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第九章笔记: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医学
03
依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B、C、D四群,即痢疾、福氏、鲍氏及宋内志痢疾杆菌,以及43个血清型。
02
【病原学 】
痢疾杆菌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D群>B群>A群。
日光照射30’ 、加热至60℃10’或100℃1分钟杀灭。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很敏感。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2周,但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周,在粪便中存活时间的长短同气温、粪便中杂菌等有关。
3
常规检测:
实验室检查
病原学检查
培养:检出痢疾杆菌即可确疹。应取早期、新鲜、勿与尿液混合、含粘脓血的粪便或肠试,多次送检,可提高检出阳性率。
快速病原学检查:采用免疫的方法检测细菌或抗原具有早期、快速的优点,对菌痢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
实验室检查
STEP3
STEP2
急性中毒型 混合型
混合型:此型最凶险,病死率极高。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90%以上)。该型实质上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MOF)。
01
04
02
03
病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者称作慢性菌痢。 原因:1.人体因素:营养不良、胃肠道慢性疾病、肠道分泌IgA减少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①面色苍白,皮肤发花,口唇或甲紫绀;四肢湿冷,②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20mmHg。③脉搏细数,心率快心音弱。④尿少或无尿。⑤出现意识障碍。
急性中毒型 脑型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脑血管痉挛导致脑缺氧、脑水肿甚至脑疝。
细菌性痢疾 ( bacillary dysentery) 潘延凤
细菌性痢疾
鉴别诊断
➢ 副溶血性弧菌肠炎:此种肠炎由副溶血性弧 菌(嗜盐杆菌)引起。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临床特征:有进食海产 品或腌渍食品史;同餐者同时或先后迅速发 病;主要症状为阵发性腹部绞痛、恶心、呕 吐,多无里急后重;粪便呈粘液血性、血水 或洗肉水样,有特殊臭味;取患者吐泻物或 可疑食物进行细菌培养有确诊价值
❖ 慢性痢疾: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型、慢性 隐匿型。
临床表现
➢ 普通型(典型):起病急,畏寒、发热,多为 38~39℃以上,伴头痛、乏力、食欲下降, 腹痛、腹泻,解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压痛明显,肠鸣音亢进。病程一般1~2周, 多数可自行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
临床表现
➢ 轻型(非典型):一般不发热或有低热,腹 痛轻,腹泻次数少,每日10次以内,有粘液 稀便,一般无肉眼脓血便,无里急后重。病 程一般为4~5日,少数病人也可转为慢性。
病理变化
➢ 慢性菌痢:肠粘膜可有轻度充血和水肿,粘 膜苍白增厚或呈颗粒状,血管纹理不清,溃 疡修复过程中呈凹陷性疤痕,周围粘膜呈息 肉状,但肠壁因瘢痕组织收缩呈肠腔狭窄者 少见。
【临床表现 】
❖ 潜伏期:一般为1~4天(数小时至7天)。 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
❖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轻型(非典型) 重型和中毒型。
发病机理
❖ 慢性菌痢 急性期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当机体抵抗力 下降,尤其胃肠道的原有疾患或营养不良等 因素作用下,疾病迁延不愈。
病理变化
➢ 急性期菌痢:累及整个结肠,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显 著,急性期肠粘膜基本病变呈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 炎症:充血、水肿、出血点。肠腔充满粘液脓血性渗 出液,粘膜坏死脱落形成表浅溃疡,甚至“地图样” 溃疡,重症病例可见溃疡修复过程中呈干涸的烂泥坑 样改变。慢性期可有肠粘膜水肿和肠壁增厚,肠粘膜 溃疡不断形成与修复,导致疤痕与息肉,少数病例可 引起肠腔狭窄。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是结肠粘膜出现溃疡及化脓性炎症.以急起的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样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在环境卫生差及卫生习惯不良的情况下易于流行.早在汉以前的中医著作中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由于当时科学检测手段的限制.对病原体的认识尚停留在早期阶段.因此,当时痢疾的概念包括一切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脓血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急慢性细菌性痢疾、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
