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纪念特刊 清华评价(整理精校版)
《清华社会学评论》征稿启事
《清华社会学评论》征稿启事《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三辑第237 239页SSAP,2020《清华社会学评论》征稿启事《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
自2000年创刊以来,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刊发过许多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
近年来,《清华社会学评论》开始以热点主题形式组稿出版,通过热点主题的选取、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
本集刊先后获得2017年、2019年全国优秀集刊奖;2018年,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本集刊全文转载率位列“社会学学科期刊”全国第1名,综合指数位列“社会学学科期刊”第12名。
本集刊现热诚面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征稿,欢迎惠赠研究论文、译文和学术书评。
《清华社会学评论》编辑部将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流程进行稿件审核,择优录用。
建议投稿之前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格式要求:1.每篇文稿以20000字以内为宜,除海外学者外,稿件一般使用中文。
2.稿件应包括以下信息:(1)文章标题;(2)作者姓名、单位、职称、联系电话、通讯地址、E-mail等;(3)25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4)3 5个中文关键词。
3.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应依次注明基金项目来源、名称、项目编号等基本要素。
732清华社会学评论第十三辑4.引文必须明确出处。
注释(解释,说明)用脚注。
文中引文需加括号注明作者、出版年份,例如“ˑˑˑˑˑˑˑˑˑˑ(孙立平,2003)”。
详细文献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后;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中文在前,英文在后,按照首写字母排序,具体的格式大致为:作者姓名、文章题目或书名,报刊或出版社名称、年号期号或出版时间,并标明页码。
例如:(1)专著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清华大学观报展
龙源期刊网
清华大学观报展
作者:
来源:《中国新农村月刊》2015年第03期
本刊讯(本刊记者刘汉华通讯员张维春报道)正月初八,应集报分会会员,清华大学报友张永生的邀请,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秘书长王起君等一行近20位报友前往清华大学观看张永生的集报藏品收藏展示。
张永生报刊收藏展示,在清华校园内具有百年历史的礼堂内举行。
张永生,集报分会的新会员,从事收藏多年,早前以书刊为主。
真正收藏报纸时间不长,但是,凭借张永生老师的收藏意志,很快具有了一定规模数量。
按照张永生老师的说法,请各位到校园来观看我的报纸收藏展示,一是给各位集报老师汇报集报成果,二是向集报先辈学习、取经。
所到参观者对张永生老师的集报藏品给予了很高评价:集报时间虽短,但起步好,质量高。
观后,报友兴致勃勃地在校园照相留念。
“清华园里好读书”——《清华周刊》的“书评”概述
《 华周刊》 书评 ” 目外 的书评文章有 1 清 “ 栏 9
文 化 教 育 、 想 意 识 、 至 新 知 识 新 思 想 的 传 播 篇 , 别 分 布 在 “ 纂 ” “ 术 ” “ 艺 ” “ 论 思 以 分 杂 、学 、文 、理 、论 等 主 和 国 家 与社 会 的结 构 转 型 。大 学 生 。 别是 本 文 批 评 ” “ 著 ” 栏 目中 . 要 是 比 较 长 的学 术 、 特 但 几 中 考 察 的清 华 大 学 里 的 青 年 读 者 ,他 们 具 有 强 文 艺 批 评 文 章 . 基 本 上 都 围 绕 一 本 、 本 图 书 烈 的 求 知欲 、较 强 的 阅 读 能 力 和 相对 充 裕 的 阅 或 者 某 ~ 作 者 的 相 关 著 作 展 开 。 因 此 我 们 也 把 读时 间 , 并且有 良师给 以指引 和在《 清华 周刊 》 它们 归入 研 究 范 围。 上 发 表 和 交 流 读 书心 得 的 机 会 。 此 , 量 的阅 因 大 总 体 上 在 长 达 2 年 的 时 间 内 .共 有 16 O 5 期 百 二 十 万 字 。 及 十 多 个 学 科 , 千 ~ 百 六 十 涉 一 读和 评 介书报 活动 。 为清 华 园生 活 的一大 特色 。 《 成 清华 周刊》刊载 了书评 文章六百五十余篇 , 约
南迁 ,周刊》 《 被迫停刊。14 年2 97 月复刊后 , 只出
了1 期便 再 次 停 刊 了 。 7
《 清华 周刊》 由在校 学生编 辑 出版 的 , 是 学
《 华周 刊 》 的“ 清 中 书评 ” 目数 次改 变名 生的 更替性 决定 了刊 物在相 对稳 定的情 况 下 . 栏
称 ,依 照 时 间 顺 序 分 别 为 : 含 英 咀 华 ” 第 56 在 栏 目和 风格 上 常 有 变 化 : 此外 新 的 主 持 人 为 “ ( 、、
总结百年历史 传承清华精神——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档案工作纪实
的盛况 。9 0周年 的活动为我校百年校庆活 立清华大学 、 长沙临时大学 、 西南联合大学 20余件 , 0 在百年 校庆组委会 支持下 , 案 档 动积 累了丰富 的经验 。9 0周年校庆档案为 和清华大学等各历史时期的文书档案 ; 清华 馆组织了校园内碑碣 匾额的拓制工作 , 全部
百年 校庆 的组织工作 ,由于活动周期 留学生的留美预备学校 , 迅速崛起为国内一 物 、 照片图表等。通过对这些珍贵档案的展 长, 涉及部门多 , 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 流 的综合大学 , 从红色工程师 的摇 篮 , 向 示 、 到 考证 , 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清华大学创 可 组织难度大。档案馆完整保存着我校 9 0周 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 过了百年 曲折而辉煌 建 、 走 变迁 、 发展的奋斗历程 , 使清华师生 、 校
年的时间跨度 内,选取了 10件珍 贵档案 , 0
包括记载学校发展 、 变迁的公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章, 聚 规 凝
