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新)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的五个特征

中华文化的五个特征

中华文化的五个特征?
答:中华文化的五个突出特性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这些特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并且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 连续性: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这主要归功于其突出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体现在语言、文字、思想、制度等方面,使得中华文化能够传承至今。

2. 创新性: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新元素,创造新成果。

这种创新性体现在哲学、科技、艺术、文学等方面,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3. 统一性: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这些共同的理念和精神纽带将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4. 包容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够容纳不同的思想、信仰和文化,并且与之和谐共处。

这种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宽广胸怀和博大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 和平性:中华文化强调和平、和谐,主张“和为贵”、“协和万邦”。

这种和平性使得中华文化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更倾向于和平解决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论文800字10篇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论文800字10篇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论文800字10篇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论文800字(篇1)中华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五个突出特性。

以下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论文: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着长达数千年的历史。

从夏朝的建立到现在,中华文明经历了许多个朝代的更迭和演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这种悠久的历史使得中华文明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都拥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贡献。

二、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和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

这种文化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准则,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三、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的民族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等文化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这种多元的民族特色使得中华文明更加丰富和多彩,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艺术传统中华文明具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在表现形式和内涵上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例如,中国画注重意境和气韵生动,书法则强调笔墨纸砚之间的和谐,音乐则以古琴、二胡等乐器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独特的艺术传统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五、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元素,同时也将自身的文化传播到其他地区。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使得中华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得到新的发展动力和创新元素,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文明之一。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忧有国忧忧民国、忧道民济、天道下济天勤下劳的勇爱敢、国自情强怀不,息
涵 自尊互敬、助人为丰乐
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

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

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

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德规范,

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诚信守法、见利思义 孝敬父母、尊师敬长 律己宽人、扬善抑深恶
美德万年长
议挖掘节目幕后拍摄宣扬的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美德
河南为了宣传传统文化,背后付出有多少。为拍摄仙宫场景,工作人员竟然将设备 抬上老君山,扮演嫦娥仙子的李倩,就在海拔2200多米的老君山金殿前,向人间飞 来。而摄影人员站立的地方,是仅容三人的独峰峭壁。跳舞的演员每天跳了10小时, 工作人员工作了五天五夜。
【人物】“中国飞人”苏炳添
【故事】在第三十二届夏季奥 林匹克运动会男子100米半决 赛中,中国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创造了9秒83的个人最好成绩, 刷新亚洲纪录,成为第一个站 上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跑道的 中国运动员。在陕西全运会男 子百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 95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也是他 职业生涯第十次跑进10秒。前 不久,苏炳添入选“感动中国 2021年,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日益密切的国际文化交流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怎样的 时代机遇?我们肩负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要点 归纳 7.怎样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 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 新辉煌。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 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 精神的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

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

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导语: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悠久,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与特征。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到如今的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在不断演进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特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悠久的传统1. 历史的积淀: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几千年的发展使得中华文明积累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财富。

2. 传统价值观:中华文明传承了尊老、孝亲、礼仪等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二、多元融合的文化特色1. 文化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多元融合的特色。

不同地域、民族和文化传统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2. 文化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社会的创新相结合,使得中华文明既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又具备与时俱进的活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在变革与发展中保持持久的韧性。

三、高度重视教育和知识1. 孔子思想的传播: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风气。

2. 教育的普及与重视:中国历史上一直注重教育的普及,尽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但教育被认为是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种重视教育的态度使得中华文明在知识产权、科技创新等方面具备了强大的能力。

四、崇尚和平与和谐1. 和平发展:中华文明崇尚和平与和谐的理念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战乱,因此对和平稳定的追求成为中华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和平发展既体现在国内,也体现在国际舞台上。

2. 和谐社会:中华文明追求社会和谐,尊重个体和集体的和睦共处。

这种和谐观念在中华文明的家庭、社会和国家层面都有体现。

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中华文明具备了持久的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第一,文字。

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口音,甚至陕甘宁和云贵川的口音天差地别,但不管如何发音,大家提笔都能写下同样的文字,如此一来文化就有了载体和传承。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更是跨越时空的载体。

