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百年历4次危机
汉字危机研究报告
汉字危机研究报告1. 引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和使用逐渐减少,这给汉字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围绕汉字危机展开研究,分析汉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汉字的危机2.1 接触面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简便、高效的拼音输入法和英文字符,而汉字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
比如,在电子设备上,一些应用程序不再支持汉字输入,而更多地采用拼音输入法。
这使得年轻一代的人很难掌握和使用汉字,加剧了汉字面临的危机。
2.2 汉字的简化为了推广汉字和提高汉字的使用率,中国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了一次汉字简化的运动。
虽然简化汉字对于提高识字率和方便日常书写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议。
一些专家认为,简化汉字降低了汉字的艺术性和书法价值,损害了传统文化的完整性。
2.3 缺乏标准化汉字作为一个老练而庞大的文字系统,存在着众多的字形和字音变体。
这使得汉字的学习和使用变得复杂而困难,尤其是对于非母语者。
此外,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对于某些汉字的发音和书写也存在差异,导致了汉字的标准化问题。
3. 汉字危机的影响3.1 文化遗产的流失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汉字的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使用汉字,导致汉字的文化价值逐渐流失。
3.2 交流的障碍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然而,随着汉字的使用范围减少,很多人不再懂得或者不擅长使用汉字,导致语言交流的障碍。
3.3 教育体系的变革汉字作为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面临着教学内容的减少和教学方式的调整。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趋向于简化和削弱汉字的教学,使得学生对汉字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4. 解决方案4.1 推广汉字教学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汉字教学的力度,把汉字教学纳入到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汉字遭遇百年来最大危机?
汉字遭遇百年来最大危机?百年以来,汉字经受着“百年孤独”,经受了至少三次危机:一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废灭汉字”危机,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世界语冲击,一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计算机技术冲击。
对于一种语言和文字来说,其实最重要的影响要素是民族文化历史与民族生存状态,所以不论是运动性的,还是政治性的,还是技术性的危机,实际上都难以动摇汉字的根本。
但眼下另一种危机的悄然萌生,对于汉字来说,却是百年来最大的危机。
当下,汉字正在经历百年来的第四次危机,即由汉字手笔书写向汉字键盘或语音录入的巨变所引发的母语情感的淡化,这种危机虽不引人瞩目,却是来源于最基础的生活层面,这远比运动层面、政治层面、技术层面的危机要触及根本的多。
媒体一般将这种危机轻描淡写地归纳为“提笔忘字”,事实上“提笔忘字”只是现象的列举式描述,远未触及问题的本质。
因为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信息时代的革命,使得一切文字信息的产生、传播与接受都完全可以依赖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而达成,人们渐渐地不再需要“提笔写字”,于是“提笔忘字”便日渐成了一种常态。
有人可能会说,这一点各国皆同,为什么别的语言没有不适,偏偏汉字就因此危机了呢?这是因为当前使用的各国语言文字中只有汉字是独一无二的象形会意文字,即语素文字。
字母文字大多是表音文字,可以用少量的字母符号来记录语音,从而完成记录语言的任务,而字母符号的存在大多规律且没有太大变化,不论是键盘或语音录入还是手笔书写,并不会引发人们对这些字母符号的认知或情感上的错位。
但语素文字则不一样,手笔书写所带来的繁复变化最易引发不同层次的`感受,这也是唯有汉字才能形成书法艺术的关键所在。
只因手笔书写便能形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更不用说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深厚的母语情感。
也就是说,有别于其他现存的语言文字,中国人对汉语产生的母语情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汉字的书写情感与书写习惯。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母语情感是一种最难改变的情感。
一个人要改变宗教信仰,是完全可能的,但一个人要改变生长环境所赐予的母语情感,则是完全不可能的。
汉字的危机
谭嗣同
尽改汉字为拼音文字。
鲁迅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刘半农
汉字不灭则中国新文化无望。
蔡元培
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 字母了。
简化字
理性的声音
• 闻一多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就在《论振兴 国学》一文中明确主张: “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文字是也。文 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国粹之所凭也。” 这是强调一国之文字与一国之文化有 着血脉上的本质关联,甚至是一个民族文 化的凭依与根本所在。
• 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 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 也丑得难以见人。
• 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 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 “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 落的文明。
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宣传语是“书写 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 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 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 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 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 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 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 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 甲骨文
各种聊天交友软件
各种高端大气,智能的输入法
汉字的演变。
《归去来兮辞》赵孟頫书(节选)。古人写书法,
同一个字在一篇文章中会变换不同的字体书写,以 避免同一字重复出现影响美观。(图片来自网络)
• 提笔忘字
• 这个字出现我知道是选哪个?但我写的话 就?
