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假单胞菌生防机理的研究进展
低温秸秆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
低温秸秆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赵旭;王文丽;李娟;呼和【摘要】秸秆的成分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降解秸秆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低温秸秆降解微生物的选育方法有直接从自然界中筛选、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
目前,筛选获得的低温秸秆降解菌株的数量有限,降解秸秆的能力不高,低温条件下菌株的降解机理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综述了低温条件下秸秆降解微生物菌剂的研究进展。
%The components of straw are cellulose, hemicellulose and lignin. Straw degradation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bacteria, actinomyces and fungi. The methods of breeding straw degradation microorganisms include screening from nature, mutation breeding, protoplast fusion breeding, gene engineering breeding and so on. At present, the straw degradation strains under low temperature can be screened few in number, the ability of straw degradation is confined, further study need to be done on the mechanism of low temperature straw degradation. Microbiological agent of straw degradation under low temperature was summarized.【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7页(P55-61)【关键词】低温降解;作物秸秆;微生物;秸秆还田【作者】赵旭;王文丽;李娟;呼和【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农作物秸秆是自然界中丰富的可再生资源[1],截至2009年,我国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达到6.87×108t,理论资源量达到8.20×108t,约占世界秸秆总量的20%-30%。
应用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应用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摘要假单胞菌种类多、繁殖快,能通过产生多种抗生素及有效的根际定殖防治植物病害,促进植物生长,从而成为植物生防控制的重要研究对象。
该文主要论述应用假单胞菌对植物真菌性病害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
AbstractPseudomonas spp. is abundant and has a rapid reproduction.It can produce many kinds of antibiotics,rhizospheric colonization efficiently and promote the plant growth. So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object in the study of biological control.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Pseudomonas spp. in plant fungal disease.Key wordsPseudomonad spp.;bio-control function;plant disease1假单胞菌概况假单胞菌是一类或直或微弯的需氧型杆菌,不呈螺旋状,没有菌柄也没有鞘,不产芽孢,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
它是植物根际较普遍的微生物类群之一,此类细菌的多数种类能产生株系,具有拮抗或促生作用[1]。
现已证实假单胞菌能产生有效铁载体、抗生素、胞外水解酶和HCN等抑菌代谢产物,有效地保护植物根系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2]。
目前关于假单胞菌属的分类应用广泛的是palleroni根据DNA-rRNA同源性研究提出的组群[3]。
其将假单胞菌分为20个种59个致病变种,分为rRNAⅠ、Ⅱ、Ⅲ、Ⅳ、Ⅴ5个同源群。
在rRNAⅠ群中主要包含4个DNA同源群,该文主要研究rRNAⅠ群中荧光假单胞菌DNA同源群,荧光假单胞菌DNA同源群包括荧光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3个种[4]。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邵秋雨,董醇波,韩燕峰*,梁宗琦(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系真菌资源研究所,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 根际微生物组 (rhizosphere microbiome),是植物从其种子库土壤微生物组中有选择性地招募在根际聚集的动态微生物集群。
随着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等的飞速发展,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宿主及土壤微生物组间的紧密联系引起了全球关注和研究热潮。
根际微生物组被视作植物第二基因组,其与植物间的互作极为复杂,有正相也有负相。
植物通过从土壤微生物组中招募到根际的某些组分获得积极反馈。
正确管理植物根际微生物组不仅能促进宿主营养吸收、抵抗病虫害及适应环境胁迫,还可能促进健康土壤的形成,增强土壤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对根际微生物组的定义、驱动因素、研究方法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重点关注了根际微生物组与植物宿主间的互作过程,以期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类生物资源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根际微生物组;根系分泌物;农业生产;模式微生物群落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of plantsSHAO Qiu-yu, DONG Chun-bo, HAN Yan-feng*, LIANG Zong-qi( Institute of Fungus Resources, Department of Ec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fers in particular to the dynamic microbial consortium that are selectively recruited by plants from the soil microbiome of their seed banks and gathered in the rhizosph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and metagenomics in recent years, the natural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rhizosphere microbiome, plant host and soil microbiome have attracted global attention and become research upsurge.