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1
【绝句五十六法】习作汇总(转载)作者:三笑
【绝句五十六法】习作汇总(转载)作者:三笑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前句重复字词多实写,第四句重复字词虚实结合是对实写进一步提升。
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绝·乡思】第1法诗/三笑夤夜相思月上楼,家山远水又深秋。
难敌病酒杯中底,却惹相思不尽愁。
——依韵棋子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意在突出主题,每一个相同的字跟别的字关联后意义又不尽相同。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七绝·弦音】第2法诗/三笑抚弦几度念东风,半忆弦歌半忆松。
月下清弦思绪远,觞弦尤似梦弦中。
——依韵棋子(新韵)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更”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七绝·探春】第3法诗/三笑误入瑶林忘我开,春风摇曳踏香来。
闲情吟得桃花醉,又似桃花落两腮。
——依韵棋子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绝句结束语
绝句结束语绝句是一种古典的诗歌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每句五言或七言。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常用的一种写作方式,可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描绘景物等等。
而作为绝句的结束语,更是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起到了概括和总结诗意的作用。
结束语在绝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整首诗的收束之处,也是诗人表达思想情感的最后一环。
一个好的结束语能够让整首诗显得圆满、具有独到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写一个好的结束语并不容易,必须考虑到整首诗的主题、情感以及前文的发展。
结束语需要与前文呼应,既能够总结诗意,又要有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让读者触动内心,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对意境的进一步发掘来完成结束语的写作。
例如,如果前文描绘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面,可以在结束语中以更加深刻的方式来展现这种静谧和美好,使读者感受到绝句所要表达的内在含义。
比如,“苍山远隐于烟雾,白云悠悠在天空”这样的结束语,不仅与前文相呼应,还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情感的转折来完成结束语的写作。
在前文中,诗人可以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转变来引起读者的共鸣,然后在结束语中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来点明转折的发生,使整首诗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
这种方式常常使人感到意犹未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
比如,“初恋如梦,却在瞬间破碎”这样的结束语,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惋惜和遗憾。
当然,还有其他许多方式可以写好一个结束语。
尽管结束语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它的功用却是非常重要的。
它包含了整个诗歌的情感、主题和表达方式,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
因此,在写作绝句时,我们不能草率对待结束语的写作,应该认真思考,力求创作出一个富有内涵和艺术感染力的结束语。
总之,结束语作为绝句的最后一句话,是整首诗歌的精华和压轴之作。
好的结束语能够通过对意境的进一步发掘或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增加魅力和内涵。
在写作结束语时,我们应该在全诗的脉络中考虑,注重语言的精准和力度,使结束语成为整首诗的亮点所在。
绝句结尾十六法.2015-3-17doc
绝句结尾十六法词性对品是对仗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应当追求和力行的。
但是〃由于汉语语法的多样性和汉字多音多义的特点〃使词语的对仗变得非常复杂。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词语的对仗〃有必要对词语对仗中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
为达此目的〃首先要对古联中词语对仗的实际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摸底〃即掌握实际的状况;其次〃在这个基础上〃总结出一些供我们实用的规律性的东西。
一、动词与形容词相对郑板桥题扬州常书民园联: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
上联“骂”为动词〃下联“狂”为形容词。
纪晓岚题笔棒楼联:地迥不遮千眼阔;窗虚只许万峰窥。
上联“阔”为形容词〃下联“窥”为动词二〃动词与名词对鲁迅题赠某友人联: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上联“外”为名词〃下联“来”为动词。
王夫之题湘西草堂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上联“面”为名词〃下联“埋”为动词。
三、动词与数词相对欧阳兆熊挽曾国藩联:平生风仪兼师友;万古云霄一羽毛。
上联“兼”为动词〃下联“一”为数词。
殷兆镛题清华大学水木清华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年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上联“万”为数词〃下联“去”为动词。