• 各种外来词汇乱入,网络词汇也是冲击着 汉字的一种因素
键盘依赖症
• 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 “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 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 冲击尤为严重。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
八次危机大事年表一、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股市崩盘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这场危机导致了全球经济大萧条,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和经济体系。
华尔街股市崩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度炒作和财务不正规的行为导致的。
二、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起的战争,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决定抵制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并施加石油禁运。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应不足,油价飞涨。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引发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
三、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单日跌幅事件,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在这一天,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2.6%,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股市崩盘。
这次危机揭示了市场过度依赖计算机交易系统和缺乏监管措施的问题。
四、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多个国家的货币和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起因于泰国银行业的问题,随后迅速扩散到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危机导致了货币贬值、股市崩盘和经济衰退,对亚洲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由于对新兴科技公司过度投资和高估价值,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互联网泡沫。
然而,在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突然下跌并持续下滑,标志着泡沫破灭。
这次危机导致了许多互联网公司破产和投资者损失惨重。
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了次贷违约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崩溃。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体系受到严重冲击,多家银行破产或被迫接受政府救助。
七、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2010年,希腊宣布其公共财政状况严重不稳定,引发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
现代汉语面临“四大危机”
四、 持有 长期有 效身份证 的人 ,
民间版语言变化令人瞠目 官方版一些用语值得商榷
你知 道什 么叫“ 驴友 ” ?如 果 不 吗
其 “ 效 期 限 ” 注 为 从 某年 某 月 某 有 标
日到“ 长期 ” “ , 长期 ” 是一 个过 程 , 不 是 临界点, 没有“ 到长期” 一说 。
语 文教 学 应 当有 这 样 的 一 份 追 求 和
坏, 造成一代人 语言表 达和语 汇的贫
、
“ 二代 身份证” 印有照片的一
乏 , 中文词语的使 用上陷入严 重的 在
混乱。
责任 。如果 学校 还一味 地 盯着升学
率和“ 考试文化” 无视 学校的教化和 , “ 立人 ” 能 , 目认 同外来 文化 , 功 盲 我
化 、 胧 化 、 鄙 化 、 戏 化 ” 大危 朦 粗 游 四
机 。 此前 , 著名 作 家王 蒙也 撰 文呼 吁, 当下我 国的语文使 用处于无序状 态, 已经成为影响一代 中国人 文化素 质 的 大事 。 咬 文嚼 字》 编郝铭 鉴 《 主 说 : 看到 如 此错 误 百 出的 用语 、 “ 用
读书创造财富
I I改 生 阅 变 8 读人
-
/ , 了咱 们 这 儿 该 怎 么 办? 搜 肠 刮 )到 L
肚 思索良久 , 有一位领 导期期 艾艾地 说, 咱们现在有小品和短信— —无可
否认 , 中国 , 在 汉语 正面临 着一场深
刻 的 危机 !
-
A 日前举办的“ . - 中文危机与当代
三、 “ 用 出生 ” 来指 某年 某 月 某
日 , 属 于 不 规 范 。 出生 ” 含 了 出 也 “ 包
母语教育不能迷失方向 语文教学需要认真探讨
汉字危机
什么是汉字危机
• 数字化现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改 变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一笔一画 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 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 确写出具体的首脑和结构。提笔忘字、写 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文化现象。 所以称为“汉字危机”。
• 有一种悲哀叫做“提 笔忘字”,有一种尴 尬叫做“这个字似曾 相识”。曾几何时, 写出美观漂亮的方块 字是每个人内心的向 往!网络时代的发展 伴随着汉字危机时代 的到来 !
汉字危机
现象:提笔忘字,写错别字!
汉字手写的危机
• 针对汉字手写危机,中央科教频道在暑假 期间推行《中国汉字听写大赛》、《中国 成语大赛》。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 升4倍,《汉字英雄》收视率也跻身前 四强。 • 两档汉语听写大赛搅动了“键盘化社会” 人们的神经!!!!!!
•
“ 学霸 ” 我的语文是 数学老师上 体育课时教 的吧!!!
你会写lai ha ma吗?
