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我国分税制改革的内容我国的分税制改革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收收入划分的改革。
在改革之前,中央政府负责征收大部分税收,并通过一定的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
而在改革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划分会更加合理、公平。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增强地方政府自主权。
改革后,地方政府有更多的权力可以自主决定税收政策,并享有税源的保护。
中央政府会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划分税收收入,使地方政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调控财政。
2. 调整税收划分比例。
改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划分比重会有所调整。
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征收与维持国家基本支出相关的税收,如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以及资源税等。
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和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征收。
3. 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分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全国统一市场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改革后,中央政府有更多的经济收入,可以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有助于维持国家的基本运转。
地方政府则可以依靠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和税收征收来稳定地方财政,推动地方经济的持续增长。
4. 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改革还包括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保障财政收入较少的地区的基本财政需求。
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5. 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体化。
改革后,各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经济发展的有针对性政策制定。
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促进各地区的协同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
分税制改革的实施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改善地区财政结构、增强地方政府自治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如财政收入预算难以平衡、税收逃避问题等。
因此,需要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加强监管和管理,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也需要广大市民和企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共同推动分税制改革的进程。
分税制及财政名词
分税制改革一、分税制概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分级(分税)预算体制的做法,并于1994年初步形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按照税种划分税权,分级管理,即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在中央适当集中财力的基础上,实行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地方分设税务机构,预算分级管理。
二、分税制内容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中央和地方之间财力分配,要以财权与事权相统一为原则。
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按照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税收入。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确定。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按照1993年地方实际收入以及税制改革和中央地方收入划分情况,核定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即消费税+75%的增值税一中央下划收入(指原体制中归中央、实行新体制后划给地方的收入),并以此作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基数。
从1994年开始,税收返还数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
4.原包干体制有关事项的处理。
实行分税制以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后,再逐步规范化。
三、我国分税制的主要问题1.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目前实施的分税制没有重新界定政府职能,各级政府事权维持不甚明确的格局,存在越位与错位的现象,事权的错位与越位导致财政支出范围的错位与越位。
预算管理体制第二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自主性,促进了 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规范预算管理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推动了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强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提 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问题
地区间财力不平衡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虽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但同时也加大了地 区间财力不平衡的矛盾,导致部分地区财政困难,需要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 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财力 差异,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 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 事权与支出责任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政府的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确定 各级政府的税收管辖权,实现事 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
完善税收立法与执法 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税收立法程 序,提高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稳 定性。同时加强税收执法体系建 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 支付制度
改革方向
优化税收结构
调整税收政策,完善税收体系, 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以适应 经济发展需求。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 付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各级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
加强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完善预 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程序,提 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完善措施
加强税收征管
共享税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征收,按一定比例分成。
税收返还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
中央政府将部分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 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
税收返还的计算方法
分税制
分税制分税制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和分税制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是符合市场经济原则和公共财政理论要求的,这是市场经济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较为成功的做法。
目录展开编辑本段分税制简介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作为一种财政管理体制,目前,已为西方国广泛采用。
我国在清朝末期曾出现过分税制的萌芽。
实行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惯例。
