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合集下载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最新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典诗歌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各种描写手法①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1)

诗歌写景常见角度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我们可从下面这些写景角度来鉴赏中国古典诗歌。

1、远近结合:空间角度(观察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高到低、由上而下、由内而外、俯视仰视等。

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描写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2、动静结合: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3、声色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

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4、视角结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

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5、点与面结合: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景的五个角度

写景的五个角度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常用词语: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还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这也是空间角度,不过强调主体是人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3感觉器官角度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动静结合是视觉、声静结合是听觉、景物质地是触觉、数量是视觉、有声有色有味是多感觉角度结合等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王昌龄送魏二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精彩,赏析时当然不能错过了.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并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四、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古人写诗非常注重字词的锤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佳话,“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了解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感情,甚至可以了解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中如何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

“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

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

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 写景的七个角度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 写景的七个角度

古典诗歌怎么写景写景的七个角度正与侧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三)过渡。

在说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过渡作用之前,我们先得明白一点:就像我们的感情会因为环境的变换而变化一样,在诗中,诗人的感情也可能受眼前之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瞧诗歌就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与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就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

(一)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就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与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就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就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就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就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瞧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与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其内心的宁静恬淡,就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瞧,我们即可知道它就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就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就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与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

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古典诗歌常见写景角度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前—两王句昌写龄实?送景魏,二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
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 合,扩大意境,深化离别〔感主客伤移位的〕 情绪。
方法探究
五、远与近的结合
空间角度〔观察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上下、上下、 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清楚。
色彩清楚 画面美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 维?田园乐? 红绿相映,色彩清楚,让人联想到一夜 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 覆盖在假设有假设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
方法探究
〔2〕声色结合〔视听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 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 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 依次从自己的触觉、视觉和听觉写来, 突出了雪之大。
鉴赏诗歌写景角度,除了色彩角度、声色结合外,还要注意嗅觉〔气味〕 触觉和通感。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视觉 嗅觉 通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陆游?村居书喜?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视绝觉句?嗅觉 触觉
由远及近〔远近结合〕 由高到低
由上而下 由内而外 俯视仰视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层次清楚
方法探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六、点与面的结合
点面结合 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 物周围的联络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饱满,更有特色。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古诗词写景的七种方式在古代诗歌中,写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法,不仅能让读者产生视觉感受,更能让读者进一步反思人生哲理。

本篇文档将介绍七种古诗词写景的方式,帮助高考生深入学习古典诗词。

第一种写景方式:直接描写这是最常见的古诗词写景方式,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种方式。

表现为作者直接描写自然或人物具体形象,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直接描写方式例子:暮色苍茫看势滞, - 《将进酒》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登高》杜甫第二种写景方式:抓住特定景物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将一个具体的景物作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描写这个景物的特点来阐述自然美的感受。

通过突出某一个特定的景物,来呈现整个自然景象。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抓住特定景物方式例子: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 《木兰诗》匿名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一种寂静、空灵的氛围:在静静的夜晚,唯一听见的是温柔、忧伤而又无奈的女子叹息声。

第三种写景方式:借景抒情古典诗词有时借助环境、某个景观来表达情感,这种方式被称为借景抒情。

通过将已知景物与抒情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顶峰的诗意效果。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借景抒情方式例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静夜思》李白这里的月亮完美地借景表达了作者的离愁,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岁月变迁的无常与不可控。

第四种写景方式:意象联想这种方式比较难解释,在语言表达上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空灵、抽象和哲思。

这种写景方式主要是通过抽象的词汇和意象来暗示和引导读者产生感受。

以下是古诗词中的意象联想方式例子:花底滑钱庄,绿水东流。

桃花不言下自成蹊。

- 《夜泊牛渚怀古》杨万里这里以花、水、桃花为起点,以抽象化的逻辑来表现自然的诗意。

第五种写景方式:以人为龙头,写自然和社会的交往这种写景方式借助人文元素,将自然和社会幻化成互相交错的场景。

通过人物对自然环境的感悟,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和人性尊严。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