庆活动。档案馆依靠馆藏档案 , 充分发挥档 案 的 自身优势 , 为学校各部门开展校庆活动 提供 了翔 实、 准确 的信息支持 。
二、 挖掘档案资源 , 展现档案风采
从建校伊始 , 清华便始终同 国家的兴衰 前辈大师心血的文稿 、 迹 , 录莘莘学 子 手 记 和民族 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从一所选派 学习 、 成长 的学籍 、 成绩 , 伟人 题字 、 名人 实
二、 黄埔 军 校 文物 保 护探 讨
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然而 , 当前对文物及周 和管理 , 规划要 明确保护 范围 、 近期环境整
最初 的黄埔军校早 已在多次 战火 中被 边环境的“ 建设性破坏 ” 相当突 出。 新的超高 治方案及长期 的规划 目标 , 注意历史文脉的 毁, 但置身在 旧址 , 那些遗迹 和后人按其原 建筑不断 出现 , 新建建筑和市政建设破坏文 延续性。 我们应该从高层次上认识和搞好保 貌重 建整修 的校舍依然 能让 我们 感受到当 物周边环境 , 影响文化遗产 的整体格局和历 护文物 的工作 , 到四个保护 , 做 即原状保护 、 年师生们磅礴 的战斗激情 。步步走过 , 仿佛 史肌理 , 与文物建筑风格不协调 , 甚至不经 长远保护 、 整体保护和有效保护。
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
刘晶:清华百年校报志:从《清华校刊》到《新清华》点评:文章颇有水平,无论内容还是写作,扎扎实实,步步为营。
有关分析也不失中肯,如“校刊”是最初定义,《新清华》是革命式重塑等。
另外,一些史料也很有价值,如郭廷以的首任主编、朱镕基的文章等。
“历史铸成这样一个事实,讲中国近现代新闻史、高等教育史,不可不讲中国高校校报。
1”中国高校校报的历史是伴着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前行的,一大批文人志士、社会名流和政治家,参与到中国高校校报的事业发展中,留下了他们的思想和智慧,这是中国高校校报的共同财富与骄傲。
这是最近读到的南大新闻学院院长方延明先生的文章里的一段话,方先生在文章中还说道:“诚如马丁·沃克说过的,‘一家报纸的历史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
基于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份校报,就是一个学校的历史’,中国的高校校报就是我们这个国家一百多年来的教育日记和文化日记。
”2方先生是学数学出身,担任过多年的南京大学校报编辑,因此而喜欢上新闻并最终由理转文成为了一个正儿八经的新闻人,也算是中国高校校报史上的一桩美谈了。
拜读方先生这篇大作的时候,恰逢正在构思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课程论文,由此算是想到了清华自己的校报。
跨入新的一年,清华百年沧桑的历史征程便真正只剩下了 3,4 个月而已,而清华百年的历史天空中曾经有哪些刊物被冠以校刊的名字,它们又给清华的历史留下了什么?我多方查阅资料,但是相关的文献着实太少,原始的刊物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馆的报刊阅览室可以找到,但是关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类的工作却很滞后,更别谈相关的研究了。
清华百年的历史漫长曲折,校报的发展也经历一波三折,先后更换过几次,其中的交接存续与颇为复杂,但始终香火不绝,绵延至今。
为了弄清楚清华校报的历史沿革,我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加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评价便有了这篇文章。
由于资料的匮乏和时间的仓促没有进行仔细的审阅,文章错误和疏漏之处不少,希望各位读者斧正。
清华学校图书馆的“馆员书评”——兼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
清华学校图书馆的“馆员书评”——兼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郑闯辉【摘要】清华学校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设置了参考部以专门开展参考服务的图书馆.戴志骞(1888年~1963年)在任职清华学校期间,组织了中国图书馆界第一个参考咨询部,提供阅读指导成为主要职能之一.同时,最早系统化、规模化地开展馆员书评工作,为中国图书馆界开风气之先.【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18(038)002【总页数】4页(P48-50,74)【关键词】清华学校图书馆;馆员书评;戴志骞【作者】郑闯辉【作者单位】嘉兴市图书馆浙江嘉兴314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1 清华学校开创性的馆员书评工作馆员书评,即由图书馆馆员所撰写的图书评论,是评论、介绍新书或图书馆藏书的文章。
它以书为对象,客观而有见地地分析书籍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使作者、读者及出版商间的信息交流渠道畅通[1]。
民国时期,我国图书馆界已经对馆员书评有了比较早的注意和重视。
在此前的图书馆史研究中,大多认为我国的馆员书评出现在1930年前后。
例如,金陵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小缘先生(1897年~1959年)“在1927年完稿的《图书馆学》一书中,用专题形式阐述了优良书评对于图书馆业务的参考价值”。
在公共图书馆界,国立北平图书馆编辑出版过《读书月刊》(1931年10月~1933年9月),“主要刊载各类书籍,尤其是史著的评介文章”[2]。
2017年岁末,收到了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郑锦怀先生寄来的《中国现代图书馆先驱戴志骞研究》一书,在书中有了意外的发现。
该书指出,在戴志骞(1888年~1963年)任职清华学校图书馆负责人期间,“率先在中国设置了参考部,并且确确实实面向校内外读者开展了参考服务”[3],而且,依托《清华周刊》,“积极撰写书评,向读者推荐书刊”。
特别是,1923年3月起,《清华周刊》创办了《书报介绍副刊》,前后延续了两年半。
写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作中流之砥柱
写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作中流之砥柱...写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作中流之砥柱 2011年04月23日14:45 清华新闻网134位清华大学的院士校友,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写出了138份寄语祝福母校。