市场竞争要求财力相对分散,而宏观调控又要求财力相对集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问题,反映到财政管理体制上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从历史上看,每个国家在其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曾遇到过这个问题,都曾经过了反复的探讨和实践;从现状看,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市场经济的国家,一般都是采用分税制的办法来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的。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
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一定要按照“财力和事权相一致”的方向完善我国的分税制体制,财力和财权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财权只是中央的行政形式划分,没有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而财力考虑到了我国二元经济的发展状况,正视了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因此,在分税制改革进程中,要正确处理财权、财力和事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央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给予地方必要税种立法权、税率变动权限等,在中央给予地方纵向转移支付的同时,可以考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给予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横向转移支付,以真正达到“财力和事权的一致”。
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措施课件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0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分税制改革后,不同地区的税收政策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区域经济发
展不平衡的问题加剧。
02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分税制改革可能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一些传统产业难以转型升
级。
03
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分税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税
收优惠政策的不合理、税收征管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经
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调节地区间财力 差异的作用。
税收立法权过于集中
税收立法权过于集中于中央政府,限制了地方政府根据当 地实际情况制定税收政策的自主权。
过于集中的税收立法权也容易导致税收政策僵化,难以适 应经济社会的变化。
02 分税制对经济的影响
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地方财政收入减少
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的前景
预算管理改革
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 监督,提高预算的透明度 和规范性。
财政支出改革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 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 支持力度,提高财政资金 的使用效益。
债务管理改革
加强债务管理,控制债务 规模,防范债务风险,确 保财政的可持续性。
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景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03 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分税制改革可以优化税收结构,提高税收的公平性和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 长。通过改革,可以实现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好 的税收环境。
改革可以消除现有分税制存在的问题,如税收不公、重复征税等,降低企业负担, 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
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本文将探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对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影响。
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制度安排。
在过去的十年里,分税制逐步实施,成为了中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分税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逐步推行市场经济体制,财政收入和支出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开始推行分税制改革。
这项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财政收入,规范财政管理,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分税制内容分税制十年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三部分。
其中,中央固定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国有企业利润等,地方固定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金、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共享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所得税等。
此外,分税制还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以确保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三、分税制影响分析分税制十年制度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分税制改革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使其能够更好地调控宏观经济。
其次,分税制加强了地方政府的财力,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分税制还增强了企业和个人的纳税意识,规范了税收征管秩序,减少了税收流失。
但是,分税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后续的改革中加以解决。
以共享收入为例,虽然共享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各级政府的财政压力,但同时也增加了财政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政府需要寻求更加稳健、可持续的财政政策,以应对这些挑战。
四、总结分税制十年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事权与财权的合理划分,以及财政收支范围的明确规定,分税制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和个人的纳税意识。
简述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简述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分税制是指国家对税收的征收和分配进行不同程度的区分和划分的一种税收制度。
它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重要手段。
分税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税种划分、税收征收和分配权力划分、税收收入分配等几个方面。
首先,税种划分是分税制的基本内容之一。
根据我国税收法律的规定,税种划分主要包括中央税和地方税。
中央税是指由中央政府征收和管理的税收,如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是指由地方政府征收和管理的税收,如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税种划分的明确有利于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税收职责和权力,有利于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其次,税收征收和分配权力划分是分税制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的规定,中央政府有权制定征收和管理中央税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有权制定征收和管理地方税的法律法规。
中央政府负责征收和管理中央税,地方政府负责征收和管理地方税。
此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税收的分配,以保障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
再次,税收收入分配是分税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法》的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分配比例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财政需求和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确定税收收入的分配比例,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总的来说,分税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税种划分、税收征收和分配权力划分、税收收入分配等几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明确和规范,可以有效地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希望通过分税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简述分税制的基本内容
