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写法
【诗词学堂】七绝12种作法
![【诗词学堂】七绝12种作法](https://img.taocdn.com/s3/m/6765cb2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9.png)
【诗词学堂】七绝12种作法诗词学堂《七绝12种作法》绝句亦称截句,前人以为绝句是截律句中四句而成,后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前四句;前两句对仗,是截取律诗后四句;皆对仗,是截取律诗中间四句;皆不对仗,是截取律诗的首尾。
这种说法,是违背了历史事实的。
绝句的产生,是在律诗之前。
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收有古绝句四首,曰: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
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
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
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
无情尚不离,有情安可别。
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
千年长交颈,欢爱不相忘。
原来,古人作诗,以四句为一意思的完结(绝),故单独四句的诗即谓之绝句。
也正因为绝句是在律诗之前就产生了的,所以绝句就分为两种,一种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绝句,一种是不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古绝。
我们说近体诗包括律诗与绝句,但严谨的说法是,包括律诗与一部分绝句。
古绝属于绝句,但不属于近体诗,而应归入到古体诗的范畴。
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就有不少是古绝。
绝句中五言短小,写出来如果词藻工丽,就会显得太纤弱。
因此五言绝句下语须古拙有致,多采用问答体,或通首比兴,婉而多讽。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四两句,稍事渲染,即写出隐者的高洁不群。
又如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这首诗是作者写来答齐高帝的,其意是在说,山中隐逸生活之佳处,只能自己怡悦,与世俗之人是没有办法讲的。
写得深婉多讽,极耐寻绎。
至于摩诘五绝,则一片神理,皆自空虚中来: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就是指王维的这类作品而言。
作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脍炙人口诗词必备
![作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脍炙人口诗词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007233e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2c.png)
作诗秘籍:写七言绝句的经典方法,脍炙人口诗词必备
七绝写法
七言绝句,是近体诗中最灵活也是最容易出彩的体裁。
古代不知有多少大家,主要靠擅长绝句,便能名垂千古,在诗歌史上书写光辉的一笔。
像盛唐的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中唐的刘禹锡,怀古七绝与竹枝词光耀诗坛;晚唐杜牧,七绝冠绝一时;北宋王安石的小绝句,人称“半山体”,极富特色;南宋杨万里,流传最广的便是灵巧活泼的绝句。
想起这些诗人,我们的脑子里总会有那么几首熟悉的绝句浮现出来。
在所有诗歌体裁中,绝句最灵活,写好了也最容易脍炙人口。
最基本的一点,在语言方面,写绝句一定要做到流畅、典雅。
关于七绝的写法,我这里要讲几点,大家一定要留意。
七言绝句的四种写法
![七言绝句的四种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a2eaca23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2.png)
七言绝句的四种写法展开全文作者:贾忠谦1:七言绝句平起首句入韵-----规则-----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回忆我的童年母校天真烂漫念书香,教室清晨映暑光。
朗朗书声传野外,动人歌曲唱家乡。
注:韵为:香丶光丶乡。
2:七言绝句仄起(首句入韵)-----规则-----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七绝.五月天万里无云绿满川,蝶飞鸟唱紫生烟。
纱裙影照清风媚。
留恋温馨五月天。
注:韵为:川丶烟丶天。
3:七言绝句仄起首句不入韵-----规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七绝. 乡国风情绿水涓流千影月,青山欲静万归春。
清风映日飞云尽,润雨滋苗碧草垠。
注:韵为:春丶垠。
4:七言绝句平起(首句不入韵)-----规则-----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七绝.自然而然青春易逝难回反,草木初花换季开。
九曲黄河流大海,月儿走了太阳来。
注:韵为:开丶来。
以上四种写法,是按《中华新韵》写的。
《中华新韵》很适合当代人写诗填词而用韵,原因很简单,由于普通话的发展,不但中国人会说普通话,甚至世界人都在学中国汉语普通话。
所以,当代诗人没有必要拒绝《中华新韵》。
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诗韵。
唐朝之前用《切韵》,而后演变为《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新刊韵略》,《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的韵书广泛传入民间。
时代在变化,人类在发展。
语言的统一和普通话的普及,必然与旧时代有所变更,有所冲突,为了继承和宏扬中国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用和谐的主人公精神,用好《中华新韵》。
但《中华新韵》还不够完善,应该由专家和学者作出辛勤努力,使它尽善尽美。
七言绝句也是属于格律诗的范畴,提到格律诗,初学写诗的人就感觉很难。
七绝格律56方法
![七绝格律56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ef17d21c5da50e2524d7fe3.png)
• 如明陆容《题画》:
• 林屋重重枕野塘, • 水花千顷一归航。 • 何年了却公家事, • 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 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 四之江南》:
• 荆吴相接水为乡, • 君去春江正淼茫。 • 日暮征帆泊何处, • 天涯一望断人肠。
• 宋苏轼《又和景文 韵》:
• 牡丹松桧一时栽, • 付与春风自在开。 • 试问壁间题字客, •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 “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 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 如唐白居易《魏王 堤》:
• 花寒懒发鸟慵啼, • 信马闲行到日西。 • 何处未春先有思, • 柳条无力魏王堤。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 “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
其句首。
• 如唐李贺《南园》: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 • 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谁,那个)
• 唐张继《与贾岛闲 游》:
• 水北原南草色新, • 雪消风暖不生尘。 • 城中车马应无数, • 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 “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 用在第四句之首。
• 如唐李白《赠汪伦》: •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 彭雪路》: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多情为我谢彭郎, • 采石江深似渭阳。 • 相聚六年如梦过, • 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 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 字。
七言绝句的写作方法
![七言绝句的写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a4a1a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67.png)
七言绝句的写作方法第一种:七绝的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等二字来开头。
先用否定句式,然后第四句进行回应或拓展为何否定。
此种方法第三句的转折语气特别明显,故此气脉容易梳理,不容易错乱,第四句由第三句发端开来即可。
唐朝杜牧的《题城楼》:“鸣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此诗的一二句写城楼景象,生动鲜明。
第三句“不用”忽然一转,留下疑问空间,为何“不用苦回首”?第四句回应。
原来眼前之景(一二句描写的),很像故乡的长亭。
这就合上了一二句。
故此诗的起承转合的架构很分明的,气脉畅然,诗味浓足。
再看陆游的这首《杭头晚兴》:“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
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涯惯断魂”。
陆游这首的手法与杜牧那首一样。
前二句也是写景象,第三句用“不须”来转,第四句则用“行尽天涯”来合上一二句的天涯景色。
"惯断魂"则回答第三句为何”不用把酒浇愁“。
因为行尽天涯已经习惯断魂了,还用酒浇愁干吗?多此一举。
第二种:七绝的第三句用“问”、“道”、“说”、“语”、“望”、“指”等问答观望类的字词,有提问或者明确指向性的意思。
第四句则对第三句所问、所道、所指事情进行回应。
比如唐人朱庆余写的这首著名《近试上张水部闺意》七绝:“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相当出名,字面上写的是新婚女子心态,实际则是考生面对考官的忐忑心情。
千年以来很多人解读了,这里不作意思分析,只看句法。
第三句的”问“字起到前后勾连的作用,第四句则回应第三句的问。
问夫婿是什么呢?原来是问这个。
而第四句的这个,则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新人的忐忑心情。
元朝宋元的《讨柴》略有不同:“海树年深成大材,一时斧伐作薪来。
山人指点长松说,尽是刘郎去后栽”。
一二句写山木要成材不容易,但很轻易就被砍伐作为柴木。
第三句以”指点“”说“来转折,山人指指点点在说什么呢?原来在说这些大松树,是刘郎去后栽种的。
来,我们一起学写诗之七绝
![来,我们一起学写诗之七绝](https://img.taocdn.com/s3/m/baee9d63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1.png)
来,我们一起学写诗之七绝七绝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格律【首句平起入韵式】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举例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五删韵)【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举例忆江柳(唐)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岸,(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仄)仄(平)平平仄仄,不知攀折是何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真韵)习作春雨云天烟锁雾似纱,细雨朦朦隐万家。
丝丝杨柳蹁蹁舞,阵阵轻风戏桃花。
七绝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格律【首句仄起入韵式】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仄)仄平平仄仄平,巴山夜雨涨秋池。
(平)平(仄)仄仄平平,何当共剪西窗烛,(平)平(仄)仄平平仄,却话巴山夜雨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支韵)【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仄)仄(平)平平仄仄,菊残犹有傲霜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年好景君须记,(平)平(仄)仄平平仄,最是橙黄桔绿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支韵)习作送别昨日晨钟伴暮鼓,今晨默默对朝晖。
高山无语送客去,流水有声盼君归。
掌握七绝格式的简单方法
![掌握七绝格式的简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df8ec3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8.png)
掌握七绝格式的简单方法绝句格式一般认为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其实不止如此。
我们先看格式及为什么第二四六字也有必须是平声或仄声的规定。