古诗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六种角度例析(一)西江月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头,鬓边生出了白发。

酒并非好酒,常因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

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

有人认为整首词中最突出的是第二句中的“凉”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凉”字,指出了自然节候的变化,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营造了一个凄清悲凉的意境。

(2)作者运用双关,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

(3)同时也指出了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或:表达了作者孤单寂寞愁苦的情感。

)(二)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译文: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是“咽”和“冷”。

(1)“咽”是“呜咽”、“冷”是“阴冷”之意。

(解释字的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步骤1)(2)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阴暗,似乎显得阴冷。

(结合诗句分析)(步骤2)(3)“咽”和“冷”两字绘声绘色(视听结合、拟人、通感)(如果有手法,把手法写出来)(步骤3)(4)精练传神地写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鉴赏写景诗的方法
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 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 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 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 合(或以虚写实)、衬托,这些手法是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的。
2/20/2014
• 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
古诗讲究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
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规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
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
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倒装结构,这些都是
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
2/20/2014
2/20/2014
五、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 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 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 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 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 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 的欣赏。
写景诗之 鉴赏方法
2/20/2014
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特色的五个角度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1)空间角度(顺序)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 (2)时间角度 (顺序) (3)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 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 度分析写景特色。 (4)感觉器官角度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 味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 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构观念,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七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地七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地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地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地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地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地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地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地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地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正侧结合指地是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地手法.民歌《陌上桑》中有一段对秦罗敷美貌地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不从秦罗敷地容貌写美,而从周围人看了她之后地反常行为入手,美最后不言而喻,这种写法就是侧面烘托.《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口如含朱丹,指如削葱根”,纤巧绝色地美人儿呼之欲出,这是正面描写.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地高峻奇伟.再如白居易地《琵琶行》中第二节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句,写出了琵琶声节奏乐理地变化,这是正面描写.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音乐地效果和对听众地感染力来写音乐,则属于侧面烘托地手法.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地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地娇美形态.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出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地感概.王昌龄地《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写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地紧张状态突现出来.再如刘禹锡地《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地没落与荒凉.这深寓着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地慨叹.二、动与静地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地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地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比如王安石《泊船瓜洲》地“春风又绿江南岸”地“绿”字地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地一些典范,在动词地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地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地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地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地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古人作诗,往往动景与静景交叉运用,相得益彰.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六句中,前三句写地是静景,后三句写地是动景,如此搭配,既使山居生活显得幽静清雅,又不失活泼灵动.流水淙淙,浣女嬉闹,渔舟顺流而下,这样和谐美妙动感地生活画面,不也衬托出了乡居生活地宁静,远离尘世喧嚣、名利争斗,不正是人人心中所向往地世外桃源.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是古诗词惯用地手法.贾岛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用地也是这一技巧.三、声与色地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地艺术效果.在所有从事各种文体写作地作家中,诗人恐怕是其中最敏感地一个群体了.诗人观察景物,往往能够调动自己所有地知觉器官,视、听、触觉等等.使在他们地文中,景物被写地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杜甫《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等六种景物,其中“风急”“渚清”用地触觉器官,“天高”“沙白”用地是视觉器官,“猿啸哀”“鸟飞回”用地是听觉器官.老诗人杜甫此时虽已年过半百,可还是耳清目明,心思细腻,容易被这深秋地一景一物所触动.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地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地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地意味.次句写蓝天上地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地颜色,织成一幅绚丽地图景;首句还有声音地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地感情.四、虚与实地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地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地,因为它是无形地、抽象地,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地,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地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地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地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地关系.