四、动词与量词相对陈祖宋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贤王汤沐〃旷代犹存〃莫谈桑海兴亡〃且安排清簟疏帘〃籍一局围棋赌胜;江表风流〃于今未泯〃依旧湖山整理〃更收拾玳梁画栋〃待双栖燕子归来。
上联“局”为量词〃下联“栖”为动词。
俞樾题南京莫愁湖胜棋楼联: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上联“局”为量词〃下联“飞”为动词。
五、动词与代词相对醴陵红拂墓联:红拂有灵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上联“有”、“应”为动词〃下联“何”、“此”为代词。
江苏吴县三高祠联:逝水如斯〃愧我重来问道晚;高山仰止〃始知今日布衣尊。
上联“斯”、“我”为代词〃下联“止”、“知”为动词。
六、形容词与名词相对周延俊题天马山联:十一年古刹重游〃叹世界沧桑〃潭伏老龙还自在;五千里征鞍甫卸〃忽雄心激越〃云腾天马竞何乏。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
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
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
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
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
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
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
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
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二】移情入景,深注感概与“以景结情”稍为不同的另一种结尾手法是移情入景。
虽然二者均以自然景色为收結,但写作手法完全不同。
前者是写情正浓、势如奔马,忽勒马回首,转以风景入眼,思绪万千。
后者则是既写景又写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惜景生,景依情现,诗人融情于景后延长而去。
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三】案而不断,玩味无穷绝句虽然限于体裁和容量,难以表现纷纭复杂的世事,难以刻画丰富多彩的人生,它只能在空间上截取某一个角落,在时间上摄取某一个片断。
就象一幅国画,一张照片,定格的只是局部而非整体,更难得有过程。
但也不是说绝句在叙述人生世事方面就捉襟见肘无能为力,关键看你有没有浓缩事态捕捉特定情景的能力。
善于写作绝句的高手常在短短的四句之内,既能写尽纷繁曲折的重大事端或历史变迁,同时也能赋予深厚的个人情感。
在这种擅长叙事而言情的绝句中,诗人往往会在叙述方面出现时空变幻的大跳跃,而结尾由于缺乏足够的空间通常又会用一种似方开头即已结束的技巧,好比法官升堂只待原告被告说完即宣布退堂,没有裁决,没有结果,这叫案而不断。
绝句结尾16法 -回复
绝句结尾16法-回复如何使用绝句结尾16法。
绝句结尾16法,是一种古典诗歌写作技巧,旨在提高文章的结尾韵律和意境。
它以四行诗句为基本单位,将每一句的韵脚按照一定的排列规律组合,使整篇文章的韵律更加丰富多样。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回答如何使用绝句结尾16法。
首先,了解绝句结尾16法的原理和特点。
绝句结尾16法是将四字或六字诗句的韵脚按照特定规律排列,使得整篇文章遵循一定的韵律和对仗。
根据韵脚的不同排列组合,绝句结尾16法分为多种形式,如平仄对仗、轻重对仗、平平对仗等等。
每一种形式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五百余种变换,使得结尾更富韵律美感。
其次,选择适合的主题和篇幅。
绝句结尾16法适用于各种主题和篇幅的文章,无论是叙事、抒情还是议论,都可以通过运用这种技巧,提高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当选择主题时,要尽量选择与绝句结尾16法相契合的内容,以便更好地发挥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和优势。
第三,构思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细节。
在使用绝句结尾16法时,要首先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意,然后从整体出发,构思文章的骨架和脉络。
可以先将文章按照20-30个四行诗句的方式进行组织,然后再通过修改和调整来完善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细节。
接下来,根据韵脚排列的规律,逐步填写文章的绝句结尾。
绝句结尾16法要求每一句的韵脚按照特定的排列组合,以达到韵律的协调和对仗的美感。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创作意图,选择合适的韵脚排列方式,进行填写。
在填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句的平仄,确保整篇文章的音韵和谐。
最后,对整篇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
在完成绝句结尾的填写后,可以对整篇文章进行修改和润色,使其更符合创作初衷和审美要求。
可以适当增删细节,调整句子的顺序和表达方式,以使文章更加流畅和有条理。
同时,也可以对韵脚的组合和排列进行微调,以提升文章的音韵美感和表现力。
使用绝句结尾16法是一项精细和繁琐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
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和技巧,就能够在写作中更好地运用这种技法,提升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绝句的12种写法
绝句的12种写法绝句的12种写法法一:前二句或赋陈,或起兴,或议论,第三句以否定词转接无风无雨少骄阳,林木森森草带香。
绿水青山看不足,老牛野岸自徜徉。
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雨过晴空雾气流,山前草木绿幽幽。