七绝格式一:首句平起平收○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仄○平平仄仄(避孤平)○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仄○平平仄仄(避孤平)○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仄○平平仄仄(避孤平)○平○仄仄平平(避尾三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避孤平)(○为可平可仄)为什么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有些第一、三、五字又规定必须平或者仄呢?因为是为了避开孤平与尾三平。
孤平:就是第二四六字为“仄平仄”时,全句不能只有一个平声。
如果二四六字都是可平可仄时,就是:仄仄仄平仄仄仄,或者仄仄仄平仄仄平。
尾三平指:一个句子的第五六七字不能都是平声。
尾三平是古风的做派。
如:使我不得开心颜。
有孤平与尾三平的诗句,读起来就没有汉语的声韵美了因此,写好格律诗的方法一般总结为:1.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2.不得犯孤平和尾三平。
但实际上还不止此。
如上面的:七绝格式二:首句平起仄收第一句:○平○仄平平仄七绝格式三:首句仄起平收第三句:平平○仄平平仄七绝格式四:首句仄起仄收第三句:○平○仄平平仄我发现: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来掌握其规律。
以七绝而言,所谓平仄,以第二四六字论,只有两种:平仄平;仄平仄。
规则一:凡是“平仄平”,要注意避免尾三平,所以句尾字是平声时,第五字必是仄声;句尾字是仄声时,第五字必是平声。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062b8407fc4ffe473368ab5d.png)
七绝的格律和种写法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建议写格律诗用平水韵)1,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2,七绝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3,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4,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a693bbd63b3567ec112d8a66.png)
《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
去岁中秋正病余,
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
后夜中秋有月无;
xx
《送春呈xx》
去年春尽在xx,
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
相逢不是去年人。第6xx:
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陆游
《看xx,马上戏作》
xx疏篱已过清,
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
画烛银灯看到明;
xx
《吊xx》
文章巧与世相违,
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
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xx:
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xx前奏花落,
凉风只在殿西头。
xx
《xx》
春风一夜到xx,
xxxx万里长。
如唐xx
《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
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
更在瑶台十二层;
xx
《之xx宿剧头铺,夜闻xx》
xx事贤劳只自嗤,
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
更拥寒xx听子规。
第15xx:
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项安世
《夜雨》
夜窗疏雨不堪听,
独坐xx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
如唐xx《xx》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xx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xx
《题福教寺诗》
诗词“七绝”的56种写法(转载)
![诗词“七绝”的56种写法(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137dadc45ef7ba0d4b733b1c.png)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开国至灭亡的290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名作辈出,散见于各类典籍中的唐诗数量达五万多首。
孙琴安(男,1949年10月生,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古代室主任)在《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中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
其中流传最广泛的选本,当属孙洙(别号:蘅堂退士,清康熙五十年(1711)生于无锡。
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六年中进士)编著的《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位名家诗作,共311首。
其中以杜甫诗数量为最多,共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
是仿《诗经》三百篇(共311篇)之作。
从前是家喻户晓的儿童启蒙书籍之一,所以文字比较浅显,初学读者容易接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原序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因此《唐诗三百首》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唐诗三百首》中,选收“七言绝句”49首。
(见附件一)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关于作者:冯振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先生(公元1897年—1983年),字振心,原名冯汝铎,自号“自然室主人”,广西北流人。
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有《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等著名学者咸得其惠。
七绝的格式
![七绝的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f86393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2.png)
