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与日语的关系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数量比较:日语 中固有词较多, 中文中汉字作为 基础词汇,外来 词较少
语义比较:日语 中固有词与汉字 词之间存在差异, 中文中汉字的意 义相对稳定
日语中汉字词汇的来源 中日词汇的相似度比较 中日词汇的不同点分析 日语中汉字词汇的用法和含义
汉字词:日语中存在大量汉字词,与中文相似或相同 借用词:日语中有些词汇是从中文借用过来的,与中文完全相同 语义相同:日语和中文中有些词汇虽然书写不同,但语义相同或相近 文化交流:日语和中文之间的词汇共同点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历史
特点:汉字是 表意文字,通 过字形表达意
义
结构:汉字由 笔画组成,笔 画之间有一定 的结构和比例
书写:汉字书 写讲究笔顺和 间架结构,具
有艺术性
日语使用假名和汉字,汉字传入日本后发展成假名 中文使用汉字,汉字具有表意功能 日语假名是音节文字,汉字是语素文字 中文汉字数量庞大,日语假名数量较少
汉字:日语和中文都使用汉字作为书写系统。
日语中存在时态 和语态的变化, 中文则没有
语序基本一致:主语+谓语+宾语 存在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如过去时、进行时等 句子成分复杂度相似:如并列句、复合句等 词汇分类和功能相似: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固有词:日语中 原有的词汇,与 中文词汇差异较 大
外来词:日语中 通过汉字传入或 借鉴其他语言的 词汇,与中文词 汇存在一定相似 性
教育政策:日本针对日语教育的政策和措施,中国针对中文教育的政策和措施
语言创新:日语中的外来词和网络流行语,中文中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语言创新:日语和中文都在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表达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语言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日语和中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 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例如网络流行语和社交媒体的语言表达。
日语与中文的关系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之隔,日语与汉语的关系源远流长.中国人学习日语比学任何一门外语都觉得容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日语有汉字,让中国人感到熟悉亲切.然而,日语毕竟是日语,日语让中国人感到易学的同时,也感到有很多难以掌握的地方,比如汉字的变异、假名的难写,语法的谓语后置等等.日本的语言是古来自有的。
只是最初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罢了。
至於它的起源,有阿尔泰起源说、高句丽语同源说、朝鲜语同源说、混合言语说等。
不过,就文字而言,汉文对日文的影响确实可谓是至关紧要的。
公元1世纪左右,汉语就应该对日语发生影响了。
九州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印”即为一例证。
又据《古事记》应仁天皇条记载,其时百济学者王仁携“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赴日,可以推断汉文、汉语真正的大量传入日本和使用是在公元4、5世纪。
然则,汉文、汉语最初主要为一部分识字阶层所习用,大部分日本人仍惯用日本原本的语言。
及至后来中国文化制度和思想学说的传入以及佛教的普及,汉语才逐渐深入融合到一般人所使用的日本语中去。
而后来更是根据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分别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使日语有了完整的表记体系。
就读音方面而言,既然当初有大量的汉语词汇传入日本,自然也同时将这些词汇的读音同时带入,故至今日文汉字词语仍有所谓“音读”的念法。
只是中日两国各自语言音韵流变,如今差别已经很大。
不过对汉语古音保留得比较多的一部分南方方言中,仍有一些与日语读音相近的词汇。
日语中的汉字最少有三种读音,多的有十几种,音读(就是模仿古汉语的发音)有基本的唐音,汉音,有的还有唐宋音,训读有至少一种(训读就是日本人自己加上的,例如日本还没有文字的时候看见海叫做umi,有了汉字,日本人发现汉字的海跟他们所说的umi是一种东西,就把海读作umi,这就是训读了)。
而近代以来,日语又对现代汉语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降,日本在学习西方、实行近代化方面,一直走在东亚各国前列。
为引入、翻译西方的文物制度及大量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书籍,创造了大量汉语词汇,如“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等等,又或者对古老的汉语词汇赋予新义,如“革命”“文化”等等。
日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

从语言学上来讲,日语和汉语都应该属于汉藏语系的,好多日语单词就是从汉语里来的,被语言学家称为sino-Japanese.两者应该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日语中平假名和片假名甚至就是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表音文字。
如“ぁ”来自汉字的“安”的草体。
但我觉得,从我在新天空学习日语的经历来说,事实上,要学好日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上面所述都是一些表层的东西。
从深层次上来讲,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我们学习语言的人都知道,grammar是一个语言的骨架,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语言,但我们认为很相似的日汉语的文法根本不一样。
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日语的谓语动词往往放在句末,这是最特别的一点。
比如说“我去学校”,在日语里面说成わたしは学校へ行きます,把“去”这个动词放在最后。
其次,日语是以其格助词为关键的,如“に”、“を”等,每一个就有很多种用法。
拿“を”来说吧,它就有表示对象的用法,如本をよむ;还有表示起点的,如家を出る;还有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移动的,如海を泳ぐ。
而“に”的用法就更复杂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而汉语里则简单得多,没有这么多的格助词。