却看春水欲齐岸,只待渔人好放舟。
法三:第三句故作假设或设问之辞,第四句答之群峰无语立斜阳,十里稻花风自香。
若问桃源何处洞,渔舟无路到山乡。
法四:前二句说今事,第三句追忆畴昔,多用年来、忆、记等词。
轻划竹筏岸边游,薄暮唯将空网收。
记得前年春汛日,鲤鱼跃动自登舟。
法五: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芳径翠园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六: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是、分明、好到等词著以作者的评论。
小舟摇过绿杨村,雾气迷蒙野色昏。
好借山头半轮月,照人千里到家门。
法七:此法为渔洋匠心所在,一二句就题直起,亦直赋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叙写人事转接,而结句则必由实返虚,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渔洋最须注意此等处,以其有神韵虹桥耸立薄云天,两岸疏林带晓烟。
落尽杨花春欲暮,一河碧浪荡孤船。
法八:以第四句为主,用否定词作结,然第三句亦不可轻忽,多用时间状语或转折连词、因果连词与之有一呼应清歌一曲动纤尘,阵阵荷香曙色新。
今日莲花开又艳,湖滨不见去年人。
法九:第四句作诘问,第三句或呼应,或不呼应春山草木自芳菲,碧浪清波映落晖。
网罢东湖舱已满,何人沽酒待船归。
法十:前三句皆写今事,而第四句则归结到诗人身上,追忆往昔,但不具体说出,自有无限风流蕴藉。
这与法五第三句点明今事固不相同。
法五是以前二句说往事,第三句则用而今、此日等词点明今事,以见今昔之感。
与君携手正清秋,芳径翠园明月楼。
今日娇儿能步走,斜阳立尽盼归舟。
法十一: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肃穆层林路纵横,寒荆白露晓风轻。
秋来且向空山走,红叶清溪照眼明。
法十二:诗中必要有对偶(但不一定对仗),或一二句对,或三四句对,或在句中对。
【诗词微塾】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下)
【诗词微塾】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下)诗词微塾绝句结尾技巧十六法(下)【九】直落急收,藏锋留味绝句的创作,通常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取材宜小,情节宜少,语言善了,典必慎用,意必巧藏,韵深味长等。
又比如,起句要高远,承句要稳健,转句要婉曲,合句无痕迹等。
但这些都要依据具体情景灵活运用,不可千篇一律,拘泥一法。
象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既可以分之四句,一一对应,也可以只用起、承、合,或只用起、转、合,更有特殊情形只用起、承二个层面而已。
试看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五言结句的直落急收,因其比七言少了一个音节,读起来干净利索,容易辨别。
七言多了一个音节,读起来便舒缓一些。
但斩决的笔意,还是比较明显的。
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彩云白帝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十】含浑圆转,诗意厚重直落急收的结尾,虽然诗人通常也会藏锋留味,以备咀嚼,但更多的还是呈现真情直露的情形。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诗也是一、三句式,结句斩绝,但语浅义明。
再如,戴叔伦的《对酒》:三重江水万重山,山里春风度日闲。
且向白云求一醉,莫教愁梦到乡关。
斩绝而收的结句也是真情呈现。
有时,诗人为了玩深沉,便故意在结句中选用含浑的字眼,让结句有较多的不确定性,这种结尾技巧称为含浑圆转,其目的在于使诗意更加厚重。
【十一】平淡收结,内含深情诗评家常说,一篇之妙在于结尾,结尾之妙在于有情,有情之妙在于含蓄,含蓄之妙在于平淡。
能以平淡语收结,看似漫不经心,有时诗人只是站在远处旁观,冷暖不露声色,落笔客观而不掺杂半点评判意见,但却把深厚的情感隐含在客观平淡的话语之中。
这样的结句,读过只觉平常,掩卷始悟有味,及后思之弥觉高深,诗意厚重,这便是唐人五七言绝句中使用频率较多而手法也日渐精巧的结尾技巧。
且看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编者按绝句体小句促,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
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
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
笔者多年涉猎绝句,于历代诗人尤其是五七绝好手的结句习惯感受良深,特撮摄出来说与读者共识。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
因而举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也一样适用于绝句。
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略有不同。
比如说“卒章显志”、“首尾呼应”这些在诗文中普遍运用的结尾,在绝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显志”,其绝句也大量使用这种方式作结。
但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
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
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
因此也不能一慨而论说浅露一定不好。
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
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以此,我们逐一剖析,即可看到历代诗人在写作绝句中,如何巧妙地处理结尾。
概括来说,有以下十六种结尾方法。
插图作者:周鸿雁(一)以景结情,浑含不尽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
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