在这些疾病过程中,如果出现上述临床表现时.中医都诊断为痢疾并按痢疾辨证施治。
因此,在事实上,中医痢疾的概念大于西医痢疾的概念。
[临床表现]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大多数为1—3天。
临床表现因正气强弱及感邪多少而不同。
轻者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呈粘液便。
多数患者表现为急起的发热、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严重者壮热烦渴、神昏、抽搐或惊厥、痢下鲜紫脓血等。
细菌性痢疾按照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两大类。
临床统计,急性菌痢约占75.~9095以上,根据感邪种类及病情轻重不同.又可分为湿热痢、疫毒痢和寒湿痢三种。
其中最常见的是湿热痢.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并伴有典型的湿热征象,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脘腹痞闷、舌苔黄腻.脉象滑数等.若热重于湿,可以出现身体烦渴、痢下赤多白少.甚至痢下鲜红;若湿重于热.则口不渴或渴不欲饮,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下白冻.疫毒痢除了强调痢疾的传染性强并有流行趋势外,在菌痢的证候类别中,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所感邪气的毒力强,临床症状严重。
表现为急起的畏寒、壮热、烦渴、头痛,甚至抽搐、惊厥、昏迷、腹痛.里急后重严重,痢下鲜紫脓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或疾。
若救不及时,则出现闭脱二证,以致最后阴阳离绝。
这是痢疾最为危急的证候。
细菌性痢疾【35页】
阿米巴原虫 散发 数周-数月 不发热,症轻 无 数次 右 多 暗红色果酱样
RBC>WBC
鉴别诊断
• 食物中毒 • 其他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 • 结肠癌,直肠癌 •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 慢性血吸虫病 • 乙脑
预后
• 一周 • 影响因素 • 菌型,临床病型,全身免疫状态,治
疗合理及时否。
• 败血症 • 关节炎
并发症
• 急性菌痢 • 慢性菌痢
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
• 病原 • 流行病学 • 潜伏期 • 全身症状 • 里急后重 • 便次 • 腹痛 • 粪便量 • 便性状 • 镜检
痢疾杆菌 流行性或散发 1-7天 发热,症重 有 十数次、数十次 左
少 脓血便
WBC>RBC
2. 抗生素的选择:一般先根据临床诊 断选择抗生素,待病原学诊断明确后, 再做更换或调整。
治疗
三、对症治疗:发热、腹痛、呕吐 四、保护肠粘膜:思密达、果胶铋等 五、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制剂等
慢性菌痢的治疗
一、全身治疗 二、病原治疗
病原分离、药敏;联合用药;延长疗程 保留灌肠 三、对症治疗
休克型
• 全身微血管痉挛引起 •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
绀,血压下降,脉搏细数,少尿及意识 障碍
脑型
• 脑血管痉挛引起 • 烦躁不安,嗜睡,昏迷及抽搐,瞳孔变
化,呼吸衰竭等,病情凶险,病死率 高。
混合型
• 兼有休克型和脑型的表现 • 病死率高
慢性菌痢
• 2月,反复发作 • 有关因素 • 急性期治疗不彻底 • 耐药菌株感染 • 原有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低下
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病原治疗 三、对症治疗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病理学丨细菌性痢疾
多发于儿童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引起,累及结肠为主,夏秋季多见。
痢疾杆菌主要有四种类型:福氏菌、鲍氏菌及宋内氏菌、志贺氏菌,均产生内毒素。
其中以志贺氏菌毒性最强,还可产生外毒素,但我国常见的是福氏菌。
1病理变化病变部位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严重病例,回肠下段以后的肠段均受累。
2类型
(1)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发生在肠道,过程可以总结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溃疡形成→愈合形成浅表瘢痕。
卡他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粘液分泌亢进,粘膜充血及炎性细胞的浸润。
假膜性炎粘膜表层坏死,以及大量纤维素渗出,渗出的纤维素与炎性细胞、细菌一起形成假膜。
此为本病特征性病变,假膜首先出现于粘膜皱襞顶部,呈糠皮状,后期可融合成片。
愈合期形成的浅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多从急性菌痢转变而来。
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转为慢性者较多。
病变反复发作,溃疡底部可有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肠腔狭窄。
慢性患者常为传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细菌性痢疾最严重的类型。
可引起中毒性休克。