百年辉煌让每一个清华学子备感自豪。
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院士感慨万千:“和五年前、十年前相比,中国的进步很明显,国力强盛,科技发展,现在我们跟美国抢人才已经能平起平坐了,许多三四十岁的年轻学者,把他们的前途放在中国,无论对国家还是他们个人都非常有利。
”1911年4月29日,在中国人的期待与想象中,或许难以企及她日后的万千气象、波澜壮阔。
这一天,在北京西北部清幽静谧的皇家园林“清华园”中,松青柳绿,紫荆绽放,一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的德式古典建筑里,传来琅琅读书声。
此时,列强恣行,中华蒙羞,正是民族危亡的时刻。
由“庚子赔款”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就这样开始了她的第一课。
她同时打开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100年,此后整整100年,这里,始终与国运、与民族彼此交织、紧密相连。
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继而国立清华大学,这里是推动民族中兴不可忽视的力量,构筑起中国现代化的中流砥柱;这里走出了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叶企孙、华罗庚、梁思成、闻一多、朱自清、吴晗、曹禺、钱伟长、钱学森、费孝通、季羡林……一个个灿若星辰的名字不胜枚举。
这里造就了整整一代中国各领域的开创者、奠基人,更为建设新中国培育了胡锦涛等一大批栋梁之才。
美国人曾以“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叹服于这座年轻却缔造了传奇的学府。
今天,这个在灾难中诞生,却因灾难而自强不息的殿堂,走过了风雨百年。
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
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谣言流毒之深----清华校训来源考证2011-04-25 11:12 | (分类:默认分类)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谢谢。
校庆刚过,翻看网上关于清华的文字,十之八九都是负面的评价——我并不觉得意外,清华校庆确实惹眼,引来众人瞩目的同时也容易把众人对政治、对教育、对腐败、对社会不公甚至对房价的不满发泄在清华的身上。
再说清华也确实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些都需要社会人士去监督、去批评、去鞭策,方能促使清华,促使中国教育向前进步。
网上的留言中,不乏对清华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但这些估计就占了不到两成,其余的就是指责甚至是谩骂,其中就包括一些网上名人的微博或者是博客。
我看了看,基本上都是拿教育行政化、拿诺贝尔奖、拿学术腐败说事儿——也不能说不对,清华作为国内大学的一面旗帜,理应成为国内教育受人批评的靶子。
可拿神马独立自由说事儿,说神马校训被阉割云云,从郎咸平在《财经郎眼》中的不负责任,到今天李承鹏的哗众取宠,我再也无法沉默,看来是需要写一点什么了。
首先引用下大眼同学博客文字中的一段【1】:只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想必见此盛景北大也很着急,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许多年,清华和北大很像传说中的少林与武当,两派一直争谁才是武林正宗,清华势大力沉,北大轻灵飘逸,一言不和,拔刀相见。
不过最近改了打法,两派忽然明白崆峒、峨嵋、华山、衡山等小派环伺在侧,打打杀杀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扩大实力拉动GDP,由此院长、教授头衔后面统统都加上跨国托拉斯CEO、CFO。
由此不赚四千万,不要来见为师。
到最后,易筋经就练成了洗脑经,你以为是清华大学堂,其实是清华大食堂。
用食堂的思路办学,不见学者三千,只见食客如云。
好一个李大眼,不光拉来北大当匕首,还把北师大教授的四千万言论作为攻击清华的投枪。
匕首一捅,投枪一刺,清华就变成了食堂,怎一个厉害了得!这些都不说了,你那“不要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又是从何说起呢?也罢,今天我就来科普一下清华的校训是怎么回事。
我们有幸参加了清华百年校庆
我们有幸参加了清华百年校庆
陈世猷;俞国宁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清华建校百周年华诞大庆过去了,至今,我们还沉浸在欢乐、激动、兴奋、幸福的记忆之中。
这是一次人生难忘的享受,是一次清华精神的集中进发和清华风貌的百花绽放。
【总页数】4页(P151-154)
【作者】陈世猷;俞国宁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1
【相关文献】
1.总结百年历史传承清华精神——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档案工作纪实
2.百年风雨路水木湛清华——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
3.总结百年历史传承清华精神——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档案工作纪实
4.数码视讯应邀参加清华百年校庆
5.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海内外五万学子返校庆祝“重量级”校友让清华熠熠生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年风物清华味道
百年风物清华味道编者按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学,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道怎样的人文景观呢?百年学府的教育历史文化对今天的教育发展有什么意义呢?很多学校在梳理历史,希望从中找出未来发展的逻辑;在放眼世界,希望从海外找到可鉴的良方;在着眼社会现实,希望从中找准发展的基点。
清华大学作为一个发展了100年的大学样本,会在很多方面提供借鉴。
百年清华,多样风采,我们采其中几缕。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我们从校园风物、师生“声音景观”、人物思想风采等几个方面,呈现一所可以触摸、可以倾听、可以拥抱、可以仰望的清华。
愿它的教育历史文化之美,能够带给今天的读者一定的启示。
清华大学,已近百年。
作为一所在纪念国耻中诞生,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高等学府,清华本身就氤氲着一股浩然盛大之美。
这种美,弥漫在校园里,凝结在人身上。
