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恶性肿瘤治疗进展研究

恶性肿瘤治疗进展研究

恶性肿瘤治疗进展研究一、恶性肿瘤的概念及分类恶性肿瘤是指肿瘤组织细胞异常增生并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也称为癌症。

恶性肿瘤可以按照其组织学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脑胶质瘤、骨肉瘤等。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恶性肿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其中,手术治疗是最早期并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适用于早期肿瘤且未发生转移的患者。

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适用于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可以缓解症状和减轻病情。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是相对较新的治疗方式,具有针对性和较高的效果。

三、恶性肿瘤治疗的进展研究1.个体化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针对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越来越被重视。

基于患者的基因组特征和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和体验。

目前,肿瘤基因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个体化治疗中。

2.新型免疫疗法免疫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恶性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包括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免疫疗法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激发其攻击肿瘤细胞的作用,达到治疗和控制恶性肿瘤的效果。

与传统的放化疗相比,免疫疗法具有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疗效持久等优点。

3.新型靶向药物靶向药物是指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所含分子靶点,干扰其生长或促进细胞凋亡的药物。

靶向药物的开发已经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些已经上市的靶向药物如EGFR抑制剂、VEGF抑制剂、HER2抑制剂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通过对肿瘤微环境中分子信号通路的深入了解,可以开发出更为优异的靶向药物。

4.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现代医学海量数据的累积使得大数据分析成为医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大数据可以为临床决策、预测个体化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大数据可挖掘特定类型肿瘤的诊疗规律,这有助于早期发现或预防癌症,有效治疗肿瘤。

四、现代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现代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核心在于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计划,采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联合治疗。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阿扎胞苷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进展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一类与造血系统相关的恶性疾病,以异常骨髓细胞增生和分化障碍为特征。

这两种疾病常常导致贫血、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目前治疗MDS和AML的方法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副作用和疗效不佳的情况。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治疗药物阿扎胞苷被认为对MDS和AML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阿扎胞苷的治疗机制以及在MDS和AML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阿扎胞苷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可以被DNA合成酶所识别并嵌入DNA链中,从而导致DNA 链断裂和细胞凋亡。

阿扎胞苷对于白血病和MDS细胞有很强的选择性毒性作用,可以通过干扰DNA合成和修复的过程来抑制异常细胞的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阿扎胞苷还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和调节细胞信号传导通路来增强抗肿瘤作用。

阿扎胞苷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潜在治疗效果的抗癌药物。

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阿扎胞苷在MDS和AML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一项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显示,阿扎胞苷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AML患者的疗效良好,总有效率高达70%以上,且几乎没有严重的药物毒性反应。

另外一项临床试验显示,阿扎胞苷单药治疗高危MDS患者的总缓解率达到了40%以上,其中一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持久性的完全缓解。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阿扎胞苷对MDS和AML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那些无法耐受传统化疗方案或者难以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来说,阿扎胞苷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替代治疗手段。

除了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显著的疗效外,阿扎胞苷还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一些基础研究表明,阿扎胞苷可以在MDS和AML细胞中诱导DNA损伤和细胞凋亡,并且能够影响白血病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

一些研究还发现,阿扎胞苷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通路和调控免疫环境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异位ACTH综合征研究进展

异位ACTH综合征研究进展
道 、生殖系统 、前列 腺 等部 位 的肿 瘤 。 目前 大部 分 异位
胸腺类癌常有局部侵犯或转移 ,为低度恶性肿瘤 ,生 长缓慢 ,病程较长 ,类癌引起 的异位 A T C H综合 征其临床 表现 与 C sig uhn 综合征难以 区别 。对 临床 和实验室 等检查 考虑异 位 A T C H综合 征 者 ,影像 学 检查 有助 于异 位 分泌 AT C H肿瘤 的检 出,影像学定位诊断 是手 术治疗并 获得病 理诊 断的关键 。本组 6例异位 A T C H综合征均 由胸腺类癌 引起。患者垂体 C T和 M I R 检查 ,3例显示垂体形态正常 , 密度 、信号均匀 ;3例显示垂体 形态饱 满 ,密度 、信号欠 均匀 ,垂体微腺瘤 可疑。6例异位 A T C H综合征 患者 肾上 腺C T检查均未发现 双侧 肾上腺有 明确 的占位病变 ,3例 显示双侧肾上腺形 态正常 、密度均匀 ;2例显示 双侧 肾上 腺肢体增粗 、形 态饱 满 ,考虑 双侧 肾上 腺轻度增 生 ;1 例 双侧肾上腺形态正常 ,无增生 。有 5例异位 A T C H综合征 患者的 x线胸 片检查发现 ,前上纵隔增宽 、占位 ,1 例病
异位 A T C H综 合征 ( A ) 是 C si ES uhn g综合 征 的一种 特殊 类型 ,是 由于垂体以外的肿瘤组织分泌过量有生物活 性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C H) A T ,刺 激 肾上 腺皮质增 生 , 产生过量皮质类固醇引起 的临床 综合征 ,占 C sig综合 uhn 征患者总数的 5 ~1% 。文献报 道 ,最 多见 的病 因为肺 % 0 部或支气 管 肿瘤 ,约 占 5 % ,其 次 为胸 腺 及胰 腺 肿 瘤 , 0
国 B y r医学院从 事博 士 al o
后 研 究 。 现任 上 海 交 通 大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治疗方面,以下是恶性综合征的常见治疗方法:1.呼吸支持:患者常常需要机械通气来支持呼吸。

机械通气可以通过提供氧气和调节气道压力来保持肺功能。

2.抗生素治疗:恶性综合征通常由感染引起,所以抗生素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然而,由于恶性综合征通常由多种病原体引起,所以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3.抗炎治疗:恶性综合征是一种由强大的炎症反应引起的疾病,所以抗炎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抗炎治疗药物包括类固醇和非甾体抗炎药。

4.液体管理:恶性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液体平衡紊乱的问题,所以正确的液体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液体管理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液体的种类和剂量。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需要合理的护理来提高治疗效果:1.保持气道通畅:由于恶性综合征患者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所以应该保持患者的气道通畅。

这包括定期清洁呼吸机和气道,以及及时清除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

2.观察病情: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

特别是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还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如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

3.心理支持:由于恶性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和家属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给予患者和家属适当的心理支持,并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服务。

4.患者营养支持:恶性综合征患者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受损,所以及时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营养支持可以包括经肠道或经静脉输注营养物,以及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并相应调整营养计划。

综上所述,恶性综合征的治疗需要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保持气道通畅、观察病情、提供心理支持和营养支持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恶性综合征,并促进康复。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恶性综合征在精神科并非罕见,其来势往往凶险,漏诊、误诊率高,潜在性病死率高。

为此笔者对其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历史与概念1.1 历史与认识恶性综合征来自于法文syndromemalin,起初表示一种致死性的疾病状态,常由多种原因所致,症状不具有特异性[1]。

此症状群最早在法国受到重视,据文献1956 年Ady 报道1 例,记载了由于每日用氯丙嗪(2 500 mg)而发生高热、急性虚脱的病例,当时称之为致死性高热症;1962 年法国Delay 首先提出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的名称,简称恶性综合征,他认为这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最严重的副反应;1965 年Delay 和Deniker 又报告2 例用氟哌啶醇发生高热、脱水、出汗症状,称为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2]。

随后各国开始重视研究。

1968 年才有恶性综合征的英文名称。

1976 年Meltzer报道1例21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氟奋乃静葵酸酯(25 mg)后出现高热、肌强直、昏迷等后给予支持好转,呼吁临床医生注意这类患者与致死性紧张症区别,后者常与抗精神病药无关[1]。

1980 年Caroff 综合分析全世界60 例恶性综合征的报道认为:这些患者被严重漏诊,他估算使用Delay 诊断标准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中应有0.5%~1%的发生率。

1986 年全世界报道300 例[1]。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认识和报道也增多。

1.2 概念恶性综合征是指以高热、意识障碍、肌强直、木僵、缄默伴多种自主神经障碍(如出汗、心动过速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3]。

为严重药源性副作用,主要见于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等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其来势凶险,因此也称为药源性恶性症状群、神经阻滞剂所致的恶性综合征、药源性恶性综合征,简称恶性综合征。

1.3 个人观点恶性综合征是治疗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的严重副作用,但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并非是造成恶性综合征惟一的原因;恶性综合征常见于精神科,在他科并非不见;恶性综合征的每个症状都不具有特征性,但重视、认识后,早期诊断治疗并非难事;恶性综合征不一定都在应用抗精神病药之后发生,部分病例在治疗舞蹈症服用多巴胺耗竭剂时、应用抗抑郁剂时、抗抑郁剂合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突然撤药时都可能发生;应用恶性综合征的名称比应用恶性症状群、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药源性恶性症状群、神经阻滞剂所致恶性症状群的名称较为合理,属形态性质综合征。

