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化分析中国在西方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及原因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ne Eyre and Vanity Fai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ess in Victorian Age

2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3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4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5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6 商务英语信函中礼貌策略初探

7 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麦格瓦分析

8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9 汉语成语英译过程中动物形象的转换

10 以《刮痧》和《功夫熊猫》为例分析中美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渡

11 家庭生活中的瑞普凡温克尔

12 从《野性的呼唤》看杰克?伦敦的人生观

13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中天气描写的作用

14 从认知角度看隐喻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应用

15 双语字幕句法结构研究--《老友记》个案研究

16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浅析

17 An Analysis of Hardy’s Optimism in Jude the Obscure

18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19 通过政治和日常生活看邪恶的慈禧太后

20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

21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22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23 Scarlett O'Hara and Feminism

24 On C-E Translation of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25 伏尼契小说《牛虻》中主人公性格分析

26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Knight and Chinese Knight in Idylls of the King and Eight Heavenly Deities

27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28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29 On Wordsworth’s and Emerson’s Conceptions of Nature

30 埃德加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重复

31 浅析好莱坞英雄主义中的传统英雄和反英雄形象

32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33 哈金小说《等待》中的女性悲剧分析

34 论关联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运用

35 论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的应用

36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37 从人类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38 网络英语词汇探究

39 汉英“龙”文化浅析

沙特眼中的中国

沙特眼中的中国

我很尊重别人的语言,和拉美人用西班牙语,和德国人用德语,和中东人打招呼用阿拉伯语(我的阿拉伯语只会打招呼那两三个个词),但是如果你能讲汉语,我坚决不和你拽洋文。我没有种族歧视,但是我一贯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语言。 第一次见到我的人大都会问:中国人?我总是很响亮很骄傲说:中国人!有时候还顺便跟他们吹嘘一下我的大学,告诉他们这是中国最好的大学,我们有世界一流的本科生。老外当然都不知道清华,我说你以前不知道,下次就知道了。欢迎你来中国。 有一次和一个2字班的师兄一起吃饭,一个中东人看见我笑着问:中国人?还没等我回答,他又看见了师兄。师兄个头不高,有点清瘦,再加上刚从井上回来,晒得有点黑。中东人看走眼了,改口问:菲律宾人?我当时很严肃地说:你见过这么高大英俊的菲律宾人么?你这是对我们的侮辱!他赶紧道歉。 我不是歧视菲律宾,但是我不允许任何人模糊我中国人的身份。有一次我跟一个委内瑞拉同事用西班牙语简单聊聊,他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我宁愿死也不做日本人,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旁的另一个拉美同事赶紧说:在我们眼里,中国日本韩国的人根本没法区别,就像你看不出来我是南美还是北美的,绝对不是有意侮辱你。 习惯了自己打扫自己收拾自己洗涮的日子,来到这突然发现有佣人,还有点不习惯。特别是他们毕恭毕敬地叫我Sir的时候,当我一不小心撞到他们他们却赶紧翻了错误似的赶紧向我一个劲道歉的时候。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信仰人人生来平等,我不愿使用“佣人”这个词,但是实在找不到其他词汇。如果叫服务员,我们都习惯地认为是餐馆酒店的服务员。 不计其数的印尼/马来/菲律宾/印度人在这工作,大多是佣人,保洁等。司机大多是印度/巴基斯坦的。超市服务员收银员,各单位的前台好多是印度的。我们这个别墅区的前台就都是印度的。一个兄弟问我:你说这些仆说闹鞠蚴鞘裁矗课乙膊恢朗鞘裁矗蛐砭褪腔炜诜钩裕圩骋坏愕木褪茄液凇?/p> 服务业嘛,投行咨询公司也都是服务的,我们这些出来给资本家卖命的也是服务的,我们公司就是世界最大的油品服务公司。区别就是工资不一样。对我而言,和他们不同的是:我在中国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很好的工作,而他们不能。我们也有大批未受教育或者受教育很少的同胞海外打工,但是绝对不像东南亚三国和印巴那样,他们是真的养活不起自己的百姓了,于是大举流落海外。 中国特有的词汇——农民工,待遇和生存状况很可能赶不上这些流落海外的东南亚人,但是他们创造的的价值还在中国,还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说得直白一点,是我们一批富人在利用廉价的穷人来发财,同时我们的穷人得以糊口。中国人还是有骨气的,宁可在家里受苦,也不愿出去伺候别人。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xx 留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2011 年中国占世界第一位: 总人数 12.8万,中国留学生带来的花费大概 31 亿美元,随着人数的增加,影响力和出事率也增大。 前几天,有感于加拿大华裔留学生林俊惨案的启发,写了博文: xx 留学生在海外该怎样保护自己? 很多博友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提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有些留学生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其中,有地域文化的差别因素,也有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留学生到了国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些人很不习惯,度日如年。 学业的繁重,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语言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困在自己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美国当地的文化中。 问题到底出在哪?俺高娓娓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专家学者,只是听到一下说法,看到一些报道。 那些中国留学生身边的老外们,是怎么看中国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 yahoo 上一篇报道,讲几点老外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很有意思。 评价一: 读书用功,看重成绩,却缺乏创造力 美国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太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只顾埋头学习,却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缺乏思考。 有一个老外说,中国学生都是“用功狂”。他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但经常都是只有中国学生会认真看完的。而且中国学生的总分却还是