作为一座育人的校园,这里无处不风采,无处不育人。
一所大学的精神,就在这角角落落,获得了最形象、最直观的表达。
“国耻纪念碑”孕育自强性格“美国化啊,够了!够了!物质文明啊,我怕你了!厌你了!请你离开我罢(吧)!//东方的文明啊,支那的国魂啊,‘盍归乎来’!让我还是做东方的‘老憨’罢!”这是诗人闻一多在清华求学期间目睹学校过分美国化而发出的呼叫。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初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游美肄业馆”,“沿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
建校时专门盖了设备考究的西式住宅,即“北院”,当时被讥为“美国地”或“小租界”。
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个印象:“清华学校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到中国来的大学校。
”清华校史研究专家黄延复认为,早期的“清华文化”具有两重性格——或浓或淡的半殖民文化性格和强烈的爱国、自强性格,老一代清华师生都称自己的学校为“国耻纪念碑”。
清华大学也是火烧圆明园这一国耻的“纪念碑”。
清华校园是在清代皇家园林包括清华园、近春园、长春园一隅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近春园也遭劫掠。
校庆特刊——精选推荐
学校隆重召开北京奥运会 残运会和校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11月18日下午,学校在综合楼报告厅隆重召开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30周年校庆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对学校奥运服务工作和30周年校庆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表彰了先进集体和个人。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办和举办期间,我校广大志愿者和干部职工,勤奋工作,忘我拼搏,尽职尽责、耐心细致地坚守每个岗位,以默默无闻的付出、热情专业的服务和灿烂真诚的微笑出色地完成了我校奥运工作任务。
获得北京市各系统奥运工作先进集体4个与先进个人10人、学校奥运先进集体9个、学校奥运活动优秀组织奖单位5个、学校奥运工作先进个人44人在本次大会上受到了表彰。
在校庆筹办和庆典期间,全校师生员工发扬奥运精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校庆工作得以有序安排、扎实推进,校庆系列庆典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学校评选出校庆工作先进集体10个、校庆工作优秀组织奖单位5个、校庆工作先进个人114人,并进行了大会表彰。
北京市先进个人党委书记高锦宏、副书记刘仲仁、曹长兴,副院长周海、赵盛伟、焦向东出席大会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奥运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万一、校庆工作先进个人代表贾元玉、奥运工作先进集体代表贠天祥、校庆工作先进集体代表马葵先后发言,总结了本部门所承担的奥运、校庆相关工作,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是所有教职员工参与这两学校奥运先进集体 学校奥运先进个人代表合影学校校庆先进集体 学校校庆先进个人代表合影 奥运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万一发言 校庆工作先进个人代表贾元玉发言奥运工作先进集体代表贠天祥发言 校庆工作先进集体代表马葵发言项工作的最质朴的动力源泉,而无私奉献、团结协作、愉悦工作是所有参与者最真实的感受。
高锦宏书记在会上对学校参与服务奥运的经历和30年校庆的筹备过程进行了全面总结。
我校奥运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饱含着各部门、各教学院系和广大志愿者的不懈努力。
北京奥运收获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弥足珍贵。
清华园里曾读书
鲁红杰:清华园里曾读书——《清华周刊》中的书评点评:选题适当,论述细致,一手资料考订比较详备,如范长江书评。
留意书写规范,如“《<中国的西北角>简评》”里的书名号写法“《〈中国的西北角〉简评》”。
再如“李宽,《《清华周刊……》”应写作“李宽:《清华周刊……》”。
“陶令不知何处去,清华园里可读书?”,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无数的大师曾在清华园里摆下了他们平静的书桌。
这些良师益友的指引,加上当时的清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较强的阅读能力,并且相对宽裕的阅读时间,大量的阅读和书报评介活动,成为当时清华园生活的一大特色。
在这种情况下,《清华周刊》上开始刊登“书评”。
《清华周刊》(1914年3月——1937年5月,1947年)是清华学子创办的、“在国内文化界和学术界都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大型综合性杂志”。
《清华周刊》创刊于1914年3月,至1937年5月停刊,共出版了676期,基本上每学期所出刊物为一卷。
抗战爆发, 清华大学南迁,《清华周刊》被迫停刊。
1947年2月复刊后, 只出了17期便再次停刊了。
《清华周刊》中的“书评”的名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第5——8卷中被称为“含英咀华”,9——17卷中被称为“书报介绍”,19——23期中被称为“书报介绍副刊”,28——30期中被称为“书评述要”,32——40卷中被称为“介绍与批评”,41——45卷中被称为“书评”。
从“介绍”到“评介”,再到“书评”,栏目名称的变化反映出《清华周刊》“书评”不断成熟,以及书评编辑们对书评的性质、特质和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清华周刊》和大部分报纸杂志一样,负责人的更替性决定了刊物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在栏目和风格上常有变化。
而每当来了一个新的负责人的时候,他为了表现其能力,往往力求编辑理念与方式与前人不同,因此,栏目名称的多变时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书评”部分来看,不管其名称如何变化,它的基本宗旨是不变的。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阅读答案