简述分税制的基本内容分税制是指国家对税收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政府部门或地区,以满足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需求。
在我国,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和管理各自的税收,根据税收收入的不同进行分配,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首先,我国的分税制主要包括中央税和地方税两部分。
中央税是由中央政府征收和管理的税收,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地方税是由地方政府征收和管理的税收,主要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中央税和地方税的征收范围和税率由中央政府统一规定,但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其次,分税制的基本内容还包括税收收入的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
税收收入的分配原则主要包括保障性分配和激励性分配。
保障性分配是指中央政府根据地方财力状况和财政需求,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税收收入分配给地方政府,以保障地方政府的基本财政支出。
激励性分配是指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的税收征收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奖励和补助,以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税收征收工作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另外,税收收入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比例分配和逐级分配两种。
按比例分配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税收收入,一般是按照固定比例进行分配,以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
逐级分配是指中央政府先从税收收入中提取一部分用于中央支出,剩余的部分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地方政府,以保障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需求。
最后,分税制的实施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税制,可以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税收征收工作,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分税制也可以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总之,分税制作为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我国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的分工和协作关系。
它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
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税收权限的划分。
我国分税制首先体现在税收权限的划分上。
根据宪法规定和税法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享有一定的税收权力。
中央政府主要征收的税种有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而地方政府主要征收的税种有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
这种分税制的设立,有利于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
二、税收收入的划分。
我国分税制其次体现在税收收入的划分上。
根据税法规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享有一定比例的税收收入。
中央政府征收的税收收入主要用于国防、外交、中央行政机构等方面的支出,而地方政府征收的税收收入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出。
这种分税制的设立,有利于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
三、税收政策的制定。
我国分税制还体现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政策的制定上各有一定的自主权。
中央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种分税制的设立,有利于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
四、税收征管的协调。
我国分税制还体现在税收征管的协调上。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方面各有一定的职责和权力。
中央政府负责统一的税收征管,地方政府负责地方的税收征管。
这种分税制的设立,有利于保障税收的公平、公正、公开,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
综上所述,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税收权限的划分、税收收入的划分、税收政策的制定、税收征管的协调。
这种分税制的设立,有利于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障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的决
定
背景:
为了深化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国务院决定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
方案内容:
1. 分税制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范、分级管理、市县共享、补偿合理。
2. 分税制实行税权和预算分离原则,将税收归税机关管理,预算归财政部门管理。
3. 行政事业性收费和非税收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范围,由各级政府合理开征。
4.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关系要体现合理的分配原则,确保中央和地方财力平衡。
5. 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财政管理,保持财政稳定。
效果评估:
1. 分税制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提高税收征管
效率。
2. 分税制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责任,
增强地方自主权。
3. 分税制可以促进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合作,加强财力协调。
实施步骤:
1. 中央财政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税收和预算的分工。
2. 各级地方政府要做好财政制度改革的准备工作,提高财政管
理水平。
3. 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分税制的顺利运行。
结论:
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方案是深化改革、完善财政管理的重要举措。
此方案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效益,加强中
央和地方的合作与协调。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通俗易懂的语言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通俗易懂的语言
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税收的分配方式。
在分税制下,中央政府收取部分税收,而地方政府也收取一部分税收。
这种模式可以确保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上都有相应的收入来源,以便开展各自的工作。
分税制的好处是,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传统上,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
但是,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地决定如何收取和使用税收,这意味着他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需求,并更好地投资于地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此外,分税制也可以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更强的协作。
由于两级政府都需要收税,他们必须合作来确保税收的顺利征收和分配。
这种合作可以促进政府之间更紧密的联系,促进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
总之,分税制是一种分配税收的方式,它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政府之间的协作,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
- 1 -。
什么是分税制
在目前我国的分税制体系下:1、中央税包括:消费税、关税、车辆购置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2、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其中共享划分比例:增值税:国家75%、地方25%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缴纳部分归国家,其余归地方企业所得税(含外资):铁道部、各银行总行、海洋石油企业缴纳部分归国家,其余部分国家60%、地方40%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他归地方。
个人所得税:储蓄利息税归国家,其余部分国家60%、地方40%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部分归国家、其余部分的比例分成同企业所得税相同城建税:同营业税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94%归国家,6%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3、地方税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屠宰税、筵席税、牧业税。