恶性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恶性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02
恶性综合征的护理评估
评估目的与原则
评估目的
了解患者病情状况,为制定护理计划 提供依据。
评估原则
全面、客观、动态,关注患者生理、 心理和社会需求。
评估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生理状况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疼痛、睡 眠、饮食等状况。
心理状况
评估患者情绪、认知、行为等 方面状况。
社会支持系统
评估患者家庭、社会支持状况 。
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疏导
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 态,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其树
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恶性综合征的 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 自我管理能力。
家属支持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护理工作 ,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关爱。
04
恶性综合征的康复与预防
康复训练与指导
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 划,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 训练、认知训练等。
恶性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 恶性综合征概述 • 恶性综合征的护理评估 • 恶性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 恶性综合征的康复与预防 • 恶性综合征的护理研究进展
01
恶性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致肌肉强直、高热、自主 神经功能不稳定等症状。
休息与活动
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和活 动时间,避免疲劳过度, 同时保持适当的活动量, 增强体质。
症状护理措施
体温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
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为 患者吸痰、清理鼻腔,避 免呼吸道堵塞。
皮肤护理
定期为患者清洁皮肤,保 持皮肤干燥、清洁,预防 褥疮和皮肤感染。

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兴奋话 多 、 拒食 、 脱水和营养不 良占 8 .% ; 7 4 而精神运动性激 越、 紧张症和意识 障碍是 相当常见的 NMS前驱 症状 。 2 4 高热环境 . 在实验 鼠中 , 肌注氟 哌定 醇 、 静注阿托 品和
至今 尚无一种理论 能完 善解 释 N 各 种症 状特点 。有 MS 人 曾提 出两个理论来对症状 进行 解释 : ①中枢多 巴胺 受体 阻
滞 ; 骨 骼 肌 功 能 障 碍 。第 一 个 理 论 由 H n eso ② e dr n和 Wo  ̄ o n在 18 年 首先提 出 , 91 该理 论认为抗 精神病 药阻滞 了 视丘脑下部多 巴胺对 中枢体 温正常的调节作 用 , 因为下丘脑 的五羟色胺 能 ( HT 兴奋 会导 致 发热 , 多 巴胺对 5 5 ) 而 HT的 这一过程是抑制的 , 常情况 下不 发热 , 当多 巴胺被 阻滞 正 但 后 , 巴胺对 5 T不能抑 制导致 5 多 H HT兴奋 致发热 。这一理 论在帕金森患者 中得 到证实 , 既往 无 NMS 状发 作史 的帕 症 金森 患者 , 治 疗 作 用 的 多 巴胺 被 突然 停 止后 出 现 类 似 其
罕见高危综合征 , 以高热 、 强直、 肌 意识 障碍及 自主神经功 能
失调为主要表 现。 16 9 0年首先 由法 国学者 D l e v进 行氟 哌 a 定醇实验时发现 … 16 年 被描述 为 “ 1,9 7 运动 不能肌 张力亢进 综合征 ( knt vr oi sn rme[ ,9 0年 后被称为神 A i m h et n ydo )2 1 8 e t e 3
哌唑 , 再其次是氯 氮平 、 奥氮平 、 喹硫平 和利培酮 。在 给药方
法方 面 , 抗精神病药剂 量大、 加量过快 、 胃肠 道外给药是 非常 危险的因素 。某些合并用药 , 如合并锂盐 、 抗胆碱 能药物 、 抗 抑郁 药物更易发生 NMS 。 23 与精神症状有关 因素 . 据调查 , 在发生 NMS患者 中有

《恶性综合征》ppt课件

《恶性综合征》ppt课件

病例特点
• 既往有肺部疾患病史(具体诊断不详),反复 咳嗽咳痰,发作时在家自服左氧氟沙星治疗, 每次服用7-10天后症状可缓解。患者长期情绪 睡眠不佳,1月前在株洲市中心医院就诊,诊断
为抑郁症,予富马酸喹硫平片、盐酸舍曲林片
口服抗抑郁,服药后逐渐出现四肢及嘴唇抖动,
3天前起四肢及嘴唇抖动加重。
体格检查:

发热的病因

(二)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主要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②血管栓塞或血 栓形成引起的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 3.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重度脱水。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皮炎、鱼鳞病。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高热无汗是其特点。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 (如重度安眠药中毒等)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6.功能性发热。①原发性低热②感染性低热在判断感染后低热时,必须注意与 因抗体抵抗力降低导致潜在的感染病灶活跃(如结核病)或其它新的感染鉴别。 ③夏季热④生理性低热。
辅助检查:

血常规 降钙素原 心肌酶谱 心电图 血气分析 白细胞14.10×109/L,中性粒85.51%。 正常 肌酸激酶2234U/L,肌酸激酶同工酶39U/L。 窦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K+3.6mmol/L,PH7.37,PO296.8mmHg, PCO241.5mmHg,HCO324.4mmol/L,Be-0.3mmol/L
病例讨论
发热查因:做医学界的福尔摩斯
谢 韩
2016.08
病例特点
• 患者郭碧兰,女,74岁,
• 主诉:乏力纳差3天,发热1天 • 现病史:患者家属代诉患者3天前出现乏力,纳 差,精神欠佳,未做特殊处理,1天前起开始自 觉发热,体温未测量,入院时症见:低热,四 肢抖动,双下肢发力,踩棉花感,言语不清, 时时汗出,纳差,夜寐欠安,二便不详,精神 紧张,无咳嗽咳痰,无头晕头痛,无腹胀腹痛, 起病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女性Lynch综合征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女性Lynch综合征相关恶性肿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8年 6月第 21卷第 3期 ChinJClinHealthc,June2018,Vol.21,NO.3
·427·
示:肿瘤多为低分化,可出现黏液性腺癌或印戒细胞 癌成分。癌组织周围多伴淋巴细胞浸润,呈现髓样 癌的特征,甚 至 形 成 生 发 中 心,类 似 克 罗 恩 病。 LS 相关性结直肠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为高水平的微卫 星不稳定性(MSIH),亦是 DNA错配修复(MMR) 基因缺陷所引发癌症的共同特征;值得注意的,存在 MSIH较未发生 MSI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好。 1.2 子宫内膜癌 研究发现,在子宫内膜癌的新发 病例中,约 1.8%(0.9% ~3.5%)为 LS相关性内膜 癌,在同一地理区域,LS患者中结直肠癌发病率与 子宫内膜癌类似(子宫内膜癌发病率 1.8%,结直肠 癌发病率 2.2%)[4]。因此在 LS女性患者中,结直 肠癌及 子 宫 内 膜 癌 作 为 前 哨 癌 的 风 险 差 异 不 大。 LS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 47.5岁 (29~73岁),56%的病例在 50岁前确诊[2]。LS相 关性子宫内膜癌中 MMR基因的突变频率:MSH2为 50% ~66%,MLH1为 24% ~40%,MSH6为10% ~ 13%,而 PMS2<5%。与 LS相关性结直肠癌患者相 比,LS相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 MSH6突变率增加了 5倍,尽管 MSH6的 总 体 变 异 率 相 对 较 低 (10% ~ 13%),但与 LS相关子宫内膜癌发病密切相关。LS 女性患者子宫内膜癌的终生发病累计风险为20% ~ 60%,与 LS相关性结肠癌相似,LS患者发生子宫内 膜癌的 风 险 取 决 于 基 因 突 变 类 型,MLH1、MSH2、 MSH6突变患者发病风险接近 44%,其中 MSH6突 变患者患病风险更高[5],为 64% ~71%。

DICER1 综合征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

DICER1 综合征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

DICER1 综合征相关肿瘤的研究进展摘要DICER1综合征于1996年首次报道,是1种罕见的基因遗传性疾病,由于DICER1基因突变导致机体易患各种良恶性肿瘤,主要为多发结节性甲状腺肿、胸膜肺母细胞瘤、囊性肾瘤、卵巢Sertoli‐Leydig细胞瘤、睫状体髓质上皮瘤、子宫颈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分化型甲状腺癌等,其发病机制是由于编码核糖核酸内切酶的DICER1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导致微小RNA的合成与表达障碍,诱发肿瘤。

目前,国内对该疾病鲜有报道,国外对该疾病也尚未形成完整的诊疗标准,临床上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

本文对DICER1综合征的遗传基础、相关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监测和管理进行文献综述。

DICER1综合征,也称为胸膜肺母细胞瘤家族性肿瘤易感综合征,是1种罕见的由DICER1基因突变导致机体易患各种良恶性肿瘤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该病于1996年首次在临床发现并得以命名,并于2009年在家系分析中明确该疾病与DICER1 基因遗传突变有关[1]。

目前,DICER1综合征在全球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而DICER1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原因与患者可出现1种或多种相关肿瘤,且同一家系患者所出现的肿瘤也各不相同有关[2]。

目前,国内鲜有对DICER1综合征的报道,由于国内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不足,很可能导致这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被忽视。

本文从DICER1综合征的遗传基础、相关肿瘤的临床表现出发,对其诊断、治疗、监测和管理进行文献综述。

一、遗传基础DICER1综合征是1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个基因拷贝突变就足以增加肿瘤的发生风险。