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阅读答案(总2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徐百柯梅贻琦(1889~1962),字月涵,天津人。
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1931~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
1931年12月3日,在清华大学校长就职典礼上,梅贻琦留下了中国大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
他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一位清华的老校友在纪念梅贻琦的文章中称:母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字为校训。
历届毕业同学,凡是请梅先生题纪念册的,梅先生辄书此两语为勉。
梅先生一生行谊,也正可以这两句来说明。
《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梅贻琦在世人的心目中,正是这样一位君子。
清华早期著名的体育教员马约翰曾经这样评价梅贻琦:他有他的人格&&真君子Real Gentleman 的精神。
梅先生不但是一个真君子,而且是一个中西合璧的真君子,他一切的举措态度,是具备中西人的优美部分。
梅贻琦生性不爱说话,被称为寡言君子。
早在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时,他那从容不迫的态度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发榜那天,考生们都很活跃,考上的喜形于色,没考上的则面色沮丧。
只有瘦高的梅贻琦,始终神色自若,不慌不忙、不喜不忧地在那里看榜,让人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而实际上,在630名考生当中,他名列第六。
一二·九运动后,清华曾经发生过数千军警闯入学校逮捕学生的事件。
事前得知了这个消息,学校的几位领导人在梅贻琦家里商量如何应对。
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资料
清华赋——贺清华大学百年华诞李东东《人民日报》(2011年04月15日18 版)时维辛卯,序属季春,莺飞草长,火树银花。
钟灵毓秀,清华八方揽胜景;四海五洲,学堂百年聚光华。
大礼堂莺歌燕舞,少长咸集,执手共话;二校门腾蛟起凤,契阔谈燕,纵横挥洒。
苍髯皓首,不坠先生煌煌志;赤子丹心,敢忘后学喁喁情。
京西形胜,一园神韵阅千年;清新俊逸,一府精英纳天下。
槛外山光,窗中云影。
春风化雨,水木清华。
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方知非凡境;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更道是仙居。
熙春、云锦,三百年间繁囿地;近春、清华,昔日曾是帝王家。
一泓秀水映荷塘月色;三亭幽阁被朱檐灰瓦。
荒岛葳蕤,朝迎旭日;斋馆栉比,夕送落霞。
近揽西山秀色,远接东溟苍茫,名园名校,世纪佳话。
缘起庚子,开帷辛亥,更名壬子,善定戊辰。
创业艰难时,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处,刚毅坚卓。
看红旗漫卷,天地翻覆,杏坛更奏弦歌,绛帐再哺新芽。
顶天,立地,树人,百年砥砺,一朝芳华。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人文日新,桃李清华。
非谓大楼,而有大师,际会风云,名播迩遐。
师从名师而名师出,在在鸿儒;学以博学则博学众,代代奇葩。
四大导师名闻宇内,闳中肆外;六千教授学贯中西,含英咀华。
科学工程院士,五有其一;两弹一星元勋,半出门下。
红烛无声,春蚕有意,理工贤才,文史大雅。
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是学术传统;焚膏继晷,旁搜远绍,校短量长,知学海无涯。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晨昏苦读,不废冬夏。
最难风雨故人去,喜看河山新秀发。
百年虬枝不言老,催开十七万树紫荆花。
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行胜于言,大道清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前贤箴言励志,寄心海隅;后继以身许国,壮志天涯。
五四精神烛照,薪火相传;一二九光焰不息,振兴中华。
民主斗士,拍案而起;文学巨匠,穷节不屈。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其心雄,其志嘉。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精诚擘画。
背负青天,脚踏实地,从我做起,胸怀天下。
清華大學110周年校庆
广告乂#110周年校庆110th A N N IV E R S A R Y• T 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I北京电子显微镜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w家大切科学仪器屮心之一。
以w水平的科研带动高质量的技术服务为宗旨拥有双像差校正电镜的A:台透射电镜、_'台聚焦离子束、三台扫描电镜、全套电镜 制样设备、两台薄膜生长设备,以及计算机集群与多套电子M微学计笄与模拟软件;自制了电镜的纳米力学原位测量装[丨编f多套丨丨算投-拟软件屮心以朱静院上作为学术带 头人,致力于发展M分辨电子M微学、分析电T M微学、原位电f M微学等4A微学方法并应川于材料科学的坫础研究不11 新材料的研制;在材料的亚埃尺度表征和磁性材料的高空间 分辨和占位分辨的定》磁结构测量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多篇论文/l;P/iys/c a/R e v/e w Lettere f1.l M i f u r e f•刊等|_,',彳水:甲1学水t t l j刊丨•.发及屮心密切乂注涉及凼汁民生®人沿求材料的 研制,和相乂•中-位合作,在铀分离机用W强M阽钢、航空航 天材料和高速列车用钢等材料系统开展f系列基础性研究, 为我国自主研发新材料做出了贡献■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蛋白质科学研究(北京)国家重大 科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清华大学科学研究需求的 N时,面叫全国教育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提供技术合作和开 放服务,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冷冻电子M微学实验室及 结构生物学研究平台。
