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绝对精辟:内经阴阳和五行五藏和五脏的核心!

绝对精辟:内经阴阳和五行五藏和五脏的核心!

绝对精辟:内经阴阳和五行五藏和五脏的核心!大凡读过几年书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天下的书是越读越薄。

初次接触一门学科时,有一大堆书需要读。

但读过几年,书堆会越变越小。

如果谁能很精确地将一门学科总结成薄薄的两页纸,那他肯定是专家;如果谁能将一门学科总结成两句话,那么他肯定是一代宗师,如果谁能将一生所学总结成一句话,那肯定是圣人。

中医学人们读了几千年,读来读去,人们发现其实中医很简单,它只有两个字:阴阳。

《黄帝内经》162篇中有140篇讲到了阴阳关系问题,整部书涉及阴阳构成的语词就有三千多个。

可以这样说,离开了阴阳,就没有了中医理论。

写下阴阳这两个字的人无疑是宗师、圣人,而我们则像一只忠实原意的鹦鹉,几千年来并没有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含义。

阴阳问题难倒全世界前几年,社会上流传着一本进口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此书轰动一时,许多企业都买来发给员工,读后还开座谈会。

这本书只讲了一个道理,世界上不变的东西只有一种,那就是变化本身,顺应变化者则生,逆之者则亡。

大家就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传播着这一伟大发现。

还有人总结说:外来的和尚就是会念经!其实,辩证法这东西的老祖宗是中国,远在《周易》的时代,中国人就用六十四卦推测天地的变化,“易”的本义就是变化。

翻开西方哲学,他们祖宗——古希腊哲学里,根本就没有辩证法,他们的辩证法都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再传入中国。

世界上最高境界的哲学只有一种,那就是中国的阴阳哲学,严格地讲,西方从来没有发明过成熟的哲学。

我们这些不肖的子孙,真是愧对先人。

中医就是按这最高哲学创造出的一门医学,它的核心就是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这里说的“本”就是阴阳,换句话说,阴阳就是中医之本,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乃至于养生等方面。

那么,什么是中医的阴阳呢?这可真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可以难倒全世界。

从《黄帝内经》论阴阳五行

从《黄帝内经》论阴阳五行

从《黄帝内经》论阴阳五行《黄帝内经》载:“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描述了气的裂变运动及其结果。

混沌之气初分阴阳,即分成阴阳二气,阳气、阴气聚积而成天地。

阳气与阴气运动特点不同,形成相互生克的运动态势,如静与躁、生与长、杀与藏等不同的运动态势运化出不同的结果,如气与形。

这段话中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它们既是混沌之气的直接运动结果,也是混沌之气分化后产生的次生之气的属性。

混沌之气运化出的阴气阳气分处天地上下两处,成为不同物质之后,相互交感继而化生成不同的物质,并趋于有形化。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以上论述证实了阴阳五行不仅仅是气的运动结果,它们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化规律1.1阴阳有位阴气阳气在人体各有其位,“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阴阳除了有空间位置,也有时间位置。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阴阳之位不可违,人体之气不合阴阳空间位序则病生。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2阴阳有度阴阳相互制用,且各有度,处于相对平衡和谐的状态,机体则健康。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

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日平人。

”(《素问:调经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失度则会造成阴阳互损,机体病变。

《黄帝内经》中多有阴阳失度的论述。

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五行是事物的先天属性物质、气味、方位、运动等各类事物皆有阴阳属性。

黄帝内经知识点梳理

黄帝内经知识点梳理

黄帝内经知识点梳理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

其中,素问主要介绍医学理论,如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等;灵枢则主要介绍医学实践,如针灸、推拿、按摩、饮食等。

以下是黄帝内经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阴阳相对而言,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内部。

阴性代表负、阴暗、静态、内敛,阳性代表正、光明、活跃、外放。

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和调和,维持了人体内部生物系统的平衡状态。

2. 五行: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分别代表生长、温热、滋泽、收藏和润液等功能。

五行之间相互生成和相互克制,形成了复杂的生物系统机制。

五行理论广泛运用于中医诊断和治疗。

3.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独特的生物学概念。

它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些气血流动的通路,称之为经络。

经络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4. 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两种重要物质。

其中,气代表着精神状态和人体能量,血则代表着人体物质基础。

气血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转化。

5. 饮食:饮食是中医保健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食物种类、食物烹饪方法、进食节律等方面。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6. 针灸:针灸是中医独有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和取穴运用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来治疗疾病。

