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主要理论精讲

合集下载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

现代心理学的五大理论解读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理论体系。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现代心理学中的五大理论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期心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强调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心理过程并不是研究的重点。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包括帕维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行为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通过刺激-反应的机制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者强调通过条件反射和习得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例如,帕维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实验证明了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作用则强调了奖励和惩罚对行为的影响。

### 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20世纪中叶兴起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加工和解释的影响,个体在接收信息后会进行主观的加工和理解,从而影响行为和情绪。

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对行为和情绪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理论强调了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心理过程在个体行为中的重要性。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和班杰明等。

### 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延伸,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和心理过程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在社会互动和交往中塑造和发展的。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社会认知、社会学习和社会情境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著名的社会认知心理学家有班杰明、阿斯利和巴德拉等。

### 4.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过程。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学科。

它涵盖了广泛的内容和理论,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心理提供了基础。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括。

1.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

它认为,当一个中性刺激物和一个有自然反应的刺激物多次同时出现时,中性刺激物会逐渐具备引起自然反应的能力。

这种被称为“条件反射”的学习形式在人和动物的行为中都普遍存在。

2.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可观察行为的研究,而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之间的学习和连结形成的,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

著名的行为主义者有皮亚杰和斯金纳。

3.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的思维和信息处理过程。

它强调人类通过思考、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过程来获取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主动的,并受到人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模式的影响。

著名的认知理论家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社会化过程的结果,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的行为和技能。

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奖励和惩罚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家有阿尔伯特·班杜拉和阿尔伯特·巴德拉。

5.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类从婴儿到成年人不同阶段的发展。

这些理论探讨了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的变化。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家有皮亚杰和埃里克·埃里克森。

6.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的稳定个性特质以及与行为和情感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著名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五因素模型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潜意识冲突和童年经历塑造的,而五因素模型理论将人格划分为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

7. 情绪理论情绪理论研究人类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詹姆斯-朗格理论和多维度情绪理论。

詹姆斯-朗格理论认为情绪是生理反应的结果,而多维度情绪理论则将情绪分为多个维度,如愉快/不愉快和高度/低度激活。

心理学知识整理(详细版)

心理学知识整理(详细版)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人和动物心里现象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感知和思维相互联系、互相制约,是认知过程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2)情绪情感过程,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等(3)意志过程,与改造现实相联系的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等(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二、心理学的意义(一)理论意义1、心理学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了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二)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1861年法国,布洛卡区与语言活动有关)(一)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技能的单位。

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轴突。

树突接受外来的刺激,经细胞体整合后再通过轴突将信息传出去。

神经元一般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神经中枢)。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包含着丰富多样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神秘而又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我们对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比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鼻子闻到气味等。

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高于感觉。

知觉具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点。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脸时,即使只看到一部分,也能凭借知觉的整体性认出这个人。

而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我们能够选择性地关注某个人的讲话,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在起作用。

“记忆”是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的保存时间极短,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的保存时间约为 5 秒到 1 分钟,容量有限;长时记忆则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容量几乎无限。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遗忘是记忆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思维”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领域。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比如,医生通过病人的症状来诊断病情,这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我们把苹果、香蕉、橙子等统称为水果,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运用不同的思维策略,如算法式和启发式。

接下来谈谈“情绪和情感”。

情绪一般是指比较短暂、强烈的状态,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情感则相对持久、稳定,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情绪和情感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的消极情绪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甚至身体疾病,而积极的情绪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普通心理学6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普通心理学6