Hill等[1]于2009年报道了DICER1综合征是由DICER1基因突变所致。

这也是1种与微小RNA(miRNA)成熟相关的基因突变导致人类肿瘤的疾病。

DICER1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q32.13,编码核糖核酸酶Ⅲ(RNA 酶Ⅲ)家族中的核糖核酸内切酶DICER 蛋白,DICER蛋白直接参与调控RNA 干扰(RNAi)途径。

恶性综合征的防治进展

恶性综合征的防治进展

者 , 可 以辅 助 血 液 透 析 和 血 液 过 滤 , 善 肾 功 能 衰 竭 的症 则 改 状 。 对 于 合并 血 管 内脱 水 和 急性 肾衰 竭 , 多 次 监 测 中心 静 要
状 才逐渐缓解 。当发 现患 者 出现 高热 、 强 直和 意识模 糊 肌 时, 大量出汗等症状 时 , 需要 进行 实验室 检查 以观察是 否有 电解质紊乱 、 酸激 酶的增 高 , 磷 临床检查 没有 明显感染但 白 细胞增 多时要考虑恶性综合征 的可能性 。 大多数 N MS患者在急性期有脱水的症状 , 补液 支持 、 纠 正电解质紊乱是关键 , 在治疗 的时候 , 果患 者能够 口服液 如 体, 鼓励患者多进水 , 液促排 同时也 可 以降低抗精 神病药 补
当长期使用抗精 神病药 物治疗 的患者 ,当出现过度 消 耗、 激越不安 、 脱水等因素随 时能促 发 N 。一旦 出现发 生 MS 高热 、 肌强 直和意识 模糊时 ,自主神经 的不稳定 性 、 震颤 、 大 量 出汗等类似锥体外系等症状可能是 N MS前驱症状 , 当 应 注意观察积极 处理 。N MS早 期症 状 和锥 体外 系反 应相似 , 因此及时识别 、 1 鉴另 与处理有关急性 紧张症状 群和急性思维 破裂等症状群有助于降低 N MS的发生率 J 。
7千 万 美 元 。 以往 报 道 的病 死率 高达 2 % ~ 0 , 近 年 来 0 3% 但
对于 N MS的 防 治 , 重 要 的 是 对 症 状 初 期 识 别 和 及 时 最
的病死率估计在 5 ~1. % , % 16 常见 D a sayrsl o et uu l ut f m h l e sr
物 的 血药 浓 度 。对 于 出现 横 纹 肌 溶 解 、 肌 红 蛋 白增 高 的患 尿

