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思想特点
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比较
摘要:李清照和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有:从抒情方式看,都借物抒情,意象鲜明;从语言特点看,都简洁平实,语言通俗;从修辞手法看,都拟人鲜活,比喻生动。
二人爱情诗词写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意象选择方面,注重现实与表现理想;语言风格上,含蓄典雅与直白大胆;修辞手法上,回环的叠字与诸多的排比。
其写作特色的差异与三个方面的影响有关: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各自的人生命运与性情;诗体形式。
关键词:李清照勃朗宁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爱情,从来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将爱情作为歌咏和赞颂的对象。
宋代词人李清照和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一生都创作了许多作品,爱情诗词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两宋之交的重要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词集为《漱玉词》。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诗歌有《葡萄牙人十四行诗》等。
她们的诗词都为爱至诚,有感而发,但在写作特色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定的差异。
本文拟从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来比较分析两人爱情诗词具体的写作手法。
一、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相似之处李清照的生活以靖康之难为界,前期生活美满,后期颠沛流离。
而巴雷特曾因脊椎跌损下肢瘫痪长达二十多年,结识丈夫罗伯特后,才改变了她那充满哀怨的生命。
(一)抒情方式:借物抒情,意象鲜明两位女作家的爱情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抒情方式上也都善于借物抒情,融情于景,常用鲜明的意象勾勒抽象的情感。
作为婉约词宗,李清照在作品中常借用许多意象抒发情感。
其词处处流动着爱情的含蓄与哀伤,所倾诉意象大致有三类:第一,清新可爱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窦初开的少女时期。
秋千应是此类意象中的代表。
如《点绛唇》中有:蹴罢秋千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1],少女芳心萌动,心事也随着秋千架慢慢飞向天际,恰如东坡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之句。
第二,哀伤苍凉的意象,大多出现在情思如缕的少妇时期。
十九世纪英国诗歌最高成就
十九世纪英国诗歌最高成就一、丁尼生的诗歌成就话说回来,要谈十九世纪英国诗歌的最高成就,那可不能不提阿尔弗雷德·丁尼生。
他可是当时英国诗坛的一颗璀璨明星啊!1. 诗歌风格丁尼生的诗歌风格那叫一个多变又迷人呐!有时候他的诗充满了浪漫的幻想色彩,就像带着你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比如说他在描写自然景色的时候,那细腻的笔触,仿佛让你能亲眼看到那郁郁葱葱的森林,听到潺潺流淌的溪水声。
可有时候呢,他又特别擅长刻画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让你感同身受。
像在一些描写爱情的诗歌里,那种对爱情的渴望、纠结、甜蜜等等情感,都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真的是太厉害了!2. 代表作品悼念集这部作品可是丁尼生的扛鼎之作啊!它是为了悼念他的好友哈勒姆而创作的。
在这部诗集里,丁尼生用诗歌记录了自己从得知好友去世的震惊、悲痛,到逐渐接受现实,最后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的整个过程。
这里面的每一首诗都饱含着他真挚的情感,读起来让人不禁为他和他们之间的友谊而感动。
比如说其中有一些诗句,把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融入到了对好友的怀念之中,让人在感受悲伤的同时,也会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
3. 作者简介丁尼生出生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学熏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英国国内广受赞誉,在世界范围内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勃朗宁夫人的诗歌成就对了,还有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夫人,她在十九世纪英国诗歌界那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啊!1. 诗歌特色勃朗宁夫人的诗歌有着独特的魅力。
她的诗往往充满了激情和力量,尤其是在表达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方面。
她敢于打破传统的束缚,用诗歌为女性发声。
比如说她在一些诗歌中,描写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呼吁人们关注女性的权利和地位。
2. 代表作品十四行爱情诗集这部诗集可是爱情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啊!它记录了勃朗宁夫人和她丈夫之间浪漫而又深沉的爱情。
波菲利娅的情人诗歌赏析
波菲利娅的情人诗歌赏析
《波菲利娅的情人》是一首戏剧独白诗,通过一位男性的视角讲述了其与心爱的女性的悲剧爱情。
这首诗展现了勃朗宁对戏剧独白的独特运用,使得诗中的主人公能以自己的声音直接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中,主人公表达了对心爱的女子波菲利娅的深深的爱意,以及因无法得到她的爱而感到的痛苦和无奈。
他讲述了他如何为了波菲利娅而杀害了自己的爱人,以及他在这一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
勃朗宁通过这首诗探讨了爱情与信仰、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冲突。
诗中的男子在爱情与信仰之间挣扎,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
他的行为既可以说是出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可以说是对信仰的扭曲体现。
这种对立和冲突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勃朗宁在这首诗中还运用了戏剧独白的独特形式,使得诗歌的叙述者与诗人分离,让读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形式使得诗歌的解读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入,因为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这首诗。
