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药制剂与剂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
一、中药制剂的原料
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1.中药材
来源于动物、矿物、植物,经过简单加工或未经加工而取得药用部位的生药材即为中药材。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城乡集贸市场可以出售中药材”。
2.中药饮片
《中国药典》对中药饮片定义为: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3.中药提取物
凡是经过一定的提取方式从植物、动物、矿物中获得的用于制剂生产的挥发油、油脂、浸膏、流浸膏、干浸膏、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等均为提取物。
其中有效部位是指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分组成的提取物,其中结构明确成分的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有效成分是指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分,其单一成分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有效成分一般指化学上的单体化合物,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达。
二、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
(―)按物态分类
(1)液体剂型
(2)固体剂型
(3)半固体剂型
(4)气体剂型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
(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
(3)乳浊液型液体制剂
(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
(三)按制备方法分类
(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
三、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
(一)剂型与疗效
剂型不同,药物的体内行为也不尽相同。
(二)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1.根据药物性质
2.根据临床治疗的需要
通常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的起效时间快慢为:静脉注射>吸入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直肠或舌下给药>口服液体制剂>口服固体制剂>皮肤给药。
3.根据生产和“五方便”的要求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
一、制剂卫生
(一)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
《中国药典》通则对非无菌药品微生物限度标准作出了如下规定。
1.制剂通则、品种项下要求无菌的制剂及标示无菌的制剂和原辅料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2.用于手术、烧伤或严重创伤的局部给药制剂应符合无菌检查法规定。
3.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1。表6-1 非无菌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制品制剂、不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注①:化学药品制剂和生物制品制剂若含有未经提取的动植物来源的成分及矿物质还不得检出沙门菌(10g 或10ml)。
4.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2。
表6-2 非无菌含药材原粉的中药制剂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5.非无菌的药用原料及辅料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3。
表6-3 非无菌药用原理及辅料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注*:未做统一规定
6.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见表6-4。
表6-4 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饮片的微生物限度标准
注*:未做统一规定
7.有兼用途径的制剂
应符合各给药途径的标准。
(二)中药制剂可能被微生物污染的途径
中药制剂在制备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微生物污染,其主要途径包括原药材、药用辅料、制药设备与器械、制药环境、操作人员、包装材料等。
二、中药制剂的稳定性
(一)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中药制剂的不稳定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化学降解反应,主要有水解、氧化、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其中水解、氧化是主要降解途径。
1.易水解和易氧化的药物类型
(1)水解:
易发生水解反应的药物主要有:①酯类药物:酯类药物制成水溶液时要特别注意pH的调节。一般而言,溶液碱性愈强,水解愈快,如穿心莲内酯在pH7时内酯环水解极其缓慢,而在偏碱性溶液中则水解加快。②酰胺类药物:一般较酯类药物难水解,如青霉素等。③苷类药物:如强心苷、洋地黄酊。
(2)氧化:易氧化的药物分子结构类型主要有:①具有酚羟基或潜在酚羟基的有效成分,如黄芩苷等。②含有不饱和碳链的油脂、挥发油等。
2.影响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因素
(1)处方因素:
①pH:以H+和OH-为催化剂的反应,称为专属酸、碱催化反应。
②溶剂、基质及其他辅料的影响:对于易水解的药物,有时采用非水溶剂如甘油、乙醇或丙二醇等使其稳定,有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利用所形成胶束的屏障作用而延缓水解。
(2)制剂工艺
(3)贮藏条件:①温度②光线③氧气和金属离子④湿度和水分⑤包装材料。
3.制剂的包装与贮藏要求
遮光:用不透光的容器包装,例如棕色容器或黑色包装材料包裹的无色透明、半透明容器。
密闭:防止尘土及异物进入。
密封:防止风化、吸潮、挥发或异物进入。
熔封:防止空气与水分的侵入并防止污染。
阴凉处:贮藏温度不超过20℃。
凉暗处:在避光条件下贮藏且温度不超过20℃。
冷处:贮藏温度为2℃~10℃。
常温:贮藏温度为10℃~30℃。
(二)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的方法
1.延缓药物水解的方法
(1)调节pH
(2)降低温度
(3)改变溶剂:在水溶液中很不稳定的药物,可用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极性较小的溶剂,以减少药物水解。
(4)制成干燥固体
2.防止药物氧化的方法
(1)降低温度
(2)避光
(3)驱逐氧气
(4)添加抗氧剂
(5)控制微量金属离子
(6)调节pH
★背记技巧★
酯胺苷酯易水解,酚基不饱易氧化;
延缓降解两招同,调pH降温度;
改溶制固防水解,其余防氧不难记。
第三节散剂
一、散剂的特点
散剂有以下特点:比表面积较大,易分散有利吸收、起效迅速;制备简便;外用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口腔科、耳鼻喉科、伤科和外科多有应用,也适于小儿给药。但因比表面积较大,散剂易吸潮、药物成分化学活性增强而容易散失、氧化。所以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的药物、刺激性大的药物、含挥发性成分多且剂量大的药物不宜制成散剂。
二、散剂的分类
散剂可根据医疗用途、组成、性质及剂量等进行分类。
(1)按医疗用途分类: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2)按药物组成分类:可分为单味药散剂和复方散剂。
(3)按药物性质分类:可分为普通散剂和特殊散剂。特殊散剂又分为含毒性药散剂;含低共熔成分散剂;含液体成分散剂。
(4)按剂量:可分为分剂量散剂和非剂量散剂。分剂量散剂按单次剂量分装;非剂量散剂按多次使用的总剂量包装,患者按医嘱自己分取剂量应用。分剂量散剂多为内服散剂,而非剂量散剂多为外用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