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
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
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
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
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
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绝句结尾16法 -回复
绝句结尾16法-回复如何用绝句结尾16法写一篇优秀的文章?[中秋节的传统与民俗]绝句结尾16法是一种写作结构方法,常被用于古诗词中。
其特点是以四句诗的形式,以主题句或内容呼应方式,提出中心思想并以结尾进行点题总结。
这种写作方法凝练、简洁,对于写作文章同样适用。
下面将以中秋节的传统与民俗为主题,分步回答如何用绝句结尾16法写一篇优秀的文章。
一、引出中秋节的传统与民俗在写作的开始,应当引出中秋节的传统和民俗,为读者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基本概念。
可以通过以下绝句进行引出:月圆皓豪传中秋,民俗风情久相随。
家团圆聚亲友,共赏月华满街衢。
这两句将中秋节的传统和民俗作为主题句呼应提出,通过简短的诗句概括了中秋节的特点。
二、介绍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详细介绍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来展示中秋节的独特魅力。
可以使用下面的绝句来进行呼应:月上枝头照若尘,赏心悦目亦自然。
众人团圆共用膳,甜香满屋又满街。
这两句绝句依次介绍了赏月和吃月饼这两大传统活动,通过简洁的诗句突出了中秋节的欢乐气氛。
三、探讨中秋节的象征意义中秋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节日,还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这一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探讨中秋节的象征意义,如家庭团聚、万象更新等方面,来展示中秋节的文化底蕴。
可以使用以下绝句进行呼应:圆圆月亮象征圆,忆起家人满眼泪。
中秋佳节多喜乐,祈愿国泰民安宁。
这两句绝句提到了中秋节的象征意义和祝福寓意,通过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对家庭和国家的关怀和祝福。
四、总结中秋节的意义与价值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总结中秋节的意义与价值,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使用以下绝句进行呼应:传承古老民族情,中秋节俨然文化标。
团圆快乐家庭欢,祝福心中永恒庆。
这两句绝句以点题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呼应,凝练地表达了中秋节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以上的步骤和绝句结尾16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写出一篇1500-2000字的文章,有清晰的主题结构,凝练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对中秋节的传统与民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绝句结尾16法 -回复
绝句结尾16法-回复"绝句结尾16法"是一种古典文学写作技巧,用于表达文章的结论或主题。
它由16种结尾格式组成,每种格式由四个汉字组成。
在本文中,我将逐步讨论每种格式,并用它们来引导我们的讨论主题:“自然风光”。
1. 亦可换景清[变幻万千情]自然风光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交换景致的机会。
无论是山川峻岭还是水流湖泊,在自然中变幻多姿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我们的视野会得到开阔,我们的心灵也得到净化。
无论是观赏壮丽的高山还是沉浸在宁静的湖泊中,自然风光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中万千清新的情感。
2. 心驰神往好[忘我迷天下]自然风光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向往。
当我们看到壮丽的风景时,我们的心灵也会跟随这些景色一起翱翔。
我们很容易迷失在大自然中,忘记一切烦恼和压力。
这种迷失使我们能够感受到超乎日常生活的快乐和满足,让我们愿意在其中沉浸并永远留连。
3. 云山静影里[取乐趁年少]自然风光提供给我们一个远离嘈杂和喧嚣世界的机会。
在宁静的山水之间,我们可以远离城市喧嚣的尘世,放下内心的困扰和忧虑。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经历大自然的力量,可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解脱出来,轻松从容地享受生活。
4. 莫言看花折[抚尘羡马西]在大自然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花朵,还可以与动物亲密接触。
花朵美丽而短暂,让我们明白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而与马儿相处的时光则能让我们触摸到自由的灵魂,并且欣赏到生命跳跃的节奏。
这些自然中的感动和情景都是日常生活中很难获得的,让我们怀念回忆并羡慕自由奔放的生活。
5. 心旷神怡处[自得天然趣]自然风光使我们心灵平静,心旷神怡。
当我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时,我们会感受到内心的安宁和坚定。
大自然的力量和律动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多么微小,也让我们明白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角色。
这种自然的力量使我们与内心连接,感悟到自己的真实和纯粹。
6. 喜乐悲欢里[缱绻藏心事]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观经常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悲伤。
