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焦虑感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焦虑感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孙静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7年第18期
(重庆三峡学院,重庆 404100)
摘要:大学生是承载社会、家庭较高期望值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对复杂社会环境、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及就业压力产生不适应感,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焦虑感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实现个性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焦虑感;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058-02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
在大学期间,他们的身心逐渐走向成熟,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更加渴望与人交往,并期望在学业上取得丰硕成果。
当前,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学习与工作压力加大,容易产生焦虑感。
如果这些焦虑感长期存在,不能得到很好的缓解,轻则影响我国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重则造成心理疾病,给人生发展埋下隐患。
因此,认清高校学生焦虑感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对解决这一问题十分必要。
一、大学生焦虑感现状
1.学业考试焦虑感。
此类焦虑感具有普遍性。
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思维灵活,情绪稳定,知识掌握度高,是一场综合素质的较量。
但是许多大学生在考试前后或多或少地会有紧张焦虑情绪,担心考试结果不好,心理压力大。
2.人际交往焦虑感。
与人交往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有的大学生,虽然朋友众多,但称得上知己的很少。
还有的同学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想与他人交往,但怕遭到他人的拒绝或嫌弃,行为变得畏缩,心跳加速,面红耳赤,产生自卑心理。
当他们想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或倾诉委屈时,常常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
人际关系紧张,易造成学生出现焦虑感,变得抑郁不安,轻则影响心情,重则不利于学业的发展,甚至危害身体健康。
3.就业焦虑感。
大学是高校学生踏入社会的过渡期,学习生涯结束后,高校学生势必面临择业求职的选择。
其中,多数人认为,社会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就业岗位少,害怕踏进社会,不想为生计奔波劳碌。
二、大学生焦虑感成因分析
(一)内部因素
1.考试焦虑感的产生与大学生对考试的准备情况和期望值有密切关系。
错误的学习方法和低效的学习能力,是导致大学生因考试准备不充分而产生焦虑感的两大重要原因。
第一,学习方法不科学。
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明显不同于中小学,课程任务量大,有专业课、基础课和选修课。
在课程量增加的同时,课程难度也相应增加。
但部分大学生仍继续采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要求来调整学习方法,进而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产生焦虑感。
第二,学习能力不强。
大学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以往,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是因为,大学是以培养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为价值取向和目标的,因此,学生必须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人际关系处理焦虑感与大学生的自卑、害羞心理有关系。
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部分原因,是过低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以及从潜意识中生成的自负感。
过低地评价自我和潜意识中的自负感,不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首先,过低地自我认识和评价、带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在学习和外表上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当与这些被自己认为优秀的人交往时会感到压抑,害怕被拒绝、嘲笑或鄙视,容易产生焦虑感。
其次,潜意识里的自负感,使得有的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低,从而产生焦虑感。
最后,害羞心理也会导致焦虑感的产生。
其中,狭窄的知识面是害羞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个对社会热点或其他知识知之甚少而只学课堂知识的大学生,在社交场合中很难与其他人聊天交往,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变得焦虑。
3.择业就职焦虑感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相联系。
在面临就业时,有的大学生缺乏信心,专业知识底子弱,必要的专业技能欠佳,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做好规划或即使做了规划也只停留在口头、书面上,很难付诸行动,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时缺失筹码,无竞争优势,从而导致择业就职焦虑感的产生。
(二)外部因素
1.家长和学校对考试作用的不科学认识,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考试焦虑感。
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他们成长与发展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部分家长和学校抱有的“考试成绩就是学生的命根”的错误思想,透露出家长和学校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过分注重家长与学校对考试成绩的看法,当考试取得优秀成绩时产生满足感,而没有取得好成绩时,或多或少感到沮丧,甚至恐惧、焦虑。
2.不合理的家庭教育,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焦虑感。
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而有的家长对孩子会过分粗暴,二者都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际交往焦虑感。
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变得懦弱、思想幼稚,遇到挫折时焦虑不堪;过于粗暴,容易使大学生不能享有合理的行动机会,害怕遭到别人批评,在与人交往时容易过于拘谨。
3.不适当的学校课程和不完善的社会市场机制,引发择业就职焦虑感。
学校和社会在大学生求职就业方面有重大责任。
学校要开设有关就业指导与教育的课程,然而因为各地师资差别较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很难真正了解社会和就业,对教师传授内容理的解度不高;社会环境中,就业市场中的相关机制并不完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这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恐惧和压力。
三、大学生焦虑感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合理学业目标,克服考试焦虑
1.努力做好考试准备。
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对预防考试焦虑感非常重要,因此,学生必须重视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
第一,注重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确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采取适当行动,妥善安排个人时间,做好课前预习、课中听讲和课后温习,抓牢专业基础知识,为考试做好知识储备,进而预防和克服考试焦虑感。
第二,注重培养科学的学习能力。
为了预防和克服考试焦虑感,大学生要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构建科学的思维能力结构,激发好奇心,学会举一反三,从更多角度思考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累积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
2.确立合理的考试成绩期望值。
大学生要科学认识自己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学习能力情况,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立考试成绩期望值。
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防止和克服考试焦虑感。
反之,假如期望值水平超过了实际能力,就容易出现焦虑感。
(二)拓展社会实践能力,改善人际交往焦虑
为了缓解择业就职时产生的焦虑感,大学生应该正确分析就业形势和自身优劣势,扬长避短,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他们可以利用寒暑假做适当的兼职,来积累经验,锻炼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利用社会外界平台,调解择业就职焦虑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提高就业指导课的课堂互动度,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此外,还需要适当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
社会也要进一步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维护好大学生的劳动权益,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让他们的就业更有保障,从而减轻择业就职焦虑。
大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教育对他们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断健全自身人格,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挑战,防
止并克服焦虑感。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也要辅助高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2]陈寒.当代大学生社会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收稿日期:2016-11-25
作者简介:孙静(1988-),女,河南商丘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