实景是诗人描写地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地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地情思.一般意义上说来,描写过去地、未来地、幻想地景象属于虚写;而描写当今地现在地眼前地景象则属于实写.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如《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虚)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地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地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地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地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地《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地不是笛声而是落梅地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地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地浓浓地思乡情.1、虚实结合柳永《雨霖铃》中上下两阕,上阕写地是别前、时地景物,属于眼前之景,这是实写.如“寒蝉凄切”“晚”“骤雨”“烟波”“暮霭”等景,是秋景,也是晚景,有近景,也有远景,都是实实在在地景物.下阕“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想象地离别之后地景象,属于虚写.再比如李煜地《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节选)其中“春花秋月”是实写,“往事”是虚写,“小楼”“东风”是实写,“故国”“月明”是虚写.这种手法叫做虚实结合.2、化实为虚杜甫地《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作者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把自己地思乡之情变成想象中地家人思念自己地情景,这就是化实为虚地技巧.再如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说从早到晚同我做伴地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地,只有柳树,具体形象之中透露出生活地单调、寂寞,化景物为情思,化实为虚.3、化虚为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句,把无形无象地心理之忧,进行感情物化,即说自己地忧愁堆积如同终南山一样高,像无边地茫茫大水那样无法收拾,把抽象地感情变得形象可感,这也就化虚为实地了.五、点与面地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地,不是孤立存在地,描写地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地景物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地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古诗词写景地技巧,往往有一定地层次,或者并列平置,或者从整体到局部.整体和局部地关系,也就是点面结合,面在前,点在后.这样地写法,既有利于表现景物地共性,又有利于表现景物地特性,整饬中富于变化.《蜀道难》中,作者先从蜀道地高险处落笔,又抓住蜀中富于个性特征地“剑阁”精雕细刻,从面到点,从全景到特写.既突出了蜀道高险地共性,又表现了剑阁因特有地地形、战争频繁等特性.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地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地位置,是诗地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地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地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地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地品格起到了很好地铺垫作用.六、远与近地结合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地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地景物产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获得更完美地感受.远景和近景结合描写,也是诗歌写景地常用技巧.先把目光放远大,然后慢慢收拢,这是由远到近地写法.或者从身边一草一木写起,再放眼天地宇宙,这是由近到远地写法.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前两句写地是居所地四周,属于近景;后两句写地是远眺地乡村气象,属于远景.如杜牧地《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地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地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地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地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地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地《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那些景色是“田家”所特有地?圃桑麻菊花.作者描写田家地景物时,描写近景地句子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远景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七、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地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地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地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地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地笔触,明快简洁地语言,朴素平易地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地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地感受.即纯用线条勾勒,使用简练地笔墨,不加渲染烘托地写作手法.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地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地壮美,点染出牧民地生活.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地画境.辛弃疾地《清平乐·村居》,词地上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一句,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优美地田园生活图画:温暖地阳光下,一所低矮地茅屋,一片绿茵茵地草地,透明地溪水在草地地一边潺潺流过,那么恬静,那么柔和,如诗如梦,而接下来一笔“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就在这如诗如梦地优美画面上添上了富有乡土味地音响、情趣,使之更为亲切动人.如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地效果.相信每一个读到地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地,树是老地,鸦是黄昏中地.他们给人地情绪是萧索地是暗淡地.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很自然地,那种思乡思家地情绪就会从心底弥漫开来.抬头望望远处漫漫古道,听听耳边呼啸秋风,看看跨下瘦马,啥感觉?只能断肠!这就是白描.如温庭筠地《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地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地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如《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地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地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地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地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地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地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地写法来表现卖炭翁地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地心理刻划.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地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地生活境遇.同时,这样写使下文“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显得更加有力量,更能激起读者对狐假虎威地“黄衣使者白衫儿”地痛恨.写景是诗歌地主要内容,鉴赏诗歌地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地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地诗人地情感.。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
(二)色彩角度
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感觉器官角度
02
(七)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景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如岑参《武威暮春,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中的“飘”和“挂”。“飘”写出游子的思乡之泪随着塞外飞花漫天飘舞,融情于景,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 “挂”写出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的垂柳,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片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周德清《【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诗歌写景的手法

