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资源性城市产业转移路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炭资源性城市产业转移路径探讨
[摘要]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规律,使得资源型城市必然要受资源、市场因素的影响。

资源型城市在其由成熟期转变为衰落期的过程中普遍面临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文章分析了淮南煤炭资源的现状,寻求适用于淮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政策,实现淮南由煤炭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从而达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可协调发展。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路径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及国家的初步界定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为主导产业的资源开发开采自然资源的兴起和城市,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以矿物质和资源为基础的早期加工产品。

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进行了具体的认定工作,主要是根据发生学原则、动态原则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等,选取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达2亿元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以上和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万人以上等四项指标,初步界定资源型城市的范围。

①全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而淮南就是其中之一。

二、淮南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淮南煤炭资源丰富,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是全国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为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

虽然当前淮南煤炭资源的可采储量还有百亿吨,但是由于煤炭不可再生的特点,决定了如果不进行产业转型,任何煤炭资源型城市都会在未来矿竭城衰。

近年来,淮南市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地发展非煤电工业,大力调整经济,推进产业转型,但距离经济转型目标的真正实现还面临种种挑战。

三、淮南煤炭资源型城市当前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资源性城市生态环境整体上十分脆弱,淮南在当前与将来相当长的一个工业转型期内,工业污染控制和减排任务相当艰巨,而历史遗留煤矿生态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

截至2011年底,因为采煤造成沉陷面积约1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5.9%,而且仍以每生产千万吨原煤沉陷2.2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延。

另外煤炭生产运输、化工行业、电力行业、燃煤锅炉使得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城市招商引资形象,可持续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城市产业结构单一
资源型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重工业比重大,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比重大,加工业比重小,且大多处于产业链的前段,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较低,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高科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不发达,比重偏低。

从淮南市建市开始,由于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建设煤炭生产基地,使得煤炭产业一开始就占了很大比重并一直延续到今天,比例失调,并且煤炭产业属于工业部门中的初级部门,产业链条很短,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随着淮南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短缺,在不久的将来,淮南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失去支撑和依托,在缺乏较大增量的投入和较为高端的项目的带动情况下,淮南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新的挑战,制约和影响着地方财力的增长。

(三)城市经济基础薄弱,可持续发展功能衰退
当前,淮南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有些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

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业和地p 煤炭矿区社会成本不断增加、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

矿井的关闭破产和煤炭产业转型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少,不仅煤矿本身需要安置富余人员,而且强烈依附于煤炭生产的勘探、建安、建材、机修等辅助部门也会关闭。

企业破产关闭减少了就业岗位,新增企业偏少造成岗位紧缺。

同时,多数下岗工人文化不高、年龄偏大、技能较少、观念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也为重新就业和转岗培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六)缺乏完善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淮南在建设过程中还没有真正从资源型城市长远的、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入手建立起完善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城市内部结构尚未很好调整,没有强化其服务、生产、生态、商贸等功能的整体性,因而缺少内部增长的活力,环境与空间还没有呈现出多元化。

没有强化和集聚区域优势,缺乏与周边地区和国家进行广泛合作,因而缺少外在的支援。

整个民生服务方面,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建设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民生、政府服务等方面相互协调配套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路径选择
(一)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
资源型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采取措施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推动循环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加强对资源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订资源开发环境评价内容、标准和规范。

资源开采前必须进行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专项评估,对可能造成严重生态破坏和重大经济损失的,应禁止开采;经评估可以开采的,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加强对资源开采活动的环
境监理,切实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把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环境保护。

(二)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使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延伸
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链条不断向高端延伸,可以考虑加快发展资源的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的附加值,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注重从资源开采向初加工——深加工——综合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以煤炭资源为基础,发展煤炭精细化工;同时开辟区外资源,输出设备和劳动,实现生产要素与资源的跨区域组合。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加工深度,利用资源开发的副产品发展建材等企业,从根本上改变原来以资源开采、粗放型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

(三)深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多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形成,主导企业是国有经济。

这不仅压制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一系列体制性矛盾。

因此,淮南市应制定相应政策,大力引进市场机制,使各种大中型企业走向市场,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大量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市场,这有助于搞活经济,增加就业,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城市建设资金的积累。

在政策环境宽松的前提下,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

(四)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央政府明确了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定位,为新时期资源型城市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指明了方向。

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的最终目标应是:拥有合理、恰当的产业结构,城市经济繁荣;拥有公平公正、有序规范的竞争秩序,市区市场发达;拥有高效科学、普惠民众的资源配置,人们享有尊严;拥有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典雅;拥有安全舒适、便捷周到的居住条件,生活充满向往。

政府应充分发挥基础作用,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提高决策者的思维水准;政府应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水平,使其改变传统生产消费方式,具备新思想,拥有新认识,掌握新观点,把握新技巧;政府应关注企业的社会伦理方向,使其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市场意识。

政府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规划、设计、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的作用,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努力建成综合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民生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对转型企业的政策引导,搞好协调服务,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顺利实现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五)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繁荣发展的基本动力,没有先进的科技支持,资源型城市就很难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无法摆脱低水平的经济循环。

而人才作为城市资源中的一种特殊资源,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
保证,没有人才支撑,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就缺乏根基。

因此,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须以科技教育为先导,重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设一批专业人才和既精通业务,又懂管理、财务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是淮南市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

必须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引进具备项目管理、区域经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人才,甚至具有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知识的产业领军人才。

同时,淮南政府要充分发挥本区域的教育资源优势,依托高等专业院校,培养一批具有专业和综合性人才,带动高端产业发展。

(六)完善基于长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撑保障体系
淮南市围绕煤炭矿点进行建设,构建出多点布局的城镇布局,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生产发展,造成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投资环境差,在吸引资金和人才方面难以与东部沿海城市竞争。

因此,应科学长远规划城市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注重医疗教育,培育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立足于长效机制并注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建设,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体系和改革资源税费体系,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好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矛盾。

同时要加快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将淮南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推动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界定与分类[J].宏观经济究,2002(11).
②戴学锋.从国际经验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J].今日中国论坛,2009(11).
[参考文献]
[1]张米尔,孔令伟.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模式选择[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2]李秋元.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J].中国矿业,2002(2).
[3]陈健.谈安徽省中小企业产业群的建立[J].华东经济管理,2004(4).
[4]李旸.“中部崛起”视角下安徽战略发展的路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南师范学院校级项目《煤炭资源性城市产业演进与劳动
力转移研究》(2012wk15)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