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专题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感知与运动的观察与分析

《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以下简称《教养方案》)的观察要点中指出,“13~18个月的婴幼儿喜欢玩有空间关系的游戏,如填满和倾倒;可以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杨浦区学前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的李俊老师发现,婴幼儿十分喜爱填满和倾倒的游戏不仅因为有符合月龄特征的材料,而且因为没有外在的目的。活动中,向婴幼儿提供单一容器只能进行装与倒的动作,但提供多元材料后婴幼儿动作发生了变化,开始在试误中积累新的经验。除了带养者的有效支持是婴幼儿继续探索的动力之外,玩伴的参与可以使婴幼儿在互动中学会观察、判断,积累社会性经验。

《教养方案》指出,“19~24个月的婴幼儿正发展不稳地连续跑,并且可以扶栏杆自己上下楼梯。”来自黄浦区第一早教中心的金荣慧老师为我们解读了障碍走环境中的行为与观察。首先创设一个80厘米高的平台与斜坡相连的软包大积木,并观察3名19~20个月婴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根据崴崴爬上斜坡、越越最初踩上斜坡时的停顿等表征行为,分析其腿部力量、身体平衡能力;根据越越妈妈陪伴时的“放手”与表扬婴幼儿的话语,分析成人“敢于放手”“及时鼓励”的带养习惯给婴幼儿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最后,教师与家长基于婴幼儿的表现进行全面与全程的协商互动,从家庭实际情况入手,全面了解带养情况后给予针对性、递进性和层次性的指导和建议。

婴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观察与分析

空间、形状与颜色是19~24个月婴幼儿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重要方面,并正在进入秩序的敏感期。《教养方案》中关于19~24个月婴幼儿的教养内容指出,“要练习自如地走、跑、举手扔球、玩叠高积木、穿大珠子的游戏,并学着收放玩具。”来自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的王红老师认为,垒高行为是婴幼儿发现空间变化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垒高行为能增强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促进他们对空间关系的把握,发展婴幼儿的方向感,提高二维及三维空间的转换能力,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王红老师建议,可以根据婴幼儿的个体水平,提供不同的垒高材料,如砖块积木、图形积木块、套筒与套盒,甚至是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如鞋盒、奶粉罐、玩具的包装盒等;教师可以结合婴幼儿对颜色的感知,用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将纸盒、奶粉罐包裹起来,鼓励婴幼儿尝试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摆放,以此提高婴幼儿的分类辨别能力;教师还可以建议家长通过填放物品的方法,增加鞋盒与奶粉罐的重量,给婴幼儿提供负重行走的机会,在游戏中锻炼婴幼儿的手臂力量;丰富游戏情节,增强垒高活动的趣味性。

配对活动可以培养婴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能力,锻炼感知觉,这些能力是婴幼儿认知结构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19~24个月的婴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观察辨别能力,对常见物品的外形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开始能了解对应关系。嘉定区实验幼儿园的陈箴老师分享了在配对活动中如何分析婴幼儿的行为:从婴幼儿的活动态度看,通过动手操作,婴幼儿从随意把玩到获得成功,从中积累经验,开始有意注意相匹配的物体,逐渐建立起配对的概念,配对能力有所提高;从婴幼儿的活动能力看,由于玩具是立体的,有一定的方向性与角度,需要完全对准才能成功,往往需要婴幼儿转动手腕,有的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较晚,动作不够协调,就比较困难:从材料的使用情况看,19~24个月的婴幼儿的视觉感知优于触觉感知,最容易找到完全相同的物品,其次找颜色、大小相同的物品,再次是图形与实物的配对。

婴幼儿情感与社会性的观察与分析

宋庆龄幼儿园的李霞老师面对的是一群“以自我为中心”,而且母语不尽相同的2岁孩子,但随着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些孩子开始关注到同伴的存在,进而开始萌发交往意识,并出现交往行为,但这种交往与成人眼中的交往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孩子的观察,教师收集了五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故事,来阐述、分析孩子之间最初的交往,这些故事呈现了教师如何深入地理解、尊重孩子,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教师更多地以旁观者而非指挥者或裁判者的角色出现,支持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更有利于孩子建构自己的交往方式,提升交往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