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七绝格律
七绝格律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
注:(⊙)是为随意平仄矣.四种最灵活的押平韵的七绝格律〈1>仄起式首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2>仄起式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3〉平起式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4〉平起式首句不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任何一首七绝,都离不开这四种格律形式。
其中,圈中带点处是表示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字,是仄起式还平起式,是看每首诗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用的平声还是仄声,如果第一句第二个字用的是平声就是平起式,相反是仄声就是仄起式。
这从格律中一眼可见.另外,第一句末尾字押韵不押韵,上面有标示,很明显不押韵是用仄声字,押韵是用平声字!格律是定死的,要写好七绝,区别每个字的读音是根本!《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言绝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绝句平仄的基本格式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式如下:
1、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格律56方法
• 如明陆容《题画》:
• 林屋重重枕野塘, • 水花千顷一归航。 • 何年了却公家事, • 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 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 四之江南》:
• 荆吴相接水为乡, • 君去春江正淼茫。 • 日暮征帆泊何处, • 天涯一望断人肠。
• 宋苏轼《又和景文 韵》:
• 牡丹松桧一时栽, • 付与春风自在开。 • 试问壁间题字客, •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 “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 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 如唐白居易《魏王 堤》:
• 花寒懒发鸟慵啼, • 信马闲行到日西。 • 何处未春先有思, • 柳条无力魏王堤。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 “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
其句首。
• 如唐李贺《南园》: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 • 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谁,那个)
• 唐张继《与贾岛闲 游》:
• 水北原南草色新, • 雪消风暖不生尘。 • 城中车马应无数, • 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 “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 用在第四句之首。
• 如唐李白《赠汪伦》: •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 彭雪路》: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多情为我谢彭郎, • 采石江深似渭阳。 • 相聚六年如梦过, • 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 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 字。
七绝的56种写法
七绝的56种写法第一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春到千花绽艳姿,伏天戏水乐滋滋。
秋凉冬冷蚊蝇少,却恋伏天戏水时。
第二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一字多重。
冬日观梅更喜梅,养梅需要细栽培。
梅花绽放春将至,瑞雪飘飘梅伴随。
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她。
有朝一日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取自民间流传的一首老诗。
作者不详。
新韵。
笑拗松救)。
第三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诗山耸立远天涯,望断天涯宏志加。
已觅极峰崎曲径,极峰还要苦攀爬。
第四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诗海无涯苦作舟,仄平韵里孕风流。
谦虚勤奋高楼上,更有高楼在上头。
第五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去岁中秋学友逢,诚心祝愿感情浓。
今年相约重新聚,可惜中秋无友踪。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前年网络遇伊人,作赋谈诗联系频。
今日空间多走访,一天不见似三春。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无虑儿时自在闲,上学习字总觉难。
如今已过三十后,才懂当年日子甜。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好汉空提往日骄,风云叱咤任逍遥。
只今唯有英雄气,坐看新人来弄潮。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四十不惑正当年,工作家庭随愿还。
好友同学如相问,多亏往日遇师贤!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
《七⾔绝句的56种作法》转摘⾃刘品毅七⾔绝句“以其善⾔情⽽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之陶写”,“⾃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犹少道及,⾄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西才⼦”之称的冯振⼼先⽣(1897年——1983年),名振,号“⾃然室主⼈”,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有《⾃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世纪三⼗年代任教于上海⼤夏⼤学时,著《七⾔绝句作法举隅》⼀书,“就七⾔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同⽽⼩异者,略分如⼲类,先博举其例,⽽后综籀其法”,授于门⽣,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绝句作法举隅》⼀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清代七⾔绝句佳作1381⾸,按类⽐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以发⼈深省”(党⽟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引介(《<七⾔绝句作法举隅>⼩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冯先⽣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下,第四句有⼀⼆字与第⼀、⼆句相复者,⽽句⾸并多⽤"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与第⼀、⼆句却多若即若离,以转捩要害,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句吸应极紧,盖四句⼀⽓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霜,归⼼昼夜忆咸阳.