针灸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7. 推拿:推拿是中医另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推压等手法来刺激人体特定部位和经络,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研究对中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并运用黄帝内经的知识,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治疗机制,为人体的健康提供更加科学的保障。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阴阳五⾏学说⾸先由阴阳家提出,但被稷下派道家所借⽤,经管⼦等⼈的⼤⼒倡导,道家形成⽤五⾏盛衰推衍天道及⼈事变化的世界观和⽅法论。

这种唯物主义的哲学使中医摆脱神学的束缚,促进了中医与巫神的决裂,导致了医学概念的产⽣、医学理论框架的建⽴和中医知识的系统化。

反映在《内经》的病机理论中,则是以脏腑的五⾏⽣克规律和天地五运六⽓之变,来推演⼈体疾病的发⽣、发展与变化过程。

阴阳失衡的发病观。

《内经》借⽤阴阳概念,⽤以阐释⼈体的⽣理病理现象,认为⽣理情况下,⼈体内阴精与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的依存关系。

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之间相对的协调平衡,是维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理状态的前提。

阴阳失常可引起疾病的发⽣,如《素问·⽣⽓通天论》说:“阳⽓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煎厥。

”阴阳盛衰的病机观。

《内经》认为⼈体阴阳的运动必须符合天地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

《素问·四⽓调神⼤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如果⼈体阴阳出现偏盛偏衰,会造成疾病的发⽣,出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论》)等。

五⾏⽣克之传变规律。

五⾏⽣克乘侮的推演是道家⽤以解释各种⾃然和社会现象的主要⼯具,认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是其内部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两种因素。

《内经》在建⽴疾病传变理论时,借鉴了这种说理模式,⾸先依据五脏的⽣理特点将其分属于五⾏,然后按照五⾏⽣克原理,建⽴了⼀套独特的病机传变理论,《灵枢·⽟机真藏论》⽈:“五脏受⽓于其所⽣,传之于其所胜,⽓舍于其所⽣,死于其所不胜。

病之且死,必先传⾏,⾄其所不胜,病乃死。

此⾔⽓之逆⾏也,故死……黄帝⽈: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黄帝内经》参考条文——来自湖北省经典背诵大赛提纲总体要求:通过对《黄帝内经》原文的学习,使读者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熟悉《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及思维方法;了解《内经》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研读古典医籍的能力,为其今后开展中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阴阳五行1.【必背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治病必求于本”的基本原则。

用阴阳归纳事物的性质和功用。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不同分布和走向。

阴阳升降失常的病证特征。

2.【必背原文】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讨论了气、味、形、精的阴阳属性及其化生关系。

提出了“壮火”、“少火”的作用与功能。

论述了药食气味的性能。

3.【必背原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学习要点】提出了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

讨论了阴阳之间对立斗争和消长转化的关系。

4.【必背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12.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此以寒热互变之例,说明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张介宾注:“阴寒阳热,乃阴阳之正气。

寒极生热阴变为阳也;热极生寒,阳变为阴也。

邵子日:‘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此《周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

如人之伤于寒则病为热,本寒而变热也;内热已极而反寒栗,本热而变寒也。

故阴阳之理,极则变。

”13.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马漪注:“寒气主阴,阴主下凝而不散,故浊气生焉;热气主阳,阳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气生焉”这甲的清浊,仅是相对而言。

此下论阴阳的清浊升降。

14.飨泄:即大便有不消化的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15.腹胀:张介宾注:“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飨泄;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腹胀。

”16.反作:即反常。

阳应升在上而反在下,阴应降在下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7.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

指上述飨泄、腹胀,皆阴阳之逆行。

【按语】本段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事物之所以能运动发展变化,根源就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

并指出阴阳两方,在其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在一定条件下,又能相互转化的。

这就反映出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文中还将阴阳的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结合起来,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这一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

【原文】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释】1.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张志聪注:“此承上文而言。

阴阳之位,各有上下,而阴阳之气、上下相交,然后云行雨施,而化生万物也。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虽在下,而地气上升为云;天虽在上,而天气下降为雨。

夫由云而后有雨,是雨虽天降,而实本地气所生之云,故雨出地气;由雨之降,而后有云之升,是云虽地升,而实本天气所降之雨,故云出天气。

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

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

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就在于阴阳是辩证观,五行是系统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中医学理论的纲领。