屮心下设10个子平台,人员规模65 人在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平台为清华大学针对新冠病毒开展的各项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支持王新泉和张林琦教授课题组合作解析新型冠状病毒蛋白复合物的晶体结构,为理解病毒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起到了关键作用I电磁实验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承担电f•科学与技术、位息勾n程、电气工程等多个一级学科的跨学科、跨领域综r m■材料中心(逸夫楼部分)实验,山iii子工程系和电机I:程与应用电/•技术系共同建 设与运行管埋.为w家®大专项••移动宽带m丨,1专巧r -校级科研条件平台,拥有 大型精密测试分析仪器30多台,仪器原值约9100万元,承担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的测试分析,为学校20多个IMT-2020国际标准评估环境研究、闽家重点研发汁划课题“适 用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交直流 互联的关键设备研发”等t大项目的研究提供实验支撑院系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支撑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材料的关联重构与高效能”等重点项HI微纳加工平台I生物医学测试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洁华大学-北京大学生命科学联屮心的支卿L构,立足校内,面向社会,为生命、医学、药学、化学、化工、环境、材料、机械、信息及相关交叉学科提供 技术支撑与测iA服务屮心拥有大型光学M微镜、电镜及制样、细胞功能分析分选仪等开放设& 36台套和M位索实验室及植 物培养室.在光学成像及阐像处理、电镜样品制&及检测、流式功能分析及分选、基敝库、放射实验方Ifii具有独特优势校级科研条件平台,瞄准世界微纳加工技术前沿,致力 于在国内外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超净面积约1200 m:.软硬件环境包括设汁与仿真平台、工艺设备,测试设备等三 大类,拥有200多台套微纳加工测试仪器设备,具备氧化、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机械抛光、光刻、电子束光刻、湿法刻浊、干法刻蚀、封装与集成、检测与分析等 完整工艺流程清华大学校级科研条件平台热烈祝贺建校110周年周年校庆I I I9H-202I 110th A N N IV E R S A R Y • TS I N G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广告■高性能计算平台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全球 ■R 要的磁共振测试屮心拥杯 大视野高分辨血管壁多对比度 成像、三维心肌定量成像、定 請血流成像、定M 牛:理成像、无变形岛分辨韦弥散成像等进多原创技术,在磁共振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请并获 得多项屮W 发明专利,过硬的技术获得国内外N 行的高度评 价平台在心脑血管、神经变性性疾病的K 学影像学测i 式分 析方面Jt 饤核心技术优势,支撑诖于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动脉 粥样硬化和W 卒中开M 的大规模临床人群队列研究、高端底 疗设济脑起M 器磁共振成像及兼容性测试等项H■药学技术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从事从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到药物 评价的公共测试服务,配备了包括高内涵活细胞分析系统(H C S)、高通量筛选系统(H T S )、非接触式声波移液系统(E c h o )、多功能酿标仪(M u l t i l a b e l Plate R e a d e r )、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S P R )、等温滴定微量热仪(I T C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Q T 0F、QE x a c t i v e P l u s 、Q T R A P' QQ Q)、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系统(G C /M S)、核磁共振(NM R)等大型先进仪器,为医药相关及生命科学研 究提供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百年纪念特刊清华评价素材汇编0424 12471954年生于广东潮州,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既有国际视野也讲本土情怀清华大学历经百年,走过一个世纪,从100年前的留美学生预科班,到如今向国际一流大学迈进。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如何评价清华为中国以及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对清华的下一个百年有什么样的期待?教育界专家学者对此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当今中国,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了官员、民众、校长以及教授们念兹在兹的热门话题。
面对铺天盖地且绝对“政治正确”的国际化论述,我倒想泼一泼冷水———“走向国际”,并不一定就是“迈向一流”。
二者之间,确实有某种联系,但绝非同步,有时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不同学科的国际化,步调很不一致。
自然科学全世界评价标准接近,学者们都在追求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社会科学次一等,但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轨。
最麻烦的是人文学,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割舍。
人文学里面的文学专业,因对各自所使用的“语言”有很深的依赖性,应该是最难“接轨”的了。
文学研究者的“不接轨”、“有隔阂”,不一定就是我们的问题。
非要向美国大学看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便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曾听一著名中国大学的校长说:美国有汉学系,我们为什么没有?我们也要办一流的汉学系。
