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覃朗 1401410221
摘要:自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许多地区工业化的实施,环境管理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自从改革开放2 0 多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内许多地区工业化的实施, 环境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尤其是全国各大小开发区的建设, 使环境管理工作显得日趋繁重。与一般城市市区环境管理工作相比, 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又有其一定的独特性:一方面, 开发区的行政管理部门普遍为当地政府的派出机构, 其管理机构的设置均采取了精减, 环保管理部门的设置也各具特色。另一方面, 由于机构设置的改变(与市区比), 原来在市(县)城区内采取的一整套环保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协调的机制在开发区未必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环保部门有时只苦于“单干” , 在缺少其他部门必要的配合下, 自行实施管理, 管理效率受到影响。另外, 开发区还面临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对象诸多是外企的现状, 原来在计划经济下进行的环境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方面。因此, 开发区的环境管理确实需要一个既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 又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能切实管理好环境的管理体系。
关键词:审批复杂、必要性、环境意识。
随着经济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区域环境要求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引入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系统地规范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及环境的双赢[1]。文中分析了当前开发区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实施的对策。经济开发区是一个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
载体,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的功能已从招商引资、园区建设,进化为加快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的孵化器。而随着经济开发区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社会化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工作对人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特别要求人们: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管理体制、技术、政策创新等方面下功夫;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努力形成产业支撑城市发展的格局;要持续优化投资软、硬件环境,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为此,各地经济开发
区管理委员会,在结合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确保经济开发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文中就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及实践中的一些要求及现象作一探讨[2]。在2006 年,国家发布了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标准后,各地着手实践生态工业园创建工作。创建中除了量化指标以外,还包括了诸如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等要求。目前,各经济开发区均在建立和实施GB /T 24001—2004 标准,以系统地规范和完善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的各项制度[3]。1 关于GB /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 /T 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发布的《ISO 1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等同转换而来的国家标准。本标准提出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使一个组织能够根据法律和它应遵守的其他要求,以及关于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制定和实施环境方针与目标。
1.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 管理体制不顺严重影响项目管理力度
某省大部分省级开发区的环保工作是由当地开发区管委会隶属下的某一内设机构(合署办公)负责的,这样在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大背景下,环保工作受到严重削弱.招商部门为引进项目大包大揽,甚至违反环保规定对投资方承诺简化有关环保手续,给我们的环境管理带来相当的难度.某些地方更是对开发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片面强调简化审批手续,削弱了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依法监管,导致一些开发区对建设项目把关不严,违法建设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 相对而言,实现环保垂直管理的地方,项目管理力度及监管能力则较强。
1.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不及时、不到位
由于有些单位负责人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和他人利益,还有一些部门各自为政、执法不严,导致环评制度执行不及时、不到位,不但扰乱了环评单位的正常工作秩序,造成环评滞后、环评质量下降,而且使环评成为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的后补性工作,失去了为项目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作用,也失去了对建设项目提出超前的污染防治要求和作用,影响了环保部门依据环评报告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使环境监督管理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1. 3 存在环评类别降低现象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目前对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即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重大的、轻度的还是很小的,分别要求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等. 但开发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环评类别降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重点建设项目都有政府参与,政府有
时要求各部门开绿灯,加快办理手续.由于环评工作需要一定时间保证,往往不能满足“快上”要求而使一些建设项目环评从快从简,降低了环评工作类别[4] .
2 当前经济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问题
2. 1 环境管理机制及职责不健全
目前,各类开发区的环境管理工作,一般明确如经济发展局这类部门的一名人员具体负责环境管理,这在管理上远不能满足经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开发区环境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招商引资产业政策的掌握、项目落户各类环境管理手续的规范、项目选址合理性、项目规划的符合性、园区生态修复及保护的实施、入园企业各类污染防治措施持续规范运行等,涉及到开发区各个职能部门,只有在组织机构职责分配中,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相应环境管理职能,系统地融合到各个部门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开发区的环境管理才能系统、规范地开展。
2. 2 环境管理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
在对开发区管委会工作调研中发现,许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谈到环境管理工作时,都认为是某人在负责,好象和自己的本职工作无直接关系,充分反映了园区管理工作中,对环境管理概念、意识上的短缺在谈到工作目标时,更多的是谈经济目标、招商任务、用地及规划指标数据,很少有人谈到园区的产业定位、阶段性的环境建设目标(如年度生态保护目标、清洁生产开展目标、污染物削减目标、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等等),体现出在环境管理工作目标上的不明确[5]。
2. 3 环境管理自我完善程序及改进机制不健全
由于在环境管理职能、意识及目标上的不明确,使不少开发区在日常环境管理工作的监督考核、阶段性评价及年度总结中较少地涉及到,更多的是评价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这也造成部分开发区发展中的急功近利,弱化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