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egarded as the second genome of plants, has very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 plants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lants can obtain positive feedback by recruiting certain members of the rhizosphere from the soil microbiome. The correct regulation of the rhizosphere microbiome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nutrition absorption, resist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and help the host to adapt environmental stress, but als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ealthy soils and enhance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soil ecosystem.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driving factors, research methods of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the advances in relationship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hizosphere microbiome and plant host was focused. The purpose of the review is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bette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se biological resources.Key words: rhizosphere microbiome; root exudate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andard microbial model早在1904年,德国学者Hiltner就提出了“根际”一词,将其用以描述受植物根系影响的狭窄土壤带[1]。
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控制的研究进展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41]NiuM,WangYH,WangCM,etal.ALRencodingdCMPdeaminaseiscriticalforDNAdamagerepair,cellcycleprogressionandplantdevelopmentinrice[J].JournalofExperimentalBotany,2017,68(21/22):5773-5786.[42]ChangYX,GongL,YuanWY,etal.ReplicationproteinA(RPA1a)isrequiredformeioticandsomaticDNArepairbutisdispensableforDNAreplicationandhomologousrecombinationinrice[J].PlantPhysiology,2009,151(4):2162-2173.[43]IshibashiT,KimuraS,FurukawaT,etal.TwotypesofreplicationproteinA70kDasubunitinrice,Oryzasativa:molecularcloning,characterization,andcellular&tissuedistribution[J].Gene,2001,272(1/2):335-343.[44]WaterworthWM,LathamR,WangDP,etal.SeedDNAdamageresponsespromotegerminationandgrowthinArabidopsisthaliana[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22,119(30):e2202172119.[45]Nishizawa-YokoiA,MotoyamaR,TanakaT,etal.SUPPRESSOROFGAMMARESPONSE1playsrice-specificrolesinDNAdamageresponseandrepair[J].PlantPhysiology,2023,191(2):1288-1304.[46]MahapatraK,RoyS.SOG1transcriptionfactorpromotestheonsetofendoreduplicationundersalinitystressinArabidopsis[J].ScientificReports,2021,11(1):11659.[47]ZhangQF.Strategiesfordevelopinggreensuperric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2007,104(42):16402-16409.[48]IzawaT,KonishiS,ShomuraA,etal.DNAchangestellusaboutricedomestication[J].CurrentOpinioninPlantBiology,2009,12(2):185-192.[49]PengY,ZhangYY,GuiYJ,etal.Eliminationofaretrotransposonforquenchinggenomeinstabilityinmodernrice[J].MolecularPlant,2019,12(10):1395-1407.和国优,郭建伟,孔垂思.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控制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23):9-16.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3.23.002生防菌对烟草青枯病控制的研究进展和国优1,郭建伟2,孔垂思1,2(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21;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烟草是我国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年论文题目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学生李春葳指导教师王全伟副教授年级 2009级专业生物科学系别生物科学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5月论文提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
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植物与微生物关系研究进展李春葳摘要:植物与其生长环境中的微生物关系密切,两者形成了植物—微生物共生体系统。
植物影响着其周围及体内的微生物的群落结构,这些微生物又通过其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
了解与认识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植物植物根际微生物内生菌叶围微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叶围微生物的互作、植物与内生菌的互作及植物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
植物与周围环境生物的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其中以植物与微生物的互作为重要形式之一。
