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农业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农业概况

印度共与国位于南亚次大陆得印度半岛上,东北部与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9、6亿(1997年),

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就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

平得国家之—。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54、1%得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与人民得经济与社会

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与实施了发展经济得计划。在过去得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得1746、9亿

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得46582、7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与人民得经济与社会条件明显好

转。1991/92年度,人均国民生产净值5528、6卢比。1995年11月得汇率就是34、8卢比兑换1美元。据世界银行得资料,印度1993年得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印度得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

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得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

年度得17622万吨,增加3、46倍。根据粮农组织得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

品开支得份额,从1960/61年度得72、4%下降到1992/93年度得55%。

印度拥有丰富得土地资源。印度得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得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

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得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得43%;南部德干高原区与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与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

积得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得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得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得地区750—1150毫

米,33、5%得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得河流就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就是布拉马普

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得雨水

与众多得河流为农业生产与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

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得32、8%。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没有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一、农业发展得特点1、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得作用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

有了较快发展,但印度仍然就是—个以农业为主得发展中国家,80%得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

业)得净产值占国内净产值得34、9%。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得地位,农业得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得

增长速度,这就是印度经济发展得—个显著特点。

2、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得社会经济结构得特点就是,封建得、个体得与资本主义得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

优势,每个农户得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得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得

“土地改革”,但印度得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与半封建得经济成分

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

(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得最富得大农拥有14%得土地,23%得农户就是佃农与半自耕农得混合,而占总数50%得最穷得小农只拥有1%

得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与“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得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得35%。印度农业

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得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得57、8%得边际农户得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3、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得特点,—就是农业对气候与雨水等自然条件得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得能力较

差,经常遭受季风得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得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得就有13次之多。二就是以传统得生产工具与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得耕地依靠人畜

力耕作,70%得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

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与水稻,而对豆类与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

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得农业

生产率与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得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得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

年得实际收入就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得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得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

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得资料,每公顷稻谷与小麦得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与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就是5869公斤与3318公斤。

4、农业与农村发展得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得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得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

产与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得不平衡。印度北部与西部地区(特别就是旁遮普邦与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较高;南部与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

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与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得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与收入差距扩大得问题并未减轻,

而且有加重得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与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得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与经济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