一只“癞蛤蟆”与笔尖上的中国
• 娱乐时代,选秀扎堆,《星跳水立方》、 《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奇葩不 断爆出,频频刺激大众的眼球,社会浮躁 引起成名之心。然而,今年暑假中央台的 《汉语听写大会》。河南台的《汉字英雄》 却直达人们内心深处的彷徨,很多人被一 个不起眼的“癞蛤蟆”打败了!
原因 • 现代化科技:电脑输入法打字! • 长达十几年英语学习!
清末皇帝 溥仪
图为大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英文手迹。
看完之后想把自己的 手剁了吗?
解决办法
• 读书多看的依赖!
谢谢
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
汉字在历史上的三次突破作者:黄德宽来源:《决策探索》2019年第01期汉字从远古走到今天,变成系统的文字,是从甲骨文开始的。
三千多年来汉字发展遇到过什么危机?它是怎么突破的?怎么能够发展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典文字,成为中华文明的智慧象征?化解第一次危机: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声化”道路从夏代到殷商甲骨文,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所以我们看到的甲骨文是成系统的、完善的文字体系。
按照甲骨文来看,早期的汉字是以形表意,客观上有一个物象,把这个物象描写下来造一个符号,就是所谓的象形字,用许慎的话讲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即把物象画下来随着物象的形状形成弯弯曲曲的线条。
如果看到动物,就干脆画一个动物,例如“象”,一看鼻子这么长的动物就是大象的“象”。
有些意思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
但是古人很聪明,“上”“下”是相对应的概念,画一横做一个参照,然后在长横上面画一短横就是“上”,长横下面画一短横就是“下”,长横可以写得弯曲一点。
这就是指事字。
这真是很奇妙,“见形知义”,有很多人说汉字太好了,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要用语言文字记载,还有很多符号没有办法画出来,例如“思考”。
我们讲话的时候有很多虚词,“哼、哈”等,古人也有“之乎者也”,这些虚词也是画不出来的。
完善的文字,要准确地记录语言,才能把事情记录清楚。
这就是汉字遇到的第一个困境: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表现,无形可象。
造不出来字了,这个文字系统就不完善了,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那么这个符号系统就要走向灭绝。
面对困难,古人想出了两个解决办法:第一个办法是假借。
思想的“想”造不出来,借同音符号替代;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没法造出来,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来表示,于是形成了一个方法叫假借。
那么多符号本来有自己的用法,又用作别的用途,借来借去一团混乱,就分不清楚了。
现在对甲骨文进行抽样统计,70%的字是假借。
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
二十世纪初汉字的危机丁涵东1汪哲嗥2朱吉虹3(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摘要】本文回顾探讨了二十世纪汉字改革的历程。
拉开汉字改革序幕的是二十世纪初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痛心于封闭的中国落后于世界,在民族存亡之季汉字被视为是落后的根源。
为了救亡图存,拯救中华民族,“废除汉字”成为了中国各界公识,汉字—就经历着这样一场生死危机。
文章阐述了汉字改革的过程,并且分析了汉字改革的得失。
【关键词】汉字;危机;汉字文化圈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与西方诸国科学文化发展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国人在文化自信心上产生了动摇。
正是这种心态,使得传统被破天荒地推上被告席,而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一些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曾留学海外的爱国人士开始寻找中国落后的根源。
他们在比较中得出结论,相对于汉字,西方文字易于学习掌握,而汉字难读、难写、难记,是中国迈向现代文明的障碍。
到了清末民初的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浪潮的高涨,中国民间要求废除汉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其中一些激进派表示主张对汉字进行彻底的改革,要求废除汉字,应该走世界化的拼音文字道路,认为汉字是拖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绊脚石。
经历了几千年发展、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汉字在这个新的世纪里正要遭遇这样一场生死危机。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提出用拼音文字取代传统汉字的是西方传教士,他们推广一种用罗马文字拼写的当地方言,称为“Romo nized Chinese”,以方便传播教义,本无取代汉字之意,但却给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大启发。
自晚清开始,一股“废除汉字”的文化脉动就开始涌动,最初宣布汉字之罪恶,主张完全废除汉字的是以宋蘅、谭嗣同、梁启超等为主的一批爱国有识之士,随后力主废除汉字的激进人士有吴稚晖、李石曾、褚民谊。
吴稚晖说:“汉字之奇状诡态,千变万殊,辨认之困难,无论改易何状,总不能免。
此乃关于根本上之拙劣。
所以我辈亦认为迟早必废也。
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作者:来源:《视野》2014年第14期明朝大书法家祝枝山擅行草,有一天来了兴致,铺好纸,研好墨,笔走龙蛇,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洛神赋》,他也因此获得“明朝第一草书”的美誉。
这幅真迹一直被他的后人所珍藏,只是祝枝山不知道,500年后他的第N代后人没有遗传他书法的基因,连写自己名字都跟蟑螂爬出来的一样,因为他已经很少用笔写字了,多数时候都在用键盘打字。
又过了500年,祝枝山的第N代后人的第N代后人,有一天把祖传的书法《洛神赋》拿出来,竟不知道这上面涂画的是什么。
这不是虚构或者科幻小说的某个段落,它可能就是汉字的未来。
汉字是中国人用智慧发明的文字,它是目前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将文字书写变成艺术的文字。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却又无规律可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把汉字学好,并且还可以通过书写与人交流,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还能在互联网上写出140个字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更了不起了。