⽆故更渡桑乾⽔,却看并州是家乡";李商隐《夜⾬寄北》:"君问回期未有期,巴⼭夜⾬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夜⾬时"."凡尽句,三四句必松交,⽽与第⼀、⼆句却多不便不合,以转捩症结,全在第三句也". 那句话否以视作冯教师所归结提炼的七⾔绝句详细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少数都牵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句俱有相复之字,⽽与前⼀法稍异.如宋王安⽯《游钟⼭》"整天看⼭不厌⼭,购⼭终待⽼⼭闲.⼭花落尽⼭长在,⼭⽔空流⼭⾃闲";明僧德祥《爱闲》:"⼀⽣⼼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废除闲线⼈,要听流⽔要看⼭";清江?《⾈中⼆绝》(其⼀):"浮⽣已是⼀孤⾈,更被孤⾈载出游.却羡⾈⼈挟妻⼦,家于⾈下去⽆愁".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下,故第四句必有⼀⼆字与第三句相复,⽽⼜⽤"还"、"⼜"等字以紧系之,⽽第三句或先⽤"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落⽇是天边,望极海⾓不见家.已爱碧⼭相掩映,碧⼭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来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更在青⼭外",亦此句法.第4法:与前⼀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法为尤整洁⽿.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时.莫⾔塞外⽆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图》:"江草青青江⽔淌,卧吹孤笛弄清秋.放⽜莫放南⼭下,昨⽇南⼭虎⾷⽜".第5法:⾸⼆句与末⼆句作今昔之⽐拟,故⾸⼆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三句多有"往年"、"本⽇"等字,⽽⾸⼆句与末⼆句⼜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中秋前⼆⼣钓雪⾈中动坐》:"往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强⽀吾.今年迈矣差⽆病,后夜中秋有⽉⽆";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绝在宜春,醉送春风泪满⼱.今⽇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第6法:亦⾸⼆句与末⼆句作今昔之⽐较者,故⾸⼆句多⽤"前年"、"昨⽇"等字,⽽第三句则⽤"本⽇"、"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别⽿.如宋皱浩《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昨⽇扁⾈⾬⼀?,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舒孤篷望,照旧青⼭绿树多".第7法:亦⾸⼆句与末⼆句作今昔之⽐较者,但于第三句⽤"今⽇"、"往常"等字,⽽⾸句则不必"昔年"、"去岁"等字,然实在指去⽇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辞故国⼗经秋,每见秋⽠忆故丘.今⽇南湖采薇蕨,何⼈为觅郑⽠州";明袁凯《扬州逢李⼗⼆衍》:"与⼦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往常青丝知多少,风⾬扬州共被眠".第8法:第三句⽤"只古"、"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异.如唐李⽩《苏台怀古》:"陈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曾照吴王宫外⼈";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枝⽟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东风学舞腰".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显矣。
写七绝诗的技巧
写七绝诗的技巧
七绝是一种古典诗体,它由两句对仗的四言诗构成。
以下是写七绝诗的几个技巧:
1. 注意平仄:七绝的平仄格律要求每句四个字中有两个平声和两个仄声。
要注意在写作过程中保持平仄的平衡,使诗句音调和谐。
2. 选择对仗词:每句四个字的对仗是七绝的特点之一。
要选择意义相近、音调相配的对仗词,增强诗句的韵律感和美感。
3. 行云流水:七绝的节奏应该流畅自然,行云流水。
通过选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简练的句式,使诗句含义通达清晰,避免冗长拖沓。
4. 寓意深刻:七绝诗篇短小精悍,要利用有限的字词表达深刻的意境或情感。
可以通过巧妙运用象征、典故等修辞手法,使诗句富有内涵。
5. 押韵纽带:七绝诗是一个押韵的体裁,每句四个字都要押韵。
要选择韵脚和谐的字词,并注意韵脚的位置,使诗句的韵律感更强。
6. 勿强求工:七绝诗意在短小精炼中突显,写作时不要强求造诣过高,要注重自然流畅和情感真实。
寻找心灵共鸣,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写七绝诗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抒发思想,以及展现对美的追求,让读者在短小的篇幅内感受到诗歌的力量与魅力。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建议写格律诗用平水韵)1,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2,七绝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3,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4,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
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
后夜中秋有月无;
xx
《送春呈xx》
去年春尽在xx,
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
相逢不是去年人。第6xx: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陆游
《看xx,马上戏作》
xx疏篱已过清,
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
画烛银灯看到明;
xx
《吊xx》
文章巧与世相违,
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
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xx: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xx前奏花落,
凉风只在殿西头。
xx
《xx》
春风一夜到xx,
xxxx万里长。
如唐xx
《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
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
更在瑶台十二层;
xx
《之xx宿剧头铺,夜闻xx》
xx事贤劳只自嗤,
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
更拥寒xx听子规。
第15xx: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项安世
《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
独坐xx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
如唐xx《xx》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xx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xx
《题福教寺诗》
七绝诗的平仄格律表
七绝诗的平仄格律表
