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作法举隅(56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
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流,
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
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曾照吴王宫里人”;
明王廷相《芜城歌》:
“莫向隋宫问六朝,
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
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绝格律56方法
• 如明陆容《题画》:
• 林屋重重枕野塘, • 水花千顷一归航。 • 何年了却公家事, • 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 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 四之江南》:
• 荆吴相接水为乡, • 君去春江正淼茫。 • 日暮征帆泊何处, • 天涯一望断人肠。
• 宋苏轼《又和景文 韵》:
• 牡丹松桧一时栽, • 付与春风自在开。 • 试问壁间题字客, • 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 “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 答,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
• 如唐白居易《魏王 堤》:
• 花寒懒发鸟慵啼, • 信马闲行到日西。 • 何处未春先有思, • 柳条无力魏王堤。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 “几”、“何”、 “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
其句首。
• 如唐李贺《南园》:
• 男儿何不带吴钩, • 收取关山五十州。 • 请君暂上凌烟阁, • 若个书生万户侯。
(若个:谁,那个)
• 唐张继《与贾岛闲 游》:
• 水北原南草色新, • 雪消风暖不生尘。 • 城中车马应无数, • 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 “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 用在第四句之首。
• 如唐李白《赠汪伦》: • 明解缙《赴广西别甥 彭雪路》:
• 李白乘舟将欲行, • 忽闻岸上踏歌声。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 多情为我谢彭郎, • 采石江深似渭阳。 • 相聚六年如梦过, • 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 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 字。
七言绝句56法
七言绝句56法冯振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第11法:第三句亦用 “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
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
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
七绝的格律和56种写法(转)(建议写格律诗用平水韵)1,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2,七绝仄起(首句入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3,七绝平起(首句不入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4,七绝平起(首句入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liè,转折点)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七言绝句五十六作法
绝句56法的来源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大家看完这些基本知识后可以开始练习写绝句了只有在学写中才可以进一步体会这些知识的内在含义.下面先把空空道人老师说的另外的四个绝句写法发给大家然后就发绝句56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并列式。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绝句56法
绝句写法发给大家然后就发绝句56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并列式。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
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
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与第二句,第三与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与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
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绝句56法如下: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
如何写七言绝句五十六法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才子”之称的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
《》第1xx: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xx: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xx: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xx: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xx: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七言绝句56法
【七言绝句56法】第一法练习:今天是西方传统节日——万圣节(HALLOWEEN),遐思一片,,,,,,,【七绝】思乡客远西洋醉酒壶,归心梦里似曾无。
狂欢更忆家山水,却怪西洋不识途。
[七虞]上平----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七绝】雪中买糖的小女孩---步韵侪石兄---童心茧手漏风墙,雪冷频增脊背凉。
敢对寒天开口问,熟知苦水入沙糖。
侪石兄原玉:七绝题图《小店》破柱危檐烂土墙,神州多少此悲凉?稚心尝尽寒风苦,犹向行人卖果糖!=======发表于2011-7-22 10:45hui全【七绝】与月同倦黎明未到鸡鸣早,弄墨骚人入睡迟。