作为中国人,你从来没觉得识字有多大问题,因为学习母语都是先会说话,学会交流,再去识字,变得顺理成章。
几千年来我们就一直这么使用汉字进行交流、记录,从来没有怀疑过汉字本身有什么问题。
汉字在任何时代都有极强的适应性,不管是刻在龟甲上,写在竹简上,还是写在帛上,或者写在纸上,乃至今天用计算机编码通过显示器显示出来,汉字从来没有因为它的复杂性而被淘汰或异化。
上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国家电脑的不断普及,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将中文输入电脑?假如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将来就会面临很多问题,甚至被时代抛弃。
可能在当时,人们认为,用只有26个英文字母和几十个标点符号、数字键位的标准英文键盘,把几万个形状各异的汉字输入电脑,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中国人用智慧轻易解决了这个难题,从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开始,随着电脑在中国的不断普及,人们不断改进,找出了最快速、最便捷的键盘输入方法,输入速度并不输给英文输入。
汉字的危机
汉字的危机引言汉字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字体系,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汉字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和危机。
本文将探讨汉字危机的现状、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汉字危机的现状汉字使用率的下降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汉字的使用率逐渐下降。
许多人更愿意使用拼音输入法来输入文字,而不是通过手写或键盘输入汉字。
在年轻一代中,对汉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明显不如过去。
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汉字面临被遗忘和失传的风险。
汉字的破坏和滥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汉字的破坏和滥用也成为汉字危机的一个方面。
在社交媒体、网络聊天等场景中,人们倾向于缩短文字表达,使用简化字或者拼音代替汉字。
这种语言的变异可能导致汉字的语义受损,以及传统文化内涵的丧失。
汉字教育的不足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学习和掌握汉字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汉字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简化。
许多学生只注重汉字的认读能力,而忽视了汉字的书写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汉字的学习质量和兴趣的下降。
汉字危机产生的原因技术进步的影响随着电脑和手机等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更习惯于使用拼音输入法。
这种输入方式相对简单方便,对于学习和记忆汉字的要求较低,因此影响了汉字的传承和使用。
文化转变的挑战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外来文化和表达方式。
在这种文化冲击下,汉字的地位逐渐被新的文字体系所取代,使得汉字面临着危机。
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汉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教育中受到了较少的关注,导致学生们对汉字认识和运用的能力下降。
解决汉字危机的方法引导有效使用汉字政府、媒体和教育机构可以联合推动有效使用汉字。
鼓励人们在正式场合、学术领域和文化活动中更多地使用汉字,增强汉字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汉字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对汉字的教育,不仅要注重汉字的认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对汉字的书写、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汉子遭遇的危机作文素材
汉子遭遇的危机作文素材
《汉字遭遇的危机》
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浪潮中,汉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键盘输入,手写汉字的机会大幅减少。
许多人出现了“提笔忘字”的现象,曾经熟悉的汉字在笔下变得陌生而难以书写。
这种现象不仅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中也时有发生。
长此以往,汉字的书写能力逐渐退化,我们可能会失去对汉字形态和结构的敏锐感知,无法领略汉字之美。
网络语言的盛行也给汉字带来了冲击。
诸如“酱紫”“木有”“喜大普奔”等网络用语的泛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但也造成了语言的混乱和不规范。
这些不规范的用语往往不符合汉字的语法和语义规则,容易误导青少年,影响他们对正统汉字和汉语语法的学习与掌握。
外语的强势入侵也对汉字的地位构成了威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等外语在教育、商务和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
许多人过度重视外语学习,而忽视了母语汉字的学习和传承。
甚至在一些场合,出现了滥用外语、冷落汉字的情况,这无疑削弱了汉字的影响力和传承基础。
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如果我们任由汉字遭遇的危机发展下去,我们将失去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失去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汉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汉字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汉字危机PPT
薪火相传
到了近代,汉字开始简化改革。1935年8月,国 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而第 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 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 个《简化字总表》。
键盘和手写你选哪个呢? 你知道“癞蛤蟆”是哪个 蛤蟆吗?