本文就植物类型及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群落及其多样性的影响,植物根际微生物、叶围微生物和内生菌(包括内生真菌、内生细菌以及内生放线菌)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进行综述,并就其将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1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植物根际有益微生物主要指对植物生长和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土壤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一些途径,促进植物定植、生长和发育[1、2]。
拮抗细菌的研究进展
拮抗细菌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耐药细菌问题的日益严重,拮抗细菌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拮抗细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新型拮抗细菌的发现、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拮抗细菌的定义和分类,然后重点阐述了各类拮抗细菌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拮抗细菌研究的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拮抗细菌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拮抗细菌研究的发展,为解决全球抗生素耐药细菌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拮抗细菌的分类与特性拮抗细菌是一类具有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根据它们的来源、生理特性和作用方式,可以将拮抗细菌分为几个主要的类别。
根据来源,拮抗细菌可以分为内生菌和外生菌。
内生菌通常寄生于植物或动物体内,与其宿主形成共生关系,如一些植物根际促生菌和动物肠道益生菌。
这些细菌能够产生抗菌物质,对宿主体内的病原菌进行抑制。
而外生菌则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它们能够产生多种抗菌物质,对多种病原菌具有广泛的拮抗作用。
根据生理特性,拮抗细菌可以分为产酸菌、产碱菌、产酶菌等。
产酸菌能够通过降低环境pH值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如乳酸菌就是一种常见的产酸拮抗细菌。
产碱菌则相反,它们能够提高环境pH值,抑制一些喜酸性病原菌的生长。
产酶菌则能够产生具有抗菌活性的酶类,如溶菌酶和几丁质酶等,这些酶能够破坏病原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从而杀死病原菌。
根据作用方式,拮抗细菌可以分为直接拮抗和间接拮抗。
直接拮抗是指拮抗细菌通过产生抗菌物质直接杀死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而间接拮抗则是指拮抗细菌通过竞争营养物质、占据生态位或促进宿主免疫等方式,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拮抗细菌具有多种特性,使它们成为防治植物病害、动物疾病以及食品防腐等领域的重要资源。
拮抗细菌具有广泛的抗菌谱,能够抑制多种病原菌的生长。
拮抗细菌通常对宿主无毒无害,甚至能够促进宿主生长和提高免疫力。
烟草连作障碍及防治研究进展
安徽农学通报2023年12期经济作物作者简介王鹏(1995—),男,福建厦门人,硕士,从事烟草栽培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23-02-07烟草连作障碍及防治研究进展王鹏(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福建厦门361000)摘要烟草是忌连作作物,连作会严重影响烟叶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生产。
本文从烟草连作障碍的危害、产生的机理和防治措施等角度,综述了国内外烟草连作障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期为烤烟的栽培和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烟草;连作障碍;化感自毒;微生物互作;养分失调;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23)12-0024-04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烟草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连作成为大多数烟叶产区不可避免的选择[1],但烟草是忌连作经济作物,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烟叶的产质量和土壤质量会下降,土传病害会大大加重,严重影响烟叶的高质量和可持续生产[2]。
本文从烟草连作障碍的危害、产生的机理和防治措施等角度,综述国内外烟草连作障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烟草连作障碍的防治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烤烟的栽培和特色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烟草连作障碍的危害1.1烟叶的产质量下降烟草长期连作会降低田间长势和农艺性状,进而显著影响烟叶的产质量,晋艳等[3]研究表明烟株连作4a 田间长势、产量、中上等烟比例、外观质量明显下降;长期连作会改变烟叶化学成分,蛋白质和烟碱含量会增加,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会减少,进而对感官评价产生负效应。
苏海燕等[4]研究表明连作对烤烟化学成份和中性致香物质有影响,烤后烟中的致香物质(新植二烯、类胡萝卜素类和苯丙氨酸类)会阶梯式下降,类西柏烷类和棕色化产物总体上呈现降低趋势。
1.2烟草土传病害加重烟草连作为病原体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病原体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a ,加重了土传病害的传播。
中国大部分植烟区主要的土传病害(青枯病、黑胫病和花叶病等)的发病率和连作年限呈正相关,烟草连作黑胫病的发病率为28%~99%,4年内种植两季发病率降为8%;烟草连作第2年青枯病的发病率由5%升到22%,严重影响优质烟叶的健康生产。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进展引言1904 年,德国微生物学家Lorenz Hiltner 提出了根际概念,他将根际定义为根系周围、受根系生长影响的土体。
100 多年来,根际研究方兴未艾,根际概念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完善。
为纪念根际概念诞生100 周年,亦为交流根际研究的最新进展,2004年9 月在Hiltner 的故乡、也是他曾工作多年的城市一慕尼黑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根际大会。
450 多位国际根际研究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分成16 个分会,共有113 个会议报告和308 个墙报展示。
微生物是整个会议交流的重点,共有9 个分会、69 篇会议报告和192 篇墙报报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分别占总数的56% 、61% 和62%。
现根据会议交流情况结合近年来国际上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动向,对根际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和面临的挑战作。
1根际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过去通常是用分离和培养技术加以研究的。
近20 年来,分子生态技术迅速发展,通过对环境16S rRNA 基因进行的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生物多样性远比用传统方法估计的要高。
微生物工作者惊奇发现环境中绝大部分微生物实际上从没有得到过培养,这些未培养的微生物与已培养的种群在系统发育上存在很大差距。
