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教学方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品德课堂教学的方法
【摘要】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学生就有了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欲望。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为什么)。由此可见,掌握好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有序地探求新知识奥秘,全面深刻地揭示知识的本质,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下面就品德课堂教学的方法,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探索欲望学生心智问题导行课堂主题
一、精心酝酿,以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新颖、生动的导入方式,都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在教学《瞧,我的一家》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录像的形式观看他人是如何介绍自己家庭的,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看完录像,笔者立即问学生:看完了录像之后,现在你能向我们介绍你的一家吗?这样简单明了地进入课堂,富有启发性,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玩中初步悟理,认识步步深入,在归纳中进行道德品质。如教学《校园中的红绿灯》一课,课刚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扮演行人和司机过马路,在没有交警及信号灯的指挥下,学生们发生了撞车的现象。笔者就此抛出
了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撞车的想象?这一问题一抛出,立即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使这堂课做到了课始趣生。
二、把握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学生心智
好奇心人皆有之,有了好奇心,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只有把握好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他们的心智,充分地挖掘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
在教学《我选择、我快乐》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信息世界五彩缤纷,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应该怎样对待看电视这个问题呢?此问题一提出来,立即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根据看电视的利和弊畅谈了起来。笔者抓住时机,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开展了辩论会,决定与学生探个究竟。常言道:“真理不辨不明,是非不辨不清。”
正方:看电视对我们有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我还从电视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大、很富有、……。
笔者借机问道:你看到祖国的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祖国妈妈说吗?虽然是一带而过的问题,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反方:看电视对我们的视力不好,经过调查,很多青少年的近视都与长时间的看电视分不开;还有些不良电视节目引导了青少年的犯罪。
谈到这儿笔者问学生: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寥寥几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通过辩论,结论不讲自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
既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学生们从中也明白了看电视是需要有选择地看。所以,教学一开始就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索、讨论探究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寻找正确的观点。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随机应变,思品课也是如此。记得教学《做事有始有终》时,一上课,看到黑板前尘土飞扬,黑板上字迹斑斑、擦痕道道,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设计的导课方式,指着黑板借题发挥:“同学们,你们瞧,“一场大扫荡”已偃旗息鼓,可这小小的“战场”却是“硝烟”未尽,创伤累累,我们的勇士已经凯旋,却留下了这未打扫干净的“战场”,……,”话音未落,同学们一阵哄笑,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值日生张鑫身上,只见他满脸通红,重返“战场”,把黑板擦得一干二净。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教师把握时机问:“做值日生应该怎样做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最终,达到教育学生做事应该有始有终的目的。
三、捕捉课堂,以问题导行回归自然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及生活。”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方式的教育是不能和生活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我们应重视问题导行与学知的有机结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例子,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生活的联系,尽量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能形成能力。
在教学《我来提醒你》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动画《要下雨了》,学生们看后思维活跃。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提醒过谁?
学生们说:“下雨的时候,我提醒妈妈不要站在大树下。”,“我提醒小朋友在楼道内不要打闹。”,笔者及时问道:“为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那样很危险。”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其思维也是形象思维,而且其情感体验迅速及时,易受感染。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巧设情感”法来诱发道德情感,使学生形成道德情感的感性认识。如教学《做有礼貌的孩子》一课,笔者组织学生导演了一幕“闹剧”。一个迟到的学生,猛地推门进教室,也不报告,慌忙坐到座位上翻了一通课本,又将铅笔盒弄到地上,这些噪音在寂静的教室内格外刺耳,同学们扭头看他,老师实在无法讲课。笔者随即停止了讲课,问学生:“刚才最大的发现是什么?你想发表什么看法?”随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就此揭题,既让学生对“礼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知道“做个有礼貌的孩子”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学生们的亮点,及时地进行了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联系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又能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游刃有余,以问题延伸升华课堂主题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适当的问题延伸,能引导他们的发展,避免教材的内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擦肩而过。通过问题延伸,让学生
主动探究,把课堂内外知识有机的结合,从而升华了课堂的主题。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巧手》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们体验到手的魅力。最后抛出问题:想一想,回家后能用手做些什么?学生们谈到:回家曾经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活;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后来在学生的日记中,笔者看到了学生们的心声:“当我第一次给妈妈洗脚时,妈妈眼中含着眼泪”、“我爱我的妈妈,您辛苦了!”、……。通过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让学生们明白了付出爱也一定能得到回报。在这样的实践中,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品德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升华了课堂的主题。
新的课标指出: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学生是感悟者,理解者和表达者。让我们充分抓住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遵循课程标准,学习先进理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改革品德课堂教学吧!让我们的品德课堂意味无穷,精彩十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