初听此言,啼笑皆非———本国语言文学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岂能同日而语!不过,这位校长并不美丽的“误会”,倒是说出一个可怕的事实:今天的中国大学,正亦步亦趋地复制美国大学的模样。
举个例子,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在奖励用英文发表论文,理科迷信SCI,文科推崇SSCI或A&HCI;聘教授时,格外看好欧美名牌大学出身的;至于教育行政官员,更是唯哈佛、耶鲁等马首是瞻。
具体到大学校园,大清早,你到清华园或未名湖边走走,书声琅琅,全都是英语,目标很明确———毕业后赴美留学。
“海龟”与“土鳖”,本就各有各的强项;可目前的制度设计,明显偏向于英语水平以及舶来的学问。
至于是否洞察中国国情、能否贴着大地思考、有无介入社会改革的意愿与能力,很难一眼就分辨出来,也显得不太重要。
于是乎,号称“精英”的北大、清华毕业生,纷纷打起铺盖,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院“深造”为首选。
落实到政府决策,与其像目前这样奖励出国念学位,还不如像北大校长宣称的———筹集经费,让每个在校大学生、研究生都有出国访问、短期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如果连清华、北大都无法创造条件,留下自己的好学生,期望中国大学挺直腰杆,那是很不现实的。
我的感慨是:中国人借鉴西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经一百多年了,应该追求教育独立、学术创新,而不是回到“留美预备学校”的境地。
对于大学来说,理想状态是,既有国际视野,也讲本土情怀。
由留美预备学校发展而来的清华,学生普遍外语好,教授大都留学归来,正因此,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其努力方向。
清华之创办国学研究院(1925—1929)、校长梅贻琦之撰写《大学一解》(1941),以及世人推崇似有若无的“清华学派”,都是在追求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
老清华的这一传统,至今仍让人追怀不已。
1958年8月生,现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要有胸怀容纳偏才怪才清华立校百年,做了很多教育模式创新。
但就教育制度创新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仅是清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在创新方面都存在这个问题。
这和中国教育整体缺乏创新精神,有很密切的关系。
在这方面,清华应起到示范和领军的作用,不只是模式创新,更应该是制度创新。
在制度方面,既要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又要高校管理人员去学术化。
建议在行政资源和学术资源之间做一个防火墙,不允许行政权力垄断学术权力,行政资源瓜分学术资源。
体制的问题是一个大问题,要真正把大学的学术权力交给教授。
现在,行政力量太强大,影响了学术。
对于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另一方面要招收世界一流的学生。
什么是大师?从学术上来说,应该是在国际上公认的学科领袖,比如掌握了世界性的关键技术,是一些前沿技术的创造者、关键理论的提出者。
这就要求大学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聘一流教师。
另一方面,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生,也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学。
目前的自主招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应该取消按地域招生的做法,改成按阶层招生,多照顾弱势人群。
比如说,农村的孩子有多少比例,少数民族的孩子有多少比例。
谁听说过哈佛大学按地域招生的?按阶层招生,这是世界惯例。
清华要网罗住最优秀的偏才、怪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它能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真正的大师级的科学家,许多是偏才、怪才,做出了不同寻常的大业绩。
但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偏才、怪才,现在并没有资格进入清华这样的学校。
如现在清华在江苏的招生,至少要求学生任何一门学科的成绩不得低于B,自主招生的总分不得低于第一批录取分数线。
这样,像钱钟书、吴晗这样的天才今天连大学门也进不了。
清华需要有这样的胸怀,那就是:把全世界的偏才、怪才都给我。
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应该强调的是学术自由。
我们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我们需要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气氛。
大学本就是各种思想、各种创意自由生长的地方,需要听取不同的声音,容纳不同的声音。
在不违反法律和学术规范的前提下,我们的大学应该让思想有充分交流的空间,让学术有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是我们所有大学,都需要特别关注的。
没有这个,我们同样也走不远。
1963年生于北京,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专业。
现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从应对文明冲突到推动文明和谐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不仅仅是清华大学一所大学的庆典,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反思。
因为清华大学在创办初期,正好是中国一大批高等教育机构创办时期,所以最近一个时期,将是一个百年校庆相对集中的时期,也是一个需要我们集体反思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大学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一百年前创办的时候,是东西方文明冲撞最激烈、西方文明侵入东方文明最严峻的时刻。
那个时候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长期积累的精神文明的自信心,降到了最低点。