七绝的格式七绝,是一种古典的汉语诗歌体裁,属于绝句的一种。
它以四句为一首,每句七个字,是一种旋律优美、结构紧凑的古体诗形。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七绝被广泛应用,成为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七绝的格式要素和韵律特点,带领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优美的文学形式。
一、七绝的基本格式:四句为一首:七绝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四句,这四句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境或思想。
每一首七绝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诗篇,通过四句的排列,展现出独特的韵味。
每句七言:每一句七绝中,每句都包含七个字。
这种限制字数的方式既要求诗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思想,又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
韵律优美:七绝的格式要求每句都保持七个字,这种限制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严格的音律约束。
由于其韵律优美、简洁明快的特点,七绝成为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
二、七绝的韵律特点:平仄对仗:七绝在表达韵律时注重平仄对仗。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对仗是指句子中相邻句子的音调关系。
在七绝中,平仄对仗的运用使得整体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字数疏密有致:七绝中每句有七个字,这种固定的字数使得诗歌的疏密有致。
一方面,字数不过多,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思想;另一方面,字数不过少,使得诗歌不至于显得过于简单。
情感充沛:七绝常常用于表达作者的情感。
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七绝使得情感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迸发出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三、七绝的创作技巧:注意平仄:在创作七绝时,诗人需要注意平仄的运用。
通过巧妙地使用平仄,可以使得诗歌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整体的韵味。
注重意境:七绝要求每句七个字,诗人需要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因此,创作时需要注重挖掘深刻的意境,使得每一句都能够富有内涵。
合理运用修辞:修辞手法在七绝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能够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生动感。
四、七绝的经典案例: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诗词入门⑦:七言绝句的写法
![诗词入门⑦:七言绝句的写法](https://img.taocdn.com/s3/m/c3a4b47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f5.png)
诗词入门⑦:七言绝句的写法七言绝句,是近体诗中最灵活也是最容易出彩的体裁。
古代不知有多少大家,主要靠擅长绝句,便能名垂千古,在诗歌史上书写光辉的一笔。
像盛唐的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中唐的刘禹锡,怀古七绝与竹枝词光耀诗坛;晚唐杜牧,七绝冠绝一时;北宋王安石的小绝句,人称“半山体”,极富特色;南宋杨万里,流传最广的便是灵巧活泼的绝句。
想起这些诗人,我们的脑子里总会有那么几首熟悉的绝句浮现出来。
在所有诗歌体裁中,绝句最灵活,写好了也最容易脍炙人口。
最基本的一点,在语言方面,写绝句一定要做到流畅、典雅。
关于七绝的写法,这篇文章里要讲几点,大家一定要留意。
第一,诗词创作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手法:情景交融。
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
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意,是主观的,指情感、思想方面;境,是客观的,是外在的景物、环境。
二者水**融,其实就是主观的人内在思想活动,与外在的自然事物,相互融合,所构成的奇妙境界。
这符合我们传统“天人合一”,“宇宙人生”的观念。
也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它才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作者的生命在里面。
所以,看诗词,除了语言之美外,透过语言,是能够看到作品背后的人的。
如何情景交融呢?举一个例子。
杜甫曾经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抓到过,押入长安城。
那时的长安城,已经被叛军占领,大肆屠戮,已经很荒凉破败了。
有一年春天,杜甫悄悄跑到曲江边观赏,就写了一首《哀江头》。
他是要借助眼前的景物,抒发破国亡家的沉痛感受。
可你要知道,春天的景物是美好的、灿烂的,你怎么把这种景融进自己的情,且写得深刻、沉郁。
其中有两句: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江头有那么多宫殿,那么多门,以前多么热闹、繁华,现在皇帝跑了,很多王孙贵族被杀了,现在都锁着、都闭着。
这已经很冷清了。
后面一句才是借景抒情。
“细柳新蒲为谁绿”,细柳呀,新蒲呀,开得多茂盛、多美好。
可是你为谁而绿呢?人都走了,国都都残破荒芜了,你还旺盛地生长着,给谁看呢?“为谁绿”三个字,就把悲情融进去了,力敌千钧。
不是所有的七言都是七绝,别再乱标七绝了
![不是所有的七言都是七绝,别再乱标七绝了](https://img.taocdn.com/s3/m/4222b35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71.png)
不是所有的七言都是七绝,别再乱标七绝了格律诗知识:七绝和‘孤平’今天讲讲七绝,七绝格式是在五绝的格式上演变而来的。
首先来看看七绝的格式:同样四种。
一,平起平收,首句入韵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大家看看这种七绝格式有什么特点。
其实它就是五绝格式中的仄起平收式在每句前面加上发音相反的两个字。
五绝中,前面两个字是仄仄,七绝就加平平,平平前就加仄仄。
二,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第一二种格式还是首句不同,其他三句相同。
三,仄起平收,首句入韵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同五绝做比较。