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研究的范围综述

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研究的范围综述

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研究的范围综述谭 秋1,沈 芳1,倪钦敏2,董丽婷3,周 巧1,杨 婧1,付艳芬1*1.大理大学护理学院,云南671000;2.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健康科技学院;3.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 e s e a r c ho n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 :a s c o p i n g re v i e w T A N Q i u ,S H E NF a n g ,N I Q i n m i n ,D O N GL i t i n g ,Z H O U Q i a o ,Y A N GJ i n g,F UY a n f e n S c h o o l o fN u r s i n g ,D a l iU n i v e r s i t y ,Y u n n a n 671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F UY a n f e n ,E -m a i l :y a n f e n 1998@h o t m a i l .c o m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T oc o n d u c tas c o p i n g r e v i e w of t h es t a t u s q u o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o o l s ,a n di n f l u e n c i ng f a c t o r so f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h m a li g n a n t t u m o r s .M e t h o d s :A r k s e y a n d O 'M a l l e y 'ss c o p i n g r e v i e w m e t h o d o l o g y a s t h e f r a m e w o r k w e r e u s e d s t u d i e so n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w e r er e t r i e v e df r o m P u b M e d ,E M b a s e ,C I N A H L ,t h e C o c h r a n eL i b r a r y ,P s y c I N F O ,S c o p u s ,W e bo fS c i e n c e ,C B M ,C N K I ,V I P ,a n d W a n F a n g Da t ab a s e ,f r o m 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 d a t a b a s e t o M a y 4,2022.L i t e r a t u r esc r e e n i n g w a sc o nd u c te db a s e do nt h e i n c l u s i o na n de x c l u s i o nc r i t e r i a .Af t e r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c o l l e c t i n g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o nd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y n d r o m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m a l i g n a n tt u m o r s ,t h ea u t h o r s ,pu b l i c a t i o n y e a r s ,c o u n t r i e s ,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s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o o l s ,s a m p l e s i z e s ,a n d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w e r e e x t r a c t e d a n do r g a n i z e d .R e s u l t s :At o t a l o f 58a r t i c l e s w e r e i n c l u d e d .T h e i n c l u d e d s t u d i e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m a l i gn a n t t u m o r s d i f f e r s i n d i f f e r e n t s t u d i e s ;t h e c o mm o n l y u s e dm e a s u r e m e n t t o o l sw e r e t h e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c a l e (D S )a n d t h e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c a l e Ⅱ(D S -Ⅱ);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c r i t e r i af o rt h es e v e r i t y o f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y n d r o m ev a r yg r e a t l y ;t h e m a i n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i n c l u d ed e m o g r a ph i c f a c t o r s ,d i s e a s e -r e l a t e df a c t o r s ,o t h e r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r e a c t i o n s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h e r e n c e ,c o p i n g s t y l e s ,s o c i a l s u p p o r t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t r a i t s .C o n c l u s i o n s :D u et o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 m e a s u r e m e n tt o o l s ,n u m b e ro f i t e m s ,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t a n d a r d sf o r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a n dd e g r e eo f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d i f f e r .M e d i c a l s t a f f s h o u l d p a y a t t e n t i o n t o t h e a s s e s s m e n t r e s u l t o f 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i n p a t i e n t sw i t h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 ,c l a r i f y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s t a n d a r d s o f m e a s u r e m e n tt o o l s ,u s e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o o l s s c i e n t i f i c a l l y ,e f f e c t i v e l y i d e n t i f y 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a n d d e v e l o p t a r ge t e d i n t e r v e n t i o nm e a s u r e sb a s e do n i t s i nf l u e n c i ng fa c t o r s .K e yw o r d s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 ;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a s s e s s m e n t t o o l s ;i n f l u e n c i n g f a c t o r s ;s c o p e r e v i e w 摘要 目的:对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现状㊁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进行范围综述㊂方法:以A r k s e y 和O 'M a l l e y 的范围综述方法学为框架,检索P u b M e d ㊁E M b a s e ㊁C I N A H L ㊁t h eC o c h r a n e l i b r a r y ㊁P s y c I N F O ㊁S c o p u s ㊁W e bo f S c i e n c e 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㊁中国知网㊁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4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全面收集有关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文献,并对文献中作者㊁发表年份㊁国家㊁研究对象㊁测量工具㊁样本量㊁影响因素进行提取和整理㊂结果:共纳入58篇文献,纳入研究显示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存在差异;常用的测量工具为失志量表(D S )和失志量表Ⅱ(D S -Ⅱ),失志综合征严重程度的划分标准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㊁疾病相关因素㊁其他心理反应㊁心理一致感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㊁人格特质㊂结论:由于失志综合征的测量工具㊁条目数㊁划分标准的不同,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发生率和发生程度有所差异,医护人员应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失志综合征测评,明确测量工具的划分标准,科学使用测量工具,有效识别失志综合征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㊂关键词 恶性肿瘤;失志综合征;测评工具;影响因素;范围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2095-8668.2024.05.008 作者简介 谭秋,护士,硕士*通讯作者 付艳芬,E -m a i l :ya n f e n 1998@h o t m a i l .c o m 引用信息 谭秋,沈芳,倪钦敏,等.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研究的范围综述[J ].循证护理,2024,10(5):806-814.㊃608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 -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 ,2024V o l .10N o .5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癌症统计报告显示,全球约有新发癌症病例数1929万例[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㊂癌症诊断及其治疗并发症严重影响病人的身体健康和整体生活质量,同时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㊂失志综合征由C l a r k e等[2]于2002年提出,是一种长期面对压力不能适应的心理痛苦状态,主要表现为无助感㊁无望感㊁无意义感㊁应对无力感㊁主观无能感及自尊心下降㊂失志综合征是癌症病人普遍存在且独特的心理问题[3],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病人治疗及疾病预后,甚至会导致病人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4]㊂目前,已有多个对癌症病人失志综合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但不同研究中失志水平及影响因素存在差异㊂因此,本研究以A r k s e y等[5]的范围综述方法学为框架,对国内外关于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研究现状㊁测量工具及影响因素等进行范围综述,以期为医护人员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失志综合征进行有效识别并根据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㊂1资料与方法1.1确定研究问题根据P C C(p o p u l a t i o n,c o n c e p t,c o n t e x t)原则,围绕研究对象㊁概念和情境,提出以下研究问题:1)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现状;2)失志综合征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情况;3)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㊂1.2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恶性肿瘤病人;2)研究内容为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现状㊁主要影响因素;3)研究方式为使用工具测量病人的失志综合征;4)文献类型为原始研究㊂排除标准:1)非中文㊁英文文献;2)重复发表的文献;3)综述㊁会议摘要;4)无法获取全文㊂1.3检索策略以A r k s e y和O'M a l l e y的范围综述方法学为框架检索P u b M e d㊁E M b a s e㊁C I N A H L㊁t h eC o c h r a n eL i b r a r y㊁P s y c I N F O㊁S c o p u s㊁W e bo f S c i e n c e㊁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㊁中国知网㊁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4日㊂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索㊂以 n e o p l a s m s/n e o p l a s*/t u m o r*/c a n c e r*/m a l i g n a n*/c a r c i n o m a*d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 s y n d r o m e 为检索词检索英文数据库㊂以 癌症/肿瘤/恶性肿瘤 失志/失志综合征/失志症候群/志气缺失/志气缺失综合征 