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10 湿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 痛,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脉滑 小便黄赤,或身目发黄,苔黄而腻, 数。 辨证要点:发热、咽喉肿痛、 辨证要点:发热、咽喉肿痛、或身目发黄
病 治 方
机:湿热郁蒸气分,蕴而化毒 湿热郁蒸气分, 法: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清热化湿,解毒利咽。 药:甘露消毒丹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湿热酿痰,
1、湿遏卫气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头痛如裹,身重肢倦,身热不 扬,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脉 午后热甚,胸闷脘痞,面色淡黄,口不渴,苔白腻, 濡缓。 濡缓。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 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苔白腻、脉濡缓 病 治 方 机:湿郁卫表,内阻脾胃 湿郁卫表, 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药: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症 状
(三)热重于湿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 壮热汗出,面赤气粗,口渴欲饮,
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滑数。 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滑数。
辨证要点:阳明热盛证“四大” 辨证要点:阳明热盛证“四大”症+脘痞身重等湿象
病 治 方
机:湿邪逐渐化热,阳明热炽,兼太阴脾湿 湿邪逐渐化热,阳明热炽,
第十一章
陕西中医学院 温病学教研室
湿温
请单击播放 按ESC键退出 ESC键退出
概 述
1、定义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初 湿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外感热病 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 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 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夏秋季节 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治则-祛湿清热 治则- 治法:1.三焦分治 治法:1.三焦分治 2.分清湿热 2.分清湿热 3.扶正祛邪 3.扶正祛邪 4.宣气机,利小便 4.宣气机 宣气机,
(三) 治疗禁忌
1、初起三禁: 初起三禁:
禁汗 禁下 禁润 2、禁寒凉败中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湿重于热
1、湿遏卫气
2、邪阻膜原 3、湿困中焦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湿阻肠道,
2、邪阻膜原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如疟状, 寒甚热微, 身痛有汗 , 寒热往来如疟状, 寒甚热微, 身痛有汗,
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 手足沉重 , 呕逆胀满 , 舌苔白厚腻浊 , 或如积粉 , 脉缓。 脉缓。
辨证要点:寒甚热微、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 寒甚热微、 病 治 方 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 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药:达原饮、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饮、
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
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苔黄腻, 脉濡滑而数。 或时清时昧,时或谵语,舌苔黄腻, 脉濡滑而数。 辨证要点: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 辨证要点: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并伴有湿热 内蕴之象. 内蕴之象.
(六)后期证治
1、湿胜阳微 2、余邪未净
1、湿胜阳微
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 临床表现: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
腻,舌淡,脉细缓。 舌淡,脉细缓。 辨证要点:以身冷、汗泄、苔腻、舌淡、 辨证要点:以身冷、汗泄、苔腻、舌淡、脉细 缓为主症。 缓为主症。
病 治 方
机:湿温病后期,湿从寒化,寒湿损伤 湿温病后期,湿从寒化,
3、湿困中焦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呕吐,口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小便浑浊,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小便浑浊, 苔白腻,脉濡缓。 苔白腻,脉濡缓。
