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 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辨证分阴阳: 阴证——寒证、里证、虚证; 阳证——热证、表证、实证。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
1、养生防病,必适阴阳 2、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谨查阴阳之所 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 确立治则分阴阳 • 选用药物分阴阳
(1)确立治则分阴阳
• 泻其有余(实则泻之):邪气有余的阴/阳偏胜之证, 用泻法,泻其亢盛的邪气。 热者寒之:阳胜则热,用寒凉药或寒法直泻其热 寒者热之:阴胜则寒,用温热药或温法祛散其寒 • 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任何一方出现虚 损时,用补益法补其虚处。 补阳散寒:阳虚则寒,用温补阳气法使阳气渐旺而寒 象自消(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滋阴清热:阴虚则热,用滋补阴液法使阴液渐充而热 象自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五)阴阳交感与互藏
1、涵义: •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即阴 阳发生相互作用,谓之“交感”; • 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阴 中有阳,阳中有阴,谓之“互藏”。 2、阴阳交感的基础:阴阳二气的运动; 3、阴阳互藏的基础:阴阳互根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涵义: • 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恢复其协调平衡 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 平衡: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 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协调平衡)。 2、表现: • 和(稳态)——生理自和、病理自和 • 平(动态平衡)——生理平衡(生理可调节 的范围内的平衡)、病理平衡(超出生理调 节范围内的平衡)
1、涵义 2、表现 • 相互对立; • 相互制约。
(二)阴阳互根
1、涵义 2、表现 • 相互依存; • 相互为用。 阴在内,阳之守也——阴为阳守持于内, 为功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阳在外,阴之使也——阳为阴运使于外, 阳的功能活动是物质吸收、转化、使用 的基础。
(三)阴阳消长
1、涵义 2、表现 • 此长彼消 • 同消同长
(3)阴阳两虚
涵义:阴阳互根,任何一方的偏衰都会导致 另一方的也出现虚损。 表现: • 阴损及阳:阴液亏虚,不能营养、化生阳气, 或阳气无所依附而耗散,使阳气虚损。 • 阳损及阴:阳气亏虚,不能化生阴液,使阴 液不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 四诊分阴阳:wk.baidu.com
阳 望色泽 鲜明(黄赤) 闻语声 高亢有力,呼吸气粗 问寒热 喜凉怕热,口渴高热 切脉搏 浮数洪滑 阴 晦暗(白青黑) 低微无力,呼吸微弱 畏寒肢冷,口润 沉迟细涩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 生理状态:阴阳协调平衡。 • 表现为: 物质与功能的协调统一 阴阳二气的运动协调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正气:指人体正常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力、适 应力、康复力。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 正气分阴阳:阳——阳气,阴——阴精 • 邪气分阴阳:阳邪——风、暑、火 阴邪——寒、湿
阴阳学说六个内容之间的关系
• 六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阴阳之间的关 系及运动规律; • 对立的阴阳双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 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 对立互根、交感互藏是转化的内在依据; • 消长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消长的必然结果。 •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 • 自和、平衡是阴阳运动保持协调的能力与趋 势。
概说
阴阳概念的起源: • 最初涵义:日光的向背 • 引申涵义:正反对立统一的双方 • 哲学涵义: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现 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学说的形成
• 阴阳学说与中医学的关系: 生理:生之本,本于阴阳; 病理:偏阴偏阳之谓疾; 治疗:治病必求其本——阴阳。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是一个哲学抽象的概念; (二)阴阳属性的归类依据
(2)药物性能分阴阳
• 四气分阴阳 阳——温热 阴——凉寒 • 五味分阴阳 阳——辛、甘 阴——酸、苦、咸 • 作用分阴阳 阳——升、浮 阴——降、沉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说明人体的物质性
如:气 阳气:温养内脏、肌表 阴气:濡养内脏、滋润人体
2、划分人体组织结构
• 部位分阴阳 阴:内脏、腹部、内侧 阳:体表、背部、外侧 • 脏腑分阴阳 :阴——五脏; 阳——六腑 • 经络分阴阳:阴——经 ;阳——络 • 气血分阴阳:阴——血;阳——气
(2)阴阳偏衰 涵义: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病理性质:正气不足,属虚证。 • 阳虚则寒——阳不足,不能制约阴,导致阴 的相对偏盛,阴主寒,故病变为虚寒证(畏 寒、肢冷、神疲倦怠、苔白、脉微等症状) • 阴虚则热——阴不足,不能制约阳,导致阳 的相对偏亢,阳主热,故病变为虚热证(潮 热、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 征兆:水火 • 医学上的阴阳属性: 阳——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 阴——滋润、凝聚、抑制等作用。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绝对性 2、相对性 • 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事物具有无限可分性。 (四)阴阳只标示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2、分析病理变化规律
病变总纲——阴阳失调,其规律包括阴 阳偏胜、偏衰。
(1)阴阳偏胜 涵义:指阴/阳任何一方高出正常水平的病理 变化。 病理性质:胜则为邪气,邪气盛,属实证。 • 阳胜则热——阳主热,阳盛出现实热证(高 热、汗出、口渴、舌红、脉数等症状) • 阳胜则阴病——热盛伤阴,耗伤阴液(口渴、 少尿、脱水等症状) • 阴胜则寒——阴主寒,阴胜出现实寒证(畏 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迟等症状) • 阴胜则阳病——阴邪伤阳气(出现怕冷等一 系列阳气损伤的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