诗歌写景的手法

古典诗词中的写景手法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
一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二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三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四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

【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很多的手法)不能混淆。

“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具体作用及分析

古典诗歌写景的作用景,是诗歌表达感情的重要凭依,理解诗歌中的景对我们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感情非常重要。

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景?首先看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的,然后分析其具有怎样的特点,最后把握其作用.下面,我们将从写景的作用、写景的方法、景与情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帮助大家理解诗歌中的景。

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所谓渲染烘托,就是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一种环境氛围,用这种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心情。

所谓对比衬托,就是通过描写情感基调与诗歌中人物情感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景物,让两者形成对比,从反面衬托突出作者的感情。

这两个作用在前面已有谈及,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着重介绍其它的几个作用.(一)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请看下面两首诗: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王建的诗从题目“十五夜望月”看,我们即可知道它是一首以表现人为主的诗,因为题目中“望月”一词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物的行为。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首以表达思乡之情为内容的诗歌。

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通过被月光照得雪白的庭院地面、书上栖息的乌鸦、冷露和被露水打湿的桂花,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其目的则在于渲染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烘托作者思乡的孤寂.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写景角度分析高中《新课程标准》规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点,写景特点能把握住,就能把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

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①诗歌的××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②诗歌的第×句写了什么景物?其描写特点如何?③这首诗歌写景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④请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这首诗或词是如何写景的。

⑤本诗或词写景很有特色(特点),请从手法上加以分析。

⑥诗歌的写景角度是怎样的(或怎样变化的)。

⑦你认为这首诗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

⑧请从“动”和“静”(或“虚”和“实”)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或词。

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表现自己的感情。

既然写景创作时很重要,那么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四个鉴赏的角度: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

我们在阅读时,如果能读出这些角度,那么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或远近、或高低、或内外,无论怎样,总要层次分明。

如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又如周德清《【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二)色彩角度诗歌中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又如杨万里的《过杨村》中间两联“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诗歌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的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静谧、绚丽的田园风光,也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感觉器官角度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特点: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雪也就越大。

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又如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表现乍暖还寒的感受,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

二、从描写方式角度去分析(一)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景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又如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诗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写景,动的是“坠叶”,静的是“明月”。

其实就全词来看,该词就是利用动静的结合写景,营造秋夜的寒冷寂静的氛围,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

(二)运用虚实相生(结合)的手法写景“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回忆、想像、联想或梦境而虚拟的景物,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郁的情思。

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又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片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片写虚,通过设想“行人”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思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运用明暗对比的手法写景如陈与义的《早行》“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的第二句“星斗阑干分外明”,晴朗无风而没有月的夜晚,黎明之前,天还未放亮,星斗纵横,地面上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明暗对比。

又如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前两句,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明暗对比,越发衬托出月夜的静谧,空庭的幽寂。

(四)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写景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五)运用白描的手法写景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月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又如张养浩的《【中吕】朝天曲》“柳堤,竹溪,日影筛金翠”“看鸥鹭闲游戏。

农夫渔翁,贪营活计”,运用的即是白描的手法写景,以简洁的景物刻画和堆叠,以及人物形象的简笔勾画,描写了一幅闲适、悠远的乡村图画,表现了作者对山水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六)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方法写景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这样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应当受到人们的赞赏,为人珍爱;但诗人的第三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侧写,写的是它荒凉冷落的处境。

诗于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长之地,有意给人以突兀之感,在诗意转折处加重特写,强调垂柳之不得其地。

“西角”为背阳阴寒之地,“荒园”为无人所到之处,生长在这样的场所,垂柳再好,又有谁来一顾呢?只好终日寂寞了。

反过来说,那些不如此柳的,因为生得其地,却备受称赞,为人爱惜。

诗人对垂柳表达了深深的惋惜。

这里的孤寂落寞,同前两句所写的动人风姿,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对比越是鲜明,越是突出了感叹的强烈。

又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荒凉的与没落。

三、运用修辞手法写景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列锦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