四,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第三四种格式规律自己找。
再这里,特意提下‘孤平’。
以前讲过,关于‘孤平’的定义有两种。
第一种:一句中除了尾字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做孤平。
如‘仄仄仄平仄仄平’第二种:一句中出现两仄夹一平即为‘孤平’。
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本句正格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按一三五不论原则,可以变格为‘中平中仄平平仄’如果这样一来,很容易变成‘仄平仄仄平平仄’犯了‘孤平’的句形。
在七绝里还是很多这样句形的。
所以,现在一般遵从‘孤平’的第一种定义。
就是一句中,除了尾字,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即为‘孤平’。
其实,话说回来,只要严格按照正格来,就不会出现‘孤平’现象。
谢谢大家,这两天比较忙,就先讲这些吧。
由于时间有限,也许文中会有失误,欢迎大家指出,谢谢!。
写七绝技巧
![写七绝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bcacff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16.png)
写七绝技巧七绝,又称七言绝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古典诗歌形式。
其特点是由四句构成,每句七个字,且前后两句必须对仗,中间两句须平仄相间,中间两句的平仄押韵,前两句与后两句的押韵方式可以不同。
在诗歌创作中,七绝被广泛应用,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写一首优美的七绝呢?以下是一些写七绝的技巧,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功要扎实写七绝首先要掌握基本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平仄押韵的技巧。
七绝要求每句七个字,前后两句对仗,中间两句平仄相间,中间两句的平仄需要押韵。
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能力,写七绝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水准。
因此,需要多练习,将部分经典的七绝背诵下来,提高自己的语感和韵律感。
二、观察细节,把握节奏七绝在行文方面的节奏非常重要,因此需要注意每个字的语感,尤其是在前中断后接中,末韵相接的地方,需要更加注意韵律和节奏感。
在选择词语和表达方式时,可以多一些费心思,用一些巧妙的表达方式和词语,营造出七绝所需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三、内容要独具匠心优秀的七绝不仅需要语言的优美程度,也需要文章的主题和内容独具匠心,发人深省。
同时,要注意写作的情感体现,在展现主题的同时,通过情感的表达,让作品更加立体,更加具有感染力。
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词语,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意境和情感,能够更好地展现作品的魅力。
四、技法丰富,构思巧妙写七绝也是一种创作艺术,需要在技法和创意上下功夫。
技法方面,可以运用夸张、比喻、反问等手法,增强作品的艺术感和表现力;在构思上,可以多观察生活,汲取灵感,发现普通生活中的闪光点,创作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
总之,写七绝需要扎实的基础功,具有敏锐的语感和韵律感,要注意节奏和情感的表达,同时在技巧和构思方面下功夫,才能写出优美的七绝。
愿我们的文学艺术之路越走越宽广,写出更多高水平的文学作品,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诗七绝写法技巧集锦
![古诗七绝写法技巧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484972c3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76.png)
(特此说明:此文并非原创,而是根据冯振先生公开出版的书籍和网络资料整理,以方便古诗词写作爱好者学习参考。
在此向冯振先生和各位作者一并致谢!)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
仔细研读冯振老师总结的写作技巧,对写作七绝大有裨益。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七绝的写法与要领
![七绝的写法与要领](https://img.taocdn.com/s3/m/db6641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c.png)
七绝的写法与要领七绝,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味和艺术价值的传统中国诗歌形式。
在宋代朱熹的《诗学三书》中,将其列为近体诗的一种。
七绝的写法和要领有其独特之处,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七绝一般由四句组成,每句四个字。
在这有限的字数内,句子要求简练,内容要有深度。
言之有物,富于意蕴,给读者以美感,是七绝的基本要求。
为了更好地表达,写作者应结合以下写作要领。
首先,起得要好。
七绝的首句往往是整首诗的中心,起到引子和开篇的作用。
起句应凝练明确,富有概括性,能够直击主题。
它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其次,转得巧妙。
七绝的二、三句称为折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二、三句中,适当的转折能够给诗歌增加戏剧冲突和张力,让诗句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转折,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情感变化。
再次,法度要恰。
七绝有一定的韵律要求,每句四字,总字数为十六字。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韵律的流畅和协调,不同句子之间的平衡和谐。
同时,应该注重字句的平衡和谐,避免过于累赘或者冗长,保持简练的特点。
最后,情感要真。
七绝是一种情感深沉的诗歌形式,要求作者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要真实、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共同思考。
在写作七绝时,还可以参考一些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用词、韵律和表达方式。
同时,要注意语言的精准和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句,以免影响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七绝是一种独特的诗歌形式,其写法和要领都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凝练的语言,深刻的情感和精巧的构思,七绝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希望本文对于理解七绝的写法和要领有所帮助,并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七绝的兴趣和研究。