敢问西天临梦月,憔容倦目有谁知?[四支]上平===发表于2011-7-24 12:11hui全【七律】自我调侃一见荧屏总乱书,皆因笔墨弄心舒。
逍遥浅唱谁能醉,傲慢狂吟我自居。
梦处焉知星月短,醒时怎觉酒觥虚。
涂鸦不懂邯郸步,宁愿孤舟钓瘦鱼。
[六鱼]上平===发表于2011-7-20 15:58hui全【五律】赏春风年年赴约来,潇洒唤花开。
玉树因其绿,金波任尔裁。
闲拈云罩月,怒弄雨成灾。
但得真情在,温馨不用猜。
[十灰]上平---发表于2011-7-23 14:56 hui全【五律】忍夏风夏至好花无,干风弄病株。
长江翻热浪,倦柳晃微躯。
七言绝句五十六作法
法。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保1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资0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体2资2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卷中下安,与全要过,加度并强工且看作尽护下可关都能于可地管以缩路正小高常故中工障资作高料;中试对资卷于料连继试接电卷管保破口护坏处进范理行围高整,中核或资对者料定对试值某卷,些弯审异扁核常度与高固校中定对资盒图料位纸试置,卷.编保工写护况复层进杂防行设腐自备跨动与接处装地理置线,高弯尤中曲其资半要料径避试标免卷高错调等误试,高方要中案求资,技料编术试写5交、卷重底电保要。气护设管设装备线备置4高敷、调动中设电试作资技气高,料术课中并3试、中件资且卷管包中料拒试路含调试绝验敷线试卷动方设槽技作案技、术,以术管来及架避系等免统多不启项必动方要方式高案,中;为资对解料整决试套高卷启中突动语然过文停程电机中气。高课因中件此资中,料管电试壁力卷薄高电、中气接资设口料备不试进严卷行等保调问护试题装工,置作合调并理试且利技进用术行管,过线要关敷求运设电行技力高术保中。护资线装料缆置试敷做卷设到技原准术则确指:灵导在活。分。对线对于盒于调处差试,动过当保程不护中同装高电置中压高资回中料路资试交料卷叉试技时卷术,调问应试题采技,用术作金是为属指调隔发试板电人进机员行一,隔变需开压要处器在理组事;在前同发掌一生握线内图槽部纸内 故资,障料强时、电,设回需备路要制须进造同行厂时外家切部出断电具习源高题高中电中资源资料,料试线试卷缆卷试敷切验设除报完从告毕而与,采相要用关进高技行中术检资资查料料和试,检卷并测主且处要了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七言绝句五十六法》习作 [七绝]
《七言绝句五十六法》习作[七绝]文/jxwhb 《七言绝句五十六法》习作作者jxwhb 《七绝56法》之一休闲君问休闲不得闲,繁忙五月未家还。
何期共度双休假,却话繁忙五月间。
《七绝56法》之二偷闲繁忙尘世怎偷闲,偷得闲时两鬓斑。
直到退休闲自得,游完北岭去南山。
《七绝56法》之三梦境昨宵一梦去瑶台,到了瑶台未速回。
已约神仙寻李杜,神仙还要我长呆。
《七绝56法》之四自信不觉冬来寒不禁,出门扑面冷风侵。
莫愁路上阳光少,总有阳光暖意临。
《七绝56法》之五悼友去年半路偶逢君,一路长谈两悦欣。
今日惊闻骑鹤去,寒风夕照悼新坟。
《七绝56法》之六行车当年车往杭城去,坡陡弯多窄路开。
今日通行高速道,风驰电制便来回。
《七绝56法》之七回乡一辞故里十经冬,夜梦田间见老农。
今日回乡寻后辈,潸然又忆首相逢。
《七绝56法》之八人生滚滚长江日夜流,悲欢离合度春秋。
只今唯有儿时梦,相伴人生到白头。
《七绝56法》之九雪梅飞雪迎春一夜来,道边已放数枝梅。
行人路过如相问,静待明朝满树开。
《七绝56法》之十凡尘冬来夏去度流年,世事如棋渐看穿。
借问凡尘何所似,花开花落水云间。
《七绝56法》之十一红梅红梅两树少时栽,腊月寒冬傲雪开。
试问群芳何默默,几经寂寞待春来。
《七绝56法》之十二旧照旧照揪心忆昔游,民居破旧令人愁。
谁知今日穷村变,拆去危房换小楼?《七绝56法》之十三诗情犹记当年首遇君,学诗吟句正春分。
星移斗转君何处,天际悠悠问白云。
《七绝56法》之十四画情山水传情话古今,中年学画遇知音。
如何一别天涯去,更把情思系我心。
《七绝56法》之十五相思玫瑰今日送于谁,心上人儿你可知。
月下花前曾约会,如何两地不相思。
《七绝56法》之十六寒鸦古树新桥到友家,竹林深处听寒鸦。
何如不向云飞去,报与人间落雪花。
《七绝56法》之十七恒心(新韵)水滴岩穿奇迹成,神工造就令人惊。
不知汗水流多少,几尺书山为我倾。
《七绝56法》之十八雪景酷似春风一夜来,千山万树梨花开。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原文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56法)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56法)七言绝句作法举隅(56 法)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冯振心先生(1897 年——1983 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 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第1 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 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 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 、“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第4 法:与前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学写七言绝句56法
学写七言绝句56法学写绝句56法第一法他乡羁旅他乡恨不如,长空雁过忆当初。
纯菜鲈鱼无心食,却话他乡口味殊。
横塘燕子客寄横塘七八年,乌衣往返旧亭轩。
出巢黄口尝飞翼,直认横塘是故园。
横塘燕子家住钱塘六十年,少时懵懂老时怜。
行过地北天南后,方识钱塘是故园。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学写绝句56法第二法愁思莫名愁绪又萦怀,底事愁思难剪裁?玉盏金瓯愁隐匿,哪知笔下溢愁来。
采莲出水清莲赛绛仙,采莲人没叶田田。
嗅莲未觉莲心苦,摘取馨莲献佛前。
梦缠绵入梦忆华年,竹马交欢玉阶前。
已是青丝飞白雪,依然入梦忆谁怜?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学绝句56法第三法知音自家心事自吟哦,无有知音奈若何。
莫道世人青白眼,世人更懂事研磨。
天涯人生多少喜相逢,但得相逢热语浓。
莫数天涯山水路,天涯还隔更多重。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古诗词知识精粹】七言绝句56种作法
【古诗词知识精粹】七言绝句56种作法转:孤城妞妞N的博客七言绝句56种作法冯振心先生,名振,号“自然室主人”,冯振心先生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
1927年至1949年,一直担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其间还兼任江苏教育学院、正风文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交通大学和无锡江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先后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冯先生诞生于1897年,卒于1983年。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笔者偶然在超星数字图书馆网得读该书,深以为然,乃变其归纳法之著述体例为演绎法之奥秘指引,先揭示冯先生所归纳提炼之具体作法,后辅以便于理解的二三诗例,以贡献于诸位诗友。