另外,日语里有许多时态,而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
但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
同时,我要说的是,日语中的这些形相当难记,而且很容易忘。
但是如果掌握了规律,就很容易记了,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比如掌握了一个动词的て形,那它的其它形就可以迎刃而“记”了。
比如待つ的て形为待って,由此可以推断出它的た形,就是待った。
这是动1的词的用法,而动2的词就更加相似了,直接把最后的一个假名去掉加上一个て或一个た就可以了。
而其它的形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来记忆。
当然,仅仅掌握了这些词形变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它们应用于一些句型当中。
仅以て形为例,它就有很多与之有关的用法或句型。
如てくたさぃ表示礼貌地请求;てぃる有表达两个含义,一方面表示动作的进行,还有一种就表示状态的持续;てもぃぃです表示可以干某事了。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一)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一)〔论文关键词〕汉语日语〔论文摘要〕汉字源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
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产生了音标文字“假名”,日本人还根据汉字的特点,用“六书”造字法,造出了日本“国字”。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汉字对日本语言的特殊贡献。
汉字是中日两种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中枢纽带。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
今天,日本人虽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但终究并没有取代汉字的位置。
汉字的地位及它的这种超强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汉字在日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汉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汉字让日本人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意映像能力。
人们看到汉字,会因脑神经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这是假名及拼音所无法比拟与抗征的。
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状况下,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日本人看到用汉字书写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时,情绪就会立刻激昂起来,产生让人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日本的同音词太多,约占日语词汇的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例如读作“告”.的汉字就有“辉、聆、规、纪、着、摄、氛、楼、器、期、基、木、榭、黄、奇、己、鬼、食、季、生、忌、喜、祈、旗、耙、轨、氛、希、既、葵、掩、窥、企、危、伎、嬉、岐、雀、挥、机、棋、毅、案、徽”等几十种写法,如果不用汉字,就会混淆不清,难辩词义和句义,发生不可避免的错译和误会。
因此,可以说汉字是治愈同音字的最佳有效的良药。
汉字是具有音、形、义的表意文字,用它记录的句子,克服了用假名记录句子的冗长,且难于理解的弊端,使用汉字进行记录,极为简洁精密,常常只从字义或字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如“再石”这个词,汉字有“馥、冤、看、替,轼”等多种写法,而每一种写法都表现着思想上的细微差异,这正是汉字文化的精华所在。
浅谈日语与汉语的关系

浅谈日语与汉语的关系作者:田昱星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2期摘要: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语言文化相互渗透的现象已然司空见惯。
语言没有尊卑之分,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份珍宝,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珍惜去继承。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汉语的发展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的智慧与文化,甚至影响到了周边的韩国日本等国家。
本文旨在解析日语的由来并浅谈日汉语双方的关系。
关键词:汉字;日文;语言发展一、日语的由来日本在汉字传入前没有自己固有的文字,这一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尽管有人认为汉字传入之前日本曾有过所谓的“神代文字”,但是据考证,“神代文字”的47个假名表示的只不过是平安时代(794-1192)中期的发音体系。
由此可见“神代文字极有可能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08)的学者编造出来的。
(闫丽艳,2007)日语原先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
真正日语文字形成是在公元284年,应神天皇下令创制文字。
当时百济国的一位贤者名叫王仁,将十卷论语带到了日本,同时也将儒教思想与汉字带入了日本文化中。
而后公元712年,稗田阿礼与太安万侣两位贤者编写了日本国历史上第一本历史书《古事记》,里面大量借用了汉字。
原本日语中有关鱼类,水稻,树木,风雨等具象名词虽很丰富,抽象名词却极少。
在与汉语接触后,众多的抽象名词进入日语系统。
汉语的传入是日语增加了新词汇,特别是弥补了用日语固有词无法表达的抽象概念的词汇的不足,如“忠、孝、節、百、千、万”等。
这些抽象名词,因日语中原本就没有相应的词与之匹配,只能模仿汉语的发音来读,这就是“音读”。
因汉字传入日本时间不同而有古汉音、吴音、唐音的区别。
日语汉字的读音来源于古汉语读音,故虽与现代汉语读音常不一致,但仍有关系,如汉字“山”,日语读音为san(罗马音),“愛”读为ai等。
而汉语中的具象名词,例如山、川、草、木、日、月、云、雾等,日本人可按照自己原有的发音来读这些汉字,这就是“训读”。
例如日语词称“河“为kawa,于是就将汉字的”川“读为kawa。
为什么日语是孤立语系,日语不是从中文来的吗?