为检索词检索中文数据库㊂1.4数据提取与分析由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㊁提取数据,并交叉核对㊂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或咨询第3名研究员协商解决㊂用E n d N o t e软件对获取文献进行去重后,首先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后,再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纳入文献㊂采用统一表格对资料进行提取,内容主要包括纳入研究作者㊁发表年份㊁国家㊁研究对象㊁测量工具㊁样本量㊁主要影响因素㊂2结果2.1文献检索结果首先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文献1087篇,去重后得到文献420篇㊂接着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再阅读全文复筛,排除重复发表的文献㊁无全文和会议摘要类文献㊁研究内容不符的文献后,最终纳入58篇文献㊂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㊂图1文献筛选流程图及结果㊃708㊃循证护理2024年3月第10卷第5期(总第121期)2.2纳入文献研究的基本特征共纳入58篇文献[3-4,6-61],其中24篇为中文文献,34篇为英文文献,样本量为55~922例㊂纳入文献基本特征见表1㊂表1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纳入研究发表年份国家研究对象样本量(例)评估工具影响因素T h o n g等[3]2021年马来西亚癌症病人178D S抑郁㊁心理痛苦朱亚飞等[4]2022年中国乳腺癌病人327D S-MV年龄㊁肿瘤分期㊁居住地㊁症状负担㊁自我感受负担㊁社会支持安冬等[6]2019年中国结直肠癌术后病人212D S-MV焦虑㊁抑郁㊁希望蔡希等[7]2022年中国胰腺癌病人162D S-MV文化程度㊁肿瘤分期㊁自我感受负担㊁社会支持高伟伟等[8]2021年中国胃癌术后病人132D S-MV文化程度㊁家庭收入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㊁肿瘤分期㊁生活质量㊁社会支持顾小晖等[9]2022年中国进展期胃癌病人132D S-MV症状负担㊁智谋黄琴[10]2019年中国胃癌病人115D S-MV文化程度㊁家庭收入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靳玉源等[11]2021年中国肺癌病人216D S-MV性别㊁婚姻状况㊁宗教信仰㊁肿瘤分期㊁治疗方式㊁焦虑雷婷[12]2021年中国老年癌症化疗病人316D S-MV症状负担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㊁认知评价李丹[13]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术后病人80D S-MV肿瘤分期㊁术后时间㊁社会支持㊁有无造口梁寅寅等[14]2017年中国癌症病人523D S-MV文化程度㊁职业㊁抑郁㊁生活质量㊁应对方式刘培培等[15]2018年中国肝癌116D S-MV职业状态㊁抑郁㊁希望罗春苗等[16]2021年中国宫颈癌病人267D S-MV年龄㊁家庭收入㊁肿瘤分期㊁恐惧疾病进展㊁未满足需求欧娜等[17]2021年中国癌症病人250D S-Ⅱ性别㊁文化程度㊁家庭收入㊁焦虑㊁抑郁㊁症状负担㊁幸福感沈歆宜[18]2020年中国乳腺癌病人249D S-MV年龄㊁文化程度㊁子女数量㊁家庭收入㊁职业状态㊁肿瘤分期㊁社会支持㊁疾病诠释苏闪闪等[19]2021年中国老年乳腺癌病人220D S-Ⅱ疏离感王丹丹[20]2020年中国晚期癌症病人255D S-Ⅱ性别㊁家庭收入㊁肿瘤类型㊁功能状态王菁等[21]2020年中国胃肠肿瘤术后病人140D S-MV应对方式㊁健康信念王源等[22]2022年中国前列腺癌术后病人140D S-MV年龄㊁诊断及治疗时间㊁家庭功能㊁有无并发症肖雪等[23]2020年中国中青年女性乳腺癌病人192D S-MV年龄㊁文化程度㊁术后时间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杨培金等[24]2020年中国肝癌介入术后病人102D S-MV焦虑㊁抑郁㊁希望岳思思[25]2021年中国直肠癌造口病人146D S-MV年龄㊁社会支持㊁造口类型㊁有无并发症张利霞等[26]2020年中国中青年妇科癌症病人161D S-MV文化程度㊁肿瘤分期㊁住院次数㊁婚姻亲密关系质量㊁经验性回避张梦[27]2020年中国乳腺癌病人211D S-MV疾病不确定感㊁应对方式张苹[28]2020年中国肺癌化疗病人280D S-MV症状负担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㊁认知评价A n等[29]2018年加拿大晚期癌症病人307D S死亡焦虑㊁症状负担㊃808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2024V o l.10N o.5(续表)纳入研究发表年份 国家 研究对象样本量(例)评估工具 影响因素B e l a r 等[30]2019年西班牙晚期癌症病人150D S -Ⅱ宗教信仰㊁焦虑㊁抑郁㊁症状负担㊁功能状态B o s c a g l i a 等[31]2007年澳大利亚妇科癌症病人120D S 心理一致感B o v e r o 等[32]2019年意大利临终癌症病人235D S 焦虑㊁抑郁㊁症状负担㊁尊严C h a n g 等[33]2022年中国口腔癌病人155D S -MV 生活质量㊁精神需求C h e n g 等[34]2019年中国乳腺癌病人203D S -MV 文化程度㊁家庭收入㊁肿瘤分期C o c k r a m 等[35]2010年美国癌症病人71S I S 抑郁F a n g 等[36]2014年中国癌症病人200D S -MV肿瘤类型㊁诊断及治疗时间㊁自杀意念G a r z ón 等[37]2018年德国晚期癌症病人187D S 抑郁㊁症状负担㊁医患关系G h i g g i a 等[38]2021年意大利临终癌症病人210D S 生活质量㊁人格特质G r a s s i 等[39]2004年意大利乳腺癌病人105D C P R 绝望㊁生活质量G r a s s i 等[40]2017年意大利癌症病人194D S 诊断及治疗时间㊁抑郁㊁绝望I gn a t i u s 等[41]2019年美国癌症病人922D S -Ⅱ抑郁J o n g 等[42]2018年荷兰卵巢癌病人288D S 焦虑㊁症状负担㊁生活质量K o 等[43]2018年中国老年癌症病人113D S -MV 文化程度㊁肿瘤类型㊁抑郁㊁心理痛苦㊁自杀意念K o r a n yi 等[44]2021年德国癌症病人620D S -Ⅱ年龄㊁婚姻状况㊁肿瘤类型㊁治疗方式㊁焦虑㊁抑郁㊁心理痛苦㊁身体意象K o u h pa s 等[45]2020年伊朗癌症病人55D S幸福感L e e 等[46]2012年中国癌症病人234D S -MV 职业㊁肿瘤类型㊁治疗方式㊁抑郁㊁绝望㊁生活质量L i 等[47]2015年中国癌症病人200D S -MV 诊断及治疗时间㊁意义㊁益处发现L i 等[48]2017年中国癌症病人411D S -MV 文化程度㊁婚姻状况㊁家庭收入L i 等[49]2020年中国乳腺癌病人375D S -MV子女数量㊁家庭收入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㊁治疗方式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㊁自我效能感L i u 等[50]2020年中国癌症病人244D S -MV抑郁㊁绝望㊁自杀意念N a n n i 等[51]2018年葡萄牙㊁意大利癌症病人195D C P R /D S 焦虑㊁抑郁㊁自杀意念㊁生活质量P e n g 等[52]2021年中国乳腺癌病人208D S -MV 压力㊁幸福感P h i l i p p 等[53]2021年德国晚期癌症病人206D S 死亡焦虑㊁依恋回避T a n g 等[54]2020年中国癌症病人296D S -MV文化程度㊁绝望㊁应对方式㊁乐观V e h l i n g 等[55]2013年德国癌症病人750D S 性别㊁年龄㊁抑郁㊁症状负担㊁社会支持V e h l i n g 等[56]2014年德国癌症病人112D S 症状负担㊁尊严V e h l i n g 等[57]2015年德国晚期癌症病人55D S 文化程度㊁倾向讨论预期生存率V e h l i n g 等[58]2017年德国癌症病人430D S 抑郁㊁自杀意念V e h l i n g 等[59]2019年德国晚期癌症病人382D S 性别㊁症状负担㊁依恋回避㊁依恋焦虑W u 等[60]2021年中国癌症病人296D S -Ⅱ抑郁X u 等[61]2019年中国癌症病人303D S -MV文化程度㊁焦虑㊁抑郁㊁自杀意念㊁治疗满意度注:D S 为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c a l e (失志量表);D S -MV 为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c a l e -M a n d a r i n V e r s i o n (中文版失志量表);D S -Ⅱ为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S c a l e Ⅱ(失志量表Ⅱ);S I S 为S u b j e c t i v eI n c o m pe t e n c eS c a l e (主观无能感量表);D C P R 为S t r u c t u r e d I n t e r v i e wf o r t h eD i ag n o s t i cC r i t e r i a f o rP s yc h o s o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 (身心研究诊断标准结构访谈)㊂2.3 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测量工具使用情况 纳入的研究中使用了D S ㊁D S -Ⅱ㊁S I S ㊁D C P R4种测量工具㊂D S 由K i s s a n e 等[62]于2004年研发,包括无意义感㊁情绪不安感㊁沮丧感㊁无助感及失败感5个维度,共24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总分为96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的失志程度越重,具有较好的心理㊃908㊃循证护理2024年3月第10卷第5期(总第121期)测量学特性,目前已被多个国家广泛应用㊂D S-Ⅱ是R o b i n s o n等[63]于2016年在D S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包括意义和目的㊁痛苦和应对能力2个维度,共16个条目,采用0~2级评分,总分为32分,量表信效度好,且条目较少,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病人㊂D C P R是由专业的医生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去评估病人的12种心身综合征[51],失志综合征是其中一种,主要根据以下标准做出诊断:1)未能达到自己和/或他人的期望;2)不能应对一些紧迫的情况;3)无助/无望或想要放弃;4)症状持续时间ȡ1个月;目前已在包括癌症病人在内的许多疾病病人中进行了验证㊂S I S由C o c k r a m 等[35]于2010年研发,主要用于测量病人的主观无能感,由12个条目组成,采用0~3级评分,目前较少被应用㊂纳入文献中49篇使用了D S,7篇研究使用了D S-Ⅱ, 2篇使用了D C P R,1篇使用了S I S㊂对于失志程度的临界值划分标准有所不同,D S及D S-M V的划分主要包括以下方式:17篇文献[4,11-12,14,16,22,27,33,38,46-48,50,54,58-59,61]采用30分为临界值;9篇文献[8-9,26,37,42-43,55-57]采用30分和36分划分为轻㊁中㊁重3个程度失志;6篇文献[10,18,28,34,36,49]各自采用其研究数据的均数ʃ标准差为界划分为轻㊁中㊁重3个程度失志;1篇文献[32]采用四分位数划分,<25%为轻度失志,25%~75%为中度失志,>75%为重度失志;2篇文献[40,51]采用均数ʃ标准差和四分位数两种方式进行划分㊂D S-Ⅱ的划分: 3篇文献[17,20,30]以得分ɤ9分为轻度失志,10~ 19分为中度失志,20~32分为重度失志;2篇文献[41,60]采用百分位数划分,<25%为轻度失志,25%~ 75%为中度失志,>75%为重度失志㊂2.4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研究现状纳入文献中,34篇报告了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发生率,以D S㊁D S-MV为测量工具,采用30分为临界值的12篇文献[4,11-12,27,33,46-48,54,58-59,61]中失志综合征发生率为21.00%~86.57%;采用30分和36分为临界值的7篇文献[26,37,42-43,55-57]中,中度失志的发生率为5.20%~53.40%,重度失志的发生率为9.00%~ 38.1%;采用均数ʃ标准差为界的6篇文献[10,18,28,34,36,49]中度失志的发生率为63.00%~79.10%,重度失志的发生率为7.00%~15.50%;采用四分位数进行划分的文献[32]中度失志的发生率为50.20%,重度失志的发生率为22.60%;采用百分位数和均数ʃ标准差两种方式进行划分的2篇文献,其中G r a s s i等[40]的研究中度失志的发生率为53.60%~69.10%,重度失志的发生率为17.00%~24.20%㊂N a n n i等[51]的研究中度失志的发生率为51.50%~68.60%,重度失志的发生率为18.00%~22.20%㊂以D S-Ⅱ为测量工具,采用9分和19分为临界值的3篇文献[17,20,30]中度失志的发生率为27.00%~47.20%,重度失志的发生率为4.00%~ 25.88%;采用四分位数进行划分的2篇文献中,中度失志发生率为48.90%~54.70%,重度失志发生率为20.90%~23.20%㊂使用了D C P R的2篇文献[39,51]中失志综合征的发生率为25.10%~28.00%㊂2.5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2.5.1社会人口学因素性别[11,17,20,55,59]㊁年龄[4,16,18,22-23,25,44,55]㊁文化程度[7-8,10,14,17-18,23,26,34,43,48,54,57,61]㊁婚姻状况[11,44,48]㊁宗教信仰[11,30]㊁子女数量[18,49]㊁家庭收入[8,10,16-18,20,34,48-49]㊁医疗费用支付方式[8,49]㊁职业[14,46]㊁职业状态[15,18]均影响失志综合征㊂靳玉源等[11]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女性病人来说,男性病人的失志程度更高㊂而其他研究结果[17,20,55,59]显示,女性病人失志程度高于男性㊂且性别与年龄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㊂V e h l i n g等[55]的研究显示,男性中年龄与失志程度呈正相关,而女性年龄与失志程度呈负相关㊂沈歆宜[18]研究表明,40岁以下乳腺癌病人的失志分数最高㊂肖雪等[23]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病人失志水平越高㊂与朱亚飞等[4]的研究结果相同,即高龄是乳腺癌病人发生失志综合征的保护因素㊂罗春苗等[16]对宫颈癌病人的研究也表明,年轻宫颈癌病人失志状况更为严重㊂K o r a n y i等[44]研究结果显示,最大年龄组病人失志程度最低㊂另外2项研究[22,25]结果显示不同观点,病人年龄越大,失志得分越高㊂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越低失志水平越高[7-8,10,14,17-18,23,26,34,43,48,54,61]㊂而V e h l i n g[57]的研究结果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会更加容易发生失志㊂靳玉源等[11]对肺癌病人的调查显示,相对于未婚/离婚/丧偶的病人来说,已婚病人的失志程度更高,而另外2项[44,48]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观点㊂2项研究[11,30]结果表明,相对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来说,没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失志发生风险更高㊂对于有无子女的两项研究[18,49]显示相反的结果,沈歆宜[18]的研究表明,无子女的病人失志水平更高㊂9项研究[8,10,16-18,20,34,48-49]结果均表明,经济收入越高的病人失志程度越轻,反之则越重㊂梁寅寅等[14]研究结果显示,农民的失志得分高于其他职业类别的失志得分㊂刘培培等[15,18,46]研究结果表明,失业的癌症病人发生失志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工作状态㊂2.5.2疾病相关因素多项研究[4,7-8,11,13,16,18,26,34]结果表明,疾病分期为Ⅲ期与Ⅳ期的癌症病人失志水平高于Ⅰ期癌症病人,㊃018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2024V