绝句56法
绝句写法发给大家然后就发绝句56法供大家学习参考(一)并列式。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此诗四句,每句单独表意,各写一景,如四幅图画并挂,又合为一体,分而不散,合而不杂,远、近、高、低,任人所视,各得其妙。
(二)承接式。
如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此诗首二句各写一景,上说山花,下说江水;第三句承首句,系由”山桃红花”生发出来;第四句承第二句,系由”蜀江春水”生发出来。
四句诗两两并列,对应承接,结构严整,格调清新,颇具民歌特色。
(三)转折式。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
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四)因果式。
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诗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互为因果;首两句和三四句,又为因果:即少妇因”不知愁”,故”上翠楼”;因”见柳色”,故”生后悔”(教夫婿觅封侯)。
又因”上翠楼”而”见柳色”,因果关连,结构严谨。
………………………………………………绝句56法如下: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和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和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和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和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绝句56法练笔集
绝句56法练笔集前言;本篇练笔集按部就班,等风不曾精通绝句,偶得冯振心前辈《七言绝句56种作法》,练笔留之,纯属个人理解造诣!望众前辈,文友多多指点才是~~~《七言绝句56种作法》冯振心冯振心先生,名振,号“自然室主人”,冯振心先生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素有“广西才子”之称。
1927年至1949年,一直担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其间还兼任江苏教育学院、正风文学院、上海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交通大学和无锡江南大学教授;建国后先后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冯先生诞生于1897年,卒于1983年。
七言绝句“以其善言情而易合于乐”,“最合于诗人之陶写”,“自唐迄今千数百年,为之者众,好之者弥笃” (邵祖平《七绝诗论》)。
于其作法,“宋人犹少道及,至元明清间,始多扬扢商榷,然皆破碎不全,绝无系统”(同上),今幸有冯振《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出矣。
素有“广西才子”之称的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17岁学诗,是我国有卓著成就的教育家、出类拔萃的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有《自然室诗稿与诗词杂话》等著作传世。
当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时,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就七言绝句之作法不同或大同而小异者,略分如干类,先博举其例,而后综籀其法”,授于门生,周振甫、冯其庸咸得其惠。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 (党玉敏《冯振传略》),周振甫并专门著文引介(《<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小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56法)《七言绝句作法举隅》冯振心先生(1897年——1983年),名振,号“自然室主人”,杰出的近代现代诗人,著《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这句话可以视作冯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
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如宋王安石《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闲。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明僧德祥《爱闲》:“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破除闲耳目,要听流水要看山”;清江湜《舟中二绝》(其一):“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挾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明姚汝循《回雁峰》:“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第4法: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
特前一法为尤整齐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明黄荣《牡牛图》:“江草青青江水流,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今年”、“今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去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去年春尽在宜春,醉送东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第6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故首二句多用“前年”、“昨日”等字,而第三句则用“今日”、“今朝”等字,惟不以复字作呼应,斯与前法差异耳。
如宋皱浩《仁老寄墨梅》:“前年谪向新州去,岭上寒梅正作花。
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宋朱熹《水口行舟》“昨日扁舟雨一簔,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第7法:亦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较者,但于第三句用“今日”、“如今”等字,而首句则不用“昔年”、“去岁”等字,然其实指往日之意,固隐含于其中也。