为什么日语是孤立语系,日语不是从中文来的吗?这个问题有很多概念混淆,不懂语言学经常会搞乱的概念,所以首先需要澄清一下概念。
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日语是「孤立语系」?•「日语是从中文来的吗?」----------------------------------问题1——日语从中文来的吗?是要表达日语中有中文汉字?所以「日语从中文的来的」?第一,这就混淆了「语言」和「文字」这两个概念。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语言是人后天习得的本能,只要智商正常,不是哑巴,基本上都能学会说话。
而「文字」是人类的发明创造的产物,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才能掌握。
所以,「文字」和「语言」一定要分开来看,从目前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些民族(国家)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亚马逊丛林和非洲的一些原始部落,他们没有发明文字记录自己的语言。
2、有些民族(国家)的「语言」是借用外来「文字」记录。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国家)的的文字都是借用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字。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借用的拉丁字母,而拉丁字母其实借用的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借用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其实借用并改造古埃及象形文字。
越南语先是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后来越南语借用拉丁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
韩语先也是借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后来自创了一套韩语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
3、本民族语言和原生文字。
历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字都是属于这一类,但都消失灭绝了,只有汉字和汉语延续下来。
第二,一门语言有很多外来词,并不表示这门语言从另一门语言「来的」?我们知道,日本古代以中国为师,日语中很多汉语词,但这并不表明日语是从汉语来的。
汉语中有很多英文词汇,如:沙发、因特网、基因、粉丝、的士。
我们汉字标音系统借用的拉丁字母。
你能说汉语从英语「来的」?古代汉语吸收了很多外来词,特别是翻译梵文佛教典籍产生的外来词,比如:菩萨、刹那、禅、罗汉、佛等等。
能说古代汉语从印度语「来的」?一门语言不是不假外求的东西,是绝对会有外来词。
日语汉字意思和古汉语

日语汉字意思和古汉语篇一: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发音对应关系研究日语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两种。
其中日语音读汉字是根据古代汉音、吴音、唐音以及宋音汉字的发音而形成的词汇。
这类词汇在现代日语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
由于时代变迁,古汉语随着朝代更迭,加之对其进行多次改革,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语汉字发音与‘汉音’、‘吴音’等等的发音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使得汉语汉字的发音与日语汉字的发音变得更加复杂。
虽说如此,其中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从拨音、长音一、韵母以“n”结尾的汉字与日语汉字音读的关系现代汉语中以韵母“n”结尾的汉字,在日语音读词中有拨音。
拨音发生在「あ」段、「い」段、「う」段、「え」段、「お」段五段之上。
如:管(guan)、版(ban)、段(duan)日语分别读为「かん」、「はん」、「だん」因(yin)、銀(yin)、民(min)日语分别读为「いん」、「ぎん」、「みん」運(yun)、軍(jun)、君(jun)日语分别读为「うん」、「ぐん」、「くん」県(xian)、善(shan)、年(nian)日语分别读为「けん」、「ぜん」、「ねん」本(ben)、音(yin)、損(sun)日语分别读为「ほん」、「おん」、「そん」只有像“肯(ken)”等极少数汉字的日语读法「こう」例外。
含有“ian”、“uan”等韵母的汉字,其读音大多为「え」段的拨音。
如:鉛(qian)、炎(yan)、塩(yan)、延(yan)、沿(yan)、演(yan)、煙(yan),其日语都读「えん」顕(xian)、賢(xian)、件(jian)、券(quan)、権(quan)、健(jian)、研(yan)其日语都读「けん」面(mian)、免(mian)、棉(mian)、綿(mian)其日语都读「めん」偏(pian)、変(bian)、編(bian)、片(pian)、篇(pian)、遍(bian)、辺(bian)其日语都读「へん」便(bian)、弁(bian)其日语都读「べん」縁(yuan)、園(yuan)、苑(yuan)、援(yuan)、媛(yuan)、宛(wan) 其日语都读「えん」源(yuan)、元(yuan)、原(yuan) 其日语都读「げん」船(chuan)、選(xuan)、専(zhuan)、川(chuan)、宣(xuan)、泉(quan) 其日语都读「せん」但也有少量汉字读音比较例外,如:院(yuan)、員(yuan) 其日语都读「いん」二、汉语韵母尾音与日语音读长音的关系篇二: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来自日语的汉语词汇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 论文

遥远的邻居——浅谈汉语与日语的联系对日语的感觉总是那般异样,对日语的最初的印象是在儿时的动画片中,满眼都是熟悉的汉字,但总是伴随着摸不着头脑的发音,偶尔有时凭着支离破碎的汉字,竟也能把意思猜个大概,可开口却又一个字也读不出,这种感觉又是亲切又是陌生。
有很多人问到“日语中的汉字怎么读?”“是不是中国人学习日语比较容易?”诸如此类,汉语与日语之间究竟有多远?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人情风俗、饮食习惯、传统观念等等方面都有着许多的共同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要算两国语言文字上惊人的相似。
这些都是由历史造成的,要全面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得先从历史说起。
一、引子:现代日本人的来源很多人(特别是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人源于中国,其实不尽然。
以公元前400~200年为分水岭,日本列岛上的人种、语言、生活方式等等有着一次很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就是水稻种植技术传入日本。
在此之前,日本有自己的“原住民”——阿伊努人。
从体貌特征上看,阿伊努人与欧洲人相似,有考古证据显示他们可能是从乌拉尔山脉经西伯利亚迁入日本的;而他们所说的语言又似乎从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群中的乌戈尔语族,阿伊努语与韩语之间有着相似的句法结构,从这一现象上可以推断阿伊努人是通过朝鲜半岛并横渡日本海后抵达日本的。