o l.10N o.5但也有研究显示,失志与肿瘤分期无关㊂F a n g等[36]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病人的失志程度高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㊂K o r a n y i等[44]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了肺癌病人失志得分最高㊂K o等[43]研究发现,妇科癌症的失志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癌症病人㊂L e e等[46]的研究显示,与宫颈癌或胃肠道癌病人相比,头颈癌病人的失志得分更高㊂王丹丹[2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妇科癌症㊁头颈部癌及膀胱癌等病人的失志得分较高㊂一些研究[11,44,46,49]也表明治疗方式对失志也具有显著影响,非化疗的肺癌病人相较于化疗的肺癌病人失志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更高[11],接受放疗的头颈癌病人的失志发生率明显高于未接受放疗的病人[46]㊂K o r a n y i 等[44]的研究结果则相反㊂F a n g等[36]研究表明,诊断在1~2年的癌症病人失志程度更高㊂李丹等[13,23]研究结果显示,术后时间越短癌症病人失志程度越高㊂2.5.3其他心理反应21项研究[3,6,14-15,17,24,30,32,35,37,40-41,43-44,46,50-51,55,58,60-61]表明了抑郁与失志的关系,有10项研究[6,11,17,24,30,32,42,44,51,61]报道了焦虑与失志综合征的关系,提示癌症病人抑郁㊁焦虑症状程度越重,失志水平越高㊂5项研究[39,40,46,50,54]结果表明绝望是失志的预测因素㊂一些研究[3,43-44,52]描述了癌症病人失志与心理痛苦㊁压力水平有关㊂失志与死亡焦虑也呈正相关[29,53]㊂失志与加速死亡的愿望之间存在显著关联,高失志病人比低失志病人的自杀意念[36,43,50-51,58,60]水平高㊂2.5.4社会支持㊁应对方式㊁人格特质㊁心理一致感多项研究[4,7-8,10,12-13,18,23,25,28,49,55]结果表明,社会支持是癌症病人失志综合征的保护因素,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能够降低病人的失志发生率㊂研究显示,高失志与社会支持水平降低有关[22]㊂也有研究表明,从家人㊁朋友等处得到越多的精神㊁物质及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其失志综合征水平越低[7-8]㊂多项研究[10,12,14,21,23,27-28,49,54]也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癌症病人失志综合征的重要因素,面对应对㊁屈服应对和回避应对均是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㊂G h i g g i a等[38]研究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㊁宜人性㊁尽责性㊁开放性人格特质与癌症病人的失志得分呈负相关㊂B o s c a g l i a 等[31]研究结果心理一致感是癌症病人失志综合征的保护因素㊂3讨论3.1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现状及测量工具由于失志综合征的测量工具㊁条目数㊁划分标准的不同,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发生率和程度也有所差异,还与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医疗水平的差异以及研究对象的个体差异有关㊂虽然不同研究中病人的失志综合征发生率有所不同,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提示医护人员应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失志综合征引起重视㊂目前,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测量工具临床使用较多的是24个条目的D S量表和16个条目的D S-Ⅱ量表㊂使用D S量表的研究失志程度临界值划分标准主要有3种方式:1)采用30分为临界值;2)采用30分和36分将失志综合征划分为轻㊁中㊁重3个程度;3)采用均数ʃ标准差为界将失志综合征划分为轻㊁中㊁重3个程度㊂K i s s a n e等[62]在编制D S量表的研究中提出,以研究中D S的中位数30分进行划分㊂一些研究采用30分和36分为临界值是参考D S量表编制中的30分和V e h l i n g等[64]研究中的均值36分,但首次使用30分和36分为划分标准的研究[64]并未说明为何这样划分㊂M u l l a n e等[65]建议使用均数ʃ标准差的方法较为合理㊂D S-Ⅱ研究主要有2种划分方式:1)失志综合征得分ɤ9分为轻度失志,10~19分为中度失志, 20~32分为重度失志[17,20,30];2)采用四分位数划分,< 25%为轻度失志,25%~75%为中度失志,>75%为重度失志[41,60]㊂也有研究并未按照所使用工具的划分标准规范进行分析,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差异[13,21,24]㊂因此,明确测量工具的划分标准及科学使用测量工具是有效识别病人发生失志综合征的前提㊂3.2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3.2.1社会人口学因素在不同研究中,失志综合征与性别㊁年龄㊁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均存在一些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国家地区背景不同㊁研究对象的样本量差异㊁男女比例㊁疾病特征及其他个体特征不同有关㊂多项研究[17,20,55,59]显示,女性病人失志程度高于男性㊂对乳腺癌㊁宫颈癌的研究显示,年龄越小,病人失志水平越高;女性病人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更易出现负性情绪,手术㊁化疗㊁放疗等治疗方式会导致乳房缺失㊁脱发㊁内分泌紊乱,还会对未婚未育的年轻病人造成巨大影响,从而导致失志状况更严重[4,16,18,23]㊂提示对于年轻女性病人应多给予心理支持㊂文化程度越低的癌症病人失志水平越高[7-8,10,14,17-18,23,26,34,43,48,54,61],这可能与不同文化水平病人对疾病及治疗相关信息知识的认知㊁接收程度不同有关㊂提示医护人员应与病人积极沟通,给病人提供并解释更多的疾病治疗信息,增加病人的治疗信心㊂有无子女㊁婚姻状况与失志关系表现出的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已婚㊁有子女的病人社会支持较多,失志水平较低;另一方面,由于担心自己病情给家㊃118㊃循证护理2024年3月第10卷第5期(总第121期)人带来负担,从而导致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失志水平较高[11,18,44,48-49]㊂3.2.2疾病相关因素肿瘤分期对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在多项研究中的结论基本一致,疾病分期为Ⅲ期与Ⅳ期的癌症病人失志水平高于Ⅰ期癌症病人[4,7-8,11,13,16,18,26,34],肿瘤分期越高,意味着病情的进展和恶化程度越严重,可能给病人带来更多的身体负担和心理负担,更易发生失志综合征㊂对于肿瘤类型㊁治疗方式与失志的关系,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其原因与疾病特征㊁个体特征差异较大有关,还可能与不同国家地区医疗水平不同有关㊂3.2.3其他心理反应研究表明,抑郁㊁焦虑与失志综合征呈正相关,失志综合征与抑郁会同时存在,但同时又是独立且可区分的,部分病人出现失志综合征,但没有出现严重的抑郁症,易使医护人员忽视这部分病人[51,58]㊂失志与加速死亡的愿望之间存在关联,高失志水平病人比低失志水平病人的自杀意念[36,43,50-51,58,60]高,而且失志在多项研究中被证明了比抑郁㊁焦虑等其他情绪障碍对自杀意念更强的预测作用[58]㊂提示医护人员对病人失志发生的早期识别很有必要㊂3.2.4社会支持㊁应对方式㊁人格特质㊁心理一致感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能够降低病人失志综合征的水平[4,7-8,10,12-13,18,23,25,28,49,55]㊂社会支持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外部资源,包括主观支持㊁客观支持㊁对支持的利用度㊂当个体面对压力性事件时,有效利用社会支持资源有助于增强病人抵御压力性事件的能力,从而降低病人的失志综合征水平㊂G h i g g i a等[38]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㊁宜人性㊁尽责性㊁开放性人格特质与癌症病人的失志得分呈负相关㊂有研究表明,癌症病人的神经质(低情绪稳定性)人格特质和低外向性人格特质与焦虑㊁抑郁㊁心理痛苦的水平密切相关[66-67]㊂应对方式[10,12,14,21,23,27-28,49,54]是影响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屈服应对属于消极的应对方式,采用屈服应对方式病人失志程度较高,积极应对方式能够帮助病人缓解失志综合征㊂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是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31]㊂也有研究表明,心理一致感水平越高的病人焦虑㊁抑郁水平越低[68]㊂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总体感受和认知,心理一致感越高的病人可以感受到自身更多的可利用的内外部资源,从而帮助病人识别自身能够获取的社会支持资源,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内外部的压力与刺激,保护病人的心理健康㊂4小结通过回顾国内外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文献,梳理了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现状㊁测量工具及相关影响因素㊂因不同研究使用的测评工具划分标准不同,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发生率存在差异,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使用最多的测量工具为24个条目的D S和16个条目的D S-Ⅱ,恶性肿瘤病人失志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社会人口学因素㊁疾病相关因素㊁其他心理反应㊁心理一致感㊁应对方式㊁社会支持㊁人格特质㊂提示医护人员应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失志综合征,明确测量工具的划分标准,科学使用测量工具,有效识别病人的失志综合征并根据其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㊂参考文献:[1] S U N G H,F E R L A YJ,S I E G E L R L,e ta l.G l o b a l c a n c e rs t a t i s t i c s2020:G L O B O C A Ne s t i m a t e s o f i n c i d e n c e a n dm o r t a l i t y w o r l d w i d e f o r 36c a n c e r s i n185c o u n t r i e s[J].C A:aC a n c e rJ o u r n a l f o rC l i n i c i a n s, 2021,71(3):209-249.[2] C L A R K E D M,K I S S A N E D W.D e m o r a l i z a t i o n:i t s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a n di m p o r t a n c e[J].T h e A u s t r a l i a n a n d N e w Z e a l a n d J o u r n a lo fP s y c h i a t r y,2002,36(6):733-742.[3] T HO N G K S.D e m o r a l i s a t i o ni n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t h e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d i s t r e s s,d e p r e s s i o na n d p o s i t i v ee m o t i o n[J].M e d i c i n e&H e a l t h,2021,16(1):108-122.[4]朱亚飞,马素慧,彭艳婷,等.乳腺癌患者失志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2,37(6):77-80.[5] A R K S E Y H,O'M A L L E YL.S c o p i n g s t u d i e s:t o w a r d s a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f r a m e w o r k[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J o u r n a lo fS o c i a l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o l og y,2005,8(1):19-32.[6]安冬,魏清风,欧阳敏,等.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失志症候群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9,34(15):74-77.[7]蔡希,章华丽,陈晶晶,等.胰腺癌患者失志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4):688-690.[8]高伟伟,翟清华,单秋菊,等.失志综合征在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27(6):71-74.[9]顾小晖,贾智慧,张博雅,等.智谋在进展期胃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和失志间的中介效应[J].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67-70. [10]黄琴.胃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9.[11]靳玉源,郑凯曦,蒋妍.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与康复,2021,20(5):12-15.[12]雷婷.症状负担对老年癌症化疗患者失志综合征的作用路径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21.[13]李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失志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8):18-20.[14]梁寅寅,甘秀妮,王玉琼.癌症患者失志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7,42(9):1178-1182.㊃218㊃C H I N E S EE V I D E N C E-B A S E D N U R S I N G M a r c h,2024V o l.10N o.5。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护理