绝句的基本章法(精选五篇)
绝句的基本章法(精选五篇)第一篇:绝句的基本章法许多朋友喜欢写诗尤其是绝句,文字简单,内涵丰富,是喜闻乐见的一种写诗的形式。
如何来写好绝句呢?轩人把写好绝句的知识简单介绍给朋友,有助于提高写作的水平。
“起、承、转、合”的章法,是古今诗人遵守的基本规律。
首句为“起”,即起始;第二句为“承”,即承接;第三句为“转”,即转折;末句为“合”,即收合。
起承转合的章法,它并不是由谁来规定的,而是诗人们在作诗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不约而同遵循的,是自然形成的,这说明诗歌是不需要以形式来套诗人的;直到元朝时代,才有人对律绝诗歌的章法结构进行了总结。
具体的技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掌握这四句话的要求,绝句就能写好。
“起、承、转、合”有四种形式,举例归纳如下:(一)并列式。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
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
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词学堂绝句结尾十六法(13)盘马弯弓,摇曵生情
诗词学堂绝句结尾十六法(13)盘马弯弓,摇曵生情(13)盘马弯弓,摇曵生情七言绝句,虽然仅有区区四句,却是可在诗人笔下,极尽变化之能事。
或如和风细雨,润物有韵;或如雨暴风狂,摧枯拉朽;或则风卷云舒,神定气闲;或则飞沙走石,气象万千。
或景写山水,或情说人生,或咏物兴托,或论史寄言。
取材既异,旨趣有别。
风格可相近,结尾必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结尾须依据全诗的内容和风格灵活设置,因而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式可予套用。
我们在这里讨论绝句结尾的技巧,只不过是拿其中一些常见的又被人说好的实例来稍加评析,这也是一种欣赏和学习。
这里我们要剖析的一种结尾方法,叫盘马弯弓,摇曵生情。
所谓盘马弯弓,就是结句时蓄势,“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方东树语)。
不直说是不急于说出要说的主题,有意左右盘旋,好似在马上拉弓搭箭,但只是虚張声势,故意摇曵,不急于射出。
待到一切准备停当,气氛己到极顶再一箭中的。
这种盘马弯弓结尾法,可使主题的表现更为强烈,更为充实,更为完美。
试看白居易《曲江忆元九》:春来无伴闲游少,行乐三分减二分。
何况今朝杏园里,闲人逢尽不逢君。
元九是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与白居易交谊最笃。
曲江是唐代京都长安城东南的游赏胜地。
唐时,进士登科后,皇帝通常会在曲江赐宴。
因此,曲江是官贵士人结伴游乐最常去地点。
此诗题为《曲江忆元九》,当是白居易在游曲江时思念元九而写。
但通篇诗文又不见忆元稹的字句。
首联从抒发自已的情感起兴,感叹开春以来因“无伴”而没有兴趣出来“闲游”。
接着第三句说到今天终于出来了,在曲江的杏园赏花。
你看,诗文已去了四分之三,可并未提到元稹什么事。
结句应该说了吧,可诗文却先露“闲人逢尽”四字故意摇曵,还不是读者急等诗人要说的主题,看来,诗人左右盘旋,有意“横断不即下”。
但也就在此时,诗人已蓄足势,最终以“不逢君”三字一箭射出。
神奇出现了,先头那些与元九丝毫不沾边的叙述,在“不逢君”三字射出后便全都变成忆元九的具体内容了!可见这盘马弯弓的架势还真管用。
绝句作法:归结法
绝句作法:归结法诗词学堂绝句作法:归结法绝句短⼩精萃,韵味深长。
它往往通过简洁的画⾯、⼀时的情景来表达诗⼈的⼼绪变化和悠远情怀。
绝句的作法,前⼈总结为⼀般起、承、转、合,还可进⼀步细分为多种的作法。
(五)归结法归结法,就是在绝句中,通过对情景、⼈物事的描述和铺垫,最后以肯定、否定或⽐喻等⽅式得出某种结论,以强调诗⼈的感受,取得加深读者的印象,引发读者联想,或给⼈以某种启迪的艺术效果。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诗⼈托物寓意,⼀、⼆句以蝉的栖⾼饮露、蝉声远传暗喻⼈的清朗俊秀、⾼标逸韵;三、四句分别⽤⼀“⾃”字、“⾮”字,正反相⽣,充满张⼒,表达出对⼈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度⾃信。
全诗简练传神,⽐兴巧妙,以秋蝉⾼洁傲世的品格⾃况,耐⼈寻味。
李⽩《独坐敬亭⼭》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
此诗表⾯是写独游敬亭⼭的情趣,⽽其深含之意则是诗⼈⽣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之感写尽了。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个“静”的境界,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将敬亭⼭⼈格化。
“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和“我”的情景,诗⼈在⼈格化的敬亭⼭中似乎寻到慰藉,但内⼼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杜甫《赠花卿》锦城丝管⽇纷纷,半⼊江风半⼊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间能得⼏回闻。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虚,虚实相⽣,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此诗有动有静,婉转含蓄,耐⼈寻味。
⽩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童弄钓⾈。
⼀种爱鱼⼼各异,我来施⾷尔垂钩。
诗⼈描绘了⼀幅⽣活场景,池畔观鱼,有⼉童在垂钩钓鱼,有感⽽发。
“⼀种爱鱼⼼各异,我来施⾷尔垂钩”。
这两句是说,爱鱼之⼼⼈各有异,我爱鱼给鱼施⾷,盼他长⼤;你却垂钩钓鱼,为图⼰乐。
两种⼼情是何等不同啊?此诗即景写情,对⽐强烈,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绝句十六种结尾方法16对结法
绝句十六种结尾方法16对结法绝句十六种结尾(十六)流水对结,也出风韵《唐绝句史》中提到:“初唐七绝,多以对仗作结”,形成一种“初唐标格”。