除了阿伊努人,还有经南海从东南亚乃至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人种抵达人本,它们共同组成了最原始的日本土著。
而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到来,一切都改变了。
在《国家地理杂志日本版》报道过一群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他们在外表上与现代日本人极其相似,而且与日本人有着很多相同的习俗,例如母亲将婴儿背在背上而不是抱在胸前。
如果联系到东亚水稻的起源,就不难解释这群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关系了。
大量考古资料显示,东亚地区水稻种植起源于中国西南部以及高棉地区(今缅甸),大约在公元前400年,水稻随着人的迁徙沿着长江在中国南部广泛的流传开了,这群高棉人的后裔至今仍有部分生活在中国的浙江、福建等省。
中文借鉴日文

中文借鉴日文
中文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日文。
在历史上,中文和日文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借鉴的关系。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汉字借鉴:日本在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借用了大量的汉字作为日文的文字。
许多汉字的发音和意义在日文中得到保留,并与日本本土的假名字符一起使用。
2. 词汇借鉴:日文中有许多由汉字组成的词汇,如科学术语、名词等。
这些词汇在发音和意义上与汉语相似,因此汉语使用者学习日文时有一定的优势。
3. 语法借鉴:日文的语法结构受到了汉语的影响。
例如,日语中的主谓宾语结构、动词和形容词修饰名词的方式等,在一定程度上与汉语相似。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中文借鉴了一些日文的元素,但中文仍然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和发展轨迹。
中文与日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文完全借鉴了日文。
中文与日语的关系ppt

现在随着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日语中外来语增加的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好多词汇都摒弃了 原来的和语或汉语读法,采用了英语的发音,叫人背不胜背,这通常都要用片假名来表示。 因此,好多日语词都可以用英语来发音,日本人不但不会嘲笑,反而认为你才是up to date。 这样一来,西方人当然觉得日语更好学了。什么东西说不出来,仍然可以用英语来表示。但 是,由于这些外来语都是用日本的语音发音,因此跟英语单词有很大的出入,以至于我们读 多了之后,许多英语单词都不会读了,比如我经常会把supermarket读成ス-パ-·マ-ケット 。 这也就难怪日本人读英语的时候感觉怪怪的。
1946年日本政府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1850个「当用汉字」。这1850 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於是产 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由於社会人普通认为「当用汉字」对於社会影响实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 日日本政府又颁订1945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 (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汉语与日语的互补
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 汉字被传入日本,到了近代的时候,大量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中国,并取代了音译词,而被汉语 采用。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开 始能用汉文记事。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 这种将汉字作为表记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用这 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 “桜”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 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 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在此后来慢慢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ア”, “伊”→“イ”,“宇”→“ウ”等,之后慢慢地演化成了片假名。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 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 由洒脱的字体,演化成了平假名,如“安”→“あ”,“宇”→“う”等。
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词汇

汉语中的日语借词指汉语由日语引入的借词,是中日之间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汉语从日本借用辞汇发生在近代,主要以汉字为媒介。
日语借词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概说中国与日本在东汉以来即产生有记载的联系。
隋唐时期交流达到高峰。
整个古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可以认为是单向的,即由中国传入日本。
汉语中找不到由日本传入的辞汇(外来语主要只有从印度传入的佛教用语)。
中国在19世纪中叶(西元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少有识之士也开始先后主张洋务运动与西学东渐,开始学习并翻译西方语言的书籍。
由于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功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自行翻译西方词语,另一方面也开始向日本学习,借鉴日本已经翻译成汉语的西语。
由于日本西化较中国早,相当多西语词汇首先经日本学者翻译成汉语,然后透过中日的文化交流流传到中国。
由于同是建立在汉语的基础上,日制汉语和中国自己翻译的汉语词汇在经过相当时间的演变之后,逐渐进入汉语圈并成为汉语的新兴词汇,这些辞汇对现代汉语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之后的中日两国的长期文化交流中,也还其他一些日本的翻译以及新造词语逐渐在汉语圈使用。
例如,早年孙中山著作可看到“democracy”的译词为“德谟克拉西”、“virus”的译词为“微生物”、“revolution”的译词为“造反”,现在分别由“民主”“病毒”“革命”所取代。
早在民国初年,汉语中通用的和制汉语就有数百条。
其中不乏“~主义(-ism)”“~化(-ize)”这类造词性很强的词尾,在现代汉语中占有相当的份量。
比较常见的词缀如下:∙~团。
例:工团、法团∙~力。
例:购买力、∙~法。
∙~性。
∙~的。
-->(~底/~的/~地)。
∙~制。
∙~主义。
∙~会。
以下分类别讨论现代汉语中来自日语的辞汇。
