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饮毛茹血的蒙昧中时,他们已经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先秦文明,孔子、老子与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起用他们智慧的思想照亮了人类理性的天空。而当西方的诸多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只留下苍老的金字塔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痕迹,或是空中花园的神话倾诉着历史的辉煌时,中华文明却历九死而重生,在一次次文明入侵再度崛起,老干生新枝。今天的印度人不是昨天的印度人,今天的埃及人不是昨天的埃及人,但今天的中国人就是昨天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什么特点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文明的骨子里,使中华文明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此探索良久,小可不才,在这里谈谈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

一,我认为,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和对本身文化传统的坚持与固守,就是文明认同感。这也是中华文明最大的外在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史。在秦汉以前,中华文明也有对外的文明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真正的内部整合尚未完成,对外交流和内部融合同时进行,他们的界定比较困难。秦汉以后,中华文明一旦真正形成,就在允许的情况下,开始了真正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中华文明本身争取的结果,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交流的第一个高潮,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明带着惊讶与好奇开始审视西域,乃至更远的西方。对西方的各种风俗习惯,兼容并受,从西域传入的歌舞、生活器具等在上流社会中广受欢迎。“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后汉书。五行志》转自《中国文化史纲》房烈曙,木华主编科学出版社)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仅几十年来,在中国特别是新疆地区发现的大量具有西域和汉双重色彩的生活器具也为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提供了佐证。之后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长盛不衰,在此不再累述。需要指出的是,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抹煞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是错误的,那仅仅是中华文明在遭到外来入侵后,异文明统治集团的意志体现。

但是,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并没有削弱自己的文明特色,从世界范围上看,今天的中华文明体系是最复杂多样,五彩纷呈的,不仅有中国本土产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浓厚印记,更有外来佛教文明的特殊烙印,还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回族文化。令人惊叹的是,这么多文化渊源各不相同,文化理念千差万别的文化体系却在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上都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地。但不管怎样,这些文化分枝无一例外都已经成了中华文明庞大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已经相互揉和,共同构成并认可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是其延续至今的重要的原因呢?

我认为,一个文明要想存在并发展下去,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每一个文明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些甚至会严重影响文明本身的发展,这就需要文明本身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并发展自身。西方的巴比伦文明在覆亡的过程中除了外来文明的入侵,其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重大问题,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灰飞烟灭。另外,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管在精神还是物质上总有落后于其它文明的地方,与其它文明进行交流,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是必须的。如果中华文明在真正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都向后来的清王朝那样闭关锁国,顽固不化,对外来文明不闻不问,那么中华文明在外来文明的夹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长的历史生命。

但是这种交流和吸收必须是有限度的和选择性的,要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与本身文化传统相适应,相协调。例如,今天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就是外来文化,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由于其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巨大,并没有很

快被接纳,但经过中华文明对其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佛教的中心。佛教也成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吸收的经典例子。

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今天的埃及、伊拉克等地区,本来是世界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有着具有自己独特历史渊源的文明,但是他们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是彻底的,彻底到抛弃了自己本来文明的程度。今天,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已经难觅继承者。有人说,那是伊斯兰文明强势入侵的结果,可是要知道,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远比伊斯兰文明更残忍,推行本身文明更积极的蒙古和满清,不管是被划为第四人等,还是“留发不留头”的政策都没有使中华文明放弃本身文明而屈从于征服者,反而以自己文明的博大精深去同化或者部分同化了征服者,虽然中华文明在这两次文明浩劫中伤筋动骨,但毕竟一息尚存,根本仍在,为今后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总体来讲,中华文明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比较理性,有吸纳也有拒绝,从而使中华文明能够历久重新。

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呢?

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来看,与西方的诸多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单一,而是多种区域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华文明控制和影响的区域内,在新石器时代,至少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域;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域;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区域;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而每一个区域内部又不是完全统一与均衡发展,又可以细分为各种“类型”,它们之间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差别,例如龙山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区内就存在着王湾三期、三里桥二期和晋南陶寺等文化类型,它们之间又互有差别。

中华文明就是在整合如此之多的区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整合,并不是强者简单的文化扩张,而是对各地区、各种文化因素的重新组合与价值定位,在各个区域的基础上缔造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例如,今天作为中华文明主体图腾的龙,其考古发掘的最早出处并不在今天所谓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而是在辽河流域。“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将玉和龙结合起来,出现了玉猪龙。安徽含山所出土的黄幸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非常接近” “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数件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也是非常接近的,从中便可看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巨大影响”(《中国崇龙习俗》,吉成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26,127页)正是在中华文明的区域大融合中,龙这一图腾从辽河流域传到大江南北,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主体图腾,并且与发源于华山脚下的以花为图腾的华族相结合,至此,华人和“龙的传人”才成为同义词,他们一起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在今天的中华文明中,还融合了无数的这样或那样的区域文明的文化因素,他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本身。

正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文明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对于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甚至侵略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对它们并不陌生,所以面对数千年中无数次的文明交流、融合、乃至侵略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自身更加完善,充实。

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专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份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当今世界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激进的,以文明垄断为目标,排斥其他文明的原教旨主义者,但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