总的来说,《波菲利娅的情人》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戏剧独白诗,展现了勃朗宁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才华和艺术成就。
My-Last-Duchess翻译-和赏析
"My Last Duchess" - <我已故的公爵夫人>诗歌欣赏: 罗伯特.布朗宁(Robert.Browning) - 我已故的公爵夫人(:My Last Duchess")My Last DuchessRobert BrowningThat's my last Duchess painted on the wall,Looking as if she were alive. I callThat piece a wonder, now: FràPandolf's handsWorked busily a day, and there she stands.Will 't please you sit and look at her? I said'FràPandolf' by design, for never readStrangers like you that pictured countenance,The depth and passion of its earnest glance,But to myself they turned (since none puts byThe curtain I have drawn for you, but I)And seemed as they would ask me, if they durst,How such a glance came there; so, not the firstAre you to turn and ask thus. Sir, 't was notHer husband's presence only, called that spotOf joy into the Duchess' cheek: perhapsFràPandolf chanced to say, 'Her mantle lapsOver my lady's wrist too much,' or 'PaintMust never hope to reproduce the faintHalf-flush that dies along her throat:' such stuffWas courtesy, she thought, and cause enoughFor calling up that spot of joy. She hadA heart -- how shall I say? -- too soon made glad,Too easily impressed; she liked whate'erShe looked on, and her looks went everywhere.Sir, 't was all one! my favour at her breast,The dropping of the daylight in the West,The bough of cherries some officious foolBroke in the orchard for her, the white muleShe rode with round the terrace -- all and eachWould draw from her alike the approving speech,Or blush, at least. She thanked men, -- good! but thanked Somehow -- I know not how -- as if she rankedmy gift of a nine-hundred-years-old nameWith anybody's gift. Who'd stoop to blameThis sort of trifling? Even had you skillIn speech -- (which I have not) -- to make your willQuite clear to such an one, and say, 'Just thisOr that in you disgusts me; here you miss,Or there exceed the mark' -- and if she letHerself be lessoned so, nor plainly setHer wits to yours, forsooth, and made excuse,-- E'en then would be some stooping; and I choose Never to stoop. Oh, sir, she smiled, no doubt,Whene'er I passed her; but who passed withoutMuch the same smile? This grew; I have commands; Then all smiles stopped together. There she standsAs if alive. Will 't please you rise? We'll meetThe company below then. I repeat,The Count your master's known munificenceIs ample warrant that no just pretenceOf mine for dowry will be disallowed;Though his fair daughter's self, as I avowedAt starting, is my object. Nay, we'll goTogether down, sir. Notice Neptune, though, Taming a sea-horse, thought a rarity,Which Claus of Innsbruck cast in bronze for me!我的前公爵夫人墙上的这幅面是我的前公爵夫人,看起来就像她活着一样。
MyLastDuchess翻译和赏析(1)
MyLastDuchess翻译和赏析(1)“My Last Duchess”是罗伯特·勃朗宁的一首诗,讲述了一个男人展示他已故妻子油画照片的故事。
通过他对画像的描述和他对过去妻子的言辞,诗人暗示了一个暴力控制和嫉妒的男人。
My Last Duchess翻译我的上一任夫人,你应该知道,叫费拉拉。
她的家族举行了一个明显有钱、又名声显赫的婚礼。
我此刻站在这儿,我的代表正在为我们的下一任用品洽谈隔夜的交易。
虽然这并不是我职责所在——我的表现也不会对——(他在欧洲家族之间拥有声誉)但是,因为我显示出来,我稍稍提到我的上一任夫人——她的油画。
下面这个人的美丽只有画家才能雕刻出来。
她欣赏画及其艺术家,但夫人不止是坐着她被诱惑,当我周围有其他男性。
然后,她有一个被称为Claus of Innsbruck的画家。
婚姻存在问题。
我假装不知道。
我们走进大厅。
他们低声谈论着我的新娘。
我收藏了我的妻子的玩偶。
她地位的象征。
沉默。
在光线下,我点了蜡烛。
我的巷子里的家吗?这个夜晚,我们划着轻轻的碰撞你会对墙有疑问吗?不要停止,只要继续前进,直到她的名字背负阴影。
我的上一任夫人,你应该知道,叫费拉拉她死了。
指控。
未被证实。
我的最后一首诗就在这里结束了。
My Last Duchess赏析罗伯特·勃朗宁的“My Last Duchess”是一首哀悼和批判女性的诗歌。
它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故事,他因为他的控制欲和嫉妒心杀了他的妻子。
这首诗的男性讲述者对他妻子的描述显示出一种掌控的渴望。
费拉拉的油画照片一直挂在男人的大屋里,他随意地向位于他的大厅中间的观众展示照片。
他认为这张照片表达了他妻子的美丽和地位的符号,以及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男性讲述者提到,他妻子被比自己更贫穷的男性吸引,并有婚外情。