比不上外国学生,因为他们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 50%。 我有几个教授朋友,他们也和我聊过,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讨论不太喜欢发言。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网上有一个留学生说: 课堂讨论时,我经常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时,我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评价二: 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留学生会不习惯他们的玩法。毕竟,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

国际汉语教师弘扬中华文化 教老外古诗词

国际汉语教师弘扬中华文化教老外古诗词 中国文化走出去,我认为古诗词是翻不得的,论格律,气质,神韵,再厉害的翻译家也传达不出汉语的美感。所以,这就需要多培养对外汉语教师,让外国人来学汉语,他们才能够正真了解中国文化。 三月,草长莺飞,诗意盎然的季节。近年来有不少的老外来到中国,有许多老外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但是,就像我们看外国诗词一样,文化差距太大,很难看懂。除非,老外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文化,不然也是一头云雾。 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中,用什么样的语速、词汇和句式、怎样的话语策略才是恰当的?课堂导入语该如何说才更有效、更生动?课堂提问有秘诀,是什么呢?这些问题也是很多正在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师需要面对的,ICA对外汉语一位资深的教学专家说道:“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有趣味性,趣味性具有极大的依附性。趣味性原则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师身上。第二语言学习中趣味性对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文化影响力挺大,若善用,一国可提升国际影响力、一城可扩大旅游兼品牌效应、一人可完善素质修为。趣味性的教学,可以让很多的老外热爱上中国文化,让枯燥泛味的词语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这样我们也能够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变得更加强大。 “汉华博文的朱老师,他的讲课风格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简单实用,浅显易懂,还有汉华博文的黄老师,他的讲课风格,做过多年的一线老师,实战经验丰富,通俗易懂,能够调动学生兴趣。”一位ICA对外汉语的学员说道,趣味性教学真的很帮助,他深受汉华博文老师对外汉语教学的启发。 IC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指定报考机构汉华博文的教师团队是由数百名北京语言大学、北大、北师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签约教授、博士、博士后们组成,汉华博文的师资力量无疑是最专业和最权威的。同时,汉华博文所有核心员工都具有多年工作、教学经验,二者强强联合之下,绝对是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最专业和最突出的。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汉字故事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汉字故事 刘为:林西莉女士是一位作家和汉学家,她来自瑞典。她写了一本畅销书《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他们的汉字的故事。在瑞典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本书,并且它出版以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英文、德文、法文,还有芬兰文和挪威文,现在又有了中文版,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下面我们想先请林女士谈一下她怎么对汉字发生兴趣的。 林西莉: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我妈妈送给我一把伞,在伞的顶端印着一些非常漂亮的汉字,跟我们所用的字母比较,这些汉字真是漂亮极了。后来我跟瑞典著名的汉学家高本汉学习汉字,他教给我有关汉字的构成以及起源等方面的知识,使我对汉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1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学- 习汉语,对汉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在这之前我还学过中国的艺术史和考古学,这些都为我以后研究中国的汉语打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非常地美,而学习中国的历史、艺术也是我学习汉字的一种途径。 刘为:看起来你学习汉语的方式确实和其他人不一样,也就是 说你是从汉字人手来开始学习汉语?