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现在亟需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汉字, 感受书写的魅力和汉字一笔一画间的意蕴,“文字是表意的,包含着 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
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接触手写汉字, 感受汉字”,汉字文化的开发和普及需要多方的努力,这就需要社会 上多开一些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汉字书法课,把书写文化恢复起来, 尤其是大众文化媒体,应该多设置传播汉字文化的节目和版面。 ——人民网Fra bibliotek3 2
1
汉字危机真 的不远了?
4 5
汉字选秀你是他们的 粉丝吗?
你经常书写汉字吗?
电视节目能拯救“汉字 危机”吗?
“汉字危机”的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副教授刘海龙:
电脑时代,很多人不再一 笔一画去写汉字,对汉字 书写的熟练程度下降,从 而导致提笔忘字的现象比 较普遍。拼音输入法的使 用也或为重要原因。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针 对 “汉字听写 ”现港城招聘会的看法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薪火相传】
缘起 • 汉字危机 历程 • 源远流长
内涵 • 博大精深 传承 • 薪火相传
闪耀 • 寻找原因 永恒 • 解决问题
国考面试热点:汉字危机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 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 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 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 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 文化现象。所以称为“汉字危机”。 ——人民网
百年来的汉字屈辱史
百年来的汉字屈辱史龚鹏程百年来的汉字史,乃是一部屈辱史。
汉字背负了使中国积弱不振的罪名,成为被改革的对象。
针对汉字进行改革,是民初即已开始的文化运动,但与其他国家的文字改革性质不同。
一、消灭汉字文字改革有两种。
一是在文字制度内部改,例如秦始皇的「书同文」;或印尼改用印度字母,后来又改用阿拉伯字母;改变都仍在同一种文字系统内进行。
另一种却是文字制度的变革,例如北韩把汉字废了,改用谚文;越南改用拉丁化字,把表意文字转变为拼音文字。
我们的文字改革,则先是起于体制内的改变,而逐渐要废除汉字,变成了改变体制。
以简化为阶段过渡,最终想要达到拼音化之目标。
一百年前,1920年,钱玄同即在《新青年》七卷三号发表了<减省汉字笔画的提议>;1923年又在《国语月刊》发表了具体方案,倡行简体字。
这种简体字之功能,即在于让汉字逐渐减省,逐渐抽象化,与拼音接轨。
此一思维,最基本的想法就是仿效西方。
最早提倡拉丁化的朱文熊《江苏新字母》(1906)就说:用官话字母或切音符号都不好,「不如采用世界通行之字母」。
他所说的世界通行之字母,就是拉丁字母。
但当时着眼点仍在注音,并非用以代替汉字。
可是这个方向迅速与新文字运动合流了。
1931年瞿秋白等人在海参威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瞿秋白<中国拉丁化的字母>基础上,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与规则>方案:「要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
但基于现实需要,「不是立刻废除汉字,而是逐渐把新文字推行大众生活中去」。
随后就在苏联远东华侨工人间推行北方话拉丁新文字,渐渐发展到上海。
推动主力是苏联。
当时非但是以简减汉字之手段,以达全面改变文字体制,走向「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也与语音合流,发展汉语拉丁化。
激烈的,甚至主张干脆也废掉汉语,全面采用拼音,或迳用「世界语」。
二、仿效欧洲语言然而,此种思想不折不扣是在欧洲中心论底下形成的,所谓拉丁化或「采世界通行之字母」,根本就是对欧洲拼音文字的模拟。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06-07-27 作者:编辑:化成天下龙宗智(西南政法大学校长):非常高兴能主持我校78级校友蒋庆先生的演讲,蒋庆先生是当代中国的大儒,在儒学方面是目前公认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著有《公羊学引论》、《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以善致善:蒋庆与盛洪对话》、《生命信仰与王道政治──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盘山文存──儒学与现代》等著作,并独力与合作翻译了《基督的人生观》、《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自由与传统》、《政治的罪恶》、《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等多部西方学术名著,还编辑出版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十二册)。
