ㈢掌握HI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主要依靠检查抗-HIV来建立实验室诊断,常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做初筛试验,而以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做确诊试验。在某些情况下可用检测P 24抗原、用Northern blot 或RT-PCR法检测HIVRNA来明确HIV感染。 ㈣熟悉艾滋病的发病机制 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细胞在HIV直接和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

二、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 3.卡波氏肉瘤 名词解释答案: 1.母婴传播:已感染HIV的孕妇可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将HIV传播给婴儿,此称之为母婴传播。 2.肺孢子虫肺炎(PCP):由肺孢子虫引起的肺炎,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及短期发热,呼吸急促和紫绀,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部少有罗音,X线胸片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痰或支气管灌洗液等检出肺孢子虫可作出诊断。 3.卡波氏肉瘤(Kaposi’s sarcoma)是HIV与人庖疹病毒8型共同感染所导致的恶性肿瘤,常侵犯皮肤或黏膜。 (二)填空题 1. 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②----------------------------------③-------------------------------------④------------------------------- 2. 艾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②---------------- ③-------------------④------------------⑤------------------ 3. 目前抗HIV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①-----------------②-------------------③----------------- 填空题答案: 1.HIV感染后使人体CD4+T细胞的受损的方式及表现有①病毒直接损伤②非感染的CD4+细胞受累③HIV感染干细胞④免疫损伤。 2. 艾滋滋病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的受累系统和器官通常是①肺部②胃肠系统③神

2020-2021一种能够改进免疫治疗的分子策略(完整版)

2020-2021一种能够改进免疫治疗的分子策略(完整版) 免疫疗法利用个体的免疫系统与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作斗争。在患癌症期间,免疫系统往往无法检测和破坏癌细胞;而在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期间,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免疫疗法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帮助并指导进行更有效的反应,单克隆抗体和过继性细胞疗法的最新进展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尽管免疫疗法为患者带来了革命性的获益,但许多疗法并不能治愈,只是针对一小部分患者有效,而且在区分健康细胞和患病细胞方面缺乏特异性,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生物材料的自发组装是很有前途的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免疫疗法面临的一些限制,并且揭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现在的挑战仍然是利用这些指导性的见解进而推动开发新的免疫疗法进入临床环境中。今年发表在Accounts chemical research(IF:2)的一篇综述中,对自发组装技术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重点介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概述 免疫疗法通过促进免疫反应来抗击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治疗癌症时,免疫疗法试图增强免疫反应,以摧毁原本逃避和抑制免疫

系统的癌细胞。而在癌症发生期间,免疫系统往往无法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反应,因为肿瘤上的许多抗原与健康宿主细胞上的抗原难以区分。 此外,癌细胞通过过度表达PD-1和CTLA-4等分子来主动抑制免疫系统。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期间,新的免疫疗法正在利用分子靶向特异性,与可能使患者免疫受损的现有抑制相比具备一定优势。 虽然目前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变革性的获益,但免疫疗法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应用的局限性仍然体现在缺乏特异性方面,主要包括靶向性或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的特异性。 免疫疗法可能会产生不受控制的免疫毒性,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有时是致命的副作用。而正如本文所强调的,自发组装技术主要通过控制免疫信号的出现,进而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驱动更有效的免疫治疗反应。 自发组装技术为改进免疫疗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生物材料作为非常有前途的技术,目前已经能够克服上述免疫疗法的某些局限性。自发组装材料是一类生物材料,它们在水溶液中自发组装,形成熵有利的结构。由于组装的自发性,自发组装材料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能量输入,从而实现了简单、低能耗、可扩展的制造方法。 此外,控制自发组装的精确结构和相互作用减少了异质性、表征的复杂性