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他希望控制和决定她的行动,并永远地保持她在视野内。
当他嫌疑他妻子和一位画家有什么特殊的关系时,他并没有采取行动。
对布朗宁夫人爱情诗歌的美学解读
对布朗宁夫人爱情诗歌的美学解读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1806-1861),又名布朗宁夫人,是英国维多利亚诗歌史上著名的女诗人。
她的代表作《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世代广为流传,匠心独运,优美动人,感染力强。
她的部分十四行诗甚至可媲美莎士比亚。
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布朗宁夫人以及罗伯特·布朗宁的爱情故事入手。
而对于其十四行诗文本本身的美学研究仍有待进一步详细探究分析。
所有好诗均有一些共同的美学特点。
本论文从音乐美、意象美、结构美三个层面对布朗宁夫人爱情诗歌进行了美学解读。
论文共分三大部分:绪论,主体和结论。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布朗宁夫人及其爱情诗歌,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所做的研究分析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即李泽厚的美学理论。
主体部分包含三部分:诗歌的音乐美、意象美、及结构美。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布朗宁夫人爱情诗歌的音乐美。
音乐性是诗歌的显著特征。
音韵格律代表了诗歌的音乐性。
通过对音韵格律的规律性及变化性研究可欣赏其音乐美。
第二章主要讨论了意象的张力美。
诗歌之美在于其利用不同意象表达诗人情感及经历。
诗歌通常不直接描述事物而着力于抽象概念及情感表达。
新鲜奇特的意象使诗歌优美隽永。
本章主要用隐喻及复沓两种修辞手法展现诗歌意象的张力美。
第三章重点研究结构美。
几乎每首诗歌及整部诗集都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结构美。
外加句子的结构美更加凸显整部诗集的统一和谐之美。
整篇论文运用李泽厚的美学理论,通过对布朗宁夫人诗歌内容及形式美进行了深入探究。
整个研究能充分展现其爱情诗歌之美,并得以引导人们学会多维度欣赏其其它爱情诗的魅力。
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声——阐释勃朗宁夫人的《杰拉婷郡主的求爱》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声——阐释勃朗宁夫人的《杰拉婷郡主的求爱》武汉晴川学院/张秀芳【摘要】《杰拉婷郡主的求爱》是勃朗宁夫人诗歌创作中期的一部代表作。
该诗反映了勃朗宁夫人已经觉醒但还没有成熟的女性意识,是其女性意识觉醒的先声。
本文试从诗歌的结构、写作手法以及修辞三方面来分析勃朗宁夫人这一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杰拉婷郡主的求爱 女性意识 觉醒 先声一、引言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负盛名的女诗人,文学史上习惯称其为勃朗宁夫人。
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诗集-1844》出版,这在她长期的创作生涯中,是一块可纪念的里程碑。
《杰拉婷郡主的求爱》就收录于《诗集-1844》,诗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杰拉婷郡主来自安娜•杰姆森的侄女杰拉婷•巴特,故事的主要叙述者是一个叫做伯莱姆的穷诗人,美丽的杰拉婷郡主喜爱他的诗作,因此邀请他前往自己的庄园做客,并与其探讨灵魂的重要性以及人类的高尚品格等问题。
伯莱姆无可救药的爱上了杰拉婷郡主,但郡主有很多出身豪门贵族的追求者,伯莱姆深知自己生活的贫穷和出身的卑微,因而不敢表白自己的感情。
一日无意偷听到杰拉婷郡主拒绝一位伯爵的求婚:“我所嫁的人应该是高贵且富有的,当我想起他的出身时将绝不会为此感到脸红。
”(line:263-264)郡主的话深深刺痛了伯莱姆,痛苦的他大胆表达了对郡主的爱,并言辞激烈的指责了郡主对于普通人的蔑视。
此时勃朗宁夫人的笔锋一转,故事出现了很大的转机,杰拉婷郡主意识到了自己爱的人正是伯莱姆,因为伯莱姆在品德上非常富有且高贵,杰拉婷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真爱。
杰拉婷郡主不流于世俗,对一些问题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但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握的并不是很准确,因此,对自己的爱情的追求也稍显被动,以致在伯莱姆的质问下才意识到了自己的真爱所在。
可见,勃朗宁夫人在创作杰拉婷这一形象时,女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但还不够成熟,是其创作史上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先声。
论布朗宁夫妇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论布朗宁夫妇爱情诗的艺术特色作者:汪小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5期摘要:罗伯特·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是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诗人。
他们那些蜚声文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作至今依然广受读者青睐,所展示的非凡的艺术特色令人目不l暇接,由此而带给广大读者美的激赏和爱的启迪。
关键词:爱情诗:艺术特色;十四行诗;戏剧独白摘要:罗伯特·布朗宁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布朗宁是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杰出的诗人。
他们那些蜚声文坛、脍炙人口的爱情诗作至今依然广受读者青睐,所展示的非凡的艺术特色令人目不暇接,由此而带给广大读者美的激赏和爱的启迪。
关键词:爱情诗:艺术特色;十四行诗;戏剧独白[中图分类号]:K8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5-0048-02罗伯特·布朗宁(1812-1889)出生名门,年幼时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二十一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1845年布朗宁认识了伊丽莎白·巴雷特(1806--1861)。
她出身于富裕的家庭,15岁时不章从马上摔跌下来,伤了脊椎,从此长期卧病在床,博览群书,醉心于诗歌创作。
1838年,她以诗集《天使及其它诗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和社会名流。
伊丽莎白和罗伯特·布朗宁相识相知之后,彼此间发生了坚定不移的爱情。
两人冲破重重阻力,秘密在教堂结婚后私奔至意大利名城弗罗伦萨,在那里度过了十五年幸福、美满的生活。
在爱情的鼓舞和感召之下,伊丽莎白居然神奇般地站了起来,脱离了禁锢她长达24年的病榻。
在意大利期间,除发表了《诗集》(1844)、《葡萄牙十四行诗集》((1850)外,还写下《圭迪公寓的窗子》(1851)和《在大会以前写的诗》(1860)。
爱情的滋润也给罗伯特带来激励与灵感,在意大利,他出版了他最好的诗集一《男人和女人》(1855),标志着布朗宁“戏剧独自”方式的成熟。
天堂玫瑰勃朗宁夫人读后感