关于蒋庆先生的详细介绍请登陆其网站。
现在欢迎蒋庆先生演讲。
蒋庆(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大家好,今天能回到母校同在座的各位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和师弟师妹们共聚一堂,心里非常高兴。
今天我被邀请参加“金开名家讲坛”并作首场演讲,心里有些不安,毕竟近一二十年来我的研究领域已经离开了法学,对法律已经比较生疏了。
但是,我们大学的法学研究应当扩充自己的人文视野,研究法律离不开历史、理论等基础人文学科的支持,只有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法律。
其实,法律在古今中外的学术史上本身就是人文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是随着西方近代以来学术分科出现后才独立出来,而历史上真正伟大的法学家、法律思想家、大法官、大律师都不只精通具体的法律技术,而且还具有很高的历史、理论、文化、宗教等人文素养。
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自己虽然离开了法学,也还是可以在这里作一个开拓人文视野的学术演讲。
下面,我就开始演讲,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首先,从字面上解释一下演讲的题目。
什么是中国文化?按道理,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讲中国文化是不需要对中国文化的概念进行专门解释的,但是,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已经面临衰亡的境地,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文化了,这才需要专门解释。
百年汉语的新伤旧疮
生带着黄 口小儿们摇 头晃脑 , 秀
才们 满嘴之 乎者也 , 间亦传抄 坊
向 温吞 的 胡 适 . 时 大 张 此
《 汤姆叔叔 的小屋 》的翻译 大家
林纾 ,早在 1 9世纪末就 写过通
俗 的 白话 童 谣 了 , 对 虎狼 般 的 面
旗 鼓 判 了古 文 死 刑 。 1 1 9 6年 夏
这种切 断传统 脐 带的语 气在如 今的 中国人看 来是如此 熟悉 , 在
一 六字令” “ 和 摘个玉米 当火箭” 一
在冰 火频繁交替的年代 , 词 汇的指向是严格 固定的 , 句式更
咒 一切 反 对 白话 、 害 白话 者 。 : 类 的 工 农 类科 幻 。 妨 ”
悠悠百年 , 自有能辨之者。” 林纾的 预见 均一 一得到 印 证, 新文化斗- J  ̄4 往往 陷入 分裂 ' 1 和矛盾 : 一方 面旧学渊源滋育 出
了古典诗词后 , 剖腹产 下的 白话
诗彼 时尚未形成 自己的美学。 胡
百 年汉语 的新伤 旧疮
。曲 辉
百年历 史的浮沉之 中, 汉语
与 传 统 文 化 的 关 系发 生 了 三 次
适用来为 白话开山的 《 尝试 集》 里除 了众 多打油诗外 , 文言 句子
竞也遍地 开花 , 俯拾 皆是。 陈独 秀则 作 了火力 密集的
给 古文 一 条 活路 。 知钱 玄 同和 谁
笔战 。 胡适 的白话诗处女作就此
刘半农在 《 青年》 唱 了一 出 新 上 双簧 , 先化 名做 了一篇 文字吹捧
敬 ; 时 文 言 白话 长 久 地 各 归 其 那
出炉: 拍 桌骂胡适 ,说话 太 荒 “
回 口 “H DS U
他为精神 领袖 , 转过 头来 又刺 了
中国汉字危机
口腔班
中国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 汉字输入计算机并在网上传输的问题, 而且输入的速度越来越快。近年来,汉 字手写技术、声音输入技术等成为了中 国电脑输入法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些技 术不断满足了不习惯键盘打字的人们用 好电脑的需要。古老的汉字以其雄健的 生命力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在 新的时代里焕发了青春。
时代的进步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 影响。现在是数字时代和信息化时 代,手指飞于键盘之上以及快捷联 想的功能,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对 汉字的书写的确少了一些感情和依 恋,提笔忘字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 。
Zhuì zhuì bù ān
( 惴 惴 )不 安
科技的发展固然给我们带来了 巨大的好处,但科技始终是一把双 刃剑,握其的手不论倾向哪一边 , 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伤害 , 只有 拿捏准确,方可完美的传承文明,发 展科技。汉字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 文化瑰宝,是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 。让我们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汉字 吧!