我们之所以有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也是因为我们写同一种文字,文字不通则是啥也干不了。

第二,中央集权。

在商周时期,国家治理主要是分封治模式,天子封诸侯各管一块地盘,诸侯再分封士大夫,层层分封,以此类推。

被分封的诸侯封位世袭,这种制度有一定的独立性,容易壮大势力造反,历史上很多诸侯势力,比王室都要强大,导致社会缺乏稳定性。

如果经常狼烟四起,连年征战,中华文明也许会像其他三大古文明一样消失。

后来为了稳固中央集权,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三十六个郡,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等官僚机构。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延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人叹为观止。

从古代的礼仪文化到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中国一直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在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五个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帮助我们认识中国,而且还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连续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中国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历史线索的国家。

从夏朝到现代,中国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和价值观,这些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种连续性使得中国人民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保持稳定,并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紧跟时代潮流。

其次,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

每个民族都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中国文明发展的动力之一。

无论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还是艺术形式,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为世界提供了一种丰富多彩的体验。

第三,中国的知识传承体系鲜明突出。

中国的古代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珍宝,经过千百年的培育和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知识传承体系。

从《尚书》到《易经》,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典,中国古代的智慧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科学原理。

这些智慧不仅帮助中国人民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取得成功,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中国的技术创新历史悠久。

中国是许多重要发明和发现的发源地之一。

例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伟大的发明,在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人对科学技术的极高造诣。

这种技术创新的传统也延续至今,中国在现代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人工智能、太空探索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也是中国文明的突出特点之一。

中国一直以来都重视社会和谐稳定,这种价值观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思维中。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延续文化血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中华文化的形成:
各藏“的瑶族语那译族人“达音人民望慕,民团果意”纪节结为是念”蒙“祖互即古娱先助:语乐盘,相互学 围,、收王传习绕是游的和统,丰欢戏喜庆节收庆用”悦祝日田丰之,丰。自野收情以收己的的。表的的歌节示盛勤舞日丰大劳和智慧 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 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 文化。
中华文化的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2022年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让传统壮乡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这
启示我们,传承壮乡文化需要(

A.认同一切民族文化 B.不忘本来,面向未来,抵制外来
C.全面继承壮乡民俗 D.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
3.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先后推出《中国诗词大会》《记 住乡愁》《经典咏流传》等一系列诗词文化类节目,以
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
烟消云散
古印度
公元前 3000年
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化雅利安化 雅利安化
古埃及
公元前 3000年
先后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
面目全非
古中国
公元前 2100年
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 代十国宋元明清至今
薪火相传
中华看文完化后是特,人点类你文能二明总:史结上中唯中华一华没文文有化中化具断源而有延远什续流么至特今长的点古吗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增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 新辉煌。
笔记:5.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 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美德万年长
中华民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

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

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延续至今

浅析中华文化延续至今的原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文明。

其它三大文明都已经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逐渐走向消亡。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古以来糅合了许多民族而构成的庞大民族,它本身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但是是以一个主要民族为中心,不断同化其他民族,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民族。

这个中心民族在汉朝前被称为夏族或华族,汉朝之后则称为汉族。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虽然几经磨难,但是却能够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并创造出令人称赞的文明。

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拙见。

1.从地理位置上讲,中国位居东亚大陆的北温带,气候适宜,天灾较少,资源丰富。

而且土地大部分是陆地为主,这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对比另一个文明古国——雅典,雅典拥有许多小城邦,且岛屿众多,这种地形直接导致了雅典文明不能在一个集中的区域中共存,而是在各个城邦持续不断的战争中不断分裂,消弭殆尽。

另一方面,中国的东面为大海所阻,东北一带高山连绵,西北是沙漠之地,西南是横贯的山脉,散居在中原的边区都是些文化落后的民族。

如突厥、蒙古、女真等,而完全把中原征服的只有女真(金)、蒙古(元)、满(女真后裔,清)。

但是,这些都属于野蛮征服文明的过程,结果是被文明同化。

举个例子来说,蒙古建立元朝之后,他们在北京附近把大批的良田变成牧场,以企图推行草牧部落文化,发现根本行不通,另外,中原地区温暖的四合院更适合居住,有了暖炕谁还茹毛饮血啊。