什么是分税制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
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体现范围实行分税制后,税种和各税种形成的税收收入分别按照立法、管理和使用支配权,形成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其中:中央税是指税种的立法权、课税权和税款的使用权归属于中央政府的一类税收,地方税是指立法权、课税权和税款的使用权归属于地方政府的一类税收。
税款收入按照管理体制分别入库,分别支配,分别管理。
中央税归中央政府管理和支配,地方税归地方政府管理的支配。
在税收实践中,某些税种的收入并不一定完全归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而且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进行分配,收入共享,从而出现共享税类。
分税制解说
分税制解说分税制是指在国家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财权,按照事权定支出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
分税制的目的在于保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既具有合理的财权和事权范围,又能够保持各级政府的相对独立性和积极性,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力与其所承担的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相匹配。
分税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
在分税制下,各级政府根据其事权范围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分税制”的原则,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三种类型。
中央税主要包括关税、消费税等中央级税收收入;地方税则主要包括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级税收收入;共享税则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中央和地方共享的税收收入。
2.确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
分税制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与其事权范围相对应。
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外交、中央级基础设施建设等;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则主要包括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
3.设置转移支付制度。
为了平衡各级政府之间的财力差距,分税制下设置了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包括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和地方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两种形式。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的不足,平衡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地方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则是为了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4.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分税制下,各级政府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制定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等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建立预算监督机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总之,分税制是一种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目的是在保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既具有合理的财权和事权范围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各级政府的相对独立性和积极性。
通过实施分税制,可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分税制起源及改革措施
分税制起源及改革措施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制度。
在中国,分税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形成的,成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合作的基本经济制度。
分税制的实行,对于中央和地方财政管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分税制的起源、分税制的改革措施以及分税制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分税制的起源中国的分税制起源自1994年,这一年,中国进行了一次财政制度改革,将税收的征收权进行分割,使中央和地方财政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情况。
国家税收的主要收入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中央按照财政分成比例来分配给地方政府。
这一新的财政制度被称为“分税制”。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原来的税收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的财务运作需求。
因此,政府改革了原来的税制,采取了新的分税制,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制定了新的规则。
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可以自主财务运作,自主拓展经济发展模式,这也成为分税制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分税制的改革措施分税制改革是一个持续地过程,不断地进行改革完善可以让整个制度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转。
2006年,政府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分税制改革,开始逐步调整地方和中央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
调整后,中央政府增加了30%的税收收入,地方政府从2001年的95%下降到85%。
在分税制现行政策下,征收的税收资金被按比例分配给中央和地方政府。
国家税收的主要收入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而地方政府还有自己的所得税、房产税、土地增值税等财政收入。
目前分税制改革的重要措施包括:1.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权责的明确度。
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应该明确权责划分和分配关系,从而实现财政资源的有效分配和避免混淆。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体制,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3.加大对地方财政需求的批准力度。
中央财政在配合地方财政支出方面应该加大力度,以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制定产业政策。
分税制的相关资料
分税制的相关资料1. 什么是分税制?分税制是指国家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共同负担的一种税收制度。
在分税制下,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征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保留一定比例的税收收入。
2. 分税制的优势2.1 财政分权和地方财政自治通过分税制,中央政府将一部分税收收入划归地方政府支配,使地方政府可以拥有更多的财政自主权。
这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政独立性,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责任感。
2.2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的实施可以使税收收入更加公平分配,满足地方政府的财政需求,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更多的财政资源,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资,提升地方民生水平。
2.3 刺激地方政府的开源节流能力分税制的实施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开源节流能力。
地方政府将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税收收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财政稳定性。
同时,地方政府还需加强财政支出的计划和管理,避免财政浪费。
3. 分税制的运行机制3.1 税收归属原则分税制的核心原则是税收归属,即确定税收收入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的比例。
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和职责划分,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共享税和地方税两部分。
3.2 税收分配机制税收分配机制是指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税收分配比例的规则和方法。
