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中的公共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卷第12期
(2008年12月)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SOCI AL SC I E NCES J OURNAL OF COLLEGES OF S HANX I
V o.l 20No.12
(D ec .2008)
[收稿日期]2008-06-17
[作者简介]董 艳(1981-),女,山西太原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硕士研究生。
浅谈生态文明中的公共意识
董 艳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 200433)
[摘 要]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形成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方式,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公共意识越来越成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因此,应以环保教育唤起全民的环境危机意识,以使每一个公民都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公共意识促进社会的文明意识。
[关键词]生态文明;公共意识;环境保护[中图分类号]B8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285(2008)12-0063-03
正像当年雅克#卢梭把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归结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一样,许多人文主义者把人类目前的生态危机简单地归结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现代文明中逐步享受科技的人们本能地意识到需要捍卫生存的一切资源。1972年,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标志着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第一次高潮的到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主体的成长,主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公民社会的崛起,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共同组成了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四大特征。
一、公共意识纳入生态文明的道德范畴
公共(pub lic)可以泛指界定在公共领域中,公共领域是公众活动空间,不为某个人所独有。公共意识(pub ilc conscious)最早源于政治学,是以公益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共同体中的反映,在西方现代政治学里亦称为公共精神、社会公德,是一种社会资源。梁启超在1902年3月发表的5新民说6中提及到公共意识有两层含义:一是爱国心,二是公共心、公益心。前者是国家伦理,后者是社会伦理,我们更多讨论的是社会伦理。随着社会变迁和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可以看出由文化遗产和时代背景决定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公共意识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把公共意识纳入道德内涵中。道德是人们利用、改造以及创新自然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道德是整个人类道德的基础,建筑在这一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观是更具有理性认识的价值观。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0的最新公布表现出公众道德意识的现状是:公众关注度高,参与性不强;公众要求度高,主动性差;环保的权益性增加,责
任心淡薄。应努力使公众认识到:(1)文明生态需要公众的自觉关注。公众对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认识清晰,脆弱的环境已经告诉我们,垃圾处理、环境污染、生产垃圾仍占污染的重大比例。公众对环境负面问题的敏感程度大大高于对环境保护的正面探讨。参与性不强的文明生态建设根基不牢固。(2)文明生态需要公众的自觉维护。调查表明,80%的公众没有参与环保工作的主要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参与。就是经常参与者也是以个人空间为轴心的浅层次参与为主,大部分集中在放生、种树、捡垃圾。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和钱物的环保行为少人问津。人们的关注度的狭隘性,阻碍了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3)文明生态需要公众的自觉维权。目前,公众的环境保护出发点主要是个人权益,主要是生态环境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个人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财产损失才会采取一些自觉行动。公众没有把公共空间环境和个人责任联系起来。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伪生态建设0依然存在。由于对新思想观念、新政策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出现了一些误区,把/生态0、/可持续发展0当作时髦的标签到处乱贴,并以此为幌子,大搞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0的过分宣扬;大草坪大广场的兴建;规划建设中高档豪华的追求;社会生活的高消费追求等。
63
这些都说明我国环保的公众参与还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公众对环境知与行之间的差距仍很明显,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待于普及和提高,公众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有待于强化和提升。只有不断提高环保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公众才能以多种形式参与环保。当前应着重在关注环境问题、环境信访投诉、环保自力救济等方面,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
二、生态文明的公共意识是实现
政治、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文明大厦中,生态文明是前提,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灵魂,政治文明是主导。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互为前提和基础,并共同对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而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是互为动力和保障,且共同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从根本上反映、体现和能动地反作用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并随其发展而发展。这就是人类文明协调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如今,我们正在进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生活。而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时就会转化为严重的政治问题。它理应成为政府和政党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反之,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也对现代社会的政治价值、政治结构和政治制度提出了挑战。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对现有政治经济结构的挑战,向我们提出了世界重新设计与组织的严肃课题,,环境问题和生态政治可能正在改变占支配地位的偏好和价值,创造新的思维空间。所以,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是为了应对生态危机的需要,也是为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契机。我国经济结构需要更加合理,面临着国际接轨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发展的压力,必须摈弃以GDP衡量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在符合中华民族总体利益的前提下,引入并在研究、发展和运用生态政治理论的进程中寻求问题之解。
公共利益是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体现人的德行的根本,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所以,生态文明公共意识的培育和发展,也是目前我国公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在某种意义上,生态文明的公共意识同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样彰显着道德的光芒。对公共利益和价值共识构成威胁的,主要来自对个体利益的不恰当追求。/-公共精神.为一新辞,-公共意识.一辞亦然,-社会服务.一辞亦然。0(林语堂)
三、全面提高公众生态
文明中的公共意识
彻底解决全球问题作为一种全球共识,在不同国度的地球居民中的自我意识程度有着明显差异。作为全球意识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意识,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公共意识,这不仅是测试人们作为世界公民的责任感的尺度,而且经常被看作是测试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乡镇的经济崛起和飞跃式发展,普遍的特点是把劳动密集型作为经济增长点,资源大量消耗对环境高度污染作为代价。公众环保意识的滞后将会严重拖延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必须以环保教育唤起全民的环境危机意识,让每一个人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使公众向环保生活方式靠拢。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大信息化公开程度。公众需要更多的信息资源,结合负责任的舆论媒体,把导向大众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激发全员参与的公共意识,在维护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讲求公众的生态文明道德观。通过信息公开,把环境利益也从政府一元独占向政府、市场、公众三元分享的趋势发展。改革政府包办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现代环保机制,就成为必需的要求和必然的结果。
第二,开展公民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不是句口号,而是需要我们实实在在的落实。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资源保护的宣传,提高全民族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等公共意识。利用各种方式,广泛而持久地宣传资源节约和再生的重要意义,树立和提高民众尤其是各级决策者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推出一些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科普知识和公益广告,并组织出版一批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科普读物;将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列入中小学教材,培养公众珍惜资源。
第三,加大财政对资源保护的倾斜力度。在财政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设立资源保护的专项基金,加大公共财政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并在信贷等方面给予必要支持,对经济效益差、但社会效益显著的资源,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回收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