和制汉语由于汉语也是因为19世纪时急迫需要翻译西文,而大量从日本输入新词,大部分进入汉语的日语借词都是日语中的“和制汉语”。
汉字对日语的贡献

汉字对日语的贡献汉字是为表记汉语语音而发明的文字,距今已有3千2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历史上,汉字曾被我国周边一些国家借用,如朝鲜、日本、越南等。
汉字对这些国家的语言及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形成了一个以我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
本文主要探讨汉字对日语的主要贡献。
一、汉字传入日本的时期距近代考古研究证明,早在3万年之前,日本列岛就已有人居住;而且考古发现,日本列岛上有1万年前至公元300年期间人类生活的痕迹。
不言而喻,有人类生存,就有语言存在。
目前虽还不能断言当时他们使用的是何种语言,但一般认为是现代日语的前身。
也就是说,日语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语言。
但到目前为止,考古结果尚未发现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语已有自己的表记文字。
那么,汉字是何时传如日本的呢?日本出土的文物显示,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我国的铜镜、印章等金石器就传入了日本,这些金石器上或刻有或铸有铭文。
最典型的就是在“福岡県柏屋志賀町”出土的“漢倭奴国王”的金印。
据史书记载,这方金印是公元57年东汉赠给“倭奴国王”的。
所以,可以说公元1世纪前后,汉字就传入了日本。
尽管汉字传入了日本,但日本人真正开始学习汉字,则是始于3世纪。
据日本《古事记》(712年)、《日本书记》(720年)等古籍记载,应神16年(公元285?――见林巨树《日本語の表記法》),百济(当时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奴隶制国家)王遣派阿直岐赴日进贡良马2匹,阿直岐亦能读汉籍经典。
天皇问阿直岐:如胜汝博士亦有耶?答曰:有王仁者,是秀也。
天皇随遣人请来王仁,为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学习汉籍,莫不通达。
王仁来日时,带了《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
是为日本人学习汉字的最早记录。
但是,从中日文化交流史来看,应该说7世纪后,日本不断地派“遣隋使”“遣唐使”来隋唐学习,这时才正式、全面地把汉字引进了日本。
数十年后,在日本出现的《古事记》(712年)和《日本书记》(720年),便是最好的佐证。
中文与日语的关系

欧巴桑(日:おばさん,obasan)
生鱼片(日:刺身,sasimi) 经济、新干线、写真、美术、料理、宅急送,萌、御姐、宅男、萝莉、正太 卡拉OK、中二病
‚革命‛:《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命‛原指变革 天命,改朝换代。
‚经济‛:《晋书》:‚起而明之,足以经济。‛‚经济‛原指经世济民、治理国家。
飞盘 フライング ディスク (罗马拼音:hu ra i nn gu dhi su ku) club flying disc
俱乐部 クラブ (罗马拼音:ku ra bu) 极限飞盘 disc アルティメット
ディスク (罗马: ru thi mme to dhi su ku ) ulltimate dog disc
すごい
→
すげい
これはなんである?
である しかし → →
→
なんだこりゃ?
です、ます でも/だけど → とっても/すごく
非常に/極めて 少し/多少 →
ちょっと
ということ
→
って
6. 敬语:尊敬语,郑重语,自谦语
尊敬语是为了尊敬对方或者话题人物而使用的描述对方或者话题人物的行为的语 言。 自谦语是用自谦的语言描述自己和自己一方的行为动作,用来表示对对方和话题 人物的尊敬。
( 8)除了与特别亲近的人之间的对话外,说话时必须用‚です、ます‛体(表尊敬)。
书面语(書き言葉):
(1)句子较长,多用到难理解的词汇。 (2)文章结构多遵从语言规则,基本无省略。句中会用到修饰语等成分,并列 句会变多。 (3)从文体分类来看,有汉文体、和文体、文语体、论文体等。 (4)由于书面语是作者在单方面传递信息,因此必须明确表达想要传递的内容。 作者有必要使用共通语、或者斟酌文章以使其易懂。 (5)由于内容是写成文的,读者可以多次反复阅读。 (6)可以巧妙加工内容使意思更为明了,例如区分使用汉字及平假名、片假名, 使差异诉诸于视觉。 (7)文章种类不同文体也各有不同,在论文、公文书等文体中常出现‚デアル‛ 体。
为什么日语是孤立语系,日语不是从中文来的吗?

为什么日语是孤立语系,日语不是从中文来的吗?•日语是从中文来的吗?这个疑问有意思,石头君觉得可能很多朋友都会有这种误解,但其实这是把语言和文字混淆了的结果。
日文和中文的关系我们平常说的语言,很多时候其实是一个统称,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狭义的语言,即说的话,二是文字,即写出来的字。
这种差别在把日语和中文进行对比的时候是最大的。
首先可以明确说的一点是,日本的文字和中文是非常接近的,而且说日文是源于中文的并没有错。
而这里面的原因跟日本的文明发展历程密切相关。
现代的日本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但古代的日本却曾经长期落后,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日本甚至是进入文明时代最晚的地区之一。
而从大约公元前3世纪前后,其实也就是传说中徐福东流日本前后,就开始有大量来自亚洲大陆的人移居日本,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当时的中国人。
而他们移民日本时,带去了大量中原的科技,使日本本土的文明,几乎是没有过渡地一跃从旧石器时代前进到铁器时代。
而这些东渡来到日本的中国人,除了带来了各种科技,还带去了中国的文字。
(日文古籍,汉字和假名结合是日语的典型特点)而这在当时,就是日本人能接触的唯一书写体系,所以尽管汉字和日本固有的语言并不太契合,但还是被日本人接受,成为了自己语言的书写系统。
这样使用了几百年之后,日本的文明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汉字并不太适合日本的语言,需要对汉字进行改造,才能更好的和日本的语言结合,所以从公元8世纪开始,日本人开始利用汉字的笔画,创造出了一套日本拼音,即假名。
开始假名的作用只是为汉字注音,跟现在的中文里汉语拼音差不多。
但后来使用越来越广,逐渐成为了标准日文的组成部分。
(汉语里的日语借词)所以现代的标准日文其实是汉字和假名有有机结合,日文里的名词、形容词词干和人名基本还是用汉字书写,但日语里普遍使用的各种词尾和助词,以及各种外来词,基本都用假名书写。
所以日本的文字在很多方面跟中文是非常像的,特别是一些名词,有时候甚至可以拿过来直接用。
日语和汉语的关系

日语和汉语的关系王和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日文和汉语不属于一个语系,日语属于粘着语,而汉语属于独立语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联系。
关键词:日语;汉语;汉字;语言特性作者简介:王和平(1963-),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文化比较。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169-02日文和汉语不属于一个语系,日语属于粘着语,而汉语属于独立语。
日语如果想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必须要借助助词,而汉语则不需要。
其次句子结构就不同,汉语是:主+谓+宾。
日语则是:主+宾+谓。
但是他们还有一定的联系。
一从如何确定不同语言是否同属一个语系,在语言学里一般是通过辨别各语言中数字读音相似与否来确定的。