但著者接着指出,对仗作结因对仗的句子平行而出,“难于造成转合”,因此,对结不如散结那么“易施转合,易出风韵”,唯有流水对则“有与散结相同的风韵”。
周先生在此所说的流水对,是指字面上对仗,但对仗的上下句意思相贯串相衔结的。
这种流水对,既有字面工整的形式美,又有如散句一样易施转合的流畅和灵便,读起来有一气连贯的韵律感,所以常被用于绝句的作结。
流水对结,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首联是工对,尾联则是流水对。
工对与流水对,互相配合,一气流走,骨高韵雅,气魄不凡。
张敬忠的《边词》也是一首用流水对作结的七绝: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虽然“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属于工整对仗,有板滞之嫌,但诗人在其前面分别用“即今”、“正是”这种行云流水般轻松活泼的连接语勾连呼应,便成了顾盼自如的流水对结,使诗意充满动感。
祖咏的《终南望余雪》也是一首被人称誉的用流水对结的佳作: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有意思的是此诗是考场应试之作,作者只写了四句便交卷,考官问他原因,他答是“意尽”。
意尽还要再写,那不成了画蛇添足了。
实际上,此诗尾联的流水作结,的确已把终南山积雪的风韵写绝:树林上空一露初晴落日余霞,长安城里的千家万户便感觉到日暮之寒。
望雪而添寒意,终南山余雪的威力可想而知。
而此诗,也因此成了写雪名篇而传诵千古。
从上举实例可看到,流水对作结,具有对仗形式美和语句流畅易于转合的风韵美。
因此,流水对结一般优于工整对结。
但也不是说,工对就不能作结或者工对作结就一定有板滞之不足。
读一读杜甫的绝句,你可以发现,原来杜甫工对作结的也有不少是名篇杰作呢。
举如《绝句》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六)
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六)小楼听雨诗刊 2018-09-06⊙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一)⊙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二)⊙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三)⊙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四)⊙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五)梦欣:绝句结尾十六法(六)(6)节外生枝,另造类比有时,诗人正在描写的景物或叙述的本事一时难以找到一个能让自已满意的结尾,此时若草卒了事平铺直叙信手收结,则可能前面的苦心经营立马泡汤,坏了一腔诗思。
有写作经验的诗人,此时会绕一个圈子,抛开本事,脱出话题,或另造类比之事暗渡陈仓,或倒插一个趣味横生的情节巧妙迂回。
总之,属于节外生枝,诗人蓄意安排一个具有暗示性的结尾,目的在于精减叙事而增添厚味,以便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且看施肩吾的《望夫词》:手热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望夫词写的自当是妻子思念在外(出征?经商?赴考?)丈夫的情感。
有意思的是,这施肩吾是一位道士,但他此类情感浓郁的七绝却写的很有人情味。
首联写一女子长夜不眠,又无心织作,盼人未归而焦虑不安。
持灯是等人,向影频是屡屡回头顾影,回文机指织出回文诗的织布机,显然用了苏氏回文织绵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的典故,但机上蒙尘,说明这女子对这种表达思念情怀的方式也没有心机了。
什么原因让这女子如此焦虑呢?原来是“自家夫婿无消息”。
也许是村里同时出外的其他人都有了音讯,唯独这女人的丈夫却生死未明。
这的确是够让人心烦的。
这诗写到这里再顺着主干往上伸展似乎也写不出什么名堂,于是诗人笔锋一转,安插一个“桥头卖卜人”来点眼结穴。
卖卜人与思夫女有何相干?诗人顺手扯来,原来是要一个暗示性的结尾:也许这女人思夫盼夫急切,乃向桥头摆摊的算命老者求卜,这卖卜人信口胡诌断其丈夫某时其日定有音讯到家,女子信以为真,却左等右等等不到丈夫的半点消息,盼望落空的苦痛乃导致女子对算命人的怨恨。
你看,一句节外生枝的结尾,暗示着复杂的故事情节。
当然,这情节的精彩与否,全在读者自已的想像了,但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诗词学堂】绝句的十种布局方法(转载)
【诗词学堂】绝句的十种布局方法(转载)绝句的十种布局方法什么叫绝句?绝句起源于汉魏时期的联句,文人一起联咏时,往往由某人先以四句起讫。
如果没有人续作,则就成了“绝句”。
这只是绝句的起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绝句,所以一般称为古绝。
而我们现在所称的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是一种律绝。
古绝和律绝最大的区别是,律绝必须符合格律,而古绝只要求押韵,不讲究平仄,一般归属为古风。
绝句有时也称截句,有人以为是从律诗中截取一半而来,虽然是个错误的概念,但截句的名称也沿用了下来。
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只有二十个字,七言二十八个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五言只有二十个字,七言二十八个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一般来说,绝句有以下几种布局:一、起承转合法当我们表述的题材蕴含事物的发展顺序、情感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时,一般采用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起句交代了送别朋友的气候和地点,点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氛围;承句补充起句的不足之意,点明送别朋友的具体时间和当时的心情;转句以设问的形式,巧妙地托转话题,展开自己的想象而联系到洛阳亲友的问候;合句以一个比喻,表明自己对朋友真诚的思念以及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整首诗含蓄而隽永,不愧为七绝中的精品。
二、并列法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