天堂玫瑰勃朗宁夫人读后感读完勃朗宁夫人的故事,就像在心灵的花园里走了一遭,而且这花园里最耀眼的那朵花就是她本人啦。
勃朗宁夫人,那可是个传奇人物。
她的故事一开始就有点像被乌云遮住的天空,身体不好,还被困在一种有点压抑的生活里。
但就像在黑暗的泥土里也能长出倔强的玫瑰一样,她没有被这些糟糕的情况彻底打败。
她写的诗啊,就像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涓涓细流,清澈又带着无尽的情感。
每一行诗就像玫瑰的花瓣,柔软却有着强大的感染力。
我感觉她在诗里把自己对爱情、对自由、对生活的渴望都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了。
就好比她把自己内心最隐秘的小盒子打开,让我们都能看到里面那些闪闪发光的珠宝一样的情感。
她和勃朗宁先生的爱情,那简直就是一场灵魂的奇遇记。
两个灵魂就像两块磁铁一样,不管中间隔着多少障碍,都紧紧地吸到了一起。
这种爱情可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喜欢,而是深入骨髓、能改变生命轨迹的爱。
他们通过诗歌来传情达意,这就特别浪漫,就像现在的人在微信上发甜言蜜语一样,但人家那可是充满诗意的高级情话。
勃朗宁夫人在爱情的滋润下,就像玫瑰得到了阳光雨露,开始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她的生命好像一下子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她的诗里也充满了这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感激。
我读着那些诗的时候,就感觉自己也被她的幸福给包围了,就像站在一片玫瑰丛中,周围都是芬芳和美好。
从她的身上,我还看到了一种女性的力量。
即使身体弱不禁风,但她的精神却像钢铁一样坚强。
她打破了很多当时对女性的束缚,用自己的才华和爱情证明了女性也可以有精彩的人生。
她就像那朵长在天堂的玫瑰,既有着超凡脱俗的美,又有着扎根泥土的坚韧。
总的来说,勃朗宁夫人的故事和她的诗就像一杯香浓的咖啡,第一口喝下去有点苦,那是她的苦难经历,但慢慢回味起来却满是香甜,那是她的爱情、她的希望和她的成长。
她让我相信,不管生活给我们多少磨难,只要心中有希望,有爱,就像玫瑰总会盛开,哪怕是在天堂的花园里。
_葡萄牙人十四行诗_解读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 第3期Journal of ChiFeng College(S oc.Sci)No13 Vol128《葡萄牙人十四行诗》解读王波然(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 要 《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夫人创作的组诗。
它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记录了她从恋爱到结婚的心路历程。
艺术上,使用了沓复、比喻、排比等方法,使诗歌达到内在情感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统一,极富感染力。
关键词 心路历程;爱情观;形象化手段;强势表达;细腻柔美中图分类号 I561.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596(2007)03-0090-02 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夫人(1806—1861)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
尽管她的早年生活笼罩在父亲的强权统治下和病痛的折磨中,她还是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甚至有人推荐她为桂冠诗人。
在她所创作的爱情诗中,以《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最为美丽动人。
这是包括44首十四行诗的组诗,是她和罗伯特·勃朗宁(1812—1886)从相知到相爱过程的真实写照。
婚后,勃朗宁才看到这组诗。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尽管他对描写人与人的情感的诗作不屑一顾,但诗人的敏感使他看到了组诗中的真、善、美以它的艺术价值。
于是,他努力劝说夫人将组诗编辑出版。
1850年,勃朗宁夫人在她出版的新诗集中收录它,并重新标题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
以此为标题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勃朗宁夫人不愿让读者知道这是她的情诗;二是因为勃朗宁总是戏呼妻子为小葡萄牙人。
这部诗集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好评如潮。
诗作饱含着丰富而深沉的个人情感,充满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可以与任何英语诗歌名作相媲美,即使在今天,仍然能使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
作为爱情诗,这组诗紧紧围绕关于爱的两个核心问题而展开。
女权主义者的归宿——勃朗宁夫人诗歌解读
加使 她 们 陷 入 了 思 维 的 困惑 。
这 个 人 ,给 诗 人 、世 人 留下 一 首 更 高 尚 的诗 篇 ,胜 似 我 所 有 女 权 主 义 追 求 在 生 活 空 间 和 文 化 空 间 的 男 女 平 权 和 平 失败之作 ,可我在这一点也失败 了。现在他迷失 了 自己 !只 等 ,这在 1 9世纪第 一波女权 主义运动 之前 是遥不 可及 的梦 因 为 我 一 人 的缘 故 。 ”她 的 自责 ,无 疑 是 以男 人 的守 护 天 使 想 。 当时 社 会 仍 在 男 权 思 想 的严 格 控 制 下 ,女 性 受 到严 重 的 自居 。此 刻 阿 萝 拉 抛 却 了 自己 曾经 追 求 的男 女 完 全 独 立 平 等 性别歧视 。 受 同时代法 国前卫女诗人 乔治 ・ 桑的影响 , E . B . 勃 的 信 念 ,为 了爱 情 ,她 彻 底 否 定 了之 前 的所 有 壮 志豪 言 和 孜 朗 宁 在 诗 歌 创 作 中深 刻 关 注 女 性 的命 运 ,热 情 呼唤 男 女 自由 孜努力 , “ 艺术象征着天 ,但爱情是上帝 ”。这 才是 阿萝拉 平 等 时 代 的来 临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推 动 了女 性 意 识 的 觉 醒 。 在 心 灵 深 处 所 追 求 的 , 就 像 她 父 亲 曾 经 教 导 她 的那 样 : “ 爱吧 , E . B . 勃朗宁看来 , 男女 最高级别的平等就是忽略性别 的存在 , 我 的孩子 ,爱 ,爱 !”。姑妈 曾经教 导她女人对于任何事 的 达 到 看 男 非 男 、看 女 非 女 的境 界 。虽 然 本 意是 好 的 ,可 是 无 才能都在 于放弃 她们 的权 利 ,罗姆 尼曾经告诉她女人的任务 视 男 女 与 生 俱 来 的 生 理 差 异 和 性 别 心 理 真 的 就 能 带 来 真 正 在 于 生 活 和 职 责 ,阿 萝拉 曾经 奋 力 的 反抗 强 加 于 身 上 的道 德 的社 会 公 平 和个 体 愉悦 吗 ? 枷 锁 ,千般 努 力 执着 于 握 紧 手 中的 权 利 ,到 最 后 她 证 明 了 自 《 阿萝拉 ・ 利 》是 勃 朗 宁 夫 人 自认 为 最 成 熟 的 的一 部 作 己是 生 活 的 强 者 ,却 也 暴 露 了强 者 的 内 心是 何 其 脆 弱 。 品 ,蕴含 了诗 人 对 人 生 的 最 高 信 念 。这 首 长 诗 描 写 了 自幼 失 去双亲的阿萝拉被姑母 收养 ,姑母严格管教希望将其培养 为
外国爱情诗赏析《我想起……》〔英国〕勃朗宁夫人