在当今世界语言中还没有发现与日语数字训读音相似的数字读音,即使与日语相近的朝鲜语、阿伊努族语的数字读音与日语亦不相似,因此在世界语言中,日语可称得上是孤立的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恩。
卡兹纳在他著述的《世界的语言》一书中将日语列为独立语系,中国学者黄长著则将它列在“系属不明的语言”许多人尤其是日本学者不满于日语的这种孤立性,千方百计地想找出它的所属语系来。
于是有人把日语同太平洋诸岛语言相比较,也有人把它与南美语言比较,但都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现在能明确证明和日语同系的只有冲绳话,过去日本本上听不懂冲绳话,所以直到明治时代(1868~1911年)还将它视为外国语言,称作“琉球语”。
所以与其说冲绳话与日语同系,不如说是日语的一种方言。
从日语的语法结构来看,为主——宾——动型结构,且属粘着型语言,辅音系统很简单,有元音和谐现象,这与朝鲜语相似,也是阿尔泰语系的语法特征,由此推断可能和阿尔泰语系相连结。
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将证明日本人祖先的一支来自亚洲北部的蒙古高原、西伯利亚平原,经库页鸟、北海道或千岛群岛、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本土。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影响与作用"[论文关键词]汉语日语[论文摘要]汉字源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文字的主要构成部分。
汉字的输入,不仅使日本产生了音标文字“假名”,日本人还根据汉字的特点,用“六书”造字法,造出了日本“国字”。
这些毫无疑问,都是汉字对日本语言的特殊贡献。
汉字是中日两种语言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与发展的中枢纽带。
汉字传入日本,为日本的零文字历史填补了空白,同时从内容形式、方法内涵上,也丰富了日语语言的表达。
今天,日本人虽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假名,但终究并没有取代汉字的位置。
汉字的地位及它的这种超强的生命力,主要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汉字在日语语言中所起的作用汉字在日本已有一千六百年的历史,日本的重要典籍和文物,都是用汉字载录的,汉字让日本人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汉字具有很强的表意映像能力。
人们看到汉字,会因脑神经闪电式的反射作用而得其意义,这是假名及拼音所无法比拟与抗征的。
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状况下,当人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日本人看到用汉字书写的日本天皇的大名时,情绪就会立刻激昂起来,产生让人们克服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日本的同音词太多,约占日语词汇的36.4%,同样的读音,往往可以写成几十个汉字,例如读作“告”.的汉字就有“辉、聆、规、纪、着、摄、氛、楼、器、期、基、木、榭、黄、奇、己、鬼、食、季、生、忌、喜、祈、旗、耙、轨、氛、希、既、葵、掩、窥、企、危、伎、嬉、岐、雀、挥、机、棋、毅、案、徽”等几十种写法,如果不用汉字,就会混淆不清,难辩词义和句义,发生不可避免的错译和误会。
因此,可以说汉字是治愈同音字的最佳有效的良药。
汉字是具有音、形、义的表意文字,用它记录的句子,克服了用假名记录句子的冗长,且难于理解的弊端,使用汉字进行记录,极为简洁精密,常常只从字义或字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
如“再石”这个词,汉字有“馥、冤、看、替,轼”等多种写法,而每一种写法都表现着思想上的细微差异,这正是汉字文化的精华所在。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变迁与作用

论汉字在日语中的变迁与作用汉字作为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在日语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汉字在日语中的变迁历程、作用以及应用方面的主要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汉字在日语中的重要性。
汉字最初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早在公元5世纪左右,日本开始使用汉字记录历史。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在日语中的使用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开始使用“假名”(平假名和片假名)来记录语音,使得汉字和假名混合使用成为了可能。
到了平安时代(794-1192),汉字的使用更加普遍,但也出现了汉字与假名混合使用的现象。
现代日语中,汉字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特别是在正式场合和书面语言中,汉字被视为一种表达正规、严肃和文雅的重要手段。
同时,为了便于书写和表达,日本政府也对汉字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和简化。
汉字在日语中具有多种作用。
汉字是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占据了日语书写的大部分比例,还能够准确表达日语的含义和思想。
汉字的传入使得日本开始形成书面语言,并逐渐发展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学和文化。
汉字还对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日语词汇都是由汉字组成的,甚至一些日语语法结构也与汉字的使用有关。
通过汉字的使用,日本人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体系中,形成了独特的日语文化。
汉字在日语中的使用也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汉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使得两国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彼此的文化成果。
汉字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增进了中日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关系,也为中日文字的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汉字在日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日语的书写中,汉字主要用于正式场合的文书和文章中,例如官方文件、报刊杂志等。
同时,在日本的广告、宣传品中也经常使用汉字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
在日语的教学中,汉字也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日语。
汉字还在日本的计算机输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标准键盘布局“Kana-Kanji”就是将假名和汉字结合使用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すごい
→
すげい
これはなんである?
である しかし → →
→
なんだこりゃ?