04
术后护理: 术后需要密 切观察患者 病情,预防 并发症,促 进康复
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使用 抗精神病药物、 抗抑郁药物等
心理治疗:进行 心理辅导,帮助 患者调整心态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的作息 习惯,进行适当 的运动
社会支持:提供 家庭、朋友等社 会支持,帮助患 者度过难关
恶性综合征的护 理
病情观察
1
2
3
4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 观察意识状态:注意患 观察呼吸状况:注意呼
温、脉搏、呼吸、血压 者的意识变化,如昏迷、 吸频率、深度、节律等

谵妄等
变化,预防呼吸衰竭
观察皮肤状况:注意皮 肤颜色、温度、湿度等
变化,预防压疮
生活护理
01
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如规律的 作息、健康的饮
食等
02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
0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保持良好的生 活习惯,降低恶性
综合征的发生率
谢谢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及护 理
演讲人
目录
01. 恶性综合征的治疗 02. 恶性综合征的护理 03. 恶性综合征的预防
恶性综合征的治 疗
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 如氟哌啶醇、利 培酮等,用于控 制精神症状
抗焦虑药物: 如苯二氮䓬类 药物,用于缓 解焦虑
01
03
镇静催眠药物: 如苯二氮䓬类 药物,用于改 善睡眠
恶性综合征的预 防
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保持营养 均衡,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腻食物
适量运动:每天进行 适量的运动,如散步、
跑步、游泳等
充足睡眠:保证每 天有足够的睡眠时

恶性综合症

恶性综合症
意识障碍:昏睡、谵妄、昏迷。开始以意识范围缩窄、注意受损、行为 紊乱为主,逐渐从兴奋转向抑制,直至昏迷。
严重椎体外系症状:肌肉强直、运动不能、木僵、缄默、构音或吞咽困 难。
高热、肾衰、循环系统衰竭等
检查
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指标,但这些指标可以供参考:白细 胞增高、肌酸激酶增高(常为正常值的4倍以上)、肌红蛋 白增高、代谢性酸中毒、缺氧、血清铁浓度降低、儿茶酚 胺水平增高。
预后
一般而言,在停用了抗精神病药之后,大多数患者都能自 行缓解,平均恢复时间为7-10天,大多数都能在一周内恢 复,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能在1个月能恢复。若患者使用的是 长效制剂,恢复时间可能会有所延长。
在2015年美国神经病学年会(AAN 2015)上还报告了致 恶性综合征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其中高龄为恶性综合征 预后不良的显著预测因素,其他还包括急性肾损伤、呼吸 衰竭和癫痫,若你的患者存在以上高危因素,就要长点心 了。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氟哌啶醇、氟奋乃静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治疗恶心、胃瘫的多巴胺受体阻滞药物:丙氯拉嗪、异丙嗪、曲美苄胺、 硫乙拉嗪、甲氧氯普胺等。
治疗心境障碍药物:阿莫沙平、碳酸锂等。
总体而言,因单一用药而导致的恶性综合征,绝大多数因为药物加量过 快。抗精神病药的剂量过大、加量过快、胃肠道外给药,合并用药或频 繁换药,也容易导致恶性综合征的发生。
5-HT综合征:具体可见「精神时间」以往的文章:全面阻击5-HT综合 征
治疗:支持和对症治疗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大多数恶性综合征患者在急性期 都具有脱水的表现,那么补液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是关 键。
能自行摄水的患者:鼓励其多喝水,在补液同时,还可以 降低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

利培酮长期服用致恶性综合征

利培酮长期服用致恶性综合征

利培酮长期服用致恶性综合征肖展翅;郑操;王洲羿;倪小红;饶伟华【摘要】目的:探讨恶性综合征(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NMS)的诊治要点,并分析误诊原因。

方法对1例误诊为颅内感染的NM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例因发热、意识不清2 d入院。

曾因精神异常应用利培酮治疗2年。

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颅内感染?收入院。

经实验室、头颅CT检查诊断为颅内感染?阿尔茨海默病及肝损害,予吸氧、抗感染、降温、补液、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病情仍无好转,为进一步诊治转上级医院,予呼吸机辅助呼吸、糖皮质激素、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同时行心肌酶、痰培养、腰椎穿刺等检查排除颅内感染,依据用药史诊断为NMS,立即停用利培酮,并予控制锥体外系症状、营养神经及心肌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出院。

结论 NMS较少见,易误诊,临床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其与颅内感染等疾病的鉴别诊断,以提高诊治水平。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95-97)【关键词】利培酮;药物不良反应;恶性综合征;误诊;颅内感染;阿尔茨海默病【作者】肖展翅;郑操;王洲羿;倪小红;饶伟华【作者单位】438000 湖北黄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精神科;438000 湖北黄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精神科;438000 湖北黄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精神科;438000 湖北黄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精神科;438000 湖北黄冈,黄冈市中心医院神经精神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1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又名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是一种与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以持续高热、肌强直、意识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心血管症状为主要特征[1],临床与颅内感染不易鉴别[2]。

我科近期收治1 例误诊为颅内感染的NMS,现报告如下。

Muir-Torr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Muir-Torr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Muir-Torr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孙献琪;栗玉珍【摘要】Muir-Torre综合征(MTS)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与DNA 错配修复的种系突变相关.临床表现为皮肤肿瘤(以皮脂腺腺瘤多见)和内脏恶性肿瘤(以胃肠道恶性肿瘤多见).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是本病的常用诊断方法.确诊后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及化学治疗.%Muir-Torre syndrome (MTS) is a rare genetic entity.The occurrence of the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DNA mismatch repair.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 skin tumor (mainly being sebaceous adenoma) and internal malignancy (mainly being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t tumors).Immunohistochemical and genetic tests are diagnostic.The patients need to be treated with surgery and chemical treatment after diagnosis.【期刊名称】《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年(卷),期】2017(033)008【总页数】3页(P510-512)【关键词】Muir-Torre综合征;皮脂腺肿瘤;微卫星不稳定性【作者】孙献琪;栗玉珍【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哈尔滨,15008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哈尔滨,150081【正文语种】中文Muir-Torre综合征(MT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多发性皮肤肿瘤并发内脏恶性肿瘤。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第5页
病理改变
血管内皮损伤是主要病理改变。在全身 小血管痉挛基础上, 血管内皮损伤可引 发管腔内纤维蛋白沉积, 血小板被激活 而释放出缩血管物质, 使血管收缩, 促进 血小板凝集和聚集, 使血小板消耗增加 及破坏增多, 造成其数量降低, 并愈加重 血管内皮损伤, 形成恶性循环。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第25页
糖皮质激素在HELLP综合征 应用
糖皮质激素并不能治愈该病, 只是在减 缓孕妇病情, 终止妊娠才是唯一有效治 疗, 除了孕妇病情很稳定, 且孕周小于 32周, 为促进胎儿肺成熟外, 不拟期待 治疗, 期待过程中严密监测母、儿情况 。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第21页
糖皮质激素在HELLP综合征 应用
分娩前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 在促肺 成熟同时会显著提升血小板计数, 经过 对严重HELLP综合征患者产前应用大剂 量糖皮质激素治疗, 不但可降低NRDS发 生率而改进新生儿结局, 也能够改进孕 妇情况。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第6页
病理改变
当血管内红细胞经过血管内纤维蛋白网 孔时, 受到挤压、牵拉等机械性损伤, 破 碎、变形成三角形、脊形、球形等, 造 成溶血。
另有学者认为HELLP综合征脂质代谢异 常, 使细胞膜成份改变, 细胞膜流动性降 低, 诱发细胞裂解、变形。
HELLP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进展论述
第22页
糖皮质激素在HELLP综合征 应用
研究显示产前糖皮质激素给药种类、剂 量、路径、连续时间是非常主要。
静脉应用地塞米松在提升尿量、改进试 验室检验结果等方面均优于倍他米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恶性综合征在精神科并非罕见,其来势往往凶险,漏诊、误诊率高,潜在性病死率高。

为此笔者对其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危险因素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1 历史与概念1.1 历史与认识恶性综合征来自于法文syndromemalin,起初表示一种致死性的疾病状态,常由多种原因所致,症状不具有特异性[1]。

此症状群最早在法国受到重视,据文献1956 年Ady 报道1 例,记载了由于每日用氯丙嗪(2 500 mg)而发生高热、急性虚脱的病例,当时称之为致死性高热症;1962 年法国Delay 首先提出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的名称,简称恶性综合征,他认为这是抗精神病药引起的最严重的副反应;1965 年Delay 和Deniker 又报告2 例用氟哌啶醇发生高热、脱水、出汗症状,称为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2]。

随后各国开始重视研究。

1968 年才有恶性综合征的英文名称。

1976 年Meltzer报道1例21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氟奋乃静葵酸酯(25 mg)后出现高热、肌强直、昏迷等后给予支持好转,呼吁临床医生注意这类患者与致死性紧张症区别,后者常与抗精神病药无关[1]。

1980 年Caroff 综合分析全世界60 例恶性综合征的报道认为:这些患者被严重漏诊,他估算使用Delay 诊断标准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的患者中应有0.5%~1%的发生率。