四、人际沟通
(一)人际沟通的定义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工具性沟通与价值理性沟通
第四节 群体心理
一 群体心理的概述 二 群体分类 三 群体行为规律 四 群体影响
一、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群体功能 (三)群体心理
社会刻板效应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登门槛效应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二 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 人际冲突 四 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交往必须以一定的符号系统为交往工具,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 言符号系统两大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成分 人际关系由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全体和非正式群体 (二)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三)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三、群体行为规律
(一)群体动力学研究 (二)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的士气
四、群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二)社会惰化 (三)社会标准化倾向 (四)从众与服从 (五)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知识回顾
张飞 孙悟空 林冲 林黛玉
(二)气质类型特征
拓展延伸 胆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多血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粘液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 抑郁质——神经特点:感受性高、耐受性低
(三)气质与教育
胆汁质——直截了当
1、克服气质偏见 2、根据学生的气质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自我分析、自我教育
(三)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二因素 一般因素 特殊因素
吉尔福特—三维结构轮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其中包含了许多基础理论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基本观点,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刺激及其对行为的响应形成和改变的。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心理过程是无法观察和测量的,因此应该将重点放在可观察的行为上。

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巴甫洛夫、华生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将注意力放在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过程上。

它认为,人们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受到信息加工的影响。

认知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著名的认知理论学派有皮亚杰、维格斯基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关注社会环境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研究人际关系、集体行为和群体心态等问题。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有阿斯奥利特、米尔格拉姆等。

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关注人的成长和变化,研究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有皮亚杰、 Erikson等。

五、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和个体差异。

它关注人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

人格心理学主要研究人格类型、人格特征和人格形成的机制等。

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有福洛姆、雅克和洛克伯格等。

六、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学应用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治疗等。

各种心理治疗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调整和改善心理健康。

总结:心理学基础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方法等多个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教育心理学【加课】

粉笔教师理论精讲心理学讲义--教育心理学【加课】
山东教师招聘考试系统班
教育心理学
主讲:任冉
粉笔教师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 学习概述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 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2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5 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1.下列选项中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A.教育要培养知情合一的人 B.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有意义接受学习 C.内在教育的模式会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 D.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
2.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教育名言:“没有哪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 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这句话直接与下列哪一思想、学说相支持 ( )。 A.实用主义教育 B.人本主义教育 C.建构主义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
2 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师生、学生之间) 基本组织形式:学习小组。
第五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 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一)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二)内在学习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有意义自由的学习观 (三)学生中心教学观
知识回顾
练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条件 实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 的联系
条件: 客观—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主观—有意义的学习心向;适当的旧知识
2.有意义学习的分类 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二、认知主义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意义的同化 上位、下位、并列组合

心理学基础知识归纳重点讲义资料

心理学基础知识归纳重点讲义资料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二、人的心理本质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结构、反馈的概念。

植物神经系统又称自主神经系统,这个概念和后面的诸多章节有密切联系,所以必须搞清楚。

植物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能调节内脏和血管平滑差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

它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主要分布在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中。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现象三、各种感觉痛觉既是内部感觉也是外部感觉。

痛觉最难以适应,但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四、知觉概述知觉四个特性:六、记忆及记忆进程第四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五节意识与注意一、意识概述二、注意概述注意的特征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概述一、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化二、社会角色及理论三、自我、身份、自尊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二、社交情绪态度转变理论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四、爱情、婚姻和家庭第三章发展心理学二、心理发展的动因三、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第二期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六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第七节中年期的心理发展第四章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一、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关系五、常见感知障碍的症状六、常见思维形式障碍八、常见情绪障碍十、常见障碍十一、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十二、心理正常、心理异常、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的关系十三、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泛化是区分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唯一依据如果未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如果已经泛化,无论问题持续时间多久?严重程度如何?都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如果完全泛化,且心理冲突性质已经变形、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都判断神经症;十六、关于压力与健康人格影响作用外控型人格内控型人格(压力低)社会支持系统生物调节系统临床相阶段:及时型和滞后型第五章心理测量学一、概述测量的定义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测量三元素事物数字法则测量两要素起点(参照点):绝对零点、相对零点单位三、心理量表四、心理测验的分类七、测验的常模八、常模的类型离差智商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或16(应用范围不同)应用于WAIS-RC、CRT、比内测验中,标准差为16九、测验的信度信度的概念指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整理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意识和行为的科学。