根际与其他生境一样,用分子生态方法证明根际微生物不仅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且含有大量未培养的微生物种群。
但是尽管在包括根际在内的不同生境中发现了大最未培养微生物,对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目前仍了解很少。
大部分根际过程的微生物学机理尚不清楚。
深入理解根际微生物生化过程和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理仍然是根际微生物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近年来分子生态方法已取得了-系列新的突破性进展,这些新方法使探索根际微生物不同个体的生态功能成为可能。
Hurek 等提出测定环境微生物新陈代谢中的关键基因能提供微生物群体的功能信息。
例如固氮基因特别适合于进行固氮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
建立功能基因文库可揭示根际微生物的功能多样性0 mRNA 实时定堂分析则可预测功能基因的表达水平。
应用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假 单 胞 菌 是 一类 或 直 或微 弯 的 需 氧 型杆 菌 , 呈 螺 旋 不
状, 没有 菌 柄 也 没有 鞘 , 不产 芽 孢 , 广泛 分 布 于 土壤 中的 革 兰 氏阴性 细 菌 。 是植 物根 际较 普 遍 的微生 物 类群 之一 , 它 此
类 细菌 的 多数 种 类 能 产 生株 系 , 有拮 抗 或促 生 作 用 [ 现 具 1 1 。 已证 实假 单 胞 菌 能产 生 有效 铁 载 体 、 生 素 、 外 水 解 酶 抗 胞 和 HC N等抑 菌 代谢 产物 , 有效 地保 护植 物 根 系免 受病 原 微
植 物保 护学
现 代农 业科 技
21 年第 2 01 2期
应用假单胞 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
左 静 廖晓 兰
(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 , 湖南长沙 4 0 2 ) 1 18
摘 要 假 单 胞 菌种 类 多、 殖快 。 繁 能通 过 产 生 多种 抗 生素及 有 效 的根 际定 殖 防治植 物 病 害 , 促进 植 物 生长 , 而成 为植 物生 防控 制 的 从 重要研 究 对象 。 文主 要论 述 应用假 单胞 茵对 植物 真 菌性 病 害进行 生 物防 治的研 究进 展 。 该 关 键词 假 单胞 茵 ; 防作 用 ; 物病 害 生 植 中图分 类号 ¥ 8 .9 4 29 文 献标 识码 A
1 假单 胞菌 概况
全 蚀病 是 一种 真菌性 病 害 , 由禾顶 囊壳 菌 引起 , 禾顶 囊壳 菌 属 子囊菌亚 门真菌 , 是一种 土壤寄 居菌 , 单胞菌 产生 的P A 假 C
和DP A G能够 限 制 禾 顶囊 壳 菌 的生 存 或 活 动 , 小麦 全 蚀 对 病 有 重要 防 治 作 用[ 近 年 来 开发 了 许 多除 草 农 用抗 生 素 , 6 1 。 例 如 由假 单胞 菌 产 生 的硝吡 咯 菌 素 、C P A和 DA G, P 由于 具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毒死蜱当前仍是全球应用最广泛的五种杀虫剂之一,也是我国用量最大的农药品种,是对硫磷、甲胺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种,主要作为农用杀虫剂防治水稻、蔬菜等作物的螟虫、韭蛆等近百种害虫,也作为卫生杀虫剂用于防治白蚁和蟑螂等[5]。
美国在20世纪末期毒死蜱年用量就已达到约7000吨,其中3/4以上被应用于植物保护,其余则用于家庭卫生。
毒死蜱系列产品(乐斯本乳油)于1984年在我国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取得登记,获准在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上使用;同年,上海市政府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推荐了乐斯本等几种农药用于防治蔬菜害虫,以彻底取代甲胺磷等高毒农药。
虽然毒死蜱属于中等毒性杀虫剂,但危险性仍然很大,它能够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并且在人体内有累积现象,长期或重复给予亚毒性剂量即可对细胞、神经轴突等产生影响,甚至可引起行为改变,WHO规定的毒死蜱可接受摄取量为10μg/kg/d[6,7]。
随着健康及环保标准的提升,在许多发达国家毒死蜱已被禁止使用,2000年6月8日美国环保署(EPA)宣布,禁止在美国家庭和庭院内使用毒死蜱杀虫剂,指出这种常用的杀虫剂会危害到儿童的健康安全。
依据美国环保署的意见,新西兰政府决定含有毒死蜱的产品自2005年12月31日将不再应用于白蚁的防控,并号召取消毒死蜱在所有有可能导致孩子暴露的地方使用,2011年10月28日,新西兰环保署提议禁止毒死蜱用于花园。
为了保证儿童健康,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禁止毒死蜱应用于家居,但是并没有完全禁止其在农业领域使用;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毒死蜱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农用杀虫剂、由于经济、技术发展的限制,短期内也不可能完全禁止毒死蜱的应用,那么如何减少应用毒死蜱所导致的负面影响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2 毒死蜱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被认为是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降解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分离筛选能够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是解决农药污染,进行环境修复的一项有效措施[8,9]。
13种中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13种中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高晓华;肖雨;张明辉;安伟;何正侃;邵玲;张海强【摘要】[目的]探讨13种中药对荧光假单胞菌(Pseudamonas fluoroscens)的体外抑菌效果,为其在鱼类赤皮病防治实践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打孔法检测荧光假单胞菌对13种中药提取液的敏感性,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中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选择抑菌效果最佳的中药为试验药物,进一步研究不同质量浓度和静置时间对中药杀灭荧光假单胞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荧光假单胞菌对乌梅、大黄高度敏感,对芦根、黄柏、青皮、车前草、熟地黄、地榆等中度敏感,对柴胡、决明子、贯众、麦冬、青蒿等不敏感.不同中药提取液对荧光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排序为:乌梅>大黄>熟地黄=地榆>车前草>黄柏>芦根=青皮,其中以乌梅的杀菌作用最强,MIC和MBC分别为7.813和15.625 mg/mL.随质量浓度的增加,乌梅提取液对荧光假单胞菌杀灭效果不断增强,14.00~18.00 mg/mL的乌梅提取液能迅速杀灭病原菌,且静置32h后仍具有较强的药效作用.[结论]乌梅提取液对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在14.00~18.00 mg/mL的条件下能够快速杀灭病原菌,在实际生产中可适当加大使用剂量,充分发挥其迅速有效的治疗效果.【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47)005【总页数】5页(P748-752)【关键词】中药;荧光假单胞菌;抑菌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作者】高晓华;肖雨;张明辉;安伟;何正侃;邵玲;张海强【作者单位】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8【研究意义】荧光假单胞菌(Pseudamonasfluoroscens)为革兰氏阴性菌,是引起淡水养殖鱼类赤皮病的主要致病菌(耿晓修等,2006)。
