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节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文种向吴王陈以利弊,劝其讲和6.略
九.全文结构:
1.文种空计向吴求和
(1)越国君臣谋救国之策
(2)吴国内部意见不一
2.勾践刻苦自力奋发图强准备复仇
(1)对内抚恤百姓,对外卑事夫差
(2)对内一系列措施
3.越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1)百姓主动请战
(2)勾践申明刑赏
【模拟试题】
A类
1.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会(huì)稽太宰嚭(pǐ)豚豕(túnshǐ)疫疹( )
2.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1)正侧面结合
正面写勾践言行
侧面写吴王、文种、伍员反衬勾践性格。
(2)详略有致
详写:勾践的言行,从而信服地说明勾践发愤图强的努力之真。
略写:灭吴过程。
详写勾践励精图治、富民强国的过程,略写灭吴过程,以突现人物品质和课文主题。
3.勾践何以灭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知人善任,求贤若渴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文段的中心内容。
6.体味越国大夫文种的论辩技巧。
【试题答案】
A类
1.B2.B3.越语;国别;卧薪尝胆4.C5.A6.A
B类
1.D(致死:拼命)
2.A人称代词,代勾践B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疑问语气C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反问语气D指示代词,当作“其中”讲
3.A(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您去讨伐了)4.略
A.洁其居,美其服B.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C.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D.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E.败吴于囿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种认为勾践在危难之时,才急于求谋士,好比“时雨既至”才求蓑笠,已经晚了,所以不愿为他效力。
B.伍员认为两国地理形势相连,生活习惯相同,其势不可两立,主张必须消灭越国。
——《国语·勾践灭吴》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辱:污辱
B.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辱:辱临
C.将焚宗庙,系妻孥孥:儿女
D.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导致死之
2.解释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
A.寡君勾践之无所使,使其下臣种
B.其孰利乎
C.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五.写作背景:
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六.重点、难点:
思考题:
1.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
2.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
3.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
名状
(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名动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
5.古今异义
爪牙
Fra Baidu bibliotek于是
丈夫
中原
6.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1)何后之有? 有何后?
状语后置句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于会稽让栖
(2)将不可改于是。 于是,将不可改。
固定结构
(1)无乃……乎?
译为“只怕……吧”
于
(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在)
(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
(4)东至于鄞(动词,到)
4.词类活用
使动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吃饱)
本文选自《国语》______篇,《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史。我们今天常用______的成语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的精神。
4.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A.乃致其众而誓之。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焉。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都是使动用法,但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D.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3.指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君王您来讨伐了。
B.请勾践之女女于王。
请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君主的婢妾。
C.与其杀是人也,宁得其此国也。
与其由于作战杀死这些人,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
D.其孰利乎?
究竟怎样做更有利呢?
4.结合注释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求存越之策,文种竭力尽忠
②对国内“达士”,对“四方之士来者”莫不恩遇有加
③寻访贤良,为雪耻做好人才准备
(2)韬光养晦,能屈能伸
①勇于自责,敢于改过
②忍辱负重,卑事夫差
(3)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①与民休养生息——“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②于已严于律已,事必躬亲——“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根本原因:对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民休养生息,因此赢得了民心,进而赢得了战争得以复国。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版本
人教版
内容标题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
编稿老师
孙静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
2.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3.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4.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
B.蓑笠(suōlì)句( )无暴(pù)露寡人请更( )
C.贾(gǔ)人公与之饩(qì)栖(qī)息赦(shè)越国
D.仇( )隹谁无不 (pǔ)亿有(yòu)三千败吴于囿(yòu)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共知越国之政
A.知名人士B.知县老爷C.知情不报D.知遇之恩
3.文学知识填空
例句:无乃后乎?
八.难点诠解:
1.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课文的精灵,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其性格突出体现于言行中。主人公勾践忍辱负重、克勤克俭,率先垂范,讲仁义,爱百姓,安抚内外,广纳贤士,收拢人心,精于心计地诱敌堕落,善于把握时机,在上下一致,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文种是位勇敢而善于谋划,精于国内治理的谋臣,课文第一节言语透示其才智。吴王夫差,是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是非不分,苛且偷安的昏君性格。伍员只一段话,但表现了他忠贤爱国,有胆有识的品格。
C.与吴达成协议后,勾践采取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安扰民心,招贤纳士的策略,目的在于加强国力,报仇雪耻。
B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6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七.重点知识系统解析:
1.通假字
句,帅,取,免,政( ), ,歠,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重要实词
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
3.虚词
乃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
三.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四.相关知识:
《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
九.全文结构:
1.文种空计向吴求和
(1)越国君臣谋救国之策
(2)吴国内部意见不一
2.勾践刻苦自力奋发图强准备复仇
(1)对内抚恤百姓,对外卑事夫差
(2)对内一系列措施
3.越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1)百姓主动请战
(2)勾践申明刑赏
【模拟试题】
A类
1.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会(huì)稽太宰嚭(pǐ)豚豕(túnshǐ)疫疹( )
2.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1)正侧面结合
正面写勾践言行
侧面写吴王、文种、伍员反衬勾践性格。
(2)详略有致
详写:勾践的言行,从而信服地说明勾践发愤图强的努力之真。