七绝平仄表有四种:第一种是一二四句押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是句首不用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种是逢二四句押平韵,句首不用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四种是逢一二四句押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四种就是七绝平仄表的全部类型。
【读千赋】七言绝句写作56法
【读千赋】七言绝句写作56法七言绝句写作56法七言七绝“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骚人之陶写”,“自唐到现在千数世纪,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做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体系”(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七绝做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师长教师(1897年——1983年),名振,号“天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绩的教诲家、出类拔萃的神州古典文学专业人士、良好的近代现代骚人,有《天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巨著流传到后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扭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熬头、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七绝,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熬头、二句却多半推半就,以转捩要害,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熬头、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经十霜,归心昼夜忆咸阳无故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里”;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七绝,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熬头、二句却多半推半就,以转捩要害,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师长教师所归纳炼取的七言七绝详暗探法的总纲领以下诸种做法,绝大大都都干碍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
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其基本格律和五绝相同,只需在五绝前面加两个不同于五绝第二字平仄的字即可,这里不再详细叙述,只作简单复习就可以了。
一、七绝的基本句式和平仄句型七绝每句七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如: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绝的平仄句型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基本句型按规律搭配,可以组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七绝,即:(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七绝的押韵1、只能押平声韵。
和其他近体诗一样,只能押平声韵。
可以用旧韵(如平水韵),也可以用新韵(如《中华新韵》),但新旧韵不能混用。
例如前面所列举的七绝例读中所用的韵,都是旧韵,即后来所形成的平水韵。
用旧韵写近体诗只限于使用平水韵的上平声和下平声共三十个韵部的字,而且除首句可以使用邻韵外,各部之间不能互押;用新韵写七绝只限于使用阴平和阳平的字,而且同韵部中,阴平和阳平之间可以互押。
如前例诗第一首,“间”、“还”、“山”,押的是平水韵中的下平声“删”韵,第二首“天”、“眠”、“船”押的是下平声“先”韵。
这六个字在旧韵中不属于同一个韵部,不能通押,但在新韵中,则同属“八寒”可以通押。
2、韵式只有两种近体诗的押韵形式只有两种,即首句入韵式和首句不入韵式。
其一,首句入韵式。
所谓首句入韵,就是第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以及此后各联的对句的最末一个字要押韵。
具体地讲,第一、二、四句的最末一个字要押韵,共三个韵脚字。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
xx的格律和56种写法(建议写xx用xx)1,xx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2,xx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3,xx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4,xx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第1xx: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xx: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xx: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七言绝句的平仄格律
七⾔绝句的平仄格律七⾔绝句也叫“七绝”。
每⾸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个字。
七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附:()中可平可仄
第⼀种:【平起⾸句⼊韵式】
逢⼀、⼆、四句押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种:【平起⾸句不⼊韵式】
逢⼆、四句押平韵,⾸句不⽤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第三种:【仄起⾸句⼊韵式】
逢⼀、⼆、四句押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四种:【仄起⾸句不⼊韵式】
逢⼆、四句押平韵,⾸句不⽤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典型例诗
《早发⽩帝城》
唐▪李⽩
朝辞⽩帝彩云间,千⾥江陵⼀⽇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已过万重⼭。
早发⽩帝城
为【平起⾸句⼊韵式】
逢⼀、⼆、四句押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朝此处读:[zhāo] 第⼀声平起
间 jiān 韵母an 第⼀声平
还 huán 韵母an 第⼆声平
⼭ shān 韵母an 第⼀声平
查韵表,三字为:
平⽔韵:⼗五删;中华新韵:⼋寒。
七绝的格式
七绝的格式七绝,是一种古典的汉语诗歌体裁,属于绝句的一种。
它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七个字,是一种旋律优美、结构紧凑的古体诗形。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七绝被广泛应用,成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七绝的格式要素和韵律特点,带领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优美的文学形式。
一、七绝的基本格式:四句为一首:七绝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四句,这四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或思想。
每一首七绝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诗篇,通过四句的排列,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每句七言:每一句七绝中,每句都包含七个字。