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苔白腻、 辨证要点:身热不扬、苔白腻、脉濡缓
病 治 方
临床表现: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
闷,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赤、苔黄腻、 辨证要点:发热汗出不解、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
病 治 方
机:湿热交蒸,郁阻脾胃 湿热交蒸, 法: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药:王氏连朴饮
辨 证 论 治
一、辨治要点
(一) 辨证要点
1、辨湿热轻重:身热、口渴、舌苔。 辨湿热轻重:身热、口渴、舌苔。 2、辨病变部位:辨别邪在三焦的不同部位; 病变部位:辨别邪在三焦的不同部位; 部位 3、辨证候的虚实:早期多实,后期虚实夹杂或 辨证候的虚实:早期多实, 纯虚无邪。 纯虚无邪。
(二)治则治法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一)病因:湿热病邪 病因: 发病条件:外邪入里, (二)发病条件: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内因:天暑下逼,地湿上腾 内因:天暑下逼, 外因:脾胃易伤运化失司,内湿停聚。 外因:脾胃易伤运化失司,内湿停聚。
二、病机演变
自口鼻而入 湿热病邪 邪遏卫气 卫分邪解 湿困中焦 湿浊蒙上 泌别失职 湿流下焦 湿阻肠道 湿热并重 传导失司 热重于湿 化燥入血 伤络便血 气随血脱 湿渐化热 湿热蕴毒 湿热中阻 湿热酿痰, 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
辛味燥性药物—开散湿浊、痰 性药物—开散湿浊、 邪如半夏、 辛开苦降 邪如半夏、厚朴 性药物— 苦味寒性药物—清泄热邪 适应症:湿热痰浊阻滞中焦脾胃,而出现 适应症:湿热痰浊阻滞中焦脾胃, 痞闷胀满、苔黄滑等症的治法。 痞闷胀满、苔黄滑等症的治法。
2、湿热蕴毒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喉 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
二、鉴别诊断
1、暑温兼湿:暑温兼湿又称暑湿,与湿温均属 暑温兼湿:暑温兼湿又称暑湿, 湿与热相夹为患, 且也发生于夏季。 湿与热相夹为患 , 且也发生于夏季 。 二者之鉴 别可参暑温章。 别可参暑温章。 2、湿阻:湿温和湿阻均可见于夏秋季节雨水较 湿阻: 多之时, 但湿阻为湿邪郁阻脾胃而引起, 多之时 , 但湿阻为湿邪郁阻脾胃而引起 , 临床 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证。 以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为主证 。 虽然也可见到身 重肢倦、 脘腹胀满、 饮食无味、 中满不饥、 重肢倦 、 脘腹胀满 、 饮食无味 、 中满不饥 、 便 苔腻等类似湿温的临床表现, 溏 、 苔腻等类似湿温的临床表现 , 但一般不发 或仅有低热,更无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 热,或仅有低热,更无卫气营血的演变过程。 3、阴虚发热:属内伤杂病。 阴虚发热:属内伤杂病。
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比较
(芳化及渗湿作用较强,适用 豆豉、藿香-疏表透邪, 豆豉、藿香-疏表透邪, 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 苡仁、猪苓、泽泻- 于湿邪较重,热象不显,表证 苡仁、猪苓、泽泻-淡渗利湿 较著者) 杏仁- 杏仁-开上
藿朴夏苓汤 夏朴蔻-畅中 夏朴蔻- 三仁汤
薏仁-渗下 薏仁- (适用于湿中蕴热者) 竹叶、滑石、通草泄热利湿 竹叶、滑石、
湿温的病理特点
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1.起病较 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 缠绵, 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 2.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 病变重心为中焦脾胃。 3. 致病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 致病具有蒙上流下的特性。 蒙上流下的特性 4. 既可伤阴,又可伤阳。 既可伤阴 又可伤阳 伤阴, 伤阳。 5.既可寒化,也可热化 5.既可寒化,也可热化。 既可寒化 热化。 6.病在气分, 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不同 6.病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不同。 病在气分 不同。
病 机:湿热浊邪郁结肠道,气机痹阻,传导 湿热浊邪郁结肠道,气机痹阻,
失司。 失司。
治 方
法: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宣通气机,清化湿浊。 药:宣清导浊汤
湿阻肠道神志异常与热入心包鉴别
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 神昏程度较重,谵语或昏愦, 舌蹇、舌绛。 并有灼 热、舌蹇、舌绛。 神昏 湿阻肠道 神昏程度较轻、昏蒙, 神昏程度较轻、昏蒙,并有 便秘、腹满、苔垢。 便秘、腹满、苔垢。
热入心包
湿阻肠道与阳明腑实鉴别