略写:灭吴过程。
详写勾践励精图治、富民强国的过程,略写灭吴过程,以突现人物品质和课文主题。
3.勾践何以灭吴?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知人善任,求贤若渴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文段的中心内容。
6.体味越国大夫文种的论辩技巧。
【试题答案】
A类
1.B2.B3.越语;国别;卧薪尝胆4.C5.A6.A
B类
1.D(致死:拼命)
2.A人称代词,代勾践B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疑问语气C语气助词,用在句首表反问语气D指示代词,当作“其中”讲
3.A(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您去讨伐了)4.略
A.洁其居,美其服B.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C.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D.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E.败吴于囿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越国大夫种认为勾践在危难之时,才急于求谋士,好比“时雨既至”才求蓑笠,已经晚了,所以不愿为他效力。
B.伍员认为两国地理形势相连,生活习惯相同,其势不可两立,主张必须消灭越国。
——《国语·勾践灭吴》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辱:污辱
B.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辱:辱临
C.将焚宗庙,系妻孥孥:儿女
D.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致死:导致死之
2.解释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
A.寡君勾践之无所使,使其下臣种
B.其孰利乎
C.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由于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它的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五.写作背景:
越王勾践为什么会有这样卧薪尝胆的痛苦经历呢?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来龙去脉。
吴、越两国是春秋后期我国东南部(长江下游)的两个大国。吴在江苏南部、越在浙江北部,两国土地相连,世代结怨,互相攻伐。勾践是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允常死,勾践即位,吴乘越丧之际又伐越,结果反被勾践所败。吴王阖闾伤指而死,留下遗命,必报此仇,其子夫差练兵3年,在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兵,越几乎到了亡国的境地,勾践率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上,一面派文种向吴求和,一面采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掉了吴国。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六.重点、难点:
思考题:
1.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用的什么方法?
2.对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和太宰各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你如何评价吴国的几位君臣?
3.勾践为了国家对内对外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4.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越国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勾践灭吴》给你哪方面的认识最深呢?
名状
(1)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名动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衣,名词动用,穿)
5.古今异义
爪牙
Fra Baidu bibliotek于是
丈夫
中原
6.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1)何后之有? 有何后?
状语后置句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于会稽让栖
(2)将不可改于是。 于是,将不可改。
固定结构
(1)无乃……乎?
译为“只怕……吧”
于
(1)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介词,在)
(3)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对)
(4)东至于鄞(动词,到)
4.词类活用
使动
(1)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2)服之而已(服,使……屈服)
(3)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使……吃饱)
本文选自《国语》______篇,《国语》是我国第一部______史。我们今天常用______的成语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的精神。
4.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A.乃致其众而誓之。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焉。D.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都是使动用法,但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D.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3.指出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
A.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我们国君的军队,不值得再屈尊君王您来讨伐了。
B.请勾践之女女于王。
请允许勾践的女儿作君主的婢妾。
C.与其杀是人也,宁得其此国也。
与其由于作战杀死这些人,还不如得到这个国家。
D.其孰利乎?
究竟怎样做更有利呢?
4.结合注释将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广求存越之策,文种竭力尽忠
②对国内“达士”,对“四方之士来者”莫不恩遇有加
③寻访贤良,为雪耻做好人才准备
(2)韬光养晦,能屈能伸
①勇于自责,敢于改过
②忍辱负重,卑事夫差
(3)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①与民休养生息——“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②于已严于律已,事必躬亲——“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根本原因:对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民休养生息,因此赢得了民心,进而赢得了战争得以复国。
年级
高一
学科
语文
版本
人教版
内容标题
第一册 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
编稿老师
孙静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一册第五单元《勾践灭吴》(节选)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
2.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3.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4.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
B.蓑笠(suōlì)句( )无暴(pù)露寡人请更( )
C.贾(gǔ)人公与之饩(qì)栖(qī)息赦(shè)越国
D.仇( )隹谁无不 (pǔ)亿有(yòu)三千败吴于囿(yòu)
2.与例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共知越国之政
A.知名人士B.知县老爷C.知情不报D.知遇之恩
3.文学知识填空
例句:无乃后乎?
八.难点诠解:
1.生动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课文的精灵,课文人物形象生动,其性格突出体现于言行中。主人公勾践忍辱负重、克勤克俭,率先垂范,讲仁义,爱百姓,安抚内外,广纳贤士,收拢人心,精于心计地诱敌堕落,善于把握时机,在上下一致,群情激昂的情况下,一举歼敌。文种是位勇敢而善于谋划,精于国内治理的谋臣,课文第一节言语透示其才智。吴王夫差,是骄傲轻敌刚愎自用,是非不分,苛且偷安的昏君性格。伍员只一段话,但表现了他忠贤爱国,有胆有识的品格。
C.与吴达成协议后,勾践采取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安扰民心,招贤纳士的策略,目的在于加强国力,报仇雪耻。
B类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6题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七.重点知识系统解析:
1.通假字
句,帅,取,免,政( ), ,歠,摩厉,有(亿有三千),已(不可失也已),其(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2.重要实词
知、资、成(达成协议,讲和)、吊、宦、蕃、旅、劝、更、游
3.虚词
乃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连词,于是)
(2)今君王既栖于会稽让,然后乃求谋臣(副词,才)
三.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四.相关知识:
《国语》是按国别记载的史料集。它由春秋时代各国史官记叙。经史家整理而成,这部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记叙了从周穆王十二年至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方面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