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历史观念

摘要:别林斯基说过,“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①这种在文艺批评中结合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最主要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文艺二重性的认识,在文艺批评时坚持美学观与历史观的有机融合。本文将约略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这一重要理论。

关键词:审美本质,社会本质,美学观,历史观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个提法是对马克思文艺观的中国化,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当时的革命形势的。但这样一来便将文艺的阶级性过分拔高,文艺的思想内容得到强调,故而毛泽东提出的文艺批评标准便失于偏颇。他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并强调政治标准是第一位的。正是这种将文艺的政治性置于其自身审美性的做法,导致了后来的无视文艺审美规律的偏激做法。而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将文艺的社会本质和审美本质同等对待的,且认为二者是融合为一的。关于这一点,首先要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

美的本质的认识说起。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其社会实践的观点,而对于美的本质的认识正是以此观点为基础的。他认为,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劳动的产物。他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谓内在尺度,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而形成的,其中也包含着美的规律。而在实践过程中又体现了人们的愿望、要求、需要与目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可以说,美正是人在劳动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外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是体现在人化的自然中的,我们也只能从人化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寻求美。既然美的劳动的产物,而劳动正是人类的特性——自由自觉地活动——所决定的,那么审美和艺术也是人自由自觉地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艺术和审美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感性的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一方面根据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活创造出体现一定价值追求的审美或艺术对象,一方面使自身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得到确证和实现。换句话说,“可以把艺术和审美看做人类的一种自由生命活动,看做人类对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确证。”②当马克思在实践观点和方法上对美和艺术形成这样的

认识之后,又结合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学说对艺术的社会本质和美学本质作了论述。他认为,艺术本于生活,艺术的生命植根于时代生活的土壤之中,这是因为文艺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必然要产生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社会存在,而且是随着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即是说,文艺作为人们的精神活动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式,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动态的思想关系和样式,其发展规律蕴藏在社会基本矛盾中。这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认识到的文艺的社会本质。但他们同时又认为文艺有其自身的审美本质。因为文艺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不同于用理论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艺术是以具体形象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映和认识的,是直观的,即艺术具有形象性。再者,艺术创作即塑造艺术形象时离不开想象和幻想,而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情与物的交融,即创作主体将自身的情感溶铸到客体物象中。这是艺术自身的特殊规律,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和掌握,还有言志、抒情等表现主观世界的功能”。③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艺具有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

这样一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批评中,便不可避免出现了着眼于社会本质的历史观点和偏重于文艺审美本质的美学观点。这是和他们对文艺本质规律的二重性的考虑和探讨相联系的。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谈到他评论《济

金根》所依据的原则和方法时说,“我是从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您的作品的。”在《卡尔•格律恩“从人的观点论歌德”》一文中也说,“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可以说,这个批评原则贯穿他们的一切文艺评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的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和典型表现,是一种以创造审美价值为根本目的的精神生产活动。那么,在进行文艺批评时便会以美的规律和审美价值作为标准或尺度。换句话说,文艺批评就是一种审美判断或评价。肯定这一点,就是要求在衡量和评价文艺作品时,应当自觉地注重和强调文艺的特殊规律和审美属性;对于作家来说,则在从事审美创造活动时,对自身的发现和创造精神、对审美心理的结构和功能、对选择和驾驭形式语言符号的才能和娴熟的技巧,都必须达到较高的境界和水准。马克思、恩格斯在文艺批评中坚持这种美学观点,遵从了艺术把握生活的特殊规律,注意到了审美创造的独有的方法、途径和目的,有助于肯定作品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④

从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这一方面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又认识到其同社会经济基础和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错综复杂复杂的联系。因此,对于文艺现

象的分析与评价,又不能离开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而必须考虑到文艺与整个社会发展、时代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的联系,从这种联系中去考察文艺的发展与演变。这就是所谓的历史观点,它要求把作家、艺术家放到一定的时代和历史范围内加以考察,作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具体地说,便是考察艺术的社会位置和历史根源,将艺术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内容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剖析。这样就要求作家的创作要顺应和表现进步的历史潮流,使作品蕴涵着巨大的生活容量、丰富的思想内涵、深邃的历史深度和浓郁的时代氛围。有人认为,恩格斯倡导和运用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评论歌德和拉萨尔的创作和作品时,对这个天才的学术思想的阐释是有意向性和原则性的。⑤这是他将文艺的本质理解为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辩证统一的必然结果。

正如恩格斯在致拉萨尔的信中写道:“而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种融合正是戏剧的未来。”这其实就是美学因素和历史因素完美结合的一个具体阐述。别林斯基曾说,“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对时代、对历史的现代性的关系中,在艺术家对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对他的生活,性格以及其他等等的考察也常常可以用来解释他的作品。另一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