古诗七绝写法技巧集锦
![古诗七绝写法技巧集锦](https://img.taocdn.com/s3/m/d8bb8c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f.png)
古诗七绝的写法技巧集锦如下:
借物绾合:通过借物来表达情感,使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虚实相参: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丰富。
空间翻转:通过空间转换的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开阔。
跌宕传神:通过起伏跌宕的手法,使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正反进退:通过正反对比的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鲜明。
宾主相映:通过主宾呼应的手法,使诗的结构更加严谨。
叙写夹议:通过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使诗的内容更加丰富。
问答点睛:通过问答的方式,使诗的主题更加突出。
总分开阖:通过总起和分述的手法,使诗的结构更加完整。
前呼后应:通过前后呼应的手法,使诗的意境更加和谐。
以上是古诗七绝的一些常见写法技巧,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技巧和方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七绝的五十六种写法范文
![七绝的五十六种写法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fbb4a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32.png)
七绝的五十六种写法范文一、首句入韵平起式这种写法就像是开启一场美妙的音乐之旅,一上来就奏响和谐的音符。
我写过一首“春景”:“桃花满树映朝霞,紫燕穿梭入旧家。
风抚柔枝香暗送,蝶儿戏蕊乐无涯。
”你看,桃花、紫燕、柔风、戏蝶,就像一群好朋友在春天的舞台上欢快地玩耍呢。
二、首句不入韵平起式这就像一个低调的开场,然后慢慢展开精彩画卷。
比如说我写的“秋意”:“秋风吹落满山枫,倦鸟归林暮色浓。
瘦菊独怜霜露冷,寒星几点月朦胧。
”秋风先把枫叶吹落,就像大自然的使者在宣告秋天的到来,后面的景象就依次登场啦。
三、首句入韵仄起式感觉像是一个神秘的故事拉开帷幕,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切入。
我曾写“夏夜”:“月挂梢头洒碎银,萤虫点点舞湖滨。
荷香暗沁心脾醉,蛙鼓声声扰梦人。
”那月亮就像一个慷慨的富翁,把银子洒向大地,萤虫像小精灵在湖滨跳舞,多有趣。
四、首句不入韵仄起式恰似默默酝酿情绪后突然爆发。
像我的“冬雪”:“凛冽寒风卷玉尘,红梅点点绽冰轮。
柴门半掩无人迹,天地苍茫一色纯。
”寒风先带着雪到来,红梅在冰天雪地中绽放,多像一个勇敢的战士坚守阵地啊。
五、以景起兴式从景色入手,引出情感。
我写“思乡”:“杨柳依依拂古桥,暮云袅袅绕山腰。
故乡遥望千山外,愁绪悠悠似海潮。
”杨柳和暮云就像两个热情的导游,把我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故乡,那愁绪像海潮一样汹涌,你能感受到吗?六、以事起兴式通过一件小事开启诗篇。
就像我写“忆友”:“昔日同游桃树林,欢声笑语满幽襟。
如今独对残阳坐,不见君颜泪湿襟。
”曾经一起在桃林游玩是那么开心,现在只剩自己对着残阳想念朋友,这感觉好难受啊,你有没有这样思念过谁呢?七、直抒胸臆式毫不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写“壮志”:“我有豪情冲九霄,风云叱咤志难消。
何愁道路多艰险,剑指天涯胆气骄。
”我就是要把自己的壮志大声说出来,就像一个勇士在战场上喊出自己的口号,多豪迈!八、借物抒情式借助一个物体来抒发感情。
比如我写“咏梅”:“冰肌玉骨立寒涯,冷蕊香凝映月华。
七绝的25种章法
![七绝的25种章法](https://img.taocdn.com/s3/m/ed468a3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e.png)
七绝的25种章法七绝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它由四句组成,每句七个字。
七绝的章法有很多种,这里介绍25种常见的七绝章法:1. 平起平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 仄起平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收。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3. 平起仄收: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4. 仄起仄收: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仄收。
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5. 平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 仄起平仄相间: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7. 平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 仄起平仄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9.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0.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1.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2.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3. 平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平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4. 仄起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第一、二句仄起,第三、四句平仄相间交错叠韵叠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
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七绝的56种写法《主讲秋风听雨》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 “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