外国爱情诗赏析《我想起……》〔英国〕勃朗宁夫人〔英国〕勃朗宁夫人我想起,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年复一年,那良辰在殷切的盼望中翩然降临,各自带一份礼物分送给世人——年老或是年少。
当我这么想,感叹着诗人的古调,穿过我泪眼所逐渐展开的幻觉,我看见,那欢乐的岁月、哀伤的岁月——我自己的年华,把一片片黑影接连着掠过我的身。
紧接着,我就觉察(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我只是在挣扎):“这回是谁逮住你? 猜!”“死,”我答话。
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方平译)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1806—1861)是19世纪英国最有才华的女诗人。
她出生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文学。
不幸的是,她15岁那年因骑马摔伤了椎骨,从此长期卧床,在死亡线上挣扎了20多年。
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诗名大震,成为与丁尼生齐名的诗人。
1845年1月,本来就钦佩她诗才的诗人勃朗宁给她写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从此两人飞鸿不断,结下了无比深厚的友谊。
在勃朗宁的关怀和鼓舞下,女诗人的健康竟奇迹般地恢复了,第二年的春天,她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脚步踏上公园里绿色的草坪,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了。
对于勃朗宁的深情厚意她怎能无动于衷呢?她终于答应了勃朗宁的求爱,以爱回报了爱,同时开始写作献给她情人的《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
这部诗集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组诗,共44首,倾吐了诗人心灵深处无比深厚的感情,展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
这些优美的诗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她的才华也在这里达到了顶峰。
1846年9月,她冲破家庭的阻挠,和情人秘密结婚,移居意大利。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15年的幸福时光,1861年6月29日,女诗人偎依在丈夫的怀抱里溘然长逝。
这首诗是《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中的第一首,也是这部爱情组诗的序曲。
诗篇以回忆的笔调开始,满含着哀怨和感伤:“我想起,当年希腊的诗人曾经歌咏:/年复一年,那良辰在殷切的盼望中/翩然降临,各自带一份礼物/分送给世人——年老或是年少”。
论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组诗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随着济慈、雪莱、拜伦的相继去逝,英国诗坛开始走向沉寂,自莎士比亚以来最为繁荣的诗歌时代中断了。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小说几乎占据了英国文坛。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为数不多的诗人中找到一位优秀的抒情女诗人――勃朗宁夫人。
她不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留给我们一个优美的爱情故事,还以“十四行诗”这一传统诗体写下了一组感人肺腑的爱情诗篇,历来被人们作为珍品收藏。
勃朗宁夫人的抒情十四行组诗共有四十四首。
整个组诗委婉曲折,深沉细腻,空灵丰厚,前后连贯,情感脉络非常清晰,倾吐了女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挣扎,记录了她的疑虑和自卑,以及从爱情中获得的欢乐和力量。
读来真挚感人,的确可以称得上是自莎士比亚以来最优美的抒情十四行诗。
真挚深沉的情感我们在阅读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时,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原有的观点和想法明明和作者不同、却偏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把自己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而把自己的理性思索排斥在外,最后达到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
这样一种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就是来源于作品中真挚深沉的情感所产生的文学魅力。
真挚深沉的程度越深,我们在审美心理上产生的情绪就越强,作品也就越感人。
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组诗情感魅力的首要一点就是情感的真挚深沉。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一次深刻恋爱的人生是非常遗憾的。
甜甜密密一帆风顺的恋爱不算深刻,尝够了爱情苦果而最终并没有获得真正爱情的恋爱也不算深刻。
所以,也可以说大部分人是不能获得深刻的爱情体验。
而勃朗宁夫人是在饱尝人生痛苦之后,获得了一次神话般的爱情。
十五岁那年她骑马跌损了脊椎,造成下肢瘫痪。
接着是慈母病逝、最后连唯一可亲可爱的弟弟也溺死在她窗前可见的一条河里。
二十多年来,女诗人一直是在病床上度过的、直到三十九岁,因为她的两卷本诗集的出版,结识了另一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从此翻开了她爱情史上也是生命史上璀璨的一页。
但女诗人毕竟是三十九岁的人,爱情的火焰几乎熄灭,更何况病魔缠身,所以她无法相信爱神会真正降临。
浅析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思想特点
浅析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思想特点杜艳【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2)008【摘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is a famous woman poet in 19th century, and writes many excellent poems in her life. As a woman poet, she expresses great concern over women's social status, family life and spiritual needs, which is revealed in her works. With the special writing angle, her poems express not only the pure love but also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and feminist spirit.%勃朗宁夫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
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关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及精神需求。