汉字百年历4次危机
汉字百年历4次危机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有两种危机的爆发称得上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是遭受侵略,是谓亡国之险;一是文化衰微,是谓亡种之虞。
而相较于因外族侵略引发的亡国之险,因文化衰微而引发的亡种之虞其实更为堪忧,也更为可怕。
事实上,二十世纪初,在因日本侵略而引发的亡国之险爆发之前,文化上的衰微,尤其是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底线与凭依,其危机已然发端。
远在甲午战争战败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痛定思痛地自我反思与批判,到了五四运动,这种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终于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烽火,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如能客观地回头审视,就会发现,新文化运动本身同样需要反思,笔者以为其中最需要反思之处,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欲求“汉字革命”而致“废灭汉字”的态度。
钱玄同写于1922年的《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一文交代了这种态度产生的源起。
文章说:1894年,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
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可见,当时知识分子欲求汉字革命的初衷,是认为汉字的书写认记之难影响了国民普及教育的推广。
在这种想当然的线性逻辑关系中,汉字只是一种纯粹的书写工具,仿佛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并无什么本质的关联。
傅斯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人知识普及的阻碍物多得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
”这种过犹不及、失去理性思考的认知随着救亡图存时代的来临,因变革图强之心而变得更为偏激。
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
汉字曾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同龄或者更年长的古文字一个个消亡,汉字为什么独活到今天?从甲骨文迄今3000多年的历史中,汉字经历过多少“生死劫难”?文字学家、清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德宽近日在“人文清华讲坛”上为大家讲述《了不起的汉字》。
什么是“汉字”准确地说,“汉字”是指记录汉语的文字或书写系统。
其实在先秦不叫“汉字”,叫“文”“字”“书”“名”“书契”。
将“文”和“字”连在一起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的,当时推行“书同文字”,这个名称一直延续到近代。
近代因为有外国文字,所以我们改叫“中国文字”。
到了现代,中国文字除了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外,其实还包含了少数民族文字,因此把记录汉语的文字称为“中国文字”不太准确,就改称为“汉字”,所以“汉字”其实是现代才开始流行的概念。
那么,汉字是如何起源的?什么时候开始有汉字的?先秦时代古人就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但是一直没有说明白,留下了很多猜想和传说。
最有名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的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受到动物鸟兽的足迹启发创造了文字,但这个传说没有办法证实。
中国现代考古学发展以后,考古学家在地下挖掘出很多早期与文字有关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探讨汉字起源提供了线索。
例如,最早发现的符号位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龟甲上,符号像人的眼睛,它是不是汉字的前身呢?如果是的话,那可不得了,距今有7500年,但目前还难以证实。
距今5000多年的时候,西安半坡有个仰韶文化遗址(公元前5000-前3000年),那里出土的彩陶上有很多刻画符号,一共有59个不同的符号。
1970年代就有学者比如郭沫若写文章,从这些刻画符号讨论汉字的起源,说汉字至少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其他很多地方也发现了早期刻画符号,例如浙江良渚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公元前3300-前3200年),以及山东半岛大汶口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公元前3100-前2600年),在出土的玉器或陶器上都发现有图形性的刻画符号。
但这些早期的符号都不能肯定与文字有直接的关系。
汉字危机
汉字危机明朝大书法家祝枝山擅行草,有一天来了兴致,铺好纸,研好墨,笔走龙蛇,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洛神赋》,他也因此获得明朝“第一草书”的美誉。
他的这幅真迹一直被他的后人所珍藏。
只是祝枝山不知道,他500年后的第N代后人没有遗传他书法的基因,连写自己名字都跟蟑螂爬出来的一样,因为他已经很少用笔写字了,多数时候都在用键盘打字。
又过了500年,祝枝山的第N代后人的第N代后人,有一天把祖传的书法《洛神赋》拿出来,竟不知道这上面涂画的是什么。
这不是虚构或者科幻小说的某个段落,它可能就是汉字的未来。
汉字是中国人用智慧发明的一种文字,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仅存的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文字书写变成艺术的文字。
一个书法家的墨迹甚至可以变成无价之宝。
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音、形、义三者结合在一起,却又无规律可言。