一般来说,税收分配比例的确定考虑了地方政府的经济能力、财政需求、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一般会通过协商或法定程序确定具体的税收分配比例。
3.3 税收监督和评估机制为保证分税制的公平和有效性,需要建立相应的税收监督和评估机制。
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加强对税收征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税收收入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此外,还需要建立税收分配机制的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优化税收分配模式。
4. 分税制的改革与发展分税制的改革和发展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分税制改革,不断完善税收分配机制,提高分税制的公平性和效率。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分税制改革的内容分税制改革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税制改革也逐步深化。
分税制改革是指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分别归属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以实现财政权力的分权和责任的明确。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分税制改革的内容。
一、历史背景1988年,我国开始实行了新的财政体制,即“中央统收、地方自负”财政体制。
这种财政体制下,所有税收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征收,并由中央政府进行管理和支配。
但是,这种财政体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财力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94年开始实施分税制改革。
二、改革内容1. 税种划分: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将税种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
其中,中央层面包括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关税等;地方层面包括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 费用划分:除了对各级政府的税收收入进行划分外,分税制改革还将各级政府的非税收入进行了划分。
其中,中央层面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地方层面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教育事业发展基金等。
3. 政府职责:分税制改革还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
其中,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国防和外交等方面;地方政府则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4. 财力保障:为了保障地方政府的财力,分税制改革还规定了一系列的转移支付机制。
其中,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了一定比例的财政转移支付,并且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等因素进行差别化调整。
三、改革效果1. 地方财力增强:由于分税制改革将大部分税收归属于地方政府,因此大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这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 政府职责明确:分税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责,使得政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更加专注和高效。
3. 转移支付机制:分税制改革规定了一系列的转移支付机制,使得财政资源能够更加公平地分配。
这也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财政差距,促进经济发展的均衡。
分税制的名词解释
分税制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分税制成为了财政税收领域的重要概念。
那么,什么是分税制呢?本文将对分税制进行深入解释,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什么是分税制?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根据各自的职责划分税种和税率,并根据一定的比例分配财政税收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财政体制进入了新的阶段,有利于确保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协调、互利共赢。
二、分税制的分类根据税种的划分,分税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中央税和地方税,二是中央共享税和地方自主税。
1. 中央税和地方税中央税指由中央政府完全征收和管理的税收,如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
地方税则是由地方政府完全征收和管理的税收,如房产税、车船税等。
这种形式的分税制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税收征管方面的不同职责。
2. 中央共享税和地方自主税中央共享税是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征收和管理的税收,如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
地方自主税是由地方政府单独决定并征收的税收,如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
这种形式的分税制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税收的合作机制。
三、分税制的影响分税制对财政税收的收入分配、地方财政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和透明化分税制的实施,能够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按照各自的职能和贡献,合理确定税收的划分比例,确保财政收入的合理分配。
这有助于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和透明。
2. 地方财政的发展和自治能力的提升分税制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自主权和财政自主能力。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税率和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同时,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地方的整体发展水平。
3. 国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分税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形成了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共同制定和调整税收政策,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分税制的划分原则及其利弊研究
分税制的划分原则及其利弊研究引言分税制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通过划分税收的权责,实现税收收入的共享与分配。
在现代社会中,分税制被广泛运用于各国的财政体制中。
本文将探讨分税制的划分原则以及其所带来的利弊。
一、分税制的划分原则1. 税负分担原则税负分担原则是指根据不同政府的职责和能力,合理分担税收负担。
根据这一原则,中央政府通常承担国防、外交和宏观经济管理等职责,地方政府则承担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事务。
通过合理的税负分担,可以确保各级政府在财政收入上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更好地履行各自的职责。
2. 税收能力原则税收能力原则是指根据地方政府的财力实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合理分配税收权责。
根据这一原则,经济发达的地方可以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则可以获得更多的财政支持。
通过合理的税收能力划分,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减少贫富差距。
3. 税源所在地原则税源所在地原则是指将税收权责划分给税源所在地的政府。
根据这一原则,税收主要依据税源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来征收和管理。
这样可以保证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激发其积极性和责任感。
二、分税制的利弊1. 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可以有效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地方政府的税收征收和管理,地方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实施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推动本地区产业升级和发展。
•加强地方自治:分税制的实施可以增强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提高地方政府的自主决策权和管理能力。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合理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预算,更好地满足本地区的发展需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分税制的划分原则,可以实现财政收入的合理分配。