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引用格式:涂 镜,魏宝阳,付 威,等. 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2023(6):96-100. DOI:DOI:10.16498/ki.hnnykx.2023.006.019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植物病害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全世界每年病害导致的作物损失约占作物产量的25%[1]。
如何防治作物病害、提高生产效益在农业生产领域备受关注。
目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主要可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农艺4大类。
其中,化学防治是传统、常用的手段,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杀菌谱广、操作简便等优点[2],但化学药剂的滥用带来了土壤和大气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药物残留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药剂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限制使用化学制剂的措施以确保食品安生防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涂 镜1,2,魏宝阳1,付 威3,莫长安4,曾粮斌2(1.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2.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湖南长沙 410205;3. 岳阳县植保植检站,湖南岳阳 414100;4. 桃江县植保植检站,湖南桃江 413400)摘 要:生物防治是近年来新兴的植物病害防控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能更好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已经成为农业生物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
生防菌对植物的防病促生作用与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整作用密切相关。
主要综述了生防细菌、生防真菌以及生防放线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生防菌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总体来看,生防菌施入后可以在土壤中定殖,增加作物根际土壤土著微生物中有益(促进植物生长、减少植物病害发生)菌(属)的数量,或减少有害(导致植物病害发生、抑制植物生长)菌(属)的数量,改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土壤中酶的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达到缓解作物连作障碍、降低作物发病率、提高作物品质、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
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科技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2023,46(3):68-72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进展龚姝(保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摘要摘要::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病害是制约烟草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的青枯病是烟草上最为严重的土传病害之一。
近年来烟草青枯病防治研究成果丰硕,文章从抗病品种选育、土壤理化性状与细菌群落关系、植物免疫诱抗剂及诱导抗性以及防控技术等方面综述其最新研究进展,为该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烟草;青枯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50X (2023)03-0068-05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Tobacco Bacterial WiltGONG ShuBaoshan Municipal Institute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Baosha 678000,ChinaAbstract Abstract::Tobacco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soil-borne disease of tobacco production in China.Diseases is crucial factor damag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obacco production.There are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the diseases control of tobacco bacterial wilt in recent years.In this paper,it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bree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lant immune induc-er and inductive resistance and control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and thus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tobac-co bacterial wilt disease in production.words Key words::tobacco;bacterial wilt;advances————————————收稿日期:2023-02-28作者简介:龚姝(1988-),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管理与咨询、技术推广及成果转化工作。
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方法研究进展
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方法研究进展熊烈;钱淑岚;朱成云;李骏;钟卫鸿【摘要】Gene knockout is a very popular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Pseudomonas is a common bacterium,which is applied very widely.Therefore,gene knockout in Pseudomonas is very significant.We review the successful case of gene knockout in Pseudomonas,and compare two kinds of gene knockout systems in the followingaspects: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key step in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choice of gene knockout method,and choice of the length of homologous arm,etc.%基因敲除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基因工程技术,假单胞菌(Pseudomonas)作为一种常见细菌,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对假单胞菌进行基因敲除改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结了假单胞菌基因敲除技术成功案例,并对2种基因敲除系统进行了比较,包括同源重组关键步骤的转化方式、基因敲除方法的选择、同源臂长度的选择等.【期刊名称】《化学与生物工程》【年(卷),期】2017(034)008【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假单胞菌;基因敲除;同源重组【作者】熊烈;钱淑岚;朱成云;李骏;钟卫鸿【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3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9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是指外源打靶基因与基因组目标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转染细胞中发生DNA同源重组,使外源基因定点整合到基因组目标基因中[1]。