以下是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内经》独有的东西,也是我们中医独有的东西。

它源于古代的哲学思想。

《易经》的《系辞》里面讲:“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就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

《易经》的这个话,就是把阴阳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法则。

《内经》讲阴阳,是讲的什么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还是《易经》的思想。

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阴阳。

“万物之纲纪”,指出阴阳是万事万物分类的纲领;“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是讲的来源。

“父母”“本始”是指来源,生长,消亡,变化的根源就是阴阳。

“神明之府”,这个“神明”不是讲人的精神面貌,是讲自然界的变化运动。

有一些教科书把这个“神明”解释成人的精神面貌,这是错误的。

因为《内经》里面讲神是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神,一种是人体的神。

自然界的神,就是讲自然界的变化运动。

人体的神是讲人体的生命活动,这是广义的,讲人的神志思维,这是狭义的。

这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啊,《内经》有原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天元纪大论》都有这个话:“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这个神是什么呢?自然界的变化运动。

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自然界的规律,一切的生长收藏变化运动都在于阴阳。

自然界的万物都离不开阴阳,那我们人呢?“人身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也一样,我们中医就用阴阳这个法则来认识自然,认识人体。

张景岳有一句话:“阴阳者,一分为二也”,这个话出自《类经》。

《内经》里面又讲:“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课件

黄帝内经之气阴阳五行详解课件
五行各有其特性,如金的收敛、 木的生发、水的滋润、火的炎热 、土的生化等。了解五行的特性 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应用具有
重要意义。
五行的失调与疾病
五行失调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机理 ,调整五行平衡是治疗疾病的重
要原则。
02
黄帝内经中的气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中的气理论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
黄帝内经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源,所有的物质都是由气所构成。
精神调养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调节情绪和心态,达到调和体内阴阳五行、保持身心 健康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情绪对身体健康至 关重要。属木的人宜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属火的人宜保 持冷静沉着的情绪,属土的人宜保持宽容豁达的态度,属 金的人宜保持坚定果敢的精神,属水的人宜保持虚怀若谷 的心境。同时,避免过度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以免影响 体内阴阳五行的平衡。
05
气阴阳五行与中医治疗
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 之一,通过中药的配伍和调整, 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效
果。
中药调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 情和体质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以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
和作用。
中药调理需要遵循“君臣佐使” 的原则,即主药、辅药、协药和 导药的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理论
五行的含义与特性
黄帝内经中的五行是指木、火、 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 状态,每种五行都有其独特的性 质和功能。
五行的生克制化
黄帝内经详细描述了五行之间的 生克制化关系,认为五行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 自然界的平衡和稳定。
03
气阴阳五行与人体健康
气与人体健康

黄帝内经:阴阳和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和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和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古代人民对各种自然现象,经过长期的观察,认识到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这两个字来概括,例如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动的为阳、静的为阴,兴奋的为阳、抑制的为阴,功能性的为阳、物质性的为阴,亢进的为阳、衰退的为阴,热的为阳、寒的为阴。

阴阳既是代表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因此在某些意义上来讲,阴阳学说是符合辩证法的。

阴阳学说与医学的结合,在《黄帝内经》里面直截了当地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要求我们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上都不能离开阴阳这个'纲纪”。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一部古书《左传》中就记载着:“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这里虽然没有用上“五行”两字,但显然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材料而言,并且说明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非常朴素,一点也没有神秘的色彩。

在它渗透到医学领域以后,首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比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

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

它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运用,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况下,便是有规律性的活动;当病理的状况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

从而以明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表现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随着社会人文思想的进一步开展,人类探寻未知事物的眼光从外界的自然宇宙,慢慢转变为认识人体本身。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学,不但蕴含着自然万物的生长开展之道,而且还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体内部运行状况,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现代医疗应用,平常的保健养生,都发挥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一、阴阳学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一年四节的变化,从春温,夏热到秋凉,冬寒,都是阴阳二气相互消长,彼此转化的结果。

阴阳的运动始终影响着自然界,而人与自然息息相关,那么可以说阴阳的运动通过自然界而影响着人体。

岐伯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他的意思是,真正懂得养生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更重要的是加以适应调和养生之法,从而到达协调统一的效果。