40期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40期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艾滋病预防控制信息 总第40期2003年6月第6期(总第40期)2003年6月10日出版 目录 防治动态 卫生部组织开展“2003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103) 中美CDC完成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监测系统的联合评估(103) 儿基会项目官员、卫生部专家赴河南省上蔡县考察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104)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区域二期项目将在我国四省实施(104) 全国19座城市调查显示北京人对艾滋病最了解(105) 青年志愿者与佑安医院共建“爱心家园”(105) 各级工会参与预防艾滋病工作(106) 省际交流 广东省将流动人口纳入艾滋病监测(106) 重庆市向同性恋者发安全套预防艾滋病(106) 湖南省提出遏制艾滋病五大方案(107) 一季度香港有52人感染艾滋病病毒(107) 国外信息 美国艾滋病防治策略(107) 美国科学家认为HIV-2病毒于1940年传给人类(108) 肯尼亚一些女性能天生抵抗艾滋病(109) 艾滋病成为南非头号杀手(109) 日本开发出高精度检测艾滋病病毒新方法(110) 南非获准艾滋病疫苗试验(110) 非洲艾滋病感染率下降(111) 英国性病传播速度惊人(111) 津巴布韦:艾滋孤儿祖母养(112) 短讯 新华人寿为医护人员提供艾滋病保险(112) 我国专家提取中草药有效成份治疗艾滋病(112) 凯莱英公司建抗艾滋病药物中间体生产基地(113) 活动预告 法国将在巴黎召开国际艾滋病学会大会(113)

卫生部组织开展“2003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认真贯彻《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加强艾滋病的监测工作,了解不同类别高危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和人群基数,掌握艾滋病流行现状并为流行趋势预测提供基础数据,为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决策提供依据,卫生部疾控司组织了今年全国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根据计划,该项调查在对现有监测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确定了开展感染率调查的人数约8万余人,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专家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吸毒人群、暗娼、有偿献血员、同性恋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医院无关联检测等人群进行现场调查和血清学调查,性艾中心负责确定调查技术方案并对全国31个省市有关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目前该项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卫生部疾控司) 中美CDC完成中国部分地区艾滋病监测系统的联合评估 为了确定如何加强中国HIV哨点监测系统和HIV实验室系统的工作,以及为中美合作艾滋病项目设计的实验室提供建议,2002年9月16日-27日,美国CDC的监测和实验室专家与中国CDC的同事一起对广东、江苏和山东的HIV监测系统进行了评估。这也是中国CDC和美国CDC合作艾滋病防治项目的一部分。日前,中美专家共同完成了评估报告。在报告中,专家们总结了HIV哨点监测、HIV和AIDS病例报告以及这三个省的HIV实验室检测系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为如何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以及开展全球AIDS项目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在哨点监测方面,评估小组认为存在的问题有:现实中所用的调查方法与监测方案里的标准方法并不一致;在拘留所等地点进行的强制检验和医院等地进行的自愿检验所采用的检测标准不同;由于资金及人员不足,对哨点工作的核查有待加强。他们建议中国CDC应该与各省CDC监测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扩大哨点监测的覆盖面,同时在监测中纳入行为监测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评估HIV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率。 在病例报告方面,评估小组认为现有三种报告体系过于复杂,他们初步的意见是江苏省三合一的报告体系值得推广。小组还提出其它方面的建议,如提高病例报告系统的标准化程度,改进电子数据输入和管理;对保护病人的隐私给予更大的关注;重新总结对AIDS病例的定义;需要一个标准化的表格来收集临床、行为和危险因素信息。此外,评估小组还建议开展更多的HIV匿名检测和无关联检测,一方面可以消除HIV监测哨点和HIV/AIDS病例报告系统中数据的偏性,另一方面可以用很少的花费提供整个国家低危人群的资料。 对于HIV的实验室系统,评估小组认为实验室的装备良好,人员培训到位。但是确认实验室过于集中在省级CDC中的HIV实验室,造成大量的样本在实验室间的传递和重复测定。整个实验室体系的结构还需进一步加强。 报告认为将监测作为中美双方优先合作的领域是正确的。同时,美国CDC可以在监测方案的标准化和监测数据的管理方面为中国艾滋病监测工作提供支持,通过