林西莉:对,非常地对。因为我的老师高本汉他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他在中国只待过二三年的时间。但是他的汉字知识非常地渊博我记得在50 年代末的时候我跟着高先生学习汉语,我们学习 了孔子、孟子等等,我们不说汉语,只是对汉字本身进行分析。我们朗读其中优美的句子,比如说有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行为准则等等。但是我们从来不说汉语,因此从一开始我就只学习汉字。 刘为:这的确是一种非常非常有趣的学习汉字的方式。 林西莉:对。从70 年代开始,我开始教授别人学习汉语和中国 的历史。我发现对汉字的起源讲得越多,比如说像甲骨文和金文,而学生就越容易记住这些汉字,并且对汉字产生更大的兴趣。我的这些学生经常对我说,你能不能多讲一些汉字的知识?例如它们最初是什么样子的?因此我开始进一步地研究汉字,以便能够回答学生的提问。同时也因为我个人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也是这本书创作的初衷。 15 年来我一直在搜集资料,我每年都要到中国到处看一看,拍一些照片,采访一些学者,买一些相关的书。15 年后我对自己说,行了,

各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真实样子涨知识

各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真实样子涨知识 各国的老外对中国女人的总结虽不是字字珠玑,但也算句句在理。中国男人们要小心了,你们身边的美女可能会被老外勾走啊。美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跟中国女人交往像跳双人舞:她退你进,她进你就得退…… 1 、“中国女人给我的感觉很轻松”一个小笑话就能让她们开怀大笑,这种独特的幽默感很吸引我。我刚到上海的时候,那儿的女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上海女人第一眼看上去很精致、老练,让人摸不透,对时尚和事业格外用心;北京女人则更脚踏实地,对文化更感兴趣,关心的问题也更广。但大都市里的女孩来自中国各地,你很难用一两种类型划分。 2 、“跟中国女人谈恋爱,等于跟她整个家庭谈恋爱”想了解中国,并且用最快的速度融入这个环境,我的中国女友帮了我大忙。中国人在想什么,现在社会发生什么,她都会跟我说,比我自己看新闻还真实。中国女性无论对家庭、友谊还是爱情都很忠诚,责任感非常强。如果你跟中国女人谈恋爱,等于就是跟她整个家庭谈恋爱。才约会见面几次,她们就会跟你提她的家,好像在测试你能不能承担起她整个家族的责任,这点跟外国女人很不一样。我有些朋友感觉这是个不小的压力,不过我从她们身上学到了“付出”和“包容”。爱一个人就接纳她所有的一切,这对我挺ok的! 3 、“熟悉

之后,中国女人甚至主动过头,对你连环夺命call”跟中国女人交往像跳双人舞:她退你进,她进你就得退。太近踩到脚,太远又失去吸引,真是个技术活!她们有点缺少安全感,总会站到安全距离外观察你。她们喜欢自信的男人,你的谈吐和肢体语言都必须很轻松自在,这样她们才会对你有安全感,才会放松下来。然后再跟她们讲几个小笑话,逗她们开心,很快彼此就能成为朋友。等熟悉之后,她们就会很直接,甚至主动过头,对你“连环夺命call”,那可真会把男人吓跑! 4 、“跟中国女人一起旅行也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她们不像西方女人那么强调自我,今天谁开车,明天走哪条路线,事事都跟你争。她们喜欢随遇而安,而且对新鲜的东西特别好奇,到哪都照相。我曾经跟中国女友去东南亚度假,她不管在商场、海边,甚至一棵树前都能拍个不停。她不介意别人的眼光,只想把记忆保存得越久越好,这点让我觉得很可爱。他给中国女孩的幸福小贴士· 不要怕跟其它人不一样,勇敢做你自己!· 可以再自信一些!爱情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真的不要连环夺命call。法国男人眼中的中国女人别让我为你偷珠宝,我想给你的是幸福…… 1 、“中国女人真优雅!”刚到北京,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中国女人真优雅!她们的身材曲线很漂亮,走路姿势也好看,简简单单的衣服就把她们衬托得好美。有些中国女人西方名牌包、名牌衣一大堆,反而把自己的优点埋没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人