です、ます で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けど → とっても/すごく
非常に/極めて 少し/多少 →
ちょっと
ということ
→
って
6. 敬语:尊敬语,郑重语,自谦语
尊敬语是为了尊敬对方或者话题人物而使用的描述对方或者话题人物的行为的语 言。 自谦语是用自谦的语言描述自己和自己一方的行为动作,用来表示对对方和话题 人物的尊敬。
①読んだ(已经完成)对应的英语为‚he has read‛
②読んでいた(尚未完成)‚読んでいた‛对应的英语为 ‚he was reading‛(可以这么理 解,但不完全是这样。这个更像西班牙语或法语的过去未完成时。) (2)非过去时:(即不带时态标记‚た‛) ①読む(将要进行/反复恒常的动作)对应的英语为‚he is going to read /he reads‛ ②読んでいる(正在进行)对应的英语为‚he is reading‛
どうも
↑
↑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どうも。
ありがとう。
7. 男女、老少不同称呼
ちゃん(chan)[男女通用]
对小孩子或者比较亲密的人的称呼 或者是小时候叫人的称呼 例如小时候叫奶奶 叫おばあちゃん 长大了习惯上不会改变 多数还是用在孩子或者亲密的人上
さん(san) [男女通用] 表示尊敬 一般平辈的人都能用 用的最多的称呼 基本都能用 适用范围是最大的 くん(君) (kun)[男女通用] 大约等于是同学的意思 还有用在 地位或者说是辈份 比较高的人对较低的人 表 示尊敬的称呼 用在男性身上比较多 是能对平辈和晚辈用 不能对长辈用!
1.日语中的汉文字
日文汉字(日文:漢字,假名:かんじ,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 用的汉字。《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 字,不过在战后的现代日文中常用的汉字大约只有数千个。 1946 年日本政府进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规定了 1850 个「当用汉字」。这 1850 个之外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表记,或是用同音、同义字代替。於是产 生以下情况: 残骸→残がい 附近→付近 由於社会人普通认为「当用汉字」对於社会影响实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 日日本政府又颁订 1945 个「常用汉字」,新增少量汉字。并以「目安」为准 (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汉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强制力)
( 8)除了与特别亲近的人之间的对话外,说话时必须用‚です、ます‛体(表尊敬)。
书面语(書き言葉):
(1)句子较长,多用到难理解的词汇。 (2)文章结构多遵从语言规则,基本无省略。句中会用到修饰语等成分,并列 句会变多。 (3)从文体分类来看,有汉文体、和文体、文语体、论文体等。 (4)由于书面语是作者在单方面传递信息,因此必须明确表达想要传递的内容。 作者有必要使用共通语、或者斟酌文章以使其易懂。 (5)由于内容是写成文的,读者可以多次反复阅读。 (6)可以巧妙加工内容使意思更为明了,例如区分使用汉字及平假名、片假名, 使差异诉诸于视觉。 (7)文章种类不同文体也各有不同,在论文、公文书等文体中常出现‚デアル‛ 体。
汉语与日语的互补
日语与汉语的联系很密切,在古代的时候,由于受到关中文化的影响,大量的古代汉语词汇随着 汉字被传入日本,到了近代的时候,大量的日语词汇大量进入中国,并取代了音译词,而被汉语 采用。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后来,汉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开 始能用汉文记事。 到了公元五世纪中叶之后,日本人民创造了用汉字作为表间符号来书写日语的方法。至八世纪后, 这种将汉字作为表记符号的方法已经被普遍采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诗歌集《万叶集》就是采用这 种书写方法。如日语的‚山‛,读作‚やま‛,在《万叶集》中就用‚也麻‛两个汉字来书写。 ‚桜‛读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个汉字来书写。日语中的助词‚て、に、を、は‛等 则用‚天、尔、乎、波‛等汉字来表示。这种书写方法后来被称为‚万叶假名‛。但是,用万叶 假名式的汉字记事作文十分繁杂,在此后来慢慢简化,只写汉字楷书的偏旁,如‚阿‛→‚ア‛, ‚伊‛→‚イ‛,‚宇‛→‚ウ‛等,之后慢慢地演化成了片假名。另外,柔和的汉字草书适合 于书写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书书写信件、日记、小说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简练流畅、自 由洒脱的字体,演化成了平假名,如‚安‛→‚あ‛,‚宇‛→‚う‛等。 至此,日本民族终于利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由于这些文字都是从汉字字形假借而来的,因 此称为‚假名‛。根据假名的书写方法不同,取自汉字楷书偏旁的称为‚片假名‛(カタカナ), 从汉字草书演变而来的称为‚平假名‛(ひらがな)。
郑重语不是对话题人物的尊敬,也不是对自己的自谦,而是用郑重地说话来表示 对听话人的尊重。也是表示自己有高雅教养的表现。
除了敬语以外,很安静的说话方式、平稳的表情、认真听取别人说话的态度等等, 也是很重要的。
行く、来る、いる → 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おいでになる 尊敬语
→ 参る「まいる」自谦语