于是他们慢慢地适应并向往中华文明,华夏民族就是在这个隔离的中心,自我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文化,外来先进文明很难进入。

这使得中华文明在发展中能始终保持连续性和独立性。

2.从经济上讲,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促进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这一点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的经济都是领先于世界的,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

浅谈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原因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探求其原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价值观念和谐文化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创造出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也许他们的人种依然幸存,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却早已灰飞烟灭。

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延续至今,尽管经历了风风雨雨,但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是黑格尔曾说过:“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探求中华民族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巩固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长远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其中有很多原因。

对此,学者见仁见智。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经济方面:长期以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中国是千年的农业大国,千年来不变的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人创造了以稼穑为生计的农业文明。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式上: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③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并存;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男耕女织、自己自足、基本不依赖商业的小农社会。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模式。

它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身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要求同族、本家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宗族间的纽带因此就比较紧密。

因此,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在古代,由于其稳定,减免了统治者很多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的麻烦,所以为历代王朝皇帝所采纳。

当然这种模式也是造成中国近代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否认自然经济曾在传接中华文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核心原因(一)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的认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具特色的文明之一,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源远流长: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2. 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等交流互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3. 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仁爱、礼仪、孝道等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科技文化的发达:中华文明在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重视家庭和社会关系:中华文明注重家庭和社会关系,强调家族观念和亲情纽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中华文明的五个特点体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这些特点不仅使中华文明在历史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也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政治统一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政治统一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又 为 中华文 明的延 续提供 了有力保 障 。
中 华 文 明 的 延 续 性 及 其 主 要 原 因
久 , 只 有 中华 帝 国 延 存 到 近 代 才 由本 国 爆 发 的 民 但


主 革 命 废 止 。第 二 类 是 于 上 古 文 明 中 心 的 边 缘 或 边 缘 地 带 , 处 于 原 始 社 会 解 体 阶 段 或 形 成 联 合 体 不 由 久 的游牧 族 群 或 刚 脱 离 游 牧 不 久 的族 群 建 立 起 来 的 , 马其 顿帝 国 ( 称 亚历 山大 帝 国 ) 波 斯 帝 国 、 如 也 、
进 的民族 的经济 和 文化 成 果 , 由于 邻 近 地 域没 有 或
足 以取 代 它 们 的力 量 。第 三 类 是 兴 起 于 中古 晚期 的
文 明 ( 别 是 以农 为 本 的基 本 的生 产 生 活 方 式 ) 特 和
精 神 文 明 ( 周 易 以 来 的 宇 宙 观 、 周 特 别 是 孔 孟 如 西
明 中 心 区 兴 起 的 , 中 华 帝 国 、 马 帝 国 、 罗 马 帝 如 罗 东
为 政 治 统 一 提 供 了 向 心 力 极 强 的 价 值 基 础 , 治 统 政

国 ( 称 拜 占 庭 帝 国 ) 此 类 帝 国 由 于 继 承 了 古 老 也 。
文 明 中心 的经 济 文 化 成 果 , 存 时 间 一 般 都 比 较 长 延
面看 , 们 的征服 对 象 往往 正处 于 内部 阶 级 矛盾 激 它 化 或分 崩离 析状 态 , 以形 成 有效 的抵 抗 力 量 。它 难 们 的骤 然 衰 败 , 要 原 因在 于 缺 乏 支 撑 统 一 国家 的 主 经 济 和 文 化 根 基 。 但 有 些 帝 国也 能 维 持 一 二 百 年 甚 至更久 , 要 是 由于 在 不 同程 度 上 吸 取 了 比它们 先 主

中华文明缘何数千年赓续不断

中华文明缘何数千年赓续不断

中外诸多学人认为,世界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是中华文明,亦即意味着当代中国文化与3000年前古中国文化没有截然的区别。