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GPR)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PGPR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省农业微生物学重点实验室1. 引言植物根际是细菌的良好生境,植物根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位(niche)。
能在植物根际持续稳定地定植、受植物影响的细菌称为根际细菌(Rhizobacteria),植物根际细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根际细菌种群密度比非根际土壤高100倍,多达15%的根面可能被各种细菌的微菌落(microcolonies)所覆盖。
细菌利用植物释放的营养物质(根分泌物、裂解物)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也合成代谢产物分泌到根际。
有些代谢产物作为信号转导化合物(signalling compounds )被相同微菌落的邻近细胞、其它细菌细胞或宿主植物细胞所感知(Van Loon, 2007)。
1978年,美国奥本大学的J.W. Kloepper首次提出植物根际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的概念。
PGPR是一群定植于植物根际、与植物根密切相关的根际细菌,当接种于植物种子、根系、块根、块茎或土壤时,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Kleopper & Schroth, 1978)。
PGPR是自生细菌,虽然某些菌株能够侵入植物组织,但不引起明显的侵染症状。
PGPR不包括与植物形成共生结构的根瘤菌(rhizobia)和弗兰克氏菌(Frankia),根瘤菌和弗兰克氏菌的共生固氮作用不属于PGPR的促生作用范畴。
联合固氮菌应该属于PGPR的范畴,某些根瘤菌在非豆科植物上具有促生作用的情况下也可看做PGPR。
PGPR通过一种或多种促生机制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植物的生长,这些促生机制包括:对植物的直接刺激作用;增加植物对养分的吸收;抑制植物病害;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等。
直接促生作用包括产生刺激性的植物激素、挥发性化合物(volatiles)以及ACC脱氨酶等,降低植物体内的乙烯水平,改进植物营养状况(如促进难溶性磷、钾和微量元素的释放,非共生固氮等),刺激植物产生诱导系统抗性(induced systemic resistance,ISR)。
我国生防微生物代谢产物研发应用进展与展望
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
MMP 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微生物源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微生物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是我国应用面积最广的生物农药。
部分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兼具预防与治疗效果,是未来绿色农药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总结了我国研发和应用的主要代谢产物农药种类、特点和最新研究进展,例如成都新朝阳研发生产的冠菌素,分析了我国代谢产物农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新型代谢产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态环境多样,作物种类繁多,病、虫、草等危害频繁发生。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需的生产资料,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药以化学农药为主、生物农药为辅,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研发和使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生物农药的定义和范畴因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时期稍有不同,主要包括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生物化学农药和微生物源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主要包括活体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microbial metabolite pesticide,简称MMP)。
MMP 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为活性成分、用于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或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农药,主要包括农用抗生素、植物免疫诱抗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农用抗生素具有特定的杀菌或杀虫活性,化学结构和防治作用机理明确,如井冈霉素和多抗霉素;植物免疫诱抗剂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增强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如阿泰灵;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或抗逆性,如S-诱抗素。
本文总结了我国研发的主要代谢产物农药种类、特点和最新研发与应用进展,分析了目前研发与应用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新型代谢产物农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01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点(1)化学结构复杂,不能或不易通过化学方法合成;(2)生物活性具有选择性,病原菌对这些代谢产物不易产生抗药性;(3)兼具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反应,提高植物抗病性,且有增产效果;(4)在土壤环境中的残留时间短,能够被微生物分解利用;(5)微生物代谢产物生产原料多为淀粉、糖类、玉米浆、黄豆粉等廉价再生性生物资源;采用发酵工艺生产,废液和废水可以回收再利用,对环境污染小,同一套设备略加改造可应用于其它菌种的发酵生产,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生物发光机制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发光机制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生物发光现象是指生物体产生的可见光或紫外线,这是由于一些生物体内部的物质,如细胞色素,生物酶,蛋白质等受到外部刺激后,释放出能量,产生了光的发射,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发光。