特点:①多见于2~7岁儿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杆菌引起;③肠道病变轻;④起病急骤,有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3临床表现
毒血症可引起发热、头痛和乏力、白细胞增多。
肠痉挛可有腹痛、腹泻症状。
炎症刺激直肠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频繁,大便初为粘液便,然后可转为粘液脓血便,偶尔排出假膜。
严重者可有电解质紊乱或休克。
病理学 细菌性痢疾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染
发病机制
侵入人体——侵入肠壁淋巴组织—— 肠系膜淋巴结——在巨噬细胞中繁 殖——经胸导管进入血液——菌血 症——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败血症——胆囊中细菌再度入 肠——肠黏膜坏死脱落,溃疡形成
病理变化
以巨噬细胞增生为特征的急性增生性炎
其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 回肠下段的淋巴结显著肿大、 充血、质软。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充满巨噬 细胞。 脾脏 肿大,包膜紧张。切面呈暗红色,质甚 软。脾窦高度扩张充血,巨噬细胞弥漫增生。 肝脏 肿大,肝细胞水变性,脂肪变 骨髓 巨噬细胞增生。细菌培养率90%
四者都有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形成。
内容物:果酱样 ,棕褐色 脓肿壁:破絮状
肝右叶见一巨大脓肿,其边缘不整齐, 腔内为坏死组织,脓肿壁呈破絮状。
阿米巴肝脓肿
镜下
1)脓肿壁有坏死组织,少量炎细 胞浸润,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
2)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可见阿米巴 滋养体
临床表现
长期发热,伴右上腹痛,肝肿大, 压痛
伤寒
伤寒: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伤寒小节
增生活跃的巨噬细胞胞质内常吞噬伤寒 杆菌,红细胞和细胞碎片。这种巨噬细 胞称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称伤寒小 结或伤寒肉芽肿
异常吞噬淋巴细胞、 红细胞和坏死细胞的 碎屑,这种细胞即为 伤寒细胞。
的巨噬细胞功能活跃,异常吞噬形 成伤寒细胞,并聚集成团,呈现出 境界较为清楚的结节状病灶即为伤 寒肉芽肿。
— 到达结肠—吞—噬红—细—胞—大滋养体
组织细胞碎片
3.
里急后重:出自《难经•五十 七难》,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 门重坠,便出不爽。里急即欲便不能, 指便意频生而排便不多或无便可排;后 重即窘迫下坠,指排便不畅、肛门重坠 感。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6: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
06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食物中毒(一)细菌性痢疾【定义】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理变化主要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及溃疡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排粘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在我国属乙类法定传染病【病原学】痢疾杆菌:志贺菌属G-1 结构: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孢,有菌毛2 分型:·根据生化反应和O抗原,分为ABCD 4群-痢疾志贺:最强-福氏:常见,易转慢性-鲍氏-宋内3 特点·污染瓜果长期存(1-2周),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周·抵抗力弱易杀死(日照30min;60℃ 10min/100℃ 1min;酸和消毒剂)·内外毒素均致病·内毒入血是主因【流行病学】1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2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粪-口途径)3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和青壮年居多;病后免疫力不持久,易反复感染4 流行特征:常年散发,夏秋多见;医疗条件差且水源不安全;影响因素:降雨量多、苍蝇、饮食【临床表现】里急后重:指肛门坠胀、疼痛、便意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常伴不随意、无效的排便动作。