与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古文明相比较,中华文明以其民族、历史、地理、伦理等特点,支撑了文明的独特持续性,至今岿然独存。

诚然,其它古文明也不全然“脆断”,也有某种程度的延续性,也依然对人们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力。

然而,就整体而言,其延续性完全不能同绵延至今、历久不衰的中华文明同日而语。

这一观念成了中国史学界和全社会的共识,中国人为之自豪。

学界对此尚有异议,或谓言人人殊。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今日探讨一下中华文明缘何数千年赓续不断,确有现实需要。

文明并无优劣之分世界各种文明都有存在并延续的理由,在衡量文明的优劣上没有是与非的标准。

不同文明之间会爆发碰撞、冲突,也会发生磨合乃至融合。

在绵长的古代史中,丛林法则贯彻其中,不同文明爆发冲突时,不论民族斗争的结果如何,就历史长河而言,落后文明面临向先进文明靠拢乃至趋同的倾向。

引人注目的是,在信息时代,媒介的发达及科技进步给文明之间加速趋同的倾向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代,中华民族奉行农耕文明,与之发生碰撞和冲突的境外民族则多数奉行游牧文明。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相对而言,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略胜一筹。

纵使异族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甚至统治中华大地数百年,假以岁月,其文明与中华文明发生磨合以至最终趋同。

千年以还,概莫能外。

三四千年以还,中华主体民族创立的帝国先后崩溃,甚至在南北朝(掌握了北中国的政权)、元朝、清朝时代,还给异族长期主宰了全国政权。

中华文明迭经挑战、重挫,却能传承、延续至今。

相比之下,世界上其它庞大帝国,远若东、西罗马帝国,蒙古帝国和跛子帖木儿帝国,近如欧洲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先后成为历史上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的过客,过眼云烟,应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古语,几乎没有一个例外。

兼容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为什么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呢?这在世界史上确是一个异数。

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因


方 通 过 残 酷 的 种 族 屠 杀 来 显 示 其 力 量 的
强 大 ,这 使 得 很 多 优 秀 的 古 文 明 消 逝 在 野

古 代 早 期 文 明 发 生 断 裂 的 原 因
蛮 的 强权 之 下

综 合 目前 学 术 界 对 于 古 代 文 明 消 失 原 ( ) 明融合 导 致 文明形 态的嬗 变。 三 文 因 的分 析 , 要 有 以下几 个 方 面 。 主 文 明 形 态 的 嬗 变 并 不 会 导 致 该 文 明 的 消
文 试 图 从 其 它 早 期 文 明 的 发 展 出 现 断 裂 的 导 地 位 , 文 明 的 力 量 还 不 足 以 抗 衡 野 蛮 的
原 因 人 手 ,并 据 此 结 合 中 华 文 明 的 实 际 情 生 存 竞 争 , 而 生 存 竞 争 的 结 果 往 往 是 胜 利 况 来 进 行 比较 研 究 ,以 尝试 找 到 合 理 的 答 案 。

论中华文明历史延续性的根本原 因
张海滨 , 荣 焦
(大连 水产 学 院, 宁 大连 l 6 2 ) 辽 1 0 3
摘要 : 中华 文 明 是 人 类 历 史 上 具有 独 立起 源 的五 大文 明 中唯 一 延 续 至 今 的 文 明 , 3历 史上 的 众 多古 文 明 - ' 由 于 自然 灾 害 、 族 入 侵 、 外 以及 文 明 融 合 导 致 文 明 发 展 的 断 裂 或 消 失之 时 , 中华 文 明却 可 以 凭借 得 天 独 厚 的
由于 生 产 力 水 平 十 分 低 下 ,人 们 还 很 难 像

个 文 明 的 政 治 实 体 他 们 最 终 被 新 崛 起 的

中华文明特征的认识 -回复

中华文明特征的认识 -回复

中华文明特征的认识-回复题目:中华文明特征的认识引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特征,其中一些特征是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以及文化传统紧密相关的。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一步一步回答中华文明特征的认识。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发祥地。