它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心理学试图理解人类内在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临床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治疗。

2、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3、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从胎儿到老年的发展过程。

4、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思维和学习的心理学分支。

5、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可以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

2、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认为思维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

3、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成长潜力,认为人有能力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

4、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个体内在心理力量的作用,尤其是潜意识层面的动力。

四、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实验法:在可控制的环境中对变量进行操纵,以观察其对被试行为的影响。

2、观察法: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室观察。

3、调查法:通过提问、问卷等方式获取被试的信息,包括个别访谈、集体访谈等。

4、案例研究:对个别被试进行深入、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了解其发展过程和变化。

五、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教育: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其认知和情感能力。

2、健康:如何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减少压力,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3、职业: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减少职业倦怠。

4、人际关系:如何改善人际关系,提高沟通效果,促进人际和谐。

总之,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整理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能为我们提供更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方法。

四川班—理论精讲0111—心理学9

四川班—理论精讲0111—心理学9

【15年12月】13. 根据托尔曼的学习理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学习是有目的的 B.学习是认知的地图 C.个体学习受到成长需要的支配 D.个体行为受到行为结果预期的支配
)。
1.托尔曼首先提出了中间变量的概念,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 主张把S-R的公式改为S-0-R公式,0代表( )。 A.刺激 B.其他 C.环境 D.有机体内部变化
【2018年12月】49.红红在小时候被一只黑色的狗咬过,后来她看到黑色的动
物都会觉得特别害怕。红红的表现说明了她对黑狗这一刺激产生了( )。
A.强化
B.分化
C.泛化
D.消退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属于条件作用的(
A.分化
B.泛化
C.反射
D.消退
)。
2.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
p 普雷马克原理(祖母法则) 负强化:取消一个厌恶刺激 p 逃避条件作用——刺激物 p 回避条件作用——信号
1.看见马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这些都表现
的是( )。
A.强化
B.消退
C.回避条件作用
D.逃避条件作用
2.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违章骑车遇到警察时赶快下车表现的
是( )。
A.强化
B.消退
C.回避条件作用
D.逃避条件作用
强化的其他分类
一级强化:基本生理需要 0
二级强化:社会意义
1
text


强化程序

分类标准 程式分类
定义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 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 分支:包括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

二、主要心理学理论1. 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冯特- 主要观点:通过内省法研究意识的结构。

2. 功能主义- 代表人物:威廉·詹姆斯- 主要观点:意识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强调心理过程的功能和适应性。

3. 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约翰·华生、B.F. 斯金纳- 主要观点:通过可观察的行为来研究心理,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4. 认知心理学- 代表人物:乔治·米勒、艾伦·纽厄尔- 主要观点: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包括知觉、记忆、语言和解决问题。

5. 精神分析学- 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强调无意识过程和早期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阶段: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四、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个体如何理解社会世界。

- 社会影响:群体如何影响个体行为。

- 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研究。

五、生物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 遗传心理学:研究遗传对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影响。

六、认知心理学- 知觉:外界信息的处理和解释。

- 记忆: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检索。

- 语言:语言的习得、理解和产生。

七、临床心理学- 心理评估:评估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

- 心理治疗:治疗心理障碍和促进心理健康。

八、应用心理学- 工业/组织心理学:工作场所的心理学应用。

- 教育心理学:学习过程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

九、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相关研究- 定性研究十、当前心理学趋势- 正念和冥想- 跨文化心理学- 技术与心理学的结合以上是心理学知识点的简要汇总,每个部分都可以进一步扩展和深入探讨。

这个汇总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拥有众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坚实的框架。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精神分析理论。

这一理论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强调潜意识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重要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潜意识中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冲动和痛苦经历,它们虽然不被个体所察觉,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潜意识中对权威存在恐惧,但在意识层面却无法清晰地意识到这种恐惧的来源。

