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找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①:多元时代更需凝聚共识

公共生活中的民主原则,也是一种介入生活的基本态度和方式:讨论问题时,如何对待别人?坚持理念时,又如何反思自己?观点可以有别,但在尊重彼此上却应达成一致;价值可以多元,但在行为规范上却应有基本标准;对现在的认识可以各持己见,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却应殊途同归。

设想,家门口要建大型化工厂,你可能持反对态度;但邻居家孩子能去厂里上班,他就可能举手赞成。建,还是不建,于是成了一个问题。

虽是极端例子,却屡有现实翻版。具体到围绕一个项目的争议,宏观到国家发展之路的走向,抽象到道德状况、社会心态、价值信仰……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频道里收看,也都可以用自己的麦克风广播。民主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叠加,思想观念的裂变塑造了一个时代生机蓬勃的心灵图景,也提示我们,多元时代更需要凝聚共识。

当今中国,正处于大转型的现在进行时。财富的持续增长、社会的不断变动,激发出空前活跃的思想。维权意识日益敏感、利益诉求更趋多元,方此之时,共同的社会认知、道德理念、行为规则,才能保证思想的交锋、价值的角力、利益的博弈,不至沦为撕裂社会秩序的负资产,而成为推进社会前行的正能量。

毫无疑问,当观点莫衷一是、看法不尽相同时,共识是社会交流的基础。只要与自己结论相左,一切证据就都是伪证;一旦跟自己观点不同,不管出发点如何就都是“敌军”,这种以主观判断取代客观现实、用立场站队取代辩驳事理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有违公共生活中的民主原则。因为所谓民主,并不仅仅是制度设计,也是一种介入生活的基本态度和方式:讨论问题时,如何对待别人?坚持理念时,又如何反思自己?

我们的观点可以有别,但在尊重彼此上却应达成一致,这样,意见不合者才不至于上演从对骂升级为“约架”甚至围殴的闹剧;我们的价值可以多元,但在行为规范上却应有基本标准,这样,被救者才不至于理直气壮地一走了之充当“道德杀手”;我们对现在的认识可以各持己见,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却应殊途同归。

多元时代达成共识,可能远比想象中更复杂。但多元并非意味着正确的价值不复存在,包容也不意味着可以漠视公理。正因此,我们能理解观念上的不同取舍,能理解价值上的不同立场,却更欣喜于言论不为眼球裹挟,良知不被利益吞没,人性不被“理性经济人”的预设绑架。构建观点交锋的“议事规则”,才能避免非黑即白;坚守转型社会的“底线伦理”,才能防止行为失范;善待精神构建的“道德力量”,才能提升道德水准。这些基于理性、基于人性的正面能量,将赋予社会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

具体而言,延长退休年龄你可以赞同或反对,老有所养却应是共同目标;火灾吞噬的人数你可以怀疑,但及时公开信息、不能造谣传谣却是基本原则;甚至,老人跌倒你或许选择袖手旁观,但伸手救溺、知恩图报才是良知显现。在一个社会中,法律是低限度共识,道德是高层次共识,二者都必不可少。未来中国的发展,必须找到这样的最大公约数。

记得普京再度当选后谈到如何重振俄罗斯,首先强调的是“如果我们能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将“共同的价值”,视为“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工具”。正在剧烈转型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成为一个整体,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凝聚社会的共识。如此,方能维护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的局面,筑牢不断长高的“中国大厦”基石。

②:构建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

游弋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行走在匿名讨论的网络空间,我们既要捍卫权利,也要善于发言;既要行使自由,也应保持自律。否则,我们将无法善用这种观点充分交锋、思想竞相交流的历史性机遇,不仅社会的理解与共识无法达成,也会错失一次走向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良机。

广告学有一本名著,叫做《广告,艰难的说服》。书名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就在于它表达了一个常识:要改变别人的观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问题是,如果说服不了别人怎么办?是依然尊重别人的观点,还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是捍卫别人的说话权利,还是认为别人不配有表达自由?是尝试理解别人的观点来由,还是直接贬斥别人的道德乃至智商?

在今天的舆论场里,类似观念交锋最终“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竞赛;网络争吵的激化,导致赤膊上阵的“约架”。至于动辄质疑别人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卖国贼”、“爱国贼”的帽子,也是时有耳闻。

从观念的整齐划一走向意见的丰富多元,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交锋。然而,事实也证明,这种交流交锋如果没有一定之规,让“预设立场”左右了“事实选择”,让“站队逻辑”取代了“是非判断”,那么结果很可能是社会共识的撕裂、隔阂对立的制造,甚至使观念交锋异化为某种意义上的“党同伐异”。而其对自由的危害,已经为历史反复证明。

网上有一句名言,“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你跟一个人辩论,至少表明你认可了这种交流价值。换言之,你认为对方值得你与之辩论。在这个意义上,尊重对方,就是尊重你自己;而将辩论“升格”为攻击辱骂,结果只能是自我矮化。如果动手可以解决问题,恐怕当年的“江东俊杰”未必会给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机会;倘若“真理”在手就急于推广,甚至认为可以自外于规则“实现正义”,不妨想想伏尔泰的那句名言:“人人手持心中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在“绝对真理”时代,什么都是单项维度,不允许观念交锋;在“唯一正确”的社会,什么都是一元表述,不需要公共讨论。今天,面对社会和科技的双重进步造就的前所未有的公共舆论平台,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握这种观点充分交锋、思想竞相交流的历史性机遇,构建支撑当代中国公共空间的议事规则?游弋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广场、行走在匿名讨论的网络世界,我们既要捍卫权利,也要善于发言;既要行使自由,也应保持自律。否则,不仅社会的理解与共识无法达成,我们也会错失一次走向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的良机。

有良好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1876年,一部《罗伯特议事规则》,直接助推了西方的会议文明和制度文明。而在1917年,孙中山痛感国人的“一盘散沙”及“乌合”状态,也曾拟定一本《民权初步》,专门教国人如何开会讨论,可惜这样的努力失败了。今天,面对公共空间的空前拓展、表达途径的日益丰富,我们亟须构建一种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只有明确观点交锋时,究竟应当秉持什么样的议事规则;思想交流时,又当保持怎样的底线原则;只有强势的一方懂得尊重弱势的一方,只有彼此共同遵守并使用同样的规则,我们才能搭建理性、建设性的讨论平台,并由此涵养提升中国社会的民主素养和公共精神。

茨威格在《异端的权利》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世界大得足以容纳许多真理。”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今天,“差异”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丰富图景,“交流”也成为凝聚共识的必然路径。而如何学会与差异相处,遵守什么规则展开交流,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观念市场中“求同存异”,也决定着我们如何构建当代中国的公共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