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the world of nu mbers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数的世界》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学《数的世界》这一课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要由
浅入深,循序渐进,这里的“深、浅”是针对孩子而言的,什么
对孩子来说是“浅”的呢?那就是孩子身边接触过的事物,或者
孩子在以往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验。
本节课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水果店”的情境,从学生已有
的生活经验出发,呈现了生活中的数有自然数、负数,也有小数,在比较中认识自然数和整数,使学生对数的认识进一步系统化。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在让
孩子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时,我考虑到孩子在学习小数的时候,已
经对整数有一定的初步认识,所以我先介绍整数,再介绍孩子相
对陌生的自然数。孩子因为熟悉整数,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
还有在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时,也是让孩子先确定两个数之
间的倍数关系,再确定因数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倍数和因数》中“数的世界”,这一
内容与原来教材比有了很大的改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用a÷b=c表示a能被b整除,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和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用ab=n
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教材这样改动后,不出现了整除概念。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
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首先是名称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又不经常接触,对这样的概念教学,要想让学生真
正理解、掌握、判断,需要一个长期的消化理解的过程。
在教学这节课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为学生的探
究发现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单元主题图,体验数学化过程。
单元主题图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选择某一个主题
构建的一幅情境图。这节课课文一开始就出现了“数的世界”主
题图——图中有哪些数?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出发来组织教学:
1、让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通过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2、让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共享学习的成果;
3、通过解决问题,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到整数、小数、负数,而且也能找
到橙子卖完了可用“0”表示,图中有一个凳子、一张桌子可用“1”表示,更多的是,学生会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如我有50元可以买多少千克苹果?由此,学生真正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二、渐进教学过程,扎实构建新知
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我进行了小步子、多重复地教学,引领学生进行判断、分析、感悟、体会,并采取自学、讲解与发现等手段交替进行,生生、师生和谐互动,摆脱了概念教学的枯燥乏味。
首先,通过课件出示主题图。提问:在水果店里,你看到哪些数?
在多名学生分别指出主题图中的数后,教师再提问:“谁来把这些数分一分?”学生自然能分出如下的正确答案:6、4、5、2、-3是整数,5.8、3.6是小数,半个西瓜可以用0.5表示,也是小数。
如果学生漏了“1/2”,教师应加以补充:“半个西瓜还可以用1/2表示,所以也有分数。”
接下来,教师及时地道出:“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l、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并要求请同桌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自然数和整数进行交流。
我第二次出示主题图,并问:谁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并
解答?
生1:梨4元钱1千克,买5千克梨要多少钱?5×4=20(元)。
生2:葡萄3.6元1千克,买两千克葡萄多少钱?3.6×2=
7.2(元)。
我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的问题中及时引出“因数
和倍数”知识点:
“根据5×4=20,我们就可以说:20是4和5的倍数,4和
5是20的因数。”并提出新问题:“根据3.6×2=7.2,我们是
否也能这样说:7.2也是2和3.6的倍数吗?2和3.6是7.6的因
数吗?”
在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我就请学生看书,到书中去寻
找答案。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所研究的倍数和因数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所以,我们不能说“7.2不是2的倍数。”
为了反馈学生掌握“倍数与因数关系”的情况,我投影出示
以下两道题:
1、请你判断:4.5×4=18.18是4的倍数,4是18的因数。
2、根据24÷8=3,你能找到倍数与因数吗?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讲解与学生的探索,相
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师生充分交流、沟通、反馈,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关键,突破了难点。使学生逐步明
确了倍数与因数的含义。
最后,我在出示两个小练习:
1、请大家判断几道题,看你们是否真正认识倍数与因数了。
(1)21÷7=3,所以21是7的倍数。7是21的因数。
(2)21÷7=3,所以21是倍数,3是因数。
(3)21÷5=8……2,所以21是5的倍数,5是21的因数。
(4)2.1÷0.7=3,所以2.1是0.7的倍数,0.7是2.1的因数。
(5)2.1÷0.7=3,所以2.1是0.7的3倍。
2、根据以下列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15×3=45 24×4=96 63÷7=9 80÷20=4
通过这两个小练习的正、反训练,使学生知道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标准,进一步体会到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性:不能独立存在。这样的设计,起到及时反馈并巩固的作用,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扎实把握新知。
三、借助生活经验,理解“依存”意义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本节课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中来达成。
在课前,我们可以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的例子,来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
如:脑筋急转弯有这样一个画面:两个爸爸两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