腹满且硬痛拒按,潮热黄厚焦 腹满且硬痛拒按, 燥,可见谵语 阳明腑实 便秘 腹满 湿阻肠道 神昏 腹满但不甚痛、无按痛, 腹满但不甚痛、无按痛,苔 垢腻, 垢腻,可见昏蒙
(二)湿热并重
1、湿热困阻中焦 2、湿热蕴毒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湿热酿痰,
1、湿热困阻中焦
脾肾阳气。 脾肾阳气。
法:补气扶阳,运脾逐湿。 补气扶阳,运脾逐湿。 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药:扶阳逐湿汤,真武汤。
机:湿困脾运,气机郁阻。 湿困脾运,气机郁阻。 法:燥湿化浊。 燥湿化浊。 药:雷氏芳香化浊法
4、湿阻肠道,传导失司 湿阻肠道,
临床表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 临床表现:少腹硬满,大便不通,神识如蒙,
苔垢腻。 苔垢腻。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便秘、神蒙、苔垢。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便秘、神蒙、苔垢。
病 治 方
机:气分湿热酿蒸成痰,痰浊蒙蔽心包 气分湿热酿蒸成痰, 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清热化湿,豁痰开窍。 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与热闭心包证的鉴别
神昏 其它症 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昏蒙时有谵语,程度 较轻 身热,苔黄腻,脉濡 滑 湿热痰浊蒙蔽心包, 干扰心神 (气分) 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热闭心包 谵语或昏愦,程度较 重 灼热肢厥,舌蹇舌绛 热邪内陷心包,闭阻 心窍 (营血分) 清心开窍 三宝
(四)化燥入血
临床表现: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便下鲜血,舌 灼热烦躁,或发斑,或便下鲜血,
质绛而干。 质绛而干。 辨证要点: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舌绛 发斑,或上窍出血、或便下鲜血、
病 治 方
机: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侵入血 分, 湿热久郁不解,化燥化火,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损伤肠络,迫血下行。
法:凉血止血 药:犀角地黄汤
气随血脱 临床表现:便血不止,面色苍白,汗出肢 便血不止,面色苍白,
冷,舌淡无华,脉象微细。 舌淡无华,脉象微细。
病 治 方
机: 便血过多,气随血脱 便血过多, 法:急用益气固脱,再予温阳健脾,养 急用益气固脱,再予温阳健脾,
血止血。 血止血。
药:独参汤, 独参汤,
黄土汤
2、沿革
关于病名: 五十八难》 首载。 1.关于病名:《难经·五十八难》 首载。 关于治疗: 2.关于治疗:1)不可发汗—治在太阴 2)治湿利小便 全面认识湿温: 3. 全面认识湿温: 湿热病篇》 湿温病的专著。 《湿热病篇》—湿温病的专著。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
3、与西医学疾病的关系
伤寒、 1).伤寒、沙门氏菌属感染 2). 钩端螺旋体病 3).某些肠道病毒感染等
wk.baidu.com
(五)湿从寒化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泻,食少无味, 脘腹胀满,大便不爽,或溏泻,食少无味,
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 苔白腻,或白腻而滑,脉缓。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苔白腻、脉缓。 辨证要点:脘腹胀满、大便溏泻、苔白腻、脉缓。
病 机:湿重热微,湿郁伤阳,从寒而化,困阻中焦。 湿重热微,湿郁伤阳,从寒而化,困阻中焦。 温运脾阳,燥湿理气。 治 法:温运脾阳,燥湿理气。 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方 药:四加减正气散或五加减正气散。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发病季节-夏秋 1.发病季节 发病季节- 2.发病特点: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 2.发病特点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 发病特点: 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 缠绵,湿热留恋气分阶段较长。 3.初起证候: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 3.初起证候 湿热困遏卫气,湿象偏重, 初起证候: 热象不显。 热象不显。 4.特殊表现:白 、便血 4.特殊表现 特殊表现:
未化
法:清气泄热,兼化脾湿。 清气泄热,兼化脾湿。 药:白虎加苍术汤
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的鉴别 湿重于热 发热 口渴 面色 症 神情 状 胸腹 二便 舌苔 脉 病机 治法 方药 身热不扬 不渴或渴不欲饮或喜热饮 萎黄 淡漠 脘痞腹胀较甚 便溏,溲混 白腻 濡缓 湿困脾胃,气机郁滞 燥湿化浊 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 热重于湿 高热 口渴欲饮 面赤气粗 心烦 身重脘痞较轻 便干,溲赤 黄微腻 滑数 热盛阳明, 热盛阳明, 脾湿未化 清热佐以化湿 白虎加苍术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