如果说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古老中国经受西方文明强烈冲突后的政治体制上的回应,那么清华的成立,是东西方文明冲突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体现。
西方强国用它们的不义战争之财,在中国土地上建立一个按照西方自己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中国的年轻人到西方进一步接受教育。
这种文化侵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的年轻人在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反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民族救亡热情,掀起一股文明反思、文明救亡和文明复兴的浪潮,也正因如此,造就了清华人与生俱来的知耻而后勇的精神,清华人讲究爱国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风格也来源如此。
回顾过去的一百年,这个用中国的庚子赔款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从一个最初专为留美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学生创设的学堂,到成立清华学校,再到设立大学部,开设研究院,正式成立清华大学;从开始时拥有国家一流的国学院,到改革后的工科院校,再到现在恢复人文社科学院,清华拥有像王国维、梁启超这样的国学大师,也产生了抗日救亡、重建国家的政治领袖。
如果说清华的起源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话,那么清华的下一个百年则是致力于营造、恢复传统价值观,它应该在价值理念、文化精神等层面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新学说,从而推动我们的社会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时,提炼中国改革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的重任,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的经验让中国的精神文明全面复兴,让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和谐共存。
这就是清华新百年的使命。
□口述本报记者高明勇实习生王景兰采访整理同题问答问题1清华最独特的气质是什么?陈平原:除了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再就是:认真,实干,有执行力。
朱永新:相对北大和其他学校来说,清华最独特的气质是严谨、守拙。
李稻葵:最独特的气质是博大胸怀、社会责任、融贯中西。
问题2印象最深的清华人是谁?陈平原:人文学方面有陈寅恪、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社会科学则是钱端升、张奚若、陈岱孙、潘光旦。
除了专业成就,更因这些学者都有很好的故事,显示其人格与精神。
至于理工科教授,相信也有很精彩的,可惜我不了解,不敢乱说。
朱永新:有两个人,一个是校长,一个是学生。
校长是梅贻琦,他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对高等教育来说,这很精辟。
学生是胡锦涛,他作为清华的校友、共和国的领导人,带领中国走向了一个新高度。
李稻葵:国学院导师梁启超。
在中国传统精神文明最受到质疑的时候,梁启超坚定不移,他提出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同时,他又坚持要虚心向西方学习。
梁启超是一个力求融通东西方文化,致力于文明共存、文明和谐的伟人,同时又有深刻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
问题3清华100年来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陈平原:以1952年院系调整为界,清华的主要贡献,前半截在人文学及社会科学,后半截是科技专家。
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可能出现特异之才;但作为整体的大学,其发展战略明显受制于政治环境与社会氛围。
清华复办文科,虽说已近三十年,也取得了骄人业绩,但与其鼎盛时期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
朱永新:两个方面:一是为中国贡献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工程技术人才,二是为中国贡献了一大批治国安邦的政治人才。
李稻葵:最大的贡献高度概括就是:民族救亡、社会进步。
要说理由,就是历史上,清华学子不忘民族耻辱,奋发图强,具有极高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民族的进步。
问题4清华现在是世界一流大学吗?陈平原:北大百年校庆时,我说过一句颇有影响的“大话”———就教学及科研水平而言,北大现在不是、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是“世界一流”;但若论北大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很可能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无法比拟的。
因为,在一个东方古国崛起的关键时刻,一所大学竟然曾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这样的机遇,其实是千载难求的。
这话,同样适用于清华大学。
朱永新:要真正成为哈佛那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还有路要走。
李稻葵:我不认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上,这是13年前北大在百年校庆时,在那个形势下提出的口号。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走过了西方人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迅速上升,中国与世界的大格局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了,应该提出新目标、新使命。
因此,新百年中国的大学包括清华的新使命不应仅仅局限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应该致力于中华精神文明全面复兴,让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具有感召力的现代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