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如自由联想和梦境解析,试图揭示潜意识中的内容,从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行为主义理论则关注可观察到的行为。

约翰·华生和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者认为,环境和刺激对行为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

他们主张通过控制环境和强化刺激来改变和塑造行为。

比如,在教育中,通过奖励正确的行为和惩罚错误的行为,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但对于解释和改变某些简单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理论侧重于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

它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简单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比如,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推理和判断来获取知识。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改善决策过程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则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

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倡导者。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具有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动力,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个体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他们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认为心理咨询应该以尊重、理解和支持为基础,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价值,实现自我成长。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

心理学讲义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反映。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2、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会对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或满意或厌恶、或喜爱或憎恨、或高兴或烦恼、或自豪或自卑,等等。

这些心理现象称为情绪和情感,即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某些困难。

这时,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战胜困难,达到自己预定的目的。

这种制订计划,采取措施,克服一定困难,坚决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这三种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

一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另一方面,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即个性,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较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心理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构成。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Individuality tendentiousness)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等。

它是个性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Individualit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是表现在人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学习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

学习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

学习心理学主要理论知识点总结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学科,涵盖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体系。

本文将总结学习心理学中的主要理论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视为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逐渐形成的,强调外界环境对行为形成的影响。

行为主义理论中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等概念,都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刺激和反应的解释。

这一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内部的思维、感知和记忆等过程,强调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解释和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学派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提出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的重要理论,尤其是关于儿童思维水平、语言发展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理论。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模仿和学习,从而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等将社会学习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提出了著名的观察学习理论。

四、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关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和行为变化。

该理论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发展任务,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和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如何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五、情绪与动机理论情绪与动机理论关注人类情绪和动机对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理论认为,个体的情绪状态和对某一目标的内在动机会影响学习的效果和表现。

例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追求更高阶层次需求的过程,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行为。

六、人格理论人格理论研究个体独特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代表性的人格理论有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这些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自我认知、行为选择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对提高学习效果和个体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解析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解析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解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影响无处不在。

从我们的思考方式、情绪反应,到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心理学都在默默发挥着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点。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皮肤感受到温度。

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它将各种感觉信息整合在一起,让我们能够识别出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例如,当我们走进一个房间,我们的眼睛看到了家具的颜色和形状,耳朵听到了周围的声音,鼻子闻到了空气中的气味,这些感觉信息会迅速被整合为我们对这个房间的知觉。

感知觉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会受到我们的经验、期望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饥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注意到与食物有关的信息。

二、记忆记忆是我们存储和提取过去经验的能力。

它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是短暂的,只能保持极短的时间,比如我们看到的一瞬间的闪光。

短时记忆能够保持较短的时间,通常为 5 到 9个信息单位,比如我们刚刚记住的一个电话号码。

长时记忆则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甚至终身难忘,比如我们童年的经历。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识记是获取信息并将其编码,保持是巩固已获取的信息,回忆则是将存储的信息提取出来。

遗忘是记忆中常见的现象,其原因有多种,如衰退说认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干扰说认为新的记忆干扰了旧的记忆。

三、思维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它让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想法。

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例如“动物”这个概念。

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比如“猫是哺乳动物”。

推理则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比如“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恒温动物,猫是哺乳动物,所以猫是恒温动物”。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

心理学理论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

心理学理论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

心理学理论必背知识点总结精选1.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来理解人类行为。

以下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提出者:约翰·华生和伊万·帕夫洛夫- 理论要点: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只有通过观察行为才能了解心理过程- 常用实验方法: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刺激-反应关系2. 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指人类如何处理信息、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下是认知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提出者:乔治·米勒- 理论要点:强调人类的思维和记忆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类是通过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来理解世界- 常用实验方法:信息加工实验、记忆实验、问题解决实验3.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理解、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的过程。

以下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提出者:阿尔伯特·班杜拉- 理论要点: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的影响,认为人类是通过模仿和观察他人行为来研究和适应社会- 常用实验方法:观察实验、模仿实验、行为预测实验4. 发展心理学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