常提示:结肠直肠病变,及盆腔妇科疾病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面色苍白,口唇紫绀,上肢湿冷,皮肤呈花纹状·血压下降,脉压差变小·脉搏细数·尿少·意识障碍2 脑型·早期: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面色苍白、口唇发灰;血压可略升高,呼吸与脉搏可略减慢;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晚期:反复惊厥、血压下降、脉细速、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圆,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3 混合型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是最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病死率极高【诊断】1 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一周内有不洁饮食或接触史2 临床表现:典型菌痢:发热伴腹痛、腹泻、粘脓血便、里急后重·血常规: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粪便检查:外观为黏液脓血便,镜检见红细胞、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4 结肠镜检查【治疗】(一)急性菌痢1 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粪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2 一般治疗:休息、清淡饮食3 对症治疗:补液、解痉、物理降温4 抗菌治疗:轻型可不用抗菌药物·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首选喹诺酮类药物,3-5天·盐酸小糵碱(黄连素,减少肠道分泌,与抗生素同用,7天)(二)中毒型菌痢治疗1 抗菌治疗首选静脉2 降温止痉3 循环衰竭的治疗: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解除血管痉挛;应用糖皮质激素4 防治脑水肿与呼吸衰竭(三)慢性菌痢治疗1 有效抗菌药物延长疗程2 保留灌肠(部位在乙状结肠和直肠)【预防】1 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早期隔离,彻底治疗2 切断传播途径3 保护易感人群【暴发】• 暴发疫情定义: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在3 天内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细菌性痢疾,又称志贺菌病,是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在夏秋季节,容易引起暴发流行。
细菌性痢疾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短则数小时,长则7天。
根据临床症状,细菌性痢疾可分为典型痢疾和非典型痢疾。
典型痢疾可分为三个阶段:1. 初期:患者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温可达39℃左右。
此阶段症状较轻,易被忽视。
2. 发作期:患者出现典型的痢疾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
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胀痛、隐痛或绞痛。
腹泻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水样,带有黏液和脓血。
里急后重感明显,患者总感觉有粪便排在肛门附近,但每次排便量不多。
此阶段患者痛苦不堪,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3. 恢复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正常,粪便逐渐恢复正常。
但部分患者可出现迁延性腹泻、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1. 轻型痢疾:患者出现轻微的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无明显脓血便,病程较短,通常不超过一周。
2. 中型痢疾:症状介于典型和非典型之间,患者有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粪便中有黏液和少量脓血,病程约12周。
3. 重型痢疾:症状较重,患者出现高热、寒战、严重腹痛、频繁呕吐、腹泻等症状,粪便中带有大量脓血,甚至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病程较长,可达数周。
细菌性痢疾还可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
急性菌痢症状典型,病程较短,治疗及时可痊愈。
慢性菌痢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治疗较为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不同患者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评估和制定治疗方案。
如有疑似症状,请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在这篇文档中,我将深入探讨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提供一个详尽且系统的描述,以帮助理解这种疾病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
我要明确的是,细菌性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细菌引起,这一属包括了志贺菌、福氏菌、鲍氏菌和宋内菌等。
细菌性痢疾
(2)急性坏死性小肠炎:以肠出血为主, 先为鲜红色,后为暗红色,伴剧烈腹痛 和休克。 (3)肠套叠:儿童多发,腹痛为主,有肠 型,可触及肿块,大便血样,不含粪质。 (4)急性阿米巴痢疾:见表
病原 流行病学 潜伏期 全身症状
胃肠道
压痛部位 大便检查
结肠镜检
急性菌痢 志贺菌 散发性、可流行 数小时至7天 重,多有发热 毒血症状明显 腹痛重,里急后重 腹泻数十次 左下腹多见 量少,粘液脓血便 镜检大量红白细胞 可见吞噬细胞 培养有志贺菌 弥漫充血、水肿及 浅表溃疡,直肠乙状 结肠