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杜甫是运用并列法写绝句的大师。
这里选出两首,就不分析了,我们可以好好体会。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的章法
绝句的章法绝句的章法:绝句的写作从大的方面来讲无外乎如下几种:(一):递进式:递进式,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1、直递: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转递:(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跳跃:(变体,打破起承转合式承转合式一般格局)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司空曙《江村》: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归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二):并列式:并列式,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那首“白日依山尽”一诗虽全用对仗,但后二句是两句一意的流水对,故不属“并列”而属“混合”。
(三):两分式:两分式,两句一意,组合成篇。
它有三种形式: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整首诗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是追忆。
“去年今日此门中”,点出时间和地点,写得非常具体,足见这个时间和地点,在诗人心中留下了多么深刻难忘的记忆。
第二句是写人,诗人拈出一个人们犹知的形象——桃花,春风中的桃花人人都知道是何等的艳丽,而“人面”竟能“映”得桃花分外红艳,则“人面”之美可以想见;再者,本来已经很美的“人面”,在红艳艳的桃花映照之下定是显得更加青春美貌,风韵袭人。
绝句开头八法布局八法结尾十六法
开头八法诗的开头,在绝句中叫“起句”、“发句”、“发端”;在律诗中叫“起联”、“首联”、“破题”。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诗歌创作的开头亦是如此。
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法》中说:“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
”又说:“发断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
诗的开头,古人称为“凤头”,意即开篇就能引人入胜,并为下面几联留下广阔的空间。
诗怎样开头,并无定法,要根据题材来考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常见的形式大致有八种:一、以写景开头。
这种开头又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某种情感。
如杜甫《秦州杂诗》之六:“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这是描写宋卒们所处的环境。
“孤城”则暗含悲凉之意。
②写景为了烘托气氛。
如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这是烘托了少妇对恋人千回百转的情思。
③写景为了铺垫和反差对比。
我在1990年写了一首《游延安宝塔山口占》诗,开头:“宝塔凌空慑鬼神,辉煌圣址炫家珍”两句,是说共产党当年的声望;后两句“唯忧日下延河水,无复渔郎来问津”是对党风不正的担忧。
前两句是为后面作对比铺垫。
它暗含邓小平所指出的“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之意。
④写景是为了起比、兴作用的。
有的借景兴起。
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用孔雀不忍离去起兴,引出刘兰芝被家姑迫弃的故事;有的“兴”而兼“比”;如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用大鹏起兴兼以字比;哟的只比不兴,如贺之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二、以叙事开头。
通过叙述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
这亦可叫“切题”或“破题”,立即点破题旨。
这亦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切题词。
如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一种是切题意。
它虽与题目不合,但与题目的主旨切合。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动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数,江清月近人。
梦欣: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八)小楼听雨诗刊
梦欣: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八)小楼听雨诗刊梦欣: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八)(8)卒章显志,点明主题五七言绝句的结尾技巧,以上所介绍的大多以含蓄为主,强调回环婉曲、意留言外。
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
但艺术总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深沉就有人喜欢浅露。
喜欢浅露的诗人当推白居易为代表。
白居易主张“言直而切”,使老媪能解,走大众化、通俗化的诗歌路线。
“卒章显志”就是白居易倡导的结尾方法。
所谓“卒章显志”,就是在绝句的结尾点明主题,深化主题。
不要故弄玄虚,而要把作者立言的本意、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白无误地表述出来。
比如《问刘十九》这首五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结句就是一句浅白的口头语,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珍重友情,问刘十九来不来饮酒。