如唐杜甫《解闷》:“一辞故国十经秋,每见秋瓜忆故丘。
今日南湖采薇蕨,何人为觅郑瓜州”;明袁凯《扬州逢李十二衍》:“与子相逢俱少年,东吴城郭酒如川。
如今白发知多少,风雨扬州共被眠”。
第8法:第三句用“只今”、“惟有”四字作起,与前法小异。
如唐李白《苏台怀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明王廷相《芜城歌》:“莫向隋宫问六朝,璚枝玉蕊已烟消。
只今惟有湖边柳,犹对春风学舞腰”。
第9法:以“如相问”三字置第三句后,其所问者何事,不必说明,但观其第四句答词,则其问意自显矣。
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明杨慎《赠宋文百户石岗舍人》:“七十从戎鬓已斑,劳君相送出滇关。
过家儿子如相问,为报衰翁二月还”。
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试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并著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答之之词也。
如唐高适《塞上闻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
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第11法:第三句亦用“为问”、“试问”等字作起,以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无”、“几”、“何”、“谁”等字著在第四句,而不在第三句。
如唐杜牧《秋浦途中》:“潇潇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雨岸浦。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宋苏轼《又和景文韵》:“牡丹松桧一时栽,付与春风自在开。
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第12法:以第三句作诘问语,用“何”、“谁”、“几”、“安”、“那”等字作起,或以第四句作答。
如唐白居易《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或并第四句亦承上句一气作问,如明陆容《题画》:“林屋重重枕野塘,水花千顷一归航。
何年了却公家事,来趁山人几日凉”。
第13法:亦以第三句作诘问语,但“何”、“谁”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明钟顺《清夜闻笛》:“小楼人醉月初斜,归思迢迢隔海涯。
短笛谁吹断肠曲,满庭香雪落梅花”。
第14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而但于第三句冠以“如何”二字。
如唐李商隐《无题》:“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宋朱熹《之德化宿剧头铺,夜闻杜宇》:“王事贤劳只自嗤,一官今是五年期。
如何独宿荒山夜,更拥寒裘听子规”。
第15法:但以第四句作诘问语,故“如何”二字,即冠其句首。
如宋项安世《夜雨》:“夜窗疏雨不堪听,独坐寒斋万感生。
今夜故人江上宿,如何禁得打篷声”;清何绍基《无园种菜》:“五更风露有精神,浩荡天恩处处匀。
菜色青葱真可爱,如何比拟到饥民”。
第16法:以“何如”二字冠第三句者。
如元唐朝《五无吟六首之一》:“云在空中变态奇,风来江上浪漪漪。
何如风定云开后,秋水长天一色时”;明王世贞《题溪山深隐图》:“古木寒流一两家,柴门昼掩待归鸦。
何如只向人间住,与客携壶踏落花”。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
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二声,牙音。
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
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
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
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
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
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
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
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无”、“几”等字。
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
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第23法:只第四句作诘问语,或但用“谁”、“几”、“何”、“无”等字,或兼用“知”字于其句首。
如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若个:谁,那个);唐张继《与贾岛闲游》:“水北原南草色新,雪消风暖不生尘。
城中车马应无数,能解闲行有几人”。
第24法:第四句用“知是”或“知有”、“知在”二字冠之,而第三句则必预言其所以知之之故也。
如宋俞桂《溪流》:“云脚才行又复开,一声隐隐只空雷。
家僮忽报溪流涨,知是前村落雨来”;宋晁冲之《夜行》:“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第25法:第三句以“不如”或“不及”、“不似”、“输与”、“输他”等字作起,所以见彼此比较之意也。
如宋陆游《看梅归,马上戏作》:“江路疏篱已过清,月中霜冷若为情。
不如折向金壶贮,画烛银灯看到明”;金刘昂《吊李仲坦》:“文章巧与世相违,身后新恩事已非。
不及萋萋原上草,一番春雨绿如衣”。
第26法:亦于第三句用“不及”、“不如”、“不似”等字,以见比较之意,特此二字不用在第三句首,而用在三四二字,斯与前一法稍异耳。
如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邵阳日影来”;宋陆游《杂感》:“故旧书来问死生,时闻剥啄叩柴荆。
自嗟不及东家老,至死无人识姓名”。
第27法:为第三句与第四句作比较者,故“不及”、“不似”、“不如”、“不比”、“输与”等字,用在第四句之首。
如唐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明解缙《赴广西别甥彭雪路》:“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第28法:只第四句前后自为比较,故“不似”、“不如”等字不著在句首而在句中。
如明张羽《题陶处士象》:“五儿长大翟卿贤,彭泽归来只醉眠。
篱下黄花门外柳,风光不似义熙前”;明龚诩《与王忠孟登玉峰共饮春风亭》:“山水千重复万重,少年相别老相逢。
春风亭下一杯酒,山色不如人意浓”。
第29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三句首者。
如唐张祜《听筝》:“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寒云一夜风”;宋杨万里《龙山送客》:“念念还乡未得还,偶因送客到龙山。
分明认得西归路,又是回车却入关”。
第30法:以“分明”二字著在第四句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