生物发光在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介绍生物发光机制及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生物发光机制生物发光机制是生物发光现象的物理化学基础,生物体内发光作用最常见的机制包括荧光作用、生物化学发光和生物体内利用外源性物质发光等三种。
荧光作用是指某些物质受到激发后,产生可见的荧光,这些物质被称为荧光染料,荧光染料具有含有芳环或双键等共轭结构,能吸收紫外线光线后,激发至高能态,随后快速发生非辐射跃迁,能量转移到基态分子中,形成荧光(荧光染料)现象。
生物化学发光是指由生物活性分子产生的发光现象,生物体内化学反应引起活性分子的能量释放和电子的非辐射跃迁,随后放射出光子,形成发光现象,如生物发酵过程,活性氧产生反应等都能够产生生化发光现象。
利用外源性物质产生发光现象就是在生物体内部加入一定的发光化学物质,通过作用引起生物体内的发光现象,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荧光显微技术中。
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生物发光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 生物荧光技术生物荧光技术指利用荧光染料或荧光蛋白等方法对生物体内蛋白质、细胞等进行成像、检测、分析等技术,已广泛用于细胞成像、蛋白质鉴定、DNA微阵列等生物技术领域中。
例如,奥地利学者穆勒和斯特克在1990年发明了绿色荧光蛋白,这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生物成像、细胞进化等领域。
2. 癌症检测生物发光现象已被应用于癌症检测。
肿瘤细胞具有高度代谢活性,细胞分裂和增殖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氧气,这会导致肿瘤细胞内氧分子量的减少,进而导致脱氧核苷酸发生超氧自由基反应和产生丙酮酸物质等过程,这种情况下,细胞就会产生生物发光现象。
因此,观察细胞内发光现象可以为肿瘤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检测方法。
前噬菌体研究进展
Hereditas (Beijing) 2021年3月, 43(3): 240―248 收稿日期: 2020-11-27; 修回日期: 2021-01-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860147,31700324)资助[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31860147,31700324)]作者简介: 陈学梅,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低温微生物。
E-mail:*****************通讯作者:季秀玲,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低温微生物。
E-mail:*********************DOI: 10.16288/j.yczz.20-355 网络出版时间: 2021/1/18 10:50:43URI: https:///kcms/detail/11.1913.R.20210115.1427.002.html综 述前噬菌体研究进展陈学梅,魏云林,季秀玲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 噬菌体是地球上最多的生物实体,一直被认为是细菌的天敌。
然而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发现噬菌体与宿主之间存在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前噬菌体是指溶原性细菌内存在的整套噬菌体DNA 基因组,广泛分布在细菌基因组中,对调节细菌宿主生理具有重要作用,如参与调节宿主的毒力、影响生物膜形成、赋予宿主免疫力等。
有趣的是,前噬菌体可以通过“监听”细菌的群体感应来调节自身的溶原–裂解状态。
近年来,一些细菌中由前噬菌体编码的抗CRISPR 蛋白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前噬菌体研究的关注。
因此,对前噬菌体的研究可以为改造宿主和前噬菌体提供基础理论参考。
本文对前噬菌体的预测、分布、分类及功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噬菌体与宿主间的关系提供基础。
关键词: 前噬菌体;毒力;抗CRISPR 蛋白;溶原转换;群体感应Research progress of prophagesXuemei Chen, Yunlin Wei, Xiuling JiFaculty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unming 650500, ChinaAbstract: As the most abundant biological entities on earth, bacteriophages (phages) were considered as the antagonistsof bacteri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nom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technologies, a subtle and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phages and their host bacteria has been uncovered. Prophage refers to an intracellular form of a bacteriophage, which is usu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hereditary material of the host. Prophage is ubiquitously distributed in bacterial genomes. It reproduces when the host does and can affect important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ir bacterial hosts, such as virulence, biofilm formation and host immunity. Interestingly, prophages were also involved in regulating the lysogeny-lytic state by “monitoring” the quorum sensing of bacteria. Recently, anti-CRISPR proteins encoded by prophages were found, which attracts a lot of attention.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d the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prophage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hages and bacteria.Keywords: prophage; virulence; anti-CRISPR protein; lysogenic conversion; quorum sensing第3期 陈学梅等: 前噬菌体研究进展 241噬菌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能够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假单胞菌生防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伟琼, 聂明, XIAO Ming, ZHANG Wei-qiong, NIE Ming, XIAO Ming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200234
刊名:
生物学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OLOGY