食べる、飲む → 召し上がる「めしあがる」尊敬语 → いただく 自谦语 誠に ↑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日语中主要有3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其中,现在时和将来时没有明显的时态标 记,要靠动词的种类和上下文的关系区别。因此,从形态上说,我们也可以认为日语的时态 分为过去时和非过去时两种。这些时态是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如て形,た形等等。但 汉语里则没有这么多词形变化,只是通过加上一些如‚了‛、‚曾‛、‚过‛等副词来表示。 (1)过去时:(即带有时态标记‚た‛)
さま(様) (sa ma)[男女通用] 非常尊敬的称呼 对比较尊敬的人都可以用 无论是亲人 长辈 上级 总之对高你一等的人用就是 了 也有对自己用的 是自高自大的说法 比如:「あたしさま」 差不多就是 本大小姐的意思 「俺様」差不多就是 老子、本大爷、本大人 的意思 どの(殿)(do no)[男女通用]
相扑(すもう su mo u)土产(みやげ mi ya ge) 红叶(もみじ mo mi zi)吹雪(ふぶき hu bu ki) 蒲公英(たんぽぽ ta nn bo bo)
3. 外来语: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日语中的外来语
‚外来语‛一词本身就是从日语中借入的。最初,日本人将英语‚foreign word‛翻译成‚外来 语‛,并将其定位于‚来自外国语‛,而且是来自西方语言的词。外来词是指词义源自外族语中 某词的前提下,语言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的汉语 词。 榻榻米(日:たたみ、tatami)
狗飞盘 ドッグ ディスク (罗马拼音:do ggu dhi su ku) 咖啡 コーヒー (罗马拼音:ko u hi i ) coffee
计算机 コンピューター (罗马拼音:ko nn pyu u ta a ) computer 家 ホーム (罗马拼音:ho u mu) home
4.时态变化:
日语极富变化,不但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还有简体和敬体、普 通和郑重、男与女、老与少的区别。不同行业和职务的人说话也不同。 这个方面体现出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和团队思维。 日语中的敬语发达。敬语的使用使得公众场合下的日语十分典雅。但 过于繁复的语法使得学习敬语异常困难。即使土生土长的日本人也不 能完全熟练掌握。我们看日剧的时候会发现日本人经常只用动词的普 通体,而不用敬体。
2. 汉语→日语的音读与训读
每个汉字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一种叫做‚音读‛(音読み / おんよみ),另一种叫做‚训读‛(训読み / くんよみ)。 ‚音读‛模仿汉字的读音,按照这个汉字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时候的读音来发音。根据汉字传入的时代和来 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汉音‛、‚吴音‛和‚唐音‛。但是,这些汉字的发音和现代汉语中同一汉 字的发音已经有所不同了。‚音读‛的词汇多是汉语的固有词汇。‚训读‛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语言来读这 个汉字时的读法。‚训读‛的词汇多是表达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词汇等。有不少汉字具有两种以上的‚音 读‛音和‚训读‛音。 青年(せいねん se i ne nn)恋爱(れんあい re nn a i)読书(どくしょ do ku syo)人(じん zi nn nn,にん ni nn)
5. 口语与书面语
口语(話し言葉):
(1)句子长度较短,多使用易懂的词汇。
(2)敬语、感叹词、终助词、疑问词等出现频率高。 (3)较常见倒装、中断、语序等的混乱。
(4)会出现男性用语、女性用语等差异,还有方言。
(5)使用拒绝以及断定等表达时,为了缓和语气,会尽量避免过于直白。 ( 6)有时候会遇上光听内容无法得以区分的情况。比如‚使える‛与‚支える‛都念 作‚つかえる‛。不过,在口语中可以根据说话语调及方式来判断意思。比如‚橋(は し)‛和‚箸(はし)‛(音调不同)。 (7)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加深理解。
青い(あおい a wo i)
恋(こい ko i) 読む(よむ yo mu) 人(ひと hi to)
日语里的汉字通常都有两三种甚至更多的音训读发音。比如‚生‛,音读可读作‚セイ,ショウ‛,训读 可读作‚いきる,いかす,いける,うまれる,うむ,おう,はえる,はやす,き,なま‛等。
但也有一些比较特殊,比如‚梅雨‛,它的发音为‚つゆ‛,不能把每个汉字分别读什么区分开来。我们把 这类发音叫做‚熟字训‛。
早在近代,汉语就从日语中吸收了“化、性、界、作用、率、力”等词缀及其所 构造的词语,这些词缀一直被沿用至今 ,并且还表现出能产力增强的趋势,能够 形成新的语义。例如从日语中吸收了“暴走族”,从而构造了一些以“族”为后 缀的词语,如追星族、上班族、月光族等。再如从日语中引用表示商店意义的 “屋”,由它构成的词有精品屋、咖啡屋等等。除后缀外还有不少前缀,如以日 语中的“超”为前缀构造出来的词有“超可爱、超短裙”等。以“准”为前缀构 造出来的词有“准新娘、准妈妈”等等。这些无疑是在仿译和日语外来语的直接 引用或间接启发下出现的。 日语外来语扩大了汉语的词汇量,使汉语的同义词词汇发生了变化,填补了中日 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缺失的空白。例如“料理”和“菜肴”、“昆布”和“海带” 等。另外,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总是将外来词进行改造和加工,也就是使其汉 语化、规范化,加之汉语的固有词汇,生成了大量的同义词。例如:“刺身”和 “生鱼片”、“人气”与“受欢迎”、“写真”与“照片”等。同义词的使用一 方面精细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更准确地描述事物,表现社会的发展进步, 同时也能丰富汉语词汇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