(二)慢性菌痢: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2个月。 两方面因素: 1.人体因素: ① 轻型病例未治,一般病例治疗不彻底或 不及时; ②原有营养不良或肠道疾病或肠道 分泌性IgA↓。 2.细菌因素: ①福氏易导致慢性;②菌株耐药,虽经正 规治疗,但仍转为慢性。
1.慢性迁延型: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 愈,时轻时重。轻重不等的痢疾症状,伴贫 血、维生素缺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劳动 力减退。 2.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症状比急 性轻,疗效不如急性好。 3.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病史,近期 (2个月以上)无明显腹痛、腹泻等症状,但 乙状结肠镜检有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 大便培养可检出痢疾杆菌。
3.病原治疗(包括抗生素及化学制剂): (1)喹诺酮类:
(2)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TMP): (3)其他:庆大、卡那、氨苄青、利福 平头孢、灭滴灵、痢特灵……。
(二)慢性菌痢 1.一般治疗:生活规律,注意饮食。 2.病原治疗: a.2~3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重复2~3个疗程。 b.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接触病变部位,起 杀菌和刺激新生肉芽的作用。 N-S 50ml 痢特灵 0.4 地米 5mg 莨宕片 8mg
细菌性痢疾病理解剖精品课件
编辑版ppt
3
病原学(2)
A群:痢疾志贺菌,12个型 B群:福氏志贺菌,16个型 C群:鲍氏志贺菌,18个型 D群:宋内志贺菌, 1个型
4个群,47个血清型
编辑版ppt
4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水和食物、苍蝇
易感性: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免 疫,容易复发和重复感染
病原学检查:大便培养(用药前,脓血部分, 多次送检)
志贺菌核酸检测:缩短检测时间,且可用于已 用抗生素者
乙状结肠镜:适用于慢性菌痢
编辑版ppt
15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不洁饮食/接触史 临床表现:腹部症状/全身症状 大便常规:白细胞/红细胞 病原检查:痢疾杆菌阳性
编辑版ppt
16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 食物中毒
中毒型:结肠病变轻,全身病变重。多脏器微 血管痉挛及细胞变性坏死
编辑版ppt
8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7天,多数1~2天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 轻型(非典型)
中毒型(休克型、 脑型、混合型)
慢性菌痢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编辑版ppt
9
临床表现—急性典型
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发冷
腹部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18
流行性乙型脑炎
起病相对缓慢 以意识障碍为主,休克极少见 脑脊液检查有异常:颅压高,蛋白、细胞
轻度增高 乙脑特异性IgM阳性 肛拭或灌肠粪检阴性
编辑版ppt
19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低脂流食
病原治疗:喹诺酮/氨基糖甙/磺胺类
细菌性痢疾
三、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粪-口途径。 (三)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学龄前儿童和
青壮年为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易重复 感染。 (四)流行特征 夏秋多见,影响因素:降雨 量多、苍蝇、饮食、机体。
四、发病机制
1.病原菌寄生于肠道,释放内毒素,使肠上皮 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形成浅表性溃疡, 出现粘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
(1)结肠癌及直肠癌 (2)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3)慢性血吸虫病
3.中毒型菌痢 (1)休克型与感染性休克鉴别 (2)脑型与流行性乙脑鉴别
九、预 后
1.痢疾志贺菌群重,福氏易慢性化 2.中毒型病死率高 3.慢性不易根治 4.免疫力低,儿童或老年人预后较差
十、治 疗
1.急性菌痢 (1)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保证水电解
(2)病原学治疗:成人可选用喹诺酮类药物,儿童 选用第三代头孢类药物。
(3)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 休克型治疗:快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
管活性药;防止DIC;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脑型治疗:脑水肿时用甘露醇治疗,应用激素有
助于改善病情。呼吸衰竭时,吸氧,保证呼吸道通 畅,必要时应用人工呼吸机。
十一、预 防
3.细菌性痢疾大便的性质是: A.粘液脓血便 B.米泔水样大便