这一时期的中华文明特征主要体现在人口众多、农业经济发展、社会有序等方面。

这种特征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基石。

第二部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中华文明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体系。

这种特征可以从中国的语言、食物、服饰、艺术等方面看到。

中华文明将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第三部分:思想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墨家思想等都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塑造中华文明的精神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精湛的科技和工艺中华文明以其精湛的科技和工艺而闻名。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不仅在当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对全世界的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的工艺品如丝绸、瓷器、漆器等也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工艺技术赢得了全球的赞誉。

第五部分:诗文艺术的繁荣中华文明以其丰富的诗文艺术而繁荣。

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文学作品,如《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远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结论:中华文明的特征是多样而综合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思想深邃的哲学思想、精湛的科技和工艺以及诗文艺术的繁荣都是中华文明特有的,展示了中华民族骄傲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精神风貌。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古代到现代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其源远流长,从古代延续至今。

这个文明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开始使用石器,并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多个时期,如夏、商、周等。

这些时期的文明成就包括了农业、手工业、政治制度、礼仪制度等方面。

例如,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王朝。

周朝则建立了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华文明进入了古代的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代表是秦朝和汉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汉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其文化和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

汉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的发明,以及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创作。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还体现在中世纪的唐朝和宋朝。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一个王朝,其文化和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唐诗的繁荣、唐三彩的制作等。

而宋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富饶、最文明的一个时期,其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如种植水稻的广泛推广、造纸术的进一步发展等。

进入近代,中华文明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期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封闭和落后的时期。

然而,近代中国的文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这促使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

浅析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 过去曾长期称作黄河文明。

近些年考古发现一再证明, 华夏大地上另一条大河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已在学术界得到共识, 因此, 黄河文明改称中华文明或华夏文明更符合实际。

中华文明究竟诞生于距今3000年, 5000年抑或8000年, 久无定论。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发展, 中华文明产生于5000年前的结论得到确凿证据。

文明源头在远远早于商代的黄帝时代。

中华文明文字的书写材料与古埃及文明的纸草、苏美尔文明的泥版不同, 最初用的是刻骨纪字。

后来用简(南方用竹简, 北方用木简) , 商代即有简册(若干简连在一起成为书册)。

至于帛则是与简同时使用的较贵重的书写材料。

中华文明在其早期阶段就是一个独自演化而成的各科齐全的完整体系, 并有着其余三种古文明不具备的许多特点。

探讨这一古老文明延续几千年至今还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 是今天的我们前对古人后对来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而且对其继续发展, 继续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贡献有所裨益。

中华文明所以能连绵不断五千年延续至今, 不是一种两种而是多种因素促成的, 诸如民族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

但首先应该是文明本身的。

中华文明有异常雄厚的基础。

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亦即文明以文化作为自己的基础和底蕴。

文明在文化的基础形成产生后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可能而继续发展和提高, 从而意味着文化提高到了更高的水平。

中华文明的雄厚基础首先在于, 它是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两大地区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两条大河流域的广阔地区尤其是中、下游地带的大量新石器时代和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遗存就是最好的证明。

例如黄河流域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长江流域有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等。

所谓雄厚基础还应包括华夏大地上的众多民族和数量相对巨大的人口。

为何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为何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为何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湖南伢子说,“若要中国灭亡,除非湖南人死光";陕西人说,“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山东大汉说,“男儿欲报国恩重,沙场捐躯是正道”;河南人说,“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河北人说,“燕赵自古侠客多,慷慨悲壮谁争锋?”;四川人的口头禅,“狗日的龟儿子,给老子滚回日本去!”;东三省人念念不忘,"中华若有难,吾辈是先锋”,漫山遍野大豆高粱的家乡;两广人人狠话不多,一把菜刀就可以一一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
这个文明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毅然舍弃一切,负重前行!这些人往往被传诵,被纪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大概就是我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能够永远绵延传承的原因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新)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和自豪,当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人仍然生活在饮毛茹血的蒙昧中时,他们已经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先秦文明,孔子、老子与同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一起用他们智慧的思想照亮了人类理性的天空。