既然已经知道阴阳之于自然之于人体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化阴阳,如何从根本上理解《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之道,从阴阳学的角度来看,此消彼长,对立制衡,相生相化和互根互用这个四个方面能够让我们理解并为我们阐述阴阳之道在《黄帝内经》中的表达。

1.“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所谓“阴消阳长,阳消阴长”,说的是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说日为阳,月为阴,我们经历的每一天都是伴随着月落日升而度过的,从未看到过日月同在天的正中这样的现象。

如一年四季,如果说夏为阳胜,冬为阴胜,那么四季的轮转也是一种阴阳此消彼长的现象。

我们所说的阴阳平衡绝不是静止的平衡,而是运动着的平衡,只有阴阳之间有消长运动的发生,才能维持生命的动态,保证万物无限的开展。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这里说的是阴阳之间的制衡关系,利用阴阳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用水制阳,用火消阴。

也是用来说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

阴阳之间本身存在着发生、升降的演化规律的。

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阳升阴降。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一、阴阳五行学说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3)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6)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7)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对照表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对照表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对照表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对照表五行阴阳论五行有阴阳,木为阳,金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土含阴藏阳,随金水木火归化而分阴阳。

而需要注意的是,五行火为阳而为阴中之阳;水为阴而为阳中之阴。

五行干支俱有阴阳,土分戊辰戌为阳,己丑未为阴;水分壬子为阳,癸亥为阴;木分甲寅为阳,乙卯为阴;火分丙午为阳,丁巳为阴;金分庚申为阳,辛酉为阴。

甲乙丙丁戊为阳,子丑寅卯辰巳为阳;己庚辛壬癸为阴,午未申酉戌亥为阴。

干支分阴阳,干为阳,支为阴,干为气,支为质。

天干地支亦分阴阳,如甲有阴阳,乙有阴阳,子有阴阳,丑有阴阳,余类推。

五行阴阳干支合,成功模拟了天地阴阳五行运动系统;而五行阴阳生死是天地阴阳二气四时分布状态。

天干加于地支既体现了阳气阴质互动进退又体现了五行物化成形秉受五行阴阳二气状态。

年月日时四柱一体则于我们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天地五行阴阳二气五行物化五行运动不是就在其中了吗?年月日时本身是时空洪流的一个点,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其意义是相对于该时空点生成的生命体所禀受的五行阴阳二气物化五行物运动生旺死绝人道物道自然规律而言。

遥想没有文字加以详细说明的时代,创制十干十二支来完美模拟天道地道天地合道阴阳五行物化成形之五行物运动,简单而清晰明了,是多么的神奇!千百年来又令多少后人错会了意!中华古圣贤的智慧与唯物令人无比景仰神往!以今日概念对五行的阴阳做出推测,五行的在天阴阳二气,为暗物质暗能量,暂为人类科技今天尚不可完全捕捉掌握的暗物质暗能量。

五行气态细微物质或者就是今世科技所知广存宇宙中而不可捕获的暗物质,暗物质能量在特定的条件下生成宇宙星宇,宇宙的运行则受无处不在的暗物质暗能量控制。

五行为宇宙之源;暗物质与暗能量阴阳互抱。

我们这个有形世界是在五行暗物质暗能量的相互作用变化下生成,推测她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无形无始无终的暗物质暗能量阶段;二为暗物质暗能量演变为有形的细微气化物质阶段;三为气质成形阶段;既从无生有,有生形。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的智慧荟萃!读,背,悟!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的智慧荟萃!读,背,悟!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的智慧荟萃!读,背,悟!←《黄帝内经》之“阴阳五行”经典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不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阳人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阳化气,阴成形。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阳加于阴谓之汪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大智慧。

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盛則阳病,阳盛則阴病。

阳盛則热,阴盛則寒。

阳为气,阴为味。

”中医很复杂,中医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字:阴、阳。

阴阳相互制约、相互依赖、阴阳消长。

五行学说五行起于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运行变化而成,金、木、水、火、土与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对应。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人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人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通天第七⼗⼆[通天:天,指⾃然界。

通天,即⼈与⾃然界相通应之意。

本篇从“天⼈相应”的观点出发,根据体质禀赋之阴阳盛衰,把⼈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等五种形态类型。

认为⼈的性格、品质、形态、体质等都与这五种类型有关。

还根据五态⼈的⽣理病理特点,提出针刺治法原则。

由于本篇取⼈与⾃然相通之意,故名“通天”。

]黄帝问于少师⽈:余尝闻⼈有阴阳,何谓阴⼈?何谓阳⼈?少师⽈: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亦应之,⾮徒⼀阴⼀阳⽽已也,⽽略⾔⽿,⼝弗能遍明也。