C.陶土样大便 D.果酱样大便
4.菌痢导致症状最严重的菌群是 A.痢疾志贺菌群 B.福氏志贺菌群 C.宋内志贺菌群 D.鲍氏志贺菌群
5.中毒性菌痢好发于:
A. 新生儿 B. 婴幼儿
C. 2-7岁儿童 D. 成人
6.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变部位位于
七、实验室检查
1.血象 急性期WBC(10~20)×109/L,N↑,慢性期 可贫血。
病理学-细菌性痢疾
預後:
1-2周內大多痊癒,少數轉為慢 性。
2.中毒性菌痢:
特點:
①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狀嚴重, 而腸道病變不明顯。
② 多見於2-7歲體質較好的兒童。 ③ 腸道病變輕,僅表現為卡他性
炎或濾泡性炎。 ④ 臨床上無明顯腹痛、腹瀉及膿血
便。
3.慢性菌痢
定義:菌痢病程超過兩個月以上 者稱為慢性菌痢。
潰瘍 癒合可有淺表疤痕。
菌痢 假膜 性炎 (假膜)
假膜 被膽 汁染 成黃 綠色
假膜
淺表 潰瘍
臨床上:
① 發熱、頭痛、無力、食欲↓、WPC↑—— 毒血症
② 腹痛、腹瀉——腸管蠕動亢進、痙攣。 ③ 粘液、膿血便: ④ 裏急後重、排便次數多——炎症刺激神
經末梢及肛門括約肌 ⑤ 電解質紊亂、休克——排便多,失水、
三、病理變化及臨床病理聯繫:
主要病變部位:大腸,尤其是乙狀 結腸及直腸。
以腸道病變、全身變化、及臨床經 過不同分三種:
1.急性菌痢:
早期:大腸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 病變進一步發展:
成為本病特徵性的假膜性炎。来自病變進一步發展: 腸粘膜表層壞死,大量纖維素滲
出→假膜性炎→假膜可脫落形成大 小不一、形態不規則的地圖狀淺表
福氏菌感染轉為慢性者為多。
細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①由痢疾桿菌引起的一種大腸粘膜纖 維素性炎的腸道傳染病。
②全年均可發病, 以夏秋季多見。
③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
粘液膿血便、裏急後重。
二、病因及傳染途徑
病原菌: 痢疾桿菌 傳染原: 病人及帶菌者 傳播途徑: 糞口傳染。 發病機理:見下頁
病理学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第四节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其次是20~39岁青壮年,老年患者较少。
病因及传染途径痢疾杆菌是革兰染色阴性的短杆菌。
按抗原结构和生化反应可分为四群。
福氏菌(Shigella flexneri)、宋内氏菌(Sh.sonnei)、鲍氏菌(Sh.boydii)和志贺氏菌(Sh.dysenteriae)。
所有痢疾杆菌均能形成内毒素,志贺氏菌除内毒素外,还可产生外毒素。
现用Ipa质粒抗原和志贺毒素(ShT)基因作PCR测定,为快速诊断开辟了新的徐径。
菌痢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痢疾杆菌从粪便中排出后,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苍蝇等)污染食物、饮水、食具、日常生活用具和手等,再经口传染给健康人。
食物和饮水的污染有时可引起菌的暴发流行。
发病机制痢疾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在抵抗力较强的健康人可被胃酸大部分杀灭,即使有少量未被杀灭的病菌进入肠道,亦可通过正常肠道菌群的拮抗作用将其排斥。
此外,在有些过去曾受感染或隐性感染的患者,其肠粘膜表面有对抗痢疾杆菌和特异性抗体(多属分泌性IgA),能排斥痢疾杆菌,使之不能吸附于肠粘膜表面,从而防止菌痢的发生。
而当人体全身及局部抵抗力降低时,如一些慢性病、过度疲劳、暴饮暴食及消化道疾患等,即使感染小量病菌也容易发病。
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后,先在上皮细胞内繁殖,然后通过基底膜侵入粘膜固有层,并在该处进一步繁殖,在其产生的毒素作用下,迅速引起炎性反应,其强度与固有层中的细菌数量成正比,肠上皮细胞坏死,形成溃疡。
菌体内毒素吸收入血,引起全身毒血症。
中毒型菌痢大多发生于儿童,其发病机制尚未查明,可能因患者为特异体质,故对细菌毒素呈强烈过敏反应。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菌痢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于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病变严重者,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也可受累。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细菌性痢疾(病理学课件)
2023/8/21
四、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痢 疾
胃酸、分泌型IgA 杀灭(隐性感染)
杆
菌
免疫力低下 侵入肠黏膜上皮及固有层
繁殖、释放内毒素
肠黏膜炎症、全身中毒症状
2023/8/21
小结
1.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 传染病,简称菌痢;病变位于大肠粘膜,尤其以乙 状结肠和直肠为重;以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为 特征(纤维素性炎)。
假膜成片脱落 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浅表性溃疡
2023/8/21
二、急性菌痢的临床病理联系
1.全身中毒症状:病菌毒素→毒血症→ 发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2.腹痛、腹泻:炎症刺激→病变肠管蠕动 亢进及痉挛→腹痛(左下腹为甚)、腹泻 (水样便→粘液脓血便)→ 脱水。