以下是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提出者:让·皮亚杰- 理论要点:强调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个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常用实验方法:长期追踪实验、观察实验、横断面实验5. 人格心理学理论人格心理学理论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提出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理论要点:强调个体内心冲突和潜意识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认为人格是由生物、社会和个体内心经验共同塑造的- 常用实验方法:自我报告实验、投射法实验、关联实验以上是心理学理论必背知识点的精选总结,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理论解析和实验研究,请参考相关的心理学教材和研究论文。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大纲及知识点汇总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人类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感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的行为表现,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2、实验法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3、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的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4、测验法采用专门的测验工具对被试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

二、认知过程(一)感觉1、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根据刺激来源不同,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3、感觉的规律包括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联觉等。

(二)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三)记忆1、记忆的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种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3、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

4、遗忘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四)思维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PPT课件可修改全文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第22页/共95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10岁~20岁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此期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家庭客体 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外的亲密 客体关系,个性已初步形成,认知功能继续 得以发展,这些心理功能与文化和社会价 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
第11页/共95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3.超我(superego)
类似于良心与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 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是由社会规范、 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对 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制,使人格达 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
第23页/共95页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主要的理论内容
(一)潜意识理论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基本经历、 未解决的冲突和精神创伤,在成年期重 新活跃起来,对神经症、心身疾病甚至 精神病发生有重要致病作用。
人的心理疾病,大部分是6岁前自 我意识没得到健康发展留下的隐患。
(二)人格结构理论 (三)性心理发展理论 (四)防御机制理论 (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
1.本我(id) 又称伊的、原我 2.自我(ego) 3.超我(superego)

考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精讲

考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精讲

考研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理论精讲在考研的征程中,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板块。

对于众多考生而言,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的理论知识并非易事。

但别担心,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的重点内容。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它旨在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与发展的,以及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来促进这些过程。

首先,咱们来谈谈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比如,经典性条件反射,狗听到铃声就流口水,这就是因为铃声和食物的反复配对,使得狗建立了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则强调行为后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像学生因为考了好成绩而得到奖励,下次就会更努力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对于解释简单的学习行为很有帮助,但它过于强调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忽视了个体的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

比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要主动去构建知识的结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要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进一步,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个人对世界的解释。

比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是简单地记住公式,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理解和运用公式。

接着,咱们说说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内部动机来自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爱,比如,有的学生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就会主动去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

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比如,为了获得奖学金而努力学习。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动机强度适中时,学习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学习效率都会下降。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要找到那个最适合的动机水平。

再来讲讲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心理学主要理论脑功能学说一、定位说颅相说:心理功能与颅骨的形状相联系→相面失语症:布洛卡;威尔尼克布洛卡病人:右侧身体瘫痪,只能说“tan”,而智力其它方面正常,死后尸体检验的结果是左侧的额叶受到损伤。

威尔尼克病人:说话流畅,但所说的话没有意义;病人有听觉,但不理解别人的话语。

脑损伤发生在颞叶。

二、整体说佛罗伦斯:局部损毁法用鸡和鸽子做实验,采用局部毁损法,切除动物脑的一部分,然后观察其行为表现。

在切除小块皮层后,动物开始少运动,不吃不喝,但能逐渐恢复正常。

→他认为,不存在皮层功能的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拉什利:均势原理和总体活动原理采用脑损技术用白鼠进行了一系列走迷宫的实验。

结果发现,在大脑损伤之后,动物习惯形成出现很大障碍,这种障碍与脑损伤的部位无关,而与损伤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均势原理: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正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

三、机能系统学说鲁利亚:脑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实验表明,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过程的障碍。

而且在某些部位损伤之后,借助机能改造的方法,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心理机能得到恢复。

(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

)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系统。

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的机能定位。

包括:动力系统、信息加工系统和行为调节系统感觉编码内涵:刺激包含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的过程称为感觉编码。

