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导图的作用
作为校长或教师的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备课的时候,突然就会来一个电话,或者一条微信,于是你不得不去接电话、回微信,你的备课思路就这样被打断;好不容易没有外界的打扰,但是你又不由自主地去翻一翻朋友圈。有时看到一篇非常不错的文章,随便读下觉得写得很牛,于是便收藏下想着日后进一步学习,然而却再也没有点开过。当看着收藏的文章越积越多,脑袋里的信息越堆越杂,记性变得很差,你内心肯定会产生失落感和焦虑感,发现自己好像陷入了某种困境!
在教学中,你是不是总是十分的松散,毫无整体性可言。此刻想着讲这件事,可是突然又觉得另一个问题更重要,想到什么就讲什么,但是一通忙乱,你却发现好像自己什么也没有做,教学还是一片混乱。
你是想继续陷入这种困境而不能自拔,还是想早日脱离苦海,高效率的工作?唐晓勇教授近年来一直研究解决知识碎片化以及知识碎片化在教学中带来的问题。本期智囊团,让我们一同了解一下,唐晓勇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根据唐晓勇的研究,之所以会出现之前我们提到的问题,是因为如今已经进入到碎片化时代。一是时间碎片化,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各种社交工具、应用APP出现,每个人随时都可能被打扰,很难有整段时间去学习。
二是内容碎片化,这是个海量信息的社会,很多精华信息分布在不同的渠道,一个人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从各个渠道甄别、筛选。因此碎片化的时间和内容让整个人的学习也变得碎片甚至支离破碎。
这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问题。无论你是校长、老师、亦或是普通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主观因素影响更大。主要是我们没有建立起碎片化学习的方法或者套路,看过的内容总是想一股脑的照单全收,要知道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怎么可能记住并内化这么多东西,所以记不住非常正常。
然而,面对这种困难,我们是否真的束手无策呢?唐晓勇说,我们虽然改变不了知识碎片化的趋势,但这并不妨碍将各种知识碎片融入一个框架,于是碎片知识成了“承上启下”的载体,既可以倒逼输出,又可以促进输入,有效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种将各种知识融入框架的方法就是思维导图。
有的人认为思维导图只是简单的图形,线条,色彩,知识点.......图形、线条、色彩、知识点.......我只能说你还不了解它。简单地说,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用图形来表示使用者的思维轨迹的一种思维方式。
“认识思维导图”
唐晓勇提出,构成思维导图有两大核心因素:
一、关键词。关键词是发散性思维的源点,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问题的基础,更是思维导图的基础。
二、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大脑的一种自然的和几乎自动的思维方式,人类的所有思维都是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是刺激大脑和开启记忆之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激发器。它作为“发散性思维”的“联想节点”,不断拓展延伸,激活并释放大脑的潜能。
解决碎片化问题,你只需要这样做
在运用思维导图解决碎片化问题时,完全不用太复杂,按照唐晓勇的理论,你只需要这样做:首先,要找到关键词。总的来说,思维导图表面就是一定数量的关键词的选择,一般由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在选择关键词时,唐晓勇建议大家一般选择动词、名词。
其次,形成分叉。利用发散性思维建立一个全面的,体系化的认知,这样就构成了思维导图上的一根又一根分叉。
最后,将新知识点纳入体系中。随后的学习中将新的知识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内,重新消化理解,继续开枝散叶。慢慢的就会并将与之矛盾的内容排除体外,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你的知识体系自然就形成了!
思维导图能解决教学问题吗?
如果你仔细阅读并研究唐晓勇的思维导图理论,你会发现利用思维导图不仅可以重新构建碎片化知识,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这说的专业素养包括:教师的逻辑、教学的清晰度、教师言语的表达力、班级管理、深入阅读等!
当然,要想利用思维导图解决教学管理问题,你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你的工作情况绘制思维导图:按照工作的时间截点和工作内容,分别绘制“长期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计划”思维导图,凝练式提取一级分支上的工作项目词语,可以让工作目标更加明确,与以往的文字式或表格式书写不同之处是随着工作的展开可以逐渐增加分支,将工作过程中细节之处不断完善细化,总结也与其合为一体(相对应),对于每个分支从设定计划——实施中完善——总结与评价——改进措施,分类清晰,层级清晰,一张思维导图包含了整个工作流程,流程清晰,工作才能有条理。
二、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分别用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学案设计等方面,课前、课中、课后均可以使用。
课前的知识结构思维导图就是将学生带到课堂中学习的地图,依图行事,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指向性更强,更有利于掌控课堂学习的节奏(可以分为学生的预习导图和教师的备课导图)。
课中的知识思维导图可以是不完全思维导图(教师用思维引导,给学生留有余地),留白部分有待学生课下或当堂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生形成思考、梳理、夯实学习内容的思维,将所学内容联想和完善,从而真正做到思维的发散和牢靠地掌握。
课后思维导图是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回到“放电影”的状态,边回放边思考边强化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对科学探究精神的塑造。
三、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深度阅读,提高教师的素养:读书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长期思考、探究与积累有效信息的习惯是渐悟的过程,厚积而薄发便会做到“顿悟”。深度阅读和只读模式在于探究与留存理解的不同,读书笔记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内容必不可少的梳理方式,除了在书中圈画,阅读一本书以后的内容梳理完全可以用一张思维导图呈现。无论书的架构、细节、主次和描述,思维导图的生动和凝炼归纳,一定是阅读之后使自己更加清晰并深度理解,也许还会迸发出初次阅读未曾有过的火花。
四、以思维导图指导你的演讲:面对演讲,教师经常有焦虑,畏惧感,退缩,不自信的时候,我们常规演讲都是用线性演讲,照着稿子念。这种演讲方式是存在很多弊端的:眼神无法交流、手势表达缺失、照本宣科,枯燥乏味、很难根据时间需求调整等等。这个时候如果用思维导图就不一样了。可以链接听众,有眼神交流等等。思维导图支持的演讲,就可避免长篇大论这些弊端。
五、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变更教学管理模式:用思维导图把整学期德育工作绘制出来,每月主题,主题活动,发给所有的老师,在此基础上自己设计,最后交上来的只用一张图就可以。老师交工作计划等工作都可以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方式,为教学和学习提供另外一种途径;它能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开发右脑,在这样一个碎片化时代,学会用思维导图,无疑为您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很多便捷。思维导图是一种趋势,无论是对于老师还是学生。