艾滋病的传播,判断及预防措施

艾滋病的传播,判断及预防 艾滋病简单介绍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患艾滋病以前,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 HIV感染者要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因机体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如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特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肠炎、肺炎、脑炎,念珠菌、肺孢子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等,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虽然全世界众多医学研究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至今尚未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还没有可用于预防的有效疫苗。艾滋病已被我国列入乙类法定传染病,并被列为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之一。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据统计现在得艾滋病的人越来越多,艾滋病的传染性是非常高的,但实际上它的传播途径并不是很多。如果家里有艾滋病人也不要害怕,只要你注意以下的事项就可以避免被传染或传染给家人了。 (1)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肛交、口交有着更大的传染危险。 (2)血液传播:包括:①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②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③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也可能经破损处传染,但罕见。④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特别是儿童预防注射未做到一人一个针管危险更大;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输用未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查的供血者的血或血液制品,以及类似情况下的输骨髓和器官移值;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 (3)母婴传播:也称围产期传播,即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不久将HIV 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通过产道,也可通过哺乳传染。 艾滋病的判断 HIV感染后,最开始的数年至10余年可无任何临床表现。一旦发展为艾滋病,病人就可以出现各种临床表现。一般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样,可有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着病情的加重,症状日见增多,如皮肤、黏膜出现白念球菌感染,出现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紫斑、血疱、淤血斑等;以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持续性发热,

艾滋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艾滋病医院感染防控操作规程 艾滋病病毒为血源性病原体,可通过性传播、母婴垂直传播,亦可通过职业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艾滋病病人血液或其他潜在性传染物质,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屏障或粘膜屏障,导致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因此,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一、医务人员防护 1、预防职业暴露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进行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3、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护目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 5、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当放入利器盒,或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回套针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电话报告感染管理科(8320),并到感染科找专家进行评估:(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局部皮肤; (2)如污染眼部等粘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对粘膜进行冲洗; (3)如有伤口,应当从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冲洗伤口; (4)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 8、患者如需手术,手术前须提前通知手术麻醉科。使用后的手术器械标注感染病原体名称,与消毒供应中心做好交接说明。在产房分娩产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产房分娩,上台助产人员严格按照上述要求做好个人防护,该产妇所用的手术器械标注感染病原体名称,与消毒供应中心做好交接说明。 二、清洁消毒 1、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和物品应每天用2000mg/L含氯消毒剂清洁消毒1~2次。

2017 ASCO-GI:胃肠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策略

2017 ASCO-GI:胃肠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策略 导读 近年来,免疫治疗的发现为多种癌症的治疗带来了重大变革,胃肠肿瘤也不例外。在1月19日~21日的美国临床肿瘤学 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GI)上,胃肠肿瘤免疫治疗联合策略成为一大亮点。在与会学者Kate Young及lan Chau看来,潜在的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可以提高胃肠道肿瘤 对免疫治疗的应答。现就上述2位学者在会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作一简要介绍。与化疗联合 根据ESMO 2016年年会上发布的KEYNOTE-021结果的报告,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化疗(卡铂和培美曲塞)基础上加用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可使总缓解率(ORR)从29%提高到55% (P=0.0016),几乎翻倍。无进展生存期(PFS)也得到改善(中位PFS 13.0个月vs. 8.9个月),而且虽然派姆单抗组的毒性发生率更高,但该药未增加提前终止治疗或治疗相关死亡的患者数量。一项 CP-870,893(激活CD40 APC的抗体)联合吉西他滨治疗 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I期研究表明,联合治疗的耐受 性良好,而且具有抗肿瘤活性。在胃癌中,应用派姆单抗单药治疗或联合化疗(顺铂和5-氟尿嘧啶)作为一线治疗(NCT02494583)的III期KEYNOTE-062研究正在招募中。

