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整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2、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考考你的听力(口算)

1/3+1/32/5+2/51/10+1/10+1/101/6+1/6

2、查一查:你对分数认识的掌握情况

请你在下面1米的绸带上先涂出1个3/10米,在用大括号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涂一涂,再画一画。)

交流。

二:新授

1、谈话:刚才同学们已经顺利通过了两关,接下来我们要闯第三关了。请看大屏幕。

2、投影显示:在三八妇女节那天,小芳为了给妈妈庆祝节日,做了一些绸花。做一朵绸花要用3/10米的绸带。

(1)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涂一涂:你们能像刚才那样在1米的绸带上表示出做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吗?试试看!(学生动手涂一涂)

看一看: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涂的,为什么这样涂?

说一说:从这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求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就是要求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求3个3/10是多少?)

试一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可能:3/10+3/10+3/103/10333/10

小结:求3个3/10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来计算,也可以用乘法来计算。以后我们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也同样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中的分数与整数相乘。(板书课题)

三:探究算法

1、谈话:我们刚才一起闯过了第三关,知道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现在我们来闯第四关。

2、尝试计算3/103

(1)你能算出3/103的积吗?

如果学生能直接说出它的积那就追问:你能联系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说说为什么3/103=9/10吗?

3/10+3/10+3/10=3+3+3/10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03=

=33/10=9/10(米)

(3)观察、归纳算法: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认为应该怎样算

3/103的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计算3/103时,可以用分子3与整数3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是10。那么通常在计算过程中3/10+3/10+3/10=3+3+3/10这一思考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2、出示:如果小芳做5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

(1)试一试: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吗?谁愿意到

黑板上来试一试?

(2)评一评:53/10=53/10=15/10(米)

53/10=53/10=3/2(米)

(3)强调: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要通过约分化成最简分数。(4)引导先约分再计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子53与分母10有什么联系?

(10与5里有最大公因数几?10与3里只有公因数1),所以在这一题里我们还可以这样约分(板书约分的过程)(5)比较:哪一种约分简便?你们喜欢哪一种?那么在计

算时就用我们喜欢的方法:先约分再计算。

四:比较、概括

1、谈话: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两个乘法算式,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来计算?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2、交流、汇报。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五:巩固练习

1、今天同学们的表现不错,已经勇闯四关。现在我们进入最后一关,那就是大练兵。

(1)看图写算式(图略)练习八中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填空,然后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第39页的练一练中的第一题。

学生独立填空,然后交流。

(3)先提出问题,再列式计算

常老师每天骑电动车上班。电动车的速度是每分钟行1/4千米,?

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1、求几个相同的分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

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