富裕地区可以承担更多的税收责任,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提供财政支持,促进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减少地区经济差距。
2. 弊端•职责划分不清:在实际操作中,政府的职责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
税收的划分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如地区经济实力、人口密度、基础设施等。
分税制弊端及其改革课件
改革税收返还制度需要谨慎,避 免对地方财政造成过大的冲击。
改革应注重公平和透明,避免出 现税收返还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
。
THANKS
感谢观看
税收返还制度不合理
税收返还计算方式不透明
分税制下,税收返还的计算方式不够透明,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税收返还数额与地方财政收入挂钩
税收返还数额与地方财政收入挂钩,导致地方政府存在虚报财政收入、弄虚作假的现象,不利于财政收入的合理 分配。
02
分税制改革必要性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消除分税制弊端
运转。
05
分税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与对策
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
中央与地方在税收分配上存在 博弈,导致税收不公和财政不 均问题。
中央政府倾向于将更多的税源 划归中央,而地方政府则希望 获得更多的税收分配。
中央与地方在税收立法和政策 制定上的博弈,导致税收政策 的不稳定和不透明。
地区间财力差距缩小难度大
分税制改革未能有效解决地区间财力 差距问题,反而加剧了财力差距的扩 大。
地区间财力差距的扩大导致公共服务 水平的不均衡,影响地区间的均衡发 展。
财力薄弱地区在财政支出方面捉襟见 肘,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税收返还制度改革需谨慎
税收返还制度是分税制改革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存在返还 比例不公和返还周期过长等问题
分税制弊端及其改革 课件
目录
• 分税制弊端 • 分税制改革必要性 • 分税制改革方案 • 分税制改革预期效果 • 分税制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01
分税制弊端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失衡
税收收入过度集中于中央政府
分税制下,中央政府掌握大部分税收收入,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难以 满足地方公共服务的需要。
分税制财政体制方案
分税制财政体制方案一、背景与目标咱们先聊聊这个方案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重要性。
然而,现行的税收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地方财政压力过大,税收分配不均等等。
所以,我们这个方案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更加合理、高效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分税制的基本原则1.税收法定原则:税收的征收、管理、使用都必须依法进行,确保税收的合法性、合规性。
2.分级管理原则:中央和地方财政要明确各自的税收管理权限,实现税收的分级管理。
3.公平合理原则:税收分配要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等因素,确保税收分配的公平合理。
4.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税收政策和分配比例,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三、具体方案1.税种划分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三大类。
中央税主要包括关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地方税主要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共享税则包括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2.税收分配中央税收入全部归中央财政,地方税收入全部归地方财政,共享税收入按照一定比例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分配。
具体分配比例可以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进行调整。
3.税收征管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税收征管职责,加强税收征管协作。
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4.财政支出中央财政主要负责国家安全、外交、国防、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支出,地方财政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支出。
中央财政要对地方财政进行转移支付,以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
5.财政监管建立健全财政监管机制,加强对税收征管、财政支出等方面的监管,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
四、配套措施1.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加强财政部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3.提高财政干部队伍的素质,培养一批专业化的财政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税制”改革的决策背景、历程与历史功绩导读财税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交汇点,30年来进行了多次重大变革,并与价格、国有企业、货币金融等各领域的改革相配合,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与中国总体的市场化改革道路相一致,中国的财税改革同样走的是波浪式前进、阶梯式上升的道路:财政体制从行政性分权走向经济性分权,税收制度从侧重于对流转征税转向偏重于对要素征税,预算管理从高度机密逐步公开透明。
”30多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期间,可称为被动适应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7年期间,可称为破旧立新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至今,可称为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完善阶段。
其中,第二阶段的主旋律即“分税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一改革涉及到我国税收制度的重新安排,以及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度的重新安排问题。
这次改革是成功的,使我国财税体制由传统计划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重新审视分税制改革的历程对于深化和完善我国的财税体制有重要意义。
30多年的财税体制改革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期间,可称为被动适应阶段;第二个阶段是1993年到1997年期间,可称为破旧立新阶段;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至今,可称为公共财政的建立与完善阶段。
其中,第二阶段的主旋律即“分税制”改革。
一、“分税制”改革的决策背景我国于1994年实行的由财政包干体制向分级分税的财政体制转变的改革,是一次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财政和税收体制的改革。
这次改革有其自身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和制度环境下发生的,具有逻辑上的客观必然性。
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层决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
之后,所有重大改革与制度创新,包括分税制的改革,都是出自这一战略举措实施形成的改革和发展环境。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中央财政陷入了严重危机,由于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中央政府面临前所未有的“弱中央”的状态。
中央财力的薄弱,使那些需要国家财政投入的国防、基础研究和各方面必需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
正是这场财政危机,让党中央、国务院痛下决心,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国拉开了序幕。
当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分税制”之前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激励不足问题,实行的是一种分权制财政体制,从本质上看属于一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权体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通过地方政府征收的,其收入不仅取决于与地方政府之间协商达成的分配比例,而且还依赖于地方政府征收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改革初期,这种财政包干体制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是,理论和实践表明,这种体制有其固有的弊端。
第一,中央政府的边际收入递减。
财政包干制的主要特点是包死基数,超收多留,这导致了财政收入既不能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又不能保证中央政府在财力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且,这种体制不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有效监控。
结果使中央政府的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4年的40. 51%下降到1993年22.02%,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被弱化。