黄帝⽈:愿略闻其意,有贤⼈圣⼈,⼼[必]能备⽽⾏[衡]之乎?少师⽈:盖有太阴之⼈,少阴之⼈,太阳之⼈,少阳之⼈,阴阳和平之⼈。

凡五⼈者,其态不同,其筋⾻⽓⾎各不等。

黄帝⽈: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太阴之⼈,贪⽽不仁,下齐湛湛,好内⽽恶出,⼼和[抑]⽽不发,不务于时,动⽽后之,此太阴之⼈也。

少阴之⼈,⼩贪⽽贼⼼,见⼈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有荣,乃反愠怒,⼼疾⽽⽆恩,此少阴之⼈也。

太阳之⼈,居处于于,好⾔⼤事,⽆能⽽虚说,志发乎四野,举措不顾是⾮,为事如常⾃⽤,事虽败,⽽常⽆悔,此太阳之⼈也。

少阳之⼈,諟谛好⾃责,有⼩⼩官,则⾼⾃宜,好为外交,⽽不内附,此少阳之⼈也。

阴阳和平之⼈,居处安静,⽆为惧惧,⽆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谈]⽽不治,是谓⾄治。

古之善⽤针艾者,视⼈五态,乃治之。

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黄帝⽈:治⼈之五态奈何?少师⽈:太阴之⼈,多阴⽽⽆阳,其阴⾎浊,其卫⽓涩,阴阳不和,缓筋⽽厚⽪,不之疾泻,不能移之。

少阴之⼈,多阴少阳,⼩胃⽽⼤肠,六腑不调,其阳明脉⼩,⽽太阳脉⼤,必审调之,其⾎易脱,其⽓易败也。

太阳之⼈,多阳⽽少[⽆]阴,必谨调之,⽆脱其阴,⽽泻其阳。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也。

少阳之⼈,多阳少阴,经⼩⽽络⼤,⾎在中⽽⽓外,实阴⽽虚阳。

独泻其络脉则强,⽓脱⽽疾,中⽓不⾜,病不起也。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1107原文阐释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 味
天供给人类以风者湿燥寒五气,地供给人 类以饮食五味,说明人类受养于自然。
1107原文阐释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 自生
脏腑之气和谐而有生化机能,则人的气血 津液即应而生成,在此基础上精神活动自 然产生并健全。
原文1108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 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 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 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 之理,则災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按语
本段说明天六气的始成、流散、布化到 终未的运动,导致生物的生化、成形,蕃 育、象变的生命过程。
1103原文阐释
万物形成始于气的生化;其气扩散,形 成事物的形态;其气的布化,使事物能够 以育、生殖;气化终止则物体发生变易。 以此说明气之聚散决定物之变化
原文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 于天1。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2。
名词解释
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指大气的内外出入,亦指体内 外的物质交换。“废”,即废止。“神 机”,指自然界阴阳变化,亦指生命活动。 “化灭”即灭绝。“升降”,指大气的上 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息”即 停止。“气立”,指依靠外界气候条件而 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
临证指要
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 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 脉弦滑,舌苔白. 辩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 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 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 处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 9g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 再一剂,而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伤寒 论十四讲)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在万物本源于气的理论基础上,用以认识和解释宇宙万物变化的认识论,所以它属于古代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动力。

阴阳,就是这两方面的概括。

五行学说,主要是以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事物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在变化发展中的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促进了《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并用它来分析、论证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规律,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

《内经》中虽然专论阴阳五行学说的篇章不多,但阴阳五行的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是融合贯穿在《素问》和《灵枢》的各个篇章之中的。

本章所选的部分篇章,主要在于阐明阴阳五行的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以及在生理、病理、诊断、治法中运用的某些原则,但要深人地理解和掌握,还须结合本书各章节内容,仔细推敲和深入体会。

【原文】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注释】1.天地之道: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张介宾注说:“道者,阴阳之理也。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阴阳,一分为二,就是自然界的一般法则。