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促成了其诗歌鲜明的思想特点。
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还处处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精神。
【总页数】2页(P94-95)【作者】杜艳【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2【相关文献】1.清丽婉妙诉衷情深情绵缈动人心——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较 [J], 袁群2.从《致乔治·桑》看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追求 [J], 袁欣3.女权主义者的归宿——勃朗宁夫人诗歌解读 [J], 苏晓丽4.对勃朗宁夫人爱情诗歌的美学解读——以其作品《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为例[J], 秦昕; 黄辉辉5.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比较 [J], 张晓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烈真切,清丽婉转——勃朗宁夫人《葡萄牙十四行诗集》赏析
热烈真切,清丽婉转——勃朗宁夫人《葡萄牙十四行诗集》
赏析
勃朗宁夫人是英国著名女诗人,她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是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部诗集以热情、真挚、清丽婉转的风格闻名,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由十四首诗组成,每首诗都由十四行组成,是典型的意大利式十四行诗。
诗歌以自由、爱情、信仰和哲学为主题,情感深刻,措辞优美。
首先,勃朗宁夫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热情和真挚。
她用优美的措辞,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
其中,诗歌《我最喜欢的习惯》是勃朗宁夫人最经典的作品之一,诗歌中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她说:“我最喜欢的习惯,是与你相拥在一起,听着你的心跳声,倾听你的呼吸声,感受你的温暖。
”
其次,勃朗宁夫人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信仰的追求和哲学的思考。
她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信仰的坚定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歌《光芒》是其中一首经典之作,她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光明的追求。
她说:“如果我有天使的翅膀,我会飞向光明的地方,找到真理和爱。
”
最后,勃朗宁夫人的诗歌风格清丽婉转,语言简练而富于意境。
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的诗歌像一首首美妙的音乐,悠扬动听,令人陶醉其中。
总之,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是一部充满真挚热情、
清丽婉转的诗集,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之作。
诗集表达了作者对爱情、信仰和哲学的深刻思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诗集。
论勃朗宁诗歌的爱情理念
论勃朗宁诗歌的爱情理念
刘新民
【期刊名称】《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勃朗宁的诗歌题材广泛,理
念新颖,在维多利亚诗坛独树一帜,其重要的诗歌主题便是男女爱情。
勃朗宁认为,爱情至善至美,因而是人类存在的最高形式,但他同时认为,爱情绝不可能脱离生活现实而存在于虚幻或真空之中。
换言之,世上绝没有超现实的、完美无缺的爱情。
再者,男女双方具有独立的个性、思想和诉求,无论怎样心心相印,情投意合,都不可能超越生活的制约,抛弃一切去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完美爱情”。
勃朗宁的爱情不完美论是对传统爱情理念的挑战。
【总页数】4页(P511-514)
【作者】刘新民
【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外语系,江苏连云港 222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2
【相关文献】
1.以"雪莱"之名——论罗伯特·勃朗宁诗歌理念的传达 [J], 王梦景;吴格非
2.清丽婉妙诉衷情深情绵缈动人心——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爱情主题比
较 [J], 袁群
3.同是女子表爱意风格方式各不同--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对比研究 [J], 胡竞
4.李清照与勃朗宁夫人爱情诗词写作特色的比较 [J], 林瑀
5.对勃朗宁夫人爱情诗歌的美学解读——以其作品《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为例[J], 秦昕; 黄辉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勃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抒情十四行诗集》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女诗人勃朗宁夫人(18061861)的情诗集。
勃朗宁夫人的爱情诗所折射出的西方美学
很 使 是上 帝 的意 旨,
那 么我 死 了还要 更加 爱你 。 ( 第四十 三首 ) 嘲
西方, “ 直抒胸臆 ” 的美学传统由来 已久 。柏拉 图认 为灵感是“ 诗神凭附时的迷狂心理 ” , 因此, 诗 是诗人在失去理智的迷狂状态下写成的。 华兹华 H
作者简 介: 张亚丽(9 7 )女, 17 一 , 河北保定人 , 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讲 师, 硕士 , 主要从 事英美写作教 学法和英美文学研 究; 刘丽芳( 9 7 , 河北邯郸人 , 17 一)女, 邯郸学院讲 师, 士, 硕 主要从事为英 美文学研 究。
S ls ta s o l my l e — — a mie , e t, fal f! i nd, f i God c oo e h s, I h lb vet ebe tr fe e t al uto s l he te t rd ah. a
斯在《 抒情歌谣集》 序言中指 f:诗歌是强烈感情 }“ {
一
、
明朗直 白的表达
勃 朗宁夫人的诗环环相扣 , 犹如一串彩色斑斓
的 自然流露 。”1 1 5 这些理论思想对英 国爱情诗 明朗 的表达特点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 相对 中困“ 怨 而不怒, 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的情 感模式和美学 要求, 西方人在抒发爱情时则表现得热情奔放 , 激 烈张扬。所以西方爱情诗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大胆 、 直率 、 热情 、 奔放 , 他们把爱情看 成是最美好 的东 西, 甚至 比生命还重要。 因此 , 他们表露爱情不是吞 吞吐吐 , 羞羞答答 , 而是尽情 的倾诉 , 热烈地追求 。 所有 这 一 切形 成 了一 种 深 层 次 的文 化 意识 积 淀 而