还有一项II期研究目前也在计划中,其中应用派姆单抗联合化疗作为胃癌的术前治疗(NCT02918162)。不过,在化 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疗法中,需要谨慎的考虑时间安排。诱导性化疗可以激发肿瘤特异性抗原的释放,触发免疫系统,而且研究表明,铂类可以下调PD-L2的表达,有可能增强树突细胞的活动,并减轻肿瘤细胞引起的免疫抑制。不过,化疗还可影响PD-L1的表达,紫杉醇、依托泊苷和5-氟尿嘧 啶都可诱导PD-L1的表达,导致PD-L1特异性的T细胞凋亡,并可能形成免疫耐药性。更麻烦的是,与化疗同时给 予的支持性治疗对免疫系统也具有非预期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塞米松可增加调节性T细胞,并减少CD4+和CD8+ T细胞。为了使联合疗法的获益最大化,详细的了解这些情况是最重要的。 与化疗和局部治疗联合 近年来,研究已经证明,化疗有可能与免疫治疗的“合作伙伴”,通过将被照射病灶转变为“原位疫苗”,可使照射野外的转移 病灶产生免疫力。目前有很多项胃肠道肿瘤研究都正在招募患者,例如派姆单抗联合放疗或消融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II期研究(mCRC; NCT02437071),或者在计划当中,例如派姆单抗联合姑息性放疗用于晚期胃食管癌的II期研究(NCT02830594)。目前还在研究在标准疗法的基础上加 用新型疗法用于治疗转移性或原发性肝脏肿瘤。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在接触艾滋病患者时,如何做好防控措施毫无疑问,艾滋病是20世纪以来人类遭遇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对艾滋病的理解就是患上艾滋病就等于被判死刑。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全世界艾滋病病毒并没有像之前人们预言的那样失控蔓延,相反,在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下,近10年来,人类因感染艾滋病死亡的人数正逐步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也在不断下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这些讯息都让人类看到了彻底治疗艾滋病的曙光。联合国在近一两年也屡次提及要在2030年真正消灭艾滋病。这不是异想天开! 但是,从目前来看艾滋病仍然是人类生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不能彻底治愈,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仍然艰巨。远离艾滋病,人人得健康这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有一人群,明知艾滋病的危害,因为责任与使命,仍要与艾滋病进行亲密的接触,这就是医护工作者。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艾滋病。 既要保证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权利,又要确保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因此,医院有责任培养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防护措施。 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两种错误的认识 1、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极端排斥,恐惧,对待艾滋病患者如临大敌,认为与艾滋病患者接触就很容易感染艾滋病,甚至拒绝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 2、不以为然,没有充分意识到HIV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生命

力强,即使被损伤,患病几率也低。 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艾滋病防治条例》有关要求,严格落实首诊(问)负责制。对门诊、急诊、住院和自愿咨询检测过程中发现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要积极、科学、妥善地做好接诊和相关处置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者拒绝诊治。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现已证实的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1、性传播(75%的艾滋病)2、血液传播(5%静脉吸毒,3%输血或使用血制品)3、母婴传播? 爱滋病毒非常脆弱,一旦离开人体就会死亡,一般的社交活动不会感染艾滋病。目前认为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艾滋病: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咳嗽、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游泳池、共用电话、蚊子叮咬等。 医护人员在对艾滋病人治疗过程中感染的风险主要在于体液,血液,造成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如何预防艾滋病感染 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戴手套,接触后洗手。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医务人员在手部皮破损情况下进行上述操作,必须带双层手套。 口罩与防护眼镜。接触患者不需戴口罩和防护眼镜。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

