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挑战杯”指导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指导手册
华中师范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手册
二〇一一年二月
目录
序言
一、赛事简介
(一)基本情况
(二)华中师范大学历届“挑战杯”获奖情况
二、组织机构
三、参赛须知
(一)参赛者身份要求
(二)参赛作品基本原则
(三)赛事时间安排
四、作品要求
(一)作品分类
(二)内容规范
(三)论文文稿格式建议
(四)提交作品的要求
(五)法律申明
(六)展览、交流、转让
五、评审标准
六、奖励机制
(一)校赛奖励机制
(二)省赛及全国赛奖励机制
附件:
附一:挑战杯章程
附二:选题基本原则
附三:选题范围
附四:申报表格样表
序言
大学,一个集中了聪慧与才智,欢笑与泪水的地方,青春在这里彰显出时代的光辉,谱写出一曲曲辉煌的乐章。大学绝不是一个个封闭的象牙塔,在这里,我们满怀希望走进知识的殿堂;在这里,我们为自己编织一个个新的梦想。我们在时代的感召下,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挑战青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为蓄势待发的青春中国,唱响了一曲深情的赞歌。
“挑战杯”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从1989 年到2010 年,已逐步发展成为包括1000 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20 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它让一代代才俊从这个绚烂的舞台上脱颖而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更远大的抱负。据不完全统计,自该项赛事创办以来,先后有300 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每次有1500 多个项目参与竞赛,历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金额均为数千万元。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参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且多次在该项赛事中取得佳绩,我校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的积极参与以及优异表现,为我校赢得声声赞誉。
这是一个展现自我、挑战自我的舞台,这是一场知识的较量,专业实力的比拼,同时这也是一个考验能力和意志力的竞技场。在这里,我们能够充分展现出自己的学术水平,并与同领域的优秀学子们同场竞技。知识的高峰并不可怕,只因我们的勇敢无畏,不断攀登!
一、赛事简介
(一)基本情况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全国性的竞赛活动,简称“大挑”(与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对应)。该项比赛创办于1989年,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省级人民政府主办,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该项竞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发扬迎接挑战的精神,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
“挑战杯”竞赛坚持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迄今为止先后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已经形成由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赛事机制。由于该项竞赛充分展示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优秀成果,有力推动了校际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已经成为全国各高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主导性活动、高校与社会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企业界接触和物色优秀科技英才、引进科技成果、宣传企业、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最佳机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该赛事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良好的影响,其声誉远播港澳地区甚至欧美发达国家。
(二)我校参加历届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情况(部分)
二、组织机构
组织委员会
(排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主任:李向农谢守成
委员:王恩科王坤庆石挺吴俊文李炎芳何金晖曹青林
办公室主任:何金晖(兼)
办公室成员:高尚
评审委员会
主任:李向农
委员:组织委员会推荐专家(15名)
主办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承办单位
共青团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
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三、参赛须知
(一)参赛者身份要求
◆在比赛接受报名期间,凡华中师范大学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以个人名义或组建团队申报作品参赛。为保证答辩和评审工作顺利进行,每队必须至少有一名成员在2011 年7 月前在校,每支团队的所有成员必须为本校学生。
◆大赛鼓励参赛者跨院系,跨专业,文理科搭配组建团队,具有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博雅计划经历的申报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大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同时也鼓励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本校老师作为其团队的指导老师,大赛组委会将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给与指导老师以及该团队相应的支持。
(二)参赛作品基本原则
◆科学性。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夸大或虚构;观点应当是在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而不是任意的猜测或臆断;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含糊费解、粗疏缺漏。发明创造要求过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
◆创造性。是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衡量本次参赛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参赛者要注意在论文里,着重提出自己在观察、调查或考察中获得的新发现,在实验或制作中运用的新方法,在科技活动中所得到的新成果,在深入钻研某种科学知识中积累的新见解,从而能给人以一定的启发。
◆合法性。参赛作品不能是与国家现行法律和法规有抵触的项目,也不能是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