3.里急后重:炎症刺激直肠壁内神经末梢 及肛门括约肌→里急后重和排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频繁。
2.急性中毒性菌痢多发生在2~7岁儿童,起 病急骤,肠道病变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而全 身中毒症状严重,数小时后即迅速出现中毒性 休克或呼吸衰竭。
2023/8/21
一、概述 二、病因 三、传播途径 四、发病机制
2023/8/21
一、细菌性痢疾概述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病变性质:纤维素性炎症(假膜性炎) 病变部位:大肠粘膜(尤其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变特征:大量纤维素渗出形成假膜 好发年龄:儿童 好发季节:夏秋季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 重。
2023/8/21
一、慢性细菌性痢疾
5.临床病理联系:根据临床表现分三型: ①慢性迁延型:长期反复出现肠道症状
及营养不良表现; ②慢性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出
急性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概念细菌性痢疾(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亦称志贺菌病。
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
主要病理变化: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
主要表现: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菌痢)。
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成慢性。
痢疾杆菌各组及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病后免疫力差,可反复发作。
病原学痢疾杆菌(dysentery bacilli)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有菌毛,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胞,兼性厌氧,最适于需氧生长。
存在于病人与带菌者的粪便中,抵抗力弱,在粪便中数小时内死亡。
日照30分钟、60℃10分钟或100℃1分钟可杀灭,对酸及一般消剂均很敏感,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0~20天,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能生长数周。
20~30℃左右痢菌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小时可增殖100~80倍,12小时超过50000倍,在瓜果蔬菜中8~24小时可增殖20~800倍。
D群宋内志贺菌抵抗力最强,其次为B群福氏志贺菌,A群痢疾志贺菌抵抗力最弱。
志贺菌属的分型我国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占优势,部分地区仍有痢疾志贺菌流行。
福氏志贺菌感染易转为慢性。
宋内志贺菌感染引起症状轻,多呈不典型发作。
痢疾志贺菌毒力最强。
痢疾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内毒素,引起细胞死亡。
内毒素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毒血症、休克的重要因素。
志贺菌所有菌株均能产生内毒素。
部分A群、B群、D群的血清型可产生外毒素,也称志贺毒素,有神经毒性、细胞毒性与肠毒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非典型病人、慢性菌痢病人及无症状带菌者在流行病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1、水源污染:可引起水型暴发流行。
2、食物污染:可引起食物型暴发流行。
3、日常生活接触。
4、苍蝇传播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流行特征:全年散发,以夏秋季多见发病机理志贺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一下三个要素:1.细菌数量2.致病力3.机体抵抗力入侵病原菌数量多时,机体抵抗力下降,痢疾杆菌吸附、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内繁殖,再侵入邻近上皮细胞,通过基底膜进入固有层内继续增殖,裂解、释放内毒素、外毒素,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小血管循环障碍,导致肠粘膜炎症、坏死及溃疡,形成脓血便。
传染病学: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菌痢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 死率高。高热,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故以严 重毒血症、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肠 道症状轻或缺如。
➢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 脑型(呼吸衰竭型):以严重脑症状为主 ➢ 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之表现,病死率很高
血管活性物质
急性微循环衰竭 感染性休克 DIC
脏器功能衰竭