2.万物之纲纪:纲纪,《说文解字注笺》注:“总持为纲,分系为纪。

如网署,大绳其纲也,网目其纪也。

”这里亦可作纲领解。

万物之纲纪,即万物生长消亡变化的纲领。

3.变化之父母:《礼记正义·月令》:“先有旧形,渐渐改者谓之变;虽有旧形,忽改者谓之化。

”张介宾引朱子云:“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

《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黄帝内经》“阴”与“阳”总论篇(田黄先生)本人把《黄帝内经》中讲阴阳及三阴三阳的文章段落集中整理在一起,这样会全面,集中,系统的认识阴阳理论,希望能给广大中医爱好者带来方便和新的启迪!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2,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3,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4,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5,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6,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7,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9,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10,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11,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2,岐伯曰: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抑,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阴胜则身寒,汗出身长清,数慓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13,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14,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15,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

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选读
第一章气阴阳五行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的概念:精气,简称气,《内经》认 为,气是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在天地 未形成之前,这种细微难辨、运动不息的物 质之气,便充满着整个太虚,后来天体的形 成,万物的生化,无不以之作为其物质基础。 这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元素论在古代天体形 成学说的体现。
原文
太虚廖廓(1),肇基化元(2),万物资 始(3),五运终天(4),布气真灵(5), 总统坤元,九星悬朗,曰阴曰阳,曰柔曰 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 物咸章(8)。(素问。天元纪大论)
名词解释
1太虚廖廓:太虚,指天空,宇宙。廖,通寥,空 阔之意,廓,广大之意。太虚廖廓,谓宇宙广阔 无边。 2肇基化元: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 元,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源。 3资始:资,凭借。 4五运终天:五运,指木运,火运,土运,金运, 水运的合称,亦既风,火,湿,燥,寒五气的运 动。终天,形容长久 .
原文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 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素问。五常政 大论)
名词解释
张介宾注:“始者,肇其生机。散者, 散于万物。布者,布其茂盛。终者,收于 成功。此言万物之始终散布,本同一气。” 生化,指胎孕繁殖。有形,指发育成形。 蕃育,指生长、壮大。象变,指动植物衰 亡而物象改变。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 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又 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 肩上,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如无知觉状.其父代诉: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即出现上述症 状,呼之不应,但过一时许,即醒起如常人.岳见病状及聆 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一 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替 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则治疗应于此着 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之 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已 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1106原文阐释出入---化收藏
凡有生之物体内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 机;依赖于外在气化作用而成立者。名曰 气立。若升降出入停止,则神机毁灭、气 立危亡。因此,没有出入与升降,就不会 有事物生长壮衰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 程。以此说明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
1106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5布气真灵:谓宇宙布真气,因其生化之机,而造就 物性之灵明。 6九星悬朗,七曜周旋:七曜,指日,月,木,火, 土,金,水五星。七曜周旋,既七曜(发光的星球) 在环周旋转。 7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 “柔” 柔弱。“刚”,刚强。“柔刚”指大地上具有阳刚阴 柔不同性质的物类。“幽”,即幽暗,指黑夜。“显” 即明显,指白昼。“幽显即位”指昼夜有一定的时空 位置。“驰”,落弦。“张”起弦。“寒暑驰张”即 寒暑往来交替的意思。 6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生”生长。“化”变化。 生生化化,指万物不断地生长变化。品,众也。品物, 指众物。“咸”,全部。章,通“彰”,有明显之意。
任何物体都有出入升降之机,只不过生 化过程和期限有大小、长短的区别。不论 大小远近,贵在保持升降出入的正常,否 则就要发生灾害。说明气的运动存在于任 何事物,其正常状态是事物正常存在的基 础。
1106论述题何为“神机”“气立”?它们 与精气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生命体内部存在的生生不息之机,名曰神 机;生命体的外形依赖于天地气化而存在, 名曰气立。神机和气立都以精气的运动为 基础,是生命力的体现。
二[原文]110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 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2)。是以升降 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 则分之,生化息矣(3)。故无不出入,无 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 而贵守常,反常则灾害至矣(4)。(素问。 六微旨大论)
按语
本段从阴阳学说的角度,简述了宇宙万物 的形成,本质,运动,演化等问题。 1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 2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可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临证意义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又是自然 界的组成部分,并与之息息相通,因此, 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法则-----阴阳五行, 也就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一般法则了.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加深我们对阴阳 五行的认识。特别是对阴阳五行的实质的 认识,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了都大有裨益。
临证指要
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 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数等热象.心烦,口 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 一上一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 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芩,连以清 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
临证指要
呕吐属胃气不降,泄泻属脾气不升,心下痞满属 胃气失和,盖脾之与胃,脾主升而胃主降;脾主 运而胃主纳.今患者,胃不降,脾不升,二证俱 在.刘渡舟教授抓住其升降失的病机,降胃升 脾同时并举,选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以 半夏,干姜之辛开散阳气以升;黄连,黄芩之寒 以降,一升一降,一寒一温,便脾升胃降,气机 得舒,不仅胃气上逆之呕吐得解,脾气不升之 泄泻得除,且心下痞满随之而痊.
理论阐发
吸入空气,摄取食物,是与人体生命活动到关 密切的问题。从临床来看,观察病人的呼吸变化, 可以测知心肺,甚至肝肾等脏的病变及其预后, 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脉〉说:“吸 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 不治。在上焦者,及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这是从呼 吸情况辨明疾病部位及其预后吉凶的例子。又如, 在临床上根据病人食欲,食量的变化,不仅可以 了解脾胃的病变,还可测知内脏的寒热,以及疾 病的预后转归。
升降出入,存在于任何物体。说明气的升 降出入运动形式区广泛性。
1106原文阐释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 之,生化息矣
物体就象是生化之器具,若器具的形体不 存,则升降出入也要分离,生化之机也就 停止了。说明气的升降出入决定事物的生 化过程。
1106原文阐释故无不出入---反常则灾害至 矣。
天之风寒暑湿燥火气候通达于肺,地之饮 食五味之气经咽而入于胃,风气通达于肝, 雷火之气通达于心,水谷之气通达于脾, 雨水之气通达于肾。说明天人之间物质相 通,人受自然养育。