外国人眼中的广州人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都不尽相同。与此相类,各地人的性格、气质等也有一定差异。于是一些人喜欢研究各地人的特点,发表了不少“高论”。尤其对“广东人”和“广州人”的特点,社会上流传着不少说法。但由于论者本身的局限(如地域、识见等),有些观点未免存在偏见甚至误导。相比较而言,一些外国人的评价倒更值得重视。这里不妨让我们看看几位外国人对广州人的评价吧——— 1894年,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揣着向母亲借来的40英镑,在不懂中文的情况下,只身从中国上海溯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至缅甸,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旅行。他将这次不平凡的经历写进《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一书中,翌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写到这年5月3日,他离开云南大理,沿着一条江前行,傍晚在一个“迷人的小村庄合江堡”的客栈投宿。在这里,他碰上一些“从西藏集市返乡的广州人”,便把自己对广州人的了解写了下来: 广州人,从广义来说,中国人指的是广东省人,他们像苏格兰人一样富有创业精神,能迅速适应环境,忍耐性强,节俭,能赚钱,在中国最偏远的地方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靠双脚长途跋涉至很远的地方。中国人认为他们最机智……他们的穿着打扮,大大的油纸遮阳伞,以及把货物高高挑在竿子上的习惯,使他们在各地都很显眼。他们总是穿整洁的深蓝色衣服,头剃得干净,脚蹬矮帮鞋,小腿裹着整齐的绑腿。他们风尘仆仆,自视比那些与他

们交易的、不外出做生意的蛮子要高明。他们对我总是既有礼貌又友善,把我看作与他们一样的背井离乡之人。 莫理循所写的,是一百多年前的广州人。而对当今的广州人,有一位叫史密斯的美国人,也作过精要的评价。史密斯1990年就来到中国,在中国的北京、深圳、上海、广州、香港都长期居住过,是个“中国通”,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粤语。由于工作的关系,他经常频繁往来于这5个城市,对这些城市有较深的了解。他心目中广州人是这样的: 这里的市民与上海的市民一样,堪称中国小市民中的代表。但与上海人的极度虚荣和好吹牛相反,广州人虽也斤斤计较,胸无大志,但他们敢于承认,非常低调。而与北京人相反的是,他们重视物质生活(尤其舍得吃)、轻视精神生活(如果旅游不算精神生活)。由于广州人比上海人勤劳和头脑灵活,加上财富积累时间较长,所以生活要比上海人好得多,也比中国大陆除深圳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好得多。 还有一位长期在广州居住的菲律宾驻穗总领事馆的总领事,他对广州人的看法是: 广州人总是精力充沛、灵活和欢迎变化。他们有很多困难和忧虑,但是更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努力去克服。 以上三人虽所处时代不同,来自的国家不同,也无任何关系,但他们对广州人的看法却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聪明,务实,勤劳,刻苦,富有不怕困难和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这些,应该不是虚与委蛇的夸大之词吧。 诚然,社会和人生都是复杂的,要准确地给某个地方人作出评价,是很困难的。关键是在评价时不带个人成见,不以个人好恶恩怨说事。否则,就会像有些评价那样,说好就“一朵花”,说坏就“豆腐渣”;不但有失公道,而且很难服人。这些外国人对广州人的某些缺点尚未提及,但他们的评价不带个人成见,不掺杂个人的好恶恩怨,比较公允正确。这,也正是他们的可贵之处。 的广州文化频道

中国古诗词美文欣赏 (中英文版)

中国古诗词美文欣赏(中英文版) 01、Thinking of You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When will the moon be clear and bright? With a cup of wine in my hand, I ask the blue sky. I don't know what season it would be in the heavens on this night. I'd like to ride the wind to fly home. Yet I fear the crystal and jade1 mansions are much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Dancing with my moon-lit shadow,It does not seem like the human world. The moon rounds the red mansion Stoops to silk-pad doors, Shines upon the sleepless Bearing no grudge,Why does the moon tend to be full when people are apart? People may have sorrow or joy, be near or far apart,The moon may be dim or bright, wax or wane,This has been going on since the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华盛顿8月1日电: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日本 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日常生活 新华网东京8月5日电:家住在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50多岁男士对记者说,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在日本的大商场、连锁店和百元店里到处可见。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比日本本国产品价格低很多,从电器、玩具到衣服、食品等各类产品应有尽有,一般老百姓都愿意买,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 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命运变迁 新华网莫斯科8月4日电:作为法国大型连锁店“欧尚”在莫斯科梁赞大街分店的收银员,伊斯坎德罗娃和同事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小到钓鱼竿,大到液晶电视,种类非常多。“只要是质优价廉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伊斯坎德罗娃对新华社记者说。 俄罗斯人离不开中国货 国际先驱导报:从事日贸商品批发零售的俄罗斯人米罗诺夫和中国商人打交道已经有几年了。他最常去的是莫斯科集装箱大市场(俗称“露天市场”),那里销售的日贸商品基本都是来自中国。预定4月份“全面禁止不具俄国籍的外国人在零售市场(主要针对露天市场)工作”的规定发布后,米罗诺夫的生意习惯可能也会因此而被打破。 英国 伦敦哈姆利玩具店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伦敦8月1日电:英国连锁玩具店哈姆利对小朋友们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位于伦敦著名商业街摄政街上的哈姆利总店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在这家店里,带“中国制造”标签的玩具比比皆是。店员和顾客也都称赞说,来自中国的玩具造型可爱,是孩子们的好伙伴。