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政策问答

艾滋病防治知识及政策问答 问:艾滋病是一种什么病? 答: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字母缩写为HIV,俗称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该病的病名是由英文字头缩写AIDS音译而来。它是一种行为性的疾病,也就是说,发病与行为密切相关。艾滋病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感染艾滋病病毒后,经过大约8-10年的潜伏期,免疫细胞不断被破坏,人的抵抗力逐渐下降,最后完全失去抵抗力,出现很难治愈的多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病人表现的症状无特异性,呈现多种感染的一组综合征,病死率极高。 问:什么是艾滋病的窗口期? 答: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可以检查出艾滋病抗体的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窗口期”。一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多数人会出现轻微的一过性感冒样症状。人们很不会在意,认为是一次轻微感冒,很少想到这是艾滋病感染出现的早期急性感染症状,大多数人在感染病毒后的第4-8周之间,体内出现抗体,这时,可以通过查验血液来诊断感染。几乎所有的人在感染发生3个月后可以检测出抗体。所以,标准的“窗口期”就是3个月。其意义是如果一个人发生过可能造成其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例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共用注射器吸毒、输注未检验的血液等,在行为发生后的3个月内,没有查出艾滋病抗体,还不能说明他没有感染艾滋病。在“窗口期”,虽然检查不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含

有大量的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在暴露第3个月后还查不出抗体,那么就可以判断没有感染。另一方面,由于“窗口期”的存在,艾滋病病毒阴性的血液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只有通过选择艾滋病感染率低的健康人群或无危险行者作为献血员,可以降低“窗口期”血液的风险,所以,我们倡导健康人的无偿献血行为。 问:什么是艾滋病的潜伏期? 答:从受到艾滋病病毒感染到出现症状的这一段时间,我们称之为“潜伏期”。平均为10年左右,这是一个专用术语,用通俗的话来表达这一概念,就是如果有100个人同时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会陆续发病,第50个人会在第10年前后出现临床症状。其意义是:潜伏期虽没有症状(这个时期的病人称为感染者),但体内带有病毒,仍然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别人,造成疫情扩散。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潜伏期感染者不知不觉地把病毒传染给他人,造成艾滋病流行。 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一样吗? 答: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的整个临床过程,大致可分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病毒一旦进入人体,这个人就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这一阶段,感染者的免疫功能没有受到严重破坏,因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第二阶段:随着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感染者的免疫系统被逐渐破坏,产生一系列疾病症状。这时,感染者就成为了艾滋病病人。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展到艾滋病病人的时间长短因人体感染病毒的数量、感染途径、个体免疫状态和一般营养健康

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基本知识 1.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2. 艾滋病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被感染。 3. 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是预防经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根本措施。 4. 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疗并治愈性病可大大减少感染和传播艾滋病、性病的危险。 5. 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是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高危险行为,要拒绝毒品,珍爱生命。 6.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必要时,使用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合格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并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7.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时采取抗病毒药物干预、减少产时损伤性操作、避免母乳喂养等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胎、婴儿被感染的可能性。 8.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是及早发现感染者和病人的重要防治措施。 9. 关心、帮助、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鼓励他们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是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10. 艾滋病威胁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预防艾滋病是全社会的责任。 重要信息 1.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大、病死率高的严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和治愈药物,但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缩写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医学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缩写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的免疫功能,使人体易发生多种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 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可存活数小时到数天。100℃20分钟可将其完全灭活、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感染艾滋病病毒2-12周后才能从人体的血液中检测出艾滋病病毒抗体,但在检测出抗体之前,感染者已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平均7-10年的潜伏期,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他们在发病前外表上与常人无异,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但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称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病原学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约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须的酶类,含有逆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相比明显不同。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100℃20分钟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的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及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1] 流行病学 1.流行概况: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 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2.传染源: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3.传播途径: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艾滋病防治条例练习题

