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津高考精校文白对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校版2013天津高考古文(文白对照)

说明:

前几天,我上传的文白对照袭用了别人的译文,认真阅读后觉得有些地方翻译的不准确,经过认真查找材料,重新翻译编辑了此文,再次上传,希望同仁谅解并指出不足之处。

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

1、《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岀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起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1《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以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凌嘉印、姚敬恒的,他们都是在无依无靠的逆境中兴起的,最终成为儒学大师。凌嘉印、凌嘉印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的传记里。而姚敬恒亲自践行儒道,他们三人名声并重,不过没有人了解。

2、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毎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毎时(通“伺”)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2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稍微经营点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他母亲一天看见他买蚕丝,银子的成色不好,非常生气。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我没什么指望了。”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像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到:“朋友去世就这样,恐怕太过分了吧?”应潜斋长叹道:“是因为没办法为他办丧事啊。”姚敬恒说:“请让我为先生做这件事。”殡葬都是他亲手安排。应潜斋不肯轻易接受他人财物,只有姚敬

恒送的不推辞,说:“我知道他的钱财不是不义之财啊。”然而姚敬恒也不干拿出更多,每次等到他钱物匮乏是才给他,至死不变。应潜斋死后,姚敬恒办丧事时执礼如同古代的老师弟子。姚江黄先生是才能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只有姚敬恒赞扬他说:“他是《汉书·独行传》中的节操高尚,不随世俗沉浮的人物啊。”

3、尝游于闽,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敬恒对曰:“游魂不日底定矣,但闽中民力已竭,公当何以培之?”闽督肃然颔之。然敬恒以学道故,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渐不可支,遂以此落其家。

3姚敬恒曾经到福建一带游学,福建总督姚公盛情宴请他,向他询问清政府平定台湾的事情。姚敬恒回答道:“朝廷没多久就会收复台湾,只是福建民力已经枯竭,您应当用什么来赞助朝廷呢?”福建总督肃然点头。然而因为学习儒道的缘故,他经营的小买卖没增加收益,再加上他经常向穷人施舍财物,渐渐入不敷出,因此家道中落。

4、晩年以非罪陷缧绁,宪使阅囚入狱,敬恒方朗诵《大学》,宪使异之,入其室,见其案上皆程、张之书也,呼与坐而语之,大惊,即日释之。然敬恒卒以贫死,其平生但事躬行,不著书,故鲜知者。予旣附志于《潜斋墓表》中,复摭拾其事以传之,以配凌、沈二君,且以待后世有二曲其人者。惜访其母姓,竟不可得。选自《全祖望集汇校集注》

4他晚年因为无罪过被关押在牢狱里,宪使察看狱中被关押的囚犯,姚敬恒正在朗诵《大学》,宪使对他很吃惊,进入他的牢室,看见他几案上都是程颐、程颢、张载(和朱熹,是宋朝四大理学家)的书籍,喊他跟他一块坐下说话,宪使感到非常吃惊,当天就释放了他。然而姚敬恒最终因为为贫穷而死。他一生为人处世,只在亲自践行儒道,不写书,因此了解他的人很少。我在把志文附在了《潜斋墓表》一书之后,又搜集了他的一些轶事为他作传,来跟凌嘉印,沈文则的传文相匹配,暂且等待以后有李二曲这样的人(为他们编书扬名)。可惜的是寻访他母亲的姓氏,竟然没有得到。

【注释】

1.孤露:父亡无所荫庇。

2、市廛:店铺集中的地方。

3、海上事:清政府平定台湾之事。从康熙元年(162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延平王郑克(郑成功之孙)投降清朝的施琅大军共22年。

4、游魂:指当时据守台湾的郑氏政权(指郑成功的世袭接班人,郑经和郑克父子的政权)。

5、晦木:比喻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

6、拔起:(1)突然兴起。(2)犹提拔。(3)耸起。(本文选“兴起”的义项)

7、独行传:指姚江的黄先生好像《汉书·独行传》中的人物一样,具有才能外表不露,道德内蓄的品质。

附文一:“晦木”一词的来历:

“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朱熹题福建省南平建阳考亭书院

上联“韦”,指熟牛皮,质柔软。古代性急者常“佩韦”以自警戒。朱熹之父朱松自谓“卞急害道”,故取“佩韦”之意,自号“韦斋”。“考”,对去世父亲的称呼。上联表示要遵从父亲的训诲。

下联“晦”,言隐约昏暗也。草木华实宽松茂谓之明,枝叶凋伤谓之晦。朱熹的老师刘子翬为他取字“元晦”,谓“木晦于根,春荣华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意在希望他成为一个外表不露,道德内蓄之人。下联即表示谨记老师的教导。朱熹晚年,遭人中伤攻击,故有感而为“佩韦”、“晦木”之思,并借以缅怀追思先父及尊师,自题书斋,用来警策。后人将其视为书院联语之一,即在劝戒后学诸子,像朱熹那样修身养性,潜心学问。

考亭书院在福建省建阳县。考亭原是朱熹之父朱松卜居之所。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自崇安徙建阳,加以修筑。以四方学者众,又在其东建竹林精舍,更匾曰“沧洲”(因四周环水而得名)。朱熹在此讲学不休,著述不辍,对闽学学派发展影响极大。淳祐四年(1244年)御赐“考亭书院”匾。明·天顺六年(1462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颁赐“大儒世泽”匾。现仅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建书院门口牌坊一座。

附文二:我上传的原文如下。

姚敬恒先生事略【清】全祖望

1、《李二曲集》中别辑前代讲学诸君,有岀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以予近所闻,近日应潜斋高弟有曰凌嘉印、沈文则、姚敬恒,皆拔趄孤露之中,能成儒者。凌、沈之名尤重,见于沈端恪公所为传,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

1《李二曲集》中另外辑录前代讲学的各位士人,有的出于农工商贾之中,共编为一卷,用来勉励后学之人。以我最近所听到的一些事情来看,近来应潜斋的高才弟子有叫凌嘉印、凌嘉印、姚敬恒的,都没有靠父母的荫庇,成为儒学大师。凌嘉印、凌嘉印的名声尤其高,记载于沈端恪公为他们作得传记里。二姚敬恒亲自作传,他们三人名声并重,所以没有人了解。

2、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杭之钱塘人也。姚氏,故杭之右姓。敬恒少孤,其母贤妇也。敬恒不应科举,隐于市廛,稍营十一之息以养家,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曰:“汝亦为此恶行乎?吾无望矣。”敬恒皇恐,长跪谢.,愿得改行。乃受业于应先生潜斋,毎日朗诵《大学》一过,潜斋雅爱之。一言一行,服膺师说,泊然自晦,凡事必归于厚。沈甸华之卒也,潜斋不食二日,敬恒问曰:“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潜斋喟然叹曰:“为其无以为丧也。”敬恒曰:“请为先生任之。”殡葬皆出其手。潜斋不肯轻受人物,惟于敬恒之馈不辞,曰:“吾知其非不义中来也。”然敬恒不敢多有所将,毎时(通“伺”)其乏而致之,终其身无倦。潜斋之殁,敬恒执丧如古师弟子之礼,姚江黄先生晦木于人鲜可其意者,独见敬恒而许之,曰:“是独行传中人物也。”

2姚敬恒,讳字宏任,别字思诚,杭州钱塘人。姚家,是杭州的大姓。姚敬恒年少时死了父亲,他母亲有贤德,姚敬恒不去应考科举,隐藏在市井之中,曾经经营小生意收取十分之一的利息来养家。他母亲一天看见他卖蚕丝,银白色蚕丝色泽低劣,非常生气。说:“你怎么能做这种恶行呢?我没什么指望了。”姚敬恒非常恐慌,长跪在地上像母亲道歉,请求改正自己的行为,于是拜应潜斋先生为师,每天朗诵《大学》一遍,应潜斋先生向来喜欢他,一言一行,都服从老师的教诲,淡然自我领悟,凡事一定要从厚道出发。沈甸华先生去世,应潜斋两天不吃饭,姚敬恒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