摘 要:勃朗宁夫人 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诗词巾所流露 出的情感 、内容以及表现形式处处折射 出西方美学 的特 点 。本文从j个方 面对她 的是个进行分析 , 从而揭示其美学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8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2, No.8 2012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12, 094~095 浅析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思想特点杜 艳(周口师范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内容提要]勃朗宁夫人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女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
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她关注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生活状态及精神需求。
她独特的女性视角促成了其诗歌鲜明的思想特点。
她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还处处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女权主义精神。
[关键词] 勃朗宁夫人;诗歌;思想特点[中图分类号] I1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2)08-0094-021.引言19世纪的欧洲,“女权”尚未得到社会的认可,当时社会的普遍看法是:男人应该是自由不羁、充满活力的,而女人则应保持中规中矩、柔弱温婉的“弱女”形象。
一个自由不羁的、不安分的女人被人们视为异物,被认为是对社会的一种威胁。
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要求女性承担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严格抑制女性对爱的需求,不追求任何事业。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一位杰出的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莱特(Elizabeth Barrett),又称勃朗宁夫人。
勃朗宁夫人出身于富裕的家庭,富裕的生活让她在乡村度过了愉快的童年。
她天资好学,聪明伶俐,8岁时开始写诗。
然而在15岁那年不幸从奔驰的马背上摔下来,造成脊椎骨骨折,从此下肢瘫痪,卧床24年。
在她39岁那年生命开启了新的篇章。
诗人罗伯特·勃朗宁读到巴莱特发表的诗歌,从此爱上了她的诗歌和她本人。
然而巴莱特的父亲禁止他们交往。
最终巴莱特摆脱了父亲的束缚,与小她6岁的勃朗宁结婚。
夫妇俩育有一子,但是巴莱特的父亲一生都没有原谅女儿的行为,至死未与女儿相见。
勃朗宁夫妇在一起度过了15年幸福的时光。
在婚后的15年里,两人一天都没有分离,巴莱特最后也是在一个午后偎依在爱人怀里,安然而去。
父亲专制式的虐爱和丈夫的深情对巴莱特以后的写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感情的压制,另一方面则是对自由浪漫婚姻的追求。
她的家庭生活曾深深地影响她创作的女性形象。
所幸的是,父权制的精神和身体上的束缚并没有使她一蹶不振,相反却促成了她写作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鲜明的诗歌特点。
2.诗歌特点2.1 不苟世俗的纯粹爱情观爱情是勃朗宁夫人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婚后勃朗宁夫人开始写描述他们爱情生活的十四行诗。
勃朗宁夫人的《葡萄牙十四行诗集》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出的爱情诗集。
爱情是这部诗集的主旋律,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诗歌语言委婉亲切,动人心弦,诠释了勃朗宁夫人不苟世俗的纯粹爱情观,也体现出其细致唯美的写作风格。
这部诗集中的第一首结尾部分这样写道:“(我哭了)我背后正有个神秘的黑影\在移动,而且一把揪住了我的发,\往后拉,还有一声吆喝(我只是在挣扎):\‘这回是谁逮住了你?’‘死,’我答话。
\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由此我们结合作者的经历可以得出结论:在没有爱情的日子里,生活对于巴莱特来说犹如没有阳光的黑夜:少年时期脊椎摔坏,紧接着母亲去世,再后来,她至亲的弟弟溺水死在她靠着床头就能望见的窗外的河里。
她的生活里,只有忧伤、哀怨和孤寂,唯一能够照亮一个又一个黑夜的只有笔下的诗句。
她回到伦敦的温波尔街,和家里的人住在一起。
加之伦敦阴寒潮湿的气候对于患慢性疾病的人是有害的,她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
夏日她坐在椅子里,难得见天日。
冬天,她蛰居在房里就像一头冬眠的睡鼠那样动弹不得。
但是她还是承担起人生的辛酸,坚韧地活下去,把她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诗歌里。
勃朗宁夫人的婚后生活赋予她极大的精神动力,是爱情的力量让她奇迹般重新站立,并获得新生。
她把自己的幸福和对丈夫的深情都凝聚在她一生中最优美的诗篇《葡萄牙十四行诗集》中,是与罗伯特爱情的真实写照。
其中《我是怎样的爱你》是她特意赠给丈夫的情诗,被评论界公认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最优秀的爱情诗之一。
是忠贞的爱情给了她重生与创作的激情,也给了她更优秀的才情。
这种纯粹的爱情,因为难得才显得那么珍贵,让人向往。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逐一细算。
/我爱你尽我的心灵所能及到的/深邃、宽广、和高度——正象我探求/玄冥中上帝的存在和深厚的神恩。
/我纯洁地爱你,不为奉承吹捧迷惑/ 我勇敢地爱你,如同为正义而奋争/爱你,以昔日的剧痛和童年的忠诚/爱你,以眼泪、笑声及全部的生命/如果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圣贤/如果没有你,我的心就失去了激情/假如上帝愿意,请为我作主和见证:在我死后,我必将爱你更深,更深!”在这首诗里,勃朗宁夫人以女性诗人特有的浪漫纯情和细腻唯美的感受,深情地回答了“怎样爱你”这样一个永恒的话题。
勃朗宁夫人,这位不朽的诗人因为不朽的爱情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这种生死相依的爱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收稿日期]2012-06-14第8期杜艳:浅析勃朗宁夫人诗歌的思想特点952.2 人道主义的精神黑人在英国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
作者生活在十八世纪的英国,此时的黑人人口急剧膨胀。
特别是对西班牙战争胜利之后,英国奴隶主取得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统治权。
大量的黑奴被贩卖到伦敦和利物浦,其他的被卖给回国的船长、军官、官员和种植园主。