我心目中的伟人

我心目中的伟人——朱总司令 在我看来,以伟人为偶像的,不在少数,但以朱德元帅为偶像的,并不多见。因为朱德的名气要比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小,也许还比不上贺龙、陈毅等,甚至林彪。这也不足为奇,看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土地革命的影片,朱德总司令都是配角,好象压根就是当配角的料,而且,他老人家也没有象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贺龙等人独立指挥过大的战役,在军事指挥上,一直是毛主席的助手。不说别的,就连我打字使用的陈桥五笔(老版),“毛泽东”、“周恩来”都是词语,而“朱德”不是。 朱德同志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和缔造者,他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他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朱德,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同波澜壮阔的中国现代史分不开的。在大革命时期,他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讨袁之役;十月革命后,他受马列主义的影响,什么滇军旅长、川军师长,他都不愿意干,毅然从西南跑到北京和上海找共产党;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又远渡重洋,到德国去研读马克思主义,在那里,由周恩来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朱德同志就以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崭新姿态,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战斗。经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朱德同志的名字,同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的名字,不仅为中国人民所熟知,而且也为世界人民所知晓。 多少年来,在我心目中,朱德同志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令人敬畏的英雄。但其实,他是一位老农式的人物,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真是“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朱总司令讲起话来果断,明朗,灼见卓识,胸有成竹,令人敬佩。 其实事情不能简单而论,一概而论。建国前后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大家都会注意到的,朱德的挂像和毛泽东的挂像并排挂在党、政、军的大会、小会和庆典上。还有,在井冈山,“朱毛”红军的称谓也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至改编为八路军。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被称为“五大书记”,朱德排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变化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经历了怎样变化 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梨学号10650142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国家、民族、文化,而且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的人也千差万别,要说清楚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的确十分困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形象总是有一些关键的点,它们是整个国家形象的关键部分,它们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如果我们能将这些关键的点描述出来,也就差不多呈现了一个大致的中国国家形象了。这些关键点,也是构成国家形象的维度。具体而言,这些中国形象的关键点存在于中国自近代以来纵向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也体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不同领域的横向维度。 西方看中国形象总得经历了一个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的过程。自《马可?波罗行纪》,中国就受到了西方人的景仰。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当时整个西方物质匮乏,贫穷落后,王权衰微,社会动荡不安,而当时的元朝富强、繁荣,但是有很多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来到中国,然后写游记等作品来写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其作品中不乏有很多夸张和虚构成分,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马可·波罗游记》,那时候的中国是一个由马可·波罗在他游记中创造的“真实乌托邦”形象,也正是马可·波罗的描绘,使西方人对中国充满无限想象。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财富和强大有力的君权,这是贫穷、动荡的西方人最为向往和羡慕的。因而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眼里是典型的“乌托邦”形象。 18世纪70年代之前,欧洲对于中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正