1986 年全世界报道300 例[1]。

90 年代以来我国的认识和报道也增多。

1.2 概念恶性综合征是指以高热、意识障碍、肌强直、木僵、缄默伴多种自主神经障碍(如出汗、心动过速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3]。

为严重药源性副作用,主要见于抗精神病药、抗躁狂药、抗抑郁药等治疗精神疾病的过程中,其来势凶险,因此也称为药源性恶性症状群、神经阻滞剂所致的恶性综合征、药源性恶性综合征,简称恶性综合征。

1.3 个人观点恶性综合征是治疗精神障碍药物所致的严重副作用,但治疗精神障碍的药物并非是造成恶性综合征惟一的原因;恶性综合征常见于精神科,在他科并非不见;恶性综合征的每个症状都不具有特征性,但重视、认识后,早期诊断治疗并非难事;恶性综合征不一定都在应用抗精神病药之后发生,部分病例在治疗舞蹈症服用多巴胺耗竭剂时、应用抗抑郁剂时、抗抑郁剂合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时、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突然撤药时都可能发生;应用恶性综合征的名称比应用恶性症状群、抗精神病药所致恶性症状群、药源性恶性症状群、神经阻滞剂所致恶性症状群的名称较为合理,属形态性质综合征。

2 流行病学2.1 发生率与漏诊一般认为恶性综合征较为少见,但临床工作中并非如此。

据资料报道发病率:0.02%~3.23%[1];据80 年代资料调查估计其发生率在1%左右[2]。

Pope 等(1986)检查483 例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 年的患者,7例确定患有恶性综合征(1.4%),其中4 例漏诊(4/483),漏诊率0.828%,他认为恶性综合征比想象的要多[1]。

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其研究的重视,典型性恶性综合征相对较为罕见,不典型性恶性综合征相对较为增多,漏诊的多为非典型性表现者。

例如出现的肌肉紧张可能被误认为药物副作用;出现的意识障碍被错误的认为系患者病情加重或没得到有效的控制;植物神经紊乱被忽视,更重要的是重视了典型的症状而忽视非典型性症状的存在。

2.2 病死率据资料调查报道恶性综合征60 年代及以前病死率占76%;70 年代病死率占22.7%;80 年代的病死率占14.9%;90 年代的病死率占11.6%,平均病死率20.7%[2]。

病死率降低的可能原因:对精神病认识水平的提高,用药更趋合理;典型性恶性综合征很少发生,不典型性也能较好地识别;能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对恶性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发展和理解;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

2.3 人群特点及危险因素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与儿童用药者多发,合并躯体疾病者多见,合并用药者及不规范用药者多发,用长效制剂、高效价者多见,有过度兴奋、持续不眠、营养不良、拒食、脱水等因素者易发,夏季多见[4]。

既往有过恶性综合征发生的患者[5]。

3 临床表现与诊断3.1 临床表现主要有高热、肌张力增高、缄默、意识障碍和多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慌、出汗(大汗淋漓)、血压不稳。

高热和肌肉强直往往同时发生或紧随,约40%患者体温高达40 ℃。

体温增高是恶性综合征的特征,药物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和肌肉强直,二者使体温升高;另一个特征是在体温升高的同时大汗淋漓共存。

应该注意:目前随着不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的发展和应用,部分恶性综合征患者并不一定出现肌张力增高。

辅助检查没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升高,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K)升高,发生于95%的患者。

肝功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升高。

脑电图50%异常,主要是非特异性慢波,脑脊液检查95%正常。

3.2 诊断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但临床中有人提出了操作性的标准[6]。

3.2.1 Levenson 标准(1985)提出了恶性综合征的3个主要症状标准(高热、肌肉强直、CPK增高)或者高热、肌肉强直外加下述6个症状中的任何4项:心率增加、血压异常、呼吸短促、意识改变、大汗、白细胞增高。

如果病史支持,确诊率很高。

缺点:过于严格,没有肌张力增高的情形照样仍可诊断恶性综合征,例如Clzanpine 所致恶性综合征与一般恶性综合征不同很少出现锥体外系副反应,很少出现CPK增高;对于诊断非典型性恶性综合征不利;很难与中暑性高热、5-HT综合征区别。

3.2.2 DSM-4 恶性综合征的研究用诊断标准: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之后出现严重的肌肉强直和体温升高。

②下述症状任何2 项或2 项以上。

a)大汗;b)吞咽困难;c)震颤;d)大小便失禁;e)意识改变;f)缄默;g)心动过速;h)血压不稳;i)白细胞增高;j)肌肉损伤的实验室证据、例如CPK 增高;k)上述情况不是使用其他物质、神经科疾病、躯体疾病所致;l)上述情况不能由某种精神疾病来更好地解释。

3.2.3 在临床实践中,上述标准都较为严格,精神科使用这个标准较为实用[1、2]。

①发病1 周内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②高热,体温大于38 ℃;③肌肉强直;④具有下述症状中的3 项或3 项以上。

a)意识改变;b)心动过速;c)血压不稳;d)呼吸急促或缺氧感;e)CPK 增高或肌红蛋白尿;f)白细胞增高;g)代谢性酸中毒。

⑤以上症状不是由全身性疾病或者神经科疾病所致。

3.2.4 笔者认为:虽然恶性综合征的每一个症状不具有特异性,但临床上报道的恶性综合征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一致性。

临床上也极少见将其他疾病误诊为恶性综合征,相反的是恶性综合征被误诊、漏诊的报道常见于报道。

所以适当地放宽恶性综合征的诊断条件有利于临床治疗。

由于恶性综合征的治疗是停药观察、支持治疗,即使将其他病误为恶性综合征也就是几天,很快就会明辨;在精神科中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典型的恶性综合征易于诊断但病死率高,不要等待疾病的典型性出现才处理。

非典型性的恶性综合征确诊有难度,实践证明有很多误诊、漏诊的原因是“没想到”;在临床实践中不要过分追求高热和肌强直的一致出现,目前许多新型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有时未必一定出现肌强直。

4 治疗原则对于恶性综合征目前没有特效的方法,关键点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及时停用抗精神病药是最基本的措施。

总体的原则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积极排解;支持治疗,预防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降温(以物理性降温为主)、肌松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5 鉴别诊断致死性紧张症:最主要的鉴别要点是致死性紧张症没有抗精神病用药史。

热射病:主要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下出现高热、意识障碍,但一般没有出汗、肌强直。

5-HT 综合征:二者都可有意识障碍、高热、自主神经的障碍,但5-HT 综合征多有抗抑郁药或合并其他药引起,起病急,多在合并用药或加药数小时内发生,以意识模糊、轻度躁狂的精神改变为首发症状,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肌振挛、心动过速表现比恶性综合征常见。

恶性高热:主要表现为高热、肌肉收缩、代谢性酸中毒、自主神经不稳定,但它主要是由于麻醉药物或肌松剂引起,可有明显的家族史。

参考文献1 孟凡强,张彤珍,甘一方.精神科主治医师336 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41~3522 郑瞻培.恶性症状群[J].上海精神医学,1991,3(增刊):70~733 王祖承.精神科综合征[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214 郑一瑾,王高华.神经阻滞剂恶性综合征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4):220~2235 黄雄,陈国强,林振强.恶性症状群的危险因素[J].上海精神医学,1995,7(4):264~2666 郑瞻培.精神科疑难病例鉴析[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357恶性综合征( NMS) 由Deley 等[1]于1960 年首先报道,是一种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以高热、肌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状态改变为特征。

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死亡率较高。

为提高临床医生对NMS 的认识,笔者对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生率既往估计抗精神病药导致NMS 的发生率高达3%,新近资料提示发生率为0.01% ~0.02%[2]。

发生率的下降可能与对NMS 的认识增加,用药谨慎及广泛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因素有关。

2 危险因素某些临床、躯体及代谢因素与NMS 的发生有关,如激越、脱水、约束、既往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 DA) 活动及受体功能异常、铁缺乏等[2-3]。

几乎所有的患者在NMS 发生前均存在躯体耗竭及脱水[4]。

在某些病例环境温度升高是影响因素[2]。

15% ~20%的患者既往有NMS 发生史[5]。

几乎所有的DA 拮抗剂均与NMS 有关,高效价药物较低效价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发生NMS 的危险性增大[2]。

肠道外给药、剂量骤增骤减及药物剂量大是发生NMS 的危险因素[4]。

在应用抗精神病药处理谵妄患者时,发生NMS 的危险性增加[6]。

3 病理生理机制NMS 的确切病理生理机制至今未明。

已有研究表明,其发生机制是复杂的,涉及一系列神经生化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

抗精神病药引起的DA 阻断作用可能起到了重要的扳机作用[2,7,8]。

支持这一假说的证据有: ①停用DA受体激动剂可促发NMS 样症状; ②所有与NMS 有关的药物均有DA 受体阻断作用; ③NMS 的危险性可被DA 受体亲和剂纠正; ④DA 受体激动剂可治疗NMS 症状; ⑤具有中枢DA通路损害的患者可出现NMS 样临床症状; ⑥急性NMS 患者脑脊液中DA 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水平较低,提示存在DA 功能低下[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