年,卷(期):2007,24(3)
被引用次数:7次
1.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 2002
2.李怀波;彭珺;包衍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荧光假单胞杆菌的分离与筛选[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2005(11)
3.金颖;胡洪波;张雪洪假单胞菌产生的抗生素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农业学报 2005(3)
4.周洪友;魏海雷;刘西莉通过染色体整合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合成基因提高荧光假单胞菌生防能[期刊论文]-科学通报 2005(8)
5.Dmitri V M;Vladimir N K;Robert F B A Seven-gene locus for synthesis of phenazine-1-carboxylic acid by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2 -79[外文期刊] 1998(09)
6.Zhang Liqun;Yang Qian;Tosa Yukio Involvement of gacA gene in the suppression of tomato bacterial wilt by Pseudomonas flourescens FPT960 2001
7.徐汪节;朱栋华荧光假单胞菌M18的rpoS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分析[期刊论文]-微生物学报 2004(03)
8.Cheryl A W;Virginia O S;Joyce E L Lon protease influences antibiotic production and UV toleranceof Pseudomonas fluourescens Pf-5[外文期刊] 2000(07)
9.Notz R;Maurhofer M;Dubach H Fusaric acid-producing strains of Fusarium oxysporum alter 2,4-diacetrlphloroglucinol biosynthetic gene expression in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CHAO in vitro and in the rhizosphere of wheat[外文期刊] 2002(05)
10.Nagaraj K M;Jayaraj J;Muthukrishnan S Detoxification of oxalic acid by Peudomonas fluorescens strain PfMDU2:implications for the biological control of rice sheath blight caused by Rhizoctonia solani[外文期刊] 2005(3)
11.Nielsen T H;Thrane C;Christophersen C Viscosinamide,a new cyclic depsipeptide with surfactant and antifungal properties produced by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DR54[外文期刊] 2000(6)
12.Nielsen T H;Soresen D;Tobiaeen C Antibiotic and biosurfactant properties of cyclic lipopeptides produced by flourescens Pseudomonas spp.form the sugar beer phizosphere[外文期刊] 2002(7)
13.杨海莲;孙晓璐;宋未植物根际促生细菌和内生细菌的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植物病理学报
2000(2)
14.邹文欣;谭任详植物内生菌研究新进展[期刊论文]-植物学报 2001(09)
1.雷阳.曾延松.汪琳荧光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机理[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2002,30(5)
2.杨海君.谭周进.肖启明.何可佳假单胞菌的生物防治作用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3)
3.岳东霞.张要武.YUE Dong-xia.ZHANG Yao-wu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2009,24(5)
4.岳东霞.张要武.陈融.许长蔼.YUE Dong-xia.ZHANG Yao-wu.CHEN Rong.XU Chang-ai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株的
构建及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2008,23(6)
5.张霞荧光假单胞菌遗传标记及工程菌生物安全性评价[学位论文]2004
6.彭珺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学位论文]2006
7.张清霞.吴小刚.张力群.唐文华.ZHANG Qing-xia.WU Xiao-gang.ZHANG Li-qun.TANG Wen-hua荧光假单胞菌
2P24调控基因突变体定殖能力和生防效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生物防治2008,24(1)
8.林茂虎.吴迪.苗芮.贾宁.LIN Mao-hu.WU Di.MIAO Rui.JIA Ning引发泌尿系感染的表皮葡萄球菌致病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10)
9.周霞.马勋.柳建新.焦晓军.刘勇.ZHOU Xia.MA Xun.LIU Jian-xin.JIAO Xiao-jun.LIU Yong致羔羊脑炎粪肠球菌人工感染羔羊的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2)
10.吴皓琼.牛彦波.殷博.甄涛.曹亚彬.郭立姝.WU Hao-qiong.NIU Yan-bo.YIN Bo.ZHEN Tao.CAO Ya-bin.GUO Li-shu PGPR植物促生肥在大豆上应用效果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2011,21(3)
1.牛彦波.吴皓琼Klebsilla ASP-15拮抗真菌病害能力与抗病机理的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生物技术 2009(3)
2.李敏.吕耀星.王雪松.陈新.张雪.任炳忠东北地区亚洲飞蝗的生物学特性[期刊论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2(1)
3.左静.廖晓兰应用假单胞菌防治植物真菌性病害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1(22)
4.李慧.王平.王婧.戴晴.肖明荧光假单胞杆菌P13菌株对油菜化感作用的研究[期刊论文]-生物学杂志 2010(2)
5.乔婵.陈星.张艳菊.万秀清.黄磊.郭兆奎.李丽杰.颜培强PF7-5对烟草角斑病的室内及大田防治效果[期刊论文]-中国林副特产 2010(5)
6.杨毅.李治.高玲霞.孙燕荧光假单胞菌抗生性代谢产物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期刊论文]-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8)
7.王翠翠.杜秉海.姚良同.王璇.徐莹莹.丁延芹生姜根际茎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鉴定[期刊论文]-微生物学通报2010(12)
8.岳东霞.张要武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期刊论文]-华北农学报 2009(5)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wxzz20070300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