第二,扭曲了资源配置。
财政包干体制是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企业所得税,在地方财政管理权限扩大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肯定会强化地方的利益机制,促使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竞相发展见效快、利税多的项目,由此导致大量重复建设,扭曲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财政包干体制按照属地征收原则划分流转税,地方政府为取得尽可能多的财政收入,地区封锁、限制流通,严重影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三,制度变化频繁,交易费用太高。
财政包干体制是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省级)一对一分别谈判的结果,是一种“契约关系”。
这种契约关系是不稳定的,因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地变化。
为了解决新问题,这种契约关系就必须不断地变化。
这就是说,从制度上看是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
只有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体制,才能真正节约交易费用,才能真正使制度朝有利于效率改进的方向有序化变迁。
要从制度上保障,必须走法制化道路,必须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制订相应的法律体系。
这种新体制不仅要激励地方政府关心当地经济发展,财力壮大,同时要关心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经验来看,财政收入符合瓦格纳定律,即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逐步增长的趋势。
但对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来说,改革首先解决政府集中过多的问题。
因此,改革初期主要是“放权让利”,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有所下降。
但在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后,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这个比例却仍然一直呈下降趋势。
1980年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为25.7%,1993 年已经下降到12.56%,同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持续下降。
这表明,当时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必须改革。
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指明了改革方向从 1979年开始,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
加上当时国际形势的一些变化,人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如何等重大问题上认识模糊,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划等号的社会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在这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于1992年初到武汉、上海、深圳、珠海等南方一些城市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发表了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讲话。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为我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出了动员令,破除了多年来缠绕在人们心头对于“市场经济”的姓“社”姓“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随后,在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根据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转化为政策。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半个世纪的求索,终于找到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之路。
《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的改革,要“把现行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为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体制确定了原则和目标。
财政体制改革成为当时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环境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重要突破口1992 年,宏观经济一改前两年高度紧缩的局面,开始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传统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并存的“双轨制”使国民经济出现过热的迹象。
各地不顾全局利益,盲目追求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
突出的表现就是“三乱”、“三热”,即“乱批地、乱贷款、乱集资”,“房地产热、炒股票热、开发区热”。
各地方政府违规批出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大量银行资金不顾风险进入股市或贷给房地产投机商;民间组织、公司、企业纷纷以高息集资,扰乱金融秩序;宏观经济调控失衡已相当严重。
“双轨制”严重影响制度变迁的有序进行。
1992年至199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分别为 14.2%,13.5%,12.6%;同时,通货膨胀率也迅猛增长,1993年物价上涨13.2%,而1994年达到创历史纪录的21.7%。
但价格放开的趋势并未停止,1992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价的比重由1978年的3%提高到75%。
国民经济过热,形势严峻。
没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财政体制的改革是不可能的。
1993 年6月24日,中央政府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在短期内整顿好金融、财政、税收、投资等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领域。
这就是著名的“十六条措施”。
其中与财政有关的主要有两条,除了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以外,主要精神是停止一切困难性、临时性的减免税。
这在当时来说是抓住要害的,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法治”而不是“人治”。
经过全国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这些措施得到较快、较全面的落实,宏观经济状况逐步改善,到1996年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宏观经济状况良好。
在治理宏观经济问题时,我们认识到,通过行政命令来进行宏观调控是不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
这次宏观调控的实践表明,在原有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许多宏观领域的经济活动失去了控制,必须对宏观调控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因此,中央政府坚定了进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财政体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但它在实践中成了这场改革的突破口,“分税制”的实施,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奠定重要基础。
二、“分税制”改革的历程与内容“分税制”改革,采取了“渐进式”路径。
所谓“渐进式”路径,是指改革的成本是小的,新旧体制的过渡是平稳的。
主要措施是在保证地方既得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增量调整,减少阻力,确保目标的实现。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原有的财政体制使中央财力匮乏,不能实施必要的宏观调控,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国的“分税制”选择了中央财权相对集中、财力相对分散的集权式模式。
1993 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并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
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的方向1992 年开始出现的通货膨胀现象,将一个重大的决策摆在决策者的面前:是恢复原来计划经济时代控制价格的方法,还是用新的宏观调控方式控制需求,同时建立长期起作用的工商税制和财政管理框架?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1994年的改革实际是选择了后一条道路,进行了价格、税收、财政和金融体制的配套大改革。
分税制改革从提出到最后出台,历经八载。
1987年中国高层就有搞分税制的动议: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通过的报告,极为简要地提到,要“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
在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上就提出来了。
十三大报告提出,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前提下实行分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