面的,但是少数作家的创作中,中国形象却与社会集体想象物相反的。如孟德斯鸠《法的精神》总体上把中国政府看成专制的;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中嘲讽中国人缺乏“斗争精神”;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续编》等作品中把中国人描述为贫困、奸诈、愚昧而又自以为是。再如18世纪70年代之后,欧洲对于中国人的社会集体想象物主要是负面的,但是普希金的诗歌中却对“中国花园”、“中国长城”和“中国人”充满赞美之情。 而到了17世纪启蒙运动时代,中国和乌托邦形象只是为了批判本国的现状,中国的乌托邦现实假的乌托邦形象。1250年到1750年前后,西方塑造的中国形象是乌托邦的,肯定和美化的成分多,这是由这一个时期西方文化的需要所决定的。处于现代性萌发阶段的西方文化更多的是关心异己世界的超越性和批判性价值,而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是使西方文化超越自身和改造自身。启蒙运动使中国形象向负面转化,中国形象中否定性的内容越来越多。这是中国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他者”出现,不是要昭示西方文化的缺憾,而是要印证西方文化的完美和优越。 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形象就全面变成了“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完全是负面的,1966年文革时期的中国唯一一次成为西方人眼中的真正乌托邦,1968年西欧发生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认为只有中国才有真正的人道,并视中国为一种不满现实的理想主义情怀,从而想象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道”的中国,而这显然并不符合中国当时的历史事实。

中国古诗名英文翻译对照

中国古诗中英文翻译对照 2009-12-16 19:57 来自《英译唐诗名作选》作者:龚景浩 爱国华侨龚景浩先生数年前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英译中国古词精选》,受到读者得欣赏与欢迎。她虽超过古稀之年,体力渐衰,但仍坚持诗歌翻译得爱好。夜间常失眠,默诵唐诗,译成英文诗来消遣。 静夜思李白 Musings on a Quiet Night Li Bai 游子吟孟郊 For Her Son Who'll Be Away for a While Meng Jiao 春晓孟浩然 Spring Morn Meng Haoran 登鹳雀楼王之涣 Going up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相思王维 Love's Yearnings Wang Wei 悯农二首(一)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I ) Li Shen 悯农二首(二) 李绅 Sympathy for the Peasants ( H ) Li Shen 竹里馆王维 A Cottage Among Bamboos Wang Wei 寻隐者不遇贾岛 Visiting a Recluse but Finding Him out Jia Dao 江雪柳宗元 Snow on the River Liu Zongyuan 回乡偶书(一) 贺知章 Random Homeing Writings ( Ⅰ ) He Zhizhang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Missing My Brothers on Double Ninth Day Wang Wei 乐游原李商隐 A Spin Round Ancient Plain Li Shangyin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Seeing off a Friend at Ancient Plain Bai Juyi 山中送别王维 Seeing off an Old Friend from These Mountains Wang Wei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Parting from a Friend at Yangzhou Zheng Gu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Sending off a Friend Who Has Been Appointed a County-Level Official in Far-Away Sichuan Wang Bo 望月怀远张九龄 Gazing at the Moon and Thinking of Someone Faraway Zhang J iuling 白石滩王维 White Stone Beach Wang Wei 鸟鸣涧王维 Birds Chirping over the Hill Creek Wang Wei 春夜喜雨杜甫 Propitious Rain Falling at Midnight Du Fu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德差异

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至少他看到了 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相 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 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 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 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 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 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 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 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 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他们只 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 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 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区别 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这也 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佳心态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消费心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消费心理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消费心理 在衰退阴影笼罩着全球大部份经济体之际,中国的经济一枝独秀,保持可观的增长,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尽管“硬着陆”的警报不绝于耳,中国那看似源源不绝的新生消费群体对许多外资公司仍然具有无穷的诱惑力。 然而,中国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呢? 这正是国际广告代理公司智威汤逊(JWT)北亚区董事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唐锐涛(Tom Doctoroff)的新著作《中国人要什么(What Chinese Want)》立意要解答的主要问题。唐锐涛这位美国人已经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14年。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网站Think Business最近主办的一个研讨会上,唐锐涛指出,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对中国存在的一个常见和

最大的误解是: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已推动它走上“西化"的道路。 不错,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可能随处可以见到人们一边喝星巴克咖啡,一边拿着iPhone手机高谈阔论欧洲的最新潮玩意;但就此论断这是一种“西化”形式,未免有点肤浅和想当然了。 唐锐涛指出,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但称之为“西化”,那完全是忽视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 “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明和永恒的文化价值观,其围绕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世界观是那样的独特。” 他又指出,外界许多人把中国境内涉及不同政见者的重大事件、反文化传统的艺术家、蓬勃发展的在线社区和粗俗的摇滚音乐会等等也看作是西方自由主义在中国日益成长的迹象。 他断然表示,这又搞错了,不错,中国正在蜕变,但预言中国的文化传统将出现根本性的改变那是不着边际的。 改变不等于革命 唐锐涛指出,推动中国社会蜕变的一个因素是互联网的应用日益普及,这为中国消费者开启了新的天地。