作为一个中国人,能把汉字学好,并且还可以通过书写与人交流,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还能在互联网上写出140个字发表自己的看法,那就更了不起了。
作为中国人,你从来没觉得今天识字有什么多大问题,因为学习母语都是先会说话,学会交流,再去识字,变得顺理成章。
几千年来我们就一直这么使用汉字进行交流、记录,从来没有怀疑过汉字本身有什么问题。
如果我们意识到汉字的问题,那也是因为个别字的笔画太多了,书写记忆比较麻烦,那好,可以把它连笔、简化,这样就方便书写记忆了。
相反,我们常常认为汉字代表着一种美学,它可以变成书写艺术,成为书法。
或者汉字的形状结构包含着更多含义,那里面隐含着几千年文明的密码,向人们展示祖先的智慧,历史的凝结。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会以能说汉语、写汉字为荣。
汉字能延续使用到今天,这和我们是黄河流域孕育的华夏农耕文明有很大关系。
今天,我们应该去思考农耕文明为什么具有对外来文明强大的溶解能力,是这种溶解能力让汉字能够一直保持它的纯粹并且不断成熟完善。
也许,农耕文明相对于游牧或狩猎文明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即使外来民族征服了汉族,也都放弃了本民族文化,接受了丰富、坚固、完善的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百年历4次危机
一项针对书写的调查结果显示:37%的人经常提笔忘字,甚至很多不难的字都忘了怎么写;22%的人要写字时首先想依靠的是电脑,而不是笔;16%的人觉得除了名字写得还行,其他字基本没法看;13%的人去外面听课或者开会,最怕的就是记笔记。
从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有两种危机的爆发称得上是“最危险的时候”:一是遭受侵略,是谓亡国之险;一是文化衰微,是谓亡种之虞。
而相较于因外族侵略引发的亡国之险,因文化衰微而引发的亡种之虞其实更为堪忧,也更为可怕。
事实上,二十世纪初,在因日本侵略而引发的亡国之险爆发之前,文化上的衰微,尤其是汉字,作为汉民族文化的底线与凭依,其危机已然发端。
远在甲午战争战败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痛定思痛地自我反思与批判,到了五四运动,这种勇于自我批判的精神终于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烽火,并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如能客观地回头审视,就会发现,新文化运动本身同样需要反思,笔者以为其中最需要反思之处,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欲求“汉字革命”而致“废灭汉字”的态度。
钱玄同写于1922年的《注音字母与现代国音》一文交代了这种态度产生的源起。
文章说:1894年,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
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
可见,当时知识分子欲求汉字革命的初衷,是认为汉字的书写认记之难影响了国民普及教育的推广。
在这种想当然的线性逻辑关系中,汉字只是一种纯粹的书写工具,仿佛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并无什么本质的关联。
傅斯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中国人知识普及的阻碍物多得很,但是最祸害的,只有两条:第一是死人的话给活人用,第二是初民笨重的文字保持在现代生活的社会里。
”
这种过犹不及、失去理性思考的认知随着救亡图存时代的来临,因变革图强之心而变得更为偏激。
鲁迅在《关于新文字》一文里甚至把汉字比喻成结核病菌,他说:“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所以,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
”
一大批那个时代杰出的知识分子,因为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因素裹挟着种种情绪化的认知,他们所推崇的“废灭汉字”运动曾一度引发了汉字危机。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理性的声音,闻一多早在五四运动爆发前就在《论振兴国学》一文中明确主张:“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文字是也。
文字者,文明之所寄,而国粹之所凭也。
”这是强调一国之文字与一国之文化有着血脉上的本质关联,甚至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凭依与根本所在。
既然要“废灭汉字”,就要找一种文字来替代汉字,1920年代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还有钱玄同主张的直接借用世界语,其本质都是想用字母文字来取代象形会意的方块汉字。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所及,汉字的危机依然存在。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汉字危机再一次爆发。
有许多学者提出,汉字不适应计算机录入技术的发展。
彼时,应当改革方块汉字为字母文字的呼声又起。
但这种观点充其量只是一种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因为汉字即便只从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已经有了三千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过数十年,如果要讲适应的话,也应该是计算机技术来适应汉字,而非汉字来适应计算机。
果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录入如今已经完全不成问题。
当下,汉字正在经历百年来的第四次危机,即由汉字手笔书写向汉字键盘或语音录入的巨变所引发的母语情感的淡化。
媒体一般将这种危机轻描淡写地归纳为“提笔忘字”,事实上“提笔忘字”只是现象的例举式描述,远未触及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