拥有大量的黑奴在维多利亚时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据统计在18世纪的60年代,仅在伦敦的黑奴就多达两万人口。
而当时的伦敦白人市民只有大约676250人。
悲惨孤寂的生活致使许多黑奴试图逃跑争取自由。
1772年曼斯菲尔德大法官历史性的决定开始改变黑奴的命运。
他认为不能违背黑奴的意愿,随意驱逐出境。
这标志着废奴运动的开始。
奴隶制度最终在1806年被议会法案废止。
然而大部分的黑人仍然一生受困于卑微与贫穷。
《逃奴》便是勃朗宁夫人作为一名女性诗人反对奴隶制度,反对对黑人女奴的虐待与压迫的一部作品。
作者运用了女性的口吻构建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信条,这也正是人道主义者们所关心的话题。
诗歌中呈现出女性所面临的两重压力,一个是对白人女性的传统标准:女性的位置在家庭,女性是男人的装饰品,女性是家庭生活的象征,等等。
作者描写传统的女性:将婴孩放在膝头,哼唱着最喜爱的歌谣。
然而叙述者并非是传统的女性,她拒绝哺育孩子,也不爱他,最后竟将孩子杀死,埋葬在芒果树下。
这是因为孩子白皙的脸庞每时每刻都提示她是一位被强暴的黑奴。
她的主人不仅强迫她做苦力,而且占有她的身体,强迫她生育。
勃朗宁夫人批判任何形式的压迫。
被奴役和被奸污是遭遇两种形式的暴力行为。
前者是对自由的剥夺,后者则是对身体的侵犯。
这两种都是勃朗宁夫人所深恶痛绝的。
她的作品里处处体现着对黑人尤其是对女黑奴的同情,以及对奴隶制度的憎恶的人道主义精神。
2.3 女权主义的精神争取女性权利是维多利亚时代蓬勃发展的问题之一。
当时许多女性作家都以写作来探讨她们对女权运动的看法。
勃朗宁夫人便是其中的一位。
首先她阐释了对女性身份的一种错误的认定,否认了女性应无条件地服从男性的指引和领导,追求女性的平等权和需求权。
同时她呼吁女作家应意识到这种不平等,并突破性别的束缚。
这种观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勃朗宁夫人对法国女诗人乔治·桑(George Sand)的仰慕和赞美中。
乔治·桑也是19世纪前半叶欧洲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女作家。
她穿男装,抽烟斗,与丈夫分居,周旋于众多的追随者之间,并以男性笔名发表作品,在文坛争得一席之地。
虽然乔治·桑的藐视传统、特立独行让当时的很多人侧目,却得到了勃朗宁夫人的理解和赞扬。
她将乔治·桑视为“女才子”,并将其与雨果、巴尔扎克相提并论。
1844年勃朗宁夫人在《致乔治·桑》一诗中赞扬了乔治·桑的抗争意识与奋斗精神。
她以《致乔治·桑》来表达自己对诗歌的追求。
她认为女性诗人应突破性别的桎梏,应该向男人那样去写作,去追求自由。
勃朗宁夫人为女性代言,她犀利地揭露了工业社会对妇女的双重压迫。
她认为职业妇女要想摆脱男权社会的强势影响,只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维持循规蹈矩的“弱女”形象,二是陷于世俗与理想的冲突之中,最终走向毁灭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
和乔治·桑一样,她不屑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力争自己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又难以摆脱当时的社会规范,因此勃朗宁夫人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始终是处于矛盾之中,社会性别的差异一直存在,性别歧视由来已久,女性要想摆脱枷锁,挣脱种种束缚,并非易事。
勃朗宁夫人诗歌的先驱性意义还表现在她开创了新的女性诗歌传统,大大地拓展了女性诗歌的领域。
在写作题材及选择诗歌题材她呼吁诗人关注喧嚣的现代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认为现实生活中同样蕴藏着着诗的题材。
虽然勃朗宁夫人的诗歌大多都是在描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特征,但并不圜囿于家庭琐事和个人情感。
她对社会现实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诗篇。
其中不少诗篇都闪耀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光辉,如《逃奴》,《孩子们的哭声》等。
总之,勃朗宁夫人关注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妇女的需求和命运,思索着应该如何把妇女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她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审视女权主义这一社会性的问题。
3.小结在天才辈出的维多利亚时期,勃朗宁夫人在以其独特的成就和鲜明的诗歌特点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页,并赢得了世人的热爱和尊敬。
她的作品是传统的维多利亚女性情感的深刻表达。
她在诗歌中表达了唯美纯粹的爱情观,并处处体现出人道主义和女权主义的的精神。
同时,她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她以建立女性诗歌传统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引领人们冲破性别歧视、种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等世俗的枷锁,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参考文献][1] 袁欣. 从《致乔治·桑》看勃朗宁夫人的诗歌追求[J]. 文艺研究,2008,(4).[2] 董素华. 英语名诗欣赏[M]. 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3] 何海交. 百年诗歌赏析[M]. 南昌:江西文化出版社,2003.[4] 袁芳远. 勃朗宁夫人诗选[M]. 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7.[5] 龙茜. 涅槃重生——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之二十七解读[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10,(2).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s PoemsDU Yan[Abstract]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is a famous woman poet in 19th century, and writes many excellent poems in her life. As a woman poet, she expresses great concern over women’s social status, family life and spiritual needs, which is revealed in her works. With the special writing angle, her poems express not only the pure love but also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and feminist spirit.[Key words]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poems;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