临证指要
张×× ,男,36岁.素有饮酒癖好,因病心下痞满,时 发呕吐,大便不成形,日三四次,多方治疗,不见功效, 脉弦滑,舌苔白. 辩证:证为酒伤脾胃,升降失调,痰从中生.痰饮使胃 气上逆则呕吐,脾虚气寒则大便不成形.中气不和, 气机不利.故作心下痞. 处方:半夏12g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9g炙甘草 9g大枣7枚 服一剂,大便泻出白色粘液甚多,呕吐遂减十分之七, 再一剂,而痞与呕吐俱减,又服两剂,则病痊愈.(伤寒 论十四讲)
临证指要
于×× ,男,29岁.夏日酷热,贪食寒凉,因而吐 泻交作,但吐多于泻,且伴有心烦口苦等证.脉 数而滑,舌苔虽黄而润. 辩证:为火热在上而寒湿在下,且吐泻之余,胃 气焉能不伤.中为中虚而寒热相杂之证. 处方:黄连6g黄芩6g人参6g干姜3g 嘱另捣 生姜汁一盅,兑药汤中服之.一剂即吐止病愈. (伤寒论十四讲)
1107原文阐释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 味
天供给人类以风者湿燥寒五气,地供给人 类以饮食五味,说明人类受养于自然。
1107原文阐释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 自生
脏腑之气和谐而有生化机能,则人的气血 津液即应而生成,在此基础上精神活动自 然产生并健全。
原文1108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 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 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 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 之理,则災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名词解释
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出入”,指大气的内外出入,亦指体内 外的物质交换。“废”,即废止。“神 机”,指自然界阴阳变化,亦指生命活动。 “化灭”即灭绝。“升降”,指大气的上 升下降,亦指体内之气的升降。“息”即 停止。“气立”,指依靠外界气候条件而 生存的意思。“孤危”即孤立危害。
名词解释
4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 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守常,反常则灾害 至矣:“化”即生化。“小大”指物体。 “期”,指生与死的间隔时间,即生命的 长短。“四者”指升降出入。“守”指固 有规律。“守常”即经常保持固有规律的 意思。
理论阐发
《内经》把物质运动的形式概括为升降 出入,并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 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 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 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 湿疹怎么治疗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 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 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 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 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 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 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2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 化收藏:已,即死亡。“生、长、壮、老、已”,指人类 和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生、长、化、收、藏”,指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3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 ,生降息矣:“器”即有形的器质,这里指有生命运动的形 。《内经》称为“生化之宇”,即物体进行生化运动的处所 并认为凡是有生命的物体,无论大与小,都有升降出入运 动,所以是“无器不有”。如果形体一旦解体,生化运动即 告停止。故又说:“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