这种限制字数的方式既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
韵律优美:七绝的格式要求每句都保持七个字,这种限制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严格的音律约束。
由于其韵律优美、简洁明快的特点,七绝成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
二、七绝的韵律特点:平仄对仗:七绝在表达韵律时注重平仄对仗。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对仗是指句子中相邻句子的音调关系。
在七绝中,平仄对仗的运用使得整体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字数疏密有致:七绝中每句有七个字,这种固定的字数使得诗歌的疏密有致。
一方面,字数不过多,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思想;另一方面,字数不过少,使得诗歌不至于显得过于简单。
情感充沛:七绝常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七绝使得情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迸发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三、七绝的创作技巧:注意平仄:在创作七绝时,诗人需要注意平仄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使用平仄,可以使得诗歌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整体的韵味。
注重意境:七绝要求每句七个字,诗人需要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因此,创作时需要注重挖掘深刻的意境,使得每一句都能够富有内涵。
合理运用修辞:修辞手法在七绝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够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感。
四、七绝的经典案例: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七绝平仄四种基本格式
七绝平仄四种基本格式
七绝的平仄格式有四种:
1、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入韵,首句换成“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是七绝的四种平仄格式,括号中的字表示可平可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情况下,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可以放宽,但是不能出现三平尾或三仄尾的情况。
此外,在特定情况下,如五言绝句的第二字必须平声,七言绝句的第三字必须平声。
七绝格式和56种写法
七绝格式和56种写法(建议写格律诗用平水韵)1,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2,七绝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3,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4,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七绝的25种章法
七绝的25种章法七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七绝的章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25种常见的七绝章法:1. 平起平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仄起平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平起仄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4. 仄起仄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 平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 仄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 平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 仄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2.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七绝的写作规格
七绝,全称七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遵循近体诗的平仄格律。
常见的七绝平起式有四种:平起首句入韵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仄起首句入韵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1.平起首句入韵式: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逢二、四句押平韵,首句不用韵。
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3.仄起首句入韵式:逢一、二、四句押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逢二、四句押平韵,首句不用韵。
(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此外,还有七绝的变格,如首句平起入韵式、首句平起不入韵式、首句仄起入韵式、首句仄起不入韵式等。
七绝的四种格律
七绝的四种格律
1.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七绝的四种格律
2.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法:以“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白居易《观游鱼》:“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明刘绩《听胡琴》:“胡弦轻轧语星星,破入甘州便泪零。一种尊前沈醉客,解听争似不曾听”。
第32法:“一种”二字著在第三句三四两字。如明夏寅《春夜曲》:“宝鸭烟消几缕香,月移花影过长廊。春情一种无聊赖,自起烧灯照海棠”;清沈受宏《同钱太史泛舟座有女郎湘烟戏题》:“酒绿灯青夜语中,家乡同隔海云东。伤心一种天涯客,卿是飞花我断蓬”。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4,七绝平起(首句入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明童承叙《宫词》:“三三两两不知愁,结束罗裙学打球。傍晚忽闻仙乐近,分明只在殿东头”。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建议写格律诗用平水韵) 1,七绝仄Fra bibliotek(首句不入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2,七绝仄起(首句入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3,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仄平平仄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33法:第三句用表“记忆”之字(如“记得”、“长记”、“略记”、“犹记”、“犹忆”、“忆得”、“尚忆”、“还忆”、“偶忆”、“长忆”、“最忆”、“忽忆”、“空忆”、“却忆”等),而第四句则其所忆之事也。如宋欧阳修《过中渡》:“得归还自欲淹留,中渡桥边柳拂头。记得来时桥上过,断冰残雪满河流”;明归有光《《初发白河》:“胡风刮地起黄沙,三月长安不见花。却忆故乡风景好,樱桃初熟正还家”。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