而当西方的诸多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只留下苍老的金字塔孤独地守望着岁月的痕迹,或是空中花园的神话倾诉着历史的辉煌时,中华文明却历九死而重生,在一次次文明入侵再度崛起,老干生新枝。

今天的印度人不是昨天的印度人,今天的埃及人不是昨天的埃及人,但今天的中国人就是昨天的中国人。

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究竟有什么特点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文明的骨子里,使中华文明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无数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为此探索良久,小可不才,在这里谈谈一孔之见,全当抛砖引玉。

一,我认为,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文化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和对本身文化传统的坚持与固守,就是文明认同感。

这也是中华文明最大的外在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史。

1/ 13在秦汉以前,中华文明也有对外的文明交流,但是这一时期,中华文明真正的内部整合尚未完成,对外交流和内部融合同时进行,他们的界定比较困难。

秦汉以后,中华文明一旦真正形成,就在允许的情况下,开始了真正的文化交流,而且,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例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中华文明本身争取的结果,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交流的第一个高潮,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华文明带着惊讶与好奇开始审视西域,乃至更远的西方。

对西方的各种风俗习惯,兼容并受,从西域传入的歌舞、生活器具等在上流社会中广受欢迎。

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后汉书。

五行志》转自《中国文化史纲》房烈曙,木华主编科学出版社)就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仅几十年来,在中国特别是新疆地区发现的大量具有西域和汉双重色彩的生活器具也为中国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提供了佐证。

之后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长盛不衰,在此不再累述。

需要指出的是,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就抹煞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对外来文明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是错误的,那仅仅是中华文明在遭到外来入侵后,异文明统治集团的意志体现。

但是,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并没有削弱自己的文明特色,从世界范围上看,今天的中华文明体系是最复杂多样,五彩---------------------------------------------------------------最新资料推荐------------------------------------------------------ 纷呈的,不仅有中国本土产生的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浓厚印记,更有外来佛教文明的特殊烙印,还有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相结合的特殊产物回族文化。

令人惊叹的是,这么多文化渊源各不相同,文化理念千差万别的文化体系却在中华文明这棵参天大树上都找到了自己的栖身之地。

但不管怎样,这些文化分枝无一例外都已经成了中华文明庞大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已经相互揉和,共同构成并认可中华文明体系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是其延续至今的重要的原因呢?我认为,一个文明要想存在并发展下去,仅仅靠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每一个文明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些甚至会严重影响文明本身的发展,这就需要文明本身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并发展自身。

西方的巴比伦文明在覆亡的过程中除了外来文明的入侵,其本身的发展方向也出现了重大问题,最终在内外交困中灰飞烟灭。

另外,任何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管在精神还是物质上总有落后于其它文明的地方,与其它文明进行交流,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是必须的。

如果中华文明在真正统一之后的两千多年都向后来的清王朝那3/ 13样闭关锁国,顽固不化,对外来文明不闻不问,那么中华文明在外来文明的夹击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长的历史生命。

但是这种交流和吸收必须是有限度的和选择性的,要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更好地与本身文化传统相适应,相协调。

例如,今天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就是外来文化,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由于其文化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巨大,并没有很快被接纳,但经过中华文明对其进行的创造性的改造,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佛教的中心。

佛教也成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吸收的经典例子。

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例如今天的埃及、伊拉克等地区,本来是世界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有着具有自己独特历史渊源的文明,但是他们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是彻底的,彻底到抛弃了自己本来文明的程度。

今天,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已经难觅继承者。

有人说,那是伊斯兰文明强势入侵的结果,可是要知道,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远比伊斯兰文明更残忍,推行本身文明更积极的蒙古和满清,不管是被划为第四人等,还是留发不留头的政策都没有使中华文明放弃本身文明而屈从于征服者,反而以自己文明的博大精深去同化或者部分同化了征服者,虽然中华文明在这两次文明浩劫中伤筋动骨,但毕竟一息尚存,根本仍在,为今后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最新资料推荐------------------------------------------------------ 总体来讲,中华文明在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上比较理性,有吸纳也有拒绝,从而使中华文明能够历久重新。