外国人眼里代表中国的花

外国人眼里代表中国的花 外国人眼里代表中国的花花是春天的使者,是美的化身。随着春寒渐渐退去,很快我们将迎来鲜花绽放的时节。以下是10种最能代表中国的花,看看你都认识吗? 梅花 Plum blossom In Mao Zedong's poemOde to Plum Blossom, he described the flower like this: "Fair and beautiful. Not craving for spring for her own, only to tell the coming of the season. When all flowers bloom in full, she smiles among them. " 毛泽东的《咏梅》一诗中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Mao used the plum blossom as a metaphor to praise great martyrs who sacrificed their lives for a better life for Chinese people. 他把梅花比作为国捐躯的烈士。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plum blossom stands for noble, unsullied and modest qualities. Along with orchid, bamboo and chrysanthemum, they are praised as the "Four Men of Noble Character".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象征高洁和谦逊。梅花和兰花、竹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剧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电视剧 【韩】申惠善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摘要:作为外国人观看中国电视的第一感受是电视台多,频道也多,而且同时播放各类不同的电视剧,所以没有一个受众敢说,他对所有的电视剧都很了解。在电视剧的形式方面,中国与韩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仍然存在审查制度。在韩国把审查制改为等级制也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等级制也带来一些弊端,但是大众文化就是大众文化。 关键词:外国人视角;中国电视剧;类型;大众文化;观众 《(判官)包青天》是我在韩国观看的第一部中国电视剧,略微夸张的粉饰以及除恶扬善伸张正义的包青天的形象很是新鲜。因为是在韩国首次播放的中国电视剧,记得很多韩国受众是带着好奇观看的。后来赵薇主演的《情深深雨蒙蒙》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甚至那些汉语学习班拿《情深深雨蒙蒙》的剧本当教材使用。其实,对我来说在韩国观看中国电视剧时并没有特别深的印象,反正都是“外国电视剧”,中国的电视剧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电视剧感觉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当我身在中国,再去看中国电视剧的时候却有了与前完全不同的感觉。这也许源于我是研究电视剧的学者身份,还有当一下子面对那么多类型和众多电视台播出的各色各样的电视剧时,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所致:“中国电视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一、韩中两国电视剧的异同之处 在我看来韩中两国的电视剧存在以下主要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第一,与韩国相比,中国的电视台数量非常多,通过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绝对数量也相应地多。韩国制作并播出电视剧的只有韩国国家广播公司(KBS,包括KBS1、KBS2两个频道)、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韩国首尔广播公司(SBS)等三大广播公司,即使这些电视台播放相当数量的电视剧,与中国的各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数量比起来其差距是明显的。在韩国,只要是喜欢看电视剧的受众,说他们对每个台播放的电视剧目了如指掌,一点也言不为过。三大广播公司的频道转来转去,受众基本上对这些台播放的每部电视剧的故事梗概以及哪些演员出演等都能清楚地知道。但是在中国就不同了,电视台多,频道也多,而且同时播放各类不同的电视剧,所以没有一个受众敢说,他对所有的电视剧都很了解。 第二,中国电视剧的类型(体裁)多样性是韩国电视剧无法比拟的。播出的电视剧目多,体裁的多样性也许是理所当然的,喜剧、言情剧、家庭社会剧、古装剧、偶像剧、亲情剧、历史剧、涉案剧等各种体裁表现社会的变化,而社会的变化又带来体裁的多样性。 韩国的电视剧也是有各种体裁的,但是每年制作的电视剧数量有限,因此比较偏向于选择那些受众缘好的体裁来制作电视剧,例如偶像剧、言情剧等。有些体裁是韩中两国相同的,而有些体裁是中国有而韩国没有的。比如,历史戏说剧在韩国是没有的,韩国只有历史正剧。至今韩国的电视剧好像没有一部是将历史事件拍摄成戏说形式的。其原因可能是韩国的儒教情绪与中国相比更是根深蒂固的,因此对历史的戏说化表现形式还是很陌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