出血性结肠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中毒性菌痢
11
毒血症
中毒性菌痢发病机制
血管痉挛 微循环障碍
组织缺血缺氧
回心血量不足
脑缺氧
代谢障碍
心排出量减少
脑水肿 呼吸衰竭
酸性产 血管通透 物增多 性 增 强
酸中毒 血浆外渗
血容量不足
脑病
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休克
休克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较常见,以感染性休克 为主要表现: 1.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出现花斑、发绀 2.心率加快、脉细速甚至不能触及,血压逐渐下降甚 至测不出, 3.可出现心、肾功能不全及意识障碍等症状。 4.重型病例不易逆转,可致多脏器功能损伤与衰竭,危 及生命。
3.有轻微腹痛及左下腹压痛, 4. 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少数转为慢性。
20
重型
1.多见于老年、体弱、营养不良患者; 2.急性发热,腹泻每天30次以上,为稀水脓血便,偶尔排
除片状假膜,甚至大便失禁,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3.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常伴呕吐,严重失水
可引起外周循环衰竭; 4.部分病例以中毒性休克为突出表现者,则体温不升; 5.常有酸中毒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数出现心、肾功能
⑵肠道症状:腹痛、腹泻,先为水样便,后为黏液 脓血便、每天10次以上,量少,里急后重
病理学:细菌性痢疾
预后:
1-2周内大多痊愈,少数转为慢 性。
2.中毒性菌痢:
特点:
①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严重, 而肠道病变不明显。
② 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 ③ 肠道病变轻,仅表现为卡他性
炎或滤泡性炎。 ④ 临床上无明显腹痛、腹泻及脓血
便。
3.慢性菌痢
定义:菌痢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 者称为慢性菌痢。
溃疡 愈合可有浅表疤痕。
菌痢 假膜 性炎 (假膜)
假膜 被胆 汁染 成黄 绿色
假膜
浅表 溃疡
临床上:
① 发热、头痛、无力、食欲↓、WPC↑—— 毒血症
② 腹痛、腹泻——肠管蠕动亢进、痉挛。 ③ 粘液、脓血便: ④ 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多——炎症刺激神
经末梢及肛门括约肌 ⑤ 电解质紊乱、休克——排便多,失水、
三、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主要病变部位:大肠,尤其是乙状 结肠及直肠。
以肠道病变、全身变化、及临床经 过不同分三种:
1.急性菌痢:
早期:大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 病变进一步发展:
成为本病特征性的假膜性炎。
病变进一步发展: 肠粘膜表层坏死,大量纤维素渗
出→假膜性炎→假膜可脱落形成大 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地图状浅表
细菌性痢疾
(bacillary dysentery)
一、概述:
①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大肠粘膜纤 维素性炎的肠道传染病。
②全年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多见。
③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
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二、病因及传Biblioteka 途径病原菌: 痢疾杆菌 传染原: 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染。 发病机理:见下页
福氏菌感染转为慢性者为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夏秋多发,儿童及青年多见,以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四群。
产生内毒素,志贺氏菌还产生外毒素,且毒力最强,经口传播。
(二)发病机理:
细菌数量,细菌毒力,机体的抵抗力:疲劳、暴饮暴食。
二、病理变化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病变主要累及直肠、乙状结肠。
早期: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黏液分泌亢进。
进展:化脓性纤维素性炎,黏膜坏死,糜烂、溃疡、渗出形成典型的伪膜性炎。
临床: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
毒血症的全身症状:发热、头痛、乏力等,血培养呈阴性。
由于炎症局限于粘膜下层,不引起肠狭窄。
(二)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1、起病急,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肠道病变轻。
2、肠道病变以集合、孤立淋巴小结增生为特点,称为滤泡性肠炎。
3、2-7岁儿童多见,致病菌为毒力较低的福氏和宗内氏多见。
(三)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超过2个月,可迁延数年。
以福氏菌多见。
慢性溃疡和粘膜息肉状增生为特点。
病变时间长时肠壁增厚,甚至肠腔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