又如《闺怨词》之三: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结句是闺怨主题的深化。
妻子想念征戍远方的丈夫,正在灯下为丈夫裁剪御寒的衣裳,一想到征战劳苦丈夫不知瘦成啥样子,便提醒自己不要把衣服做大了。
这种直白浅显的结尾,扣紧主题,而诗人的同情心也表露无遗。
再如七绝《城东闲游》: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诗人能够在城东白鹿原头放任坐马随意行走,乃因其把一切宠辱忧欢尽抛脑后,无论朝野怎么议论评说都与自已无关,正是这种超脱和放开才有心思“闲游”。
结句的“信马行”显示诗人无官一身轻、荣辱度身外的轻松心态,这便是主题“闲游”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浅显易懂。
信手翻阅白居易绝句读本,你可以发现,好些绝句的诗题都在结句中点明。
例如,《晚望》:江城寒角动,沙州夕鸟还。
独在高亭上,西南望远山。
结句的“西南望远山”就是题目的“晚望”。
《宿东林寺》:经窗灯焰短,僧炉火气深。
索落庐山夜,风雪宿东林。
结句就是题目。
《庚楼新岁》: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
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庚楼。
结句与题目只多一个字。
《闲吟》: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载】 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1
【转载】
说说绝句结尾十六法
文/梦欣
绝句体小句促,要写得好写得耐人寻味,工夫全在结尾。
尾联的結句是全诗点晴结穴之所在,历来为诗家所重。
唐代以来的诗评家,对绝句的结句有诸多评析,但大多止于一鱗半爪,缺乏整体观察。
笔者多年涉猎绝句,于历代诗人尤其是五七绝好手的结句习惯感受良深,特撮摄出来说与读者共识。
绝句是定型于唐代的诗体,属近体诗的一种。
因而举凡近体诗的写作方法,也一样适用于绝句。
但绝句毕竟又有自身的特点,因而又略有不同。
比如说“卒章显志”、“首尾呼应”这些在诗文中普遍运用的结尾,在绝句中也有使用,白居易就提倡“卒章显志”,其绝句也大量使用这种方式作结。
但绝句因其体小容量小,除了首联就是尾联,主题难以延伸,如果收结用“卒章显志”,主题一点出来便容易“词意俱尽”,显得诗意浅白。
所以历来的诗评家多讥白诗过于浅露。
但白居易主张诗要大众化,要的正是这种浅白风格。
因此也不能一慨
而论说浅露一定不好。
写诗不能千人一面,绝句也不能只有含蓄尽玩深沉的一种风格。
但多数人都说好的、在民众中留传最广泛的绝句,就是风格的主流,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重点。
以此,我们逐一剖析,即可看到历代诗人在写作绝句中,如何巧妙地处理结尾。
概括来说,有以下十六种结尾方法。
(1)以景结情,浑含不尽
诗的灵魂,一在情一在景。
情由景生,景与情合,情景交汇,景情相融,诗意方生。
所以古人说“诗咏情性”、“诗惟情景”。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谓“诗家两题,不过‘写景、言情’四字”。
写景、言情要在绝句区区四句中充分展开,似无可能。
倘一意为之,又难免堆垛和平舖之嫌。
因之,或寓情于景,或景融于情,或景现而情隐,或情浓而景淡,通常便成为绝句较多採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知此,通读唐人绝句时,便可明白为何大多绝句圴以写景为主。
诗人的写景,其实也蕴含言情在内。
但要构思得巧妙,方称佳作。
以景结情,更是历代诗评家称誉最高的结尾技巧。
以景结情,妙在情未说出却以景断之,是为含蓄。
试看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的前三句浓笔写情,从军中宴乐的“换新声”入手,但怎么换也摆脱不了边关的“旧别情”,这种扰得人心烦乱的“边愁”总奏个没完没了,那“听不尽”的到底是怨?是恼?抑或自豪?赞叹?读者正期待诗人把谜底揭晓时,诗人却抛开话题,轻轻宕开一笔,让“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浑景色把所有的混杂
声音和斑澜情感拦腰斩断!你自己去思考答案吧。
这叫“以不尽尽之”。
其艺术风格正如清人叶燮所说的“含蓄无垠,思致
微渺”。
绝句中以景结情的表现手法,最早似见于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首联写旅思乡愁,“念”归而“悲”滞,情浓难化。
而尾联转而写景,以遍山飘落黄叶的景色收结。
这便是以景结情。
但王诗的收结因第三句的“况”字使首尾两联自然衔接,结句略为平缓,艺术效果不象王昌龄“如截奔马”那么强烈,但于表现手法亦是若即若离,颇耐人寻味。
王勃之后,这种以景结情的结尾技巧更多地散见于五七言绝句之中。
李白与杜甫这二位诗坛大家,更是随意拈出用之不着痕迹。
如李白的《黃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惟见长江天际流”结送别之情、《哭晁卿》用“白云秋色满苍梧”结悼念情,杜甫的《漫兴》九首之六用“碧水春风野外昏”结懒慢情,均有深意而耐人寻味。
晚清人梁星海有一首《独夜》“笛声幽怨在天涯,但忆春时不忆家。
一月照人凄欲绝,寺墙开满海棠花。
”显然步唐人之法甚得韵味:笛声怨而情凄绝,诗
人何故忆春不忆家?诗人不言而以花景结句,似给你一头雾水,但微妙之处正是放开一步,以不尽尽之,以景结情更觉诗意浑含不尽。
今人诗中许多名家沿用这种以景结情技巧者,举例如下:
原巴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暨南大学教授的陈钟洁女士有一首写十年文革浩劫的绝句《有感》,诗曰:
风云扰攘欲何之?曾是鱼龙混杂时。
欲写十年文革史,残灯如豆泪如诗。
前三句尽是描述感慨之情怀,抽象而朦胧,结句则收声,只摆出一个具象的画面,一幅实景,不言胜千言,无声胜有声。
河南诗人常振励先生有一首《辛末花朝》,其诗曰:
流光不改百年心,无奈情魔晓夜侵。
梦到天涯芳草渡,梨花满地月西沉。
几乎是同样的结构安排,前三句叙述相思情怀,结句出以景结情之笔,情感便隐入一片凄凉苦楚的景象之中。
笔者也有袭用这种以现场景色切断绵绵情感而让诗意浑含不尽的结尾技巧的绝句,这里不怕自夸也附录一首:
校园往事渺如烟,独有旧情犹挂牵。
泪洗无眠啼又晓,一轮残月尚高悬。
------《海外相思曲九首之九》
前三句抒发隔海相思之苦楚,结句不言情而布景,残月高悬的画面似一把利剑,兀地把情思斩断,但晓窗残月的景象,不是看了益发凄凉么!这结句是否有唐人的风韵,读者可自行品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