艾滋病防治条例 一、A1 1、下列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不包括 A、血站 B、单采血浆站 C、医疗卫生机构 D、血液制品生产单位 E、卫生行政部门 2、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下列不属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的义务是 A、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B、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C、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师 D、医师应对感染者病人的隐私予以保密 E、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3、国家对艾滋病实行以下哪项制度 A、自愿咨询制度 B、自愿检测制度 C、自愿治疗制度 D、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E、自愿检测和自愿治疗制度 4、某地一HIV感染者,在隔离期间逃离医院,为防止艾滋病传播,以协助传染病医院追回并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的是下列哪个部门 A、卫生行政部门 B、疾病控制中心 C、公安部门 D、司法部门 E、民政部门 5、下面哪个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检测活动 A、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B、医疗卫生机构 C、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 E、艾滋病监测机构 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有关学校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但不包括以下哪类学校 A、高等院校 B、中等职业学校 C、普通中学

D、小学 E、高等医药院校 7、下面关于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的表述,正确的是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B、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C、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E、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8、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的方针是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政府领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C、宣传教育,行为干预 D、行为干预,关怀救助 E、统一协调,综合防治 9、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条例规定,公开艾滋病病人信息的,应依照哪项法规予以处罚 A、执业医师法 B、艾滋病防治条例 C、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D、传染病防治法 E、保密法 10、进口下列制品,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包括 A、人体血液 B、人体血浆 C、人体组织 D、人体细胞 E、人体血液制品 二、A2 1、张某是某医疗机构的医师,该医疗机构被市卫生局指定为艾滋病的定点咨询和初检机构。某日,正在张某值班过程中,艾滋病感染者刘某前来咨询,张某由于心里对艾滋病的恐惧,拒绝为刘某进行免费咨询,则对张某市卫生局应当作出的处罚是 A、通告批评,予以警告 B、降级 C、撤职 D、开除 E、吊销张某的执业证书 2、宋某,8岁,经医疗机构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的事实告知 A、宋某 B、宋某的父母

2021年最新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5篇汇总

为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止艾滋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以及市县相关文件精神,为此制定本工作方案。本文是最新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欢迎阅读。 最新艾滋病防治工作方案一 根据《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关于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打一场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决定》和《xx县艾滋病防治五年规划(路线图)》,结合xxxx年艾滋病防治目标考核结果,拟定xxxx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要点。 一、掌握形势,理清思路 (一)各乡镇及艾工委成员单位应全面收集当地疫情形势、流行危险因素、防治资源和工作薄弱环节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科学研判防治形势,理清防治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和符合当地和部门工作实际的防治策略。 (二)各乡镇和艾工委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专业防治机构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 二、完善防治工作机制,形成合力 (一)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乡镇和艾工委成员单位一把手为防艾工作第一责任人;实行防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落实县→乡(镇)→村→组→户四级目标管理责任制。 (二)县防艾办要充分发挥在艾滋病防治中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督导检查作用,定期召集艾工委成员单位开会和研究工作,加强信息收集和交流,督促成员单位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履行防艾职责。 (三)认真落实《xx县艾滋病防治七大工程,一批中心》等艾滋病防治措施,全面推广我县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积极推动将艾滋病防治纳入基层常规管理工作,组织、引导社区居委会、乡镇、农村村委会开展综合防治。 (四)上级与下级之间、行政与专业机构之间、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取得共识,形成合力。 三、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水平 (一)根据疫情和流行危险因素增设和调整监测点,完善我县艾滋病监测体系。 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全县防艾工作的现场技术指导和检查督导。做好现场调查工作的质量控制,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利用。 (二)卫生部门要加强检测网络的管理。开展CD4检测、抗病毒载量检测工作。在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艾滋病检测点,用快速诊断试剂检测。 (三)卫生部门负责对乡镇艾滋病防治管理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轮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要开展监测、检测、干预、治疗等领域的逐级培训,提高防治专业队伍能力。 四、加强健康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各级要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政策、知识巡讲活动。 (二)各级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继续深入开展六大活动和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城乡居民对艾滋病防治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