理论:神经特殊能量说(缪勒)观点: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的能量,它们在性质上是相互区别的。

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

评价:①承认感官的分化,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感受是正确的;②否定感觉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是错误的。

色觉理论: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

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

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

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

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

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

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主要由声音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

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电话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

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

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

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

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

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

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低于400Hz 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其作出反应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从而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睡眠(梦)精神分析:梦是潜意识过程的呈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

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

霍布森:(心理学的观点)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

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将个体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

注意的认知理论1、注意的选择认知理论过滤器理论人物:布罗德本特(英)观点:神经系统在加工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

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

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它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

衰减理论人物:特瑞斯曼观点:(现象:研究发现非追随耳的信息仍然能得到加工)→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不同刺激的激活域限是不同的。

过滤器与衰减理论的共同之处:①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信息的充分加工之前。

后期选择理论人物:多伊奇观点: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经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多重选择理论人物:约翰斯顿观点:认为前面三种理论太过刻板,提出一个较为灵活的模型。

认为选择的过程在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其主要的两个假设是:1、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资源就越多;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此理论更具弹性,避免了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

2、认知资源理论观点:与其把注意看成一个容量有限的加工通道,不如看做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

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

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

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

3、双加工理论人物:谢夫林动化进行的。

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

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

记忆的脑学说整合论人物:拉什利(1929)实验:破坏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观点: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大脑皮层破坏越大,记忆丧失越多→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机能。

评价: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定位论人物:布洛卡(1860)、鲁利亚(1972)、麦克高夫(1972)观点:①布: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

②鲁:丘脑下部组织及部分边缘系统受损伤时,病人的短时记忆出现明显障碍,对材料的叙述凌乱而不连贯。

③麦:人脑左半球言语运动区受损伤,将造成言语记忆的缺陷,能记住别人的面貌,但记不住单词。

感觉记忆编码形式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器官能识别刺激的形象特征。

斯伯林实验:①运用整体报告法,同时呈现若干数字50ms,然后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把数字再现出来。

→当数字少于4 是,全部正确;多于 5 个时,被试报告开始出现错误。

正确率平均为4.5。

→是否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检验出来?②局部报告法:按4 个一排,一共三排的方式呈现12 个英文字母50ms,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种声音相联系(高音、中音、低音)。

要求被试在字母呈现后,根据声音信号对一排的字母作出报告。

→能报告的项目数平均为9 个。

→感觉记忆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暂。

听觉通道同样存在感觉记忆,规律与视觉通道相同。

感觉记忆的保持与转换斯伯林实验:变化刺激项目与声音信号之间的时间间隔→即时呈现声音信号的回忆率为80%,当声音信号延迟到150ms 时,回忆为75%;延迟300ms,55%;0.5ms 之后,与整体报告法的成绩相同。

实验表明: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容量大,但保持时间短。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感觉记忆中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遗忘消退说: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它无关信息的干扰。

遗忘的原因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可用下面两种现象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丢失,对一些事情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络模型(hierarchical network model)人物:柯林斯(Collins et al,69)观点:概念是以结点(node)的形式储存在概念网络中,每个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

各类属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在一起,概念间通过连线表示它们的类属关系,这样彼此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

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

评价: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它所概括的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

有实验表明,这种概念结构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

人物:波纳等(Bourne et al,79)观点:把概念的语义特征分解为定义性特征和特异性特征两类。

前者是定义一个概念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相当于概念的本质特征。

后者是具有描述功能的特征,相当于非本质特征。

该理论认为,概念的结构是由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整合这些特征的规则构成的。

概念的定义性特征和规则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各种不同性质的概念。

评价:重视概念规则在概念结构中的作用,其优点是可以很好地解释人工概念的研究,但目前还难以解释某些自然概念。

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人物:茹什(Rosch,1975)观点:概念主要是以原型来表征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最能代表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实验表明,每一概念范畴,其成员的典型性程度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