那么,中华文明为什么具有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呢?从中华文明的起源来看,与西方的诸多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单一,而是多种区域文明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今天的中华文明控制和影响的区域内,在新石器时代,至少存在着六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文明: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区域;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区域;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区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区域;以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而每一个区域内部又不是完全统一与均衡发展,又可以细分为各种类型,它们之间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差别,例如龙山文化时期,中原文化区内就存在着王湾三期、三里桥二期和晋南陶寺等文化类型,它们之间又互有差别。

中华文明就是在整合如此之多的区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这种整合,并不是强者简单的文化扩张,而是对各地区、各种文化因素的重新组合与价值定位,在各个区域的基础上缔造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

例如,今天作为中华文明主体图腾的龙,其考古发掘的最早5/ 13出处并不在今天所谓的中华文明核心区域,而是在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将玉和龙结合起来,出现了玉猪龙。

安徽含山所出土的黄幸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非常接近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数件玉龙与红山文化玉猪龙也是非常接近的,从中便可看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巨大影响(《中国崇龙习俗》,吉成名,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126,127页)正是在中华文明的区域大融合中,龙这一图腾从辽河流域传到大江南北,成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主体图腾,并且与发源于华山脚下的以花为图腾的华族相结合,至此,华人和龙的传人才成为同义词,他们一起成为今天中国人的祖先。

在今天的中华文明中,还融合了无数的这样或那样的区域文明的文化因素,他们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姿的中华文明本身。

正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文明融合的产物,中华文明对于文明间的交流,融合甚至侵略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记,对它们并不陌生,所以面对数千年中无数次的文明交流、融合、乃至侵略时,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自己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使自身更加完善,充实。

从中华文明的特性来看,中华文明虽然源头各异,但都起源于农耕文明,由于对待的生产对象很快从动物专向了植物,所以中华文明从骨子里少了一丝血腥,多了一份宽容,很少有文明霸权意识和侵略特性。

---------------------------------------------------------------最新资料推荐------------------------------------------------------ 一个现实的例子就是当今世界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都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激进的,以文明垄断为目标,排斥其他文明的原教旨主义者,但中华文明无论是儒、道、释都不专横,都以宽容为特性,提倡和而不同。

即使在把道家奉为正统,已老子为虚拟祖先的唐朝,儒家和佛教的发展也是最迅速的。

在中国现实中,往往一座山上既有道观,又有寺庙,还有孔庙,而且个个香火旺盛,无不干扰,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许多文物经常具有两种甚至三种文化的特征。

正是中华文明这种宽容的特性,使得它在对待外来文明时不会极度排斥,而是可以慢慢接受,与之共同相处。

为什么中华文明在宽容地对待外来文明的同时在面临文明入侵时却能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拥有如此强的文明认同感呢?首先,这种认同感最初是由于部落或者氏族在共同抵抗外来侵略或进行集体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较早的体现就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向心式聚落。

后来随着中华文明的内部整合,中华文明形成了共同的图腾,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文化观念等文明因素,这种认同感就被放大到了整个文明本身。

当文明遭受到外来侵略或冲击时,就会激起人们保卫自己的文明的意识,也总会有人以此为号召,进行抵抗文明入侵的斗争。

7/ 13例如,当年孙中山先生推翻清政府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其次,统治阶级的思想控制强化了这种认同。

中国的统治者相比于西方的统治者在统治手段上要文明地多,更注重对人民的思想和精神控制,手段也更高明。

中国的官方办学传统悠久,东汉时的太学竟有三万人之多,地方学校更是不计其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统治者的特创。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为了说明自己的正统性,除了宣扬君权天授的思想外,还会把自己拌成整个文明和国家的代表者,特别是外来入侵形势比较严峻的时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国家和文明的认同感。

最重要的是,这种文化传统来源于中华文明特有的祖先崇拜。

与其他文明不同,中华文明的神灵崇拜并不十分突出,与西方神庙式建筑很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华文明更重视祖先崇拜即使有神灵崇拜,不占主导地位,而且相当一部分是祖先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